回覆列表
  • 1 # 問山聽水

    古運河的開鑿始於春秋,歷經秦、魏晉南北朝、元明清,源於國家為經濟發展和政治外交便利所建,聯通自然河流、不同水系,同時也促了文化交流。

    可見,運河並非帝王為歌功頌德一時興起所修,主要目的是加強地域交通,其產生髮展有歷史必然性。

    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簡述運河的產生、走勢和發展。

    古代陸運與水運

    從古到今,交通運輸都是連線不同地域的重要紐帶,是為地域發展運送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對生產要素的流動、地方體系建設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古代運輸稅糧和其它物資有兩種主要方式:

    一是陸運;

    二是水運(漕運),又分為河運和海運。

    古代,由於陸運耗費人力物力大於水運,據估算,河運比陸運的費用能省十分之三、四,海運則比陸運的費用能省十分之七、八,故隨運糧數額增加,隋唐後水運逐漸代替了陸運,並且始終占主導地位,只有水路不通處才由陸路轉運。

    南北走勢的運河

    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主要大河都是由西向東流去,因而東西的水上交通比較方便,而南北的水運卻困難很大。

    這樣,在南北走向開鑿人工河道便是十分必要的了。再加上東西走向的主要河流其支流多是南北走向,而各大河的支流間又往往相距很近,其中下游更是地勢平坦,湖泊星羅棋佈,也十分宜於人工河道的開鑿。

    古代運河的發展

    【春秋】

    最先開鑿運河的是春秋時期的陳、蔡、楚等國。當時,為了改善國與國間的交通,陳蔡兩國首先開鑿了一條不長的運河“胥河”,將淮河的兩條支流沙水和汝水連貫起來。

    【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原地區,接著又向嶺南進軍。為了解決南征部隊的糧餉運輸問題,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水利專家史祿領導“鑿渠運糧”,在五嶺之上開了一條運河“靈渠”。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開鑿了一些地方性運河,對後來隋唐大運河的開通起了積極作用。東漢末年,曹操先後開鑿了白溝、平虜渠、泉州渠、新河和槽渠等。曹丕主要是修通汴渠、開鑿賈侯渠、討虜渠和廣槽渠等項運河工程。

    【元明清】

    從元朝開始,國都變遷到北京,國家政治中心轉移,元朝忽必烈下令開鑿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開鑿了元朝京杭大運河,直通南北,運河從此由江蘇淮安經宿遷、徐州直上山東抵達北京。至此,誕生了現今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

  • 2 # 歷史是個大葫蘆

    可以這麼說,古代帝王修運河,誠然是為了萬世基業。

    我們讀史,首先要以地理為基礎,這才能把歷史學好。

    這個問題也一樣,如果要弄清楚為何古代帝王要不遺餘力修建大運河,我們也要首先從地理上來解釋。

    河流,對於文明的形成以及文化的發展起著絕對性作用,大河沖積出的千里沃土,直接促使人類出現了灌溉農業。

    灌溉農業對文明的形成具有太重要的意義了。我們可以看一下,人類四大古文明無一不是興起於大河流域,因為大河流域有適用於農業耕種的土地區域。

    而農耕文明最大的優勢是,可以使人民安定下來,一旦安定下來,人類直接從食物的採集者過渡到了食物的生產者,完成了生產力的質的飛躍。人吃飽了,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這樣一來,一些吃飽了撐的沒事做的人就會去做一些溫飽以外的事,如研發科技,發展文化、政治、經濟等等。這樣一來,強大的文明也就可以建立起來了。

    我們明白了河流對於一個文明的重要性,但是天然形成的河流往往不能完全滿足國家對於河流的需求,這個時候,修建大運河也就成了保障國家發展的重要工程。

    大運河的主要作用除航運外,運河還可用於灌溉、分洪、排澇、給水等。

    展望整個世界史,古代修鑿改進河流和人工水道,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灌溉。早在西元前7世紀,亞述人就開出一條運河,用於引入淡水。前5世紀波斯鑿通了一個偉大工程——尼羅河至紅海的運河。埃及也同樣在很早以前就建立起了完備的灌溉系統。

    天然河流加上運河,保障了人們對溫飽的基本需求,我們也知道,人吃飽了就容易出事情,比如說打仗。

    放眼中國,對於地大物博的中華大地,更是早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就在今天的揚州開鑿出了人類史上第一條運河——邗溝,這條人工河,目的是溝通南北,便於向北方戰線運輸軍餉,也就是為了打仗方便。這應是世界上有史書記載的最早的運河。中國運河不論是工程體量還是技術,都遠遠走在歐洲前面。

    說起中國古代的超級工程,京杭大運河絕對是所有超級工程之首,由淮安到北京的大運河北段,全長1120公里,是世界上最早的越嶺運河。

    隋王朝貫通南北運河的目的,除了軍事以外,還有經濟方面的動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混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的衝擊,後來隋統一天下,定都長安,因此,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絡,這也是促成修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目的之一。

    同時,北部少數民族對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的大量僅靠屯田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江淮和中原糧餉供應。路途遙遠,開鑿運河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綜上可以看出,開鑿運河是一件名符其實的功在當代、利在萬秋的壯舉偉業,所以歷朝歷代英明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對運河的修造。

  • 3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引言:釋出一些個人不成熟的見解。個人認為古代熱衷於修剪運河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增強運輸能力,減少運輸成本;第二是,有利於運河兩岸屯耕灌溉。增強運輸能力,減少運輸成本

    古代運輸主要依靠陸運和水運,但是陸運成本太大。陸運主要是依靠馬車,那麼我們想一下一匹馬能拉動幾頓的物體,而且馬匹需要草料,每天行進又必須有車伕全程看著每天的執行距離也是有限的。人需要休息馬也需要休息那麼運輸的成本也就隨著漲了上來。

    水運就不同了,船的承載能力遠遠高於馬車,同樣的目的地,船拉的貨物就遠勝於馬車那麼收益自然也會提高。而且動力方面更是可以順水而下、順風而行,這樣動力方面就可以節省一部分成本。船員吃、喝、住都可以在船上,這行又可以剩下一部分的人員住宿的開支。

    運河兩岸的屯田灌溉

    古代的耕種作物的收成完全取決於當年雨水量,但是有了運河就不同了。農田乾旱的時候附近的村民可以到運河取水,保證農作物不至於旱死讓百姓顆粒無收;若是夏季雨水量過大的時候,還可以將過量的雨水引至運河,不讓作物澇死。

    總結:一條運河可能不能造福全天下的百姓,但是這條運河兩岸的貿易和農耕都會得到改善。雖然有利於區域性,但是也能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 4 # 春風解語

    引言:因為在交通尚且不發達的古代,河運只有兩種,一種是天然行成的河道,一種是人工開鑿而成。天然河運自帶光環,,既方便、快捷、又經濟實惠,只要有可以渡河的工具,水力可以勝任,水路就可以暢通無阻。

    天然河道就如公交車站一般,要修家門口才能方便快捷,如果離得太遠,天然河道的弊端就暴露了出來。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是為了改革前面的不足,於是人工運河產生了。人工運河的開通補充了天然河道的不足,所以歷代帝王是非常重視開鑿運河的,春秋末期,吳國開鑿了胥溪、邗溝、黃溝三條運河。

    安史之亂到元朝統一之間,由於北方始終未能得到統一,所以並未開展對大運河的維護,直到元朝重新實現徹底一統,大運河才得到了修繕。

    歷代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是隋代統一南北以後,將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開鑿的運河組成了一條自江南一直到洛陽的路上水道。

    1、元朝大運河

    隋唐至宋,以洛陽為中心軸線的南北運輸線,大運河經元朝修會通河和通惠河以後就成為了以京都為中心的新型運河了,此運河全長900多千里

    大運河在元朝的歷史作用不可小覷,它解決了南北糧食的轉運問題,相當於如今的“南水北調”,意義重大,糧食從南方直達北京,有效的解決了都城的物質需要問題,在解決了物質流通的同時,還溝通了中國部分主要水系,加強了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元朝的政治統治。

    2、明代運河

    明代對大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運管理制度,600年間,大運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運繁盛,在運河的繁榮期間,運河兩邊的商業林立,對明代經濟的貢獻無法估量。

    明代北方的棉花種植很普遍,發達的紡織業在江南,結果自然是棉花南運,布匹北運,太湖流域號稱衣衣被天下,棉布和絲織品幾百年來一直是運河上的主要貨物。

    3、清代運河

    杭州、蘇州、揚州、淮安、濟寧、臨清、天津,這些大運河邊上的城市,受到大運河的影響,商業極其發達,成為商品交流的集散之地,商業的興衰與大運河的運輸產生了密切的關係。 乾隆年間,蘇州胥門、閭門外的運河碼頭“各省都會客貨聚集,無物不有,自古稱為天下第一碼頭”。

    運河的河段

    (1)通惠河:北京市區至通縣,連線溫榆河、昆明湖、白河。

    (2)北運河通縣至天津市,通縣至天津市。

    (3)南運河:天津至臨清。

    (4)魯運河:臨清至臺兒莊。

    (6)裡運河:清江至揚州。

    (7)江南運河:鎮江至杭州。

    (5)中運河:臺兒莊至清江。

    運河的作用:

    元明時期,封建統治者對浙東運河的修繕和維護仍然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使得浙東運河的航運一直繁榮昌盛,雖然不如南宋時的繁華,但是也保證了運河的暢通。

    1、漕運

    南宋時期,浙東運河曾經成為王朝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瓷器等出口產品透過浙東運河運往寧波,再透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海外

    日本、越南、高麗等地的產品也透過浙東運河運往京城。

    2、灌溉

    浙東運河的一個重要任務為灌溉運河兩岸的耕地。

    西晉時修建的西興運河,其最初的用途即為灌溉。南朝時設定堰埭4座,唐代元和十年(815年)運河官塘得到修築,浙東運河蓄水排澇的功用得到完善。從宋代至明清,歷代修繕運河河網蓄洩設施,使得運河的閘壩節制系統較為完善。

    3、水驛

    京杭大運河的線路

    大運河的戰略目的:

    1、南朝以來,江南經濟地位不斷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開通運河勢在必行,因為開通大運河可以完成南北統一,加強中央集權。在大運河開鑿成功後,隋煬帝可以利用南方的糧草征伐高麗。

    2、減少運輸成本,完成南北的物質交換。

    3、控制南方,漕運帶動軍事動員能力和物流能力。

    總之,歷代帝王鍥而不捨的開鑿大運河,都是為了封建集權的進一步加強,使南北溝通,在物質運輸轉換的過程中加強對南方的控制,同時大運河溝通後,京都的物質空前豐富,南方的糧食物質使京都的供應達到平衡,更加有利於封建王朝的統治

  • 5 # 予知史學社

    運河並不是憑帝王一人意志想修就修成的。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技術落後,修建一條運河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較長的時間,而在這些背後則需要國家的財力支撐,還有各個階層尤其是老百姓的支援。所以有時修建一條運河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才能完成,修的好可以疏通水運、改善交通、刺激經濟的發展,修的不好只能是勞命傷財,甚至還會亡國亡君。

    然而古代帝王確實熱衷運河的開鑿與修建,從春秋一直到明清,可以說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歷史。那如題主所言“為什麼古代的帝王大都熱衷於修建運河?”,下面筆者以史實作例證,分別從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任何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無不追求對於地方的控制。運河的修建讓水運條件差異較大的南北方的聯絡更加密切,而中國古代王朝多定都於北方,帝王要想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更好的傳達命令檔案,陸路當然是首選,但是古代水路的更便利、更有效的優勢明顯,運河可以溝通各個水系,尤其是對於水網密佈的南方,透過運河來加強控制是一個重要手段。這一在政治上的作用,有學者稱之為“運河作用”。(比如華東師大教授王健)

    而史實證明也是如此,比如我們熟悉的京杭大運河,隋煬帝用百萬民工,六年之力所修建的運河不是為了他個人的遊幸。(真想有幸走陸路也不需要六年吧)而是透過運河的漕運功能加強對南方的控制,真正實現地理上的南北統一。當然京杭大運河的經濟、交通作用更是明顯,這裡僅作為政治作用的例證。

    二、經濟:流動的金錢命脈

    自古南方富饒,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多次南移,至元明清時期更是如此,當政治軍事中心位於北方之時,運河便將國家所需的糧餉、軍餉等快速有效的從經濟重心的南方輸入北方。所以民間有諺語“都城在北京,財富在東南”一說。而實現財富源源不斷流動之一的便是運河的作用。

    曾來華傳教的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曾這樣描述17世紀的中國運河:

    “華人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透過河流可航行的河道把船一直開到了首都……讓他們暢通無阻地航行好幾百公里,最終雲集在天津的貿易集市,然後從那兒北上入京。因此,即使是在這個被稱為物產不豐富的城市,也成了各種產品的集散地。”

    顯然,運河是統治者也是整個國家最重要的經濟運輸通道,據相關學者考證,在明清時期,全國各地近70%的資源需要透過運河來運輸。同時運河的開通也為沿岸的城鎮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比如揚州之所以能“富甲天下”,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揚州位於京杭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處,“枕江臂海……故天下之美麗皆歸焉。鹺商走集,俗尚奢靡。”所以運河被稱之為“流動的金錢命脈”實至名歸。

    三、軍事:防禦與後勤保障

    除了政治、經濟上的作用外,運河在軍事上的作用不容忽視。

    比如《左傳》中曾記載:

    (魯)哀公九年,“吳城邗,溝通江、淮”。

    春秋時期吳國地處水鄉,吳王夫差為討伐北方諸國,開鑿了由大江通達淮水的邗溝來運輸糧草與輜重,便於軍隊與軍需直達。運河開通後,夫差揮師北上,伐齊攻晉,與各諸侯國簽訂盟約,終於成就一番霸業。夫差能伐齊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運河順利地保障了戰爭中的後勤。

    另外,運河還具有軍事防禦的功能。在近代兩次鴉片戰爭中,外國列強透過海路順利入侵至內陸的一個原因就是突破了清軍的運河防線。所以清朝對於運河軍事地位的不重視也是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這也給我們後世提了一個醒,運河可攻可守,是重要的軍事要道。

    總結

    綜上所述,運河在政治、經濟以及軍事上的作用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古代的帝王大都熱衷於修建運河?”近代中國學之父衛三畏曾說:“中國另一項重大公共工程是大運河,也稱閘河或運河。策劃和實施這個工程的君王應贏得的榮譽,遠遠高於中國征服者所建的長城”。

  • 6 # 臥牛說歷史

    水路比陸路更為方便快捷。

    水路不僅可以運糧食,還能運兵。既可以減少糧食的損耗,又能節省士兵的體力。

    劉裕打關中就是利用水路解決後勤問題,否則哪裡用得著繞大半個中國打後秦啊。

    隋煬帝修大運河,多為連通南北,防止再次出現南方割據的情況。同樣還能將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來。

    至於運河兩岸的經濟發展,那是附帶的,不是主要目的。帝王向來以國家安穩、統一為第一目標。

  • 7 # 軍史新觀察

    我從軍事 政治 經濟三個角度來分析第一點 為了滿足物流倉儲的實際需要。

    傳統走陸路不僅時間太長,在路上還要消耗

    各種人力物力放止盜賊的襲擾。增加了額外

    的成本。

    走水路利用船運來運送物資省時省力可以以

    極少數的人員來運送大批次的物資使得物流

    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點 激發地區經濟活力,提高中央的財政稅收。

    水路運河網路將各個本來割裂的地區緊密的

    聯絡在一起,有利於貿易的發展。在各個關

    鍵樞紐地區設定官商口岸和驛站,提高中央

    的財政稅收。

    第三點 利於鞏固中央集權統治,強化對地方控制和抵禦外敵入侵。

    連成一片的地區,中央向地方傳達的政令軍

    令都能在及短的時間內傳達到位。強化了地

    方與中央的聯絡,強化了皇權的影響力,同

    時中央調兵遣將將更加方便和迅速。仰賴大

    運河進行低成本財糧轉運,從而保障

    軍事行動中的軍糧、軍餉等後勤供應。

  • 8 # 深藍妖火

    在古代,如何能夠更快的運輸和行動,一直是個很大的問題。

    不單單是在中國,就算從全世界的範圍來看,這個問題都是一樣的。在火車出現之前,人類能使用的最快的行動方式,就是馬匹了。所以在古代的時候,一些特別緊急的情報,常常會用所謂的八百里加緊。途中換馬不換人,可以做到一天能行進八百里。

    八百里的路程,今天的一些高鐵,或許一個小時就能達到了。如果換成飛機的話,速度還會更快。

    但在古代,這已經是一個極限了。

    不過,對於一些重量很輕的信件,或許還能用這種方式。可是,對於一些大宗的貨物,那運起來就更困難了。

    在古代,想運大宗的貨物,最佳的途徑,就是水運。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中國就已經開始有了很完善的水運制度。到了唐代以後,更是逐漸進步為海運。尤其是到了元代以後,大量由南方運來的糧食,都是透過海運的方式,運送到元大都,繼而幅散到北方各地的。

    除了糧食以外,水運還可以運送兵源。這類大宗的運輸,走水路是最為快捷而且節約成本的。

    但這樣一來,一個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沒有河的地方怎麼辦?

    南方河流眾多,用水運當然比較便捷。可是北方的河流沒那麼多,很多地方根本就用不了水運,哪有怎麼辦呢?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的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便開始有了興修水利的計劃。

    沒有天然的河流,挖一條運河就是了。

    古代開鑿運河的君王裡,最著名的當屬隋朝的隋煬帝。隋煬帝雖然在歷史上聲名狼藉,但在挖運河這件事上,卻是為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遺產。這條京杭大運河,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直接就將南北方徹底聯絡了起來。

    自從這條運河完成之後,南方向北方運糧,費用就大大降低了。

    總得來說,古代君王們開鑿的運河,目的其實就像我們現在修建大量的鐵路一樣。有了運河之後,交通會更加發達,運力也會大大提升了。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說起運河,你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那條聞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吧,然後就會聯想到隋煬帝的奢侈無道、大興土木,導致了隋朝二世而亡,感覺隋朝的滅亡與運河的開通有很大的關係,實際上京杭大運河並不只是隋朝修建的,隋煬帝只不過是在其他朝代建好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溝通而已。

    就拿京杭大運河來說,這是一條從北京一直連線到杭州的大運河,全長近1800公里,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河南、江蘇和浙江,連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錢塘江、長江等5個自然水系,修建而成的偉大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位於江東地區的吳國打敗了越國,吳國的位置在今天的浙江省中北部到江蘇省中南部一帶,吳王夫差擊敗了越王勾踐之後,就開始向中原發展,於是吳國開始準備攻打位於山東半島的齊國,為了糧食的運輸,吳國在揚州附近開建了一條運河,這叫運河在當時叫邗溝,用來把長江水與淮河水溝通在一起,然後吳國利用邗溝運輸糧食和兵員,以發動對齊國的戰爭,這便是京杭大運河最初的樣子。

    所以,京杭大運河最早的雛形叫邗溝,這個邗溝在當時的作用就是用來運輸兵員與糧食,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發動戰爭,攻打別國,是軍事目的。

    邗溝建成後,歷朝歷代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擴建和修繕,並且與其他的運河連通起來,比如位於浙江省境內的浙東運河,最早由春秋時期的越國修建的“山陰故水道”擴建而成,成為連線杭州蕭山、紹興、餘姚、上虞、寧波鎮海的一條人工運河,與之前的邗溝連線起來了。

    吳國修建“邗溝”運河是為了向北攻打齊國,而越國修建“山陰故水道”運河,同樣是為了向北抄吳國的後路,攻打吳國,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邗溝”也好,“山陰故水道”也罷,其最終目的就是軍事用途,是為了攻打敵國而修建的。

    到了西晉時期,會稽內史賀循利用“山陰故水道”,繼續修建西興運河,修建了東至錢塘江,西到舜江(今曹娥江)完整運河,打通了整個浙江北部的運河水路,形成了浙東運河的雛形,並形成了整個京杭運河淮河以南的運河雛形。

    在這裡,就能看出,無論是“邗溝”、“山陰故水道”還是浙東運河, 最初的目的都是軍事目的,用來運輸兵員和糧食,因為水運在當時是便宜、便捷、快速的運輸,沒有之一。

    三國時期,曹操北征烏桓,修建了從黃河到海河之間的運河,到了隋朝時期,隋文帝修建了廣通渠,隋煬帝修建了永濟渠和通濟渠,廣通渠是從長安(今西安)到河南洛陽的運河,永濟渠是從河北涿州到河南洛陽的運河,而通濟渠是從河南滎陽的黃河到江蘇盱眙境內的淮河之間的運河,這三大渠道一修建成功,就把原來北方的運河與南方的運河全部連線起來,形成了京杭大運河。

    這還沒完,之後又經過唐朝的修繕,到了元代,又修建了北京到通州的運河,再明朝與清朝的進一步完善,才到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

    但是,需要說明的,從隋朝時期開始,政府修建運河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戰爭的軍事目的,比如隋文帝時期修建的廣通渠是為了運輸糧食,將江南的糧食運到關中,隋煬帝時期修建了永濟渠和通濟渠,一是為了運輸糧食,二是為了自己享樂,方便遊玩。

    至於唐朝及後來的明清時期,由於經濟重心的南移,以及南北交流的緊密,運河成為南北及東西交通運輸的大命脈,後期的運河修建已經是為了經濟的發展,促進南北交流,方便運輸。

    另外,歷史上第一個稱皇帝制度的秦始皇,也是一個喜歡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皇帝,不僅修建了長城,直道、馳道,同時也修建了運河,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發動了針動百越地區的戰爭,但是第一次戰爭因為運輸不便,屠睢率領的50萬秦軍遭遇慘敗,南征百越的戰爭失敗,於是秦始皇修建了從廣西桂林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到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的運河,叫做靈渠,連通了湘江與灕江,大大縮短了秦軍物資及兵員的運輸,再次發動戰爭,最終取得了南征百越戰爭的勝利,所以秦始皇修建運河的目的也是為了戰爭。

    說到古代的帝王喜歡修建運河的秘密與目的,其實是要分階段來說的,在隋唐以前,開通運河絕大部分都是為了發動戰爭,利用運河運輸兵員、糧食和物資的方便,這是軍事目的;而在隋唐之後,中國傳統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不亞於北方經濟,開通運河的目的大多數都是為了政府運輸方便,是經濟上的目的,當然像隋煬帝這樣以享樂為目的,畢竟較少。

    在古代,水路運輸比陸路運輸無論是成本、便捷性、運輸量,都有著極大的優勢。陸路運輸在古代主要依靠馬匹、騾子等動物來運輸,運輸量小,成本高,而且還受限於地形地貌,運河的優勢非常明顯。

  • 10 # 青史回聲

    沒有吧,據我所知,中國歷史上,真正修建運河的只有兩位帝王,一個是隋朝的隋煬帝楊廣,他修建的是大運河,是經過洛陽的,不過這條大運河,時隔一千多年了,早已經被黃土掩蓋了;另一個則是元朝的忽必烈,他修建的是京杭運河,如今依然存在,只不過北段已經消失了,南段還是存在的。

    除了這兩個帝王外,你見過還有帝王去修建運河嗎?再說了,你這個熱衷不太恰當,單單就我說的這兩個皇帝,他們並不是我們所說的好大喜功,忽必烈就不必說了,自成吉思汗以後,又一個偉大的帝王,在他手裡,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領土最大的朝代。我們著重說一下隋煬帝楊廣。很多人因為演義小說的關係,誤以為楊廣是個昏君,畢竟他是隋朝的亡國之君,在大多數人印象裡,亡國之君一般都是昏庸無能的君王,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

    隋煬帝修建大運河,難道你以為他真的為了去尋美人和看瓊花嗎?不不不,這樣的話,你太低估了楊廣,事實上楊廣是另有深意的。表面上是宣揚他的豐功偉業,實際上是為了消除關隴集團的影響力,沒看到他設了一個東都洛陽嗎?而且大運河的中心點就在洛陽。

    所以修建運河,並不是帝王熱衷的,而且也沒有很多,僅僅只有兩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人類縮小到螞蟻那麼大,還能不能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