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時針的時針

    我覺得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領導能力強也得靠部下的執行能力來決斷。但是非要二者選擇其一的話,我還是選擇將領指揮能力。

    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有一句古話講的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士兵整體水平差,可以用靈活多變的戰術來彌補,動起來形成區域性多打少,或者利用地形、地貌來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讓士兵在戰爭中成長。

    抗日戰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國當時軍民素質比不上強大的日寇,但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之下,利用靈活多變的戰術,麻雀戰,地雷戰等都可以大勝仗。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最終全民一心,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活生生的例子擺在眼前,一個好的將領可以讓部隊走得更遠。那麼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將領的指揮作戰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 2 # 揚楊劉

    在古代戰爭中,將軍的指揮能力和士兵的英勇善戰都很重要。古代的那些戰力強大,戰功卓著的軍隊,都是同時具備這兩點的。兵不在多,在於精;將不在勇,而在謀。

    比如戰國時期滅六國秦軍,漢武帝北伐匈奴的大漢鐵騎,曹操統一北方的曹軍,岳飛的岳家軍,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戚繼光的戚家軍,建立滿清的八旗軍隊等等。這些軍隊都具備了精兵和強將這兩點。

    個人認為在這兩者之間,是將領的指揮能力更重要一些。因為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精銳計程車兵是打勝仗,取得勝利的基礎,這些士兵被指揮水平一般的將領指揮,可能也會打勝仗或者立於不敗之地。但如果被連續錯誤的指揮,想贏都難,就會“累死三軍”。

    比如長平之戰,趙軍前後傷亡45萬,秦軍也付出了傷亡20萬的代價,因為趙軍很多都是被俘後被坑殺的,所以這麼看趙軍也是戰鬥力很強的,都是英勇善戰計程車兵,但在趙括的指揮下,還是被敵人打敗了。

  • 3 # 小傷聊史

    古代想打贏戰爭,將領指揮和士兵戰鬥力都至關重要,一般情況下士兵戰鬥力決定戰爭勝敗,但關鍵時候有好的將領卻可以創造奇蹟,所以將領指揮力往往比士兵戰鬥力更重要。

    將領指揮力的重要性

    在戰爭中軍隊士氣的高低是勝負的關鍵所在,而把握軍隊士氣可以說是將領最重要的工作。

    在春秋時期齊魯長勺之戰中,魯國將領曹劌率魯軍面對有絕對優勢的齊軍時,用防守陣容連續逼退齊軍兩次進攻,這時齊軍因為連續進攻無果開始士氣下降,曹劌看到齊軍士氣下降,而魯軍以逸待勞士氣正盛,於是一鼓作氣發動進攻打敗齊軍。這場戰役充分體現了將領把握士氣的重要性。

    將領除了把握士氣,運用好戰術策略是做優秀將領的關鍵。

    在戰國後期,齊國被燕國打敗後,燕軍趁勝連續攻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齊國只剩莒和即墨兩座城池,在這樣一盤死棋的情況下,齊將田單利用燕國君臣不和用離間計使得燕國臨陣換將,最後發動火牛陣擊潰燕軍,迅速收復了失地。從此戰可以看出,有一個優秀將領完全可以逆天改命。

    士兵戰鬥力的重要性

    在戰國時期有許多有名的特種部隊比如齊國技擊士、魏國魏武卒、秦國銳士。一個優秀將領如果有一支特種部隊可以說是如虎添翼。秦國最終能戰勝六國統一天下,就是得益於秦國強大的軍隊,正是有了秦銳士的加持白起等名將才能在和六國的戰爭中無往不利。

    戰國後期可與秦國一戰的僅剩趙國,雖然趙國名將輩出,但更多得要得益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隊戰鬥力的大幅提升。後期趙國名將廉頗因為遭到趙王懷疑於是便去了楚國,在楚國楚王很欣賞廉頗,並讓他率兵作戰,但這時曾經率趙軍所向披靡的廉頗,率楚軍作戰卻沒什麼好的戰績,戰後廉頗感嘆只想再次率領趙國軍隊作戰,由此可見一個好的將領也需要善戰計程車兵加持。

  • 4 # 劉工227459850

    將領忽悠能力對軍心很重要,有時能決定勝敗。曹操行軍途中沒水喝人困馬乏,曹操指著遠方一片樹林說,看那是一片梅林。士兵聽到後口內生酸水,立刻精神頭來了。在仗打到關建時刻,只聽將軍大喊一聲,給我堅持住,再有十分鐘援軍就到了,士兵立刻精神起來向敵果開火,其實援軍在那裡,將軍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不會忽悠的將軍常打敗仗。會忽悠的將軍一定是個常勝將軍。

  • 5 # 隨意言之

    無論在什麼年代,想打贏戰爭,指揮能力和英勇善戰都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兵是將的膽,將是兵的魂。失去了哪一方作戰都不可能取得勝利。任何一個優秀的將領都不會把自己獨立於士兵之外,勝利是缺一不可的。

    作為一個優秀的將領,他首先就需要一個特點,練兵。一個不會練兵的將領那絕對稱不上一個好的將領。指揮魏武卒的吳起才是戰無不勝的吳起,指揮大秦鐵騎的王翦才是平定六國的王翦,指揮岳家軍的岳飛才是無往不利的岳飛,指揮戚家軍的戚繼光才是惟願海波平的戚繼光,他們是相輔相成的,必不可少的。其實每一個能夠在歷史上留下自己一筆的優秀的軍事將領都有他們對於練兵的不同看法。

    這裡跟大家舉幾個例子,咱們來看一看將領們對練兵看的如何重要。首先來看看孫子對士兵的看法,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這是孫子對於練兵的思想,記載於《孫子兵法》中,核心思想就是兵在精而不在多,需要的是士兵的服從。

    咱們再來看看岳飛對於練兵是怎麼做的,岳家軍之所以能夠戰無不勝,成為名揚後世的一隻部隊,就是因為他們的作戰英勇和作戰紀律,可是這樣的作戰風格,是離不開岳飛的練兵。在《金佗稡編》中有這麼一段話:御軍之術,其大端有六。曰重搜選;貴精不貴多,背嵬所向,一皆當百。上初以韓京、吳錫二軍付先臣,皆不習戰鬥,且多老弱。先臣擇其可用者,不滿千人,餘皆罷歸,數月遂為精卒。上喜,賜報曰:“可見措置有方,忠誠體國。”二曰謹訓習:止兵休舍,輒課其藝,暇日尤詳,至過門不入,視無事時如有事時。如注坡、跳壕等藝,皆被重鎧,精熟安習,人望之以為神。三曰公賞罰:待千萬人如待一人。張憲之部卒郭進有功於莫邪關,頓解金束帶及所用銀器賞之,又補秉義郎。臣雲賞以重鎧習注坡,馬躓而踣,先臣以其不素習,怒曰:“前驅大敵,亦如此耶?”遽命斬之,諸將叩頭祈免,猶杖之百,乃釋之。餘如傅慶以誇功誅,辛太以違命免,任士安以慢令受杖,過無大小,必懲必戒。張俊嘗請問用兵之術,答曰:“仁、信、智、勇、嚴,五者不可闕一。”請問“嚴”,曰:“有功者重賞,無功者峻罰。”四曰明號令:授兵指畫,約束明簡,使人易從,違者必罰。五曰嚴紀律:行師用眾,秋毫不犯,有踐民稼,傷農功,市物售直不如民欲之類,其死不貸。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詰其所自得,立斬之。六曰同甘苦:待人以恩,常與士卒最下者同食。樽酒臠肉,必均及其下,酒少不能遍,則益之以水,人受一啜。出師野次,士卒露宿,雖館舍甚備,不獨入。詔詞有所謂“絕少分甘,與人同欲”,又云“甘苦同於士卒”,“雖萬眾而猶一心”者指此。……有是六者,用能恩威兼濟,人人畏愛,重犯法。部眾十數萬,本四方亡命、樂縱、嗜殺之徒,皆奉令承教,無敢違戾。這些都是岳飛的練兵思想。

    戚繼光的戚家軍,名聲不低於岳家軍,而戚繼光又以練兵而聞名天下。在《紀效新書》中的開篇他就說了選兵的重要性:兵之貴選,尚矣,而時有不同,選難拘一。若草昧之初,招徠之勢,如春秋戰國用武日久,則自是一樣選法。方今天下承平,編民忘戰,車書混同,卒然之變,自是一樣選法。大端創立之選,勢在廣攬、分揀,等率均有所用。天下一家,邊腹之變,將有章程,兵有額數,餉有限給,其法惟在精。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遊滑之人,但看面目光白、形動伶便者是也。奸巧之人,神色不定,見官府藐然無忌者是也。第一可用,只是鄉野老實之人。所謂鄉野老實之人者,黑大粗壯,能耐辛苦,手面皮肉堅實,有土作之色,此為第一。可見戚繼光對於兵士的看重

    這樣一來,其實大家應該就明白了,即便是古代名將,他們也從來沒有忽略過士兵的重要性,雖然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但如果想贏,那麼就必須有指揮得當和作戰勇猛缺一不可。所以,我們在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也不應該厚此薄彼。

  • 6 # 南政昔風
    ▲古代戰陣

    “兵不在多而在精,將在謀而不在勇”這是古代人對全軍上下總體發展走向的定語。其實,可以把一個軍隊看做是一個搏擊選手,那麼兵和將就是軀體與神經中樞。

    ▲軍隊對決就像一場拳擊

    如果說一個好的軀體是打贏這場比賽的基礎,那麼一個好的大腦就是在軀體相同的情況下制定擊敗敵人拳法錦上添花又必不可少的東西。

    ▲勇猛的重甲士兵

    由此可知,如果勇猛士兵沒有好的將領就沒法去調動,如果好的將領沒有勇猛計程車兵就要更加的依靠將領,故此,這兩者同樣重要。

    ▲官渡之戰

    就拿官渡之戰為例,袁紹的指揮能力沒有曹操強,雖然兵沒有曹操精銳,但數量也能彌補質量。

    不過曹操VS袁紹就像一個瘦小的侏儒VS一個半身癱瘓高達魁梧的智障胖子,不難想象誰輸誰贏。

  • 7 # 青梅煮酒品三國

    我覺得古代戰爭想打勝仗將領的指揮能力重要,戰士的英勇善戰次要。

    將領的指揮能力

    將領的一個決策事關到部下士兵的生命,一個好的決策可以讓士兵在戰役中減少犧牲;一個錯誤的決策可以葬送手下全部計程車兵的性命。所以將領的決策很重要。

    三國時期官渡之戰,袁紹十萬大軍包圍曹操,袁紹優柔寡斷不趁機消滅曹操,倒是曹操果斷出擊打敗了袁紹,統一北方一舉成為了三國時期最強大的諸侯。

    三國時期赤壁之戰,周瑜僅有三萬多兵馬確打敗了曹操二十餘萬軍隊。這場戰役的勝利,就贏在周瑜的指揮能力和決策上,戰場上瞬息萬變如果沒有指揮能力,一切都是空談。周瑜的決斷和指揮才能讓他贏得了勝利。

    小節:如果一個將領只靠士兵的英勇善戰,沒有好的決策,只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所以將領的決策比比士兵的英勇善戰重要。

    戰士的英勇善戰

    戰士的英勇善戰也很重要,但是戰士代表的是個體,而將領決斷的是整體。但是也不能說士兵英勇善戰不重要,有好的決策再由強悍的軍隊去執行,那就是如虎添翼。

    三國時期的公孫瓚有三千白馬軍,這三千人英勇善戰。在異族入侵的時候,公孫瓚率領這三千人殺的異族兩萬人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小節:再強大計程車兵也沒有辦法扭轉整個戰場,士兵驍勇善戰固然重要。但是打仗不能只靠蠻力,還要動腦不然很難取勝。

    總結:將領的指揮能力決定的事一支軍隊的生死,而士兵驍勇善戰決定的是個人的生死,所以我認為將領的指揮比較重要。

  • 8 #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在古代,大多數的情況下,戰士的英勇善戰,比將領的指揮能力更重要。由於宋朝以來,中國有文官指揮武官的傳統。明朝也是如此。文官們為了爭奪軍權,壓制武將,誇大了運籌帷幄、計謀的重要性。以此來抬高文官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一些寫演義小說的人,當然其本身也是文人,也會不停的鼓吹這種觀點。經過數百年的時間以後,普通大眾的頭腦裡,就會覺得計謀、指揮肯定最重要。而戰士,甚至包括武將,都只不過是一些體力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只能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談笑間就能讓敵人灰飛煙滅的文官們的手中,如棋盤上的棋子,被放來放去,讓他向前就向前,讓他退後就退後。而實際上,這些文官大多數時候都是把手下的軍隊,指揮的一敗再敗,最後灰飛煙滅。宋朝和明朝都是如此。

    戰士越是英勇善戰,軍隊的組織、訓練,越是嚴密、完善、成熟。對將領的指揮能力的要求,就會越低。反之,對將領的指揮能力的要求越高。另外,戰爭的規模越小,對將領的指揮能力要求越低。戰爭的規模越大,對將領的指揮能力要求越高。但是古代的戰爭,由於受道路條件,物質運輸條件的影響。萬人以上的戰爭,其實只能佔很少數。戰爭,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力量強的戰勝力量弱的,人數多的戰勝人數少的。只有在自身實力弱的情況下,才會特別需要用計謀去限制、削弱、誤導敵人來取得勝利。即使是大兵團作戰的情況下,戰士英勇善戰的一方肯定也更佔優勢。所以說大多數情況下,戰士的英勇善戰,比將領的指揮更重要。

    每一個戰士,作為一個個體,都有他的智慧。一個小群體,透過相互的交流,能夠形成一定的共識,對外界的變化進行思考、判斷和反應。一個更大的群體,能夠在更大的範圍內,對外界的環境進行思考、判斷和反應。一支軍隊,它會產生群體智慧。按照現在的研究,群體智慧做出的判斷通常都比一個出類拔萃的聰明的人做出了判斷更準確。就比如蜂群,單個蜜蜂的智力低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整個蜂群產生的群體智慧,卻可以對外界的變化產生相應有效的反應,就好像一個計算機或者大腦一樣。所以說,不應該過度迷信某一個人的能力和指揮。

    從古代的幾支著名的強軍,比如秦朝的軍隊、唐朝軍隊、金國軍隊、蒙古軍隊,就可以看出來。秦朝的軍隊,在春秋的時候,就以勇猛出名。到秦穆公的時候,憑藉幾萬軍隊,就能夠戰勝晉國,成為春秋霸主。勇猛的軍隊,自然也容易培養出善戰的將領,不要忘了,將領本身也是戰士中的一員,最終培養出王翦、白起這樣的名將。唐朝中期以前的軍隊,勇猛善戰,在西域有百騎破萬敵的戰例,100人的騎兵,難道會用到很多的指揮和謀略嗎?還是靠士兵的英勇善戰吧。金國和蒙古的軍隊,更具代表性。完顏阿骨打和鐵木真,應該都是不識字的人,不曾熟讀兵書。想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那也是不可能的。還是透過部落之間,從小到大不停地鬥毆、械鬥,平時騎馬、射箭、打獵總結的常識。逐漸培養出一支訓練有術、英勇善戰的軍隊。這些人自身都有較高的戰鬥素養,打起仗來都知道該怎麼做。將領主要就是居中協調而已。而這些將領,本身就是戰士中的出類拔萃者,自身也英勇善戰,武藝高強。這就好像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先有英勇善戰的戰士,才有條件從中逐漸培養出指揮能力出眾的將領。三國的時候,曹操就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人,在一次兵變中,一人殺死數十亂兵,並平亂成功。孫堅和孫策的武力,都非常的出眾。劉備的實際武力,還在關羽,張飛之上。在絕對的武力面前,將領的指揮才能和計謀,很難有發揮的空間。宋朝和明朝的文官們,很多也肯定熟讀兵書,喜歡指揮和用計謀,卻把軍隊和王朝指揮得灰飛煙滅。

    當然將領的指揮能力也很重要,特別是在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將領都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其表現讓人驚豔。明代戚繼光,從無到有,建立戚家軍,讓人敬佩。制定戰略本身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需要將領發揮作用。但是也不應誇大將領的作用。英明、睿智的將領和英勇善戰計程車兵,都是戰爭中重要的有利因素。如果一支軍隊能同時擁有,那當然堪稱完美。

  • 9 # 戰地記者KZA111

    如果按所有古代成功戰役來看。想要勝利,不止指揮能力的藝術和戰士的英勇兩點。首先,是大環境的支援。按《三國演義》舉例,魏國當時無論在環境趨勢,還是自我政治管理都是最完整和最有優勢的。所以曹氏集團對戰爭的把握以及自身裝備後勤補給,都是十分自信的。這樣的條件下,同等情況的對抗中,無論是損耗的彌補還是戰爭所帶來的財力支出,魏國都有相當自信的實力。這樣的戰爭背景下勝利了是理所應當,就算輸了也是大量損耗了帝國有生力量。二最要命的天氣。古代的戰爭被天氣的影響最為顯著。霧天大不了,就連下雨也能改變戰爭的頹勢,諸葛孔明的借東風,就順利的火燒了赤壁,可見天氣天氣的重要性。三,戰爭的動員和宣傳。戰爭的開始,也是雙方心理戰的開始,這是戰爭的藝術。沒有天生不畏懼死亡的戰士。將領和統治政府的引導以及合理動員,使其士兵心裡有了安慰甚至憤怒,這樣計程車兵有了視死如歸的勇氣,自然戰力大漲,攻無不勝。

    所以戰爭的勝利不僅僅是將領的原因,還有的是後背自身的實力以及老天的幫助。要不怎麼會讓諸葛孔明隕落北伐途中,落下未圓大夢。

  • 10 # 清風醉史

    聽說過“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這句話嗎?知道春秋時期兵聖孫武訓練宮女的典故嗎?如果知道這些,再讓你對將領的軍事指揮能力和士兵的武勇作比較,相信你會很快做出正確的解答,沒錯,當然是將領的能力更重要。

    口說無憑,光是理論也沒有說服力,下面我們來看看古今戰爭的實際戰例:

    一、因將領指揮得當,以弱勝強的戰爭

    長勺之戰

    公元前684年,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曹劌隨魯莊公與齊軍決戰於長勺。

    剛列好陣勢,魯莊公就要擊鼓準備全軍出擊。曹劌制止說:“不可”。他命令魯軍死守陣地,抵禦齊軍的進攻。

    齊軍發動了兩次衝鋒皆遭到魯軍猛烈的反擊不得不撤退,當齊軍發起第三次進攻時,曹劌告知魯莊公:“現在可以與敵人決戰了。”魯莊公立即擊鼓指揮全軍發起反攻,齊軍大敗。

    魯莊公見到齊軍敗退,就要下令追擊。曹劌又說“不可”。隨後下車,察看齊軍敗退時戰車的痕跡後,才同意部隊追擊。魯軍全軍追殺敵人,所獲齊軍輜重甲兵不計其數。

    戰後,魯莊公向曹劌詢問長勺之戰獲勝的原因。曹劌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並告之齊軍大敗時,沒有立即追擊的原因:齊是大國,戰術詭詐,撤退是假,怕設下伏兵,誘我中計。後來發現齊軍的車轍混亂,證明齊軍是真的在慌忙逃跑,才決定實施追擊。

    毛主席曾經評價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弱軍戰勝強軍的著名戰例,靠的就是指揮者曹劌選擇了“彼竭我盈”的策略。

    中國戰史中與長勺之戰相似的戰例非常多,如: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夷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影響歷史走向的大戰,都是弱者因指揮得當,採取了恰當的策略戰勝強者的實證。

    二、將帥無能,雖有強軍也一敗塗地

    金蒙野狐嶺之戰的前後經過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率領10萬蒙古大軍向金國發起進攻,蒙金戰爭正式爆發。

    此時,金國派遣了45萬大軍與之決戰。大軍中包括,就在幾年前,把南宋“開禧北伐”的三十萬大軍打得大敗虧輸的20萬精銳鐵騎。

    金軍士卒可謂武勇善戰,總的軍隊數量也遠遠多於蒙古,物資財力更不用多說。可是,金國在以眾擊寡的情況下遭遇慘敗,最關鍵的就是兩位軍事統帥獨吉思忠、完顏承裕太過無能。

    第一任統帥獨吉思忠領旨率軍抵達前線,他所想的不是如何有效的消耗或殲滅蒙古大軍,而是讓全軍將士沒日沒夜地修建了長達三百公里的防禦工事。

    可不成想,成吉思汗靈活的率主力迅速突破整條防線的軟肋烏沙堡,累死累活耗盡人力物力修建的整條防線就淪為了擺設。(看到這裡,是否會想到二戰時,法國修建的馬奇諾防線?)

    大金皇帝在聽聞烏沙堡陷落的訊息後,下令解除了獨吉思忠的指揮權,將統領全軍的任務都託付給了完顏承裕。然而事實證明,完顏承裕比獨吉思忠更沒用。

    完顏承裕擔心成吉思汗會率蒙古騎兵長驅直入,攻擊中都。於是便下令放棄桓州、昌州、撫州三個重要城鎮,讓全軍退至野狐嶺一帶,打算依託山勢來阻擋蒙古人進攻的腳步。

    這是一條讓後世軍事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昏招,假如,當時金軍在三個軍事要地都留有重兵,成吉思汗絕不敢輕兵冒進陷入金軍主力的包圍圈中。要知道金軍人數可比蒙古軍多了四倍以上。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金軍在撤退時,卻並沒有堅壁清野。結果,蒙古大軍輕鬆佔領了這三個重鎮,並獲得了大量的人口、糧食和財物,士氣大盛。而金軍這邊士氣卻一落千丈。

    金國大軍到達野狐嶺後,最可笑的戰略部署開始下達“分據險要,嚴防死守”,45萬大軍分散在各個山頭,給了成吉思汗一個一戰成名的機會。

    他下令全軍朝完顏承裕所在的中軍山頭髮起總攻,原本金軍人多的優勢變成了區域性人少的劣勢,結果完顏承裕的中軍被擊破後,大軍兵敗如山倒,全線潰退。

    “野狐嶺之戰”金國幾乎喪失了所有精銳,自此再也無力抵抗蒙古鐵騎的進攻。原本一手好牌,卻被打爛成這個樣子,真是印證了一句話:“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當然士兵英勇善戰也是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之一,但絕對不是關鍵性的決定因素,有一個軍事能力強的統帥,什麼樣的強兵也會訓練出來的,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 11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認真答題的老爹:

    在一場戰爭中,將領的指揮能力,跟戰士的作戰能力,都同樣重要。並且在古代能夠左右一場戰爭勝負的因素,不止這些,還包括地形、天氣條件、武器裝備等等。還有其他因素,不做列舉。

    將軍的指揮能力,就好比人的大腦,而戰士的作戰能力,則好比人的四肢。兩者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相互合作,互利共贏的關係。

    也就是說,要想打贏一場戰爭,將軍的指揮能力和戰士的作戰能力,都同樣重要。

    我們用楚漢爭霸戰爭時期的彭城之戰,來舉例進行講解。

    01.彭城之戰的第一階段:劉邦統帥56萬大軍,成功佔領項羽的都城彭城。

    劉邦在平定三秦之地,佔據天下近乎一半的時候,趁著項羽在北方平定齊地叛亂,彭城空虛之際,率聯軍共計56萬人,一舉攻佔了西楚的都城彭城。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

    那麼,劉邦能夠佔據彭城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劉邦戰前部署得當。安排蕭何鎮守櫟陽,並籌集軍資,自渭水、黃河順流而下,保證前方補給。派曹參、周勃、樊噲、灌嬰等人率軍進攻彭城的北側,由朝歌經定陶、胡陵,出肖縣、彭城。

    派薛歐、王吸、王陵等人率軍進攻彭城的南側,由宛經葉縣、陽夏,出彭城。劉邦親率夏侯嬰、盧綰、靳歙、司馬欣、董翳和殷王司馬印、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信、魏王豹等諸侯軍進攻彭城正面,由洛陽經雍丘、睢陽出彭城,張良為軍師,陳平為參乘。

    劉邦的大軍進抵外黃,彭越率軍三萬來會 ,劉邦命他繼續襲擾梁地,掩護漢軍側背。

    其次,楚軍防備力量薄弱。因為項羽把主力,都帶走,去平定北方齊地的叛亂了。這才給了劉邦機會。

    總的來說,彭城之戰的第一階段,劉邦能夠大勝的原因,在於劉邦指揮得當,以及時機把握精準。

    02.彭城之戰的第二階段:項羽率3萬精騎,幾乎殲滅,劉邦56萬聯軍,大勝。

    聽說彭城已被劉邦佔領,正在齊地平叛的項羽,留下主力,繼續平定齊地叛亂。而項羽自己則是親率3萬精騎,繞道長途奔襲劉邦的後方。

    在清晨時分,發動進攻,幾乎殲滅劉邦的主力,而劉邦只率領十幾騎逃出。項羽此戰,大勝。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

    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觳(音鼓)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

    那麼,項羽此戰能夠大勝,都有哪些原因呢?

    首先,指揮出色,戰略部署更勝一籌。項羽留下“主力”佯攻齊地,麻痺了劉邦。使得劉邦忽視了對項羽的防備。再者,項羽繞道劉邦的後方,又在天明之前,發動進攻。由此可見,項羽在這場戰役中,指揮能力是更勝劉邦一籌的。

    其次,充分利用地形,彌補了兵力上的差距,最終實現以少勝多。漢軍更多的是死於溺水、被踩踏之中,而非被項羽的楚軍所斬殺。

    總的來說,彭城之戰的第二階段,項羽能夠大勝的原因,在於項羽指揮得當和充分利用地形。

    03.對比彭城之戰的兩個階段:

    我們可以發現,項羽和劉邦,在指揮能力方面,項羽是要更勝一籌的。但是,劉邦卻能夠打贏第一次彭城之戰。

    由此可見,一場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不當只有將領的指揮能力,還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戰士的作戰能力,地形因素等等。

    試想一下,項羽反攻彭城的時候,如果他率領的3萬精騎,作戰能力不如劉邦的漢軍。即便項羽的指揮能力再出色,也沒有辦法打贏劉邦。

    我們用一個雷達圖,來說明“有哪些因素能夠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或許就更加直觀。

  • 12 # 十字勳章一

    將領的指揮和戰士的英勇都是不可少的,如果說兩者哪個更重要,個人認為還是將領指揮能力,俗話說得好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沒有將領的指揮在英勇的將士也發揮不出應有的實力,士兵能力差可以透過其他因素來彌補,如數量及地形的外在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提高質量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