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縹緲峰下一粒沙
-
2 # 虹貓大俠
王平投蜀,主要是因為他面臨了生存的危機。
王平做了徐晃的副將,作為副將他勸說徐晃不要背水結營這本來沒有錯。但是徐晃輕敵冒進,非但不聽,還有些看不起他。
晃曰:“汝可引步軍拒敵,看我引馬軍破之。”
事實證明並不是誰都能學成韓信,徐晃的背水結營很不合戰法,他屢攻不下準備撤退的時候,被黃忠和趙雲趁機沖垮了隊伍,魏軍紛紛落入漢水,徐晃本人也差點丟掉性命。王平為了確保營寨不丟失,選擇據守不出,這讓徐晃非常惱火。
晃死戰得脫,回營責王平曰:“汝見吾軍勢將危,如何不救?”平曰:“我若來救,此寨亦不能保。我曾諫公休去,公不肯所,以致此敗。”晃大怒,欲殺王平。
正是因為這場風波,王平當夜就領著本部軍馬離開了徐晃,投奔了劉備。要說王平為什麼棄魏投蜀,主要原因是王平面臨著生存的危機。
別看王平不識字,但是他的政治覺悟是非常高的,他不會把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比如說後來鎮守街亭,他知道馬謖上山紮營不妥,勸說無果仍然堅持,如果他和馬謖一同上山,他的罪責也不小,正是他的一再堅持,終於讓馬謖給他分了5000兵馬,互為犄角。為後來把這支隊伍帶回去創造了條件。事後做出處理的時候,馬謖被殺,王平逃過了一劫。
漢水的這場兵敗,曹操肯定是要追究責任的。按理說徐晃的錯誤,肯定是徐晃擔責,但是王平和徐晃相比,重要性肯定不如徐晃,這時候王平很可能就會被當做替罪羊。就像北伐,諸葛亮下令約束諸軍不要輕敵冒進。魏延和陳式不聽,主動出擊中了埋伏,本來是魏延主要責任,但是因為魏延還有大用,結果負次要責任的陳式頂了缸被殺了頭。王平、徐晃正是和陳式、魏延這種情況相同。即使王平不會被曹操殺頭,他在魏軍也將沒有出頭之日,這一仗他可是把徐晃得罪死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當機立斷,立馬帥軍投靠了劉備。憑藉他的一技之長(識地理)迅速在蜀軍站穩腳跟。並在後來的平定南中和北伐中屢立戰功。
至於說王平的結局,在演義中,諸葛亮病逝之後,蔣琬保舉他和張嶷鎮守永安抵禦吳軍,之後書中就再也沒有提過。
演義在諸葛亮死後,故事跳躍性非常強,跨度非常大,很多武將都沒有在提過。
歷史總的王平是在公元248才去世。他在諸葛亮死後,在蜀國還活躍了14年。在這十四年他的主要任務是鎮守漢中。
公元234年,也就是諸葛亮去世這一年,他出任典軍、安漢將軍,輔佐吳懿鎮守漢中。
公元237年,吳懿去世,王平代替吳懿鎮守漢中。
公元238年,王平被召回大司馬府,被蔣琬任命為前護軍。
公元243年,蔣琬病重,為了防備魏國入侵,王平升任前監軍、鎮北大將軍,重回漢中鎮守,並在第二年幹了一件大事。
公元244年,魏帝命曹爽帥軍攻打漢中。王平以三萬的兵力擊退曹爽。保證了蜀國的安全。
他也因此仗和鎮守南中的馬忠、鎮守永安的鄧芝並稱為“平安三侯”。
-
3 # 帝國五千年
王平為什麼會棄魏投蜀,其原因是他原本就是益州人,後來因為曹操奪了漢中攻打巴西郡才遷往洛陽。
長於巴西郡,被遷往洛陽隨杜濩、樸胡詣洛陽,假校尉。《三國志.王平傳》
王平原本是巴西郡人,現在屬於達州管轄。建安二十年,曹操徵漢中最後張魯投降,後來曹操又派人去攻打巴西郡等。而當時七姓夷王投靠曹操,而王平也屬於其中。
曹操一般爭奪地方都喜歡將人內遷,如拿下漢中之後將漢中人口遷走十之七八,攻打巴西郡也不例外。所以七姓夷王投降後被前往洛陽,王平因此跟隨到了洛陽做了一個校尉小官。
曹操拿下漢中不久劉備就聽從黃權等人意見爭奪漢中,結局就是夏侯淵被殺漢中歸劉備所有,王平也因此投降劉備。
具體投降原因歷史也沒有記載,多半是因為王平本身就是益州人,而且在曹操那邊官職也不大,投降劉備後就被封為牙門將軍,要比之前在曹操那裡大的多。
平安三侯,蜀北屏障王平自從進入劉備手下後也算是平步青雲,雖然王平不識字但是軍事才能卻不低。北伐時期跟隨諸葛亮北伐,立下不少功勞。
第一次北伐時王平作為馬謖的先鋒一起鎮守街亭,馬謖既不聽從諸葛亮排程也不跟聽從王平勸諫,最後兵敗。馬謖被張郃圍攻時還是王平擊鼓擋住張郃,給馬謖軍隊撤退爭取時間,後來王平受到諸葛亮封賞,受封討寇將軍,亭侯,而且成為當時蜀漢特種兵之一“無當飛軍”首領。
王平的軍事才能不僅僅表現再次,北伐期間多次抵禦司馬懿和張郃進攻。諸葛亮死後在魏延和楊儀爭鬥中,勸降跟隨魏延一起的軍隊,使蜀漢損失較少。
諸葛亮北伐結束后王平先是跟隨吳懿一起鎮守漢中,後來進入蔣琬大司馬府做事。吳懿之後王平成為漢中太守,成為蜀漢北部屏障。
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諸將大驚。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敵,聽當固守漢、樂二城,遇賊令入,比爾間,涪軍足得救關。”平曰:“不然。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惟護軍劉敏與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諸軍及大將軍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魏軍退還,如平本策。《三國志.王平傳》
公元244年,曹爽率十萬大軍進攻漢中,當時漢中不過三萬人左右,有人建議王平放棄漢,樂二城。王平說如果放棄此二城蜀漢就很危險,事實證明在公元263年,蜀漢就因為丟失漢,樂二城漢中被曹魏所得,蜀漢也滅亡了。
因為王平的堅持,成功擊退曹爽的攻擊,而王平當時已經是安漢侯,鎮北大將軍。與當時在南方鎮守的馬忠和永安鎮守的鄧芝三人合稱為安漢三侯。所以王平在蜀漢地位頗高,也受到了朝廷重要,最後病逝。
-
4 # 澳古說歷史
歷史上,王平的評價可是很高的!東漢晉史學家常璩說王平“果壯,警朗有思理”;宋末大儒郝經也曾說王平“有大將之略”,在史書中,王平與句扶、張翼、廖化、張忠、鄧芝等並列,是為蜀漢後期為數不多的名將之一。
在未仕蜀漢前,王平曾在215年,追隨巴西郡七姓夷王樸胡、賨邑侯杜濩一起投靠曹操,被任命為代理校尉。
王平雖有能力,可是在人才濟濟的曹魏陣營裡,他卻顯得並不是那麼地突出,幾乎等同於透明。夏侯惇、于禁、許褚、張遼、徐晃、曹仁、夏侯淵等曹魏名將的存在,讓曹操根本就不需要王平,更不會注意到王平。曹操注意不到王平,也就意味著王平在曹魏陣營根本就不會有施展其才能的機會,而才能得不到施展,王平也就不會有任何的機會能得到重用,更沒有機會身居高位。
試想,一個有大將之才的王平,他會甘願自己的才能被埋沒嗎?會心甘情願地默默無聞的度過這一輩子嗎?
不會!正因王平不甘心,正因王平想要出人頭地,所以他棄魏投蜀。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既然在曹魏沒有王平的用武之地,王平又何苦待在這裡呢?與其默默無名,倒不如放手一搏。在王平看來,曹魏再強有何用,自己出不了頭,再強也枉然,還不如投靠弱蜀,博一個身後威名。
219年,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時,王平跟隨其征戰漢中,後曹操敗北,王平趁勢就投靠了曾經的敵人劉備。之後,劉備接受了王平的投靠,因其是降將,且當時王平在曹魏一方並沒有什麼地位可言,由此劉備只是給了王平一個“裨將軍”這樣的低階武將官職。
最初,王平在劉備的麾下也不太得到重用,畢竟劉備手下的能人相比曹魏雖少,但是他麾下的張飛、關羽、黃忠、趙雲等,這些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而這對於當時的劉備來說也完全足夠用了,加之王平又是降將,所以在劉備時期,王平同樣沒有得到重用。
但是,好在老天不會永遠放棄垂憐王平這麼一個大將之才,曾經也算是人才濟濟的蜀漢,經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黃忠、關羽、關平、周倉、張飛、張南、馮習、沙摩柯、傅肜等將領相繼去世或陣亡,其人才開始出現了匱乏的局面。就在這種局勢下,王平終於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他終於熬出來啦!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王平作為馬謖的副將參與到了街亭一戰中。街亭一戰馬謖雖然失敗,但王平的表現卻引起了諸葛亮的關注,在馬謖慘遭大敗時,他率領千餘名將士擋住了張郃的進攻,讓諸葛亮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從容退兵,而不至於被包抄。經此一役,諸葛亮開始有意將他作為蜀漢的中堅力量來培養,以填補夷陵之戰後蜀漢出現軍事人才真空地局面。
同年,諸葛亮回朝,在他的力薦下,劉禪封王平為參軍,進位討寇將軍,賜爵亭侯,統蜀漢精銳無當飛軍。自此,王平開啟了其作為蜀漢名將的燦爛一生。
231年,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王平負責鎮守南圍。這時司馬懿遣張郃來襲,王平堅守不出,張郃無功而返。
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魏延與長史楊儀爭權,發動叛亂,王平率軍平叛,因魏延不得軍心,其麾下將士皆心向諸葛亮,由此在王平搬出諸葛亮後,魏延軍並迅速潰敗,魏延之亂始平。楊儀率軍回朝,劉禪大賞功臣,王平因平亂有功,被劉禪升後典軍、安漢將軍,併兼漢中太守,與車騎將軍吳懿一起駐守漢中。
237年,車騎將軍吳懿去世,王平接任漢中都督一職,負責鎮守漢中,並晉升為安漢侯。次年,曹魏討伐遼東公孫淵,大將軍蔣琬欲藉此時機北伐曹魏,不久即率兵進駐沔陽,靜待時機,身為漢中都督的王平亦被徵調進入大司馬府,被任命為任前護軍。
243年,蔣琬病重,回軍涪縣,大司馬府解散,王平升為鎮北大將軍,並繼續總攬漢中一切軍政事務。次年,曹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進攻漢中,當時此戰很多人都認為蜀漢必敗,連鎮守漢中的蜀漢將領都認為必敗,因為蜀漢與曹魏之間兵力實在太過懸殊,蜀漢兵力不滿三萬。因此,在聽到曹爽率十餘萬大軍襲來時,就有蜀漢將領提出讓王平放棄漢中所有關隘城池,將全部兵力集中在漢、樂二城,等待成都援軍的到來。
但是,王平卻認為此舉不行,他認為若放棄所有關隘和城池,到時就算成都援軍到來,放棄的土地也不一定能再次奪回,因此這始終是件後患無窮的事情,所以王平認為此時最佳選擇就是由他親率數千精兵在外遊走,其餘兵馬則全部據城而守,之後曹魏攻到哪裡,他就騷擾到哪裡,以此拖住曹魏,讓他不能專心攻城掠地,而後等援軍到來後,就和他們一起兩面夾擊魏軍。此後,漢中蜀軍依王平之計果然奏效,最終戰勝了曹魏大軍。
此戰,讓王平是徹底奠定了他蜀漢名將的威名。“虎臥北境,鍵閉劍門”,王平在漢中的表現,讓他成為了蜀漢“平安三侯”之一,與南中防備南蠻的馬忠,永安防備東吳的鄧芝並列,成為了蜀漢百姓心目的鎮國柱石。
248年,為蜀漢鞍前馬後近三十載,守護蜀漢漢中安定十五載的王平病逝在漢中都督任上。
王平對於蜀漢,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叛魏投蜀後,他就一直忠心耿耿地守護著蜀漢,未曾有過一絲的異心,他的能力也讓蜀漢漢中這一要地平安了十五載的時間,在他執掌漢中時,曹魏無論派誰來,都未曾能佔的半點好處,每次都只能是狼狽退回。單憑王平鎮守漢中十五載,漢中寸地未失,王平就擔得起名將二字。
-
5 # 韶華傾夢
在公元215年,劉備佔據益州後,把接下來的目標放在益州的咽喉漢中一帶。但是,在劉備平定益州期間,曹操已經拿下了漢中,並且留夏侯淵和張郃等名將鎮守。期間,夏侯淵和張郃等魏軍多次入侵巴西郡。
夾在曹軍和蜀軍的中間,巴西郡的七姓夷王樸胡和賨邑侯杜濩為了部族的生存,決定率眾投降於曹操。當時王平正是賨人,所以他也隨眾一起投降了曹操。因為王平通曉漢中地理,又有膽識和謀略,便被任命為代理校尉。
到了公元219年,劉備南渡沔水,出其不意地斬殺漢中的鎮守大獎夏侯淵,奪取了漢中。得知夏侯淵戰死後,曹操親自率兵討伐劉備,以此來奪回漢中。因為王平熟知漢中地理的緣故,王平也隨軍出征。
在漢中之戰中,曹操被劉備打敗,再加上東吳的趁機攻打合肥,使得曹操不得不放棄漢中。期間,王平投降了劉備。那麼,王平為何要棄曹而投劉呢?
王平投降於劉備,於演義中給出的答案來看,就是因為王平當時是徐晃的副將,而王平被徐晃所排擠,最終才投降於蜀漢。但實際上,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徐晃有“周亞夫之風”,一生儉樸,無論是對士卒還是自己,徐晃都很嚴肅的約束。而且,徐晃每次立功都很少的向曹操邀功請賞。
以徐晃的為人處世來看,徐晃作為當時漢中的其中一支統兵將領,在大敵當前,他不可能會做出排擠王平的舉動了。所以,王平投降劉備一事,和徐晃根本沒有關係。而這麼一來,王平的投降,主要就是因為他跟隨曹操討伐漢中的時候,曹操的軍隊被劉備擊敗,而王平也因此投降了劉備。
王平投降後,被趙雲引薦給劉備,劉備看到王平有帶兵的經驗,有熟知漢中地理,便直接封王平為牙門將,裨將軍。
和曹操的人才濟濟不同,劉備勢力缺乏才能出眾的將領。所以,王平在劉備麾下也算是得到重用。到了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第一次北伐,王平也隨軍出征。在鎮守街亭的時候,王平被諸葛亮人任命為馬謖的副將,作為先鋒軍出發。
但可惜的是,馬謖舍水上山,軍事佈防不當;期間,王平多次力勸馬謖而不就,只好帶兵鎮守要道。在馬謖被魏軍擊敗後,王平以疑兵之計騙過張郃,得以帶兵安全返回。正是因為如此,王平被諸葛亮升為討寇將軍,並且稱為無當飛軍的統帥。
到了公元234年,王平被升為安漢將軍,以漢中太守的身份輔助車騎將軍吳懿鎮守漢中。在吳懿去世之後,王平以鎮北大將軍的身份統領漢中,真正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在公元244年,曹魏大將軍曹爽率兵十餘萬進攻漢中,而王平所在的漢中兵力不足三萬。
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王平力排眾議,一邊讓護軍劉敏據勢而守,一邊派人往涪城等地求援。隨後,王平坐鎮中軍排程。正是因為這樣,曹爽的魏軍才難以攻入漢中,而王平也做到了禦敵於國門之外,和馬忠、鄧芝等人被並稱為“平安三侯”。
在公元248年,王平去世於任上,兒子王訓繼承了他的安漢侯爵位。
-
6 # 魁哥說歷史
三國中的將領一般都是從一而終,基本不會輕易變換主公,當然都不想背上不忠之名。但又有很多人才,卻拋棄主公,投靠了更加理想的老闆。如張遼,張郃,徐晃等人都是如此,被曹操的魅力所折服,甘心歸順。
曹操雖然是三國中的第一人,挾天子令諸侯,功蓋寰宇。但還有一些人卻捨棄曹操,投奔了別人,甚至還是比曹操實力弱小的主公。如蜀漢名將王平,就是在漢水之戰時棄魏投蜀。這是為何呢?其實這不能怪王平不忠,當時投靠蜀國才是最好的選擇。
王平,字子鈞。巴西郡宕渠人。公元219年,老將黃忠在定軍山一戰大展神威斬殺了曹魏名將夏侯淵,魏王曹操大驚,放聲痛哭,起大軍殺奔漢中,勢必要殺黃忠滅劉備為夏侯淵報仇。而此時王平正好毛遂自薦:“我深知地理,願同徐晃將軍一同破敵。”曹操大喜,命王平為副先鋒,隨徐晃一同領兵。
徐晃自認為自己智勇雙全,於是讓部隊渡過河水,列陣迎敵,也就是仿效韓信破釜沉舟,背水破敵。而王平卻建議到:“將軍雖然用韓信的計謀,但韓信是料敵人無謀才用此計激勵將士,而對面的部隊主將是趙雲、黃忠等人,你料定他們的計劃嗎?”徐晃只是不聽,命王平把守營寨,自己去攻打蜀軍。估計徐晃不知道,黃忠、趙雲等人已經計劃兩面夾擊魏軍了,結果徐晃不敵大敗而回,魏軍淹死不計其數。
誰知徐晃不但不自我檢討,卻埋怨王平不來救援,甚至都想殺了王平。王平有理無處說,只好把心一橫,率領本部人馬點燃魏軍營寨,趁亂投奔對面的趙雲而去。趙雲將王平引薦給劉備,劉備知道王平熟知漢水地理,於是高興地說道:“我得子鈞,取漢中無疑了!”
自此王平歸蜀,此後隨劉備在漢水之戰大敗曹操,多立功勞。雖然徐晃威脅王平,是王平投降蜀漢的直接原因。但還有很多王平無法訴說的緣由,因為拋棄強大的曹操,投奔立足未穩的劉備,對王平來說簡直是棄暗投明。
首先,王平此人雖然沒有什麼文化,歷史中稱王平“手不能書,所識不過十字”,但王平卻是個不識字的文化人,有著自己理想。不但能“口授作書,皆有意理”,而且在那個亂世,出身行伍的誰不願意建功立業,自己剛出道就遇到徐晃這樣的莽夫領導,自然在曹魏過得很不如意,甚至成了上司的出氣筒。在隨徐晃出戰時,曹操只給了一個“校尉”頭銜,這對王平來說無法忍受,難道自己就這樣不值錢嗎?
其次,王平哪裡人,巴西郡宕渠人,在張郃被張飛擊敗後,此時的宕渠已經屬於劉備的地盤了。家人在劉備處,自己卻在曹操處,如劉備早期謀士徐庶一樣,身在曹營心在漢。王平本想在曹魏處建功立業,但曹魏不容,所以還不如投降劉備,家人團聚豈不美哉。
最後,王平在曹魏不如意,但到了劉備處,卻從“代理校尉”直接變為了“牙門將、裨將軍”。如果你是王平,一個校尉還是代理的,你說你氣不氣,而到了劉備處直接升為將軍,簡直就是遇到了春天。所以王平不但拋棄了曹操,還是毫無悔意的離開。
劉備得到王平後,很快擊敗了曹操,佔領了漢中全境,與同年自立漢中王。王平自然也會水漲船高。而此時的曹操不但失去了兄弟夏侯淵,還失去了漢中。如果跟戰敗的曹操北去,估計都會受到責罰,到時候連校尉都做不了。
當然王平是金子總會發光,在隨諸葛亮北伐時,王平屢立戰功成了蜀軍不可多得的將才。
在街亭之戰中,雖然馬謖指揮失誤,但王平卻嚴陣以待,率領數千人鳴鼓對峙,讓張郃以為有埋伏,不敢大舉進攻。公元231年,諸葛亮還曾命王平駐守南圍,司馬懿命張郃攻打,王平堅守不出,張郃不能勝。在蜀漢後期,蔣琬病重期間,王平臨危受命,在漢中擊敗曹爽的數十萬大軍,可謂國家柱石之臣。
王平最終的結局還是不錯的,王平在魏國鬱郁不得志,但到了蜀國確實大放異彩。王平最後被封為安漢侯,顧名思義就是安定蜀漢的意思。王平於公元249年逝世,其子王訓繼承了爵位。也算是功成名就封妻廕子了。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演義》《三國志》。
-
7 # 馬行貌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縣東北)人,籍貫益州。三國時蜀漢後期大將。
王平不識字,卻善曉地理,能夠充分利用地形特點,選擇最佳地方,因地制宜安營佈陣,使所屬軍隊最大限度發揮戰鬥力。
曹操與劉備漢中之戰時,王平跟隨主將徐晃來到漢中。曹操命徐晃為前部,出擊漢水,斷劉備歸路。於是徐晃想效法韓信背水之計,命令前軍阻水為戰,可置之死地而後生。王平看出此計破綻,苦諫徐晃曰:當年韓信料定敵方主將無謀,故用此謀。今日,趙雲、黃忠豈能無謀?徐晃不聽,遂大敗。於是,王平投降劉備,細言漢水地理,劉備大喜。
王平為什麼要投降劉備呢?
王平在曹魏軍中只不過是低階士官,而且從小長於軍營,不識文,文化水平極低。在整個三國,尤其在人才濟濟的曹魏很難被髮掘和重視。在那個講究謀略的年代,像王平軍旅出生又文化水平低的人,很難有所建樹,更別談建功立業。古人都渴望建不世之功,而後裂土封侯,封妻廕子。當王平用自己最擅長的地理知識,為曹操大將徐晃獻策而不鑑納時,王平料定敗局已定。更何況劉備雄才大略,必能為自己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的時候,王平毫不猶豫作出投降劉備的決定。漢中之戰時,劉備正急需人才儲備,而王平知曉漢水地理,這對於劉備奪取漢中很重要。事實證明,王平的抉擇很正確。假如王平不投降劉備,而選擇繼續留在曹操。其結果要麼被作為替罪羊處罰,要麼籍籍無名,終老一生。那麼,我們將看不到王平帶領的蜀漢王牌軍“無當飛軍”,精彩絕倫的一生了。蜀漢第一次北伐,王平協助馬謖守街亭。馬謖不聽王平當道下寨之策,致使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
王平力主堅守漢中之策,使曹魏數次進攻蜀漢的計劃難以實現。而蜀漢後期戰略收縮策略,造成漢中門戶開啟,得以鄧艾偷渡陰平成功,最後導致蜀漢滅亡。
從王平的人生軌跡來看,縱使自己才華橫溢,優點突出,但選擇人生道路很重要!
最後,王平得以善終。
-
8 # 無級小星星
王平在魏國難有出頭之日,還不如來投蜀,王平在蜀漢後期,還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後期能力好的人就不多,所以說來對地方才有發揮的空間。
-
9 # 路遙lgy
謝謝邀請!王平在三國演義裡面並不是很出名,主要是在諸葛亮北伐時,馬謖失街亭時,王平力勸馬謖,馬謖不聽,結果失敗,導致馬謖被殺,王平卻一下出了名了。 王平原是曹操的一個偏將,打漢中時,隨曹操出征,在徐晃手下當副將。因為徐晃戰敗,王平沒有接應他,使徐晃大怒,指責王平。王平感到沒有前途,投了趙雲了。趙雲將他推薦給了劉備,劉備重用了他!王平投蜀,還有一個原因應該是,王平家是四川人,應該是現在的渠縣,他常年在外,估計是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吧! 歷史上的王平,一直在洛陽曹魏營中當都尉,隨著漢中之戰到了漢中,投了劉備,得以重用,後隨諸葛亮北伐,好像最後被封為大將軍。有病而亡,得以善終!
-
10 # 曹老師xixi
王平在曹魏是默默無聞的,家鄉又在巴西附近,因此對曹魏的歸屬感不是太強,加上在曹魏的仕途上並不順利,因此投奔蜀漢也並不奇怪,按照現在講就是王平本來對曹魏忠誠度不高。
王平第一次登場就是在曹操與劉備在漢中的大決戰之中,之前,曹操大將夏侯淵因輕騎救援定軍山被黃忠突襲陣亡,張頜領一萬軍被劉備大軍圍攻,情況危急,因此曹操率領大軍長途跋涉而來增援,王平就是其中一員,但為時已晚,劉備已佔領漢中多處要地,此時曹操可能確實是怒急攻心昏了頭,被黃忠偷襲的漢水以北的輜重要地,讓曹操軍團後勤出現了嚴重問題,軍心渙散,因此曹操才有了雞肋的感慨,軍隊生存都出現了問題,必然會有人自摸生路,王平作為曹營中無關緊要的一員將領,就在此時投奔的劉備,讓他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一縷足跡。
後來劉備集團經歷了荊州失利,夷陵之敗,使得蜀中人才凋零,王平因穩重被諸葛亮重用,隨後王平多次隨諸葛亮北伐,與曹真、司馬懿、張頜等大將戰鬥過,諸葛亮去世後,任漢中太守,鎮北大將軍,曹魏曹爽輔政期間,王平率軍擊退了曹爽十萬大軍,至此王平已經成為了獨當一面的帥將。
最後王平一直奉命鎮守漢中,抵禦曹魏的進攻,在248年,王平病重去世。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王平前半生可是默默無聞的,並不是什麼名將,要了解王平為什麼棄魏投蜀,首先得了解王平的人生軌跡。
王平是益州巴西郡宕渠人,當時的巴西郡有很多蠻夷人,王平也是其中之一,王平其實是賨(cóng)人,也就是板楯蠻,今天土家族的前身。
王平投降曹魏的原因是因為:巴西郡七姓夷王樸胡、賨邑侯杜濩舉巴夷、賨民依附曹操,也就是說當時王平所在的地區首領選擇製造曹操,因此王平隨杜濩、樸胡等被遷往洛陽居住,被曹操封為代理校尉。
王平投降曹魏的原國是依附於首領一起投降的,王平的投降是當地首領決定的,王平無權決定,在這裡無法看出王平是否真心願意投降曹魏?
在三國時期,有一個普遍現象存在,就是一個地區的世家大族在亂世中的生存之道,無論哪個軍閥主政當地,在當地的世家大族就選擇投降誰,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徐州的陳登陳圭家族,劉備來了投劉備,呂布來了投呂布,曹操來了投曹操。
而對於家鄉的熱愛,是當時絕大部分人的常態,哪怕是到了今天,也是如此,何況在1800多年前的三國,當然王平也不例外,因為跟著首領投靠了曹操,被曹操安置在洛陽,而王平的家鄉巴西郡宕渠剛在劉備的手中。
王平應該在當時是個小頭目,因為一到洛陽,王平就被封為代理校尉,雖然是代理的,但好歹比普通士兵要強一些,而且代理校尉有向上升官的可能。
219年,魏國漢中前線主帥夏侯淵被殺,曹操聽說後,親自帶領大兵前往漢中與劉備對峙,但由於劉備已經斬殺了夏侯淵,在曹操來到漢中時,已經佔領了漢中的險要據點,劉備此時的戰略是打消耗戰,瓦解曹操的攻勢,最後曹操被劉備擊敗,而王平則投降了劉備。
史書記載王平投降劉備用了四個字:因降先主。可以翻譯為:因而投降先主劉備,這樣看的話,王平是主動投降劉備的。
那麼王平為什麼要棄魏投蜀呢?
個人認為有以下原因:
1、王平投降曹魏是跟著首領一起的,並不是王平自已決定的,也就是說有可能投降曹魏並非出於王平真心,這樣的話,王平在尋找到合適的機會後,就自已選擇投降了劉備。
2、漢中之戰,曹操戰敗了,王平當時是作為代理校尉跟隨曹操一起進入漢中作戰的,強大的曹操居然敗給弱小的劉備,這對王平來說,絕對是一個衝擊,說明劉備也是蠻歷害的,此戰失敗後,王平如果再回去洛陽,可能此生再也沒有立功機會,因為曹魏人才濟濟,代理校尉遍地都是。
3、王平參與漢中之戰,可能更多的是為了替曹操拿下漢中,然後爭取駐守漢中,這樣王平就離家鄉更近了,如果再努力一把,那麼王平還有可能在有生之年拿下家鄉巴西郡宕渠,那樣的話,王平不用投降,也能回到家鄉,何樂而不為,可是強大的曹操居然失敗了,有可能王平這一走,就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家鄉了,還不如投降暫時強大的劉備呢。投降後就可以直接回到家鄉了。
4、千萬不要小看古人的家鄉情節,包括現代人都是,王平投降劉備,或多或少都有家鄉情結在其中。
王平投降劉備後,其官職直接升三級,劉備任命王平為牙門將、裨將軍,可見劉備對王平還挺看重,劉備看人一般不會錯,王平之後默默無聞的當了9年的牙門將,直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
王平因為在街亭之戰的出色表現,被諸葛亮拜為參軍,統領無當飛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一下子王平的官職顯赫起來。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也就是滷城之戰,王平因為成功抗住張郃的進攻,為諸葛亮贏得時間,一舉擊敗司馬懿創造了條件,立下戰功。
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搗亂,是王平率軍擊敗魏延,並以言語遣散了魏延的軍隊,避免了蜀漢軍隊的自相殘殺,為蜀軍順利回軍成都創造條件,王平此事又立下功勞。
不久,王平升任後典軍、安漢將軍,輔助車騎將軍吳懿駐守漢中,兼任漢中太守。吳懿是名義的漢中主帥,而王平是實際上的漢中守將,之後王平駐守漢中多年,漢中一直平安無事。
王平駐守漢中期間,公元244年,魏國大將軍曹爽領兵十多萬侵犯漢中,整個漢中蜀軍只有3萬人,此時已是鎮北大將軍的王平沉著冷靜應付,成功的阻擋了曹爽軍隊,等來了蜀軍援軍擊敗了曹爽,曹爽損兵折將,狼狽逃回關中。
此時駐守漢中的王平與駐守南中的馬忠,駐守永安的鄧芝,一起被稱為蜀漢的平安三候,三個人各自鎮守一方,保證的蜀漢邊境的安全。
公元248年,王平去世,善終。
-
12 # 密探零零發
在三國前期,他是一名默默無聞的小將,他與馬謖一起守街亭,才嶄露頭角。此戰之後,他率領蜀漢的王牌軍隊無當飛軍隨諸葛亮北伐,更是鎮守漢中,擊敗了10萬曹軍,改變了三國的歷史走向。那麼,他到底是誰,有著怎樣的傳奇,最後他的結局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他就是三國蜀漢後期的大將王平,他是益州人(四川人),原是曹操的一名校尉。在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的時候,曹操被劉備擊敗,王平主動投靠了劉備,被劉備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王平之所以選擇投降劉備,無非兩點原因,一是王平在曹操那裡沒有得到重用,只是一名代理校尉,良禽擇木而棲;二是劉備佔領益州,王平本就是益州人,希望迴歸故里。
街亭之戰,王平嶄露頭角。在王平投靠劉備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有關羽、張飛這樣的大佬在,王平一直都是默默無聞的。228年,王平隨諸葛亮北伐,王平為馬謖先鋒,與馬謖一起守街亭。馬謖舍水上山,王平連連規勸馬謖,馬謖執意不聽。隨後,馬謖被司馬懿的大軍斷了水源,慘遭大敗。最後是王平率領自己的千餘士兵鳴鼓自持,曹軍懷疑有伏兵,不敢進攻,王平這才收攏諸營士兵,率領他們平安歸還。此戰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王平因其表現突出,被諸葛亮拜為參軍,統領無當飛軍。
隨後,王平多次隨諸葛亮北伐,屢立戰功。在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他曾與馬岱一起擊敗魏延,平定內亂。公元234年,王平鎮守漢中,成為蜀國漢中防線的擎天柱。公元244年,曹爽率領十萬大軍進攻漢中。當時,王平的漢中守軍不到3萬人馬,諸將大驚,建議放棄關隘,退守以待援軍。王平認為如果放棄陽平關就會成為大患,堅持不退兵,固守待援。不久之後,蜀漢大軍相繼而至,魏軍被蜀軍擊敗,損失慘重。
此戰之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三國的歷史走向。此戰之後,曹爽自取滅亡,走向衰弱,給了司馬懿可乘之機,為數年之後的高平陵之變和曹爽最終的垮臺埋下了伏筆。同時,曹魏在此後的20年裡都不敢侵犯蜀漢,延長了蜀漢政權的國祚,推遲了三國一統的程序。
當時,馬忠防備南蠻,鄧芝防備東吳,王防備曹魏,三人各守一方,保蜀漢之平安。公元248年,王平因病去世,他的兒子王訓繼承了他的爵位。
-
13 # 流浪的水煮魚1
王平投奔劉備屬於降維打擊,曹魏人才眾多蜀漢人才匱乏,所以王平在曹魏難以施展自身才華,僅僅是一個校尉還是代理的。
蜀漢相對於曹魏而言人才匱乏,王平在蜀漢更容易出人頭地,加之魏強蜀若王平投降蜀國給了劉備一個千金市馬骨的機會,劉備一定會重用他。
於是在曹魏只是代理校尉的王平剛一投降就當了將軍,最後更是官至大將軍。
-
14 # 考古者說
《三國志-王平傳》對於王平從曹操手下跳槽轉投劉備的描寫只有簡單的10個字:“從曹公徵漢中,因降先主……”也就是說,王平在曹操手下,跟從曹操參加了討伐劉備的漢中之戰,但是在這場戰爭中,王平跳槽,投降了劉備,具體的原因卻沒有說明。
只是推測,王平跳槽的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歸納成兩個詞,一個詞是“回家”,一個詞是“換種活法”。
關於回家。王平本來就是巴地的人,大概就是三國時期益州人,估計當時王平家裡也是,當地頗有聲望的豪強一霸。
公元216年,曹操領大軍進攻漢中,年輕的王平跟隨當地少數民族軍事集團的領袖,一同依附曹操,並且跟隨曹操返回北方。
僅僅過了兩年之後,公元218年,曹操在此率軍南征漢中,就在這次戰爭中,王平又跳槽轉投劉備。
不得不懷疑,王平作為巴地人是不是對統治自己家鄉的劉備,更有歸屬感和依附感。
關於換種活法。在曹操手下,王平只當上一名不大不小的代理校尉。三國時期豪傑輩出,尤其是曹操手下人才濟濟。而且整個官僚統治集團,基本已經固定,上升渠道狹窄,王平根本沒有機會施展他的才華,可能是感覺懷才不遇。
反觀這時候的劉備,有了自己的根據地,開始招兵買馬,鞏固基業,正需要大批人才的時候。而且劉備手下,除了一開始就跟隨自己的關張等極少數親信外,多是巴蜀地區原來的勢力集團,為了打破原有地域性勢力集團的壟斷,劉備必須得栽培自己的勢力,因此,中下層官僚會有更大的上升空間和上升機會。王平很有可能就看中這個機會。
當然,蜀漢集團之中,王平也逐漸顯露出自己的才華,官職越做越大,成為蜀漢集團中重要的一員。
公元248年,王平去世,至於死因,應該是年齡大了正常死亡。
-
15 # 白口電影
三國亂世,青史留名者很多,王平的名字,恐怕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王平是蜀漢後期的大將,他做過一件事,讓後人很驚奇。那就是棄魏投蜀,王平在曹魏強大時離開,選擇投到較弱的蜀漢陣營裡。這是為何?
王平,又叫何平,本來是曹操的人,是一名代理校尉。後來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劉備的五虎將黃忠在定軍山,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隨後曹操親率大軍而來,王平也隨軍而來,劉備擊敗曹操,王平才來到劉備陣營。王平為何棄魏投蜀,原因有以下幾點。
王平是巴西人士,現今四川省渠縣,籍貫益州。也就是說,王平本來就是蜀地人,只不過離開故土在曹營當兵。古人及看重故土故鄉情,王平有機會能回到蜀地,回到家鄉當兵,為什麼不呢。
在曹營時,曹操手下能人眾多,王平只是個小官,出不了頭。況且,王平大字不識幾個,更不會被曹操重用,他在曹魏那裡沒有什麼存在感。曹操搶漢中失敗,部隊被衝散,王平找不到曹軍,看到蜀軍,索性就投降了。
到了蜀軍陣營,劉備也沒有重用他。直到劉備病逝,諸葛亮主導蜀漢後,王平才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諸葛亮首次北伐,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王平那時是馬謖的先鋒。都知道馬謖最後丟失了街亭,是因為他舍水上山,被張頜切斷了水源。王平曾多次勸阻馬謖,可是馬謖不聽,才有了後來的街亭慘敗。
只有王平率領的千餘名士兵鳴鼓自持,張頜懷疑王平設有伏兵,不敢進攻。王平將敗逃的蜀軍兵卒統一起來,帶他們平安歸還。諸葛亮看到王平才能,就拜他為參軍,統領無當飛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諸葛亮死後,王平成為鎮北大將軍,統領漢中,曹爽率十萬大軍攻漢中,被王平擊退,才真正揚名天下。
-
16 # 史研
這個當然是劉備的待遇實在是太好了,而且劉備是正義的象徵,跟隨著曹操是沒有好下場的。曹操完全是一個亂七八糟的奸雄,而劉備是正統的漢室血脈跟著他才是讓自己才能夠過上好日子,而是跟著曹操的話,那就是遺臭萬年,他自然是考慮到了這種情況,所以就找到了劉備,畢竟劉備說的比曹操都還要好聽,這個可以說是吸引了很多人,就連王平也是不意外的。
劉備手底下,王平沒有做到什麼好的官員,而是做了一個普通通通的門牙將軍。但是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劉備對他也是非常信任,這個趙雲也是曾經擔任過這樣的官職,可以說是和趙雲處於同一種地位了,很多人都是從這個小小的將軍做起了,就連魏延也是不意外的。
劉備一個好的首領,吸引了很多人來投奔,就連王平也是劉備可以說是三國中非常好的一個人,所有人都非常喜歡劉備這一個人,雖然他很多時候讓我們看不慣,但是他真的是一個非常令人尊敬的正人君子,和曹操相比的話,他真的是好的太多了。他都一直遵守著儒家學說的那樣,做一個正人君子,有些不該做的事情他從來不會做,他只會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個事讓關羽和張飛非常的敬佩,他一直都非常尊重自己的皇帝,一直要想要報效漢朝。在這個亂世之中建立功名,而這個也是關羽和張飛的期望,所以關羽和張飛選擇了幫助劉備。
像關羽和張飛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就連諸葛亮這樣的人也是非常喜歡劉備的,雖然諸葛亮表面上是不想給這劉備,但是內心是等待劉備已經這麼久了,為劉備準備好了那麼多計策,其實都是想要幫助劉備建立一個很好的天下。而且劉備是吸引的人才是越來越多,讓蜀國隊伍是越來越昌盛了。
王平當然是聽到了,劉備的名聲是多麼的好,自己不想做一個亂臣賊子,這一次不想要替曹操效命了,想要跟著這樣的主公,才能夠在亂世之中生存下來,才能夠建立公民,曹操這邊實在是太黑暗了,更何況有司馬懿這樣的人物,他們想要努力的上升,完全是永無天日。
王平最後是生老病死了王平前半生可能是沒有什麼作用力,但是到了後面蜀國是沒有任何人才了,這個時候他得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時機,那麼他就得到重用,像蜀國五虎將已經死了,而且蜀國五虎將的兒子他們也死得比較早,諸葛亮攻打魏國都沒有什麼人才,這個時候就需要王平了,他在一次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時候得到諸葛亮的重用,他開始慢慢的往上爬了,而且關係越來越大。
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已經開始和蜀國鬧了矛盾,這個時候王平又立下了一個非常更好的功能,那就是殺掉魏延,讓蜀國逐漸的安定了下來,這個時候他得到了所有人的信任,開始做了一個大官,就這樣做了很多年,在劉禪還沒有投降給魏國的時候,他就已經去世了。
看著他一生的經歷,其實也是非常的顛蕩起伏,但是還是非常不錯的,在三國這麼一個亂世之中能夠生存下來,而且日子是最後過得很不錯,像他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很多人都是沒有好下場的,像諸葛亮就是最後也是活活累死的。
-
17 # 百文摘
魏蜀吳看似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但實質上這種穩定只是暫時的,而且是在赤壁之戰後勉強形成的。魏國的實力要勝於蜀吳兩國,王平拋棄曹操投奔劉備似乎是棄暗投明,可是王平的選擇是正確的嗎?
首先,王平本是賨人,這個民族雖然如今已鮮為人知,但在歷史上卻曾盛極一時。他們勇猛彪悍,對周朝和漢朝的建立都功不可沒,賨人在巴西郡一帶活動,恰是蜀的地盤。由於王平的出身,他對巴蜀一帶地形極為熟悉。在敵我雙方對峙過程中,哪方率先對複雜的地形瞭解透徹,哪方就已取得先機。因此如果王平投降蜀國,絕對會得到重用。相較之下,王平在魏並不受重用,最初僅是代理校尉。在魏國一眾能征善戰的大將對比下,他可謂是資質平平。由此可見,在蜀國的前途似乎更加光明。
事實並不止這樣,在曹爽大舉伐蜀時,就是王平為蜀國出謀劃策的。王平提出憑險據守,讓魏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最終魏國大軍傷亡慘重,王平也就得以一舉成名。其次,王平的投降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王平作為謀士跟隨曹操攻打漢中之地,期間他多次給曹操提出作戰方針,但是此戰中曹操不僅失去夏侯淵這一員大將,還慘遭失敗。王平若不投降劉備,便只有死路一條,即使他能僥倖回到魏國,也可能會被曹操秋後算賬。劉備素有仁義之名,投降後至少性命無憂,何況在當時,時局混亂,大將投降敵方之事時有發生,像呂布就曾三易其主。雖然備受詬病,但這也是由於次數太多導致。趙雲也曾先後追隨過公孫瓚和劉備,卻絲毫無損於他的名聲。所以說王平此舉也算是情有可原。
王平投降後,便被劉備升官三級,成為牙門將、裨將軍。在默默無聞九年後,跟隨諸葛亮北伐,在守街亭之時,王平曾力勸馬謖舍水上山等舉動,後來街亭失守,也是王平率千餘士兵平安歸還。因為此事,諸葛亮對王平刮目相看,其後諸葛亮圍抄祁山時,曾派遣王平在南圍鎮守,司馬懿讓張郃攻打王平,但是卻無功而返,王平此舉為諸葛亮爭取了時間。曹爽進攻漢中時,王平亦是功不可沒。王平雖然在魏國時聲名不顯,但在蜀國卻著實可以稱得上一員虎將,尤其是在後期為蜀立下了赫赫戰功。他被封為安漢侯,在他死後,他的子孫承襲了他的爵位。王平最後可謂是得以善終了
-
18 # 石頭說歷史
王平字子均,蜀漢後期名將,其為人謹慎,曾在街亭一戰時規勸馬謖,又鎮守漢中多年,戰功卓著。不過他此前卻是曹操手下的將領。
219年,王平隨曹操出征漢中,與劉備交戰。漢中一戰,夏侯淵被斬殺,曹軍全線潰敗,王平所部被俘虜。此時的王平迎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擇,要麼投降劉備保全性命,要麼誓死不降,保全名節。最終王平選擇投降,走出了人生中最正確的一步。
那麼王平為何要選擇投降劉備呢?
首先,王平是益州巴西郡人,而劉備控制著益州,投降劉備意味著回到了故鄉,即便做不了高官,能回到故鄉也算是個不錯的選擇。
其次,王平在曹操軍中沒有發展前途。王平在曹軍中只是一名代理校尉而已,而且認識的漢字不超過十個,像他這樣的人在曹軍中一抓一大把,再加上他是個益州人,沒有任何人脈關係,所以根本不會受到重用,也沒有發展前途,可能他本人對曹軍也沒有什麼歸屬感。而此時戰敗被俘,王平也沒有必要繼續為曹操賣命了,投降活命才是最關鍵的。
第三,投降劉備說不定可以受到重用。王平雖然在曹軍中並不突出,但放到劉備軍中卻不一樣了。劉備當時剛剛控制益州,對益州的複雜局勢還吃不準,特別是巴西郡那麼多的少數民族不便管理,所以正值用人之時。更重要的是劉備標榜仁德,本人並不好殺。
而王平就是巴西郡人,自幼和當地的少數民族多有接觸,和他們比較熟悉,再加上自己有較長的軍旅經驗,正是劉備急缺的人才,所以此時投降劉備“說不定”會受到重用。
基於以上三點考慮,於是王平選擇投降劉備。
王平投降劉備後,立馬得到了重用,被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這職位要比王平那個代理校尉高出不少。
諸葛亮北伐時,王平成為諸葛亮的得力干將。街亭一戰雖然戰敗,但王平表現十分突出,被任命為參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並統領由少數民族組成的蜀軍精銳——無當飛軍。
吳懿去世後,王平接替其鎮守漢中,並挫敗曹爽征討漢中的計劃,被封為鎮北大將軍,成為蜀漢的中堅力量。而王平也得以青史留名,被後人所熟知。
如果王平一直在曹軍中效力,根本不會達到後來的高度,甚至在史書上都不會留下任何蹤跡。
-
19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王平的人生非常勵志。
早年,作為宕渠人,他稀裡糊塗跟著夷王投了曹操。
漢中之戰時,他投奔劉備集團,但卻經歷了一段長達10年的默默無聞。
最後,這位不愛出風頭,識字不超過十個的將領,憑藉著自己的戰功一步步成為蜀漢中期的軍事支柱。
北投曹操
王平,本是巴西宕渠人。
當時的宕渠,是板楯蠻聚集區,由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七姓夷王統領。
王平,自然也是替七姓夷王杜濩、樸胡效力。
當時的七姓夷王,崇拜“五斗米教”的領袖張魯。
張魯降曹操後,七姓夷王自然也跟著歸附了曹操。
曹操遂以杜濩為巴西太守,樸胡為巴東太守,試圖控制三巴地區。
劉備自然不能容忍三巴地區就這麼被曹操佔了,遂派黃權率軍進攻,擊敗了杜濩和樸胡。
杜濩和樸胡被迫率眾退出三巴地區,投到了曹操的地盤。
王平,自然也跟著領導投了曹操,並跟著一起去洛陽見了曹操,被任命了一個假司馬的職務。
然而,投曹的日子,並不好過。
思歸的宕渠人
板楯蠻,祖祖輩輩生活在宕渠一帶,戀土情結極重。
當初,板楯蠻曾助劉邦還定三秦,立下大功。
然而,依戀故土的板楯蠻放棄了繼續建功立業的機會,不願再隨劉邦東出與項羽爭奪天下。
無奈之下,劉邦只得允許板楯蠻回到宕渠生活,給予特殊優待以為酬謝。
在當時的宕渠人看來,建功立業的誘惑,外界的榮華富貴,都不足使他們放棄對故土的依戀。
其實,這次投曹操的宕渠人,也是如此。
遷居到涼州略陽的楊車坂,也在西晉末年,在李特的率領下,迴歸巴蜀,並一舉成立了成漢政權,這是後話了。
何況,這些人當初北投曹操,是出於對張魯的崇拜。
然而,讓張魯和他的“粉絲”太近,自然是曹操所不願的。
因此,曹操讓張魯遷到了鄴,控制起來,與北遷的板楯蠻分開了。
到216年,張魯去世了。
王平等人,自然再沒有留在北方,替曹操效力的理由了!
王平的“運氣好”,被調來參加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曹操不利,又要將剛剛遷到漢中的板楯蠻再北遷。
王平自然不願離家鄉越來越遠,乾脆率部眾投了劉備。
默默無聞的十年
投了劉備後,王平被任命為牙門將、稗將軍。
然而,此後近十年,王平默默無聞,原地踏步。
這些年,劉備先後稱漢中王、皇帝,許多手下都跟著升級了,但王平依然原地踏步。
這些年,劉備東征吳,諸葛亮南征南中,許多將領都出場立功,但王平則沒有留下任何事蹟。
直到10年後的街亭之戰,王平才在敗戰中嶄露頭角,開始得到重用。
敗軍中湧現出的良將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王平率部隨馬謖守街亭。
當時的王平,本部只有千餘人。看起來,級別應該還是停留在牙門將、稗將軍。
到街亭後,馬謖要上山拒敵,王平堅決反對,馬謖不聽勸阻,自率主力上山,留王平率本部千餘人在山下。
結果,張郃斷絕水源,馬謖大敗,蜀軍“眾盡星散”。
唯王平率本部千餘人,鳴鼓自持,陣列齊整。
張郃懷疑有伏兵,不敢相逼,王平遂收攏蜀軍敗卒,徐徐而退。
戰後,馬謖及手下的將軍張休、李盛等人被處決,王平則憑藉其卓越表現得到重視,被拜為參軍,進位為討寇將軍,封亭侯。
憑戰功步步進遷
3年後,諸葛亮第四次北伐。
司馬懿與諸葛亮大戰於滷城,以張郃進攻王平的南圍。
王平堅守,張郃攻之不能克。諸葛亮大軍大勝司馬懿,取得了滷城之戰的勝利。
滷城之戰,是諸葛亮歷次北伐中少有的,在正面交戰中大敗魏軍主力。其中,王平獨當一面,獨拒張郃,為勝利立下大功。
張郃“善處營勢”,“自諸葛亮以下皆憚之”,是蜀軍的老苦主。人們總議論魏延能否與張郃一戰。
不過,魏延與張郃似乎沒有交手記錄,而王平能先後兩次挫敗張郃,其將略可見一斑。
諸葛亮去世後,魏延與楊儀發生內訌。
魏延來攻時,王平率軍阻擊。王平大呼: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要作亂嗎?
魏延部計程車卒散去,魏延被迫逃亡漢中,為馬岱所追斬。
由於屢立功勳,王平在蜀軍的地位也逐漸提高。
此後,他又以後典軍、安漢將軍的身份輔佐吳懿鎮守漢中,兼任漢中太守。
吳懿去世後,王平進封安漢侯,都督漢中,為蜀漢把守北大門。
頂樑柱
244年,曹爽率十餘萬大軍,進攻漢中。
當時,為了緩解後勤壓力,姜維、費禕先後率蜀軍主力退駐涪縣,漢中只有王平所率的不足3萬人。
敵眾我寡,眾將都主張放棄外圍防禦,退守漢、樂二城,等待涪縣蜀軍主力救援。
王平認為:涪縣距此千里之遙,遠水難解近渴,一旦魏軍攻取陽平關,後果不堪設想。
於是,王平力排眾議,堅持在興勢山抗拒魏軍。
王平率軍搶佔興勢山,曹爽不得進,蜀軍由此完全掌握了戰局主動。
等待費禕率援軍抵達後,曹爽被迫退軍。費禕率軍搶先佔據了曹爽退路上的險要,阻擊曹爽,使魏軍付出了巨大代價。
此戰,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曹爽為時人譏之,威望損失殆盡,為幾年後的高平陵之變埋下伏筆。
王平以不足3萬人,獨拒十餘萬魏軍的進攻,立下大功,成為蜀漢中期頂樑柱級的人物。
當時,守漢中的王平,守永安的鄧芝,守南中的馬忠,合稱為“平安三侯”,是保衛蜀漢的頂樑柱。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蜀漢最大的國防威脅來自北面的魏國,守護北大門的王平是第一頂樑柱。
王平的結局
王平以鎮北大將軍,安漢侯的身份為蜀漢守漢中,最後死於任上。
史書對他的評價是:為人忠勇而嚴整,遵守法度,不苟言笑,不開玩笑,時刻保持軍姿。然而,“性狹侵疑,為人自輕”。
其實,王平生長於軍旅,出身寒微,識字不超過十個,自然不可能和那些士族玩到一起去。
他雖是宕渠人,但出身寒微,當然不是益州派,更不是荊州派,全靠自己的軍功成長。
這樣的王平,在與同僚打交道時,當然小心翼翼,當然不可能那麼豁達大度,從容風雅。
因此,所謂“性狹侵疑,為人自輕”,其實只是小心翼翼,低調做人罷了。
不論士人如何形容他,他以其忠勇,從基層開始奮鬥,最後成為蜀漢的頂樑柱,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像王平這樣的軍人,永遠是國家之福!
-
20 # 嗔痴歷史官
王平是蜀漢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將領,同時也是被後世嚴重低估的一個三國名將,之所以被低估,主要就是因為他在《三國演義》中的表現比較差、記載也比較少,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王平的名字。
大多數人只知道王平棄魏投蜀一事,那麼當時王平為何要投靠蜀漢呢?投靠蜀漢之後,王平的待遇以及表現如何,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王平為何棄魏投蜀?
王平原本是出生於蜀地的一個少數民族,從小沒有讀過什麼書,因此知識儲備不算多,但是王平從小就喜歡聽別人講歷史故事,並且從中學習到很多東西,再加上本身天賦就不錯,所以逐漸長大的王平,表現出了與常人不同的能力。
等到後來曹操招兵買馬之際,王平就加入到曹操隊伍當中,不過官職很小,最多算是一個班長職務,經常扮演的就是敢死隊角色,由此可見,曹操對王平其實根本就不重視,隨著曹操軍隊的發展需要,後來和蜀地之間的戰爭越來越多。
身為巴蜀之人的王平,跟隨曹操征戰了幾次之後,就趁機投靠劉備了,至於說王平為何會投靠劉備,史料中並沒有過多記載,不過我們可以結合王平的出身以及在曹營中的待遇,就基本上可以分析出真實原因了。
王平出身蜀地,是地地道道的蜀地少數民族,對蜀地必然有著很深的感情,跟隨曹操之後,逐漸遠離蜀地作戰,這已經讓王平很是思念家鄉了,結果後來曹操還要攻打蜀地,王平怎麼可能繼續跟隨曹操攻打自己的家鄉呢?
既然王平不願意攻打自己的家鄉,所以投靠劉備就是最好的選擇,在開始跟隨曹操之際,王平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畢竟那個時候劉備還是無名之輩,可是現在劉備已經越做越大,給了王平選擇的機會,他自然更加願意選擇蜀地組織劉備集團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結合自身情況分析一下,就能夠得出結論了,比如你找工作的時候,有一份工作距離家鄉近、而且前途充滿希望,另外一份工作距離家鄉遠,而且老闆不喜歡外地人,這時候你肯定毫不猶豫就會選擇第一份工作了,王平也是一個普通人,他棄魏投蜀,完全是合情合理的選擇。
以上所說就是正史記載中王平棄魏投蜀的真實情況以及我從中分析出來的原因,不過這個過程看似比較平淡,與演義中的內容有所不同,事實上演義中也有王平棄魏投蜀的記載,當時王平跟隨徐晃攻打蜀地,結果被趙雲以空營計擊敗,促使戰局變得尷尬起來。
再加上最開始王平就勸誡徐晃不要輕敵冒進,結果徐晃不聽,眼看徐晃走向一條不歸路,王平只能違背徐晃的意志,自己帶著兵馬與蜀軍作戰了,等到得知徐晃大敗的訊息後,王平不得已投靠劉備。
從演義中的內容來看,王平棄魏投蜀的本質原因就是害怕徐晃牽連到自己,所以早早投靠劉備,方能避免悲劇發生,畢竟自己在曹魏陣營中的地位不高,而且還得罪了徐晃,以後必然是吃不了兜著走的。
王平結局如何?
很多人比較疑惑,都說王平是被低估的三國名將,那麼他投靠劉備之後,究竟有什麼可圈可點的表現,最後結局又如何呢?由於演義中並沒有交代王平的結局,所以我們就結合正史記載來研究王平的結局了。
我們接著從王平投靠劉備說起,王平在投靠劉備之後,就被劉備封為牙門將,這也算是一個不錯的職位了,比起之前在曹營中的職務,實在高了太多太多,單純從這一個舉動,我們就能看出劉備對王平的重視。
不過由於蜀漢名將太多,所以王平投靠劉備初期,並沒有太多可圈可點的表現,一直到跟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際,王平才表現出了真正的軍事才華,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為馬謖的失誤,導致失敗而歸,要是當時沒有王平,失敗還會更加嚴重。
王平一開始就發現了張郃的計謀,從而勸誡馬謖不要棄水上山,可是馬謖怎麼都不願意聽王平的建議,兩人爭論之後,王平拒絕跟隨馬謖上山,而是請求馬謖留下五千士兵給自己,馬謖眼看王平過於執拗,只能留下五千士兵後,自己帶領其餘軍隊上山了。
馬謖上山之後,結局我們就都知道了,張郃迅速將馬謖圍困起來,馬謖沒有辦法就撤退了,剩下計程車兵群龍無首,遭遇了慘敗,只有山下的王平依舊堅守陣地,並且虛張聲勢,給張郃一種有埋伏的錯覺,減少了最終損失。
僅僅從街亭之戰來看,我們就足以看出王平的軍事才華了,他雖然沒有讀過書,可是依舊能夠從自己聽到的歷史故事中汲取經驗教訓,並且現學現用,這樣的人絕對算是天賦型選手了,正是因為有了王平的存在,街亭之戰才沒有損失更大。
等到諸葛亮興師問罪之際,馬謖被斬首,王平卻被破格提升,從此以後,王平就躋身於蜀漢名將行列了,後期王平跟隨諸葛亮北伐,先後多次擊敗曹魏猛將張郃等人,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華,促使諸葛亮對其更加重視。
諸葛亮去世之後,王平主要負責鎮守漢中,不管是費禕還是蔣琬掌權之際,都對王平比較重用,王平也沒有辜負大家的希望,死死守住漢中,一直到247年去世之際,王平都始終在全心全意鎮守漢中。
可以說諸葛亮死後,漢中的穩定局勢,與王平息息相關,要是沒有王平的冷靜以及果斷,漢中可能就無法堅持那麼久,蜀漢自然就不可能堅持那麼久,人們說王平是三國被低估的名將,確實一點不假。
結語
演義中的王平,確實被他人的光芒掩蓋了才華,可是正史中的王平,表現相當可圈可點,並且最後得以善終,成為三國曆史上比較少有的善終名將,這已經相當不錯了!
回覆列表
王平降蜀,一為仕途,二為故土。
王平降蜀這件事,在《三國志》中的記載很簡單,就一句話:“從曹公徵漢中,因降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
說了經過,曹操和劉備爭漢中時王平隨曹軍攻打劉備,曹軍輸了,王平降了;也說了結果,劉備任命他為牙門將、裨將軍,不是什麼高官。
唯獨沒說原因,我認為這和他的身世有關。
王平本是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縣東北)人,籍貫益州。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巴西郡七姓夷王樸胡、賨邑侯杜濩率領著巴蜀之地的夷民、賨民依附曹操,遷到洛陽,王平也在其中。
賨(音cóng)是古時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於嘉陵江畔,勇猛彪悍,精於冶鑄,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歷史,後來大部分漢化,還有一部分融入西南各族,一部分成為土家族的先民。
王平有可能是賨民中的小首領,因為他到洛陽後被任命為“假校尉”,即代理校尉。
三國時期的宗族、故土觀念是很重的,很多地方大族根本沒有死忠某位主公的想法,誰佔了自己的家鄉,那就認誰為主,這位豪強要是被另外的英雄打跑了,那就立刻改換旗幟,降後來的英雄。聽起來似乎很沒節操,其實他們忠的是自家。
所以當王平跟著曹軍到達漢中時,也就等於快到家了,那就回家吧。當初去洛陽可不是他做的決定,他應該是隨大流或者迫於形勢不得不跟從的。
而且,人都有種“遠香近臭”的心理,王平在曹軍中呆了四年,肯定對曹操有一些意見,而對頗有仁名的劉備自然會有一些好感。
最主要的是,王平在曹軍中那麼久都沒混出頭,未來大概也只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將領,換個陣營說不定有更好的發展。就像現在的職場人,這個公司不行了,那就換另一個公司。
馬謖的無能,成就了王平在蜀漢的仕途到了劉備軍中,很長時間內王平也沒有突出的表現,讓他嶄露頭角的是隨馬謖守街亭。
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兵北伐,不顧老將們的勸阻,任命馬謖為大軍先鋒,王平則是馬謖軍中的先鋒。
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馬謖統兵混亂且毫無戰略眼光,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曹魏大將張郃斷其水道,攻打上山,最後街亭失守,諸葛亮進退失據,只得含恨退回漢中。
馬謖的大失敗中,王平是個小勝利。他先是多次勸諫馬謖不要駐守南山,提出了許多有效的建議,馬謖一個也不聽;後來張郃攻打時,蜀軍大亂,只有王平指揮有方,率領著一千多士兵鳴鼓自持,軍容整肅,張郃以為有埋伏,不敢進攻,王平便趁機將諸營將士統一起來,率領他們平安歸來。
這種亮眼的表現,自然讓諸葛亮注意到了,任命他為參軍,統領無當飛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可以說正是馬謖的無能成就了王平在蜀漢的仕途,此後步步上升,成為蜀漢高層。
(王平各種勸諫馬謖)
面對曹爽十萬大軍的猛攻,王平守住了漢中後來王平因軍功而被封為安漢侯,歷任前護軍、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等職,鎮守漢中。
公元244年,曹魏幼主曹芳在位,曹爽獨攬大權,依附其下的鄧颺和李勝等人為了讓曹爽的威望更上一層,建議他征討蜀漢。曹爽覺得這個建議很好,便不聽司馬懿的阻攔,率步騎十萬攻向蜀漢的門戶漢中。
當時蜀漢在漢中的守軍不到三萬,有人就說這肯定是打不過的,應該放棄關隘固守漢、樂二城,等待涪城的援軍。
但王平認為不能放棄關隘,涪城離漢中太遠了,如果光等的話只怕魏軍打進來成為禍患,還是應該堅守關隘,邊打邊等援軍。在他的指揮下,眾將依計行事,守住了重要的陽平關。
當涪城援軍及大將軍費禕帶領大軍從成都趕來時,發現關隘未失,對於戰勝曹軍更多了一層信心。此戰,曹爽大敗,經過苦戰才得以撤離。
之後“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在北境,鹹著名跡”,意思是鄧芝駐守在東(永安),防備東吳;馬忠駐守在南(南中),防備南蠻;王平駐守在北(漢中),防備曹魏。
他們守衛著蜀漢邊境的安寧,被稱為“平安三侯”。
王平的最終結局也挺好,沒有死於戰場,也沒有死於內鬥,於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自然去世,他的兒子王訓繼承了爵位。
總之,王平有才,卻不是驚才絕豔的人物,所以他在三國中並不出名,但他勤勉認真,踏實肯幹,很多事件中都有他的影子,就算不是主角,那也是極其重要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