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苛刻的《凡爾賽合約》將昔日強大的德國,拆分的四分五裂,高額的戰爭賠款,以及限制軍隊規模,意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對其進行“閹割”。 殊不知,被羞辱到家的德華人,卻將所有的不滿情緒指向法國。

    原來,作為戰勝國之一的法國,極力推崇對德國採取最嚴厲的制裁。究其原因,自然是兩國曆史上的恩恩怨怨,尤其是普法戰爭後,深受《法蘭克福和約》的羞辱,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法國居然在歐洲找不到一個盟友。這是為什麼呢?

    俾斯麥利用英、俄兩國矛盾,阻止法俄聯盟。

    普法戰爭,對於分裂400多年德意志民族來說,終於完成了民族統一大業,建立了德意志帝國,並迫使法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法蘭克福和約》。而作為功臣的俾斯麥,十分清醒兩國的矛盾不可調和,必須對其進行壓制,尤其是外交上的孤立。

    從地理位置上看,在歐洲對德國最大的威脅是俄國,一旦法俄聯盟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德國,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孤立法國的核心就是,一定不能讓法俄結盟,但如果“舔著臉”主動迎合俄國,對方一定會漫天叫價,甚至被綁在他們的戰車上。

    如何讓俄國主動?俾斯麥的做法是利用英國打壓俄國,逼其主動與德國交好。俄國是由內陸國家發展而來的,十分看重出海口,儘管擁有聖彼得堡港,但長達半年的結凍期,嚴重影響了其商業和軍事的作用,他們又將目光盯在了君士坦丁堡。

    這是透過黑海進行海上運輸的必經之路,奪取黑海海峽成為俄國曆代沙皇的夢想。而當時統治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只得依靠英國的幫忙才使其未能得逞。當然,英國為保護印度和英、印之間的貿易線,始終戒備俄國對土耳其的入侵。

    雙方在克里米亞大打出手,結果俄國失敗,黑海實行中立化政策,兩國矛盾加劇。1870年,俄國借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之機,單方面宣佈廢除黑海中立化,俾斯麥表示支援。英、俄兩國再次大打出手,俾斯麥一反常態地與奧匈帝國結盟。

    這下,俄國慌了,與土耳其的戰爭還未結束,又與英國交惡,而德、奧同盟徹底地將俄國置於孤立的境地。最後不得不向德國主動示好,簽訂雙邊安全協定,規定俄國在德、法兩國衝突中保持中立。這成為俾斯麥外交生涯中最精彩的一筆。

    《德、意、奧同盟條約》,全面孤立法國。

    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結為同盟,眼看著英國與俄國在巴爾幹“兩虎相爭”。而法國的衰弱,讓英國失去了一個遏制俄國的幫手,不得不忍氣吞聲地接受,俄國的軍事力量再次進入黑海。當然,俾斯麥也不願意看到俄國的勢力擴張。

    統一後的義大利,在歐洲大國中實力最弱,又比其他小國強大。然而,其實力不濟,野心卻不小。俾斯麥儘管十分看不上義大利,對其不切實際的雄心壯志更是嗤之以鼻,特別是毫無戰鬥力的軍事力量,簡直就是笑話,但還是接受其為盟友。

    在俾斯麥看來,一方面,剝奪法國的一個潛在盟友;另一方面,使奧匈帝國獲得一個友好的鄰國,共同對付俄國。更重要的還是想借義大利“搭橋”,拉近與英國的緊密關係,挑撥英、法兩國關係,並遏制俄國的擴張。

    由於英、法兩國為爭奪埃及,以及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雙方關係急轉直下,而義大利也因突尼西亞與法國矛盾很深。於是,在俾斯麥的唆使下,英、意、奧匈三國簽訂了《地中海協定》,共同維護地中海地區的穩定。這次,俾斯麥很滿意。

    首先,在外交上孤立法國的同時,又孤立了俄國,使得俄國越來越離不開德國的支援,更加依賴其在英、俄戰爭中保持中立。而俾斯麥要的就是這個結果,不僅將雙方的注意力從法國身上移開,而且俄國也不敢與同樣被孤立的法國結盟。

    其次,加深英國與俄國的矛盾。由於《地中海協定》明顯是針對俄國,使得英國深陷巴爾幹半島。儘管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始終沒有放鬆對德國的戒備,但因德國在巴爾幹並沒有實質利益,反而抵消了對德國的關注度,全力對付俄國。

    更關鍵的是,該《協定》是英國與德國的兩個盟國簽訂的協議。也就是說,英國承擔了援助兩個盟國抗擊俄國的全部責任,而德國卻置身事外,過的“逍遙自在”。至此,俾斯麥煞費苦心構建的孤立法國、迫使俄國保持中立的外交體系大功告成。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 2 # 哇哦你好美

    眾所周知,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英、法等戰勝國對其制裁十分苛刻。1919年《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只准保留一支10萬人的陸軍,和一支1.5萬人海軍;禁止擁有任何進攻性武器。嚴苛的條約,幾乎將德國軍隊整體解散,將德國的軍工產業一併摧毀。當時英法許多樂觀人士認為,德軍遭受了那麼慘重的打擊,將來是不可能挑起新的世界大戰了。

    然而,現實卻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1939年,《凡爾賽和約》簽署生效僅僅過去20年,德軍便擁有了一支108個師,230萬兵力,2400輛坦克的強大軍隊,並發動了對波蘭的入侵,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那麼,德國是如何做到在短短20年裡就衝出了坎坷之途、重新具備戰爭能力的呢?這就要從德國的情況說起了。

    德國保留了軍隊骨幹力量

    《凡爾賽和約》雖然嚴格限制德國的兵力,但聰明的日耳曼人很快就找到了變通之法。首先,德國保留的這10多萬官兵,全是昔日部隊裡的精英、老兵等骨幹力量,這些人身經百戰,完全有能力擔負軍事方面的重任。其次,德國裁撤下來的其他官兵,也並沒有完全復員,而是組成各種準軍事團體,轉入隱蔽狀態,成為了“影子部隊”。總的來說,以這種形式存在的德軍,在必要時候完全可以重新組織起來。

    德國得到了部分國家的幫助

    《凡爾賽和約》限制德國在本國發展軍事科技,卻沒有限制德國在國外發展軍事科技。於是,德國在1926年和蘇聯達成了合作共識。此後,德國出錢出力,在蘇聯的國土上建立工廠與軍校,培養德、蘇兩國的軍事人才,壯大自身的力量。同時,各協約國也不想看到德國被過分削弱,紛紛在暗地裡給德國提供方便。所以德國的實力在這段時間得到了恢復。

    德國民眾普遍尚武好戰,渴望復仇

    自從普魯士王國時期起,日耳曼人便逐步養成了尚武好戰的軍事傳統。即便是一戰戰敗,這種尚武思維也沒發生根本轉變,所以代表容克軍事貴族階級的興登堡,在一戰後仍被德國民眾選為總統。與此同時,不少德華人還認為:自己的軍隊並沒有失敗,只是十一月革命的爆發迫使軍隊撤回國;軍隊沒有打敗仗,卻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這點無法忍受,必須向英法美等國復仇。

    所以總的來說,德國雖然在一戰後遭到了制裁,但在充分利用上述因素的情況下,仍能夠迅速恢復發動戰爭的能力。德國挑起二戰,也並非單純因為納粹黨上臺,而是德國國內各種問題的集中化爆發,納粹黨只不過將這些問題結合起來了而已

  • 3 # 歷史微觀細說

    法徳在歐洲一直存在很深的歷史矛盾,邊界接壤,一戰後法國竭力削弱德國,防止德國東山再起,在巴黎和會上的鬥爭異常激烈。英國害怕德國被削弱而法國坐大,反對過份削弱德國,日本只關心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美國高唱“十四點和平計劃” 力圖取得世界領導地位。所以巴黎和會上各大國首腦都有個綽號,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叫“狐狸”,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被稱為“老虎”,美國總統威爾遜則是“百靈鳥”,日本呢?只能是“沉默的小夥伴”了!

    一戰之前德法曾經發生過許多戰爭 ,如拿破崙侵略德國,後來普法戰爭普魯士又打敗法國 ,逼迫法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主要礦產基地,而且普魯士皇帝稱帝儀式還在巴黎凡賽宮舉行。凡此種種,兩國矛盾日益加深,冤冤相報,一戰之後的仇怨,二戰中德國佔領法國。德法矛盾成為歐洲一體化的最主要障礙。

    二戰後五六十年代,為了抗衡來自美國和蘇聯的壓力 ,進而實現歐洲內部資源的互補,高明的政治家們先建立了“歐洲煤鋼聯營”組織,先以經濟合作的方式逐漸化解政治仇怨 ,歐洲逐漸走上了一體化道路 ,不過現在又出現諸多波折。

  • 4 # 二林說國關

    1918年11月《貢比涅停戰協定》簽訂標誌著一戰正式結束。隨後1919年1月,協約國集團齊聚法國巴黎召開會議,主要討論對戰敗的德國的處置問題,即巴黎和會。眾所周知,這次對德和會的主宰是美英法三大國首腦,他們都主張對戰敗的德國實施懲戒。但法國和英美的想法卻有較大的差距。

    威爾遜想建立美國領導下的歐洲世界秩序,尤其是成立國聯。對處置德國問題不是很關注,反對過分壓制德國。英國主要是打算在戰後繼續維持歐洲均勢格局,同時瓜分德國的殖民地。它要防止德國再次破壞歐洲和平,也不想讓戰後的法國在Continental上一家獨大。因此主張懲罰德國的同時不要太過分了,這樣不利於英國利益。然而法國卻完全不同,克里蒙梭提出的方案簡直是要“整死德國”,甚至是想把德國“從地圖上抹去”。因此儘管英美不停的調節,但在法國的堅持下,最後還是通過了嚴厲懲罰德國的《凡爾賽和約》。

    法國之所以對德國極力採取嚴厲制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歷史原因:法國想借機“復仇”

    法德之間的歷史恩怨不是一天兩天了,遠一點的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中的普法矛盾就不說了。最關鍵的莫過於1870年的普法戰爭了。法國的戰敗不但損失了實實在在的國家利益,比如根據《法蘭克福和約》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以及梅斯要塞給德國。還賠償了50億法郎。更重要的是這是法國自拿破崙戰爭以來最大的一次“恥辱”。從都德的《最後一課》我們就能深刻地感受到這場戰敗對法華人的刺痛,就好比甲午戰爭對華人的痛一樣。因此法華人自從那時起就想著如何“復仇”。

    不但如此,德國統一後,宰相俾斯麥為了防止法國崛起以及危及到德國的安全,他費盡心思的孤立法國。俾斯麥先後締結了德奧同盟、三皇同盟、三國同盟、兩次地中海協定等等,這些幾乎都是有針對法國的因素在裡面的。可以說從普法戰爭後到1894年這段時間裡,法國被俾斯麥“虐哭了”。俾斯麥的政策核心是:

    建立一個以德國為核心的聯盟體系,孤立和打擊法國,避免法國與其他大國結盟,保障德在Continental上已取得的霸權地位。在均勢原則上聯合奧匈帝國,拉緊沙俄,親近英國,反對法國。

    因而在這段時間裡法國幾乎成了一個孤家寡人一般,在歐洲被德國一直打壓和孤立。直到1894年“法俄協約”簽訂後,法俄結盟才打破了這種孤立。所以這種孤立法國、打壓法國的政策給本來就緊張的法德關係加上一層陰影,增加了法國對德國的有一種“仇恨”。

    此外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後,法國在摩洛哥問題上和德國又產生了矛盾,更加激化兩國的“仇恨”,也推動了法英兩國的和解,最終法國決定聯合英國一起對抗他的“死敵”——德國。因而歷史的問題給法國留下了很深地復仇情緒,也是法德對抗的重要因素。當德國戰敗後,法國心中的怒火自然就會爆發出來。

    二、戰爭本身的原因:法國損失最大

    1914-1918持續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戰爭的主戰場就在歐洲,而且就在西歐地區。雖然這場戰爭我們稱之為帝國主義爭霸戰,法德都有戰爭的責任。但不得不說法國在戰爭中損失比較大,尤其是和其他的幾個戰勝國大國相比,法國元氣大傷。不但死傷士兵人數是幾個大國中最多的,法國大約有500餘萬軍民傷亡,而且由於戰爭主要就是在法國境內展開的,因此其經濟損失和對生產生活的破壞也是最大的。

    因此,這種在戰爭中受到極大損失的情況不但進一步增加了法國的怒氣,而且也使得戰後法國需要大量的補償來彌補經濟損失和恢復發展經濟。所以在凡爾賽會議上,法國對德國的戰爭賠償問題是最積極的。英美兩大國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將關於戰爭賠款問題的主導權交給了法國。

    從最後的《凡爾賽和約》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國主導的賠款委員會對德國開出了“天價”戰爭罰單。根據和約德國政府需要支付1320億金馬克的賠款(當然不是一次性,可以“分期”後來具體的賠款變化較大)。由此可見法國直接是打算“把德國賣了來補償法國的損失”。

    而且賠款委員會規定,德國的賠款要先用於補償法國的損失,其次才用於賠償美國的債務等。從後來的魯爾危機(1923年德國沒能按時賠償,法國聯合比利時將軍隊開進德國魯爾區造成的危機)來看,法國真的很需要這筆錢來恢復經濟發展。然而這次行動讓法國失去了賠款的主導權,改由美國主導,即道威斯計劃的出臺。

    因此,戰後法國主張嚴厲制裁德國的原因在意於想要“犧牲德國”來補償法國的損失,相比而言,英美在這個問題上對德國的態度就好多了,尤其是美國,不願意把德國的經濟徹底擊垮。從後來的道威斯計劃到楊格計劃就體現出美國一步步的在減輕德國的戰爭賠款。

    三、安全困境:法國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

    一戰的爆發給大國們的啟示之一就是他們處於一個不安全的歐洲環境之中。尤其是法國。它與德國直接接壤。歷史和現實的考量讓法華人感覺到即使是戰爭結束了,但並不是安全期就到來了。

    因此,法國的戰略是透過一次徹底的打擊,讓德國永遠不得翻身,也不能再和法國對抗。所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嚴厲的制裁德國,讓它永遠不能夠再威脅法國的安全。這種考量體現在《凡爾賽和約》中就是有關軍事條款的規定:

    萊茵河西岸的領土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西岸50公里以內德軍不得設防;德國陸軍被限制在10萬人以下,不得擁有坦克等進攻性武器,取消總參謀部;德國不得擁有空軍,廢除義務兵役制等等。

    透過以上內容可知,幾乎把德國變成一個“沒有抵抗力的國家了”。在法國的堅持下,哪怕英美不希望過多的限制德國,尤其是英國(不想讓歐洲均勢被破壞),但還是做出了嚴厲的軍事懲罰措施來限制德國的軍事力量。如果德國真的能遵守這樣的協約,恐怕真的法國的安全就高枕無憂了。但是大家都知道,這種條款對德意志來說簡直就是一種侮辱,德國是一個大國,怎麼可能只有這點武裝?顯然不可能,但法國還是想盡可能的制裁德國,以防止它再度威脅自己的安全。

    四、霸權的需要:法國想獨霸歐洲

    不得不說,在保障自己安全的同時,法國還是想趁此機會稱霸歐洲。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始,法國這個“天然的歐洲的大國”就從來沒有放棄過獲得歐洲大陸霸權的努力。為此還引發了多次歐洲戰爭,拿破崙戰爭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戰爆發之前,德國的統一和崛起不但打擊了法國的利益,還使得法國徹底失去了歐洲大陸霸權。然而這次德國戰敗了,可以說是數十年來歐洲大陸上最適合法國稱霸的時機了。俄國以及徹底完蛋了,新成立的蘇聯直接被大國們排擠在國際秩序之外了,更談不上參與歐洲事務了。因此德國的失敗可以說讓整個Continental上只剩下法國一家獨大了。只要把德國徹底的擊垮,嚴格限制他的發展,那麼法國就將獲得歐洲的霸權。而一旦不能嚴厲制裁德國,讓其那天死灰復燃的話,別說稱霸了,自己的安全都恐怕有問題。

    這種徹底削弱德國,維持法國優越地位的打算,在和約中也體現出來。首先是法國收回了自己失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這一點理所當然沒問題。還規定了德國永遠禁止與奧地利合併。德國承認盧森堡和波蘭等地獨立等等。這樣就等於斬斷德國的左膀右臂,讓其不能在聯合其他國家變得強大起來。後來法國又與這些獨立的國家建立“小協約國集團”目的就是想牢牢地限制住德國,以維護自己的優勢地位和安全。

    綜上所述,基於以上四點原因,即歷史原因:法國想借機“復仇”、戰爭本身的原因:法國損失最大、安全困境:法國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霸權的需要:法國想獨霸歐洲。法國在一戰後比英美等其他國家更加的想嚴厲限制德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法國直接想把德國瓜分了,讓其永遠不能翻身。當然這是英美堅決不允許的,因此最後法國也不能得逞。

    但不得不說的是,透過《凡爾賽和約》我們可以看見,在法國的影響下以及英美確實也需要對德國進行制裁的情況下,和約對德國進行了較為嚴厲的懲罰。當然也埋下了戰爭的陰影和新的仇恨。

  • 5 # 零度Military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苛刻的《凡爾賽合約》將昔日強大的德國,拆分的四分五裂,高額的戰爭賠款,以及限制軍隊規模,意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對其進行“閹割”。 殊不知,被羞辱到家的德華人,卻將所有的不滿情緒指向法國。

  • 6 # 米洛指揮官

    德國在一戰結束後被法國以極為嚴厲的制裁措施限制其發展,更被法國要求賠償6000億-8000億金馬克,並把礦產重鎮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一併給法國,德國殖民地也一併被法國分割。之所以法國對德國採取如此嚴厲的措施,是因為德法兩國在一戰前就已經有了不可彌合的矛盾。主要由一戰前的普法戰爭引起。

    一戰前的1871年之前,德國還還不能叫德國,當時的德意志還沒有統一。還存在相互並立的邦國,其中以普魯士最大最強。在1862年普魯士首相卑斯麥上臺,隨後開始了統一德意志的計劃。而該計劃最大的阻礙就是法國。當時的法國作為傳統Continental陸權強國,對義大利和普魯士始終保持警惕,法國意識到普魯士的崛起和統一德意志已經對法國Continental霸權構成實質性的威脅,因此要求普魯士割讓巴伐利亞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領土,普魯士果斷回絕。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上,卑斯麥又發表“埃姆斯密電”極大地挑釁法國,由此法國對普魯士宣戰,爆發普法戰爭。▲普法戰爭前德意志地區只是聯邦公國集合在一起,還未實現統一,但普魯士此時在軍事力量上已經非常強大

    普法戰爭前,普魯士的軍隊戰鬥力已經是Continental最強大軍隊,但普魯士國家實力不及法國,只有統一德意志才能實現帝國霸業。法國當時國力強於普魯士,影響力和地位更高。不論如何,卑斯麥清楚知道法國一定不會坐視普魯士崛起,兩國必定爆發衝突,所以最終要用打贏戰爭逼迫法國承認德意志統一,才能實現德意志帝國的構建。

    普法戰爭的結果眾人皆知。法國戰敗,並且屈辱的簽署《法蘭克條約》。此戰後,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包括巴戈利亞領地在內的德意志帝國建立,取代了法國成為Continental霸主。普法戰爭的恥辱深刻打擊了法國的自尊心,最重要的就是極大削弱了法國實力。▲德皇威廉二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加冕進一步刺激法華人的自尊,促使日後法國用嚴厲手段從戰敗德國上找回這份自尊

    在經濟層面,普法戰爭也迫使法國被迫割讓礦產重鎮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德國由此解決了礦產資源短缺只能依賴進口的現狀。而且透過《法蘭克條約》的賠款,德國直到一戰前,都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碾壓了法國。使得法國的歐洲地位和國家安全受到極大威脅。從1871年到1913年這段時間,法國在工業上明顯落後德國,無論是礦產資源還是鋼鐵產量,法德差距越發擴大。因此圍繞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爭奪也成為德法的焦點問題,乃至於一戰結束後法國還是對該地區念念不忘。▲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位於德法邊界

    而在世界範圍內,德國自統一後,和法國在海外諸多利益上發生矛盾。這也是法國對戰敗德國下狠手的原因。在非洲摩洛哥,德法就爆發了激烈衝突。20世紀處,英法是世界最大的兩個殖民地國家,德國要向海外擴張,勢必就要和英法發生激烈矛盾。1905年,德皇威廉二世親自拜訪摩洛哥,說服摩洛哥選擇跟德國站在一起,條件則是保證摩洛哥的獨立。此舉嚴重刺激法國,損害了法國在摩洛哥利益,引起法國對德國更大的仇恨。而1911年,摩洛哥爆發叛亂,德國介入。派出柏林號巡洋艦和豹號炮艇趕往摩洛哥。這次混亂中,德國得到了法屬剛果的一部分殖民地。此舉使得德法兩國完全對立,法國也在一戰中堅定站在反德國的立場。▲和英法相比,德國的非洲殖民地很少,在一戰後這些殖民地都失去了

    到了一戰爆發後,德法雙方都傾盡全力的交戰,傷亡慘重。而德國戰敗後,法國為了永久遏制德國的崛起,並保持Continental霸權,隨即對戰敗德國採取比《法蘭克條約》更嚴厲的手段。而一戰的矛盾卻沒有因為一戰結束而消散,在後來的二戰中,法國依舊成為德國重要的打擊目標。

  • 7 # 閒喵

    三點總結:

    第一點:1870年德法戰爭(普法戰爭)德國統一,當時法蘭西和德意志就是宿敵。

    第二點:一戰的主戰場在法國,法國東北工業基地幾乎全部摧毀,當時戰爭使法國國庫掏空基本掏空了。

    第三點:戰爭給老百姓的創傷是很難修復的,政府還是要幫老百姓出口氣的。

    本人愚論啊,你看看能不能幫到你。

  • 8 # 老袁侃歷史

    一戰造成慘重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戰勝國必然要對戰敗國進行處置。英美等戰勝國雖然也要求對德國進行懲罰,但懲罰相對要輕,而法國則主張儘可能的削弱德國,對德國採取嚴厲的制裁。

    德法兩國有宿怨,雙方矛盾難以調和

    德國的前身普魯士,曾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大敗法國,導致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被俘,迫使法國割地賠款。法國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這是法國最大的恥辱,法國各個階層一致要求報仇雪恨。

    一戰雖然法國獲勝,但這種獲勝依靠的並不是法國本身的實力,反而使法國對自身安全的擔憂加深,更擔心德國的報復,這使得法國對德國尤為不放心,法國上下都要求嚴厲制裁德國。

    法國在一戰中遭重創,損失最為巨大

    法國是一戰的主戰場之一,由於西線戰場絕大部分是在法國境內,而德軍曾一度打到法國首都巴黎附近,這使得法國的工業和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損失慘重,直到二戰前法國還沒有完全恢復。

    而戰爭又導致法國500萬軍民傷亡,當時的法華人口不過4000萬左右,可以說法國損失了整整一代人,而且都是青壯年。慘重的人員和經濟損失,使得法國上下對德國最為痛恨。

    防止德國東山再起,再次威脅法國

    一戰前,德國已經是當時世界上第二大工業強國,工業實力超過英國,位居歐洲第一,僅次於美國,工業產值佔到了世界的15.7%。這使得法國對德國尤為忌憚,一旦德國再次強大起來,必然威脅到法國。

    由於法國對德國充滿疑慮和不信任,兩國的矛盾並不會隨著戰爭的結束而結束,反而進一步加劇。這使得法國極力想削弱德國的實力,防止德國東山再起。

  • 9 # 米粒閒聊

    一戰結束後,在法國首都巴黎西南18公里凡爾賽宮,召開了和會。在此次和會中,法國要求最大限度地制裁德國(最終簽署的《凡爾賽和約》,與法國的要求相比較,那就太仁慈了)。而法國之所以,要對德國極力採取嚴厲制裁,簡單地說,就是岀於仇恨和恐懼。

    法國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但四年多的戰爭是在法國本土打的。所以,法國不僅有六百多萬軍人傷亡,而且幾乎整個北部地區,均被戰火“焚燒”了。內、外債務240億法朗。正象法國外長白里安所言法國是個荒廢破產的國家。丘吉爾先生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曾寫到“從凡爾登到土倫之間的毎一間農舍,每一個家庭幾乎都在悼念死去的親人,或者在照顧傷殘的倖免者”。而德國本土“毫髮無損”。正是,因為如此巨大的損失,使法國對德國的仇恨達到了極限。因此,為了懲罰德國,勢必要極力嚴懲德國。還有岀於對德國(普魯士)的恐懼。還是在丘吉爾先生的《二戰回憶錄》中,描述了法國對德國(普魯士)的恐懼(當中也有仇恨)“巴黎聖母院的鐘樓,在一百年內曾五次(1814年、1815年、1870年、1914年、1918年),目睹普魯士刺眼的刀光劍影,聽到了震耳的槍炮轟鳴”。而且,一戰中如果僅憑法國自己,根本就不是德國的對手。並且從人囗數量來比較,法國不及德國的三分之二,而岀生率又低於德國。而法國在經濟和科技方面,也不如德國。所以,從長遠來看法國還是無法與德國相抗衡的。這些原因,使法國在凡爾賽和會中,才會提岀極其苛刻的條件,以期達到徹底消除德國這個隱患。

    而《凡爾賽和約》,遠未達到法國徹底削弱德國的目標。這就使法國這個一戰的戰勝國,在充滿了對德國的恐懼中生活了二十年,並因為這個恐懼和其它原因,使法國在二戰初期,就被德國打敗了,不僅巴黎聖母院第六次見到了德國的刺刀,整個法國都見到了德國侵略軍。

  • 10 # 九品侍衛

    因為一戰時期的主要戰場就是在德法邊境,在長達四年的拉鋸戰中,法國四分之一淪為焦土,損失了十分之一的人口,而且還都是青壯年男性,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在同盟國中法國的戰爭損失是最大的,所以自然要給德國最嚴厲的制裁。

    其次就是為了自身安全考慮出發,畢竟德法之間是領土接壤的,而且德國的工業力量實在是挺強的,所以戰後法國考慮將德國的戰爭能力徹底閹割掉,將其變為一個不折不扣的農業國,這樣法國才能放心。

    其次就是為了制霸歐洲大陸,要知道在一戰結束之後,俄國已經變成了蘇維埃,而且在幾年之內不會再插手歐洲事務。而英國又在英吉利海峽對面並且市場玩著光榮孤立,所以望眼整片大陸上,除了時不時就跟自己開戰的德國之外,就只剩下自己一個歐洲大國了,所以只要把德國的工業力量徹底拆解散,法國就可以稱霸歐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拍攝一組濃郁田園氣息的圖片,你有什麼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