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永樂大典》原書只有一冊,但是嘉靖皇帝十分喜愛這部書,為了防止此書出現意外,下令重新抄錄一份,現存世的均為抄本。關於原書的下落有兩種猜測,一是明末清初時毀於戰火,二是已經給嘉靖皇帝陪葬。到乾隆時期,《永樂大典》只剩8000餘冊,之後又是各種丟失,有監守自盜者,有毀於義和團運動的,也有流失於列強手中,最後還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只剩161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還有62冊,其它均流失於海外
37
回覆列表
  • 1 # 白馬君

    《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開啟永陵地宮之前,只能是一個合理的推想。在目前技術條件不夠成熟,不足以保證被開掘陵墓及陪葬物品安全的情況下,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更為現實的課題是:如果《永樂大典》正本確實儲存在永陵地宮中,經過400多年的歲月,它們是否依然能保持完好?一旦將來有可能出土,我們應該怎麼更好地保護《永樂大典》?經過400多年的歲月,永陵顯得有些面目滄桑。如今,永陵和它的主人嘉靖皇帝卻因為尋找《永樂大典》正本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果《永樂大典》正本被嘉靖皇帝帶入永陵,將來正本的出土無疑將讓整個世界為之震驚。

    然而,這一切猜想在開啟永陵地宮之前只能是一個理論上的假設。消失了幾個世紀的《永樂大典》正本,也許還有更多未解的謎團,等待著人們去不斷地探尋。

  • 2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歷史

    關於《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究竟如何,這個問題已經在中國歷史上成了一個謎了,有說是被殉葬的、有說被燒光的,總之說法很多。考古學家們都考察不出來的答案我也就不瞎摻和了,本文主要寫一下什麼是《永樂大典》和明世宗和《永樂大典》的“特殊”關係。

    什麼是《永樂大典》?

    在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命內閣首輔解縉等人編撰一部書,對於此書,朱棣的要求只有一個,就是把中國古代的所有典籍都要寫在裡面。

    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

    這部書一共編撰了兩次,第一次編撰完成後這部書還不叫永樂大典,而是叫《文獻大成》,這部由147人一同編寫的書在朱棣看來不是太過滿意,原因是因為朱棣認為這部書裡面還有很多東西沒有寫,太過於簡略了。

    於是朱棣在永樂三年再命解縉等人重新修改,這次修改動用了朝廷2169人,白天黑夜的改了兩年時間才完成,最終在永樂三年定稿進呈,朱棣看了這一次修改的書非常滿意,他親自為這部書寫了序,並將其命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曾在英國的百科全書中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為什麼這麼說呢?

    1.字數多到不可想象。

    《永樂大典》全書共22877卷,11095冊,字數大約在3.7億左右,3.7億是個什麼概念呢?

    一本《水滸傳》也就100多萬字,可以說一部《永樂大典》的字數是370本《水滸傳》的字數加起來的總和。

    2.種類多

    《永樂大典》裡包含了古往今來的圖書七八千種,除常見的經、史、子、集外,還包括有天文、地理、醫術、工藝等等等等,可以說是涵蓋了中國的所有知識財富,你能想到的,它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永樂大典》還有一個版本,就是嘉靖皇帝在位時期命人重新手抄的一個抄本,這兩個版本在內容、大小、格式、字型方面是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區別的,但是具體抄沒抄完我就不得而知了。

    也就是說,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永樂大典》,不管是博物館中珍藏的也好,還是流落在海外的,這些都不是正本,而是手抄本。

    正本的下落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那為什麼有說法說,明世宗(嘉靖)的陵墓裡能找到《永樂大典》的正本呢?

    這裡就不得不再提一下《永樂大典》的手抄本了。

    像《永樂大典》這樣數量龐大的書,要重新抄一份必然也要花很長的時間,事實上也是如此,在明世宗去世之時,其實《永樂大典》的抄錄還在進行之中。

    按照《禮記·王制》中的說法是,明世宗去世後到七月份才開始下葬。

    都知道明世宗是在一月份就已經去世了,那麼為什麼這麼久不下葬呢?原因可能就是《永樂大典》還沒有抄完,正本還不能陪葬。

    “天子七月葬。”皇帝停柩七月,非常正常合乎禮制——《禮記·王制》

    後來在七月份下葬之時,按史書記載《永樂大典》也才只抄到了8000冊左右,前文也說了《永樂大典》一共有11095冊,那還少抄了三千多冊,這說明什麼?

    也就是說,抄書的已經等不下去了,再等下去明世宗的遺體就要腐爛了,所以只能停下來,把正本拿去陪葬。

    這就是明世宗的陵墓裡可能有《永樂大典》的原因。

    鬱黎寫在最後的話

    當然,這些也只是猜測,畢竟我也沒看到過史書記載《永樂大典》一定要給明世宗陪葬這樣的記錄。

    確實,明世宗很喜愛這《永樂大典》,《永樂大典》也曾是明世宗的枕邊讀物,但是這些也並不代表這《永樂大典》一定會給明世宗陪葬。

    當然,這一切的猜測,等到可以開啟明世宗陵墓之時,自然就水落石出了。

  • 3 # 芭巴羅薩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永樂大典》自編成後,一直深藏於皇宮。在嘉靖年間重抄《永樂大典》後

    有了永樂正本和嘉靖副本兩部大典。

    自重抄後,正本就消失在公眾視線中,引發古今學者們種種推斷。副本由

    於戰亂、火災等原因,圖書的毀壞、散失非常嚴重.至今能見到的版本是原書的極少一部分佔據全書的4%左右。分三個方面去闡述:一正本與副本、二正本之謎、三現存與收藏情況,因字數關係,直接說第二點吧!

    正本之謎

    《永樂大典》重錄之後,隨後有關正本歸貯的記載很少。在明朝亡後,人們才發現永樂正本已不知下落,正本去了哪裡?眾說紛紜,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樁撲期迷離的懸案。

    後人對正本的推測,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看法:一是隨葬嘉靖皇帝陵。有的學者認為,古代常有以死者生前所愛之物隨葬

    的風俗,嘉蜻皇帝生前對《永樂大典》非常喜愛,作為萬民之主,出於ー己之私慾,遺命將《永樂大典》正本殉葬極有可能。正本的神秘失蹤恰恰發生在嘉蜻下葬之際,而規制壯麗的永陵玄宮也為此提供了有利條件。而明永陵的宏偉超過明代諸陵,以其建築規模,也存在殉葬《永樂大典》正本的可能。但是,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朱厚熜逝世,次年隆慶元年三月辦完喪事,而《永樂大典》錄副工作到四月份才告結束,沒有正本錄副就無法進行,永陵說

    疑問重重。二是:藏於皇史宬夾牆。當代歷史學家王仲革認為,明世宗嘉靖十三年,皇

    史宬修成。作為皇家檔案庫,皇史宬建築奇特,門、窗、大梁全用磚石,殿基聳出地平,具有防火防水功能,東西牆壁厚3.5米,南北牆壁厚6.1米有藏,自己收藏的《永樂大典》交由國家圖書館集中收藏。周叔先生率先將家藏的

    冊《永樂大典》無償捐獻給國家,在張元濟先生的倡議下,商務印書館董事會一致透過,將商務印書館所屬東方圖書館所藏的ニ十ー冊《永樂大典》贈送北京圖書館,即國家圖書館前身。此後,北京大學也將四冊《永樂大典》移送北圖。廣東文管會也移送冊。趙元方、徐伯郊等著名收藏家也把自己精心收藏的《永樂大典》拿了出來。《永樂大典》的捐獻工作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周總理出使印度參加了亞非會議以後,和許多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國際社會也給予中國《永樂大典》收集工作很大的支援。蘇聯先後三次歸還《永樂大典》共六十四冊,1955年,德國把原收藏在萊比錫的三冊《永樂大典》透過圖書交換的方式送還中國。這樣,六十七冊曾經遠離故國的《永樂大典》又回到了祖國懷抱,終於在國家圖書館“團聚”了。1960年,在中國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對文物的

    收藏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力排眾議,特批專款從香港著名藏書家陳清華手中購回了一批珍貴古籍,其中就有四冊《永樂大典》。至1965年,館藏《永樂大典》達到二百二十冊。

    大典的收集過程中還有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1983年,山東掖縣的孫洪林,在一本臺歷上見到了《永樂大典》,才知道家裡那本“破書”竟然是國寶。當國家圖書館的鑑定專家去檢視時,發現書殘破得厲害,只剩下三十七頁

    了,而且天頭地腳已經被剪了下來。原來因為書頁大,孫家老太太拿它們做了鞋樣了。幸運的是,老太太雖不識字,但沿襲了祖上敬字惜紙的傳統,凡是有字的地方都沒動剪刀,才使這冊《永樂大典》得以儲存了下來。這也可以算《永樂大典》流傳過程中的一件幸事。

    得知此書的重要價值後,孫家將書送到了掖縣文化館,掖縣文化館將書又轉送到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在收到此書後即由專業修復人員做了復原。這冊流落在外多年的典籍終於與其他《永樂大典》聚合了。截至這一年,國家圖書館《永樂大典》的收藏量已經達到二百ニ十ー冊。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在專家赴上海鑑定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

    錄時,一個機緣,一冊新的《永樂大典》又呈現眼前,在兩年後經過運作,即將入藏國家圖書館,這是模字韻湖字一冊,與原藏國家圖書館的部分可以實現綴合。幾十年來,經中國有關部門多方面尋訪收集,到現在,國家收藏的《永樂大典》由一百ー十冊增加到了二百ー十六冊,這其中,包括臺灣故宮博物館的

    六十冊。由於至今只能見到這點殘本,因此更顯得彌足珍貴。《永樂大典》的收集、保藏是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的一個縮影,從一個側

    面反映了國家圖書館善本書收藏的歷史。近百年來,政府的支援、眾多愛華人士和關心國家圖書館事業的人們的奔走尋訪、國外收藏單位的送還、幾代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嘔心瀝血,無ー不令人感動。作為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以及切關心《永樂大典》的人,是一刻也不能忘懷的。

  • 4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永樂大典》這可是一部奇書啊!咱大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您要是把這麼長時間所積累的文明,看做是一座金字塔,那麼《永樂大典》就是咱這金字塔最上頭的那塔尖。

    回答題主的問題之前,咱先說說這《永樂大典》為嘛會這麼牛。

    《永樂大典》

    話說當年朱棣這老爺子,以藩王的身份造了自己大侄子的反,自己個就做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咋說呢?朱棣這人也是個野心勃勃的人,一生的功績那海了去了,咱大華夏四百多位皇帝,人家那也是數得著的好皇帝。

    當然咱不能拿做人和做皇帝比,這沒可比性,朱棣稱不上是個好人,但絕對是個好皇帝。

    但他這人有一汙點,是怎麼也洗刷不乾淨的,他底下坐的皇位來路不正,這就比較尷尬了。

    名聲這物件雖然摸不著,瞅不見的,但絕對是個好東西啊!那麼如何挽回這局面呢?倆字——修書。

    其實之前很多帝王都修過書,但朱棣這次要修的可是一部古往今來,最完美,最優秀,最完備的百科全書,按照書上的話說那叫:“大典之外再無它書!”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說這話,不是瘋了就是胡說八道!天下間哪有這樣的書?”

    的確朱棣是瘋了,但陪著他一起發瘋的是一幫優秀的讀書人。

    當年朱棣召集有著天下第一才子美名的解縉,將這份浩大的工程交給了他。

    說真格的,最開始解縉也認為朱棣也就是說說,突發奇想,編這麼一本書玩玩而已。

    於是他沒當回事,用了一年的時間這就交上去一本,起名叫做《文獻大成》。

    咋說呢?這書解縉不是沒用心,也是花費了很大的心血,光召集編撰的人數就達到了一百四十七人,所以不是說拿出來糊弄朱棣的一本書。

    這就是沒有從根子領會領導意圖的結果,罵完之後,朱棣為了表示自己要修的到底是啥書。

    這就親自開始召集更為龐大的人手,先招來五個翰林院學士,擔任Quattroporte(這和現在的Quattroporte不是一個路數,他指的的是匯Quattroporte決其事),另外又選了二十個翰林院的官員當做副Quattroporte。

    後邊什麼監修呀,都Quattroporte呀等等,全給他備齊了。

    就這還僅僅是領導層面,跟著朱棣就發動了全國力量,號召才學之士來應聘編撰的工作。

    您猜就為了這事,召集的人數有多少?固定崗位兩千一百六十九個人!這擱到現在就是倆團的編制呀!而且參與其中的大臣,有才學的飽學之士,各種學識淵博的老爺子達到了驚人的2.16萬,想不到吧!

    這還不算,朱棣直接將這團隊安排到了文淵閣附近居住,啥吃喝了直接就讓光祿寺負責,而且到時到點的發工資,這要是有官員今天要參與到修書當中去,當天就不用去上朝了,啥時候你的活做完了,再來上朝,朱棣也不會找你麻煩。

    至於解縉還是這工作的頭,而且為了讓他明白,朱棣到底想修的是啥樣的書,他還把自己的黑衣宰相姚廣孝派了過去給解縉當助手。

    就這主,不介紹您都不知道,以一個和尚的身份,逮個空就勸說當時還是藩王的朱棣造反。

    “說吧!你還缺什麼?缺錢找朕!缺書去文淵閣。如果還缺書?朕給你去賣!朕給你去找!”

    瞅著這陣容,聽著這話的解縉傻眼了,他終於明白朱棣說的話可不是開玩樂的,您這就得掏心挖肺玩命幹吧!

    最終,這《永樂大典》在永樂六年的時候書成。

    奇書

    這部奇書集結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什麼天文地理啦,陰陽八卦啦,醫療方子啦等等這裡邊都有,涵蓋了咱大華夏上下五千年的知識。

    如果您還沒有啥感覺,咱列一個小小的書單,大傢伙瞅瞅,《舊唐書》聽過沒,《舊五代史》聽過沒,這後來都失傳了,這兩本書就是從《永樂大典》中扒拉出來的。

    不過可惜的是,現如今儲存下來的連個零頭都沒有,可惜啊!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後來不是有個《四庫全書》嗎?這書比《永樂大典》咋樣?”

    還能咋樣?《四庫全書》對歷史書籍進行了大量的修改刪減,價值比起《永樂大典》差太多了,沒得比。而且《四庫全書》當中的書也才三千種。

    好了這《永樂大典》大傢伙都知道了,咱再說說題主的事。

    話說這《永樂大典》確實是一部好書,是個讀書人他就喜歡,那麼這事到了嘉靖皇帝,也就是題主說的明世宗的時候,這就有一點變化,這也為《永樂大典》的存世留下了那麼一點點曙光。

    話說嘉靖皇帝很喜歡這本書,天天帶在身上看。

    在這當中還發生了這麼一檔子事,說是在嘉靖三十六年的時候,這宮裡邊發生了火災,三大殿都被燒了,這火眼瞅著就要燒到了文樓了,那裡邊放的就是《永樂大典》。

    嘉靖連下三道金牌,命人把這《永樂大典》給搶救出來,幸虧搶救的及時,這《永樂大典》沒有遭遇磨難。

    但這事,讓嘉靖有了警醒,他就感覺這麼好的書,如果受損,這就是天大的災難啊!

    所以他就下令,按照原來的《永樂大典》重新抄錄了一份。

    那麼之前的那一份就是《永樂大典》的正本,而嘉靖抄錄的這份就是《永樂大典》的副本。

    當年負責重錄的人員達到了一百零九人,為了不破壞這書原來的規格,要求每個人每天只抄寫三頁,這字都是臨摹正本的,您就別說這圖了,堪稱現代版的複製。

    這一錄就是六年。

    那麼嘉靖死了之後,他都沒有能看到這事重錄完畢。

    但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嘉靖死了之後沒有直接下葬,而是等了三個月之後,再下葬。

    對於這一點,結合《永樂大典》在嘉靖死了沒有多久才抄錄完成,而且嘉靖本人特別的喜歡這書,所以大傢伙認為,這《永樂大典》正本應該被埋藏到了嘉靖的陵墓裡邊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據說這嘉靖帝的永陵裡邊全是水,這書應該被泡爛了吧!”

    這您可就錯了,考古界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幹百年溼千年,不幹不溼就半年。如果真在水裡邊泡著,他的完整性還是有保障的。

  • 5 # 回首那片星辰

    題主你好,首先介紹下《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為整理知識,命解縉等人修書。首次成書於永樂二年(1404),初名《文獻大成》,但成祖不甚滿意,永樂三年,命翰林院大學士,內閣首輔兼太子少傅解縉,大學士姚廣孝修書,永樂六年正式成書,歷時六年修成,全書共22877卷,11095冊,字數是驚人的3.7億字,約動用兩千多人編撰,包含明初之前的古代典籍七、八千種之多。是包含明初之前的中國古代各種學科文獻資料的宏偉鉅著,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綜合叢書無法媲美的華麗鉅著!

    由於明世宗嘉靖皇帝十分喜歡這本叢書,經常隨身攜帶,並命人抄寫了一部。《永樂大典》原本正本貯文淵閣,副本別貯皇史宬。針對其原書去向一直是個謎,據猜測原書是給了朱厚熜陪葬了,但是永陵經探測已是全部積水,即使真的就在陵墓中估計也可能是毀壞殆盡。另外《永樂大典》正本去向一直為人爭論,或說毀於明末戰火,或說陪葬嘉靖。不管她正本去向如何,如此一部輝煌宏偉的中華文獻至珍,怎不牽動著熱愛中華文化的億萬兒女心?!

    正本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副本命運更令人惋惜頓首!乾隆年間大典就遭到過官員的盜竊,清朝道光以後,官吏從中盜竊,大典副本進一步損缺,光緒元年重修翰林院衙門時,清點只剩5000多冊。後再清點,竟只存800冊。一部大書,幾乎被偷光了。咸豐十年(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大典幾經浩劫,不可謂不叫人痛心。經考查,美國、德國、越南、南韓等國家的圖書館也收藏了少量的《永樂大典》。《永樂大典》零本在國外,特別是在英國還不斷有所發現。順便說一句,中國曆朝歷代史上,官員偷書的勾當本人還真是少有耳聞。。。

  • 6 # 小哥不吃草

    中國歷史中,在明朝曾編纂過最早的百科全書,它就是《永樂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所著,它分為兩個版本,一本為正本是明成祖朱棣最開始所著。副本是明世宗在位時對《永樂大典》進行完全複製的嘉靖抄本。說《永樂大典》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廣大的,那是因為明成祖要求編撰這本書時,要求把在那之前的中國古代所有的典籍,人文,文化,哲學,和應用科學等方面的內容,全部收集到其中,並且明成祖朱棣為了編纂《永樂大典》耗費了5年的時間,整個過程用了2000多人,並花費巨大的財力,所以《永樂大典》在中國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這在當時所著書籍的規模是空前驚人的,所以《永樂大典》的價值是極高的。

    要想知道在陵墓中能否找到《永樂大典》的正本,我們就要知道明世宗和《永樂大典》究竟有什麼故事。

    要說明世宗朱厚熜與《永樂大典》有什麼淵源,那就要說到朱厚熜對它的喜愛了,在朱棣的子孫中也只有他對《永樂大典》表現出了極大地興趣。因為這本價值極高的書只供皇帝個人閱讀,所以只有一本,明世宗對《永樂大典》非常的有興趣,他每天都會閱讀《永樂大典》,但是某天明世宗的皇宮突然失火,很多宮殿都被燒燬了,明世宗唯一擔心的就是那本《永樂大典》。幸好慶幸的是,在明世宗的緊急搶救下《永樂大典》完好無損的被救回來了,也是因此明世宗為了防止《永樂大典》遭到不測,便命完全抄錄了一本《永樂大典》副本。

    或許正是因為朱厚熜對這本書的喜愛,所以人們紛紛猜測正本應該成為殉葬品進入了陵墓,因為朱厚熜離世一年後副本才完成,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抄錄著實是一件大工程,那麼正本有沒有可能隨著朱厚熜一起下葬呢?

    其實關於正本的下落,除了猜測其可能在明世宗的陵墓中,還有兩個其他的猜測。

    1. 清代時被毀於一場大火。

    據說正本曾被藏於清代乾清宮中,乾清宮與《永樂大典》的淵源,正是因為乾清宮在嘉興二年被重建。之所以重建是因為嘉慶二年,乾清宮突然發生了一次大火,這次大火將宮殿燒燬嚴重,自然這本書也不能倖免於難。所以有人認為《永樂大典》正本就是在這場大火中消失的,但是也有人存在懷疑,那是因為,如果《永樂大典》正本真的被藏於乾清宮,那麼在後來對皇宮中裡的藏書都編成了《天祿琳琅書目》,而《永樂大典》正本並不在其中。這就說明這一猜測很可能是假的,那麼乾清宮的火對《永樂大典》正本也不會有什麼影響了。

    2. 《永樂大典》被毀於李自成之手。

    明末時發生了很多農民起義,李自成就是其中一支,李自成後來成功攻佔北京,並將對明朝的不滿通通發洩在北京的建築上,他下令放火焚燒北京裡的宮殿,相信這樣的李自成根本不會管《永樂大典》的死活,自古以來一個朝代滅亡,不僅人民會遭受戰亂,就連書籍也會跟著朝代一同覆滅,所以很多人相信《永樂大典》正本就是在這次亂火中被燒燬的。

    那麼真正的《永樂大典》去哪兒了呢?其實真正結果我們都無從知道。其實在這幾種猜測中,本人更傾向於相信永樂大典的正本還存放於明世宗的陵墓中,畢竟這樣的絕世名書如果被銷燬了,那真是太遺憾了。明世宗的陵墓至今還沒有發掘,因為現代發掘古墓的技術仍未達標,如果長陵中真的存在《永樂大典》正本,如果現在貿然開啟陵墓,只會導致紙質版的《永樂大典》受到損壞。

    正版《永樂大典》的蹤跡,我們已無處可尋,明世宗的陵墓是《永樂大典》唯一倖存的希望,如果未來技術達到了那個高度在開掘陵墓,希望《永樂大典》正存放於其中。我們不妨瞭解一下現存副本的現狀。

    現在我們已知的副本都是明世宗時期的抄本。副本與正本是完全一樣的,但是它現在卻流落四處,很多國家的博物館中都有它的身影,但是就算把全世界散落的副本加起來也只有全書的4%,剩下的那部分根本無跡可尋,非常令人遺憾。這不僅是中國的遺憾,也是全世界的遺憾。幸好在中國建國以來,很多國家紛紛向中國歸還《永樂大典》,還有很多民間著名藏書家和愛華人士向國家捐獻了自己收藏的《永樂大典》。

    正本已無處可尋,副本在世界僅存4%,讓人可惜這在當時是多麼龐大的一項工程,這本書證明著明朝曾經的輝煌。想當年外國侵略中國時,多少文物古寶都被無奈波及,中國有的文物至今還陳列在別國的博物館中,有的文物在侵略時就已經被毀壞,有的文物下落不明,這讓人感到悲哀卻又無可奈何。正本或毀,或失,或倖存於明世宗陵墓中,究竟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永樂大典》如果真的能失而復得,那麼絕對能填補中國歷史各個方面的空白與疑惑,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寄希望於現代科技,能夠在陵墓中尋找到它。

  • 7 # 觀復一鑑

    我認為不能。

    永樂大典是朱棣的得意之作。

    朱棣登基以後,由於皇位來的並不是那麼名正言順,所以想要做點什麼,以向世人、向朝廷、向自己的老爹證明自己是一個好皇帝。而不僅僅是一個搶了自己侄子天下的人。

    朱棣幹了很多實事,比如五徵漠北,比如《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古今集大成的第一本書。

    這裡邊概括了方方面面的知識文獻,可以說是當時的文學最高殿堂。

    所以,寫一本書也被當做國Bora看待。

    當年,郭沫若想要挖開長陵和永陵,目的就是為了尋找《永樂大典》。

    可惜的是,隨著年代的遠去,朝堂的變更,正本《永樂大典》早已不見了。副本也變得七零八落,十不存一。

    那麼,正本哪裡去了?

    《永樂大典》全書一共三億多字,可以想想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寫了一本,用了幾千人,好幾年的時間,在複製一本的話,可想而知需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而且,當時也沒有影印機,可以不廢時日就能影印好。

    為什麼說正本會在永陵裡呢?

    這是因為嘉靖皇帝對於這本書非常喜愛,有事沒事的都要讀一讀。這三億多個字,也夠嘉靖讀個幾十年的了。

    主要是的疑點在嘉靖死了半年多都沒有下葬,說是為了等抄錄版的《永樂大典》抄完,然後自己帶著正本去到地下,把沒有讀完的接著讀完。

    所以正本就跟著嘉靖進了永陵了,副本放在朝廷裡,後來者你們誰想讀那就讀讀吧。

    我認為這個可能性不大,放到玄宮裡就能保證萬無一失了嗎?看看萬曆皇帝,打死也沒有想到,幾百年沒有被盜,最後被郭沫若這廝打開了。

    再說了,一個皇帝,死後停柩半年六個月也是正常的。

    嘉靖命人抄錄的原因可能就是為了防止有丟失,所以做一個備份,有備無患嘛。

    這可能就是真正的原因。

    那麼有了兩份為什麼到現在也沒了呢?

    幾千年來,我們丟失的國寶還少嗎?從秦始皇算起,只怕是數不勝數了,傳國玉璽都丟了,更可況一些書呢?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這些書可能白送都沒有人要。

    就拿李自成進北京這一說,李自成這幫人,全是泥腿子,大老粗,沒有一個文化人。

    進了北京城燒殺搶掠不用多說了,肯定是看到好東西就得拿好東西。至於《永樂大典》,在群人眼裡,那是一文不值,用來擦屁股可能都顯紙硬。

    可以參考孫殿英盜乾隆裕陵的時候,無數字畫瓷器全被破壞了。

    所以正本和副本,就是在此時被毀了。

    然後,又經過幾百年的流逝,剩下的殘本可能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也有可能在某一個大人物的私人儲藏室裡不見天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買記憶體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