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人帶你看歷史
-
2 # 小編虎哥
前期的袁紹確實文韜武略,堪稱天下楷模,不管是面對兇橫董卓的威逼毅然抽刀。
(卓謂紹曰:“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紹曰:“天下健者,豈唯董公?”引佩刀橫揖而出。)
還是主動擔起責任為伐董聯軍之盟主,都當得起。而且袁紹出自名門,他所在的袁家屬於大漢頂級豪門,士族莫不歸服——汝南袁氏四世三公。
袁紹的前期人生經歷就是一個大寫的“牛”字,他不單是天下俊傑的偶像,是天下百姓的楷模,他還依靠自己的一張利嘴,三言兩語就把坐擁一大州的刺史,按照道理來說實力遠超袁紹的韓馥說得意動,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取了足以驚人的封疆大吏韓馥的地位和權勢力量,完全可以說是四兩撥千斤了。
袁紹僅僅用了極為微弱的力量就成功誆騙著而擁有了韓馥的冀州之地,脅迫韓馥之後,袁紹盡收原先冀州的班底和軍事實力,因為冀州屬於人口旺盛且經濟相對發達的東漢一十三州之一,有了這份基業在手上,袁紹的實力馬上突飛猛進。
袁紹在奪取冀州時,其實並沒有依賴什麼人,他誰也不靠,靠的是他自己對人性的洞察和利用,靠的是他的熊熊野心和慾望,總之,袁紹在前期沒有人可以依靠,他就是很多人可以依靠的物件。
那麼也許有人會提出不同意見,說袁紹其實啊,不可能沒有靠誰,肯定是依賴了他的四世三公的袁家。但是說這話的人很明顯沒有意識到這麼一個問題,那就是,袁紹的出身。很多人看來,袁紹的這種頂級豪門的出身,不可能不會讓袁紹沒有足夠的依靠。
然而事實上,袁紹確實是擁有一個頂級豪門的出身,可是,這種出身並不能給袁紹帶來什麼實質的幫助,問題在於袁紹並不是一個嫡長子,準確來說,袁紹的出身非常微妙,他是袁家的庶子!而且母親只是袁家的一個婢女而已,這就使得他在當時的主流社會里面身份和地位變得非常微妙。
袁紹的地位很是尷尬,在漢末群雄裡面的公孫瓚也有這樣的尷尬經歷,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公孫瓚卻非常討厭袁紹,按理來說這很不正常,難道不應該會有難兄難弟的同命相連的感覺嗎?原來是因為袁紹在這麼尷尬的情況下,依舊靠著自己那獨特的才華和能力,在青年時代就有足夠的資格進入士族的核心圈子了,這讓公孫瓚嫉妒如狂,後來公孫瓚與袁紹打仗的時候,公孫瓚還特地為袁紹列下來了罪狀,其中就有一條說袁紹明明出自小婢,卻總是太過於優秀,完全不顧及大宗感受,屬於不孝。
看看,就連優秀都能成為罪證,可想而知袁紹有多優秀了。還真不是題目中所說的靠別人,袁紹與漢末其他諸侯情況不同,袁紹明明人生擁有這麼厲害的家族勢力,在他的前期卻很少利用如此顯赫的家世來做一些事情,題目中所說的前期袁紹那麼厲害,其實袁紹誰也沒靠,靠的是自己。
此外袁紹在與公孫瓚作戰的時候,展現出來的豪邁氣象與那股豪傑志氣,千載讀來,依舊蕩氣迴腸——瓚部迸騎二千餘匹卒至,便圍紹數重,弓矢雨下。別駕從事田豐扶紹欲卻入空垣,紹以兜鍪撲地曰:“大丈夫當前鬥死,而入牆間,豈可得活乎?”這樣的豪傑人物,到底需要依靠誰呢,他能在前期成就他的大勢,又有什麼不能理解的呢?
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殲滅公孫瓚後拿下幽州,袁紹在官渡之前橫掃北方統一河北,壓根兒就沒遇到過什麼真正的對手,至於題目中說的五虎將,袁紹可能是沒有的,他的部將們倒是有一個河北四
庭柱的稱號——顏良、文丑、張郃、高覽。
-
3 # 雲不出
袁紹統領四洲,兵甲數十萬,勢力猶在曹操之上,不是庸主。只不過失敗了,身死國滅,那就啥也不是了。勝者為王,敗者為泥。
-
4 # 娛史精品屋
袁紹是不折不扣的庸主,他不是庸主,三國時就沒有庸主了。
袁紹的強大,不是他的能力所致。前期袁紹為什麼那麼強大,一是得益於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家族勢力顯赫 ,連續四代都有人身居三公的高位,並掌握了大量的行政資源,可以想象,得有多少門生故吏,多少舊部。二是,有根正苗紅的家庭背景和顯赫的社會地位,所以才被推為盟主。三是早期的對手是董卓、公孫瓚之類,對手不強,比後來的曹操差多了,所以前期的實力並不能證明他袁紹多賢能。
憑藉先天性優勢,袁紹早早雄霸一方
憑藉天時地利人和早早建立起最強軍隊,最後硬是被曹操兩三個回合撂倒,更加坐實了他是無能庸主的論斷。
袁紹的致命弱點是遇事優柔寡斷,每每錯失良機。官渡之戰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他對是否伐曹操,是否襲許昌,是否救官渡,一直舉棋不定。對於郭圖與沮授的黨爭,以及子嗣問題,自己六神無主,一手造成了內部分裂。為自己的最終滅亡,埋下了伏筆。
官渡之戰,不聽許攸良策,釀千古遺憾
袁紹不是沒有人才,也不是不識人才。而是他不會使用人才。這是兩方面造成的。
一是,想幹大事,卻面子重,肚量小。小時候被曹操戲弄了一下,就要派人刺殺他。官渡之戰失敗,羞於見田豐,就把人家殺掉;容不下呂布與鞠義;郭嘉荀彧都是他的門下,但是又瞧不起人家出身。
二是,喜歡博採眾長,卻無法決斷。一副賢君模樣,讓群賢各抒己見,自己卻找不出哪個最好,反而是自己陷入混亂,昏招不斷。荀彧評價說:“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郭嘉也認為“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兵敗後不思回過,卻強要面子,殺田豐
不過還是曹操的評價一針見血,他認為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全面而深刻,庸主表現,一覽無遺。
曹操窺中袁紹要害,官渡一舉擊垮袁紹主力
-
5 # 爛木劍
不是,袁紹出身河北名門,又是家中所著重培養。不應該是庸主。但後來與劉備,曹操爭天下,失敗了。可能歷史記載更偏向與成敗者
-
6 # 豫北小飛俠
袁紹是絕對被低估的,一個坐擁四州,擁兵數十萬,手下的戰將數千員,謀士多不勝數,他會是一個庸主嗎?顯然不是。
袁紹的失敗,主要在於內部的不團結就拿曹操舉個例子,曹操的陣營裡,都是跟曹操同心的,不管你是謀士還是戰將,甚至就連自己的孩子都是聽曹操的,曹操的地盤都是他自己一步一步打下來的。而在袁紹的陣營裡,幫派眾多,內部互相陷害,就拿官渡之戰來說,明顯是許攸和田豐兩大集團的內部矛盾,導致官渡的失敗。
在來說說他的兒子們,袁紹活著的時候,他的兒子們還互相明爭暗鬥,袁紹死後,兒子們在各個內部集團的支援下,開始火拼。綜合以上所述,袁紹的失敗主要在於內部的不團結,自己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兒子,而袁紹的確是有優柔寡斷這個毛病,但這也不能證明他是個庸主。
由於最終失敗,袁家在官方文獻中從主角淪為配角,但他們原本很長時間都是東漢末年曆史舞臺上的主角,而吞併袁家勢力的曹操,卻有幸在這場大戲的收尾之際,從配角升為主角。結果,袁紹、袁術兄弟被史書矮化和邊緣化,用以烘托曹操的“光輝形象”。
至於曹操評價袁紹,自然是貶低的,如果袁紹贏了,歷史上就是袁紹評價曹操,一樣沒好話。
這就像兩個拳擊手上擂臺前評價對方,那必須藐視對方到死!
袁紹何以能當上十八路諸侯盟主,這全靠他的個人實力雖然在十八路諸侯選舉袁紹當盟主,他的家庭背景佔了一部分,雖然最後的結果不怎麼樣,但領導的角色中規中矩沒什麼大的問題,畢竟當時的十八路諸侯並不團結,各自都有自己的心思。
在經略四州之地,發展軍事、經濟強大到,官渡之前紙面實力獨步天下的局面,不能說只靠家世,個人能力佔大部分,除了軍事水平稍遜,中規中矩的諸侯。
官渡之戰期間,曹操陣營、許昌漢廷官員大多書信示好袁紹,這也是對袁紹實力和個人能力的認可。
除了打輸官渡外,袁紹之前的勝率是~100%。雖說這個恐怖的勝率一定程度上害了他。
打官渡袁紹也挺認真的,煽動汝南等地的反叛,派輕騎兵偷襲曹軍糧道,派劉備奇襲許昌。打阿滿這個小時候的老相好袁紹還是挺認真的,奈何不管是軍官還是士兵都差曹軍一個檔次。
袁紹的發展路程袁紹早期只有冀州這一個地方,在後來的幾年時間,先後奪取了青州和幷州,再然後擊敗公孫瓚奪取了幽州。這能是一個庸主幹的事嗎?
官渡之戰並不能代表袁紹不行,只能說,這一戰太致命了,他沒有了翻盤點。曹操不也在赤壁大敗麼,所以袁紹是一個倒黴的軍閥,正如電視劇上他說的那句話:天公助曹不助袁,如此而已。
-
7 # 周曉林律師
漢末打亂,群雄逐鹿,缺少智慧、缺少運氣的人都紛紛謝幕,大浪淘盡、唯餘英雄。
袁紹確實是庸碌之主。
史書記載袁紹出身好,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家族,也就是四代家族中都連續有擔任三公(皇帝一人之下的職位)的人,袁家的門生故吏遍天下。這種家族,即便是一隻豬,也是一個瀟灑的胖子,偏偏袁紹自己又長得帥,又禮賢下士,於是眾人紛紛稱讚。
直到討伐董卓時,袁紹被推舉為盟主(不是武林盟主,是討董盟主),但是,可見聲望非常高,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盟主與四世三公的光芒掩蓋了袁紹的缺點,其實,袁紹是一個平庸的主公。
首先,袁紹最早的蠢事是將董卓弄到都城,掀起了漢室傾頹的序幕。漢靈帝死後,士族兼後族代表何進打敗了宦官,讓自己的外甥少帝劉辯登上了帝位。本來相對宦官趕緊殺絕,結果被何皇后阻止了,為啥呢,因為當時何皇后將劉協的生母一杯毒酒乾掉了,沒錯,就是這麼簡單粗暴,沒有什麼歡宜香、也沒有栽贓陷害,直接一杯毒酒。這時候,漢靈帝想殺了何皇后,是宦官求情才沒有被殺。閒話少說,宦官殺不掉了,袁紹就給何進出主意,讓董卓來嚇一嚇何皇后,蠢不蠢啊,蠢死了好吧,董卓這把刀是何進跟士人也就是文人能握的住的嗎。然後,引狼入室,最後被董卓一把火將整個洛陽都燒了。
笨點沒辦法,心胸開闊點,善於納諫也是主上的好素質。可惜袁紹外寬內狹,官渡之戰後,田豐自己預見到,如果袁紹在官渡勝利,自己錯了,那還能活命;如果自己正確而袁紹失敗,那就非死不可。那袁紹回去第一件事就是將田豐殺了,這不僅說明袁紹的心胸小,而且無能,因為部分原因也是袁紹擔心駕馭不了田豐這個聰明人,駕馭不了就殺掉,這是徹底的無能,無能是最大的罪。
治國不行,齊家也不行。袁紹不但偏愛自己的小兒子,而且自己的媳婦也不行。袁紹死後,他媳婦幹了一件什麼事呢,把袁紹的姬妾都給殺了,殺了不算還給毀容了,讓你們這群小妖精勾引自己老公。媳婦是這種既蠢有毒的人,袁紹又能好幾分。
-
8 # 彈劍作歌傑夫子
提到袁紹,就能想到“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三國志.魏志.袁紹傳》中記載,漢代袁安在漢章帝劉炟時為司徒,兒子袁敞為司空,孫子袁湯為太尉,曾孫袁逢為司空,袁隗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稱“四世三公”所以紹是實實在在的名門之後。中平六年,漢靈帝劉宏死,少帝劉辯繼位,外戚何進輔政。何進與紹合謀誅殺“十常侍”不顧朝臣反對,私召涼州軍閥董卓率軍入京,後因事洩,何進被張讓等所殺,隨後董卓引軍入洛陽。“董卓之亂”就此開始。初平元年正月,關東郡起兵討董,紹為盟主,當董卓西走長安後,紹準備拋棄獻帝,準備另立新君。而曹操則去追。就這兩件事來看紹目光較為斷淺。建安四年,割據河內的眭固欲與紹和縱,卻被曹操所滅,袁決定驅使十萬精兵一舉攻滅曹操,當時,沮授與郭圖和審配的意見完全相反,沮援建議以逸待勞,採取持久戰,而郭圖等主張速戰速決。袁自恃地廣兵強,根本不聽沮授忠告。建安五年,曹操害怕紹渡過黃河,打敗劉備,劉備投奔紹,紹這才進兵許都,田豐認戰機已失,再次進諫。紹不聽,且關了田豐。九月,兩軍相持,期間謀士許攸提出乘曹操傾軍而出,輕騎奔襲許都。而紹因劉備,韓荀襲許都失敗而不敢冒險,恰好鄴城許攸家族中有人犯法被抓一進獄,使許攸投奔曹操。曹操依許攸之計兵赴烏巢,襲擊紹軍糧草,使軍從相持走向敗路。可看到紹“有謀無斷”而失去良機。縱上可見,紹在見識,用人等方面比較欠缺,所以紹不算是明主。
-
9 # 297385260
袁紹年輕的時候應該還是不錯的,後期可能因為有點資本,開始了作死之路。第二點也是因為碰到了曹操,實在是能力差距太大!
-
10 # 歷史課代表LKY
總體來講的話,我認為袁紹是個庸主。眾所周知汗末袁家四世三公,名揚天下底蘊深厚;在三國初,袁紹、袁術兩兄弟算是佔盡了先機,由袁紹發起的伐董戰役中可以看出其大局觀是不錯的,但是太多疑,太多小算計,因種種小事延誤戰機,為了不讓自己的三個兒子奪權就把軍隊分派給他們掌管,讓他們相互牽制。在官渡之戰袁紹即不採納謀士許攸的良策也沒有長遠的思想,最終導致曹操以弱勝強。敗了不可怕但是他還沒有從頭再來的勇氣,自己鬱鬱而終。他要是有一點劉皇叔的氣魄也不會輸得那麼慘。
-
11 # 待曉兒
袁紹的形象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了,真真假假的負面塑造非常成功,不僅襯托出了曹操、劉備等人的英雄氣概,也將袁紹抹黑得幾乎一無是處。
不過請想一想他的出身,他的勢力,以及他的地位,如果袁紹真的是一個庸主的話,那隻能說明“三國”沒有一個英雄。
袁紹的出身和事蹟證明,他是袁氏家族最優秀的繼承人袁紹出身的家族很不凡,叫做“汝南袁氏”。這是一個在當時影響力非常大的家族,號稱“四世三公”,在察舉制盛行的漢代,門生故吏遍天下就是這一家族的寫照。
可以說,這個家族出來的人物,在全國範圍內基本都能找到關係,說不定哪個封疆大吏就曾經受過袁家的恩惠,可見其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袁紹這一家的“四世三公”含金量極高,掌管監察的司空、掌管行政的司徒以及相當於三軍總司令的太尉,袁家都做過,其麾下有各種各樣的人才。
相比之下,與其有姻親關係的弘農楊氏,也就是楊修的家族,雖然也號稱“四世三公”,但基本上都是“太尉”,所以影響力也不如汝南袁氏。
袁紹,就是汝南袁氏當代的代表人物,相當於家主。
最有趣的是,袁紹還不是嫡子,而是庶子,雖然經歷過繼,但在當時同樣地位不高。而這一家族的另一個人物,也就是袁紹的弟弟袁術,這是嫡系,都沒有競爭過袁紹,兄弟倆也因此矛盾橫生。
那麼這樣一個身份地位,袁紹如果是庸才的話,怎麼可能以“庶子”的身份成為當代汝南袁氏的代表呢?
袁紹本身在當時為了挽救漢室也做了不少事情,雖然現在看起來有點問題,但在當時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比如說,“十常侍之亂”是引爆三國的初始事件,但謀劃者就是袁紹。
當時外戚爭權,宦官亂政,袁紹代表士族子弟落場,給大將軍何進出主意,殺掉所有宦官,並且引軍閥董卓進京威懾。
這個主意雖然能解決當時宦官的問題,但不得不說並不高明。
何進這個人沒啥能耐不說,還比較蠢,沒等到董卓進京就被宦官騙進宮裡殺掉了,這讓在外面等著進攻訊號的袁紹等人大失顏面,所以衝進宮中見到宦官就殺。
等到袁紹請的董卓進京之後,董卓卻廢了漢少帝,改立漢獻帝。而漢少帝恰恰是何進、袁紹等人推立去的,當時與他們競爭的正是這個被宦官擁護的漢獻帝。
董卓和袁紹自然就有了矛盾衝突。
董卓的氣焰很盛,滿朝文武基本都是敢怒不敢言,生怕惹禍上身,但是袁紹敢和董卓拔刀決裂。
董卓曾經威脅袁紹,說現在天下都是我說了算,誰敢反抗?你是不是認為我的刀不鋒利啊?!
沒想到的是,袁紹直接橫刀胸前,說天下強大的勢力又不是隻有你董卓一個,你的刀鋒利,難道我的刀就不鋒利了?!
這樣的行為要是一般人早就被殺了,但袁紹直接走人,沒人敢攔著,並且最終董卓還要順水推舟地給他一個封疆大吏的虛銜,實際上就是服軟,不敢得罪這位汝南袁氏的家主。
後來袁紹到了韓馥的地盤,這是袁氏門生,但人品不怎麼樣,他擔心袁紹搶奪他的主導權,就將其軟禁了起來。
事情更有意思的是,當天下要討伐董卓的時候,需要選一個聯軍的盟主,大家一致推選這位出身汝南袁氏、敢於直面駁斥董卓的袁紹,韓馥才不得已將其釋放。
試想,一個庸才,能不能得到當時整個天下幾乎所有勢力的擁戴和認同?
這不僅僅是汝南袁氏這一個招牌所帶來的,畢竟袁術也可以代表汝南袁氏來做這個盟主,但眾多勢力還是選擇了當時被軟禁起來、還沒有什麼實力的袁紹。
如果這都算庸才的話,那隻能說當時的孫堅、曹操、公孫瓚等等人物連庸才都不如,這已經證明了袁紹的能力。
官渡之戰的失利,不能代表袁紹能力不足要說袁紹最大的“汙點”,大概就是以絕對優勢的兵力輸掉了官渡之戰。
但是華人有個傳統,那就是“不以成敗論英雄”。
來看看官渡之前的袁紹勢力就能知道,當時最大的勢力就是袁紹。
以冀州為大本營,奪取幷州、青州,又擊潰了幽州的公孫瓚,可以說袁紹一家勢力橫跨四州之地,而漢末一共才十三州,他佔了三分之一。
北方的勢力以袁紹最大,但以曹操最尊崇,因為曹操手中有漢獻帝,代表著中央。
各地的官職其實都是曹操藉著漢獻帝的名義來分配的,比如他曾經自己擔任“大將軍”一職,這是比“太尉”還高的軍銜,不是一直都有設定的。
而太尉一職曹操向天子上表,封給了袁紹。
袁紹自然不滿意,曹操是“宦官”之後,其父曹嵩當年當上太尉就是藉著宦官的名號,以袁紹的立場恨不得殺光了宦官,怎麼可能看得起曹操呢?更別說這個太尉來得窩囊,“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也不在意什麼“五世三公”。
所以,袁紹不接受。
曹操沒辦法,只能用自己德行不足,能力不夠等等理由,將大將軍的位置讓給了袁紹。
所以有人說袁紹愛慕虛名,但實際來看,這個官職對曹操來說是虛名,但對於勢力最大,實力最強的袁紹來說並不是虛名。
雖然爭到了沒什麼大好處,但如果爭不到,其地位在曹操之下,本身在名望上就是損失。
而官渡之戰這一系列戰役,曹操打得很辛苦,因為袁紹確實實力強大,步步推進,即使是在相持階段,雙方也是奇謀百出,你來我往。
這些壓得曹操苦不堪言,甚至都想投降了。
可見袁紹手下的謀士、軍隊、將領在當時其實都是一流水平,但誰規定都是一流水平的人就能合作愉快呢?
所以,袁紹勢力內部的爭鬥其實別的勢力也有,比如曹操手下,郭嘉、荀彧等等都是小毛病不斷,武將犯禁的就更多了。
袁紹的失敗其實還真的有點運氣不好,一時間決策失誤,被曹操燒了糧草。
其實這有點像漢初時期,劉邦面對項羽可以說是屢戰屢敗,但最後垓下一戰成功,誰會認為項羽是庸才嗎?
當時也差不多,袁紹攻打曹操,一路上也差不多是勢如破竹,高歌猛進,但就是這糧草沒保護好,所以導致了失敗。
至於說繼承者的選定問題,其實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袁尚、袁熙還有袁譚這三兄弟,雖然表面上說是袁紹立幼導致的爭端,但如果立長的話其他人就不爭了嗎?從這三個人的行事方式和處事水平來看,早晚得兵戎相見。
所以說,袁紹這個人絕非庸才,甚至在當時也是叱吒風雲的英雄,只不過一時疏忽,陰溝裡翻船,導致了名聲受損罷了。
如果從他的一生事蹟來看,還是英明多,昏聵少的。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12 # 大趙哥
漢末打亂,群雄逐鹿,缺少智慧、缺少運氣的人都紛紛謝幕,大浪淘盡、唯餘英雄。
袁紹確實是庸碌之主。
史書記載袁紹出身好,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家族,也就是四代家族中都連續有擔任三公(皇帝一人之下的職位)的人,袁家的門生故吏遍天下。這種家族,即便是一隻豬,也是一個瀟灑的胖子,偏偏袁紹自己又長得帥,又禮賢下士,於是眾人紛紛稱讚。
直到討伐董卓時,袁紹被推舉為盟主(不是武林盟主,是討董盟主),但是,可見聲望非常高,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盟主與四世三公的光芒掩蓋了袁紹的缺點,其實,袁紹是一個平庸的主公。
首先,袁紹最早的蠢事是將董卓弄到都城,掀起了漢室傾頹的序幕。漢靈帝死後,士族兼後族代表何進打敗了宦官,讓自己的外甥少帝劉辯登上了帝位。本來相對宦官趕緊殺絕,結果被何皇后阻止了,為啥呢,因為當時何皇后將劉協的生母一杯毒酒乾掉了,沒錯,就是這麼簡單粗暴,沒有什麼歡宜香、也沒有栽贓陷害,直接一杯毒酒。這時候,漢靈帝想殺了何皇后,是宦官求情才沒有被殺。閒話少說,宦官殺不掉了,袁紹就給何進出主意,讓董卓來嚇一嚇何皇后,蠢不蠢啊,蠢死了好吧,董卓這把刀是何進跟士人也就是文人能握的住的嗎。然後,引狼入室,最後被董卓一把火將整個洛陽都燒了。
笨點沒辦法,心胸開闊點,善於納諫也是主上的好素質。可惜袁紹外寬內狹,官渡之戰後,田豐自己預見到,如果袁紹在官渡勝利,自己錯了,那還能活命;如果自己正確而袁紹失敗,那就非死不可。那袁紹回去第一件事就是將田豐殺了,這不僅說明袁紹的心胸小,而且無能,因為部分原因也是袁紹擔心駕馭不了田豐這個聰明人,駕馭不了就殺掉,這是徹底的無能,無能是最大的罪。
治國不行,齊家也不行。袁紹不但偏愛自己的小兒子,而且自己的媳婦也不行。袁紹死後,他媳婦幹了一件什麼事呢,把袁紹的姬妾都給殺了,殺了不算還給毀容了,讓你們這群小妖精勾引自己老公。媳婦是這種既蠢有毒的人,袁紹又能好幾分。
-
13 # 以時光為眸呢
我們並不能說袁紹這個人沒有任何的能力。在戰場上的失敗只不過是因為他這個人不擅長這方面,如果我們細細分析袁紹在朝廷內亂的時候所做的事,我們就不難發現這個一直覬覦著皇位的野心家在政治上的手腕是常人難以達到的。他憑藉著自己獨到的眼觀和巧妙的口舌,成功挑起了兩個集團之間的衝突,而事情的發展機組很的向他當初預料的那樣。只能說,人人都有自己涉足不到的一面,在政治官場上的勝利並不能掩蓋袁紹在軍事上的無能,因此,他苦心積慮的這一番霸業,卻最終還是毀在了自己的手裡。
回覆列表
袁紹這個人,我們看過《三國演義》的都應該不陌生了,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其家族也有“四世三公”之稱,所以說袁紹是妥妥的出身於名門望族了,袁紹的功績也是值得讓人們稱讚的,袁紹在成為了諸侯之後,一度完成了對河北的統一,成為了當時北方最大最強的諸侯;雖然袁紹的成就是不少的,但是對於袁紹這個人的爭議也是不少的,有很大一部分輿論說的就是袁紹為人小氣又多疑,還十分的昏庸,最能證明的就是袁紹曾經不分黑白對錯的,就殺了自己手下的謀士田豐,我們都知道一個賢明的君主,是不可能會無緣無故的就殺了自己的下屬的,所以這麼一頂昏庸的帽子就扣在了袁紹的頭上,但袁紹殺了田豐,真的就是毫無原因的嗎?
我們如果單看上面這一段文字的話,袁紹的確是有一些的昏庸,謀士的作用就是為自己的主子出謀劃策,即使是有不妥之言,也是在分析利弊,可是袁紹竟然能直接定性為是在詛咒自己,還在自己失敗了之後,把怨氣出在謀士的身上,這足以證明袁紹這個人有一些不明事理,所以說,因為袁紹殺田豐這一件事情,袁紹在後人眼中昏庸的形象就定格下來了;可是,我們不妨仔細的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出來,在袁紹集團之中,田豐不是唯一一個被袁紹殺掉的謀士,但卻是唯一一個沒有什麼大過錯,被以無厘頭的罪名殺死的田豐卻是唯一一個了,這也就說明了,袁紹之所以會殺田豐,肯定是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原因在其中的,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能讓袁紹不惜殺了自己手下的一位厲害的謀士呢?
其實,袁紹之所以殺了田豐,並且連眼睛都不帶眨過一下的,就是為了自己的小兒子,我們都知道袁紹一直以來對他的小兒子是十分偏愛的,甚至於因為小兒子生病都可以暫時放棄去攻打曹操,足以證明袁紹對這個小兒子的喜愛程度了;就是因為這種喜愛,所以袁紹想要把他的位置留給這個小兒子袁尚,我們看看袁紹對於幾個兒子的分配,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袁紹一共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被袁紹分配到了青州,次子袁熙被分配到了幽州,但是袁尚卻沒有分配到任何州郡,就連袁紹的外甥高幹都被袁紹分配了幷州;其實,這恰恰就證明了袁紹是想要小兒子繼承自己的位置的,才會不給他分配任何地方,留在自己的身邊,就等著繼承他的位置呢。
可是這樣的做法,在古代看來是十分不合乎規矩的,因為一直以來是嫡長子繼承製,袁紹偏偏就要反其道而行,這定然是會引起不滿的,一旦袁紹去世之後,很有可能會引起叛亂,所以,袁紹也洞悉了這一點,他要為自己的小兒子掃清一些麻煩,而對小兒子威脅最大的,自然就是大兒子了,所以他要削弱大兒子的力量,而田豐支援的就是袁紹的大兒子,所以,袁紹為了能讓小兒子繼承自己的位置,一不做二不休的直接就殺了大兒子的最大支持者;所以說,袁紹並沒有我們一直以來認為的那麼昏庸,相反,他這個人是十分的精明的,早早地就能夠洞察每個人心中的想法,之所以不管不顧殺了田豐,就是在為長遠的利益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