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心理諮詢師朱晗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首先要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對待,尊重孩子。而不是你是我生的,我要控制你,一切都要聽父母的,隨著孩子思生理年齡的成長,孩子的心理也在發生變化,當家長能夠了解到每個年齡階段孩子心理特點,懂得不同階段孩子的內在心理需求,能夠及時供給到他們需要的心裡營養。父母需要做到時而在後推動,時而在前引領,時而在左右陪伴。

  • 2 # 笨點點

    轉自網路:

    不管是夫妻關係還是親子關係

    我們在相處中都存在一些誤區

    最親近的人

    往往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

    最容易被我們傷害的人

    下面這10張圖可以告訴你真相

    1.爭執誰對誰錯

    很多陷入親子關係的怨恨

    衝突、苦惱、折磨的人

    都曾對自己堅持的“對”和

    權威父母堅持的“對”產生過強烈的言語衝突

    爭執誰是誰非的過程中

    矇蔽了雙方理性的思考

    對與錯的劃分從來不是以理服人

    而是一切憑自己的感覺判斷

    感覺好了錯的也可以是對的

    感覺不好,沒錯也是有錯

    親子關係中

    父母不一定都是對的

    如果你不想要一個叛逆或者沒主見的孩子

    就不要跟孩子爭誰是誰非

    2.我的心是好的

    當我們說“我的心是好的”

    多半是我們做了傷害對方的事

    “我還不是為你好”

    這是親子關係最大的殺手

    也許對方想要的根本不是你所認為的

    而你卻自以為是地堅持“付出”

    回報你的將是對方的逃避和壓力

    甚至憎恨

    3.你應該...

    我媽說

    "女孩子必須要進事業單位

    圖個穩定,能找個好物件......"

    我爸說

    "女孩子必須要嫁個家境好的人家

    這樣會少吃苦"

    當我們說

    “你應該這樣想你必須這樣做”時

    就是把自己當成了老師、法官、老闆、聖者

    親子之間不是上下級

    世間也沒有為你量身訂做的孩子

    不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的接納和磨合

    先談感情再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下問題

    就沒有那麼多的“你應該”了

    4.嬰幼兒綜合徵

    人們總是預設成年人的父母會比孩子更成熟

    但是有些家庭裡的小孩

    他們可能會比自己的父母更像個成年人

    在父母情感不成熟的家庭中長大

    是一段令人感到孤獨的經歷

    這些父母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問題

    他們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

    給孩子提供食物和安全

    他們外貌正常,舉止也正常

    實際上情感不成熟父母缺乏和孩子的情感聯結

    父母與孩子都需要共同成長

    5.比較

    “你看XXX,比你學習好,比你會來事”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問:“為什麼你要將孩子互相比較?”

    曰:“為了互相激勵對方彌補孩子的不足”

    但是有多少深受“比較”的孩子是感覺被激勵

    更多的是被激怒

    更多的是使用憤怒的情緒去對待比較這種行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

    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嗎

    6.不信任

    一看到孩子和異性交往

    就認定孩子正在早戀

    一聽到有人給孩子發簡訊

    就懷疑是“葷”段子

    非要自己先檢查一下才安心

    孩子長大後也需要一些隱私

    行動做事不再像小孩子那樣向父母主動彙報

    尤其是高中生

    父母無法深入瞭解孩子的想法

    於是就開始敏感起來

    有些父母甚至發現孩子換了一個髮型

    就認為孩子可能在早戀

    父母的這種敏感已經成為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誘因

    與其猜疑不信任

    不如開誠佈公的和孩子聊一聊

    從尊重孩子的角度出發正面引導

    7.欺騙

    關係的基石是誠信

    欺騙破壞的是基石

    所以破壞力最大

    偶爾的善意謊言無傷大雅

    但若是演變成欺騙

    那你會變得很累

    因為要不停地遮掩或者圓謊

    期望他人如何待你

    你就如何待人

    這是親密關係裡永恆不變的法則

    8.改變對方

    很少有人真正為愛改變本性

    試圖改變和感化對方是一個幻夢

    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

    你無權改變

    更不要把他折騰成你想要的樣子

    因為這是令人痛苦不已的

    9.攥在手裡

    當你想把對方攥在手裡時

    攥得越緊跑得越快

    就像手裡的沙子一樣

    控制感強的人都源於安全感太弱

    你越想攥的很緊結果會讓對方逃的越遠

    10.數落

    心理學研究表明

    愛嘮叨的人都是因為口欲期沒有過渡好

    因此這是個毛病

    千萬不要把自己搞成《大話西遊》裡的唐僧

    唐僧嘮叨時他都想把師傅給殺了

    任何人都不會因你的嘮叨而改變

    任何事都不會因你的嘮叨而如意

    想要教寶寶學漢字的看過來~安利這款非常好用的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將識字當做遊戲,讓寶寶輕輕鬆鬆學會漢字!

  • 3 # 芊悅育兒經

    親子關係的破壞源於兩個方面:

    1.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孩子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多,想要獨立及獲取能力的慾望越強,這個時候孩子往往最需要的是家長的支援和幫助。

    如果這個時候孩子得到的是經常性的否定和控制,孩子就會因感受不到歸屬感和價值感而產生挫敗感和憤怒的情緒。

    2.家長要麼沒有與時俱進,用傳統的教育方式來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行動;要麼鑑於現在孩子太少、太寶貝,無意識地包辦、放縱孩子,以至於孩子霸道、啃老,一不滿足就各種鬧騰;要麼就是放任孩子,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興趣愛好一概不管,久而久之,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逐漸疏遠。

    要想提升和維護親子關係,家長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提升自己的教育認知和能力,而且越早越好。

  • 4 # Sunshine少少少

    有的家長生而不養;有的家長忙於工作,忙於賺錢,只管孩子的物質生活,不管孩子心理真正的想法 ;有的小孩從小就跟爺爺奶奶生活,老人只管小孩吃住,管不了孩子的心理。父母一年到頭就過年回一趟家,溝通、交流的機會少之又少。

    現在社會孩子們的物質生活已經相當充裕,但孩子們的心理卻越來越匱乏,以至於現在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心理問題,處理好親子關係也成了當代家長們要好好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

  • 5 # 三寶美媽讀心理

    李玫瑾曾經說過,任何問題都是關係的問題。

    一般在諮詢過程中,孩子出了問題,我都會詳細的去詢問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

    在期間發現,一段親子關係的好壞和父母的認知,自省有很大關係。

    有些父母不認為自己的親子關係有問題,雖然孩子已經痛苦的想要離家出走。他們會抱著我就是為孩子好,我說的就是對的想法,死命的要求孩子,約束孩子,卻從來不願意去聽聽孩子內心真實的聲音。

    這是破壞親子關係最大的一個行為:不傾聽孩子。

    還有一些父母,在他們眼裡孩子永遠都是那個需要照顧的弱小者,他們的名言是“”你小呢,做不了。”“”你懂什麼?放著我來!“父母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為孩子包辦,只是父母做的越多,孩子越是覺得壓抑,沒自信。

    這是破壞親子關係的第二個行為:不信任孩子。

    父母不聽,不信孩子的最大原因就是父母的認知問題,在他們的觀念裡這是我的孩子,一切我做主,他還沒有能力,我這都是保護他的行為。

    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什麼反應呢?

    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和父母疏遠,開始結交同伴,尋求心的支援。而這個時候有自省能力的父母會去看這關關係,是否有問題,沒有自省能力的父母依然會繼續要求孩子,直到關係惡化到無可挽回。

    下面從一個媽媽的角度而言,我有三個孩子,但是老大明顯和我的關係不好。最大的一個原因是小時嬌寵,長大了需要規則,他覺得這樣不公平。

    在他看來他寫作業的時候,妹妹也需要些作業,否則這就是不對的,你們為什麼愛他,不愛我。你們如果愛我不是應該讓我一起去玩嗎?

    當孩子有了我們不期望的行為,並且口出惡言的時候,我這個當媽媽的就會很生氣,控制了自己的情緒就會得到下面的安靜,平和和母慈子孝,一旦控制不了脾氣,就是兩敗俱傷。

    所以父母情緒的管理,也是影響親子關係的一個重要因素。

    想要一段好的親子關係,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聽得見,聽得懂孩子說什麼,看得到孩子的能力和無奈,同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孩子的情緒的引導者和引路人,親子關係自然就會好。

  • 6 # 老劉123870592

    把孩子當朋友!保持能基本交流!不要拿出家長姿態教訓孩子!揣摩孩子的心裡變化如果是錯誤的及時更正錯誤!多陪孩子出去走走!

  • 7 # 紅塵負累

    “不談作業母慈子孝,一談作業雞飛狗跳”這是網路段子嗎!這不是網路段子嗎?這可是N多個有孩子的中國家長在工作一天之後,拖著疲累的身體走進夜幕下的那個家,那個要替孩子交作業的“家庭學習戰場”上一天天的實體訓練磨出來的。

    為什麼把孩子們學習的地方叫“學校”,即:學習要“效”率,學習要出“效”果,學齡段的孩子一天大量時間泡在學校裡,學校就有義務嚴格要求孩子們拿出學習效率,要日事日畢。掌握當天的知識量,學出效果!教育行業應該賦予學校相應的懲戒權利!當前學校一大怪象:老師不敢管學生、老師不能批評學生、那老師每天面對一群祖宗又該如何!是放任不管嗎!!現在的孩子“無人敢管、無人敢說、無抗壓力”根源何在?

    人的惰性是與生俱來的,成長路上如果不賦予孩子相應的壓力,必然惰性蔓延。學習本就該是壓在孩子自已肩頭上的擔子,讓孩子自已認識到體會到自已想辦法去挑。

    網路確實是個好東西。至少讓傳道授業的老師們得以解放!

    有多少個孩子拿到作業就能每天順暢寫完!每天一寫作業這個不會、那個不對、家長就得飛著唾沫講解!問題是同一知識點,家長和老師講的角度切入點肯定不同,反而容易擾亂孩子思維,讓孩子不知所措。可家長又不能不講,因為現在是學校學習需要家長主力而老師只是輔助輔助!!學習的效果只能從每晚點燈熬臘的孩子休息時間裡來榨取!不會做的題家長要反覆講解講會、做錯的題家長要講要盯著更正、試問那孩子一天大量時間泡在學校裡浪費時間嗎!在學校的大量時間不嚴抓學習效要果。如此往復,每每半晚上孩子很困,家長還要跟孩子抓學習。週而復始,作業作業~是親子關係第一大殺手!!

    職業有分工,每個人都該對自已的職業擔有責任,請做好各自份內的職責。

    傳道授業~教師職責!

  • 8 # 一米陽光1983

    破壞親子關係的元兇,我覺得是“情緒”。父母沒有有效的控制情緒,孩子表現的情緒沒有被充分理解。所以才讓彼此覺得不被尊重和重視,要麼彼此引爆互相傷害,要麼互不理睬讓心與心的距離越來越遠。

    我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情:晚上睡覺寶寶不想刷牙,媽媽要求必須刷牙,每天因為刷牙搞得雞飛狗跳。要麼孩子邊哭邊刷,要麼媽媽甩手不管換爸爸上場連哄再騙。媽媽們是否想過寶寶不想刷牙的原因是什麼?可能他現在玩得正開心想再多玩一會,可能他覺得刷完牙就得睡覺,現在還不想睡覺?可能他就是不喜歡牙刷在嘴裡刷回來刷去的感覺……所以表現出的情緒是想告訴媽媽他不想刷牙。而在媽媽看來,寶寶不刷牙就是不愛惜牙齒,不講究衛生,3分鐘搞定的事情怎麼天天這麼費勁,更有人直接覺得寶寶不聽話……越想越生氣,越說聲音越大,控制不了情緒,最後兩股情緒無處宣洩,瞬間點燃。我分享現在和寶寶一起就刷牙這件事情達成的共識。

    1、最開始我會和他(3歲,男孩)聊聊人為什麼要刷牙?都什麼情況下需要刷牙?不刷牙會怎麼樣?

    2、平時我會和他玩小伴龍里看醫生的遊戲,一起探討殺牙蟲,和肚子裡蟲子遊戲時,還會交流、提醒刷牙有多麼重要。

    3、睡覺前我故意說忘記了什麼重要的事情,要他說出來“刷牙”,然後每天一起刷牙。

    4、刷牙前我和寶寶有2個約定,我倆自編的起飛降落遊戲(按小屁股按鈕背起-再按小屁股降落-捏耳朵3下為向後轉),然後擠好牙膏,作準備狀,由寶寶發好司令(寶寶把手高舉,然後口中念著口訣,我發現每天都不一樣,經常我是聽不明白的,但是這些都不那麼重要,然後就開始刷牙),現在每一天我們再不會因為刷牙而煩惱,他也開心,我也效率,偶爾因為吃糖果或者他特別需要我的幫助我會幫助他刷牙,當然我邊刷邊和他聊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要他對我的幫助要說謝謝,就是讓他明白刷牙是他自己的事情,不刷牙的後果需要他自己承擔。

  • 9 # 甜小蜜記事

    1.父母要求學習跟好的比,吃穿住行跟差的比的時候2.父母自己在休息,卻要求孩子學習了時候3.父母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強迫孩子做的時候4.父母把自己辛苦賺錢的原因都歸結為孩子身上的時候5.父母把內部矛盾覺得是因為孩子的時候6.責怪孩子天生缺陷的時候7.父母說話不算話,還美其名曰"為你好"的時候8.因為父母自身的原因無緣無故向孩子撒火的時候9."要不是因為你我和他早就離婚了!"10.要求孩子誠實自己卻做不到的時候

  • 10 # 正齊諮詢

    感謝提問,我是心理諮詢師正齊,對於你的困惑,我有如下回答——

    在大人眼裡親子關係通常是由於孩子破壞的,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孩子的不良行為是有目的的,第一是為了吸引注意,第二是為了獲得權力,第三是為了報復,第四是退縮,到這一步的時候孩子的問題都表現的比較嚴重了。

    而在孩子的眼裡,當面對憤怒父母的時候,基本上沒有了親子關係可言。孩子除了透過外在行為發洩出來,更多的是向內攻擊,覺得是自己的錯誤導致了問題的出現,從這個角度來說,所有孩子才是最可憐的。

    孩子都是愛父母的,而父母不一定愛孩子。

  • 11 # 時而育兒

    愛是教育的基礎

    這裡指的應該是良好的親子關係被破壞吧,李玫瑾教授建議三歲之前立恩於孩子,三歲到六歲立威於孩子

    也就是說要先給幼兒時期的寶寶愛,不僅因為這時候他們比較弱小,需要被關愛,還是為了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為以後教育打下基礎。

    除了極少數情況,應該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只是愛的方式不對。

    被忽視或者過多關注

    有些父母忙於工作,很少能陪伴孩子。有時孩子要求陪伴,得到的回答是:不努力工作賺錢怎麼給你好的生活呢?其實物質並不能完全填滿孩子的內心。

    久而久之,他們會覺得自己沒有感受到被愛。父母給物質認為就是愛,但是卻沒有給到孩子迫切想要的情感需求。

    有時過多的關注,凡事要過問,包辦,覺得孩子永遠長不大,到了青春期還沒有改變教育方法,覺得父母說什麼孩子就該聽,有時也會讓孩子喘不過氣來,想要反抗。

    情緒化,缺乏有效溝通

    是人都會有情緒的,有時我們真的被情緒傷害很深。孩子只是想跟父母聊下事情,可是好像父母總會時刻瞧準教育的時機,趕緊趁機講道理,或者潑冷水。

    其實孩子只是想宣洩下自己的情緒,需要被關心,被理解。

    孩子也需要被尊重,他們的努力希望被認可

    有些父母認為自己是長輩,孩子應該尊重父母,父母有絕對的話語權。

    小時候有次,我想媽媽上班累,所以打掃了一下家裡,待我媽回家我滿心歡喜地告訴她我擦了桌子掃了地。以為會被肯定,結果得到的不過是掃了又怎樣,又不乾淨。

    那時心真的一下子涼了,也感覺自己的勞動成果沒被尊重,那時就想那以後我都不做家務了,雖然知道她並沒有惡意。

    我們父母需要看得見孩子的內心世界,懂得去認同他們,要看得見孩子的情緒、努力。不要讓愛變成傷害

  • 12 # 任淑一

    家長們聊天,最常聽到的一句抱怨是:“我都是為孩子好,他卻不知道感激”。不是所有的愛都是會被領情的,即使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心理病態的父母經常這樣威脅孩子:“你不讓我管是吧?好,以後你的任何事情我都不管了!”親子關係本質的問題就是,沒有界限,沒有尊重,所有的事情都全部靠情緒去解決——犧牲、付出和痛苦。真正的“好”,是尊重每個人的不同,尊重別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親子關係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所有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但是在很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因為不注重溝通方式而破壞親子關係,導致孩子更容易形成任性、缺少熱情、固執、偏執、社交不良等各種性格問題。

      指責埋怨型溝通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髒了!成天跟在你後面洗衣服,我是你的傭人啦!”

      “你玩不夠啊!作業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你看你桌子亂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這些語句體現出一個共同特徵——指責和埋怨。

      指責埋怨型溝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責黑三角”。

      在這樣一個“黑三角”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有一個較為固定的指責物件,家庭問題往往在相互指責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歡而散,問題最終並未真正解決,成為一個未了結事件遺留下來。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未了結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悶或緊張,危機四伏。這是一種很具破壞功能的家庭溝通模式,被指責者要不逆來順受,要不一味逆反、攻擊性強,對子女人格的成長極為不利。

      遷就討好型溝通

      “啊呀!媽媽不知道這個菜你不喜歡吃,將就著少吃點。你想吃什麼?我明天就去買。”

      “怎麼,我給你買的這個圓規是小學生用的?對不起,我明天再去重買。”……

      愛孩子是要將孩子作為一個能承擔自己責任的獨立的人來愛,而不是遷就和討好孩子。

      遷就討好型溝通的家庭,表面一團和氣,但缺乏一種家庭成員之間真摯的愛,而且會養成一個人依賴而又固執、軟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點。另外,這種溝通同樣也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溝通,是透過迴避問題來“解決”問題,也是一種缺乏建設性功能的溝通。

      孩子在這種遷就討好型溝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遷就自己,自己卻很少遷就父母。但是,這種溝通所造成的孩子的任性卻主要表現為眼前的、家庭內部的,孩子在家庭以外往往是一個遷就型的人;孩子成人後,很可能又不自覺地組建起一個遷就討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種缺乏真摯愛情的家庭情感氛圍中生活。

      打岔囉唆型溝通

      孩子:“媽媽,今天校運動會上,我們班得了年級第一名,真開心!”

      母親:“哎喲,你看你這身汗,臉上髒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彆著涼!”……

      說得很熱鬧,但各說各的,沒有互動,兩個自言自語的人。

      “媽媽。明天我們春遊,老師說每人要交5元錢。”

      “又要交錢了?從你上學到現在,我們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錢了。我們那個時候春遊,就帶上一瓶白開水、兩塊燒餅,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買票。你看看現在,一個月光水電費就是好幾十,春遊要交錢,你肯定還要帶點零用錢,錢不好掙噢……”

      一句話,引出那麼多的話和事。囉唆的人最大的特點是,聽到別人的一句話,立即進入自己的個人世界,看是在處理別人的事,實際上是在處理自己紛亂的情緒。

      打岔囉唆型溝通主要表現在母親以及一些過於瑣碎的父親身上,一般情況下,這樣的父母不太關心別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許多意義不大的瑣事纏繞,給孩子最大的感覺是嘮叨、煩人。這種溝而不通的表現是表面上雙方都在說話,而且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但資訊根本沒有交流,像兩架同時開放的收音機,各自在堅持不懈地播放著各自的聲音,根本沒有聽眾和反饋;另一種情況就是,一方(往往是家長[微博])在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則陷入煩躁,焦慮,盼望著這種嘮叨早點結束,家長說了什麼根本沒有聽進去。這種毫無效能的溝通,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造成孩子出現青春期問題,出現逆反和牴觸,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孩子牴觸的是家長的嘮叨,而不是家長所說的內容。

      這時家長千萬要明白,是您的嘮叨使孩子在拒絕您說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話。

    超理智型溝通

    “媽媽,我要買活動鉛筆。”“為什麼要買?”“原來那個壞了。”“剛剛買的怎麼就壞了?你怎麼這麼不愛惜東西?”……“好了,下次可不準再搞壞了,小孩子要知道愛惜物品。”……

      超理智型溝通有兩大特點:一是夫妻對孩子,夫妻之間往往並不是“超理智”:一是父母“教育”意識、“規範”意識過強、戴著過濾鏡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優點都被過濾掉,剩下的只有缺點和危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規範孩子。

      這是一種嚴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溝通,特別容易產生親子感情障礙。對孩子的影響有時會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從長遠來說,對孩子人格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親子矛盾往往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爆發出來。一些孩子在整個中小學期間都可能是一個十分規矩的“好學生”,但在進入社會的關口或以後,可能出現種種適應障礙。而刻板、缺少熱情、固執、偏執、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會成為在超理智型家庭溝通下長大的孩子的人格特點。

  • 13 # 北河南島

    先說親子關係的建立,是誰主導的?是親的一方。因為孩子出於天然下意識的生理生存本能,最初是完全依賴於雙親的。所以論破壞,子的一方是沒有理由和動機來破壞的。

    但隨著孩子逐漸的長大和獨立,他會學習到雙親的很多習性,拿過來去應對世界,當然這個應對的物件也包括了ta的父母雙親。但雙親有無隨著孩子的成長能及時調整這種關係的變化?是否還一直用之前的方式來要求和期待孩子?

    孩子從來沒做過大人,但是大人都是從孩子而來。所以,大人天然的有趣理解孩子的優勢。但往往現實是孩子更容易理解與原諒雙親,而雙親卻很難抑制住去支配與控制孩子的慾望。尤其是冠以“為你好”“愛你”的名義,更容易讓孩子覺得壓抑。成人對於自己的成長經歷並未變成他們去理解與指導孩子的優勢,反而變成了控制與“獨裁”的藉口。這對於孩子也不公平,憑什麼單憑“我告訴你”就剝奪了孩子犯錯的機會?難道我們不斷地嘮叨孩子“走穩一點別摔跤”,他就能不摔跤的學會走路?實際情況是很多時候大人都是在“廢話”,即便我們閉嘴不說,孩子該摔跤還是摔跤,該學會走路還是會走路。更不要說那種無所不在的“你喝點水!你多吃點菜!你多吃點!你少吃點!你多穿件衣服!你脫件衣服!你你你你你!”有多麼的討厭。

    其實不僅僅是親子關係,任何人與人的關係,被破壞都是從其中的一方感受不到足夠的尊重和關懷開始的。

  • 14 # 陽陽園長聊育兒

    所謂關係就是兩個人的,那麼這個關係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之下才會有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作為關係中較為複雜的親子關係首先這個平等就是最難做到的。在我們的意識深處,我們是會把孩子有意無意的當成我們的私有財產。

    紀伯倫的《論孩子》中說到,“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只是藉由你而來。孩子很小他不能獨自生存下來,所以他要依靠你才能活下來,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自覺的就認為孩子依靠我們而活就是我們的所屬物。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但是兒童的內在,在他被孕育時就有一個精神胚胎和他一起誕生,精神胚胎的使命就是要引導一個新生命做自己。

    最初他依靠父母,隨著他與母親不斷不斷的剝離,他要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宣告“我”的存在。這個時候矛盾就產生了。成人的成長經驗讓我們對成長有了諸多的恐懼與擔心。我們怕我們的孩子經受我們曾經經歷一切,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設想,預期來完成一生的歷程。一個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給孩子,讓他一路坦途,一個就是想經由不斷探索去折騰才能遇見那個更好的獨一無二的自己。另一個則想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的人生,以求平安順遂。

    一方以犧牲自我為代價求得子女的理解和聽命於父母,另一方則以試圖用逃離或者沉淪來對抗這樣愛的羈絆。這就是兩個終極矛盾。雙方相愛先殺,親密而糾纏,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兩者沒有一方是贏家。親子關係被破壞,自我成長被扼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欣賞《增廣賢文》裡的哪些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