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聊齋先生
-
2 # 小道滴喵
白起出生的時候,秦國已經很強大了。這樣在他帶兵的時候一般不會出現以弱對強的情況,再加上他比較善於用兵,所以沒有大的敗績是有可能的。小的敗績古時候惜字如金也不會記載的。
至於白起是跟誰學的兵法,歷史上沒有記載。但秦國那時候經常打仗,久病成醫,看的多了自然也就會打仗了。
-
3 # 玉潤萬古
白起作為戰國時期的名將, 無論是在作戰策略還是在帶兵打仗上,都有他自己獨特的見解。正是因為白起在戰場上的英勇,才成就了他如今的戰績。
追溯回白起的身世,我們可以知道白起是從小兵開始做起然後憑藉他自己多年的努力和勤奮終於成為了將軍。在他平生所指揮的大小70餘戰中沒有敗績。據統計,整個戰國期間戰死的人總共有200萬人,而其中白起所殺的敵就佔了1/2。白起打殲滅戰的主要目的是殲滅有生力量,而不是為了攻佔城池。白起一生如此漂亮的戰績,並不是因為他的對手弱。
白起一生中一共有五次著名的大戰。在公元前二百九十三年的伊闕之戰中,白起面對韓魏兩國的聯軍,白起憑藉他強大的作戰能力,以一敵二,最終完勝。在公元前281年至公元前279年間,白起三伐楚國,在這期間,白起的攻勢一次比一次強大,最終斬敵至少16萬,獲得成功。在之後的華陽之戰和陘城之戰中,白起帶領他的戰隊殺敵無數,披荊斬棘。在著名戰爭長平之戰中,白起以少勝多,這三起戰役,白起同樣獲得了成功。由此可見,白起一生所打的70餘戰役中,他的對手並不弱,有時甚至還要面臨以一敵二,以少對多的局面。而他所有的戰績也不能僅僅歸功於他一個人,還有他所帶領的隊伍同樣團結勇敢,積極應戰,才能給白起帶來成功。
白起在戰場中所反映出來的,對作戰部署的安排遊刃有餘,作戰過程中的膽大心細,才能成就他戰國第一名將的成績,被後世的人們所敬仰。毛澤東也曾評價白起,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如此高的評價也可以看出白起的強大。由此可以看出,白起戰無不勝的成績並不是因為對手的弱小,而是憑藉他自己本身的才能以及作戰團隊的力量。
至於兵法我認為是從戰場上學習兵法
-
4 # 緣禦寒
白起確實是一生中沒有敗戰,按照史記白起傳的說法是【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武安君為秦國攻佔了城池有七十餘座,向南平定了楚國的鄢,郢,漢中地區,向北俘虜了趙括的大軍,雖然是周公,召公,姜子牙的功勞都比不上呀!
其實他本來會有一次戰役幾乎可能失敗了,但他提前判斷出戰敗的結果,然後堅決拒絕了秦王讓他帶兵的命令,雖然保全了名聲,但最終付出了生命。白起不敗,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白起會打仗,作為貨真價實的名將,白起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軍事戰略大局觀,以及具體戰術的靈活運用,對敵我軍心士氣的判斷與掌控,在當時那個時代堪稱佼佼者。
但是,他確實是死於這種功高震主,還有功高於當時秦王最寵信的大臣,也就是提出遠交近攻的應侯範睢,當時長平之戰之後,韓趙兩國就非常的害怕,就派蘇代去遊說範睢說,白起的功勞太大,以後肯定是位列三公的,到時候應侯,您肯定在他之下的,你甘心嗎?範睢是有私心的,所以就說服秦王停止攻打南韓與趙國,割了幾個城池就了事了。
後來秦國再次攻擊趙國邯鄲,但是白起剛好有病,所以就派王陵出戰,王陵一直打不來,秦王還派部隊去增援,還是打不下來,還損失了五個軍營。後來白起病好了,秦王派他代替王陵去,白起卻說,邯鄲確實是打不下來,而且其他國家的援兵也到了,他們十分的仇恨秦國。
縱觀白起一生征戰,消滅敵軍有生力量一直是他的作戰風格,累計殺敵上百萬的數量,也為他贏得了“殺神”的稱號,六國聞其名無不喪膽。當然,這也與秦國當時的軍功體系有很大關係。
每當讀史到這裡,不由讓人感喟,白起一生中唯一一次可能失敗的戰役,被他提前判斷出戰果後,他乾脆就不去了,愛惜羽毛也好,存心和秦王賭氣也好,事實證明,這場白起也沒有把握打勝的戰役,非但沒有削弱白起的戰績,反而更加凸顯了白起的精準判斷力,如此冷靜,理性,冷酷,精準,狠辣的軍事眼光與手腕,白起當然配得上千古名將的稱謂,他在中華軍事史上也永遠是一個閃耀的名字。
-
5 # 軍令如山
中國古代烽煙四起,運籌帷幄、衝鋒陷陣的名將層出不窮。這些名將中,一戰成名有之,常打勝仗有之。有人說,一個將領打一場勝仗不難,難的是一輩子不打敗仗。中國歷史上,就有且僅有這麼一位一輩子不打敗仗的名將——白起。
白起是戰國時代秦華人。關於他的出身,一種說法是他是秦穆公將領白乙丙的後代,一種說法是他是楚國公族白公勝的後代。總之,祖宗曾經闊過。不過,到了白起父輩時,他的家族已經沒落了。所以,他是真正從一名小兵做起,憑藉戰功一步一步成為掌管秦國軍政大權的大良造。
光從個頭上看,白起不太像一名將領。因為他長得短小精幹。不像其他將領,人高馬大,威風凜凜。不過,外表的普通,阻擋不了白起那天生的軍事才能的發揮。他做事認真,行事果斷,分析事情透徹,意志堅強。更重要的是,他非常善於用兵,而且,屬於進攻型的選手。
下面是白起一系列的攻伐。
前294年,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左庶長,率軍攻打南韓的新城;
第二年,在魏冉的推薦下,白起升任左更,在伊關與韓、魏、東周聯軍對陣,大勝。此戰秦軍共斬首24萬,佔領伊關及五座城池;
同年,白起趁韓、魏兩國在伊關之戰慘敗之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率軍攻打魏國,攻取魏國六十一城;
前291年,白起率軍攻打南韓,奪取了宛、葉;
前290年,白起與司馬錯合兵再次攻下垣城;
前282年,白起率軍攻打趙國,奪取了茲氏和祁。前280年,白起再次攻打趙國,斬首3萬;
前279年,率軍萬人沿漢江東下攻打楚國;
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國,攻陷楚國國都郢;
次年,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主將、蜀郡郡守張若為副將,奪取了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注 4]。在春申君的調解下,秦昭襄王才與楚國結盟休戰;
前276年,率軍攻打魏國,奪取兩座城池;
前264年,秦昭襄王命白起進攻南韓的陘城、汾城,斬首5萬;
前260年,白起進攻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打敗趙軍,活埋趙軍四十萬人,長平之戰前後共殺趙軍四十五萬人……
白起就像一部戰爭機器,不知疲勞地幾乎連年征戰。他一生攻城七十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無一敗績,使諸侯聞風喪膽。不過,白起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策略,在戰爭中大肆屠殺戰俘,尤其以長平之戰後活埋40萬趙軍降卒最為殘忍。白起藐視生命、濫殺無辜的行為招致普遍的非議。
但是,白起為秦國居功至偉,卻落得自殺收場的慘淡結局。前258年,白起被奪官、削爵、降為士兵、遷居他鄉。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范雎商量:“白起心懷怨誹,不如處死。”在咸陽城外十里,白起接到了賜死的命令。剛烈的白起拔出劍:“我有什麼彌天大罪,何至於這個下場?”良久,他又嘆息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40萬人投降,我欺騙了他們,把他們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說罷,他舉起了那把鮮血浸染過的戰劍,刺向了自己。
白起之死,實際上是秦國軍隊由強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此前,秦軍是一支用物質刺激激勵起來的近乎野蠻的軍隊,橫掃大半個中國。此後,將領和士兵看透了戰爭的殘酷,不願意為升官發財而打仗了。
所以,秦國末期,鎮壓農民起義時,北方防備匈奴的秦軍姍姍來遲,南方抵禦越族的秦軍按兵不動。曾經強大的秦國如雲煙一般飄逝在農民起義軍的吶喊之中。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神州萬年
眾所周知的中國古代歷史上出色的常勝將軍有孫武、吳起、岳飛等。殊不知,白起也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常勝將軍。白起一生領兵作仗無數,共殲滅六國軍隊一百餘萬。攻六國城池大小約九十餘座,堪稱奇蹟的是,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歲月,一生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各種歷史資料表明的確一次也沒敗過)並且經常以少勝多。既是高超的戰術家又是高明的戰略家。其指揮的戰爭的規模之大,戰鬥之殘酷後世鮮有能比者!
白起,羋氏後族,姓白,名起,又名公孫起。是戰國時期的秦國郿人(今陝西省眉縣),“戰國四將”之一,(其餘三人是李牧、王翦、廉頗)。並位於“戰國四將”之首。白起英勇善戰,善於用兵,是不可多得的兵家奇才。另外,白起一生征戰,殺敵無數,被世人稱為“戰神”,又稱作“人屠”。
白起的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他長期努力的,從小開始,家裡長輩便希望白起能夠成為將軍,於是白起在少年時便熟讀兵書,穩定踏實,常常上山觀察地形,並且也會排兵佈陣,真實地模擬打仗的樣子。就這樣,在他十五歲的時候,他便開始從軍打仗,並且作戰優秀。他的優秀也引起了魏冉的注意,魏冉發現白起是個有智慧才能的作戰人才,於是培養他,重用他。同時也推薦給秦昭王。白起的輝煌人生也就此開啟。白起戰鬥經驗可以說是十分豐富的,再加上他天賦異稟,每次打仗都跟開了掛一樣,而且打仗的方式跟別人不太一樣,別人都是攻城略地,而白起的戰略方針多以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為主要目的。
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做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
十四年,被封為左更,出兵攻韓、魏,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十五年,被封為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佔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
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白起攻趙,佔取光狼城。
二十八年,攻楚。佔領鄢、鄧等五座城池。
二十九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焚燬夷陵,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
同年,白起受封為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武安城在武安縣西南五十里。戰國時趙邑,即趙奢救閼與之戰處。) 隨後又乘勢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二郡。
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於華陽,魏將芒卯敗逃,擄獲三員晉將,斬首十三萬。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
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
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南韓的太行道。
四十五年,攻韓的野王,野王降秦。這也使南韓的上黨郡同南韓的聯絡被切斷。
四十七年,敗殺趙括,趙軍皆降。白起道:“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於是坑殺降卒四十五萬。(即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一場兩國的生死大戰,當時的戰爭規模,在古代戰爭史上是很罕見的,在戰國時代是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就是秦趙兩國調集的兵力,從史書上來看加起來應該有100萬左右,在當時那個年代,兩千多年前,這是相當相當可怕的一個統計數字,100多萬。所以這場戰爭對雙方來說誰都輸不起,包括強秦也輸不起。實際上這就是戰國晚期的時候,決定是由誰來統一中國的一場戰爭。 而在這場戰爭當中,白起再一次扮演了男主角。
在當時那個戰爭年代下,白起打的是殲滅戰,他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他一直奉行這一條,是當時最有效率的一條原則。因為我們千萬不要忘了,在戰華人口不多,恢復緩慢的時期,人力資源要比國土資源更加寶貴。在當時那個年代,每年的都要爆發戰爭,所有的諸侯國的國君,大家都在爭鬥,如果說在一場戰爭當中,你俘虜了大量計程車兵,好, 戰爭到此結束,而你把他們放了,他回到他的國家以後,下一次戰爭他們仍然是戰士,戰爭永遠都會進行,戰爭會一場接著一場地打下去。 長平之戰若不殺降,這四十五萬趙軍回頭又是一支大軍,秦軍等於白打。白起為國家計——殺!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165萬,將近六國壯年男子的一半,這數字,說白起是秦國的人形原子彈都不為過,“人屠”的稱號真不是蓋的,難怪讓六國聞風喪膽。
白起打過敗仗嗎?不禁有人會說:“怎麼會沒有人打過敗仗?!”。但是,對於所有了解他的人恐怕都知道,在史書中關於這點是有記載的,恐怕白起是真的沒有打過敗仗。
白起善用兵,征戰沙場達三十七年,攻取七十餘城,殲敵過百萬,未嘗敗績,僅用萬餘人便攻克楚的都城。尤其是幾次惡戰讓趙韓力量大減,後來始終無力抵禦秦兵東近。也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司馬遷稱讚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用兵靈活。伊闕之戰避實就需,各個擊破;鄢郢之戰改用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而長平之戰則佯敗,斷敵糧道,分割,最後圍殲。
白起喜歡追擊戰,數次長途奔襲。與孫子兵法中的“窮寇勿追”迥然有別。
白起喜歡殺人,勝與攻城,這大概和孫子相同,孫子云:“上兵伐謀,......其下攻城。”白起也信仰這個理論,所以每戰必屠殺一番,前後數十年殲敵超過一百六十萬。有效的打擊了敵方的有生力量。後世稱其為戰魔。----後世多稱讚其巧妙用兵,而譏評其殺戮無度。卻少有人從當時的戰局角度著想的。
白起很有戰略眼光,也很有大局觀。尤其是後來稱病時候關於不可攻趙的言論,深入探討了當時的局勢。所以白起才能成為戰國名將之首。
然而,還有更多的人評價白起的“暴掠者”,說他不配評為“名將”,為什麼呢?僅僅是因為白起英勇善戰,在長平之戰後取得大獲全勝,但是白起卻坑殺了趙國四十多萬的降卒。這在很多所謂的文人儒士眼中是不可原諒的。就像何晏曾說過:“白起之降趙卒,詐而坑其四十萬,豈徒酷暴之謂乎?”。但是,就當時的情況分析,白起首先請求了秦王,然後,如果白起放任這些降卒,就有可能為秦國帶來更為深重的影響。我們就事論事,就像白澤東曾說過:“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白起很善用兵,他打下的很多戰役,在中國歷史上都是能夠成為兵法實戰的典例的。我們雖然可以認為他狂暴、陰狠,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白起是名優秀的將軍,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名將、統帥。
-
7 # 使用者67724358697
白起就算了吧。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
8 # 國民往事兒
歷史上的白起真的沒有敗績嗎?他是從哪裡學的兵法?這個提問有兩個問題,需一分為二回答。
一、白起師從何人?史書上沒有關於白起出生年份記載,公元前294年,白起擔任秦軍左庶長。秦爵位二十級,左庶長為十級。憑藉後期白起的驚人能力以及出眾表現,可推斷白起入伍後三年左右做到左庶長。而秦國服兵役年齡為23歲,可推測出白起23歲左右入伍,也就是公元前297年。
從上述內容,可推斷出白起出生於公元前320年,該時期為戰國時期。(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在公元前453年)
若白起和韓信一樣入伍前即飽讀兵法,通曉古今戰事,那他求學時期應該在十歲至入伍前,即公元前310年~公元前297年左右。此時張儀以連橫之術破合縱之策,秦國與各國交戰,六國與秦國的關係比較緊張,白起此時向六國謀士學習兵法可能性較小。
有記載鬼谷子為白起師父,但此時鬼谷子年已過百,不太可能成為白起師父。
秦國著名謀士:商鞅死於公元前338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二人為秦國著名謀士,但從未帶兵作戰,是政治家,且從二人所處時間線推斷不可能成為白起師父。
以古人的習慣,師從社會名士,是件十分驕傲的事情,以白起的社會地位,必然會有記載,但史書對白起師父是誰並沒有記載。
綜上所述,我不認為白起是師從社會名士,可能是一個名不見經傳,但又具備很強軍事能力的將軍,於是我發現了秦國名將魏章。(這個名字我相信很多人都沒聽過)
秦惠王時期有一名將魏章,魏章本為魏華人,後與張儀一起投奔秦惠王。魏章曾帶兵與楚軍作戰,打敗楚國,俘虜楚軍七十餘名將領,斬首楚軍八萬餘人(這點和白起做法相似)。後不得志,於公元前310年和張儀一起離開秦國。曾有歷史學者把張儀、魏章和魏冉、白起做對比。
魏章作戰風格和白起相似,且二人均是秦國上將軍。白起極有可能少年時期有幸得到魏章指點,在長大後投軍報國。而且以師父為目標,並藉助師父在軍中的關係和自己的本事,逐漸成為軍中統帥。
後來白起抗旨被賜死,死前曾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也許他的死和他的師父魏章有關係,歷史並沒有記載,所以給後人留下無限想象空間。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白起進了軍隊後,也就是公元前297年後。此時的白起經高人指點,結合實戰,對兵法的理解更加透徹。到了自己帶兵打仗的時候,總結出創造性的“殲滅戰戰術”,這是白起最突出的軍事特點,那就不得不提秦國另外一名將司馬錯。
司馬錯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的秦國名將。公元前316年,司馬錯率秦軍先滅蜀國,再滅巴國。司馬錯的戰績不僅僅在於滅巴蜀兩國,公元前289年司馬錯率軍伐魏,奪取魏國六十一城;公元前280年,司馬錯率軍伐楚,奪取楚國黔中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戰國四大最精銳的強兵之一鐵鷹銳士就是司馬錯一手訓練出來的。
以司馬錯的表現堪稱虎狼將軍,奪蜀滅巴,攻魏六十一城,又率軍伐楚大勝。最後還給秦國留下一支特種部隊-鐵鷹銳士。這一系列的神操作均發生在白起從軍期間,白起所受高人指點,絕對有可能是他,畢竟他也是白起的老上司。
綜合上面的內容,我認為白起入伍前的老師有可能是魏章,而入伍後的恩師可能就是司馬錯。但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白起的兵法天賦,應該是他取得常勝的最重要因素。
二、戰神白起可曾敗過?按照史書記載,白起沒有打過敗仗。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人!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階的武官一直升到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
如果相信歷史書,那白起就是一個真正意義的常勝將軍,無一敗績。史書記載我認為可信有以下原因:
1、從史書記載角度去分析,如果白起敗過,那麼六國士氣會備受鼓舞,六華人民也會銘記這一事件,史書必定會記載秦國名將敗於某場戰役。畢竟白起在六華人眼裡是一名殺神,傳說小孩子聽到他的名字都不敢哭,六華人人渴望他戰敗。但是史書沒有記載,民間也沒有傳聞,因此可斷定,白起未曾敗過。還有一種可能是白起有過敗績,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把相關記載的書給焚了。
2、要知道範雎和白起將相不和,而且白起的死和范雎有直接關係。如果白起敗了,那麼范雎肯定會藉機彈劾白起,白起就會失去兵權下臺,不可能繼續領兵打仗。但據史書記載白起是到舊病復發六十幾歲後才逐漸退下戰場,由此可知白起未曾敗過。
回覆列表
歷史上的白起有無敗績,要從白起的生平和之前的秦國說起
白起,出生日期不詳,有人根據白居易家族譜記載,推算出白起出生於公元前331年,即周顯王三十八年,家族是秦國老牌世族孟西白之一的白氏。在白起之前,商鞅變法實行軍功爵制,極大地削弱了世族勢力,朝堂立足全靠戰場殺敵。據不完全統計,死於白起之手的六國將士,加起來超過160萬,幾乎是先秦所有名將殺敵數的總和。
公元前294年:伊闕之戰伊闕之戰是白起揚名天下的第一戰。魏韓聯盟對抗秦國,穰侯魏冉舉薦白起掛帥。魏國主帥為公孫喜,南韓主帥為暴鳶,聯軍24萬,白起手中的兵不足其一半,平攤下來就是兩個打一個。不過,決定戰爭勝負的,絕不只是人數而已。兩軍對陣時,白起打眼一瞧,魏軍怎麼縮在韓軍的側後方?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魏韓聯軍這是沒談好啊!刀槍無眼,一場仗下來死傷無數,誰都不想自己計程車兵在前面當冤大頭,魏韓兩國看似兄弟聯盟,其實貌合神離,都指望著對方能多出點力,自己好坐享其成。看到這種情況,白起心裡就有數了,首先部署兵力猛攻韓軍,使韓軍誤以為秦軍主攻自己,進而被牽制住,而秦國的精銳兵力則迅速繞到聯盟軍後方,突襲魏軍。魏軍原本以為韓軍打頭陣,自己還早著,措手不及之下,只能倉促應戰,結果迅速潰敗。秦軍乘勝追擊,共斬首20多萬。伊闕之戰,可以說讓白起一戰成名。
公元前281年:鄢郢之戰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秦國盯上了楚國,白起掛帥,楚國敗後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次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部署軍隊一分為三突進楚國邊境,直擊楚都郢都,所謂“擒賊先擒王”。大軍過江後,白起命眾將士毀橋燒船斷歸路,以示決一死戰必勝的信心——請項羽同學交一下專利版權費。交戰時,白起採用正面兵力吸引、兩翼包抄的大迂迴戰略,在較短時間內擊潰楚軍,殲敵數萬。取得勝利後,白起並未駐軍整頓或是班師回朝,而是選擇長驅直入攻佔楚國漢水要地鄧,一直打到別都鄢城。秦軍久攻不下,然而軍隊深入敵國,佔線拉長,不適宜持久戰,在此情況下,白起決定利用當地的地理形勢,築堤蓄水,水淹鄢城。秦昭襄王三十年,白起領兵再次攻楚,迅速攻破楚都郢,迫使楚頃襄王兵敗遷都。這場戰爭史稱鄢郢之戰,白起領兵歷時三年攻城數座,重創楚國,此後,楚國國力逐漸衰弱,退出一等諸侯國行列。鄢郢之戰再一次使白起之名響徹中原,放到戰爭史上,足以當一句“戰爭的藝術”,而這一戰,也可以說是白起戰爭生涯中近乎完美的一場戰役。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魏韓聯盟早已破裂,魏國聯合趙國攻打南韓,圍攻軍事重邑華陽,南韓向秦國求助。秦昭襄王接到請求,便派白起出兵。秦地和華陽相距較遠,魏趙聯軍估計秦軍就是踩著風火輪也到不了這麼快,先不管他,揍了南韓再說!然而,他們還是低估了白起的能量。秦軍自秦國國都咸陽出發,一路急行軍,僅用8天就趕到了華陽城下,沒有安營紮寨休整,就直接向魏軍發起攻勢,生擒魏國將領3名,殲滅魏兵13萬,緊接著,又擊潰趙軍,溺斃趙兵兩萬餘人,大軍直逼魏國首都大梁。至此,魏國主力軍死傷大半,只能割南陽向秦國求和。這一戰史稱華陽之戰,亦有“古典閃擊戰”的高度讚譽,充分體現了白起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和高超的戰略規劃能力。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秦昭襄王四十八年,以王齕為主帥,攻佔上黨,後進攻趙國。趙孝成王以廉頗為統帥迎戰秦軍,廉頗作戰經驗豐富,依託駐軍地的有利地形,想利用持久戰拖垮秦軍。長時間的僵持戰對於秦國來說十分不利,便採取反間計,成功使得趙孝成王免去廉頗,換成趙括,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主角。秦昭襄王一看,趙軍真的換了個毛頭小子,便暗地裡以白起為上將軍,王齕擔任副將,決定贏個大的。趙括成為主帥後,率兵主動出擊。白起知道趙括年少熱血,再加上沒有實戰經驗,又被捧得太高,決定先誘敵深入。趙括一看,這秦軍也不過如此嘛,就不聽謀士勸阻,執意帶兵追擊,在秦軍營壘處被拖住。而白起則先命令手下率兩萬五千兵力突襲趙軍後方,斷其後路,再令騎兵五千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趙國主力部隊便被分成兩個孤立部隊,同時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白起用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大口袋,把這一整支趙軍包了餃子。不論是歷史小說還是電視劇,兩國開戰必提的一句話便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被困的趙軍斷糧46天,能吃的都沒了,士兵之間甚至互殘以為食。趙括多次率軍突圍,但都被秦軍打退,最後一次強行突圍中,趙括被亂箭射死。大軍無統帥,20萬士兵舉旗投降,全部被坑殺,僅餘年歲尚小的240人放回趙國。這一戰,史稱長平之戰,前後共斬殺趙軍45萬。此後,山東六國再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與秦國抗衡。可以說,白起是中國幾千年來打殲滅戰最厲害的一個,同時,也很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打殲滅戰最厲害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