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宋城靜靜
-
2 # 小米粒果園
什麼是共享農牧業?租一塊地,讓大家一起來種菜?一起養殖牲畜?還是一起種地然後菜大家一起分?認養農牧業?我覺得這些都不是,農業的發展,在近些年呼聲越來越高,死磕種地的小農經濟已經岌岌可危,但是自給自足卻是令人嚮往的農村生活!
朋友去了趟農村,看到農民怡然自樂,不需要準點做什麼?也不需要在會議桌上與人明爭暗鬥,作為一家企業的老總,他突然覺得這就是他嚮往的生活,他說等他成為千萬富翁,他就去鄉下隱居,農民笑道,你現在就可以過這樣的生活,為什麼還要拼死打拼來過這樣的生活?朋友一想這話沒毛病。
這個段子很多人都聽過,是當你奮鬥後,事業有成,再去過農民的生活,那叫體驗生活,但是農民確是生活所迫,這就是區別所在。心態不一樣,心境不一樣,經歷過的事情不一樣,即使吃同一根大蔥,味道都會覺得不一樣。
這種 心態也就促成了共享農牧業的生成,那麼到底什麼是共享農牧業?我認為共享的原則就是人人都可以使用,但是不能佔為己有,共享單車大家都知道,但是共享單車最後的下場也是苦不堪言,要麼被轉賣,要麼圈錢,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是“窮”,不光光是指經濟上,也指思想上。
共享經濟是共產社會的先鋒,共產是指所有的百姓吃穿不愁,是“所有”,沒有貧富差距,大家的思想境界都達到一定的高度,都能自覺的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貢獻與這個社會,這會是一個人性的改革,如果這一點可以做到,共享經濟才指日可待,否則共享經濟,共享農牧業,共享工業只能在特定環境下的私有交易。
希望這個回答能幫助你!
-
3 # 川威農人云哥
大家好!我是來自四川的雲哥。
什麼是共享農牧業
其實與現在的共享單車有一定的區別。農牧業共享是指技術共享,資訊共享,生產共享,調配共享等等。 -
4 # 小肥燕
“共享農業”類似於我們俗話說的“訂單農業”,所謂訂單農業就是一種“按需生產”的典型生產方式,可以加強生產方與消費方的溝通,使得生產環節“透明化”。消費者可以掌握農產品的生產全過程,隨時瞭解農業生產最新動態,透過“共享農業”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可以讓消費者更加放心。
-
5 # 愛鄉村視野
共享農牧業,是貫穿於整個農業產業鏈全過程,將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引擎。將分散零碎的消費需求資訊集聚起來,形成規模,實現與供給方精準匹配對接,是發展共享農業的關鍵。首先要在硬體建設上抓好網際網路在鄉村的普及覆蓋
-
6 # 啊金妹
農業是指人們利用生物的生長機農,採取人工培養和養殖的辦法,以取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在中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按農業生產經營範圍區分,有狹義農業和廣義農業。狹義農業泛指種植業,它包括種植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廣義農業除種植業外,還包括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這五業合在一起通常稱為“大農業”。
-
7 # 納百川蘭業丹丹
中國能夠發展共享經濟,是建立在網際網路、大資料和高科技的基礎上的。資源和環境的限制,要求傳統的農牧業模式在網際網路時代的衝擊下必須實現新的突破,因此”共享牧場“的模式悄然興起,並將引領中國農牧業的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共享單車在中國的興起將中國的“共享經濟“推上了一個新高度,目前國內共享經濟市場包括共享汽車、共享單車、共享房屋、共享餐飲、共享金融、共享充電寶等各種領域,並在不斷擴充套件。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曾經一度號稱”用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電商的興起,為農牧業的共享提供龐大平臺基礎;網際網路和大資料的融合,為中國農牧業提供了精準化的資訊支援。共享牧場進入農牧業領域,一方面淘汰掉中間環節,另一方面還要真正做到“共享”,為農牧業,為牧民真正起到幫助作用。當家庭農場、農牧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邂逅共享經濟這一新行業,“共享牧場”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理念應運而生。共享農牧業,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牧場,構建自己的私人牧場,不耽誤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忙時委託牧民管理,成熟之後快遞或者交由牧場販賣。這種共享農牧業的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作為消費者,可以獲得健康的食品,作為生產者,我也不必擔心產品銷路,令牧場價值得到提升和有效利用,實現資源最優配置。“養鹿啦”微信公眾平臺共享牧場,為城市牧場主提供""足不出戶,家中體驗大草原""的綠色生活。牧場主透過“養鹿啦”微信公眾平臺認養一隻梅花鹿就有了屬於自己的牧場,還可以透過24小時高畫質監控觀察和監督小鹿的生長過程。 目前,養鹿啦網際網路牧場平臺不僅可以領養梅花鹿,還有眾多特色生態的山羊、孔雀、鴕鳥等生態養殖品種,使用者認養成功之後,養鹿啦全程跟進養殖過程,並引入保險,保障使用者認養權益不受影響,養殖到期後,使用者即可獲得養殖收益回報,實現農場掘金。養鹿啦微信公眾平臺有一整套嚴格的考核標準,透過之後,才可以共享給使用者使用,使用者可實地考察,追蹤溯源。養殖方面由專業的線下養殖團隊代養。使用者方面,使用者認養產品都錄入了大資料,全程跟蹤流透過程,保障產品免受其他因素影響。
-
8 # 農村小海南
“共享農莊”就是"共享農業"的一種模式,作為一種平臺化思維的產物,對於政府、農莊主、農民以及城市消費者而言,可以做到“四贏”的局面。對於政府來說,“共享農莊”模式,透過使用權的交易,將農莊的閒置資源與城市需求之間進行最大化、最最佳化的重新匹配,將不確定的流動性轉化為穩定的連線,間接地縮減了城鄉差距問題。而對於農莊主和農民而言,透過產品認養、託管代種、自行耕種、房屋租賃等多種私人定製形式,不僅可以降低經營風險、提升產品附加值,還能夠和以往低頻消費的使用者建立強連線。對於城市消費者而言,有一方良田,播撒夏秋之繁實,有一處宅院,納三五好友,賞四季之風月,幾乎是人生最大幸事,何其浪漫暇意
-
9 # 雨露聊三農
立足現代農業智慧化發展和實際需求,合理選用短距離、低功耗的無線通訊技術、無線組網枝術、感測器技術、射頻識別技術、微控制器智慧控制技術、條碼識別技術、通訊協議、全球移動通訊系統、GPS全球定位技術、無線終端裝置遠端傳送技術、雙向追溯系統語音合成技術、自適應閘道器切換技術等物聯閘道器鍵技術,設計了一種基於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應用系統。該系統包括農業產品環境監測與培育平臺系統、農業產品運輸管理與控制系統、農業產品銷售與分配管理系統等三個子系統,可透過遠端互動方式來解決農作物的智慧監測和培育、運輸、銷售等階段的一些實際問題,最終實現農作物的科學培育、精準運輸、產品溯源等智慧農業應用。
-
10 # 小名張得戲
共享農業是整個農業產業鏈全過程,將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引擎。
將分散零碎的消費需求資訊集聚起來,形成規模,實現與供給方精準匹配對接,是發展共享農業的關鍵。
首先要在硬體建設上抓好網際網路在鄉村的普及覆蓋,尤其要做好農民手機終端的開發使用。
-
11 # 愷易物聯網
1.美國:Amy"sFarm
特色:不設門檻,隨意進出;設立黑板標註當日農作任務;隨意採摘;蔬果無人販售,自酌付款
Amy"sFarm概況
Amy"sFarm位於洛杉磯以東60多公里的安大略市(人口16.7萬、中等規模城市)郊區,有一個佔地約54畝的艾米農場,這個農場由父女倆共同經營,農場飼養著3頭牛、4匹馬、10多頭豬、20多隻羊、100多隻雞、鵝等家禽,種植著幾十種蔬菜、幾十棵桃、李、橘子等果樹。這個農場雖然只有兩個正式員工的五十畝農場,卻有百萬的年收益。
農場特色
農場勞動的主要是志願者
農場勞動的主要是志願者,週一至週六,門隨便進、活兒隨便幹、菜隨便摘,歡迎任何人來參觀或勞動。人們可以在這個農場隨便進出,地裡的農活兒願意勞動的就隨便幹。志願者多的時候有100多人,有人甚至開車80多公里來幹農活兒。有一塊小黑板,上面寫著當天志願者來了可以幫忙幹哪些活兒,還提醒人們:天熱別忘多喝水、幹活別忘戴手套、臨走別忘帶點菜回去……
自助商店錢隨便給
自助商店主要出售果蔬、蛋類、肉類,農場加工的乳酪、果醬等初加工產品。每種產品都明碼標價,旁邊放一個盒子,買東西將錢放到盒子裡,自己找零,也可以用旁邊的刷卡機自動刷卡。
科普教育
農場與學校溝通,每逢春季開學,農場就會迎接一批一批的新生來農場參觀,30年來已經接待了超過30萬附近的中小學生參觀。
自然教育
每週一至週五上午9:00、9:45、10:30、11:15、開設4堂自然教育課,自然教育課共有兩位教師交替上課,他們是自然教育的靈魂人物,自然教育課的每個時段最多可接待120名學生,最少10名。所有自然教育課程均要提前預約,提前預約但不足10人的散客,需要現場拼團,沒有提前預約的散客,無法參加自然教育課程。
針對幼兒園和小學生,開設了動物體驗課程。針對高中生,重點傳授生態保護和社群農場知識。針對初高中生,每週六上午10:30推出科學研究專題,涵蓋植物動物研究和動物解剖技術。
農場節日
擁有著特色的農場節日,如:每週“歡樂遊艾米”、春季“放飛春天”募捐、4月份西紅柿節、10月份迎萬聖南瓜節、12月份迎聖誕系列活動。
農場採用自助式服務,獲得大量的客源,前往參觀的遊客可以大規模參觀而只需支付很少的費用,除此之外,農場的親子教育以及自然教育也為農場引流做了很大的貢獻。
2.日本:MaFarm
特色:會員制都市小農園;農業專門學校;農產品直營;農田土地租賃平臺
MaFarm概況:Mafarm位於東京大都市圈裡的千葉縣,在鹿野山的腹地中,群山環抱,距離東京市中心只有不到2個小時的車程。東京大都市圈3000多萬的人口,為母親牧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客流。該農場的建立是為了讓更多人快樂地參與、從事農業。
都市小農園
公司將距離市區近的農地包裝成“都市小農園”,目前公司有120多個“小農園”,擁有會員10000多人。公司每週會派遣農業專業人員在小農園進行現場指導,為了增加專案粘性,每個月還會向租地客戶郵寄新品種蔬菜種子和各種主題活動的資訊,吸引客戶來小農園參與。
小農園”的模式創新不僅解決了大量的閒置農地,同時也解決了農地的土地增值。在日本1000平方米的農地,如果用於水稻種植收益是10萬日元,用於蔬菜種植收益是30萬日元,而他們的“共享”小農園的收益是300萬日元!
專業農業學校
他們在東京、大阪和名古屋創辦了自己的農業專科學校,學制是一年半,開設有務農技術、農業經營和蜜蜂養殖三個專業。學校每年會收取高達64萬日元的學費,現在已有800多學生畢業,Mafarm的理想是培養10萬專業“快樂務農”的畢業生。
農場產品直營
Mafarm擁有三家自營的蔬菜直營店,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菜店,而是設計時尚的蔬菜賣場,讓客人有快樂的體驗感。公司之所以創辦自己的產品直營店,為的是推動農產品的當地化生產與消費的理念,最大化實現產、供、銷的“本地化”。改變原有農產品在生產、銷售過程中的不必要的物流成本,“本地化”保持了農產品的新鮮與流轉成本的降低,真正達到了多贏!
農園土地租賃經紀
Mafarm設計了一個“農園土地租賃經紀”平臺,閒置農地的人可以上網登記自己的土地位置,想租賃土地的人可以在平臺上搜索。這時Mafarm作為一個專業的“第三方”就會提供撮合甲乙方合作的“經紀”工作,使交易變得簡單、順暢。而每撮合一筆交易,Mafarm或獲得每筆50萬日元的手續費。
透過網際網路,Mafarm把這些長尾需求有效聚合起來。因為越是複雜交易,越需要中介、平臺的專業化服務,並取得交易雙方信賴。
MaFarm農莊的盈利模式主要由農業專業學校、都市小農園、農產品直營、農園土地租賃經紀四大塊組成,每一部分各自獨立的,並有其自身的運營模式,並且每一部分都有一定的盈利,這一點值得學習。
3.中國:艾米農場
特色:會員定製家庭農場;自發形成“糖爸爸”社群
艾米CEO唐飛在共享概念尚未盛行的2014年遍瞄準了這片廣袤的市場,率先提出共享農場理念,踐行定製共享運營模式,引進臺灣、日本、南韓、歐美國家的生態農業、仿生物學技術,將閒置良田進行整合。透過閒置農田託管計劃,面向全國範圍接受相關地方政府、合作社、鄉村旅遊度假專案、特色小鎮等單位的閒置優質農田託管申請。經過環境稽核後的土地,艾米會將統一進行建設,打造成統一管理的農場,實現共享農場的全方位運營。
同時,艾米深耕使用者社群,已有2000戶家庭受邀成為共享會員,並自發形成了“糖爸爸”社群。三五知己,幾分田地,一個小院;無論是攝影、繪畫還是品茗、美食都在這裡聚集。相互交流,尋覓知音,營造積極向上、活力健康的生活氛圍。
艾米用一顆胚芽米,連結城市和鄉村。透過共享,將鄉村的閒置土地、鄉村農民和城市家庭三方連線起來,讓荒蕪的稻田重新煥發生機;讓鄉村的閒置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為農民創收的同時,讓城市家庭吃上生態、環保、無汙染的健康主糧,匹配更好的鄉村優質資源。
艾米農場以網際網路+農業的方法,線上預訂農產品或農場體驗,最後將健康的農產品透過物流送達客戶手中,這些是國內共享農莊可以學習的地方。
4.德國:公主花園
特色:形成種植社群;固定志願者和即興志願者分工;亞裔打造的亞洲種植區
2009年,有人從柏林當地政府手中租下了一片荒地,把它改造成了一個城市農場。這裡就成了一處公共的農耕地,任何人都能自由出入,摘走園中的成果,但前提是要在這裡進行耕種。許多志願者紛紛將自己家裡的土豆、西紅柿、蘿蔔、香菜等“土特產”帶到花園裡種植。大家以菜會友,彼此交流心得。
許多志願者參與勞作、耕種、收穫,一切與金錢無關,許多人卻在此開啟了自我的另一種人生。作為柏林少數的城市農耕基地,來自世界各地的農業專家常常在這裡舉辦各類講座,如何育苗、堆肥、做土壤,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藉此機會彼此熟悉,也愛上了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
自然教育以一種真實、有趣的方式在花園中展開,清晨早起澆灌植物的任務,也由小小志願者完成。週末時,“公主花園”定期會舉辦音樂會。小黑板上寫著當季的蔬菜品種。
公主花園在經營模式上採取開放自由的方式,誰都可以是農場的主人,可以隨時去,也可以隨時走,農場有了家的感覺,也更加具有親切感。
國內外共享農莊的不同點:
事實上國外共享農業的發展是比較早的,上述的例子只是更具代表性。那國內外共享農業有何不同呢?
1.關注點
國外共享農業是比較關注“樂趣”,建立共享農業是為了讓人們在農業種植、採摘的過程中享受快樂,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的時光,放鬆身心。
國內共享農莊的切入點,大都是以農產品健康為主,力圖打造生態農產品,讓閒置的土地發揮作用。
2.商業模式
日本共享農場的盈利模式主要由農業專業學校、都市小農園、農產品直營、土地租賃經紀四大塊組成,每一部分都是各自獨立的,有它自身的運營模式,賺錢貌似很厲害。美國與德國,不以盈利為目的,只是為了提供一個場所,供人們體驗農村生活,放飛自我。
中國的共享農業,目前都是以網際網路為依託,讓客戶在線上預訂產品或體驗,以此獲得雙贏的模式。
3.經營模式
國外農場的經營模式(美國、德國)為例:其經營模式主要以開放自由為主,誰都是農場的主人,你隨時可以去,也隨時可以走,但也要遵循人家的規矩,當然,如要採摘,之前也要先種植等。
在中國,以艾米農場為例,通常是以網際網路+農業的方法,線上預訂農產品或農場體驗,最後將健康的農產品透過物流送達客戶手中,或帶著朋友、親人去農場親身體驗一下農民的生活,但這些都以收費為前提的。
-
12 # 葡萄小農民
可操作的六大“共享農業”的模式!
從滴滴打車到共享租車,每一個共享經濟模式的出現都會吸引住大眾的眼光。共享經濟這麼火,農業是不是也能和它結合?共享農業又有哪些模式?
一、
裝置共享
共享經濟進入農業領域,一方面淘汰掉中間環節,另一方面還要真正做到“共享”為農業,為農村,為農民真正起到幫助作用!“共享經濟”模式,最基本的就是拿出私有財產,資源或者資訊,與使用者達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增加資源的利用率。
農業領域裝置一般為產業鏈上需要用到的大型機器,旋耕機、播種機、收割機、烘乾機等都是農忙時才會用到,其他時候只能閒置。這體現出農民的一個痛點:剛需、大額、低頻。農業機械是必須的,但卻需要大額資金的投入,使用的時間集中,怎麼辦?
以美國一家成立於2013年的公司“庭院俱樂部”為例,它採取的就是一種典型的有形資產分享方式:他們將建築公司和承建商那裡閒置的推土機、挖掘機、反剷機等重型機械裝置出租,幫助前者獲得額外收入的同時,也省卻了不需要經常使用這些裝置的小公司一筆不小的投入。
在中國,各地的農機合作社承擔了這一角色,幫助所在地從耕、種、收及加工全程機械化,不但提高了生產效率,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但是,由於受地域和習慣的侷限,農機合作社沒能實現“分享經濟”模式,使用率無法得到最大限度提高,使用範圍也沒有得到擴大,有待網際網路+農業的觸角加快延伸到農機領域。
二、
人力共享
農村人力資源短缺成為目前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問題,而現在看來,共享經濟也許能有效的解決農業勞動力的問題,即人力的共享。
根據農業農忙和農閒的季節規律,可以實現忙時務農,閒時進城務工的格局。之所以在人力共享這一塊還沒有發展起來,農民職業培訓沒有落到實處是其癥結所在。若解決了這個痛點,湧現大量為其量身定製的共享平臺,對農民工返鄉助農業發展以及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 ,對於目前發展規模小,經濟效益低的農場來說,人力的共享在一定層度上也能緩解用人人手不足,人力成本過大的問題。
三、
農技共享
目前中國農技服務缺口仍然較大,市場嚴重不成熟。
國內農技共享一是體現線上下,有些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規模化的現代農業,他們的農場成了教育培訓部門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示範基地”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習基地。
四、
土地共享
土地流轉在國外一直都可以放開手腳去做,所以,網際網路普及的今天,許多租賃平臺做得風生水起。
在國內,經過三權分置、取消農業戶口等一系列意見釋出以後,土地流轉的這個話題也不那麼敏感了,目前在國內較大的網站為土流網,其創建於2009年,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經累計了數量可觀的使用者,在農村節約閒置土地資源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有明顯成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CSA共享的平臺。我們知道CSA是社群支援農業的模式。城市周邊農場主的閒置土地放到網上租賃,而想要圓一個農田夢的城市居民便可以租賃土地,自己或者找人耕種,每天像農民一樣吃上自家種的有機蔬菜。
五、
物流共享
借鑑城市的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困擾鄉村的最後一公里或許可以透過共享經濟模式去實現。例如“鄉村貨的”,主要是讓鄉鎮拉貨的司機和供貨的店主相互找到對方,但它可以讓貨車司機減少空車執行,提高運輸效率,節約成本。
六、
共享經濟+農業+網際網路
實現共享經濟與農業的融合,目前可依靠的平臺最具優勢的就是網際網路。目前,“網際網路+”農業成為新趨勢 有資料顯示,2014年,農村電商交易額達1800億元,30歲以下各年齡段的農村網民比例均高於城鎮網民。但是,同很多發展中國家一樣,農村金融一直是中國金融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金融服務網點在農村分佈較少,莫說貸款,就是存、取、轉這樣的基礎金融服務在農村都未得到很好的滿足。而對於傳統行業的農業,成熟的線下基礎,龐大的使用者資源,都是其發展的優勢。全國農村人口近7億人,使用者群體龐大,網際網路基礎普遍很低,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國內電商大佬們已經早早頂上這片領域,阿里,京東,紛紛進軍網際網路農資領域。
藉助網際網路,透過共享經濟模式,農村資源得以充分利用,農器具租賃,農村閒置人口再就業,農村閒置土地流轉,各種資源再次得到利用。改變傳統思想,讓資源共享,達到共贏目的,“網際網路+”農業將會成為新趨勢,共享經濟模式也將融入農村生活!
-
13 # 呆呆鴨
擔著天災的風險種/養出來的農產品,卻發現賣不出去,這才是最折磨人,也是最困擾萬千農業人的問題。
而創業,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發現問題誰都會,誰都會嚷嚷,農業這行業困難遍地跑,最後歸結為時代的錯。
而默默解決問題的人,正在悶聲發大財。
比如“共享農業”這種模式的誕生,就是為了幫助農業從業者解決銷售難題,也確實有人依靠它,賺到錢了!
大家早已熟知的果樹認養、母雞認養等專案,誕生之初正是為了解決銷售困難的問題。
——將消費者的錢先裝進口袋,再來搞生產,這心裡是120分的踏實。
做著做著,人們發現這種模式,還能為農業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就進一步發揚光大了。
▼宣傳推廣,吸引人氣
湖北宜昌的楊梅基地,產的楊梅甘甜大個,完全滿足咱們之前文章(什麼文章?自己去看歷史訊息哦)提到的打造網紅農產品的先決條件。
掛牌認領一顆楊梅樹980元,保底收穫100斤鮮楊梅,買到即是賺到。
當這裡有了屬於你的楊梅樹,外出踏青的時候,你是選擇楊梅基地呢?還是楊梅基地呢?還是楊梅基地呢?
▼休閒度假,鄉村體驗
“共享農業”招徠人氣,自然讓農業從業者們,發現了其他增收的途徑。
海口的荔海共享農莊,認購綠色無公害的荔枝樹600元/年,含60斤鮮果,可到農莊親自採摘,也可以郵寄上門。
農莊內除了可以採摘荔枝之外,還可在荔香湖畔拍照、垂釣,正宗的鄉村風味美食自然少不了,更有鄉村別墅、小木屋,等你來體驗,當真是“荔海了,我的農莊!”
農莊負責人稱:“哥賣的不是荔枝,是農趣!”
這種依託“共享農業”,進行的農莊升級,並融入情懷的做法,是對該專案的進一步發展。
▼體驗之後,消費升級
體驗瞭如此愜意的鄉村生活,品嚐到城裡缺貨的山珍土味,喚醒了大家被都市麻痺的心靈,誕生了對自然的嚮往。
讓人不禁感慨:“如果能在城裡吃到這樣的土特產,豈不美哉!”
大眾的消費升級,吸引了大公司、大資金的介入。
皮革廠駐地浙江溫州,如今不賣皮革改賣雞蛋了。打造的“我的雞籠”品牌,號稱農業版“摩拜單車”。
129元即可認養一隻母雞,由於雞蛋不能久放,公司也不會為了一枚雞蛋大車小料地每天送貨上門。
但認養了母雞後,消費者可以以每枚雞蛋便宜6毛錢的價格,按需求分批次購買360枚土雞蛋;比正價購便宜216元,算上買雞的錢,節約了87元。
看到上面的描述,大家可能會覺得有些繞,繞就對了!
溫州的90後小夥就這樣繞進去了不少使用者,消費者感覺自己佔了大便宜,生產商也賺的盆滿缽滿。
吃好的同時,住得更好的需求也躍然而出。
莊家共享農莊正是看中了這塊市場,結合網際網路搞起了農村閒置農房改造專案,建立了四個主要收益模式:
租賃共享模式;農民每年以租金方式獲得收入。
“三權”共享模式;農民從宅基地的使用權上部分退出,相應地獲得一次性的使用權讓渡收益。
共建共享模式;農民拿出閒置農房,各種社會資源進來分別負責改造、管理、經營等,再以約定比例分配收益。
自建共享模式;農民自己改造閒置農房,然後把房源拿到網際網路上共享出去。
▼消費再升級
光是雞蛋,肯定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消費升級需求。
沒關係,咱們可以認領大棚。
壹伍田園是共享農業集團旗下的農業物聯網專案,透過農業大棚種植技術結合線上產品,讓消費者躺著也能種田,吃到親手定製的綠色無公害農產品。
你可以以1平方米為單位,租賃大棚內的田塊。
租賃田塊之後,可以透過手機APP選擇品種、播種育苗、施肥澆水、送檢收貨等等,如果您日理萬機,則可開啟自動管理模式,全程委託給公司負責。
收穫的蔬菜將透過物流快遞到家,算下來比到市場上買菜還划算。
如果吃不完,客戶可以將菜賣給公司,由公司透過實體店銷售。
客戶好友之間還可進行互換菜地或“偷菜”遊戲等趣味化交易。
該專案以一二線城市為主、三四線城市為輔的大眾為目標群體,讓所有人都有機會體驗科技種植的樂趣。
▼大棚之外認領土地
不得不說,有錢人還是多,除了認領大棚外,還有人認領了土地。
說到嗨農寶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說到三紅柚和小罐茶,卻是名聲在外。
這個共享農業平臺,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消費場景:透過認領土地,獲取時令生鮮。
更可怕的是,嗨農寶這次搞的是有機!
也就是說,消費者認領的是一塊經過了轉化的有機田塊。
認養期間,田塊內的物產全部歸您所有,一方面為有機生產必須經歷的漫長的土地轉化期,提供了資金回籠的好機會,另一方面,也讓消費者以低廉的價格,享受到了有機的品質。
當然了,經過轉化期的土地,頭兩年收成什麼樣,作為常年在農業行業摸爬滾打的大家,應該心知肚明~
▼共享終極奧義
一個專案從誕生,到百花齊放,最終都將走上行業整合的道路。
共享農莊、共享田園綜合體的出現,正是結合了以上種種。
西南財大畢業的李佳穎,創立的東雨共享農莊,不但可以認購蝦田,還將民宿、人文景觀、生態景觀、科技、創意、網際網路+的概念融入其中。
無獨有偶,艾米會也致力於打造智慧稻田共享平臺,將人工智慧、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運用其中,讓會員能吃上安全的、傳統工藝加工的綠色生態大米。
會員來稻田內體驗,也不僅僅是體驗耕種的樂趣,還能領略時代科技的發展。艾米會還與湖南師範大學合作,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專案,為共享農場平添一份青春的氣息。
如果共享農業不賺錢,大家會挖空心思的將這個專案發揚光大?
前人已栽樹,這個涼,你是乘呢?還是乘呢?還是乘呢?
回覆列表
簡單來說,“共享農業”類似於我們俗話說的“訂單農業”,所謂訂單農業就是一種“按需生產”的典型生產方式,可以加強生產方與消費方的溝通,使得生產環節“透明化”。消費者可以掌握農產品的生產全過程,隨時瞭解農業生產最新動態,透過“共享農業”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可以讓消費者更加放心。
那麼“共享農業”的共享又體現在哪呢?所謂“共享”,一方面可以加強消費者和農業生產者的良性互動互動,提高產品質量,另一方面可以讓消費者參與到“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體驗一把從種植到管理再到收穫的樂趣。共享其實就是在農業領域實現消費者和農業生產者的“共同利益”。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分析。對於農業生產者來說,可以實現銷售渠道的精準定位,不必再為農產品的銷路發愁。我們也可以把“共享農業”看作是綠色農業的一種實現方式,生產過程的“透明化”也就意味著農業生產者需要耗費更多精力去提高農產品質量,而綠色農業是區別於普通農業的“高附加值”產業,可以給農民帶來更多收入。其次,發展“共享農業”可以帶動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而發展農村經濟是未來發展的一個大趨勢,誰抓住這個契機,誰就能在未來的農村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
對於消費者來說,不僅可以吃到高質量、放心的農產品,還可以作為一種娛樂方式參與到農業生產的全過程,有利於提高消費者幸福指數。同時,“共享農業”的發展需要依託大資料和網際網路,這也就意味著“共享農業”可以大大方便消費者的生活。試想一下,動動手指,就可以依託網際網路實現“模擬種植”,現實中卻是真正參與到了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足不出戶,蔬自己“種”的菜等就送到家門口,這是多麼愜意的一種生活。
近年,畜牧行業的發展與前景受到更多華人青睞,保留傳統畜牧業管理特色的同時,創新智慧化畜牧技術手段的層出不窮,改進不足、完善規模化畜牧行業體系。隨著時代發展變革,畜牧行業領域推出“雲飼養”模式,為國民提供額外收入,提高生活品質。 畜牧業依託政府的優待政策,在經濟建設的道路上越走越寬,智慧化農業把握時代命脈,找準前進方向,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科技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專注以發展創新農業為主體,科技化發展+智慧化牧場管理的綜合型公司。透過網際網路+物聯網的模式把牧場與使用者相連線,以實現多方共贏為發展目標。透過網際網路將養殖業與金融業相結合,吸引廣大投資者來牧牛鮮生進行牛隻託養。 “共享養牛”模式,認養渠道十分的便捷,使用者可透過下載註冊APP線上認購託養精品肉牛,託養的牛隻會線上下實體牧場進行專業養殖,透過APP內的視覺化直播功能隨時隨地觀察瞭解專屬牛隻的實時動態及生長情況,待牛隻長大出欄後,使用者可獲得牛隻售賣所得的相應利潤或等價自產牛肉,還可透過分享推廣獲得更多的疊加牛利。真正開啟“在家就做牧場主,安心託養享牛利,健康美味雙豐收”的躺賺模式。 採用專業化,標準化,科技化的養殖管理模式。牧場內設有專門的飼料加工車間,飼料貯藏廠房,員工辦公室,員工宿舍,食堂,會議室,獸醫站等,每個牛棚都配備有專業的飼養人員按照嚴格的餵養流程和科學的飼料配比進行日常飼養,能保證每一頭牛產出的牛肉都是綠色健康純天然的。 另外,進入牧場的每一頭牛首先都是由從事肉牛養殖行業多年資深的採購人員挑選後入欄的,並且每一頭牛在進入牧場前都要經過嚴格的動物防疫檢驗,檢疫通過後工作人員會為每一頭牛打上雙耳標。 其中一個耳標為免疫合格耳標,耳標上記錄了牛隻的品種,年齡,入欄時的體重,入欄時間,血樣資訊存檔等,也就是說這隻耳標是牛的“身份證”;另一隻耳標記錄的則是牛隻的保險資訊,透過掃描耳標上的二維碼即可查詢到每頭牛隻的保險資訊,解除託養的後顧之憂,最大限度的保障投資這部分額外收入。 除此之外,牧場的成建還能促進牧場當地的GDP增長,起到對農民扶貧幫困的作用。當地農戶散養的牛隻,依據牧場的標準化管理,牛隻長成後被牧場回收,保證農戶擁有穩定的銷路,獲取收入;農閒時,農民朋友可以為牧場幫工賺取生活津貼;農戶收了玉米後留下的秸稈有償供給牧場,又是一筆額外經濟來源;甚至農民播種時節,專門為牧場種植一部分肉牛草料有償出售給牧場,從而得到相應酬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