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跟孩子溝通是門藝術,怎樣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
2
回覆列表
  • 1 # 糜冉YY

    首先呢,作為我一個初中生來說的,以往爸媽說的話都是想聽就聽。作為孩子來說,你越刨根問底,反感就會越多,之後就會形成潛意識,你一問就逃,要不然就是隨便說說。

    所以,還是建議父母可以再問時,看到孩子不想回答時,就不要問了,但可以在他遺忘時,“旁敲側擊”(我就是這樣一不小心上當了)

    最後,希望在父母問孩子問題時要有耐心,語氣要柔和一些,但對待孩子不同性格時要有不同的方法,調皮一點的你要認真些,乖巧的,你要溫柔些(不然乖寶寶會被你嚇到的)咳咳,重點的來了!一些頑劣“份子”你就必須不能硬碰硬,要智取!(加油↖(^ω^)↗,你能行的)

  • 2 # 豆阿姨

    跟孩子聊天,讓孩子好好說話,你有哪些自己的方法?

    1、 尊重。首先尊重孩子,不輕易打斷他的說話,用心傾聽他的說話內容。有的家長聽孩子說話說到一半就匆忙打斷,這樣很不好。應該先聽寶寶說話,再表達。

    2、 共情。理解寶寶的感受,無論對錯。就像圖片中小女孩一樣,她的小海龜死了,非常難過,作為父母應該首先陳述她的情緒,表示理解。比如我建議這時候的父親就應該說“小海龜死了,你很難過,覺得很傷心。“然後再引導孩子下一步的解決方法。

    4、 多接觸他平時接觸的東西,瞭解他說話的背景。我家小寶很喜歡看托馬斯,並且模範劇中人物的對白,比如他會說“一點點不要笑“。其實是小火車在說“一點都不好笑”。

    5、 引導孩子尋找問題的解決之道。你對孩子的感受表示了共情,但接下來怎麼做呢,你需要引導孩子自己找到解決的辦法。比如提供一兩個選項,或者並不需要提供選項,而是陳述孩子的現狀和擔憂,讓他自己找到解決的辦法。

    推薦LZ看一些相關的書籍吧,比如題目中的插圖就來自於《怎麼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或許對你會有所啟發。

  • 3 # 靜水141699174

    和孩子聊天最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就是大人不要自說自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才能有效的溝通。

    《父母怎麼說 孩子才會聽》一書中給父母幾個有效的的溝通技巧非常的實用

    1、認真聆聽孩子的話,可以用“你覺得怎麼樣?你有什麼樣的感受?”來理解孩子的情緒。

    2、用“奧,嗯,是這樣啊來回應”

    3、接納孩子的情緒,情緒無好壞,只是接收

    4、和孩子共同來探討解決的的辦法

  • 4 # 甜寶愛學習

    其實跟孩子聊天的方法是分年齡段的,不同的年齡段所使用的說話方式也是不同的,這也需要父母的細心觀察。一般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年齡段:嬰兒期:這時候孩子還不會表達任何的詞語,只需大人多說,每做一件事最好提前跟他說,帶有表情,語句誇張的說,這樣往往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也為他以後學習說話奠定基礎。

    兒童期:這時候孩子剛剛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開始以自我為中心,另外好奇心也重,這時候需要家長的耐心、用心引導,不能一味的阻止他去做某件事,這樣往往會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越不讓做越要做。只有耐心細緻的引導,積極的迴應他所提出來的問題,才能更好的與他溝通,明白他的所思所想。當孩子做錯事時需要就事論事,分析清楚就行,切忌長篇大論的說理,這時候的孩子還沒長到能耐心聽你講道理的時候。如果孩子因為無理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哭鬧不止,這時候就應該不予理睬,等到停止哭鬧了再平心靜氣的與他交談,指出錯誤,並且鼓勵他有事說出來,而不應該採取這種方式。

    少兒期:其實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他越來越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所以這時候就不能老是去嘮嘮叨叨的圍在孩子身邊了,給他一個屬於自己的時間、空間。家長也可能會發現他不再像以前那樣纏著自己了,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了,這都是正常現象,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少說了,具有爭對性的聊天,而不是問東問西,引起孩子反感。

    一個好的父母是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這時候如何說、怎麼去說就成了一門學問,還需要我們不斷去努力,爭取做到最好。

  • 5 # 藍藍湖

    我覺得要能和孩子說到一起去,要做到以下幾點:

    1.遵重孩子。從小就要給孩子選擇的自由,比如是去兒童公園還是森林公園,是吃蛋炒飯還是肉絲麵。孩子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之後會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2.孩子說話專心聽。不管什麼時候孩子和你說話你都要專心聽,不能一邊看電視一邊恩,啊,更不能一邊玩手機一邊說,你剛才在說什麼。這樣孩子以後就不願意和家長聊天了。

    3.對孩子的任何說法都客觀評判,多鼓勵,少打擊。比如孩子在學校和同學們學了一些兒歌,孩子也許並不知道意思,你不要說不能念,而是要告訴孩子哪裡不合適。

    4.對孩子提出的意見熱切的迴應。比如需要什麼書,什麼文具,什麼玩具,只要是合理的,就告訴孩子什麼時候可以買,然後及時買回來。孩子說話的當時也及時迴應,鼓勵孩子多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能做到這些就是和孩子成為朋友了,孩子有什麼開心的事,難過的事都會及時告訴家長的。

  • 6 # 李澤俊

    試想下,如果把孩子當成一個成年人,你會如何跟他聊天和對話?

    平等、尊重、愉悅、積極、反饋,這些是不是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結合我的育兒經驗,談談對這幾個概念的理解和做法。

    1、平等。孩子除了是你的孩子外,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作為父母,我們要平等對待他們,不能居高臨下,以命令的語氣跟孩子交流,凡事如果能和孩子平等相待,孩子也能感受到你的態度,你們之間交流的氛圍就會輕鬆和愉悅。

    2、尊重。這一點跟平等是聯絡在一起的,尊重孩子的想法、觀點,認真傾聽他們的表達,孩子得到很好的激勵,自然會開啟溝通之門。

    3、愉悅。跟孩子之間的對話應該是每天生活美好的一部分,每天給孩子讚揚、關心,而非批評和責怪,讓你的家裡每天充滿孩子的歡聲笑語,這種氛圍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4、積極。跟孩子的交流要走心,要專注,而不是敷衍和應付,孩子對於父母的態度是非常敏感的,你是否用心,決定了跟孩子交流的質量,沒有質量的交流,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慢慢的孩子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到了十幾歲時,所謂的叛逆期,很多家庭的親子之間幾乎無話可說了。

    5、反饋。孩子的問題也好,各種奇怪的想法也罷,甚至無理由的胡鬧,都是孩子正常的情緒反應,父母對於孩子的這些反應,需要積極的反饋。

    我的孩子已經8歲,在這8年裡,我根據上面的這幾點和孩子相處,親子關係非常棒,我們之間的交流,不僅僅順暢愉悅,甚至可以說直達內心,我很享受這種親子關係。

  • 7 # 航媽16

    我覺得如果想能和孩子好好聊天,首先作為父母,應該先把自己的姿態放低,不要帶著高高在上的感覺和孩子聊天,既然是聊天,那就是平等的。如果父母總是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你覺得孩子會好好跟你聊天麼?就想你的領導說要找你聊天,你是什麼感覺?

    跟孩子聊天時,順著孩子的思路走,不要總想著讓孩子回答你提出的問題,比如很多家長都喜歡問孩子“你今天在學校開心麼?你怎麼和同學打架啦?今天作業是什麼啊”等等。其實父母最應該做到的是放下手裡的活,認真聽孩子說話,並及時做出迴應。當孩子感覺到你在認真聽他說話時,並且得到你積極的迴應,他會更有動力有說下去。不管孩子說的什麼,表達的怎麼樣,都要讓孩子完完整整的把話說完,如果和孩子意見不同,那麼等孩子說完後,再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孩子一起討論。

    作為父母,我們也要時刻留意體察孩子的感受,並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不管孩子向你表達什麼情緒,父母都應該理解孩子,設身處地的想想孩子,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向大人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跟孩子說話時,儘量多給孩子說好言好語。大人都不喜歡別人的惡語相加,也喜歡聽別人說好聽的,更何況是孩子。經常對孩子說“謝謝、你真棒、你說的很有道理”等等。不要對孩子說“你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你真的很討厭,再這樣我把你扔大街上去了”等等,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這些話我只是嚇唬孩子的,說的時候是有口無心的。可是正是這些有口無心的話,往往會傷了孩子的心,讓孩子慢慢的不願意再跟父母好好說話。

    和孩子聊天,是需要父母用心的跟孩子自然互動,要做到和孩子平等交流,在一家人能以平等的態度,好好說話、說好話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見解,更樂於表達自己的主張,也更懂得傾聽別人,尊重他人的見解和主張。

  • 8 # 真心爸媽

    我們的新書《育兒基本》中,有專門的一張,分享我們與孩子“平等交流”的方法。在此分享其中一節“做平等有趣認真的對話者”。

    春節假期,孩子們與姑姑、叔叔家的哥哥弟弟一起玩,幾個孩子玩遊戲、聊天,無比興奮。孩子叔叔感慨地說:“我們家孩子這幾天說的話,是平時說話量的五倍。”我觀察了一下,我家兄弟倆的說話量,差不多是平時在家裡的一倍半。

    我們家兩個孩子其實也不是特別活躍,遇到不熟悉的親朋好友,也不太開口,但在家裡,兩個人會一聊聊一小時,和爸爸媽媽也很容易開啟話匣子。

    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家裡話多,有的孩子在家裡話少呢?應該還是和大人在家裡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相關。我們的體會是,如果大人從孩子小時候起,就認認真真和孩子說話,在和孩子對話時保持專注、傾聽,表現出興趣並做出積極的反應,大人之間經常聊天、討論,大人能做到和孩子聊天時不打斷、不反駁並適當推進和引導話題,孩子會更樂於和爸爸媽媽說話、聊天。

    和小嬰兒認真說話

    在小區裡走動,經常看到推著嬰兒車一言不發的大人和坐在嬰兒車裡不“說”不笑不哭不鬧的寶寶,也能看到帶孩子的大人們湊在一起聊得熱火朝天,把各自帶的娃“晾”在一邊,讓娃百無聊賴。

    這有什麼不好嗎?難道還讓大人和小孩子邊走邊聊?對,就是邊走邊聊。孩子們小時候,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我們就會認認真真地和孩子說話。。洗澡時聊水溫、聊長胖沒長胖,撫觸時聊撫觸,散步時聊天氣聊小草等等。

    和孩子一起觀察世界——“來,我們看看小樹,春天了,小樹發芽了呢,看到了嗎?”“哦,今天天氣真好啊,多好的太陽,多好的風。”

    和孩子商量後面的行動——“我們去小湖邊看看好不好?”

    讓孩子選擇他要吃什麼——“我們吃點米粉呢?還是吃點果泥?”

    小嬰兒也是有自己感覺、認知、情感的獨立的小人兒,他雖然可能還不會說話,但並不代表他不能理解大人的語言、不能和大人溝通。事實上,大人和孩子說話越多,孩子越會表達自己,不會說話時用表情、笑聲和肢體活動,學說話、會說話了,孩子就會開始用語言表達。

    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小人兒來和他說話,使用完整的語言,不使用那些專門說給小嬰兒的、支離破碎的“兒語”,也不用行動代替。這樣,孩子會慢慢學會理解語言、學會表達自己,到孩子一歲以後,你就能看到一個會表達自己需求、能夠和大人透過行動或者語言溝通的活躍的小寶貝了。

    大人和孩子說話,不是為了教孩子說話,更不是為了讓孩子儘早學會說話。孩子說話有早有晚,早晚都沒有關係。更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學會交流、培養孩子大人之間交流的習慣。對孩子一言不發的大人,只能培養出對大人一言不發的孩子,喜歡並且享受對孩子說話的大人,自然會培養出喜歡和享受對大人說話的孩子。

    大兒三歲多時,有一次我們帶他看話劇,他回來問我們:

    “你知道話劇和電影有什麼不同嗎?”:

    “有什麼不同啊?”

    大兒答:“話劇是在舞臺上演的,電影是在布做的電視螢幕上演的。”

    “那不叫電視螢幕。是布做的電影銀幕。”

    “電影是在布做的電視螢幕上演的”,這是大兒小時候的代表性語言,會加很多定語,表達很嚴密,比如,他還會說“爸爸,你把那個舉著火炬的黃色的唐老鴨遞給我”。

    因為語言表達能力強,而且習慣了爸爸媽媽對話,我們兩個孩子都是很早就會和爸爸媽媽這樣聊天,而且在表達自己的要求時,也會很理性地用語言表達,很少藉助哭鬧手段。

    表現出興趣並做積極反應

    大人忙的時候,孩子們會知道,會自覺地不來打擾,孩子們需要的時候,大人也要專注地投入。無論孩子多大,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大人都要儘量停下手中的事情,專注於對話本身,不能三心二意,要讓孩子作為一個平等的對話者,得到關注、尊重。

    孩子來和你說話,你在玩手機;孩子來和你說話,你在看電視;孩子來和你說話,你在做家務;孩子來和你說話,你在打遊戲;孩子來和你說話,你不回頭,不看他。這樣的大人,讓孩子如何願意和你說話?

    “爸爸/媽媽,看,花開了。”“嗯。”

    “爸爸/媽媽,看,一隻小鳥。”“啊。”

    “爸爸/媽媽,和我一起看貓和老鼠好嗎?”“你自己看,我沒空。”

    “爸爸/媽媽,你說恐龍是怎麼滅絕的?”“我不知道。”

    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話表現得冷淡、沒興趣,孩子也不會願意和大人說話。我們家的對話,經常是這樣的:

    “爸爸/媽媽,看,花開了。”“真的哎,好漂亮的花,你知道它叫什麼嗎?”

    “爸爸/媽媽,看,一隻小鳥。”“哦,好漂亮的鳥。爸爸媽媽小時候,鳥可多了,有好多麻雀、喜鵲、布穀鳥,還有大群大群的烏鴉呢。”

    “爸爸/媽媽,和我一起看貓和老鼠好嗎?”“好啊,看看可憐的湯姆又被傑瑞捉弄成啥樣了?其實我覺得啊,貓和老鼠雖然天天打鬧,可他們是很好的朋友呢。”

    “爸爸/媽媽,你說恐龍是怎麼滅絕的?”“這個說法可多了,有的科學家認為是因為氣候變化,有的說是因為火山爆發,還有的說是因為小行星撞地球。你看到的書上是怎麼說的?”

    培養全家的清談時光

    或是晚餐時間,或是週末全家外出就餐時,或是在上學下學的車上,孩子們會發起和爸爸媽媽的聊天,話題從學校發生的事、他們正在看的書、網上的某個段子、廣播裡的某段相聲,到希臘諸神、人會不會轉世、美國到底有沒有登上過月球,天上地下,無所不包。孩子們會分享他們的故事、發現和觀點,大人們也貢獻自己的觀點,並且分享自己瞭解但孩子沒還不知道的故事、知識和觀點,一家人你一句我一句,經常能聊上半小時、一小時,孩子大人都非常享受這樣的時光。

    其實大人們大多會有一兩杯小酒、三兩盞清茶,與好友隨意談天說地的體驗,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把這樣的體驗引入家中,在夫妻之間、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做一段話題隨意但對話認真的清談。常常是孩子忙作業,爸爸媽媽各自忙工作或者家務,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彼此無比熟悉,卻無話可說或無暇聊天。

    我們家的體會是,如果爸爸媽媽之間經常聊天、討論,孩子們會更容易和爸爸媽媽聊天討論。我們兩人經常會在孩子離開晚餐桌後,不急於收拾餐桌、廚房,而是倒上一兩杯小酒,討論家事、工作或者閒聊,有時更是關於人生、幸福、心靈、宗教、社會等大話題的純清談。對於夫妻,這樣的聊天是增進了解、加深理解、增進默契、減少矛盾的有效方式,對於孩子,爸爸媽媽這樣心平氣和的聊天,也是一家人好好說話、認真說話的示範。

    不打斷、不質疑、不駁斥,適當推進和引導

    和孩子聊天,不但需要專注、傾聽的態度,也需要大人有聊天技巧。我們的辦法是,不打斷、不質疑、不駁斥並適當推進和引導話題。

    不打斷——讓孩子自由自在說下去,做完整的表述,大人不要隨意打斷孩子。

    這既是培養孩子在別人說話時不隨意打斷的禮貌習慣,也可以培養孩子做完整、連貫的語言表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護孩子的聊天興致。有時候說得興起,兩個孩子會爭著說話,我們會制止打斷者:“彆著急,讓哥哥/弟弟說完你再說。”

    不質疑不駁斥——不要隨口對孩子講的內容提出批評或者表示反對。

    孩子知識、經驗、人生閱歷都還有限,他們說的話,自然不能做到知識都正確、觀點都不錯,但大人要明白,一家人聊天,不是課堂回答問題,不能時時以對錯、好壞來判斷,孩子知識不足、觀點偏頗的地方,大人在後面補充或者引導一下就好了。可以表達大人的意見,“爸爸認為如何如何,你覺得呢?”但是不能說“你這麼說不對”,更不能做“小孩子懂什麼”、“瞎說八道”這樣的駁斥。大人愛質疑愛駁斥,孩子會覺得被否定、很挫敗、傷自尊,一定不會愛和你聊天。

    適當推進和引導話題——聽孩子說話時,大人在適當時候表現出對後續內容的興趣,推進和引導話題。

    “然後呢?為什麼呢?某某怎麼樣?”孩子得到積極反饋,會聊得更有興致,大人聽得嗯嗯啊啊,表現得興致索然,孩子便會覺得無趣。

    只要爸爸媽媽擺出樂意洗耳恭聽的態度,孩子們在不感受到作業壓力的時候,會特別願意開啟話匣子,和大人分享他們的故事和發現,在享受一大段隨意的清談時光之後,他們會表現得特別輕鬆、滿足,甚至做作業的效率都會大大提升。

    孩子在家愛不愛說話,我們覺得和性格無關,在外面不是特別愛說話的孩子,在家裡也可能和爸爸媽媽聊得熱火朝天,在家沉默寡言的孩子,在學校可能和同學聊得興致勃勃。孩子所需要的,只是平等、認真、有趣的對話者而已。

  • 9 # 找吃的去

    說實話前輩們也看到我一天雖然坐著,昨晚上到今天吃了一頓飯,騙人被車壓死,只因為沒水平我就只有多去摸索,今天從起床到現在我沒停過,我只想著給各位主館們增加點笑料,我從不在人後面扇風點火,我只想做好我自己,我只想著給小孩菜碗里加加點葷,沒有半點水分,我多做事我沒有半點怨言,我有時只是碰到些不懂的問題才煩心,在這裡我也順便給各位說聲對不起,因為各家有不同我家確實負擔更重,但是我每天只睡一兩個小時這些都看在眼裡,我不是要搶誰的風頭,如果這上面有得罪的地方,我給說聲對不起。

  • 10 # 老錢3892526515

    我是外公62歲,外孫2歲半,早8點到晚6點都是我帶,我們在一起都是高興的,小傢伙從不和我發皮氣,我也從沒因他不高興過。我和他說話大部分時間都是和他面對面,聲音也不高帶有商量的口味,我從不對他大聲,也不強行改變他的任何做法,特別危險的時候我會馬上拿住他的手,然後看著他的眼慢慢和他說明白,他大多數都能接受,我必免他著急,也不讓家人惹他著急,時間長了他也養成了好的個性,總是笑喜喜的,有任性的時候冷漠處理一下或轉移他的注意力,把他的心情調整高興了,然後再跟他說哪裡做的不好,他都能很快理解,而且能記好長時間。

  • 11 # 一粒青豆

    律人先律己,我們就是孩子的生活老師,孩子也等同於我們的影子,想要孩子好好說話一好好溝通,與孩子和平相處做孩子的朋友,別總是用呵斥聲來命令孩子而是用低分貝面帶微笑與孩子溝通,也可以給孩子讀一些關於語言方面的繪本讓孩子慢慢改變。

  • 12 # 冰融陪你高質量育兒

    我是冰融,我女兒馬上就要滿六歲了。

    昨晚臨睡前,她跟我說:媽媽,我好喜歡跟你聊天啊,跟你聊天總也聊不夠。真可惜要睡覺了,那咱們明天上學的路上再接著聊好不好?

    對,這其實是我跟女兒之間最常見的場景。

    我喜歡跟她聊天,她也喜歡跟我聊天。從幼兒園晚上的雞蛋湯有點兒鹹,到下午她和小朋友在操場玩滑滑梯了;從有個小男孩跟她一樣,也喜歡看動畫片《汪汪隊》,到她跟誰誰誰聊天,得知那個小朋友週六還要去學舞蹈課;從幼兒園老師今天穿的衣服上有隻小蝴蝶,到隔壁班新來了一位溫柔的男老師,她幾乎什麼都愛我聊。她還會問我:媽媽,你今天有什麼開心的事情要跟我分享嗎?

    有時候,我送她去幼兒園,碰到別的小朋友和媽媽一前一後各走各的,她會覺得很奇怪:媽媽,他們為什麼不聊天?

    看來,她覺得孩子愛跟爸爸媽媽聊天是很正常的事情。也難怪她這麼想。她說話早,11個月左右就開始往外蹦話了。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之間的交流就越來越密,我們也越來越親密。

    回想起來,我從一開始就比較關注這幾個方面:

    首先,要讓孩子感受到她/他得到了你的認真傾聽。

    只有孩子覺得你在認真地聽,他才會願意真的好好的跟你說。那如何讓孩子覺得你在聽呢?

    第二,請看著他的眼睛。目光的交流是很重要的。你看著他,他也看著你,在眼神的互動中,資訊也得到了交流;彼此的情感也得到了交流。他會覺得,對自己所說的話題,媽媽真的有興趣。他還會感受到,自己一定說的很好,這也是對他自信心的提升。

    第三,請允許他說他想說的話。不光是說他想說的話題,還要讓他說完他想說的內容。誰也不願意被打斷,誰也不願意被限制。孩子的世界是活躍的,孩子的眼睛是好奇的。聽孩子說的過程,是瞭解孩子,世界的過程。如果家長仔細去聽,你會覺得孩子的角度跟大人是不一樣的,有時候對大人而言,孩子會是老師。

    其次,要及時問孩子“然後呢?”,鼓勵孩子說細節。

    比如,孩子跟我說,幼兒園老師今天穿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我就會問,那件衣服是什麼顏色的?上面有什麼圖案嗎?哪裡讓你覺得最漂亮,你可以跟媽媽分享嗎?這個時候我的女兒就會給我介紹很多細節,甚至還會有點兒不好意思地跟我說:“媽媽,我還用手指頭偷偷摸了摸衣服呢,很好光滑的。”你看,小朋友的表達慾望得到了尊重和滿足,以後也還會更有意識的去觀察事物。這樣還能為上小學寫作文打基礎呢。

    第三,永遠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而不是一上來就講道理說建議下結論。

    比如清明小長假我帶我女兒去了大覺寺。出門的時候,她指著出口兩側的兩排房子對我說:“媽媽,我一點兒也不喜歡這些房子。” 一開始我挺吃驚的。但我還是很平和的說,哦!原來你不喜歡這些房子呀。那你一定有你的道理,你可以說給我聽聽嘛?這時,她跟我說:“這些房子本來都挺好的,可是修這麼多間,卻都關著門、關著窗,落了好多灰塵,一看就沒有人住,多浪費呀!” 這時我才明白他的真正意思。所以我說:“其實你不是不喜歡這些房子,你只是不喜歡房子沒有人住,對吧?”我女兒使勁的點點頭,一副小心思被理解的開心模樣。如果我一上來就批評她,就沒有辦法理解這麼細膩的內心世界了。

    當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在具體引導上可能也會有一些方式的不同。但積極的傾聽、深入細節的互動和有效的共情是共通的原則。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和愛。你的愛,孩子會感受到;自然也會回報給你更多的愛。

    希望你和你的孩子都能享受聊天的過程,得到聊天的快樂。

  • 13 # 小簡手工

    跟孩子好好說話不是很難的,陪伴最重要。小孩很單純,思想不復雜。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孩思維邏輯不一樣,所以大人們和孩子們就聊天,不要一開口就是帶著質問的語氣。這樣子孩子會反感,肯定會出現不好聊天的現象。所以良好的說話方法能讓家庭氣氛更和諧,孩子教育起來也會輕鬆很多。 以下方法技巧供大家參考:

    (1)常常關心孩子:在和孩子說話時,要讓孩子覺得你很重視他。

    (2)說話不要太複雜:儘量讓孩子能夠理解和明白。

    (3)適量幽默化:有時候一下笑話,讓孩子開心起來,讓孩子感覺到話題感興趣。

    (4)適當哄一下孩子:遇到孩子主動分享的事情時,一定要笑著聽孩子說完,再給孩子意見或者鼓勵。

    (5)認識孩子的長處:父母應該主動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給予鼓勵。

    (6)不同角度看問題:有時候適當站孩子的角度想事情,這樣相處起來應該不會有很大的問題。

  • 14 # 芝麻育兒

    首先在和孩子聊天之前要做好花點心思做些準備,在談話的過程中,要讓孩子覺得你的態度對Ta是坦然誠懇的,如同一個朋友一般。這樣談話就會越來越容易,彼此之間也會越來越自然親密。

    在談話過程中,不要站大人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意思,有的時候小朋友只是在單純的描述事情過程,所以你要學會仔細聽懂孩子到底在說什麼,只是需要你的迴應還是需要你的建議,不要把一段好好的聊天,變成了一個說教時間。儘量保持談話的開放性。因為孩子的表達能力還是和大人有一定差距的,所以在聊天的過程中一定要多留點耐心,學會等待,要儘量給孩子創造更多表達的機會,這也會逐步建立起他的自信心。

    如果孩子開始和你討論身體和性,遮蔽你內心尷尬的想法,在不同年齡和發育階段,孩子對性的好奇不同,也許只是開始區分男女,也許是好奇為什麼男孩女孩不一樣。並不完全意味著成年人的性生活。所以請以開放的心態聆聽孩子的問題。保持一個開放、樂觀、幽默的態度。這樣也會讓孩子放鬆,讓Ta討論這些並不是什麼不可啟齒的事情。

  • 15 # 百合媽媽讀心理

    如果,我想糾正他的做事,我不會埋怨或者訓斥,我會直接告訴他:寶貝,你應該幹什麼!

    如果,他不想告訴我學校發生的事情,我不會刨根問底,他想說自然會說。

    我的孩子每晚睡前,都會主動和我聊天,給我講他在學校的一天,我會假裝眯著眼說,“困了,寶貝,你說,媽媽聽!”

    這樣,他怕我不聽,會更有表達的慾望,他還說,“媽媽,你就珍惜吧!現在可是真心話時間!”

    之後,我就會聽到許多有趣的故事,都是許多媽媽特別好奇,而孩子不願意說的事兒。

    另外,我會給大家放一張圖片在這個問答的上面,一些關於和孩子溝通,非常實用的、幫助你和孩子更好溝通的句子。是我前一段時間聽微課聽來的,分享給大家。

  • 16 # 辣媽育兒看winnie

    與孩子聊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講故事的方式給孩子傳達道理。

    說服孩子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說服孩子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

    說服孩子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說服孩子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

    ......

    有很多很多場景,都要求家長跟孩子能建立良好的溝通,溝通方式很重要。

    論語有云: 誘之以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其實這就是在說講故事。

    以講故事的方式來溝通,效果顯著。

    孩子聽故事津津有味,更有代入感,情境和道理融會貫通,孩子更易理解,更能接受。

    說起講故事的優秀案例,不得不提到《奇葩說》中蔡康永透過爸爸受邀到劉司令家打麻將的故事,講牌品見人品的道理。

    《奇葩說》蔡康永說到爸爸有個牌友劉司令,這個劉司令曾經是個武將,養了十幾條大狼狗。 劉司令有個特點,贏了牌心情就特別好,會喝住狂吠不止的狼狗,親自送客人到大門口,邊走邊柔聲細語地說:慢走,下次還來。 可如果他輸了牌,就不會這麼熱情周到了,他會拍桌子拂袖上樓,客人只好自己摸黑走向大門,別忘了他家有十幾條大狼狗呢,沒有主人在一旁喝斥,那陣勢可想而知。用“倉皇而逃”來形容,一點兒也不為過。

    蔡康永笑說,父親這是冒著性命之憂和劉司令打麻將。

    故事很精彩,趣味濃厚,想必聽過的人都能記得這個故事,從而延伸出故事傳遞的道理,牌品見人品。

    為什麼講故事說服別人會有這麼顯著的效果呢?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說。 當我們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講話時,他在想什麼我們要知道。

    一,他在想,我能信任你麼?

    即便你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也同樣會被質疑。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本能腦控制的。任何事情發生時,孩子都會本能做出選擇,趨利避害。

    所以,想要跟孩子表達什麼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優先獲得孩子的信任和認可。

    二,他在想,我關心你在說什麼麼?

    感情用事是很正常的,對於孩子也是如此。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情感腦控制的。當事情發生時,情感腦快速執行,激發人體分泌三種化學物質,催產素,皮質醇,多巴胺。 催產素讓人產生喜悅,喜歡的感情。 皮質醇讓人產生害怕,緊張的情緒。 多巴胺讓人產生亢奮,興奮的感覺。

    所以,你說的故事,故事的內容很重要,時刻都在刺激著孩子,並對他發生作用。

    三,他在想,你說的對麼?

    孩子更會堅定辨別是非,對的錯的。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邏輯腦控制的。它比情感腦慢20倍,卻是非常重要。

    所以,即便前兩點就快要打動孩子了,可是邏輯本身卻是錯的,孩子也是不會接受的。 不要輕易去給孩子講道理,道理誰都懂,誰也不愛聽,即便講了也是事倍功半。

    要嘗試去給孩子講故事,獲得他的信任,吸引他的注意力,條理清晰的以故事的方式向孩子傳達道理,這會是事半功倍。

    給孩子溝通交流時,你是怎麼做的呢?

  • 17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這樣的經驗:孩子太喜歡問“為什麼”了。

    這當然是好事,問問題有助於讓孩子保持思想的活躍和開放,發展他們的想象力。

    但事實上,不論爸媽們是心甘情願地回答;還是為了做個好爸爸好媽媽,“不得不”耐著性子回答,我們都不可能回答完孩子所有的問題。

    那怎麼辦?

    其實,我們不僅可以回答孩子的問題,還可以向孩子提出問題,也有助於讓孩子保持思想的活躍、發展想象力。

    想想每天從幼兒園接孩子回來的路上,你都問孩子哪些問題?

    這裡有50個比“你今天過得怎麼樣”更有意思的問題,可以讓爸爸媽媽和孩子聊天更有趣。

    1.你的朋友在做什麼?

    2.你最喜歡做的白日夢是什麼?

    3.什麼最讓你開心?

    4.如果媽媽允許你現在做任何事情,你想做什麼?

    5.你睡醒以後,最期待什麼?

    6.我們給蠟筆的顏色重新起個名字?

    7.你覺得什麼事情最好笑?

    8.如果你開一家小商店,你要賣什麼?

    9.你的超級英雄叫什麼名字?有哪些特別的能力?

    10.如果我們去海邊,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

    11.如果我們要在土裡種東西,你想種什麼?

    12.什麼東西最能給你勇氣,讓你勇敢起來?

    13.什麼最能讓你感受到愛?

    14.你最關心誰,你會他做什麼?

    15.當我擁抱你的時候,你是什麼感覺?

    16.如果你的布娃娃會說話,他會說什麼?

    17.如果媽媽給你100塊錢,讓你給最需要的人,你會給誰?

    18.如果我們住到樹上去,你要帶什麼?

    19.你喜歡給別人什麼東西?

    20.你今天笑得多嗎?比平時多嗎?

    21.你要是寫一本書,你會寫什麼?

    22.如果你什麼都會畫,你現在會畫什麼?

    23.如果你自己做衣服,你會做成什麼樣子?

    24.你喜歡幫助別人嗎?

    25.假如你是廚師,你的飯店裡會賣什麼食物?

    26.你覺得今晚你會夢見什麼?

    27.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很感激?

    28.你先過去哪裡旅遊?你準備怎麼去?

    29.你喜歡什麼聲音?

    30.如果你在山裡找到一個洞穴,裡面有什麼?

    31.如果可以問山裡的動物任何問題,你會問它們什麼?

    32.如果你在外面一整天,你想做什麼?

    33.最好的城堡是什麼樣子的?

    34.什麼事情讓你感到很興奮?

    35.如果演戲,你要演什麼角色?

    36.要是你能和小動物們溝通,你會怎麼做?

    37.你覺得大自然裡最美好的是什麼?

    38.你是攝影師,你會把什麼照下來?

    39.你記得你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嗎?

    40.你有過什麼錯誤?

    41.你記得你度過的最美好的一天,發生了什麼特別的事情嗎?

    42.哪種小動物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司機?

    43.為什麼你的朋友那麼棒?

    44.為什麼你那麼棒?

    45.你今天腦子裡有什麼新發明?

    46.你覺得學說另一種語言有趣嗎?

    47.今年夏天,你最想做哪三件事?

    48.如果你可以發明一個新節日,會是什麼節?

    49.是什麼讓人變聰明?

    50.如果你在世界各地都有好朋友,你要怎麼和朋友們聯絡?

    我們有點耐心,允許孩子慢慢來,讓孩子慢慢體會到:爸爸媽媽真的對我的話有興趣呢!那孩子也會漸漸地更願意和你一起來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了。

    我們大人也不妨捫心自問一下:我自己多久沒這樣“天馬行空”地想事兒了?

    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這也是鍛鍊自己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好辦法,從而幫助我們的孩子更順利地發展好奇心。

  • 18 # 新東方家庭教育官方號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願和你溝通?緊密的房門,一天說不到十句話,孩子的沉默究竟是因為什麼?

    首先,家長需要明白孩子不願交流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二,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願意說,是家長根本沒有認真聽、沒有耐心聽,比如孩子和家長說今天學校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家長卻彷彿沒聽到般,繼續和孩子說學習的事,這樣孩子自然會不高興,也不會想繼續和家長聊。當家長沒有接收到孩子提出的資訊,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尊重,而不願交流。因此,交流受阻不一定是孩子的原因,家長也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忽視了孩子說的話。

    1、接納孩子不願說這件事

    孩子進入青春期不願交流是正常的事,如果強行交流,孩子並不願意,也不會向家長吐露心聲,這樣的交流可以說是無效甚至消極的交流。家長不妨尊重孩子的意願,孩子不願說,就隨他去,讓孩子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

    2、注重平等關係的建立

    平時要注意和孩子平等、尊重的朋友式關係的建立,只有建立了這種關係,孩子才會願意主動和家長交流,談談自己碰到的那些事。在這裡提倡一種交流模式,就是說“我”不說“你”,可以主動和孩子聊聊一些趣聞,而不要總把話題圍繞著孩子轉,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意識到你和他是平等的關係。

    3、理解孩子的小情緒

    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不要總是抱著一種指導、說教式的態度,而要儘量理解孩子的情緒,表達出對孩子情緒的理解,採取安撫式的態度,用溫和的語氣來幫助孩子走出困境,解開孩子的心結,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和愛。

    和孩子交流是一門藝術,需要耐心,也需要平等和尊重。和孩子做朋友,理解他的小情緒,孩子的心門也自然會向你敞開。

  • 19 # Mr禾

    有的家長可能在想:道理聽了很多,你說的都對,可我們家孩子身上還是有一些問題,解決不了:比如他一點都不專注,寫作業的時候就跟凳子上有釘子似的;他很內向,別的小朋友都成群結隊的,他總是默默站在一邊等等,這些情況還是讓人不踏實,將來到了社會上,他很可能因為這些問題吃虧。一方面我知道,要理解孩子,站在他的角度,可另一方面我還是覺得必須得做點什麼。

    心理學有個專有名詞叫“貼標籤”。

    父母對孩子有一些印象是積極正面的,也有一些印象是負面的。尤其是負面的說法,父母會牢牢記住。當然我們是出於一片好意,因為是想幫助孩子改正這一點。但後果往往是適得其反。

    比如說,家長擔心孩子的孩子學習成績,對孩子說:”你就不是個學習的料”,或者說”你是挺聰明的,就是不肯把心思花在學習上,不然你肯定比現在好得多。”請注意這個”就是”怎麼怎麼樣。

    這個詞,把特定的人和特定的特點,牢牢地鎖定到一起。

    你就是內向,你就是膽小,你就是不踏實,你就是跟別人處不好關係……

    這個”就是“”像一個詛咒一樣,把一個人可能的改變都鎖死了。

    今天我要講的方法叫做例外溝通法。

    分為三步:

    第一步:找到一個令你煩惱的孩子的”問題”,看到你給孩子這個”問題”貼上了什麼標籤;

    第二步:回憶一下,問題是怎麼變化的?什麼時候嚴重,什麼時候不嚴重?有哪些地方跟這個標籤是不一樣的?有沒有哪怕一次例外,孩子會有相反的表現?沒有的話,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你可以觀察一下,他是不是在所有方面都有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一點點變化?

    比如,你給孩子貼的標籤是不專注,你就觀察一下,他是不是不管幹什麼都心不在焉?寫作業不專注,那麼他玩遊戲專注嗎?如果玩遊戲也不專注,看動畫片專注嗎?你總會發現一次兩次的情況是例外的。

    第三步:如果有哪怕一次例外,從客觀的角度告訴他。讓他看到這些例外:有哪裡不一樣?跟別人不一樣,跟他自己其它時候不一樣,其它場合也不一樣。

    最重要的是,跟別人想象中對他的印象不一樣。內向的人,一定也有放開跟人交流的時候。不專注的孩子,也有聚精會神打遊戲的時候。如果你覺得孩子是內向的,可以這樣跟他說:我發現你對熟悉的人說話很大聲,跟不熟的人很小聲。或者,對一個所謂的”沒有專注力”的孩子說:你看動畫片的時候,比學習的時候專注哎。或者從客觀因素上尋找對比和例外:

    昨天你寫了三分鐘的作業就開始玩筆,今天你到了第五分鐘才開始玩,你只用了一天,比昨天堅持的時間就延長了兩分鐘。你怎麼做到的?

    聽到這裡,父母可能很疑惑。我的孩子這個問題都維持了幾年了。光是強調一些小小的例外,有什麼意義?——有意義。

    心理學家 Kriz 曾經解釋過,為什麼我們要貼標籤?是為了對複雜的現象世界進行簡化。

    比如有一個小朋友叫凱文,今天觀察到凱文有如下表現:

    凱文捉弄他的妹妹;凱文不想做作業;凱文在哥哥打他之後還了手;凱文享受被重視的感覺;凱文行為放肆;凱文安慰他的妹妹;凱文幫哥哥修理東西……

    剛才總共說了 7 種行為表現,但是很多人只會記得前面 5 種。

    為什麼呢?因為你情不自禁地想:”這個叫凱文的小朋友,是不是有點毛病?”其實,剛才的 7 個表現,只有前面 5 種支援這個標籤,後兩種是無關的,甚至是相反的。但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性地忽視。為什麼?因為大腦喜歡“簡化”!

    簡化,阻止了我們對一個人更全面更真實的認識。

    而例外溝通就是為了打破這種簡化,讓我們看到那些被忽視的例外,擺脫自證的迴圈。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上小學的浩浩在媽媽眼裡什麼都好,就是有一點讓人頭疼——做事情總是愛拖拉磨蹭,

    每天早上起床、穿衣、吃早飯都要人跟著後面催,遲到是常有的事,放學回家寫作業也是磨磨唧唧,經常要搞到 10 點鐘以後才慢吞吞上床睡覺。

    媽媽一天到晚就在說,拖拖拖,不催你,你是不可能做的!

    如果用例外溝通,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在媽媽眼裡,拖拉是孩子的一個問題,是她給孩子貼上的一個標籤。

    第二步:回憶一下,孩子有沒有哪怕一次,不拖拉?不過,這樣想的時候,媽媽可能很難想到,因為這位媽媽滿腦子都是孩子拖拉的畫面,即便有例外,媽媽也會說:你就是太拖拉了,你看你利索一點能省多少事。

    沒想到也沒關係,媽媽這幾天可以觀察一下孩子,他是不是幹什麼都拖拉。起床、吃飯、寫作業、上學、看動畫片等等。

    可能前四個都是拖拉的,唯獨看動畫片他很積極。每天到點很準時開啟電視,從來不拖。

    這一天,媽媽在觀察。全家要去海邊旅遊了,孩子收拾自己路上帶的東西,特別是他的泳衣和游泳圈,他收拾得很快,比收拾書包利索多了。

    這時候,就可以進入第三步:把這個例外反饋給孩子。

    媽媽可以說:每天你六點開啟電視這件事情,很準時。出門旅遊你半小時就把東西收拾好了,你完成的真好,比誰都做得快。

    只要這一句反饋,就有了從標籤裡出去的可能。

    我們肯定了孩子做得好的部分,他不會再把注意力放在”為什麼你總是批評我,不接納我”的牴觸情緒裡。他會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去發展自己的閃光點。而且,當我們看到孩子不一樣的表現的時候,就會使用不一樣的態度與孩子相處,這種更積極,更肯定的視角,會激發孩子”想要變得更好”的自主動機。在這個動機下,孩子的行為會變成一個正向的迴圈:更好的自己激發了更強的動機,更強的動機又會讓孩子更加努力。

    我常說:”看到不一樣,才能做得不一樣”的確如此。

    總之,看到例外,這不只是一個方法,更是一種價值觀、一種思維方式。提醒你從標籤裡跳出來。帶著不一樣的視角看待孩子那些所謂的問題,看得越多,越是發現它們充滿了無窮的可能。這不僅能幫你看到孩子的更多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孩子做出積極改變的自主動機,當孩子發現在某些時間、某些場合自己其實可以做到,就有更大的動力和信心啟動正向迴圈,這不就是我們一直想要的自我負責的過程嗎?

    【練習一下】

    找到一個令你煩惱的孩子的”問題”,看到你給孩子這個問題貼上了什麼標籤;回憶一下,孩子有沒有哪怕一次例外,也就是不一樣的表現?如果沒有的話,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你可以觀察一下,他是不是在所有事情上都有這個問題。如果有哪怕一次例外,從客觀的角度,告訴他。

  • 20 # 七寸憂傷

    人與人之間最需要的是尊重,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應該互相尊重。

    可是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尊重孩子呢?答案是否定的。很多父母都覺得家長始終高高在上,家長不需要多尊重孩子,反而孩子需要尊重家長。有很多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時候沒有好氣色,經常用嚴肅的口氣講話,事實上這種語調不利於孩子成長。

    還有的父母則採用“軟教育”,經常用哄騙的語氣和孩子們交流,自以為這種教育方法有多高明,實際上這直接導致了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感。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選擇正確的語調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才能讓小傢伙們對你敞開心扉,如果一味用不正確的語調教育孩子,總給孩子高高在上的感覺,那麼永遠不可能走進孩子的秘密花園。

    看看下面這個事例,家長們能否從中得到啟發呢?

    明明的爸爸回到家,明明看到爸爸拉著臉,看上去非常懊惱。明明趕緊問爸爸說:“爸爸,你怎麼了,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了嗎?”明明的爸爸在工作上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還捱了領導的罵,心裡很不愉快,耷拉著臉說:“沒事。”明明抓住爸爸的手說:“爸爸,我感覺你不高興啊,你到底遇到什麼事情了?可以和我說說嗎?”明明的爸爸一聽更是心煩,大聲喊:“小孩子總管大人的事情幹什麼!我告訴你我沒有事!”

    在這件事例中,明明的爸爸說話的口氣還有語調是完全錯誤的。有時孩子提問:“爸爸媽媽你們是生氣了嗎”家長們卻草草回答一個“我沒事”,這樣的回答真的算是一個“高明”的回答嗎?顯然不是,小傢伙們已經發現你的異常了,你卻不肯承認,你的表情卻把你的情緒都表現出來了。

    很多人低估了孩子,其實孩子的敏銳度很高,有的孩子很容易發現父母存在的情緒。孩子急於瞭解父母的情緒,成年人卻忽視瞭如此敏感的孩子們。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去認真地給孩子解釋,而不是掩蓋住自己的情緒,正確的溝通語調必須建立在誠實的基礎上。

    就像事例中明明的爸爸一樣。他完全不喜歡和孩子說自己的內心世界,孩子急於瞭解爸爸的情緒,爸爸卻絲毫沒有給孩子敞開心扉的意思,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對孩子敞開我們的內心,才是和孩子公平的交流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多次窺探孩子的內心世界,可是我們連自己的內心世界都不願意讓孩子們看到,卻一心想要讓小傢伙們給我們說心裡話,顯然這是一種不公平的交流,孩子們並不是傻瓜,他們會覺得這是不公正的。

    這樣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孩子有心裡話只找同學和朋友這樣的同齡人,而不願意和父母探討,同齡人一般只能給孩子一些不成熟的建議,這不利於小傢伙們未來的成長。

    如果小傢伙們拉著我們的袖子去詢問“老爸你今天為什麼板著臉呢?”“媽媽你是不是工作遇到不開心的事情 了?”遇到這樣的話,我們其實要慎重的回答孩子,如果直接說“沒事”兩個字,然後推開孩子,事實上這是在澆滅孩子關愛你的心,小傢伙們會認為他們關愛父母是錯的,孩子還會理解成以後自己少管閒事,只要和自己沒關係的事情一律不插手,這隻會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冷漠的人。

    要知道,我們這麼做其實是家長拒絕讓孩子長成為一個有愛心和有責任心的人,因此我們不妨讓孩子多管管我們的事情,這樣對他們的成長有好處。

    死板的交流模式是一種錯誤的交流方式

    平等交流只是目前家長們存在的主要問題,除此之外,一些家長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經常會採用固定的模式交流,一律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實際上也是一種錯誤的教學方式。

    我們在命令孩子做什麼之前,請您務必解釋一下您這麼命令的原因。比如孩子要和小夥伴們去池塘裡追魚,您拒絕孩子去以後還要說明您的顧慮問題,您可以告訴孩子池塘底下有淤泥,這是很危險的,如果喜歡玩水,可以到專門的遊樂場裡去玩,這樣才能避免發生溺水事件。

    另外在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採用一種溫柔的語調,千萬不要不尊重孩子。很多家長都因為工作忙,直接把孩子交給姥姥和姥爺 或者爺爺和奶奶撫養,這就直接導致孩子與父母的生疏感。

    因此出現孩子不願意和父母好好交流,是很正常的事情,有時候父母詢問孩子一些問題的時候孩子不願意回答,父母立刻就會萌生孩子不尊重人的念頭,甚至對孩子大打出手,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用有耐心的語調和孩子說話,想要被孩子尊重,首先請您學會尊重自己的孩子。

    與孩子交流時,給予孩子充分的發言權

    在交流的過程中,除了使用耐心的語調之外,還要給孩子一點自由度,當我們說完我們的觀點和看法的時候,也試著讓熊孩子說說他們的想法。

    父母要經常在表達完自己觀點以後對孩子們說“媽媽說得你同意嗎?你能說說你的想法嗎?”“你如果是爸爸你會怎麼想,說說你的想法!”當您對孩子說這些話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打開了溝通之門,給了孩子充足的自由度。

    選擇正確的語調和孩子們交流,一定要告訴小傢伙們自己為什麼要安排他們這麼做,讓他們知道父母的意圖,讓孩子搞清楚父母到底怎麼想,這樣有助於讓孩子意識到父母不是冷酷無情或者不講道理的人。

    寫在最後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孩子小,就不願意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或者工作中的不能順心,其實大可不必。給孩子講講我們的人生經歷和失敗與挫折,也能夠讓孩子對父母更加了解,同時孩子們也會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遇到失敗和挫折不會輕言放棄。

    如果你周圍有學齡前的兒童,可以推薦他們用一下【貓小帥識字】這款識字軟體哦~在手機上下載就能用,裡面有豐富多彩的故事和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學習漢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魔獸世界懷舊服拉怪獵人輸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