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琴琴日常生活
-
2 # 晨曦東潔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首先很明確現在的孩子大都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小沒有吃過苦,自然體會不到大人的良苦用心!雖然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但肯定是處於叛逆期,所以大人說多了,就會出現逆反心理,說的越多,逆反心會越重!這時候大人應該學會謹慎處理,不要適得其反!
第一點,這個時候孩子大都比較敏感,有時候,容易受到一些環境和人的影響,對一些人和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大人應該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要針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具體分析,幫孩子解決,並不是埋怨,打罵,也不是盲目聽從,來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第二,家長要以身作則,說教不是隻改變不行動,要身體力行,給孩子做一個好表率.也不要總在孩子耳邊講一些自己多麼多麼辛苦,別人家的孩子多優秀之類的話,這樣孩子會不耐煩!可以問問孩子在學校的趣事,增加親子關係!
最後一點就是家長不要什麼事情都大包大攬,沒有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可以讓他適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學會獨立料理自己的生活,為什麼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小能體會父母的不容易,那都是從小吃過苦的,自然能體會到生活的艱辛!
-
3 # 育兒有計
首先,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喜不喜歡大人一直說教呢?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喜歡!
第二,現在的您,喜歡父母一直對您說教嗎?相信大部分人也不喜歡!
說到這,相信您應該恍然大悟,其實所有人都不喜歡被說教,嘮叨!孩子也一樣!
所以不如做一個少說話的智慧父母!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知道您是為了他好,但是他就是堅持他的做法,所以並不是他體會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而是每個人都不喜歡被安排!
因此,我們必須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用和善而堅定的方式對待孩子,真正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注意培養孩子的各種技能,讓孩子學會自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才是明智的選擇哦!
-
4 # 穎兒媽媽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莫言說,他崇拜那些反叛父母的孩子。那孩子叛逆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孩子叛逆是生理成熟、思維力和認知
力同步提高的表現,也是人生價值觀的
初步形成,是孩子成長的表現,所以叛
逆並不是壞事,而是成長的進步。
面對反叛心理的孩子,家長頭疼不已,親子關係的疏離,更是讓家長焦慮不安。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的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感嘆現在的孩子太難教育。
當你的孩子出現叛反心理的情況,先不要去責備孩子的不是,也不要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沉浸在自己不良的情緒中,應該及時端正好自己的心態和認識,充分的瞭解引發孩子反叛心理的有關知識,4點專業的方式幫助孩子度過反叛期。
1. 把孩子當成一個小大人,尊重孩子的想法,多給孩子提建議,把解決問題的決定權留給孩子。
2. 不要嘮嘮叨叨,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
3. 和孩子多聊天多溝通,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以便在聊天中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發現問題時,及時幫助孩子分析和引導孩子如何理性的處理問題。
4. 當孩子的知心朋友,用長輩的身份以朋友的姿態和孩子交流,凡事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家長要學會信任和認可孩子,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這樣我們才能和孩子達成有效的溝通,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關鍵期。
一個孩子叛逆心理越嚴重,越是證明父母也同樣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非常重要,家長應該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轉變教育方式。所以應該改變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
孩子進入叛逆期時,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愛,用愛的教育,來疏導和解決孩子的反叛心理。
歡 迎 和 同 為 父 母 的 你,相 互 學 習 ,一 起 關 注 孩 子 的 成 長 !
-
5 # 小小思維家
以朋友的身份坐下來,和孩子談談。
問一問孩子,父母的那些行為讓他無法接受,父母的需要改正哪些錯誤的觀念,問問孩子,可以和他做朋友嗎?試著和孩子做朋友。
多關注孩子,而不是多管孩子。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希望被人關注,希望得到愛。真心實意地去愛孩子,讓孩子得到溫暖,孩子就會正常成長,不會事事和你作對。
和孩子做親子游戲。
其實有逆反心強的孩子,智力高,個性強,是一個很好的孩子,只是在教育方法上出了毛病,只要教育得當,那就是一匹千里馬。
總之,和孩子成為朋友,和孩子做遊戲,多給孩子一點關注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
6 # 簡學英語
是家長太嬌慣孩子造成的,他們只是養孩子而不是育孩子。解決辦法就是停止養他們,從“養”轉到“育”上面來。
養育孩子,不僅僅是給他們最好的吃喝,最好的穿戴,而是要教會他們在未來的人生路上要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成為別人能依靠的人,而不是隻能依賴別人的人,首先應該從擺脫依靠父母開始,讓自己獨立起來,從獨立學習開始,然後獨立生活,如此一來才能在未來的工作當中獨立擔當。
那麼應該如何“育”孩子呢?
1,孩子自己的事兒讓他自己解決。寫作業、個人衛生包括洗衣服、不會做飯可以洗鍋。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學習的時間無比寶貴,除了寫作業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大包大攬了,實際是沒有必要,而且是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的,學習也是需要休息的,完全可以當洗衣服和洗鍋是一種休息。
養成他分擔家務的生活習慣,他會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否則他會覺得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像喝一杯水,那麼簡單的,沒有同理心,沒有感恩心。
2,如果孩子叛逆,切斷他的經濟。我一直不贊成家長給孩子零花錢,如果他想吃什麼用什麼,家長可以把東西給他買回來,錢不應該到孩子手中,可在現實生活當中的話,孩子的零花錢有時候都是論千算的。
孩子叛逆的時候,在第1次的時候,家長就應該切斷他的經濟補給,最好一次性地把所有的給他經濟補給的源頭都掐了。
因為零花錢不是自己的辛苦所得,所以孩子花起來會覺得很輕鬆,但可能大人在掙這個錢的時候,是非常不易的。
3,利用寒暑假讓孩子去打工。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工作的辛苦,他自然而然會跟學習的辛苦對比,那肯定是工作的辛苦呀,還得看別人的臉色,甚至得受客戶的刁難,反過來就會促進他對學習的接受,當兩種辛苦對比在一起的時候,人本能地都會去選擇那個辛苦度較小的一方。我有一個同學就是當年不愛念書,然後跟著家長去搬石頭,後來他拿著磨得血淋淋的雙手去找校長要求復學的。
二是能夠親身體驗掙錢的不容易,從此他會更深刻地理解父母,也會在花錢的時候省著點花,如果他能意識到,花錢還是花自己掙的錢更坦然的話,就最好不過了。
4,服從真理,透過跟孩子談話達成共識。在與孩子的鬥智鬥勇結束過後,一定要跟孩子深入地溝通思想,不是父母不心疼他,而是一個人必須得學會跟自己身邊的環境和諧相處,那麼這種最早的相處就是從孩子跟父母的和平共處開始的。孩子,我為什麼這樣對待你?家長要告訴他,事實是什麼?真理是什麼?真實的世界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也許在家裡你是小霸王,但是出了社會沒有人會無限度地容忍你的,反過來是你必須去容忍別人,有一些生活的技能我們必須從小就學會了的。
家長正跟孩子的相處,需要的是理性一定要大於感性。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恰恰相反,這也是造成孩子叛逆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孩子叛逆問題的解決,我覺得還得從家長要成為一個理性的家長開始,當你給孩子付出的時候,你要考慮到2點,一是你能為他無怨無悔地付出一輩子,二是你付出的這些東西是孩子一輩子都需要的。如果你對這2點的回答不是肯定的話,那請你果斷停止你的付出。任何關於教育的問題都歡迎來跟我討論我是Julia平常心觀點拒絕平淡。
-
7 # 吃不胖的倩姐
說到這個,就想到我女兒,不管我們做什麼,她都覺得理所當然一樣,吃東西要吃最貴的,在她眼裡幾十一百的什麼都是便宜的,學習又拖拉,一點都不上進,叫她洗碗要叫幾次,氣都氣死了,洗了又洗不乾淨,飯啊洗潔精都還有,就說洗好了,不管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後來她在手機上看到,別的同齡人怎麼這麼優秀,她就很羨慕了,就主動過來問長問短,後來我說;不管我說你什麼,做什麼都是為你好,你要明白,從那以後真的是變乖了很多,有時候要有可比性她才會慢慢的領悟其中的道理!!
-
8 # 開心就好昕夕媽咪
我認為這跟孩子的早期教育有關,你的孩子應該是小學或者以上的孩子了。如果抓住了6歲前的教育,我想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機率就會小很多。我家也有個孩子現在五年級,跟你說的一樣一樣的。你說一句,她回一句,不管,有沒有道理,先說贏了再說。然後很多壞毛病說幾次了還是不改,說多了她還嫌你煩。
我現在有了二寶以後開始學習幼兒教育,我終於找到了大寶之所以這樣的原因了。原因就是大寶小時候我一直忙於工作,疏忽了對她的陪伴與教育,就把孩子丟給婆婆去照顧。孩子哭了,婆婆不管什麼原因,就拿個東西敲打發出聲音引起孩子的無語注意,分散她的注意力,導致孩子注意力特別差,啥事都不專注,上課跟寫作業更是。
大寶有什麼毛病呢?懶,啥事都不想幹,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兩歲左右開始,就會就獨立意識了,這個時候孩子就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老人呢,就說你去玩吧,奶奶來。久而久之,孩子就習慣了老人包辦。我呢,忙於工作,也沒注意到孩子的這些變化,錯過了最佳教育時期。現在小寶三歲,我很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
大寶還有什麼毛病呢?推卸責任。有些人不光是老人,有些年輕人帶孩子也是,孩子出了什麼意外磕碰的,看著孩子哭就為了安慰孩子說都是我不好,沒看好你。時間長了,孩子就習慣把責任推給別人。現在我們過年回來大姑子家,她們家二寶四歲多,我家三歲多,我家小寶最近也跟哥哥學會了一句話:都怪你。還用手指著對方,我當然不想我二寶也養成那樣的習慣。昨晚上睡覺前我跟她談了這事,該誰的問題就是誰的問題,不要樣樣怪別人。
-
9 # 人生至簡大愛無言
謝謝邀答,這個問題我正在經歷著,我是一個兩孩子的媽,老大正是青春逆反期階段,溝通非常不容易,又喜歡玩手機遊戲,但就目前階段除了玩遊戲互相會牴觸情緒,其他方面還好。且我們的話題是一談遊戲會影響學業,孩子就立馬拉臉鎖進房間不願再繼續進行溝通,但一會時間開門出來又像是沒事一樣繼續與我聊天,近期上網課學習階段反反覆覆這樣的情況N次了,我想我只有先妥協了,強硬讓他戒掉手機,戒掉遊戲的反作用太大了,但不能放棄關注他各方面的思想變化,找適時的時機不斷告訴他學業的重要性,手機遊戲對學業影響的重大因素,最最重要還是希望他可以健康成長,身體及思想方面,哪怕他將來平平凡凡也好。
-
10 # 大E
現在孩子接觸的資訊多,網路發達,同學之間也會互相探討自己的小秘密,還有自己的父母。
隨著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他們就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不希望成人把自己當小孩看待。
一旦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獨立存在,就產生了用各種手段、方法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家長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點不適當,也可能會導致逆反心理。
所以其實應該針對不同年齡段,進行疏通,小的孩子好好說,畢竟對大人的依賴程度高,如果你把他當朋友一樣溝通交流,那可能會有不小的效果。
大的孩子,如果你已經讓他產生了嚴重的逆反心理,那就試試透過第三方來說說,並且好好的調整自己,對孩子不放棄,不縱容,才能更好的引導他們。
-
11 # 橙蘭系列
叛逆期我們都經過,所以儘管不理解我覺得也不要硬來!既然說再多也沒用,那能不能商量著來呢?雙方放平心態,只要不是違法亂紀的事,都商量的餘地吧!有句話叫不撞南牆不回頭,小孩多吃點虧也不是壞事。成長的痛,才能叫刻苦銘心,吃一點長一智,這麼些詞就是這麼來的。作為家長,不要管的太寬,能和孩子做成朋友,你還會覺得他叛逆嗎?一切的結果,都是自作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12 # 霹靂鴻烽
現在的孩子的父母太閒了,管得太多,孩子聽到耳朵生繭了。物極必反啊!對待他們,要時常變化手段、因材施教、軟硬兼施
-
13 # 百貨眭姐在安徽
孩子你說她越多,叛逆心理越重,這是一件非常焦頭爛額的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1:一件事情家長老是重複說,小孩聽多了心理產生反感就會對著幹。2:家長單方面強迫小孩,父母口是心非,答應孩子的事不實行,孩子就會不滿會用叛逆表達自己的情緒。3:父母無法站著孩子的立場換位思考。終結以上幾點我認為父母對孩子要有耐心,要言傳身教,還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說話不能出爾反爾,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加油!
-
14 # 使用者7913701445534
每個人都要在錯誤中成長,現在父母都怕自己的小孩做錯事,父母變成了小孩,小孩變成了父母,放開手讓小孩去自由去成長,也可以說在錯誤上成長,才可以分變什麼錯以對,讓讓是對的,小孩長大了就不可以獨立變成依賴特別強,對自己對小孩也無好處,父母也不可以陪絆小孩終老吧?人須要有主見和獨立姓格。才能自我防衛。
-
15 # 呆萌木木玩具
孩子有逆反心理是孩子生長髮育必經階段,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自身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自我在他們的意識中站主位。他們懷疑否定不瞭解的一切。
1. 保持心平氣和,運用一定的心理學知識。認同他,肯定他。再在這種心理認同感下,加強交流。
2. 從日常,從小事切入引導。從一舉一動中觀察他們的內心。慢慢地讓他相信你,要跟孩子多溝通交流,不是原則上的話或事,要適當服從孩子的想法或聽取孩子的意見,可多點時間陪孩子一起玩他喜歡的,玩的過程中多交換思想和建議。
3. 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尊嚴。耐心,耐心,再耐心一些。任何情況下,不能大發雷霆,口不擇言的惡言相向傷害孩子。
4. 相信他們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失敗時及時鼓勵,成功是由衷讚賞。
5. 平等相處,勇於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真誠道歉,認真改正。
-
16 # 劍舞之風
你好,看到你的這個問題我有點擔憂,所以給一點小建議。不要用家長認為的用心良苦去逼迫孩子,越嚴重的叛逆就是和你的距離越遠,越容易敵對。
1、不要太過於焦慮,將壓力強加於孩子
當今社會,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受到各種壓力,過得不好的希望下一代過得好,過得還可以的希望成為上流,已經是上流的希望飛黃騰達。家長已經用自己的規劃綁架孩子了,孩子會叛逆,總是和你敵對,這個就是你應該冷靜思考教育的方式方法的時候了。
以我自己為例,小時候爸爸媽媽只有一個思想就是“要想出人頭就要書中求”在我叛逆期的時候記得的只有永無休止的爭吵,流淚、悲傷、絕望。那時候的我只想著永遠離開那個家,永遠不再回去。這個就是被逼迫後的逆反心理。而現在社會上由於逆反心理發生的悲劇也不斷在上演。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對於孩子,我們是華人,有著本土的文化,所以我不會直接引用美式教育,讓你和孩子做朋友這樣的空話。畢竟這樣教育環境下出來的孩子在中國社會上還是不太適合的。但是我建議取其精華,因地制宜。針對你自己的孩子制定一個相對和諧的教育環境和方式,畢竟作為父母應該是最瞭解自己孩子的。要知道天才有,但畢竟是少數,我們給孩子灌輸的思想是盡力而為。能不能做事是問題,想不想做是態度問題,只要認真去做了,即使沒有非常令人滿意的結果,但是對於孩子的努力我們要進行肯定。
3、以身作則,勝於千言萬語
很多的家長道理一套套,但是自己做到的卻很少,導致孩子無所是從。試問你的上司一直叫你不要做這不要做那,但是他一直在做,你會對這個上司怎麼想。其實很多時候家長忽略了一點,家長是引導者,不是控制者。我們需要做的是交給孩子經驗,讓孩子少走彎路,而原則事件上,我們是要以身作則的。現在最普遍的就是教孩子寫作業,自己玩手機,試問這樣的方式,孩子怎麼能把你的話聽進去。
4、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在未來的努力方向上,很多家長會進入一個誤區。希望孩子能夠達到自己的預期,幫自己達成未完成的夢想。在這裡我想說,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思想有意識,家長不能完全去磨滅孩子自己的意願。當孩子覺得自己已經有能力獨立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地離開,爭取自己的自由。這樣的行為可以說是完全不計後果的,很容易出錯的。這時候的家長們用更加專制的態度的話會讓後果更加嚴重,建議還是好好溝通一下,深刻地瞭解一下你的孩子。
-
17 # 梅子姐聊健康
孩子的培養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家長需要做到這幾點:1.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2.尊重孩子3.三觀正確4.言傳身教,詳情見影片
-
18 # 一支粉筆
呵呵,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說得越多,孩子越逆反,張老師也經歷過。焦慮、惱怒、失望、傷心、一籌莫展------各種不良情緒像石頭一樣壓得你喘不過氣來,讓你開始懷疑人生。
如果我們帶著良好的動機去做一件事,卻沒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更糟,那一定是我們做事的方式出了問題。改變思維方式,換一種做事的方法,事情才有可能出現轉機。
一、停止嘮叨。
說的越多孩子越逆反,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現象,跟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無關。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發動人們捐款的演講,那位牧師講得很感人,馬克•吐溫被打動了,當即決定捐出身上所有的錢。然而牧師的演講並沒有到此為止,馬克•吐溫聽得有些不耐煩,決定不捐那麼多,只捐點零錢算了。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牧師的演講還是沒有結束,馬克•吐溫很生氣,發誓1分錢也不捐給他。等牧師演講終於結束,惱怒的馬克•吐溫離開時不但未捐錢,反而還從募捐箱裡偷走了兩枚硬幣。
心理學把這種因為刺激作用太大、太強、時間過久而導致人產生極度不耐煩、甚至反抗的心理現象稱為“極限效應”。
多年以後,我問兒子面對老爸的“嘮叨”,你當時的感受和想法是怎樣的?
兒子的心理反應和馬克•吐溫的表現如出一轍:剛開始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聽多了,就覺得“很煩,有些反感”,另外還“有點自卑,感覺自己好像很差勁”,到最後“不管你說得再有道理,我就是不做”。
當意識到說得越多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糟糕,我首先停止了“嘮叨”。
其實,父母之所以愛“嘮叨”,主要源於對孩子的期待和擔憂。過高的期待和過多的擔心會讓人變得焦慮,然後不自覺地用“嘮叨”的方式把自己的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所以當我們忍不住想要去說孩子的時候,首先要冷靜下來,評估一下自己想要說的話的重要性、緊迫性,同時要預測一下孩子的反應。
我現在和孩子說話的原則是:
1.能不說的;可說可不說的;說了也沒用的;會引起孩子極度反感的話絕對不說。
2.不是很緊迫的事情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3.非說不可的事情想清楚了再說,儘量長話短說,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說。
停止嘮叨,避免了“超限效應”帶來的矛盾和衝突。你說得少了,孩子反而願意聽了。
二、學會溝通。
一個人能夠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於情緒,其次是對方的行為,最後才是對方的語言。
很多時候,和孩子說話沒有效果,不是因為我們不夠真誠、也不是我們說的話不重要,更不是我們說的話沒有道理,而是因為我們不會“溝通”,通俗地講就是不會說話。
就像電影《小孩不笨》中傑利說的:大人經常以為和我們說很多話,就是溝通了,其實他們都是自己講自己爽,而我們通常都是假裝在聽,然後一邊進,另一邊出。我們到底有沒有聽進去,他們不管,只要他們有講,就算了。
我以前也像影片中很多大人一樣,想到什麼、覺得什麼重要就會馬上跟孩子講,一看到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就要馬上指出來。很少會想過孩子的感受,也很少給孩子說話的機會,更沒有主動去傾聽孩子的想法。最後孩子變得越來越沉默,父子之間的感情越來越疏遠。而這個問題的解決,是在我意識到問題所在,開始學習和運用有效溝通的技巧之後。
記得我當時首先給孩子寫了一封信,承認自己因為說話方式不對而給他造成了一些困擾和傷害,並請求他諒解,積極去修復日漸變壞的親子關係。然後在平常和孩子說話的時候特別注意幾個技巧:
1. 少講“道理”,多說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兒子有段時間睡得很晚,如果像以前那樣說:“你不能熬夜,這對身體不好”,他頂多“嗯”一聲就算了。當我換了一種說話方式:“我看到你近來很晚才睡,很擔心你的眼圈會越來越黑。”他會解釋自己晚睡的原因,並表示以後會注意的。
2.主動徵求孩子的意見。
3.耐心地傾聽。
在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打斷他的話,更不在孩子還沒把話說完的時候就妄下定論。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後,我會複述一遍孩子所說的話:“你是說------”、“你的意思是-----”有時不認同孩子的想法,也不馬上提出質疑和批評,而是委婉地說:“哦,原來你是這樣想的。我的看法是-------”
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有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要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進行對話。
真誠地溝通,孩子才願意聽你說,跟你說。學會溝通,你的“說”才會有效果。
三、少說多做。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並不是一件“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的過程。要使孩子明白道理,首先要讓孩子有機會在時間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思想家盧梭也說過: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是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
少說多做,不僅僅是家長要停止空洞的說教,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同時還要給孩子創造多一些實踐體驗的機會,讓孩子在實踐體驗中獲得對“道理”的認識。
我兒子放假在家的時候總是宅在家裡看手機,告訴他不能整天待在家裡,要多活動活動,多出去接觸外面的人和社會,他總是無動於衷。
這時候我首先反思自己:我本身就是一個很少運動的人,不喜歡社交,在家裡的大部分時間也是在看手機。連自己都不去做的事情,你說非常重要,孩子會相信,會主動去做嗎?另外,家裡的家務從來不需要孩子動手,他除了看手機、學習之外,好像確實也沒什麼可做的。
於是,我開始放下手機去跑步、去健身房,慢慢把妻子、兒子也吸引進來了。那年暑假,早上一家三口一起跑步的情景成了路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以前總覺得家裡的一些家務不是很繁重,自己能做的就沒必要讓孩子動手了。後來想想不對啊:孩子本來就不愛動,你不找點事情給他做,他怎麼知道可以做些什麼?
於是我們改變了做法:凡是孩子能做的,只要他不是忙著正事,都使喚他去做。孩子不會做的,也要拉著他一起做。比如去市場買菜、到超市採購就讓他幫拎東西;做飯的時候讓他幫打下手;衛生間的地漏堵塞了要幫通。需要到他姑姑、小姨、外公那送點或取點什麼東西,也儘量讓他去做------
慢慢,孩子的性格變得開朗一些了,人也越來越自信,更沒想到的是他竟然對烹飪產生了興趣,有時會主動下廚嘗試做一些新鮮菜式。
少說多做,會讓你和孩子的關係變得更融洽,也會收到很多意外的驚喜。
結語:
我非常相信一個觀點: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父母改變了,孩子也會跟著改變。
事實也確如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所說:“如果父母能夠少說多行動,與孩子之間的75%的問題很可能都會消失”。
回覆列表
現在的孩子好教育啊!我家兩兒子就特別乖,老師安排的作業自己放學回家就做完了,你說什麼他都聽,還會幫著我做家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