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昭武十八年

    趙括因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而名垂千古,當然這個是貶義的。而李景隆因為各種原因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響亮。

    不過我認為相比於趙括在長平之戰的失敗導致趙國滅亡,李景隆更像是一位不斷送出神助攻的“豬隊友”。

    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李景隆的“光榮事蹟”:

    據說李景隆在靖難之役中接替耿炳文擔任朝廷軍隊主帥後,直接引起燕王朱棣的開懷大笑,差點沒有高興的暈過去。

    這是為何呢?原來李景隆是明朝開國大將李文忠的兒子,同時也與朱棣是親戚關係,他們從小一起長大,朱棣深知李景隆在軍事上就如同白痴一樣的人物。不得不說,真的為李景隆感到悲哀,一方統帥,還未打一仗,便讓對方主帥高興的手舞足蹈。

    接下來說一說李景隆的戰爭事蹟,李景隆率領五十萬大軍圍攻北平,久攻不下不說,而且還讓城裡的燕王軍隊派出小股騎兵乘夜偷襲,這一下嚇得李景隆直接退後十里紮營。

    而後在部下瞿能率軍就要攻破城門時,居然下令停止進攻。不得不說李景隆真的是軍事白痴,為了防止部下把破城的功勞搶走,居然放棄了平定叛亂的大功。

    隨後在鄭村壩戰役中,李景隆居然拋下士兵獨自逃跑,一口氣跑到了德州。導致圍攻北平計程車兵被俘,也讓燕王朱棣實力大增。

    第二年在白溝河之戰,朝廷軍隊形勢一片大好,眼看就要獲得勝利,卻又是由於李景隆的錯誤判斷,放跑了燕王朱棣。在隨後的戰鬥中,又是接連敗北,導致朝廷損失十餘萬軍隊,而李景隆這次更是直接跑回了京城,朝廷的幾十萬大軍被李景隆輸得一乾二淨。

    李景隆在戰場上的失敗也就算了,畢竟在回到京城後,建文帝朱允炆也沒有怪罪李景隆,最讓人不恥的是在建文帝四年,李景隆直接開門投降,迎接燕王朱棣進入南京城。隨後燕王朱棣登基,即明成祖。

    李景隆相比於趙括,雖然兩人都是紙上談兵的典範,但趙括自身也戰死沙場,雖然能力不行,但是骨氣還在。而李景隆輸掉了戰爭不說,也輸掉了人品。

  • 2 # 皇上約約

    本來李景隆一個就夠有趣了,你居然能想到一起,有時候歷史真的沒那麼嚴肅,反而非常好玩有趣,看這倆人就知道了,一起來看看吧!確實,不過這倆人都丟人,但是李景隆更勝一籌,不對李景隆完勝,丟人丟到家,丟了十八代祖宗的人。其中趙括是在長平之戰丟的人,還丟了命。而李景隆嘛,從頭到尾都在丟人,關鍵是丟人還能繼續受到重用,或者他的一生感覺都是個笑話。話不多說,李景隆最丟人的神助攻是金川門之變,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篡位攻破南京的那一仗是最丟人的,不過只是其一。接下來具體看下倆人丟人現眼的事情經過吧!

    其一,趙括

    趙括,贏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之子,趙華人。趙括熟讀兵法,常與其父趙奢討論兵法,趙奢稱其紙上談兵,不適合真正帶兵。慢慢的也被眾人所熟知,趙國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紙上談兵。完璧歸趙後秦昭襄王不服,大舉集結重兵伐趙,與趙國將軍廉頗戰於長平,史稱長平之戰。秦國攻城掠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士氣正旺,加上兵多將廣。廉頗自知趙軍不敵,於是想對策,築壘避守,堅壁不出,待秦軍士氣散盡,再伺機而動大破秦軍。確實剛開始秦軍見趙軍不戰避其鋒芒,秦軍士氣日漸潰散,秦王無奈,使計謀讓人告訴趙孝成王秦軍最怕趙括出戰,秦軍士兵都怕趙括,趙括讓他們聞風喪膽,若趙括出戰則必大敗秦軍。趙孝成王信以為真,命趙括代替廉頗,把廉頗給換了下來,趙括大改廉頗計策,主動率大軍出擊戰與秦軍,被秦軍打的落花流水,潰不成軍,趙括被斬首於長平,四十五萬趙軍全軍覆沒。趙括的出擊使廉頗計謀功敗垂成,廉頗千算萬算,沒算到半路殺出個趙括!所以趙括可以稱得上是豬隊友了。最主要的是趙孝成王也是真敢用,趙括也是真敢帶兵,一個敢用一個敢帶兵。

    然後,李景隆

    李景隆,李姓,名景隆,字九江,其父明太祖朱元璋治下曹國公李文忠。因此李文忠死後,李景隆世襲爵位曹國公。李景隆同樣也是跟趙括一樣熟讀兵法,所以深得明太祖喜愛。明太祖駕崩,明惠帝朱允炆繼位又稱建文帝,此時封地於燕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發動兵變,起兵於今河北一帶。建文帝為平叛朱棣,拜李景隆為大將軍誓師北伐,史稱靖難之役。

    第一次李景隆丟人,率大軍攻北平今北京,圍北平而攻打的熱火朝天,正當他手下有個叫瞿能的都督要攻破城門的時候,李景隆大手一揮,攻不破,撤退,以至於瞿能功虧一簣,功敗垂成。人家都要攻破了你說撤退,我估計當時瞿能內心萬馬奔騰。等朱棣率軍回援,大敗李景隆,倉皇而逃。

    第二次丟人,第一次兵敗被召回,建文帝不僅沒有責怪,還繼續讓他手握重兵,此時朱棣已經打到了山西大同,決定再讓李景隆帶兵支援大同,這次率領六十萬大軍繼續北上,結果被大敗,損失十幾萬人而歸。再次兵敗,這次被召回南京,大臣們紛紛說李景隆故意兵敗懷有逆謀反叛的二心,應該誅殺,建文帝當耳旁風,未予採納。

    第三次丟人,這次朱棣兵臨南京城下,建文帝派李景隆去跟朱棣求和,割讓長江以北地區給朱棣,江山分開而治,結果這貨跑去開城門投降,迎燕軍入城。這真的是萬萬沒想到啊。燕軍入城,後來建文帝不見蹤影,史稱金川門之變。這簡直是神助攻,讓他談判他去投降,沒誰了。

    最後明成祖朱棣上位,李景隆投降有功,朱棣給他加官進爵,後來大臣們實在對這二貨看不下去了,紛紛彈劾,最後被貶軟禁自己家中。李景隆想絕食而亡,結果絕了幾十天的食也沒有死成,最後鬱鬱而終。

    所以趙括和李景隆比誰丟人的話,李景隆完勝。

  • 3 # 當代曹植

    兩位都是悲劇人物,所作所為,實屬無奈。

    趙括可能實戰經驗不足,但也不是紙上談兵,就憑兩條:1.46天缺糧,軍心未亂,直到死。2.秦朝打完這仗也是損失慘重,也需要修養生息,那是趙國國力不如。

    紙上談兵,試問當時有紙嗎?趙括擊殺秦軍二三十萬,令白起膽寒,秦軍實屬慘勝,趙括雖敗猶榮,卻背鍋兩千年。趙軍敗在國力與外交,非戰之罪也!

    至於李,那是因為有個二皇帝,莫傷我皇叔,否則早沒有朱棣什麼事了。

    戰國趙括忠君報國、勇猛頑強、最終戰死沙場不失忠烈之名,明初李景隆貪慕富貴、背主忘恩、背叛建文帝臨陣投降明成祖、叛君不忠,人品低劣,因此李景隆更丟人。

  • 4 # 劉文廣

    當然是明朝李景隆更丟人,更神助攻。

    首先看看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華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急於求勝,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四十餘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

    自古成王敗寇,趙括是敗軍之將,眾惡歸之。《白起列傳》記錄了白起戰後的回顧: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趙括常常跟隨父親在軍中歷練,熟讀兵書,故常有獨到見解,當年秦趙兩軍的閼與之戰,趙軍之所以大勝便有趙括出謀劃策之功。而從趙括整個長平之戰的戰役指揮來看,首先他想盡快決戰的方針是符合趙國國情的,因為如果再繼續拖下去,先被拖垮的將是趙國而不是秦國,這是當時最現實的情況。當然趙孝成王命其進攻是主因。具體實施中,趙括戰前曾多次親自勘查地形;在作戰時下命令之果斷,趙將中無人能及;趙括每戰總率領自己的飛騎衝在全軍最前。並且趙括所有計策似乎和白起如出一轍,都希望以偏師迂迴,之後進行包抄合圍,只是趙軍實力稍弱,並未成功,而趙括在大軍遭到合圍之時,仍然能夠讓已經斷糧的趙軍四十六天內保持旺盛戰鬥力,始終突圍作戰,這也不是一個庸才可以做到的。

    白起還對秦王說,自己在率50萬大軍圍趙括20萬軍,傷亡過半才獲勝,實在是前所未有之事。趙軍主力斷糧多日,人相食而鬥志不懈,直到趙括戰死軍心才亂,趙括用兵實在是有獨到之處。長平之戰後期,趙括大軍被斷糧,而趙括在固守中,嘗試了當時還沒有人使用過的,“孫臏十陣”中的“車城圓陣”,在斷糧的情況下固守46天,而大軍沒有生亂,在兵家史上都算一個奇蹟,而這個奇蹟的締造這正式人們所說的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秦歷經商鞅變法,四代明主,國力已經大大超過了趙國。長平之戰,主戰場處於山川之間,趙軍擅長騎兵作戰,而秦軍的精銳步兵更適合圍殲戰,就算換成廉頗久守之下,糧道被斷,也許做的還不如趙括。兩軍相持階段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是故趙括的失敗不是簡單的紙上談兵原因,最重要的是很多趙括不能左右的因素,或者說其時時勢造就的英雄是殺神——白起。即便是這樣,趙括還被尊稱——一代鬼雄。

    我們再看看明朝的李景隆。朱棣造反初,朱允炆先派老將耿炳文征討失利,遂派李景隆為大將軍率大軍五十萬征討。朱棣安排世子領一萬軍守北平,自己率精銳軍援救永平,後突襲大寧(今內蒙古寧城)。不久李景隆包圍北平,但當晚被夜襲,李景隆手下都督強攻城門即將攻破,但李景隆恐手下搶功勞鳴金收兵!僵持幾個月後朱棣回師大敗李景隆。次年,朱棣攻太原,李景隆馳援太原,但到地方朱棣已退兵,遂無功而返。

    經過悉心準備,建文二年,李景隆匯合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合軍六十萬,進駐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兩軍開戰,開始是拉鋸戰,到底李景隆方兵多將廣漸佔上風,朱棣見狀親率精銳騎旅強攻李景隆主帥大本營,斬斷其帥旗,李景隆方兵不明就裡大亂,朱棣扭轉戰局乘勢發動全面進攻,李景隆兵潰敗,退至德州,後再敗退至濟南。其後朱允炆帝招李景隆回南京。

    李景隆的二次大敗至今另人百思不得其解,一次敗都另人不可思議,況且二次?!還都是在實力、條件相較比敵方大好至懸殊的地步卻大敗?!換個普通將領就是常規戰法也不至於如此。退一萬步有猜疑李景隆與朱棣是好朋友,也不能如此相讓吧?!最不濟說糧草不濟撤兵就行了吧?!

    所以還是李景隆更丟人,更神助攻。

  • 5 # 嘴痕

    趙括和李景隆的經歷很像,兩人都是名將之子,還都是被國君賦予厚望,都是第一次上戰場,還是擔任全軍的指揮方面(當然也是最後一次)。但兩人還是有許多不同。

    面對的敵人不同

    趙括第一次面對的是當時已經成名的名將白起,當然長平之戰是他最出名的一場戰役,而李景隆面對的是常年對付北元的朱棣,他們都是敗於沒有戰場作戰經驗上,但是從宏觀角度來說,白起很顯然比朱棣更有軍事才能,而且趙括敗於白起之手,也跟趙國當時的國力有關係,而李景隆可以算是兵力實力遠超朱棣,最後還是被朱棣數次擊敗。

    兩個人所造成的影響不同

    趙括因為陷入了秦軍的包圍圈,一直英勇地率領突圍,雖然最後被射殺,導致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坑殺,但是趙國沒有因此滅亡,這次戰役讓有些諸侯看見秦國的可怕,所以當秦昭王想要進攻邯鄲的時候,三國伐秦,最後擊退了秦軍。

    但是李景隆屢戰屢敗以後,大軍有生力量在包圍順天,導致後方南京空虛,最後朱棣長驅直入直撲南京,當然最後李景隆開啟金川門,給了建文帝最後一個“助攻”(當然不助攻也會被攻破,但是李景隆想活命啊。)

    所以兩人真要論起“助攻”來,還是李景隆更強一些。

  • 6 # 閱微草堂筆記

    從兩人的對手來看,李景隆輸趙括一手。

    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將領,生平僅有一戰,就是長平之戰。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軍和趙軍在長平對峙。當時秦軍主帥是王齕。只有“紙上談兵”經驗的趙括,能率領趙軍以多變靈活的攻擊方式,打得王齕暈頭轉向,幾次被趙軍攻破。之後秦軍暗中調白起代替王齕,採用拉鋸戰的方式,耗時四十多天才最終使趙軍在糧道被堵,突圍無望的情況下潰敗投降。

    反觀李景隆的對手,是受封燕王的朱棣。朱棣第一次成為軍隊的主帥,是在統兵遠征北元太尉乃爾不花的時候,其中的亮眼部分是他先命幾小隊輕騎兵隱秘地偵查到了乃爾不花的位置,悄悄進發,然後率領軍隊在突降的大雪中行軍。在到達敵方營地之後,他卻命軍隊做飯紮營,以勢逼迫乃爾不花投降,不費一兵一卒殲滅了北元主力軍。然而有一說一,當時的北元軍隊已經是強弩之末,元軍的敗亡已經是板上釘釘。即使朱棣大獲全勝,也是錦上添花,無法證明其時他的統帥能力有多麼強大。

    從雙方的兵力對比來看,李景隆輸第二手

    長平之戰的雙方,這裡不深究,以百度百科的資料來看,秦軍出戰約四十餘萬,傷亡二十餘萬;趙國出兵四十五萬,死亡四十五萬,精銳損失殆盡。雙方單從出兵數量上來看應該算是勢均力敵的。

    反觀李景隆,其第一次受命頂替耿炳文出戰時,總兵力在五十萬。當時的朱棣起兵之後收攏北方舊部,加上耿炳文的部分潰兵以及自寧王那裡借來的朵顏三衛,總兵力估計在十萬左右。以五十萬擊十萬,攻北平不破,反而在鄭灞被燕王軍大敗。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收攏敗軍並增兵十萬,總兵力約六十萬,雙方又戰於白溝河,結果李景隆再次戰敗,六十萬基本都丟給了朱棣。懸殊如此巨大的兵力還是接連慘敗,不可謂不丟人。

  • 7 # 陳參

    趙括無愧於將軍的稱謂,身先士卒戰死沙場,也沒有給父親馬服君趙奢丟臉,可以說趙括是個合格的將領!反觀李景隆呢,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挾王師之名,卻指揮無方,導致大敗後,不顧部下率先逃離戰場!把趙括和李景隆並列提出此問題,就是對趙括的侮辱!下面以具體戰例來加以說明

    趙括,出生軍人之家,父親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自幼熟讀兵書,曾隨父親出征,參加過攻取麥丘之戰。趙奢原來只是趙國的一個基層稅務官員,因為平原君趙勝的門客違法不交稅,被趙奢嚴懲並追收了稅錢,平原君趙勝開始關注底層稅務人員趙奢。平原君趙勝在趙國,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人的人物,即使在天下各諸侯國間,也是響徹天下的名人!平原君關注趙奢,卻不是找他的麻煩,而是一番交談之後,發現趙奢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趙奢推薦給了趙惠文王。於是底層稅務工作者趙奢光榮高升為趙國國家稅務局局長,總管全國的稅務工作。趙奢是人才,但是平原君趙勝這胸懷也值得稱讚

    趙奢的成名之戰,是攻取齊國的麥丘之戰,在此次攻城戰鬥中,趙奢久攻不下,是隨軍參戰的趙括,向父親建議用懷柔離間之策,才讓趙奢順利攻取麥丘城,立下了首次軍功。此後趙括更加苦讀參研兵書,和父親辯論軍事時,趙奢有時還說不過趙括,但趙奢卻認為,兒子趙括只知徒讀死書,不懂臨戰機變,不能擔任軍隊將領指揮戰鬥。

    趙奢的經典之戰,是救援南韓閼與而與秦軍展開的閼與之戰,這次戰鬥趙括沒有參加。趙奢在此次戰鬥中,提出了著名的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軍事理論。採取開始示弱於敵,之後突襲奔進直達目標,接著集結重兵拒敵進攻,搶佔有利地形,引誘秦軍進攻,並在秦軍搶攻失敗奔退之際,揮全師趁勢出擊,衝亂秦軍大營,最後秦軍兵敗如山倒,趙奢取得了最終全面的勝利!趙奢因此戰功被封馬服君,秦國士兵更是聞趙奢名而心驚。

    趙括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熟讀兵書,也參加過戰鬥,怎麼能說他只會紙上談兵呢?再來看令其身亡的長平之戰,趙國開始是老將廉頗指揮作戰,後來因為久戰不下,趙王雖然一再催促廉頗主動出擊打敗秦軍。但是廉頗堅持自己的防守策略,不為所動。最後趙孝成王因糧食不足,與秦國議和無果,才用趙括換下了老將廉頗,希望年輕氣盛的趙括能主動出擊打敗秦軍。在這樣的背景下接手軍隊,趙括能怎麼做?繼續堅持廉頗的防守戰略?那趙王能答應嗎?換你來是幹嘛的?所以趙括唯一的選擇就只能是主動出擊。之後雖然中了白起的誘敵之計,趙括軍隊被秦軍分割包圍,但是趙括並沒有困守待斃。而是組織軍隊結成戰陣,數次打敗了白起秦軍的進攻。在被圍困的46天裡,趙括以劣勢兵力抵擋住了白起的優勢兵力,且給秦軍造成很大的傷亡!白起向秦王請求援軍和糧草的文書絡繹不絕,就是明證,秦昭襄王親自到河西征兵,令15歲以上男子都要披甲上前線,可見當時戰況之慘烈!當然趙括也是在苦苦咬牙堅持,糧食沒有了,殺馬吃!馬殺光了,那就吃戰死計程車兵!最後甚至受傷計程車兵都被殺來吃!在求救無望後,趙括集齊了尚有體力戰鬥計程車兵,自己帶頭衝向秦軍!希望衝出秦軍包圍,然而趙括首先被秦軍的箭陣射殺!必須重申:趙括是合格的軍人,無愧於將軍的稱謂!

    再來看李景隆,同樣是出生軍人之家,父親是明朝初年的名將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自幼就跟隨朱元璋四出征戰,戰鬥經驗豐富,軍事能力在當時明將領排名中,應該在前五名之內,是名符其實的名將!按常理說,李景隆在這樣的家庭和環境中成長,耳聞目睹也該受到薰陶,應該具有一定的軍事能力。而且他還是在職的軍隊將領,當然這軍隊將領的職位也可能是繼承而來的,否則在其後的靖難之役中,也不會表現得讓人驚掉下巴,身率60萬大軍,前往阻止朱棣帶領的10萬兵力,卻一輸再輸,沒有最輸,只有更輸!而且在現場戰況出現不利時,不是第一時間組織士兵反擊,而是不顧部下死活,自己轉頭先逃命去了!即便如此不堪,最後卻沒受任何處罰!這結果讓人無語,也無法評說。

    對於這樣的人,配和趙括相提並論嗎?

  • 8 # 文談舊事

    不得不說這個問題很有水平,趙括與李景隆兩個人有諸多相似之處。

    第一,兩人都是名將之子。趙括之父馬服君趙奢是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八名將之一,世所公認;李景隆之父李文忠,雖然是朱元璋的外甥,但不靠裙帶關係,單是以戰功就名列第三功臣,僅次於徐達、常遇春,生封曹國公,死贈岐陽王。

    第二,兩人都名聲在外。當秦國放出話來只怕趙括時,趙王便急於起用之,相國藺相如勸他時就說,不能僅以虛名就委以重任,可以說當時趙括知兵的聲名在外。李景隆呢,也是因為黃子澄的推薦才成為南軍統帥,理由無非也是名將之後之類的迂腐之言。

    第三,兩人都是臨危受命,代主守之前將。趙括之所以上位,就是因為廉頗比較保守,而且深知趙軍難以在野戰中戰勝秦軍,因而被趙王猜忌,臨陣換將。李景隆也是,耿炳文是朱元璋特意留下的獨苗,他之所長也恰恰是防守,併成功抵擋了燕軍的攻勢,雖有小敗,並沒有動搖根基,但仍然被換掉。

    第四,兩人之敗都直接扭轉了戰局,甚至國運。長平之戰趙括麾下的四十萬大軍是趙國僅有的主力,白起坑殺之後,趙國幾無男子。此後,再也無力阻止東進的步伐了。李景隆也是,由於朝廷急於求成,換掉老將耿炳文,而代之以李景隆,以至於對手燕王朱棣聽說反間計成,心裡樂開了花。李景隆的實力可想而知,他也沒有讓朱棣失望,一頓操作猛如虎,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形勢急轉直下,終至不可挽回。

    但是,兩人還是有根本上的區別的。趙括雖敗,卻戰死沙場,死得其所。而李景隆,臨陣脫逃,後又開城門引燕軍入京,不忠不義,可恥至極。

  • 9 # 環球微影片

    李景隆與趙括對比:

    很多人在說到李景隆時,都用趙括來比喻,認為李景隆紈絝子弟,不知兵,只知紙上談兵耳.如在建文帝讓其替換老將耿丙文之後,燕王大喜,對左右說"這就是趙國的趙括啊"高興的不得了.可我認為,李景隆哪裡比得上趙括!他連趙括的一半也比不上!

    李景隆:

    儀表人才,也很強壯,高大,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大帥哥.可這人的確是不怎麼樣,看看他在整個"靖難"時的表現:耿丙文采取堅守的打法後,建文帝不滿意,讓其代耿丙文為大將軍,合兵五十萬與燕兵交戰。在燕王北上之時圍攻北平多日而不下.燕王收編寧王回來以後,其在鄭村壩被燕王大敗.連夜撤退,但在大部隊撤退之時卻又沒通知圍攻北平的各部.導致整個北平之戰直接死傷二十萬以上.後來因為黃子澄隱瞞的部分真相,帝認為委任他的權力還輕,又讓他統率大軍六十萬,但卻於白溝河復大敗。在燕軍渡過長江,兵臨南京時,他又開門迎降。

    趙括:

    而對於趙括,大多數人應該知道,趙括雖然成為了紙上談兵的代名詞,可對此趙括可實在有點冤枉.退一萬步來說,即便趙括真的就是紙上談兵,可人家好歹也是殺敵無數,最後戰死於沙場啊.再怎麼說人家趙括也是一條漢子!可這李景隆....我實在是無語.燕王在鄭村壩才和他打了一天,他就害怕了,連夜退兵.但你退兵就認真的退吧,可這小子可能也實在是被燕王嚇呆了,也不通知人家正在圍攻北平的兄弟,這真的是太不厚道了!之後又是接二連三的慘敗,說白了都是因為他的膽小,沒魄力,白白死傷了那麼多計程車兵!最可恨的就是他小子最後還要開門投降!我要崩潰了...再怎麼說人家朱建文對你也是恩寵有加啊,最後還捨不得殺你,可你個忘恩負義的...

    真的,很多人說你是趙括轉世我還真替趙括感到不值,想你父親如果見到你這樣子,不被氣出血來才怪了.

  • 10 # 履和齋史話

    出身相似。趙括的父親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李景隆是明朝曹國公李文忠之子。

    學歷相似。二人均受家庭薰陶,從小熟讀兵法,而且理論水平很高。尤其是趙括談論兵法,連他的父親都難不倒他。李景隆也是早年以通曉兵法著稱。

    履歷不同。趙括上任之前沒有任職履歷的記載,更沒有軍事行動的記載。而李景隆早在朱元璋時代就參與政務和軍務,建文帝時代更是身居要職。曾主持抓捕周王朱橚。

    臨危受命,對陣名將。趙括去接替老將廉頗,對抗秦國名將白起。李景隆做為二路元帥接替耿炳文,對抗燕王朱棣。

    戰場結局。趙括草率出兵,進入白起的包圍圈,被白起圍殲,趙括臨危不懼。李景隆最初對陣的只是燕王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因為心胸狹窄而並無寸功。然後一路敗仗,最可悲的是,在敵人逼近南京時李景隆竟然開門投降,因此李景隆也成為燕王朱棣的大功臣。

    小結:李景隆雖然有實習過程,但是對陣期間並沒有建功立業,反而最後投降,直接導致建文帝政權的覆滅。

    李景隆在投降之後獲得加官進爵,封太子太師,賜功臣勳號,加柱國,增歲祿,列於群臣之首。

    所以李景隆比趙括更丟人,更是敵人的“神助攻”。

  • 11 # 大白白野

    李景隆應該是更丟人,更“神助攻”。

    1、趙括和李景隆都屬於“官二代”,功臣之後。趙括父親趙奢是戰國趙國名將。李景隆父親李文忠是朱元璋外甥,是明朝開國功臣名將,名列第三。

    趙括和李景隆出身都帶有光環,要是和平環境成長都可能前程無量,只是遇到了戰爭,將門之後都掛帥上了戰場,在真刀真槍變幻莫測的戰局中留下篇章。

    2、作為軍人,戰死疆場是崇高榮譽,趙括以身殉國。趙括作為趙軍統帥,在秦軍被圍情況下,親自率敢死隊衝鋒而亡,趙軍雖然失敗了,也給強秦造成很大損失,這種勇敢赴死精神讓人佩服。

    李景隆在內戰中做了叛徒。李景隆作為大將軍,率政府軍以眾擊寡接連失敗,最後卻開啟城門向朱棣投降,遭到敵對雙方的恥笑,結果也不完美。

    3、趙括和李景隆都以軍事理論豐富著稱當世,相貌堂堂,容貌出眾,很有風度。沒堪重任之前表現都很出色,都以知兵聞名受到器重,只是作為主帥,國家安危集於一身卻表現欠佳,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自己在歷史上也留下了罵名。

    4、趙括指揮長平之戰失敗情有可源,秦國比趙國強大,秦軍偷換上的主帥白起是歷史上著名常勝將軍,關鍵趙國缺糧,綜合國力沒有秦國強,拼國力,趙國不比上秦國。長平之戰後,趙國並沒有滅亡,又取得邯鄲保衛戰擊退秦軍的勝利,後來的趙國李牧又取得兩退秦軍勝利。

    李景隆在“靖難之役”中以一國之力對付藩王朱棣卻接連失敗,以全國的軍隊攻打一隅的燕王卻一敗塗地,甚至還拖了部下後腿,讓人有時覺得不可思議。李景隆帶50萬軍隊攻打朱棣失敗,後又合併60萬兵力再次被朱棣10萬兵力擊敗,最後在南京還開啟金川門投降了燕軍,直接導致朱棣上位成功,朱允文政亡人息。

    5、李景隆前後喪師數十萬,使得攻守形勢逆轉,朝廷再也難以組織大規模的軍事征討。建文帝陣營中許多大臣認為李景隆“失律喪師,懷貳心”,應予誅殺。許多人還以為李景隆是朱棣內應呢,李景隆投降朱棣後,被稱有“默相事機之功",讓人感到好笑,說他更“神助功”似乎不為過。

    李景隆被朱棣授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並增歲祿一千石。朝廷每議大事,李景隆都位於班列之首。靖難諸功臣為此憤憤不平。 滿朝文武皆鄙視李景隆,永樂二年(1404年),受到連番彈劾,削爵圈禁,黯然去世。

    6、相對人類來說,能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人物畢竟是微乎其微。趙括和李景隆有幸在歷史上留下一筆,兩個人都曾身居高位、要職,所作所為容易讓後世人唏噓不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能聽出電子琴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