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桌布小乖
-
2 # 朝辭0221
近期《楚喬傳》熱播,燕洵慘遭滅門,將走向復仇、黑化之路,情節終於要推向高漲了,群眾們自是等候不已。話說,《楚喬傳》已經上映這麼久了,也將迎來結局,可對某些人物設定,群眾仍舊稀裡糊塗的,好比劇中提到的“長安五俊”到底是哪五個人?
《楚喬傳》中那些王公貴胄家的熊孩子,每每一聚會便是一大堆人,群眾分不清“長安五俊”是正常不過的。小編這就講述“長安五俊”是哪些人?五俊包括西魏十三皇子裕王元嵩、燕北世子燕洵、趙氏門閥次子趙西風、魏式門閥長房明日子魏舒燁、宇文門閥長房嗣孫宇文玥。“長安五俊”從字面意思看應該個個都是人中豪傑,可沒什麼真才實幹又為人奸滑的趙西風也在內,就讓人不免猜疑五俊評比的公正性了。
關於“長安五俊”,著實林更新也很猜疑,為何要評“長安五俊”?為何宇文玥也去參評了?林更新都暗示了不解。
林更新說本身演的腳色不是那種對人無視的高冷,而是對誰都立場冷漠。林更新此言也道出了本身所演的宇文玥是一個很孤立的人。
林更新說:“長安城裡有很多公子,不知道誰給取一個名字叫長安五俊,覺得很不要臉的名字,就很像古代的F4一樣,都是有錢人,有地位。”。”看來林更新對這五俊之稱很不滿意。
林更新接著評述自身所演的角色:“從他們的口裡說,這個人怎麼怎麼樣,不愛湊熱鬧怎麼樣,我心想你不愛湊喧鬧,你平時為什麼跟他們一路選什麼五俊?”看來林更新對情節的不合理設定也很鬱悶。有些網民說,若每個人都這麼當真去推敲情節,那麼拍一部戲的難度也就太大了。
-
3 # 娛娛娛娛樂
《楚喬傳》雖然演員演技都線上,但是這神邏輯我也是佩服!
第二,席老太爺怎麼說也是個超級大反派吧,按照以往電視劇的套路怎麼著也得是有個絕世武功的吧,最次身邊兒也得有一群厲害的帶刀侍衛吧!結果某一天楚喬溜了個彎兒就把席老太爺給解決了?你在逗我???
第三,九幽臺上燕洵那叫一個慘呀,萬劍穿心,被打來打去,踢來踢去,這要是現實生活中早該沒有命了吧,可燕洵偏偏活著,你說氣不氣嘛?第四,大梁諜者身邊的那個叫隱心的,我本以為是個武功高手,會活到很後面。結果呢?被宇文玥一劍劃死,已經不能說是刺死了,小編看著也就輕輕一劃,結果就KO了?這死的也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
4 # 墨塵娛樂葩
楚喬傳時間硬傷
這在熱播的《楚喬傳》相信很多人都在追,包括小編自己也在看。看這部劇相信有很多人都喜歡上了那個老頑童左寶倉。一上來就我要劫你色(ー_ー)!!,他養的趙錢孫李更是被網友大呼好萌 ฅ( ̳• ◡ • ̳)ฅ
但時間硬傷就出在這萌萌噠的趙錢孫李上。
一:明朝的時候才有玉米傳過中國,但是劇中是南北朝,那個時候是沒有玉米,這可是提前出現了一千多年。二:這個向日葵的葵花籽是和玉米一起傳到中國的,也是在宋末明初的時候,同樣的歷史常識錯誤,編劇犯了兩次,應該打臉。雖然有歷史性的錯誤,但並不影響老頑童左寶倉和趙錢孫李圈粉啊(◔◡◔)一句我會用命來保護她簡直霸氣側漏!!
你覺得《楚喬傳》裡有哪些邏輯硬傷?
-
5 # 波繆繆
下面我們來看看編劇怎麼坑我們的穎寶和大白牙驍驍。楚喬人設:堅心忍性根骨極佳冰雪聰明啥都一學就會一點就通又特別用功努力不怕吃苦大女主,這是非常適合趙麗穎的,趙麗穎就長著一副這樣的臉。但是…請看之後劇情如何演。最新bug,楚喬在天牢,在燕洵問出為啥對滅門只是暗示,之後補刀問宇文玥是不是偷了燕洵的家書成給皇上,wtf,請問你在這個時候問宇文玥這個,是想燕洵現在就跳起來撲向宇文玥和他同歸於盡嗎?你這個時候和挑撥兄弟情義的那些謠言賤貨有區別?bug 2,你不是聰明嗎?你覺得宇文玥利用你,利用完事兒了她沒把你就地正法拿去洗清自己嫌疑留著你是為了幫燕洵重振旗鼓嗎?在天牢呆這麼久能不能好好理理來龍去脈把想不通的想一想,或者怎麼和各個門閥鬥一鬥指不定有一線生機,這個時候編劇去哪兒了?為什麼不給楚喬加戲了?這個時候就只能靠被戴了綠帽子的宇文玥出手了是吧?再說說燕洵,九幽臺確實演技爆發,爆發完就開始癱屍弱智亂深情。bug 1 你要把燕洵設定成最後靠自己計謀血洗了長安,你就不該讓燕洵前期過於魯莽感情用事。作為一個質子,一方面是燕北給皇帝的定心丸,另一方面也要隨時培植自己的羽翼,刺探皇帝對燕北動向,時機成熟該走就走,一點也不能優柔寡斷拖泥帶水。劇裡宇文玥三番四次勸他回,他只惦記著怎麼把宇文玥的貼身女婢拐到手,你說他是質子是裝的紈絝子弟我真不信…bug 2 你說你在九幽臺突逢變故,控制不住自己洪荒之力瘋了一樣不計後果亂衝亂撞,這是人之常情。之後捏…你在和母親訣別九死一生回到天牢,是不是應該想一想究竟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一個有擔當的男兒難道不應該先自責是自己的問題導致家裡變成這樣了…編劇這個時候為啥不給竇驍加戲?就讓他挺屍?此處可以參見《慶熹紀事》顏久在面對父兄死在自己面前前後處理,可是我們的編劇讓竇驍幹嘛了,不要命的說了一句,要血洗長安?你確定?這句話要讓隨時都有探子的天牢裡說?還沒等你活著出去自己先被血洗了好嘛!在這個時候還敢莽撞…你是不作死不會死知道編劇開了腦洞金手指不讓你死嗎?bug 3 燕洵在九幽臺上理當看盡了炎涼世態,這個時候,面對宇文玥,他還需要問什麼十年兄弟情義?還需要蠢蠢的問:“事關燕北存亡你竟只是暗示?”我去?事關燕北存亡,你不知道白虹貫日啊,你不知道功高蓋主啊,你不知道長安五俊都各懷鬼胎燕北一直被人垂涎啊,你不知道你爹派你來你就肩負家族使命啊?別說人家暗示好幾遍了,什麼你快回去,什麼出了事兒連累了我們星兒,你沒有腦子啊,理應一遍就立刻警醒了呀,你在幹嘛?你說兄弟一場,你在勾搭人家苦心調教的侍寢婢女,不好意思說兄弟一場?bug 4 斷指,請問編劇你寫斷指就是為了上新浪熱搜吧…這個時候燕洵經歷國破家亡,身上肩負的,已經不是自己的命了,已經不是一個為博紅顏一笑可以不顧一切了,你這個時候讓他斷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你讓他為了楚喬深情了,但是不合常理好嗎?國仇家恨這一秒就不及一個女人了合理嗎?而且對情節有啥推動呢?你又不會讓楚喬愛上燕洵,這樣不珍惜自己身體髮膚的男人有什麼可愛?終於要說正常的語文老師了。狗子看的特清楚,在採訪就說“你說他對星兒沒動情,那這每集每集這都幹嘛呢,當觀眾傻”,又或者“你說宇文玥一個清冷的人,他要真清冷,參加什麼長安五俊(也就是古代F4)評選啊”,所以宇文玥的冷是表面的,一顆不安分不甘心的心,那是一直在的。所以面對什麼都敢做的天不怕地不怕的星兒,他就看到了隱藏在自己內心的自己,所以他對星兒的縱容,最開始只是對另一個自己的放縱:有人關心,有人護著,有人點撥,可以心直口快。他這是對他自己缺失的渴望的那一部分的彌補放縱啊,愛你就等於愛自己啊,所以星兒死了,他就燒了諜紙樓,不讓替身存在,那就讓真實的我復活吧,所以這一段處理的不錯。還有就是那一段以為星兒被探子殺了,然後種種的關切不捨,之後恢復理智敢和星兒賭一回你敢不敢殺我,顯出了自信勝券在握的那一面,之後再思量了家族利益且星兒嫁禍他以後下決心拿下星兒,也是明智之舉,必須拿下,於公,要給家族皇權悠悠眾口一個交代,於私,當時他把星兒做自己的附屬品,勞資的人勞資必須帶回去,而且帶回去才知道問題癥結自己慢慢解釋,所以這才是一個正常門閥公子面對一個好像自己喜歡的女人又好像出賣了自己的做法啊,而不是一味深情啊。最後燕洵單槍匹馬來了,宇文玥放了水,不然憑燕洵和星兒能這麼輕易跑?大約覺得帶回去還要面對祖父那邊,又有燕洵這個兄弟,不如讓她自由先,之後他是間諜頭子,星兒跟著燕洵,找回星兒也不是難事兒,邏輯通順。你說九幽臺燕洵哭天搶地宇文玥神遊,請問這個時候他演的不對嗎?一方面忠君為家族,另一方面自己女人和兄弟,皇帝說,但凡偏袒燕洵就給他家族好看,他除了洋裝冷靜想對策,還能如何,像魏叔燁一樣?那就不是宇文三房當家冷公子了?雖然看起來體力上狗並沒有特別累的戲,但是,他就憑這戲讓我對他路人轉粉了,角色沒硬傷邏輯通順,是本劇唯一不違和角色。
-
6 # 死亡螺旋丶
燕洵在九幽臺看見父親首級,母親撞死在眼前,血海深仇阿,可剛回鶯歌苑卻心裡全是楚喬。我要是他爹孃絕對氣活了。重兵把守的鶯歌苑刺客死了一批批,燕洵的幾個手下跟走城門似得,我也是醉了還有那個皇上,不知道斬草除根啊。都決定殺燕北侯了,不殺燕洵?別跟我說都動手了沒想好怎麼處理燕北勢力,留著燕洵不是作死嘛,真不知道怎麼活這麼多集的
-
7 # 深夜十一點
印象很深刻的,當時京城所有的人都在抓煙燻和楚喬,他們逃出城了,沒跑多遠就休息了……整個大魏的人都在抓他們,這時候不應該是日以繼夜快馬加鞭逃嗎,結果宇文懷出個城沒多久就把他們給找到了……心也是real大,當然逃回去了戲就沒法演了,所以也只能這樣。
-
8 # 44106771
我覺得比較扯的是魏家想幹掉柳申,玥公子暗中保護柳申,這是被魏舒燁看在眼裡的,最後魏家被滿門抄斬,魏舒燁居然不恨他,還感激鑰公子,還有七王在調查趙西風死因的時候也是不遺餘力,把髒水都潑到魏舒遊頭上,魏家是七王的母家,再深明大義也不合常理,哪有王子願意幹掉自己母家的,還有貴妃居然也不埋怨
-
9 # 三圈愛看
《楚喬傳》中最大的bug可能就是:楚喬是一個身份低賤的奴隸,可她不僅敢懟燕北世子燕洵,也敢給宇文府四少爺宇文玥甩臉子,而且對十三皇子元嵩愛答不理,還把南梁太子蕭策打了不止一頓。
但是他們不僅沒生氣,還都愛上了她。
-
10 # 壯士你褲子掉了
跟現在的中國產劇說邏輯簡直是強人所難。就不說角色的定位永遠搞不清楚了,楚喬露著胳膊帶著可以傷人的彈弓,真的符合邏輯嗎?哪個主子會允許下人那麼明顯的帶著殺傷性武器而不管?
再看看楚喬她們一夥下人,她們的言行舉止,到底哪一點符合奴才奴婢的身份啊!
如果身份不曾被真正壓迫,那麼她的反抗又能讓人真正動容多少呢?
來給題主看一下找到的兩小點:
楚喬傳第一集:趙麗穎飾演的罪囚狼口脫險,全身傷痕累累,這時柴房有人進來送飯了。
送來的是什麼呢?菜葉子紅燒肉配米飯。
錯誤二:水稻在西魏時期的長安一帶已經有種植,但是數量偏少,那個時候關中地區的主要作物是粟也就是小米,給一個罪奴楚喬吃大米,機率更為0.001%。
該劇組可能經費不夠或者道具師比較隨意,趙麗穎夾的這塊紅燒豬肉,是帶著豬RT的母豬肉,屬於非常差的豬肉部位,成本較低!(捂臉)
-
11 # 花染涼意小懶君
硬傷就是楚喬當了宇文玥侍寢婢女,竟然沒有親親過!!!!硬傷!!!!!硬傷!!!!硬傷!!!!!
感覺燕洵世子在轎子裡的心裡變化太傳神了,特別帥氣!
單春秋換了黑眉毛真是帥氣英武了
宇文懷悄無聲息的就掛了
這個小哥好帥٩(๑´3`๑)۶比那幾個男主角都帥!!!
-
12 # jiaer007
較真起來 很多偶像古裝戲的硬傷。。都都經不起推敲!!!楚喬傳 是趙麗穎林更新的完美絕配1號CP組合 及其他演員 及主創團隊的精心演繹 共同打造,奇蹟般滴挽救了。。這部傷痕累累的編戲!!!硬傷。。對影迷們。。不重要
-
13 # 項羽星空
戰略上燕洵不錯,捨棄一些,直取長安。
中國抗日上,有很多打完就撤,許多掩護的地方人民被屠殺。
說好聽了叫戰略轉移,實際上差不多就是避其鋒芒,慢慢發展。
燕洵策略是對的,拿到長安一切就結束了,
同理按道理長安危難,大軍必定回去支援,安常理也能解紅川危機。公主個人的情緒左右了發展方向,這應該不可能。皇上完全可以下旨收回兵符,取代軍權。
個人認為整體上燕洵決定是正確的。
-
14 # 歷史話癆
最近《楚喬傳》可謂是大火,它是一部由網文小說改編而來的電視劇,今天我只單純的來講講電視劇中暴露的歷史硬傷,以免誤人子弟。不上升任何演員,所以演員粉請別玻璃心。
把藏文當梵文不是沒文化,就是不上心
現在網路如此發達,想在網上找到一篇梵文的文稿並不是難事,哪怕事前用十秒鐘百度,也不至於藏文梵文分不清。
傳為藏文創造者吞彌桑布扎手跡
退一步講,就算劇中講的是藏文。那就更不符合史實了,藏文是吐蕃時代公元7世紀由國王松贊干布派遣藏族語言學家吞彌·桑布扎到北印度學習梵文,回國後引用梵文字母創制的。而《楚喬傳》以西魏為歷史背景,藏文那時候都還沒有發明出來呢。
點茶法源自晚唐,西魏不該出現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點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時期才流行。而《楚喬傳》以西魏為歷史背景,比點茶的起源晚唐超前了約七百年光景,實在是讓茶友們一臉懵啊。
唐代的煎茶重於技藝,而宋代的點茶更重於意境。
宋代時,點茶盛行,宋人詩詞中多有描寫。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詩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
宋代鬥茶之風盛行,宋代蔡襄《茶錄》記載: "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去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開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除此之外,點茶法的影響汲及亞洲許多國家,對日本的抹茶道影響尤深。
能拉開弓,不等於會射箭,宇文懷等人射箭的姿勢都不對。
常見的射箭法有兩大類:流行於盛行單體弓的西方世界的「地中海式」,由食指勾弦位於箭尾之上,中指和無名指勾弦位於箭尾之下;
地中海式
另一種流行於盛行複合弓的東方世界的「蒙古式」,用戴著扳指的拇指勾弦,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以加強力道。這兩種不同的手法,源於單體弓與複合弓不同的特性。單體弓的弓身一般較長而彈性差,拉滿時、弓弦的角度比較大,適合用多個手指勾弦;複合弓的弓身一般較短而彈性好,拉滿時、弓弦成銳角,只適合用拇指單個勾弦。
捏箭式
《楚喬傳》中人獵場一幕,前兩個是步射,燕洵和宇文懷都是地中海射法,最後一個是騎射,這姿勢。。。
而中國傳統弓運動中稱呼為「握拳式」撒放,是蒙古撒放的一種。還有一種叫「鳳眼式」撒放,使用也是很普遍的,蒙古式撒放主要是這兩種。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西魏時的文字已有隸書、楷書,劇中都是篆字,
《楚喬傳》劇中看情報,滿篇都是篆字,還不是卷軸,單頁。
秦漢之交,已經有漢隸,之後日常書信,不可能都是電腦打印出來的篆字,到了漢末鍾繇創楷書,後漢劉德升創行書,這兩種書寫字型也是大流行,
魏碑《元懷墓誌》拓片區域性
魏碑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現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楷”。魏碑原本也稱北碑,在北朝相繼的各個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國時間最長,後來就用“魏碑”來指稱包括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內的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
劇中的西魏是北朝了,早已經摒棄篆書,而劇中還全是篆書。
第二,《楚喬傳》中青山院案頭堆放的竹簡明顯是不符合史實的。
中國古代的書寫材料經過了龜甲獸骨、青銅器以及竹簡的演進。
這些材料最大的特點就是笨重,當年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竹簡奏章重達一百二十斤,需要內侍抬著上殿。當時形容知識淵博的“學富五車”就是五馬車重的竹簡。
鑑於這樣的弊端,華人開始尋找更為輕便的書寫材料,很快選中了“縑帛”,就是絲綢織成的布。但是這太貴了,普通人根本用不起,更別提推廣了。
直到西漢初年,麻紙出現,這是書寫材料的革命。但是這種麻紙易破損且不易儲存,所以一直默默無聞。
東漢中期,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將造紙取材擴大,“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這導致紙張強度增加、價格低廉,因此很快推廣開來,開始了對竹簡的大規模取代。
到四世紀的兩晉時代,紙張已經完全取代竹簡,成為書寫的主要材料。
《楚喬傳》中青山院案頭堆放的竹簡明顯是不符合史實的。
此外南北朝時期戶籍已經用紙捲了,也就是類似今天書畫卷軸式樣的紙張,所以古書稱“卷”,就是這種東西,而劇中還滿是竹簡和布書,讓人詫異主創搞錯了西魏的歷史時段了?難道以為是公元前500年?
魏國十三皇子封裕王,這個封號不靠譜。
皇子封王,是從西漢劉邦開始的,這種封叫裂土分茅,也就是有王爵,有領土,有官署,是正經立國。在法律上,這些皇子封王的國,就是一個個次一等的國家,所以他們是國王,他們的封地就是封國。
因此,從漢到魏晉,封王的王號,要麼是單字的“國名”,比如趙、齊、楚、梁,這是為了標識封地區域,不會出現封趙王,封地在江南的情況;要麼就是雙字的“郡國名”,比如河間、淄川、濟北、琅琊、東海等等,都是封地為郡。
這種情況,直到唐代才改變,即定親王、嗣王、郡王等級別,但都屬於“封而不建”,也就是說,有封號爵位可以領取對應的收入,但是不建國,自然也就沒有對應的封國,王號和封地之間不再存在聯絡。
因此,唐朝的親王,就有類似“裕王”這種吉利話王號,比如唐玄宗的兒子,光王李琚(第八子,母劉才人)儀王李璲(第十二子,母劉華妃)潁王李璬(第十三子,母高婕妤)永王李璘(第十六子,母郭順儀)壽王李瑁(第十八子,母武惠妃)延王李玢(第二十子,母柳婕妤)濟王李環(第二十二子,母鍾美人)信王李瑝(第二十三子,母盧美人)義王李玼(第二十四子,母閻才人)這些就怎麼攀都攀不上古代的國名了。
明穆宗朱載垕
據現存史料考據,裕王這個封號正式出現是在明世宗冊立次子朱載壡為太子、三子朱載垕為裕王、後來裕王朱載垕即位,改元隆慶,就是我們常說的隆慶皇帝。所以,“裕王”出現在唐之後,不奇怪,出現在唐之前,奇怪。
步履維艱,穿越的臺詞
林更新有一句臺詞叫“步履維艱……”,但是步履維艱這四個詞出現的朝代是宋朝啊,出處於《宋史·章宗經三》:"年高艱於步履者,並聽策杖,仍令舍人護衛扶之。"明·邵景瞻《覓燈因話·桂遷夢感錄》:"念見劉,頸荷欠徽,手交木葉,顏色枯槁,步履艱難。"西魏的人說出來了,總感覺哪裡怪怪的,穿越?
這也寫了不少了,回頭再看再補,咱們雖然說古裝傳奇劇沒必要較真,但真心說藝術可以創作,但是請不要胡編。
-
15 # 柳含煙3
1,極度不連貫,裡邊的人演著演著一句不交代就不見了,後邊或許又會莫名出現。2,宇文懷帶那麼多兵堵住秀麗軍,當楚喬出現時居然選擇單挑而不是亂箭射死,最後把自己整掛了。3,燕洵在九幽臺被搞成那樣意識清醒被關押後很快恢復,而被元嵩小匕首扎一下居然當場暈過去了。4,楚喬平時戰鬥力近乎爆表,但被魏舒燁帶幾個小兵圍住居然"選擇怎麼去死"5,元淳輕易盜走了禁軍兵符,而且犯這麼大事這之後還能支走所有人差點殺她老爹成功?6,仇恨轉移有點牽強了,蘭淑儀和元淳恨楚喬似乎過了點。7,皇帝傻成那樣居然控制不住燕荀?殺了那麼多人還怕名聲不好?三年時間在燕北一點作為沒有?太多了,胡亂列舉些。當然,沒看過原著,但我相信,原著應該比該劇合情合理些。
-
16 # 娛劇圈
《楚喬傳》中有許多邏輯上的問題解釋不過去,而且這些邏輯問題都集中在主演身上。讓整個劇情連線太過強硬。不知道是編劇的問題還是剪輯的問題。
首先,楚喬的人物設定是重情重義。可是重情重義的楚喬,為什麼在化險為夷後,忘記了小七和小八呢。都快大結局了也沒看見她倆再露面。
其次,主角光環太強了!嚴重侮辱觀眾的智商。當初在九幽臺上燕洵被虐的那麼慘,身中數箭也沒見他受多大傷。然鵝,魏舒燁就中了一箭就領盒飯了!而且就連宇文玥也是如此。請問,燕洵是鐵做的嗎?中了那麼多箭都沒事!
再次,人物之間的關係轉換太不符合邏輯了!蘭兒本是洛河的侍女,與洛河姐妹相稱,結果,楚喬還叫蘭兒姐姐。蘭兒本是奉命保護楚喬的,為了楚喬還被官兵輪姦。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忠心護主的人,明明是宇文懷綁了她的孩子,她卻要將楚喬視為殺死她孩子的仇人。難道是因為楚喬殺死了宇文懷?可是,這不正好替她孩子報仇了嗎?
-
17 # 隨機命名
最大的邏輯錯誤就是楚喬 還記得劇裡有一集是燕洵帶兵都打到長安城下了 為了楚喬又回去了 連燕洵自己都說 這種機會錯過了就沒有了 還是要回去 仇不報啦? 還是說導演要拍第二部不讓去報仇了? 全劇 楚喬和燕洵和宇文玥就不在一條路上 楚喬要釋奴止戈 燕洵要報仇 宇文玥要啥我到現在也沒明白 可能他只要楚喬吧 明明要的不一樣 結局也不可能一樣 還非要一起走 到最後只能是全輸 多嘴說一句 在那樣的年代憑一個楚喬要釋奴止戈 而且楚喬還活到最後了 主角光環開的太大了吧 !!!!!
-
18 # 冷玫74愛生活
《楚喬傳》裡邏輯性問題較多,該劇大概是以南北朝時期北朝的西魏歷史為背景召開的。
此時,流行的字型應該是隸書,或者向隸楷過渡。可是,電視劇裡竟然還以秦朝的篆書為主。
關於書寫的材料也應該是紙了。東漢就發明了實用的紙,可是,宇文玥等大貴們竟然還是滿屋的竹簡。
-
19 # 小劉的劇場
宇文懷殺死了蘭淑儀的兒子,但是蘭淑儀卻將所有的怨恨都歸到了楚喬的身上。之所以說這個情節有邏輯硬傷,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蘭淑儀對楚喬的感情很深
蘭淑儀曾經是楚喬母親的侍女 ,在楚喬的母親死後為了保護楚喬,她可以犧牲自己的清白引開追殺她們的人,直到她被那些殺手拖走,都沒有出賣躲在樹枝後面的楚喬。被那些人抓走後,蘭淑儀吃了很多苦頭,最終還被宇文懷送進皇宮侍奉皇上。但是即便如此,她都沒有憎恨楚喬,兩人再次相見的時候,楚喬雖然不記得她了,但她仍然對楚喬很親切。
為了幫助楚喬,她經歷了這麼多的磨難心中都沒有怨恨,由此可見,她對楚喬的感情是很深的。
第二個原因:產生怨恨的邏輯不成立
宇文懷才是殺死她兒子的直接兇手,並且在她的兒子被帶走之前,她就已經知道了隱瞞楚喬身世會產生怎樣嚴重的後果,但她還是選擇了閉口不言,就說明她是打算救楚喬的,可以不計一切後果。
雖然楚喬是導致她兒子被殺的間接原因,但自始至終楚喬都不知道這件事,也根本就沒有參與到這件事情中來。並且就從關係的親疏遠近來說,楚喬是她的親人,而宇文懷是他的仇人,把仇人做的壞事加諸到親人身上這屬實是不能理解,而且選擇保守楚喬秘密的人也是她。
綜合上述兩個原因我們就可以看出,宇文懷殺了蘭淑儀的兒子,蘭淑儀卻恨上了楚喬這個邏輯是不成立的。
回覆列表
493年,孝文帝以南征為名遷都洛陽,標誌著北魏漢化改革進入高潮。
孝文帝改革以漢化為中心,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改易漢俗例如改姓等。這是北魏對漢文化的全盤學習,大大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程序。
但是,孝文帝改革觸動了鮮卑舊貴族的勢力。
他們從改革一開始就百般阻撓,與孝文帝的革新派形成激烈對抗,這種新舊衝突在孝文帝去世後開始激化。
改革後不到五十年,北方六鎮起義,北魏走向分裂。
534年,高歡扶持元善見為帝,建立東魏;535年,宇文泰扶持元寶炬為帝,建立西魏。
高歡是鮮卑化的漢人,而宇文泰是漢化的鮮卑人。二者出身不同,但都盡力彌補漢化改革帶來的漢胡分裂。
高歡面對漢族門閥和鮮卑貴族的矛盾,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只好推行家族聯姻。相比之下,宇文泰的社會改革做得很成功。
本來北魏建國後,胡漢融合一直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但是孝文帝改革太急功近利,導致社會的嚴重撕裂。所以針對這樣的弊端,宇文泰開始了“反漢化”改革。
宇文泰起用蘇綽推行“託古改制”,以恢復“周禮”為名推動社會變革。
改革的內容包括改革官制,推行“均田制”、“府兵制”等,隨後宇文泰頒佈《六條詔書》,對改革的方向做了確定。
為了彌合胡漢之間的裂痕,宇文泰開始實行“賜姓制”,即將有功的漢人賜予胡姓。
這在最大程度上籠絡了胡漢上層,特別是關隴貴族。後世清朝推行的“抬旗”和賜姓有異曲同工之妙。
《楚喬傳》開篇年代應該在西魏建立後,因此男主角宇文玥不可能是西魏建立者宇文泰的原型。
①而開始推行改革的西魏,鮮卑貴族是不會有漢字單姓的,而進入上層的漢族士族也應該是胡姓,所以劇中的姓氏不符合史實。
二、社會風俗除了賜胡姓,宇文泰在社會風俗上也推行復古。宇文泰來自北方六鎮,六鎮以鮮卑貴族為主。要知道,漢服的寬袍大袖不適合作戰,所以趙武靈王才推行胡服騎射。
那麼作為弱勢一方的西魏,為了富國強兵,在衣冠等風俗方面開始復古,重新恢復鮮卑服飾也勢在必行。
②所以劇中滿眼風度翩翩的漢服裝束是不符合史實的。
需要說明的是,儘管宇文泰大力復古,但目的是融洽民族關係。他的最終本質還是推動封建化實現富國強兵,所以這場改革實際上是“明退實進”。
三、書寫材料的革新中國古代的書寫材料經過了龜甲獸骨、青銅器以及竹簡的演進。
這些材料最大的特點就是笨重,當年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竹簡奏章重達一百二十斤,需要內侍抬著上殿。當時形容知識淵博的“學富五車”就是五馬車重的竹簡。
鑑於這樣的弊端,華人開始尋找更為輕便的書寫材料,很快選中了“縑帛”,就是絲綢織成的布。但是這太貴了,普通人根本用不起,更別提推廣了。
直到西漢初年,麻紙出現,這是書寫材料的革命。但是這種麻紙易破損且不易儲存,所以一直默默無聞。
東漢中期,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將造紙取材擴大,“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這導致紙張強度增加、價格低廉,因此很快推廣開來,開始了對竹簡的大規模取代。
到四世紀的兩晉時代,紙張已經完全取代竹簡,成為書寫的主要材料。
一般而言,古代新生事物都是從上層鋪開而後逐漸向下層滲透的,所以紙取代竹簡的革命應該先從上層開始。
四、漢字字型除了紙,值得一提的是漢字字型的不斷髮展。
夏商時代,以龜甲獸骨為書寫材料,漢字屬於初創階段,因此以甲骨文為主流。商朝之後,青銅器盛行,篆書作為一種甲骨文字的升級版開始成為主流,刻在青銅器上稱為銘文。篆書在春秋戰國的發展過程中開始五花八門,最後書寫小篆的秦國統一六國。
秦朝統一後,對文字進行了統一,這是漢字發展的里程碑。
秦朝先是以小篆作為通用字型,後來發展出隸書。隸書字形扁長,適合在竹簡上豎向書寫。
進入南北朝時代,漢字的字型再次出現多樣化趨勢,“北碑南帖”成為當時的典型特點。
北魏時代,碑體成為主流字型,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魏碑”。
北魏瓦解後,東魏成為碑體的主要繼承者,這也成為後世隋唐書法的先行者。
而西魏由於推行“反漢化”改革,所以對魏碑的繼承不如東魏,後期統一北方後才後來居上。
西魏字型前期趨於復古,北魏的流行字型為漢化後的隸書,即“漢隸”。
④劇中所出現的字型基本都是篆書,這是不符合史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