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辰然詩話

    苔花如米小,苔花開起來像米粒一樣大。也學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驕傲。苔如此細小低微,自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悉心栽培的,而苔卻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在白日照不到處爭得和花一樣開放的權利,亦如你我的平凡。

    有興趣可以看下面連結文章

    https://m.toutiaocdn.com/item/6802881238014099982/?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84624546&req_id=202003192129060100080431080D3EC058&group_id=6802881238014099982

  • 2 # 半支蓮6

    這是清代袁枚寫的的一首小詩《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我在每個新學年開課的時候,都讓學生們背下來。從他們亮亮的眼睛裡,我看到他們懂了這首詩。還有的同學畢業幾年了,在簡訊裡還提到大一的時候學習過《苔》呢。

    苔蘚是在不見Sunny的陰冷的、貧瘠的土地上生長著,依然充滿勃勃的生機,綠意盎然。雖然苔花(實際上不是花)像米粒那麼小,也要像國色天香的牡丹一樣,驕傲地開放,展示屬於自己的美麗。

    這種勵志的小詩對一年級的學生影響很大,因為我的學生們是高職生,剛剛經歷高考的失利,情緒低落。高職的條件也不如本科院校,正在經歷人生低潮的他們很需要這樣的小詩稍加點撥,能收到比各種說教更理想的效果。

  • 3 # 航拍臨沂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字面意思

    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這首詩的字面意思是:Sunny都照不到的地方,苔蘚卻能長出綠意煥發光彩;苔蘚的花如小米般渺小,卻依靠自己的生命力爭得和花一樣開放的權利。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含義

    苔蘚生長在無人問津之地,卻能長出綠意盎然,苔花微小卻也要用力綻放,這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

    每個人生活中都不能一帆風順,但是隻要有一線希望就要堅持,等待機會。我們要學苔花的這種不甘寂寞的精神,要積極地爭取長大,不能自暴自棄。在被人不理解和不支援時,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換句話說,就是要找準自己的生命價值,不必在意這價值的大小,只管拼盡全力實現自我價值,讓自我綻放。

  • 4 # 尊前談笑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可以說,這是一句非常勵志的詩句。它出自清代詩人袁枚的詩作《苔》。

    苔,作為一種普通的植物,一般生長在陰暗潮溼的井臺、水溝等地方,所以它的生存狀態是”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儘管苔很普通很不起眼,但是上天賜予了一段生命,就要活出精彩。雖然花如米粒般細小,但難道小的就不是花嗎?只要能夠開放,結出種子,繁衍後代,便是生命的勝利。所以,我也要像牡丹一樣開放。

    “也學牡丹開”正是苔花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寫照。靠自己生命的力量,爭得和富貴的牡丹花一樣開放的權利——這世道並非僅為少數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苔花不因自身的微小而不開放,不因無人欣賞就泯滅了怒放的夢想,告訴了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不要小看自己,你再小,也有自己的精彩之處!

  • 5 # 雲站X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亦學牡丹開。

    這是清代袁枚寫的詩句,在光明沒有到來的地方,我們也有自己的青春,雖然我們是微小的,渺小的,但是人生就是這樣,我們也要努力的去綻放,哪怕是在陰暗潮溼的地方,也要綻放自己獨特的美麗,去活出自己的人生,雖然可能沒有牡丹那樣美麗動人,大富大貴,但確實是美麗的,也有人會去欣賞。

    蘊含著激勵的意義,人生應當去綻放,哪怕自己是微小的,那也有自己的美麗。

  • 6 # 栽進色彩裡

    這首詩短小精悍,不落窠臼。

    小學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我便覺得可愛,這簡直就是我嘛!你說這苔花,像不像偷穿媽媽高跟鞋,用媽媽化妝品的臭屁小孩?

    再往後,我在《經典詠流傳》裡,看到大山裡老師教孩子們吟唱這首小詩。大山裡的孩子啊,就是這如米粒一般小的苔,他們是在艱苦環境中成長的,儘管沒有完善的教育體系,沒有富庶的生活條件,可這首小詩,就像是一粒希望的種子,給他們自信,給他們追尋夢想的力量。

    今天回答這道題,我忽然間想起好久之前的熱搜——農民工蹦蹦跳跳地下班回家。你有多久沒那麼開心過了?現在的你還會蹦跳著走路嗎?

    如今,我從這句詩裡,讀到的是自我治癒。我就是像那個農民工一樣,像這苔一樣普通不起眼的存在呀!我可以預見的未來,是枯燥的工作、沉重的貸款,居無定所,四海為家。好不容易等到了某個階段,我可以有一頓豐盛的晚餐,一次輕鬆愉快的旅行,又或者碰到了一家雪媚娘很好吃的甜品店,那我自然是開心愉悅地去享受去體驗這來之不易的小確幸。

    願生活似苔花,盛開如牡丹。

  • 7 # 雲寄錦書來

    《縱然生如蟻,亦可美如神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出至清代詩人袁枚的《苔》。

    意思是說:春風Sunny不到地方,青春照樣萌動。

    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絲毫也不自慚形穢,依然像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自豪地盛開。

    誠然,牡丹有牡丹的福氣,苔花有苔花的驕傲。

    再卑微的人都能有美麗的人生。

    青苔花很小,不被人注意,但是還能像牡丹那樣開花,只要努力,也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一)

    要說丁龍這個名字,沒幾個人知道;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卻無人不知無人不小。

    哥倫比亞大學的東亞系,不僅是全美最早的漢學系,也是中國文化海外傳播與研究的一塊高地。胡適、徐志摩、馬寅初、陶行知、聞一多等文化名人都曾再此求學。

    而這都來自一百多年前,一個卑微的廣東“豬仔”:丁龍。

    1901年6月28日,僕人丁龍把他畢生的積蓄12000美金捐給哥倫比亞美國大學,於是在這所著名學府裡設立了美國第一個專門從事中國語言、文化、哲學和法律教育的科系,並以他的名字冠名了一位哥倫比亞大學講座授。

    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風雨飄搖,毫無國際地位可言。

    丁龍一生顛沛流離,終身未娶,他被人當做“豬仔”賣到國外,在美國貴族一生為奴。可在心中卻有一個頑強的原望,那就是儘管自己過著那種苦行般的生活,但是卻要讓每一個積累下來的銅板,在美國一所著名大學裡建立一個漢學系。

    他沒有念過書,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不瞭解子曰詩云,他不會道蘭亭雋永。

    可對他而言,他的原望就這樣樸實地紮在心裡頭,他要在讓聖賢的教誨能夠在美利堅傳揚出去。

    他在那封寫給大學校長的信中寫道:

    僅此奉上12000美金的捐款,以支援貴校中國學研究的基金,他在簽名處寫上

    A Chinese person

    一個華人

    就算到今天,我們也依然為他偉大高貴的夢想而感動。

    這我突然到詩人顧城的一句詩:“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

    人生縱然像螞蟻一樣卑微,但人可以活得像神一樣美。

    “生如蟻”是我們的宿命,“美如神”卻是對命運的饋贈。

    (二)

    記得那個87歲的倪素英老人嗎?大家都在讚歎,她為抗疫捐出20萬元。

    卻不知道老人的家是:

    幾平米大的屋子裡,掛曆紙糊滿了牆壁。

    掛在牆上的老鐘錶,歲數比90後都大。

    老人平時一直獨居,靠擺攤賣小百貨來貼補家用,

    生活上,從來捨不得為自己多花一分。

    這20萬,是她省吃儉用,攢了30多年的所有積蓄。

    坦白說,我雖然不贊成這樣傾家蕩產式的捐贈。

    但不得不說,他們對家國的守望確實讓人敬佩!

    因為富人這種事是達則兼濟天下,叫慈善!

    而窮人做這種事,是位卑未敢忘憂國,可稱為聖賢。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從來不是地位和財富,而是格局和眼界!

    (三)

    前段時間的有個叫大連的小夥在武漢第一醫院上演了一出“武漢抗疫神劇情”,這是一個非常時期一位小夥苦中作樂的故事。

    今年2月12日,28歲的東北小夥“大連”本想去長沙與人洽談合作事宜,在經過武漢的那列高鐵上,誤入了外地回武漢人士專門車廂,最終在武漢下了站。

    到了武漢,他差點露宿街頭,為了有地方住,他就在武漢第一醫院隔離病區打掃衛生的工作,每天報酬500元,就這麼誤打誤撞的成了抗疫一線的一員,還自稱是武漢第一醫院的“憋尿小王子”。

    有世上最勇敢的不計報酬、不論生死的醫護,

    有世上最堅定站立“疫情不退 我們不退”的警察,

    有天下最可愛勇往直前的子弟兵,

    有最給力的政黨,

    有最可愛有14億顆鮮紅滾燙的中國心,

    有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

    沒有什麼困難是不能戰勝的!

    就是因為有14億樂於奉獻的,愛國愛家的,可愛的華人!

    正是全中國14億不屈的靈魂,歷經千辛萬苦的堅守,換來疫情下堅實的土地。

    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讓世界組織給我們最公正的評價,

    向有千千萬萬默默奉獻的平凡英雄致敬!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縱然生如蟻,亦可美如神。

  • 8 # 我欲隨波不逐流

    這二句詩出自清代才子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詩短小精緻、直白易懂。說的是Sunny照射不到的潮溼陰暗角落裡,苔蘚憑藉著頑強的意志,青春的活力活得生機盎然。並開出了花朵,雖然只有米粒般微小,但也像牡丹一樣綻放。

    這首平淡的詩,其實是在謳歌平凡的生命,苔蘚微不足道,極其卑微,但它也有生命,也會綻放。牡丹雖然國色天香,人見人愛,但需人們悉心栽培和苔蘚自強不息不同。表達了一顆謙虛也是驕傲的心。

    這首詩是首卑微者的讚歌。這個世界不是隻有牡丹,更多的是默默無聞的苔蘚。這個世界不是隻有光彩奪目的鮮花,更多是平常微小的小花。雖然無人喝彩,但自強不息。雖然不引人注目,但不自慚形穢。雖然微小如米,也要盡情綻放。雖然生活在陰溝裡,但心卻向著太陽。

  • 9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苔花如米小,苔花開起來像米粒一樣大。亦學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驕傲!苔如此細小低微,自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賞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卻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爭得和花一樣開放的權利——這世道並非僅為少數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白日不到處,是如此一個不宜生命成長的地方,可是苔蘚卻長出綠意來,展現出自己的青春,而這青春從何而來?青春恰自來,並不從何處來,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蘚自己創造出來的!它就是憑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青春的光彩。再俾微的人都能有美麗的人生,青苔雖小,不被人重視,但是還能像牡丹那樣開花。只要有努力進取之心, 照樣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苔》是清代詩人袁枚創作的一首詩歌。苔蘚是高等植物中較低等的類群,多生於陰暗潮溼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髮的勇氣,詩人能看到這一點並歌而頌之。

  • 10 # 美妙詩詞

    這句詩出自清朝袁牧寫的《苔》。全詩共有四句: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如果要理解“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含義,先要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一、先分析苔的生活環境

    “白日不到處”這句詩讓我們看到了在沒有Sunny照到的陰暗處青苔,依舊生機勃勃,鬱鬱蔥蔥。這句中的“白日”不正象徵著來自家庭、學校、單位、社會等各方面的關愛嗎?可小小的青苔卻生活在被愛遺忘的角落。

    它們不僅所處的社會環境差,連所處的自然環境又是那樣貧瘠,潮溼,陰暗。但青苔並沒有因以上原因而妄自菲薄,自暴自棄。沒人愛它,它自愛,環境不好,它不自卑,活得有尊嚴。

    從以上分析中,我讀出了一個“自愛、自尊”的苔。

    二分析苔的成長過程

    “青春恰自來”在這樣的環境中它不怨恨任何人,不依賴任何人,靠自己得努力,長得健康青春,活力四射。從這句中讀出了一個“自強”的苔。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的先天條件不好,決定了它的長相、個子,但面對國色天香的牡丹,它依然底氣十足,學著牡丹的樣子開放,力爭象牡丹那樣完美。從這,我們又讀出了一個“自信”的苔。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句話的含義是:做人要像苔一樣自尊、自愛、自強、自信,積極向上,盡一切努力把自己做得最好。

  • 11 # 柒味說文

    但凡是環境能夠改變的,都不足夠彰顯內在的美好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不得不說這首詩很妙,妙在看似通俗易懂卻精緻小巧,妙在看似對比強烈卻不會讓人捧一貶一,妙在每個字都簡單卻又不平凡。

    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就連自然界也在告訴我們。”白日不到“,對於萬物來說都是無可奈何,暗黑的環境,潮溼的地面,冰涼的土壤,卻改變不了苔花努力向上的心。

    當所有人都以為被冰冷灌溉著的,只能是爬不起來的苔蘚,只能是躲在水下的綠藻,只能擁有一種顏色。

    而苔花啊,她告訴我們,如果周圍沒有溫度,就更要內在充滿美好,盈盈向上,溫暖前行。

    這讓我想到動畫電影中的一句話”我命由我不由天”

    只要你內心足夠溫暖,又何懼外面的冰涼?

    如果你的美麗需要欣賞,希望第一個人是你自己

    這個世間有太多人為別人而活,看過多少女孩因為失戀而自卑到無處安放,看過多少員工因為領導的不重視而處處小心翼翼,看過多少家庭主婦因為丈夫的不關心而終日鬱鬱寡歡,每每這個時候,總會想起這首詩。

    想讓那盛開在小小角落的苔花告訴所有人,哪怕你只是滄海一粟,哪怕你現在不起眼,但是你的青春從來沒有遲到,你應該給自己開一朵花,不為任何人,因為你的美麗是獨一無二的,無需憑藉誰的光。

    牡丹的美不僅僅是因為有很多人讚歎,更是因為她開得恣意浪漫,不要羨慕她的萬眾矚目,大氣有磅礴之驚豔,小巧不也有精緻之玲瓏嗎?

    所有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希望你都是第一個肯定自己的人,如此這般,哪怕你只是一株苔花,也是青春到來的最美印證。

    有時候安慰的語言,鼓勵的語言都顯得很蒼白,而古人的短短一句話就足夠讓我們豁然開朗,因為歲月的沉澱,歷經了時間洗滌,留下來的值得我們好好品讀,值得我們好好感悟。

    希望短短拙見,能夠給各位小夥伴帶來一些慰藉,一些溫暖,也許我們最後都成為不了萬眾矚目的牡丹,也許你現在周邊也有些潮溼,也許Sunny好像也忘記給你明媚,但是我們都能做無怨無悔的苔花,最後成為恣意生活的牡丹,盈盈向上,自強不息。

  • 12 # 永遠的海子

    300多年前,清代才子袁枚將視線投向生長於潮溼陰暗處的苔花,作小詩《苔》,歌頌渺小的苔花在幽暗中也要昂首挺胸怒放。

    300多年後,鄉村教師梁俊帶著貴州大山中的小“苔花”們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和詩以歌。這是我第一次認識這首詩。

    清·袁牧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白日不到處——是陰暗潮溼,如此一個不宜生命成長的地方,卻長出綠意來。

    青春恰自來——何來青春,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蘚自己創造出來的!它就是憑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青春的光彩。

    苔花如米小——它花像米粒一樣大。多麼渺小啊!

    亦學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驕傲!苔如此細小低微,自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賞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卻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爭得和花一樣開放的權利。

    這世道並非僅為少數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沒有比這群山裡的孩子更適合這首詩的了,梁俊老師就是想透過這首詩告訴這群山裡的孩子們:“我們即使擁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樣綻放,我們不要小看了自己。”

    你說怎麼理解?很簡單,個人是渺小的,人人又是不同的,我沒有權貴的家庭,我沒有華麗的衣服,我沒有可口的飯菜,我可能都沒有避寒的衣服,但我有一顆至純的心,我好學,我勤勞,我會有避寒的衣服,可口的飯菜,我不需要華麗的衣服,我內心富足,我感覺我和別人沒差。

    我有個姐姐,長相一般,身材一般很普通的那種女孩,家庭條件不好。在農村小學甚至買不起一套校服,她媽媽來我家把我姐的小學校服借走了,但校服的樣式已經改了啊!她的書包是自家做的。我還記得大冬天的清晨天還沒亮,她媽媽來我家借50塊錢為她交學費。但她本人真的是樂觀,就穿著那身校服待在另一種校服中,揹著那個書包和同學說說笑笑,能和小夥伴坦然的說我不去商店……她能幫爸媽去賣貨,她真的是很坦然的接受生活的不如意,學習不是數一數二,去學了幼師,她還是沒有華麗的衣服,但她是幼兒園最受學生家長歡迎的老師。

    我們渺小,我們不如意,可我們要有開花的勇氣。

  • 13 # 晴空莽莽

    這句詩出自清代袁枚的五言小詩《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截然不同的兩種理解

    其一,放到整首詩當中去。在太陽照不到的陰暗處,不知何時神奇地出現生命的綠意,苔蘚上的小花兒如同米粒般大小,也效仿牡丹開出美麗的花兒。苔花雖然十分渺小,卻充滿了生命的氣息,歷經艱難,從石縫中破土而出,青春綻放,沒有牡丹耀眼奪目,卻是清新可人。一朵花開的時間就是一生。牡丹如此,苔花亦是,理應驕傲自信。

    其二,單獨擰出來理解。苔花與牡丹相比,如同螢火與皓月爭輝,沒有任何可比性。身處高位的牡丹(人)或許會認為苔花如同螻蟻一般,不自量力,比草芥還無人問津,這樣想來頗具諷刺意味。

    “花”生到人生的明悟

    苔花如同芸芸眾生裡最普通平凡之人,默默成長,默默付出,默默收穫,絲毫不引人注意。牡丹好似那些天潢貴胄,世家子弟,或巨資培養出來的驚才絕豔之輩,天生站在高處,受人矚目,有才之人當之無愧,無才之人亦有阿諛奉承之輩在旁,飄飄然自覺高人一等。

    然而苔花一般的平凡人一定會被忽視嗎?不會,他們勤勤懇懇,勇敢拼搏,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無需高高在上的牡丹參與,擁有自己的力量。

    牡丹一般的人在生命之初便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的輔助加上自身的努力,能夠做到大放異彩才不枉上天賦予;如若只是遊手好閒,好吃懶惰,不求上進,到最後也只是坐吃山空。再多的Sunny雨露悉心栽培,都挽救不了一顆根爛了的牡丹花。

    “花”生如人生,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渺小或是偉岸,關鍵是持之以恆的努力,終能綻放自己獨特的光芒,吸引駐足的目光。

  • 14 # 揚光666

    詩句出自清代詩人袁牧的《苔》,

    全詩如下: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一、詩句的具體含義

    春風Sunny不到地方,青春照樣萌動。

    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絲毫也不自慚形穢,

    依然像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自豪地盛開。

    體現了一種健康向上的生命精神:

    清醒的自信、堅韌的自強與生命的自覺。

    二、生命精神的內涵

    1、清醒的自信

    知道作為苔花的自己,和花中之王的牡丹有形態的差別。

    但從生命的狀態而言,同為生命,又是平等沒有差別的。

    2、堅韌的自強

    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絲毫也不自慚形穢;

    依然像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自豪地盛開。

    3、生命的自覺

    體現了生命精神,其核心為:

    自強不息,做出最大的努力;

    健康向上,呈現最佳的狀態;

    學習王者,成為最好的自己。

    感謝朋友提出這麼好的問題;

    感謝作者寫成這麼好的詩句;

    祝福大家開啟幸福的生命模式!

  • 15 # 菩提即安樂

    此詩出自清朝袁牧寫的《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翻譯出來大意是:在那Sunny照不到的,潮溼陰暗的角落裡,小小的青苔花兒卻皺皺巴巴、自娛自樂地盛開著。這如米粒一般小小的苔花兒呀,卻也似能開出牡丹一般的富麗的氣質來。

    這首詩整體的文字言簡意賅,意境清麗明朗,簡單的狀物描述中,卻散發出較高的意境,有種啟發人心智的禪意。

    要深刻理解這首詩,可以從瞭解它的作者開始。

    1.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人, 清乾嘉時期著名的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

    是清代“靈性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與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 ;又是“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 ;文筆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 (對,就是鐵齒銅牙紀曉嵐)。袁枚主張詩文創作應追求靈性,要表達出詩人的真情實感和個性。

    據載,袁枚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年少的袁枚天資聰穎,典型學霸,於23歲便考取了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但他仕途不暢,逐漸厭倦了吏祿生涯,於34歲便辭官歸隱於南京小倉山隨園。隱居之後,便醉心於讀書、創作、園藝、美食、會友、酒樂、授業、漫遊等,在平靜清幽的園林中,追求恬淡、適我的趣味,享受無拘無束、閒適愜意的生活。

    袁枚的詩歌,追求靈性,在當時的詩壇獨樹一幟,影響深遠,無論是他的詠物詩、詠史詩還是山水詩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首《苔》,就是屬於這一類。

    總之,袁枚是一個非常有個性、超凡脫俗、有靈性的人。

    2. 從他鐘情於“靈性說”,和他的字號、詩文等各方面,可以看出他,用佛家的話說,是一個非常具有佛性,和一定智慧的人,崇尚自性自在,境界頗高。

    從以上的資訊,可以繼續深度解讀這首詩:

    1. 詩裡具有顯著的眾生萬物平等的光輝。將處在不利位置、寂寂無名的青苔花兒,和常處廟堂之高、有國色天香之意蘊的牡丹相媲美,伸張的是一種平等的觀念。

    2. 體現著做人不卑不亢、坦然、隨緣隨份、自重不輕賤的態度和氣質。這讓我響起《道德經》裡“上善若水”那一段,老子心中的水,是“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裡的青苔花兒,也有了水的氣質,處在Sunny都照不到的惡劣環境中,我行我素毫無顧忌地盛放,大有我的美,就是我的美,和有沒有人看沒關係。這種大膽地、充分地觀照自我的內心,以及青苔所折射出的遭遇,可不就是袁枚本人麼?這種不在乎或者看淡外在物質世界的氣質,分外美麗。

    3. 大有出相的智慧。佛家講要離我相他相眾生相,無相之後,才是無所掛礙的大自在境界。此詩看似描寫著無不起眼的青苔花兒,實則這種空靈簡素的描寫,他的眼裡看到的已不是青苔花兒,他吟詠的,說到底,還是人,還是人的境界,還是人的智慧。就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所傳達的意思一樣,這個平凡的世界裡,其實不乏不凡的人,他們就如這青苔花兒一樣,在各自不起眼的位置上,活著不平凡的人生。人人眾生,然自性本自具足;萬物雖小,然各自胸有宇宙。

    總結:每個人,再不起眼,其實都自有宇宙。讓我們如青苔花兒一般,無論身處多麼糟糕的境地,都能自持自重,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的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能從迷茫的狀態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