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公元383年,鮮卑族拓拔珪稱帝,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公元420年,劉裕迫晉恭帝讓位,自立為帝,國號為宋,史稱劉宋。自此,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南北對峙的時期!
11
回覆列表
  • 1 # 眸子8552

    南北朝時期劉宋與北魏兩大政為什麼沒能呑並對方,始天下一統?

    劉裕,殺六位皇帝篡權上位。先伐南燕,後滅焦縱、滅秦。連年征戰,人口下降田原荒蕪。所以他掌握政權後,要整吏治、獎農耕休養生息。此時為擴大疆域,他還多次進行北伐。也沒有能力,與同他一樣強大的北魏用兵。

    北魏入中原,受漢文化的影響。社會的經濟,政治發生了變化。先前的快速的遊牧生活,被慢節奏的農耕生活所取代。雖然滅東晉、南燕、後秦,北魏日益強大。但北方還有柔然、大夏、北燕、西秦、北涼等勢力對北魏構成威脅。當時看是隻有劉宋與其對峙,背後之敵不可小視。又雙方勢力相當,誰也不敢對攻擊對方能有多少勝算有把握。只能隔黃河,形成南北對峙。

    後期,北魏經過長期的準備,休養。終於宋永初三年,向劉宋發動進攻,從此拉開了北魏與劉宋的長期戰爭。

  • 2 # 玉潤萬古

    兩漢之後,三國鼎立半個世紀,方才一統華夏。但晉的輝煌實在短暫。隨著西晉的崩潰,中華大地就再度分裂,延續將近300年。

    公元280年,晉滅吳,算是這個王朝最後的閃光點了。

    其實在史家的眼裡,如果吳能多撐兩年,也許先崩潰的就是西晉。因為當時南下滅吳的西晉軍隊首腦內部就矛盾重重,賈充為代表計程車族和張華王濬等寒族高士之間,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境地。但吳沒挺住。

    11年之後,八王之亂;13年後,304年,劉淵建立趙漢,華夏再次陷入分裂。學術上定義的南北朝起於420年,劉裕代晉。但依我看來,從劉淵建立趙漢開始,南北朝分立的情況就已經存在,所以南北朝應該從304年開始。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

    從此刻開始,華夏在短短24年的統一之後,拜西晉朝廷的一通神操作之後,如立白痴司馬衷為帝,為獲取士族代表賈充等的支援,娶醜女毒女賈南風為太子妃併為皇后開始,整個西晉就開始了作死之路。司馬倫、司馬穎等八王,你方唱罷我登場,直至中原板蕩,神州陸沉,生靈塗炭。奈何奈何。

    群雄逐鹿,重現三國分立之局面,一直到580年,楊堅建立大隋,589年,隋滅南陳,華夏才重歸一統。

    這其中南北分立的局面長達將近300年。可以說,面對紛繁蕪雜的亂世,南北朝的重歸一統的難度應該是華夏有史以來第一。

    而細究根本,南北之所以分離如此長時間,主要原因還在於八王之亂、五胡十六國乃至南北朝這段時間,是華夏大地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時期。

    而其矛盾主要有三:一、民族矛盾非常嚴重;二、掌權的鮮卑氐羌等的軍事貴族與中原計程車族門閥矛盾嚴重;三、皇權與士族門閥的矛盾重重;四、舊軍事貴族與皇權的矛盾

    這些矛盾,任何一個處理不好就能要了一個王朝的命。

    這個東西要展開了說,可能得寫一本書,顯然不現實。我們通過幾個具體例子來看看其中蘊含的危機究竟有多嚴重。這樣大家可能更好理解一些,因為更直觀。

    首先,民族矛盾。

    民族矛盾是這長達約300年的亂世前期最主要的矛盾。

    這個矛盾嚴重到了什麼程度呢?直接要了已經統治華夏半壁江山的前秦的命!

    大家知道,前秦是由氐族的苻氏所建,開疆立土的為苻洪,集大成者為苻堅。而苻堅的直接死因雖然是淝水之戰的大敗,但其誘因卻是如何處理國內的民族矛盾問題。

    在苻堅先後攻滅匈奴鐵弗部的劉衛辰、代國的拓跋什翼健,消滅羌族的姚襄另立姚萇,滅前燕收慕容垂以後,除了後趙的石勒,五胡亂華的幾個主角都攏在了苻堅的麾下。

    如何處置這些豪酋就成了讓苻堅頭痛的問題。

    苻堅之所以不顧國內重臣的反對而攻晉,除了想一統華夏以外,更重要的是想透過攻晉而消解民族難題,有那麼點借刀殺人的意思。

    與很多人想象中不同,慕容垂姚萇等人雖知道苻堅另有目的,卻積極支援攻晉。在淝水之戰敗後,毫髮無損的慕容垂建立後燕,姚萇據關中建後秦並縊死苻堅,北方重新亂成一團。

    385年苻堅死後,北魏經過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三代人前赴後繼,在先後消滅後燕、北燕、赫連夏、沮渠氏的北涼,13次出擊漠北打擊柔然(也就是花木蘭從軍征伐的柔然),最終在439年才完成統一北方的大業。這個過程有多艱辛,可想而知。

    在這以後,五胡亂華所產生的背景民族矛盾開始簡化,矛盾緩和,整個過程從316年西晉滅亡到439年北魏統一北方,歷時123年,極為艱辛。

    其次,則是鮮卑、氐、羌等的軍事貴族與中原計程車族門閥之間的矛盾。

    再次,則是皇權與士族門閥之間的矛盾。

    這裡本來應該分成兩塊分別論述,但是實際上當事的另一方都是中原的世家大族,兩種矛盾之間存在很深的牽連,所以我們就放在一起來說。

    根據魏書的記載,兩者之間的矛盾雖然總體可控,但最終還是爆發了,並且釀成了極其嚴重的後果,這個後果集中體現在公元450年,即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發生的“國史之獄”。

    整個國史案,號稱北魏第一謀主,太武帝拓跋燾的子房崔浩及其修史的同僚、姻親被殺無數,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崔浩被殺時,“衛士數十人溲(撒尿)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幾十個衛士朝崔浩臉上撒尿,可謂是屈辱至極。宰輔被殺的,沒有比崔浩更慘的。

    雖然由頭是因為崔浩在《國書》中秉筆直書,敘述了早期拓跋鮮卑一些不為人道的隱事、秘事和不為人道的醜事,但實際上是因為崔浩作為當時的世家門閥的代表,試圖“大整流品,明辨姓族”,也就是說,重整世家門閥,來統治天下。這種復辟魏晉統治方式的手段,顯然觸及到了敏感地帶,侵犯了鮮卑軍事貴族和皇權,這才是崔浩惹來殺身之禍的根源。

    因為你試圖以門閥來統治天下,鮮卑軍事貴族的利益如何保證?辛辛苦苦打天下卻讓你來坐龍庭?

    這種矛盾也可以視作是民族矛盾的延續。

    其次,崔浩試圖“明辨姓族”,重整門閥,與世家門閥共治天下,那麼皇權呢?你把皇帝,把太武帝拓跋燾往哪裡擺?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最終的結果就是太武帝拓跋燾和鮮卑軍事貴族借國史案發威,將清河崔氏等滅族而告終。

    矛盾大不大?殺得是屍橫遍野。

    最後,則是鮮卑軍事貴族和皇權世家門閥之間的矛盾。

    在這個過程中,鮮卑軍事貴族是一方,另一方則是皇權和世家門閥。在這裡,皇權和世家門閥結成了同盟。

    這個矛盾集中體現在北魏末年的“六鎮之亂”。六鎮之亂直接敲響了北魏的喪鐘,導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並導致拓跋氏(元氏)皇權旁落,宇文氏的關隴貴族和高歡的武川鎮軍閥崛起,最終讓楊堅摘了桃子,建立大隋,重新統一華夏。整個過程才告一段落。這個過程持續近300年!

    所謂的六鎮之亂,其實就是鮮卑軍事貴族與皇權世家門閥之間矛盾的集中爆發。孝文帝即位後,在其祖母馮太后的支援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先後推出三長制、均田制,並在494年借南伐為名遷都洛陽,正式開始了北魏的漢化改革程序。整個過程是五胡亂華民族融合的高潮,在這之後,民族矛盾已經基本可控,民族融合基本完成。

    但是,由於孝文帝改革忽視了其傳統軍事力量,即以沃野鎮為代表的六鎮鮮卑軍事貴族和漢族豪宗的利益,拉大了他們與中原門閥士族的待遇差距。原本作為北魏國之干城的六鎮卻迅速淪為了二等公民甚至賤民。

    這種不公迅速釀成大亂,並且一發不可收拾,直至北魏分崩離析。有點諷刺的是,最終這場叛亂是在北魏的死敵柔然的幫助下,北魏才平定這場叛亂的。而六鎮本為防範柔然而設。歷史至此,算是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但叛亂雖然平定,出身於懷朔鎮的高歡,和出身於武川鎮的宇文泰及其關隴貴族卻趁機分別攥取了東魏和西魏的政權,先後建立北齊和北周,在宇文邕統一北方並早逝後,最後由楊堅摘了桃子,統一了華夏。

    至此,以上的四大矛盾才得到基本解決,不再為禍。矛盾一旦解決,華夏也就重歸一統,隋唐繼之而興。

    細細想來,哪一個矛盾的解決不是伴隨著血雨腥風?300年能解決,也算是萬幸

  • 3 # 戰龍集團—笨傻懶蠢

    北魏,劉宋為什麼不能吞併對方南北朝時期,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南朝:宋齊梁陳,南朝是正統朝代還是北朝是正統朝代,誰是正統

    北魏在孝文帝時期積極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甚至一律改穿漢服、說漢語,鼓勵與漢人通婚。這說明漢文化深受異族的景仰。但如果從後來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變北齊,西魏變北周,北周滅北齊,楊堅篡北周建立隋朝,隋再滅南陳,北魏時正統的說法也不全錯。但南朝北朝都有可能一統天下,誰能征服對方誰就是王者,就是正統。史學家的一貫看法是南朝是正統。

    都是漢家裝束

    滿意請採納

    主要是人口多。

    實際上,在北魏未統一北方之前,劉宋還是有優勢的。北魏統一北方之後,北魏轄區內的經濟政治文化恢復得非常快。

    戰前準備1、東路軍6萬人由輔國將軍、青、冀2州刺史蕭斌為統帥, 以寧朔將軍王玄謨率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鎮軍諮議參軍申坦等 水軍1萬為先鋒,經淮、泗入河,進攻鎬礅、滑臺等地。鎮軍將軍、徐、兗2州刺史武陵王劉駿率水陸繼進,併兼統東路青、冀、徐、兗4州之軍。

    1、僭晉是北魏對東晉的蔑稱。僭,僭越,地位低下而冒用地位高的人的物品或者稱號。

    司馬睿東晉的開國皇帝,傳說司馬懿的曾孫。

    這段話是給司馬睿潑髒水。

    大意如下,偽晉朝司馬睿,字景文,西晉將領牛金的兒子。當初,晉宣帝司馬懿(司馬昭追封)生了大將軍琅邪武王司馬伷。司馬伷生了冗從僕射、琅邪恭王司馬覲。司馬覲的王妃是譙國夏侯家的女兒,字銅環,和牛金通姦,才生了司馬睿,沒有被發現是通姦生的孩子,所以司馬覲仍然認為是他兒子。

    2、鮮卑人自稱黃帝之後,與漢族同宗,道武帝建立北魏後,消滅北方割據勢力遷都平城,與建康的劉宋王朝對峙,不只相互攻戰,還爭著正統地位。他們稱劉宋為島夷,劉宋稱他們為索虜,島與夷都是少數民族,都非漢人,所建王朝是非正統王朝。

    3、為了論證自己王朝的正統性,打擊敵對國家是一種有效地手段,給對方一個貶義的稱呼,表示對對立王國的不承認和蔑視的態度。《北史·序志》有載:“大師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魏‘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並不能備,亦往往失實,常欲改正,將擬《吳越春秋》,編年以備南北。”

    《北史》是隋唐之際李延壽所著,雖非魏晉之書,但透過以上材料至少可以反映兩點內容:其一,在魏晉南北朝之際,南北朝在史書中相互攻擊,南朝史書稱北方國家人為“索虜”,北朝史書稱南方國家人為“島夷”。互相醜化其形象。其二,李大師是因為看到南北朝互相醜化而“往往失實”的史書,才“有著述之志”,後來其子李延壽材繼承父親的遺志,完成了《北史》和《南史》。綜上兩點可以說明南北朝史書中會經常出現“索虜”、“島夷”之類的攻擊之語,其目的正是為了醜化敵對王朝,可以標榜之際,宣揚其王朝的正統性。又如《南齊書·魏虜傳》曰:“魏虜,匈奴種也,姓託跋氏。晉永嘉六年,幷州刺史劉琨為屠各胡劉聰所攻,索頭猗盧遣子曰利孫將兵救琨於太原,猗盧入居代郡,亦謂鮮卑。被髮左衽,故呼為索頭。”

    這裡值得注意的有兩點,其一,《南齊書》稱北魏為“魏虜”,顯然帶有蔑視之意,其形容拓跋氏“被髮左衽”,而“被髮左衽”向來是用來形容蠻荒未化的夷狄的。其二,《南齊書》稱鮮卑為“索頭”,稱北魏為“魏虜”,兩者結合,正是前所引《北史》中“索虜”的來源。

  • 4 # 老閒同志

    謝邀!南北朝時期:南朝聚集了漢人的精英,地處富庶的江南,國家富裕但武備不強,常發生兵變朝廷不穩,沒有雄才大略之主去收復山河之志;北朝是遊牧民族建立軍勢強悍,但財力欠缺,又才融入漢化程序,後經內訌之亂始終未能達到統一的目的,南北保持了相對的平衡;所以史稱南北朝,直到隋朝楊堅華夏統一。

  • 5 # 慢慢寫

    南宋皇族自相殘殺,無力北伐。北魏雖然軍事力量強大但內部民族矛盾重重,鮮卑族和漢族之間矛盾很大,而且北方大戰連連。人口降低很少,南方不打北魏算客氣。可以說當時南北力量相當。南北力量失衡是南梁侯景之亂。其實當時北方分裂,南梁完全可以統一北方。只不過梁武帝一心向佛而且兒子巴不得老爸,兄弟去死,自己當皇帝才被北周北齊賺了大便宜。西周從南梁搶了四川湖北大量領土,從三國實力最弱到實力最強,為統一天下做了準備。

  • 6 # 劉文廣

    南北朝時期,劉宋是東晉權臣劉裕在南方建立的王朝,而北魏是拓跋珪在北方建立的王朝。

    宋武帝劉裕,最初只是個賣草鞋的,後來參加了當時東晉最強大的北府兵。劉裕本人很努力,憑藉戰功,逐漸成為上司劉牢之的心腹,幫助東晉平定了孫恩叛亂。公元402年,桓玄叛變自立後,劉裕為東晉王朝出力討伐之,滅了恆玄的桓楚政權。自此劉裕手握東晉朝政大權,然後開啟了南征北戰的歷程,他帶兵北上滅亡南燕,西進滅亡譙蜀、仇池。此後又帶著人馬北上,滅亡後秦。公元420年,劉裕登基稱帝,劉宋王朝始。但一代梟雄高祖劉裕登基伊始,他南征北討打下的半壁江山就開始遭到北方遊牧政權的蠶食,根基不穩的關中被匈奴後人赫連勃勃的夏國政權所奪取。這次失利不僅丟掉了失而復得的漢晉故土,而且還損失了相當多的猛將謀臣和精兵。

    北魏的拓跋珪在公元386年,趁著前秦淝水之戰戰敗後大亂,建立了北魏王朝。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劉宋王朝的時候,北魏試圖南下,均被善於守城的劉宋大軍擊退。

    公元422年,劉裕不幸病逝,北魏明元帝打算趁著劉裕去世的機會南下奪取劉宋的地盤,雙方在黃河流域展開大戰,互有傷亡,付出了慘痛代價。這個時候接替劉裕的是無能的劉義符,劉義符被權臣徐羨之等人給廢了,此後劉義隆登基,也就是宋文帝劉義隆。劉義隆打算收復失地,開啟了北伐。第一次北伐,在公元430年,劉義隆以過彥之作為主帥,奪取了河南地區的洛陽、虎牢等地。可惜北魏發起反攻,結果第一次北伐失敗。第二次北伐,在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自帶領10萬大軍南下,宋文帝劉義隆命劉義恭為主帥,分兵四路進軍北魏,其中西路軍大勝,可東路軍被太武帝擊敗,此後劉義隆排程失策,導致拓跋燾飲馬長江。第三次北伐,在公元452年,北魏宮廷內亂,劉義隆再次命人北伐。臧質率軍打潼關,魯爽帶人攻長社、虎牢關,可惜張永一直打不下碻磝。結果讓北魏挖地道偷襲。這次北伐雖然收復了部分河南地區,可是沒有什麼大的收穫。

    公元471年,孝文帝拓跋宏繼位。他在北魏實行了均田制,使得北魏的老百姓提高了生產積極性。並且遷都洛陽,對鮮卑族進行改革。他命令用漢服取代鮮卑服,用漢語取代鮮卑語,甚至連姓氏都要用漢姓取代鮮卑姓氏。拓跋宏本人就改姓為元,也可以稱他為元宏。鼓勵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通婚,對於那些不願意改革的守舊派,拓跋宏也是毫不留情,選擇無情鎮壓,甚至連太子元恂都被拓跋宏給處死了。北魏於是日漸強大。

    而當時的劉宋已經日薄西山,劉義隆在政變中被殺,此後劉宋王朝一直處於內亂狀態,後來蕭道成掌握了劉宋政權,他廢除了劉昱帝, 將劉準立為宋順帝,而自己則自封齊王。公元479年,蕭道成解決了忠於劉宋王朝的忠臣們後,建立了南齊,自此終結了劉宋王朝在南方的60年統治。

    可是這兩個王朝,都不是因為外敵入侵而滅亡的,而是因為內亂才會滅亡。劉宋王朝,是因為權臣蕭道成,仿造劉裕篡奪東晉江山的形式,滅亡了劉宋,建立了齊朝。而北魏有兩個勢均力敵的權臣。一個是高歡,一個是宇文泰,他們將北魏分割成為了西魏和東魏,此後更是取而代之分別建立了北齊和北周。

  • 7 # 填哥嗑歷史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歷史上一段有名的亂世。南北各方亂成一鍋粥。

    在亂世中,各路英雄豪傑也紛紛登臺亮相,在歷史舞臺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幕。

    而天下大勢,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分裂割據一百多年後,南方改朝換代,北方則得到統一。

    公元420年,東晉權臣劉裕廢除晉恭帝,自立為帝,建國號“宋”。為了與後來的宋朝區分開來,一般稱為“劉宋”。

    公元439年,北魏皇帝拓跋濤率領軍隊滅亡北涼。統一北方。

    歷史,從此進入以劉宋為首的南朝和以北魏為首的北朝的對峙時期。

    自秦統一中國以來,一統中國就成了每一位處於亂世中的君主的最高理想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南北朝也不例外。北魏、劉宋互為敵對,都想吞併對方。並多次交兵。但是誰也沒能消滅對方。更為可笑的是,誰都沒能笑到最後。

    南朝宋北伐

    南朝宋是南朝四個朝代中對北方用兵最多的朝代,也是南朝中最有希望統一北方的朝代。南朝多次對北方用兵。

    早在劉裕還沒稱帝之時,劉裕就兩次率領軍隊北伐。滅亡南燕,大破北魏,滅亡後秦,收復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後長安雖在一年多後得而復失,但潼關以東、黃河以南和山東全境已劃入劉宋版圖,“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

    劉裕稱帝之後,也是雄心勃勃,積極準備,想一舉統一北方。怎奈時不我與,422年,劉裕與世長辭。北伐的任務,便落到南朝宋第三代皇帝劉義隆身上。

    次年,北魏便侵佔了南朝宋的河南地。

    425年,劉義隆即位。要求北魏歸還被佔領的河南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置之不理。

    於是,在剪除權臣,草草準備之後,於元嘉六年,劉義隆派遣大將到彥之為主帥,第一次北伐。

    三月戊子,遣右將軍到彥之北伐,水軍入河。——《宋書.本紀第四》

    宋軍起初確實打得不錯,攻城略地。但是後來宋軍兵力不濟,宋文帝又胡亂指揮。元嘉八年,宋軍北伐失敗。

    元嘉27年,公元450年,北魏南侵退走後,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派遣王玄謨率領大軍,兵分兩路,進行北伐。但是王玄謨並非將才,多次拒絕正確意見。致使東路大軍圍攻滑臺多個月而不克。利用這個時間,北魏調兵遣將,並且切斷王玄謨的退路。太武帝親自率領軍隊兵臨滑臺城下。王玄謨棄軍逃跑。北伐功敗垂成。

    元嘉29年,公元452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被殺。宋文帝命令蕭思話為主帥,兵分三路,發動第三次北伐。經過數月,北伐大軍相繼撤退。

    南朝宋的北伐至此結束。

    北魏南伐

    公元422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劉裕去世之機,率領軍隊南侵。佔領南朝宋的河南地。

    虜將達奚仰破金墉,進圍虎牢。毛德祖擊虜敗之,虜退而複合。拓跋木末又遣安平公涉歸寇青州。癸卯,河南郡失守。——《宋書.本紀第四》

    之後,魏帝親自帥軍到虎牢關,沒有攻克,於是退回洛陽。

    公元450年,南朝宋皇帝劉義隆發動第二次北伐失敗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領大軍南下,大規模侵略南朝宋。遇到南朝宋軍民的抵抗。置淮河邊幾座負隅頑抗的南朝宋孤城於不顧,南下直到長江邊。南朝宋都城建康戒嚴。但是魏軍也損失慘重。於是太武帝班師。

    公元452年,太武帝拓跋燾被殺。453年,宋文帝劉義隆被殺。南朝宋與北魏之間的對峙宣告結束。

    至此,我們來看看,宋和魏為什麼都沒能吞併對方。

    首先,看看南朝宋方面。我認為,南朝宋方面無法吞併對方有三個原因:

    一、南朝宋初期政治局勢不穩,重心並不在北伐。

    應當說,南朝宋初期是南朝最為銳意進取的時期。但是,劉裕是篡奪晉朝的江山的,並且東晉末年戰亂頻繁,所以,劉裕甚至包括劉義符和劉義隆不得不花費大量精力來穩定政局,發展經濟。

    南朝宋文帝

    辛未,富陽人孫法光反,寇山陰,會稽太守褚淡之遣山陰令陸劭討敗之。甲子,豫州刺史劉粹遣軍襲許昌,殺虜潁川太守庾龍。

    三年春正月丙寅,司徒、錄尚書事、揚州刺史徐羨之,尚書令、護軍將軍、左光祿大夫傅亮,有罪伏誅。遣中領軍到彥之、徵北將軍檀道濟討荊州刺史謝晦。

    ——《宋書》

    二、宋文帝志大才疏,並非雄才偉略的帝皇。

    宋文帝穩定內政之後,雄心勃勃,大舉北伐。可惜宋文帝並非雄才大略之主。三次北伐無功而返。

    宋文帝有三大缺失:

    1;缺乏用人眼光。所信任的大將難堪大用。

    第一次北伐,用的是到彥之。到彥之並非大將之才。將軍隊一字排開。被魏軍突破後又率領軍隊撤退。第二次北伐用的是王玄謨。此人北伐之時收刮民脂民膏,民眾並不支援。而且竟然棄軍逃跑。第三次用冀州刺史張永在撤退時竟然不告訴其他宋軍,導致宋軍大規模失敗。宋文帝的用人能力,可見一斑。

    2、斬殺大將

    南朝宋沒有大將嗎?有,非常有名,就是總結三十六計的檀道濟。可惜,這位三朝元老,在公元436年,因宋文帝的猜忌,被斬殺。

    檀道濟

    於是收道濟及其子給事黃門侍郎植、司徒從事中郎粲、太子舍人隰、徵北主簿承伯、秘書郎遵等八人,並於廷尉伏誅。——《宋書.檀道濟列傳》

    3.忠言逆耳

    第二次北伐之前,御史中丞何承就曾經提議充實青、徐二州的糧草。使得邊民糧食富足。然後再派軍隊大舉進攻。宋文帝不聽。結果北伐時宋軍糧草不濟,被迫撤退。

    第三次北伐,青州刺史劉興祖得知北伐,進言請派青冀二州共七千兵直指中山,佔據河北要地,並取當地農作物補充軍糧,若果成功,河南守軍亦當潰敗,率北伐主力的張永更可北渡黃河作支援。但是宋文帝沒有聽從。

    三、宋文帝之後的南朝宋帝王昏庸無能,內亂頻繁,難堪大任。

    前廢帝

    宋文帝被殺之後,南朝宋一片血雨腥風。孝武帝還算不錯,但是之後的前廢帝,明帝、後廢帝、順帝時期,南朝宋內亂頻繁,王室血案頻頻。加之蕭道成奪權。南朝宋即沒心、也沒力北伐了。479年,蕭道成自立為帝,國號齊,南朝宋滅亡。

    北魏為什麼也吞併不了南朝?

    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北魏的主要敵人並非南朝宋。

    對於北魏來說,它的主要敵人,是北方雄踞大漠的強大遊牧民族——柔然。

    公元424年,柔然可汗大檀率6萬騎深入雲中,攻陷盛樂宮(什翼犍建都之地,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魏太武帝親自抵禦,被柔然騎兵包圍五十餘重。柔然成為北魏北面的嚴重威脅。從始光元年至太平真君十年(424~449),太武帝在滅赫連夏、北燕、北涼的過程中,同時與柔然鬥爭,七次率軍分道進攻柔然。

    對於北魏來說,強大的柔然民族是懸在頭上的達克摩斯之劍。為了對付柔然,北魏還在邊境地區設立六個強大的軍事重鎮——北魏六鎮。並且也大規模的修建長城。北魏與柔然的戰爭,直到孝文帝時期才緩和下來。但是北魏和柔然的對峙,則是持續到公元534年北魏的滅亡。

    第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後,北魏佛教漸漸興起,皇帝以守成為主。

    拓跋燾死後,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繼登基,這些皇帝多次以守成為主,勸課農桑,實行改革,使得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大多數缺乏拓跋燾前期的雄才大略。且佛教之風盛行,社會上對漢文化也非常崇拜。改革也是主要以漢化為主。拓跋燾之後,北魏基本上沒有發動大規模的對南朝的戰爭。

    第三、北魏沒能突破秦嶺淮河一線。

    自古以來,北方政權進攻南方,無外乎兩條線。

    北魏騎兵

    第一是由陝西進攻四川荊襄一帶,由荊襄一帶順流而下,攻取南方政權。

    第二條是直接由北方奪取兩淮,在長江北岸訓練水軍,直接攻取南京。這是對南方政權威脅最大的方案。如果北方佔領淮河兩岸,將可以從容的訓練水軍,威逼南京。解決北方缺乏水兵問題。如果南方佔領淮河地區,則不僅僅北方無法訓練水軍,等北方打到長江北岸時,南京的政權已經有足夠的準備,佔領南方的難度大大增加了。

    終北魏一朝,始終無法在這兩條戰線上有所突破。所以,北魏始終無法滅亡南朝。

    結束語:國家的分裂,是百姓的不幸,民族的不幸。但是,北魏無法攻滅南朝,也使得我們漢族的政權不至於提前近千年被外族滅亡。這才使得我們有了隋唐盛世。這也是不幸中的大幸吧。

  • 8 # 東瀛觀察使

    南北朝時期,北方的經濟、武備遠勝南方,而北方之所以不能快速統一天下,主要原因便在於內部民族和文化問題還沒有解決。

    其民族問題不僅在胡漢之間,還在五胡之間。

    1,十六國時期,石勒和苻堅都曾經一統北方,但最終政權瓦解的原因便是民族問題的複雜性。

    苻堅堅持南征東晉,其實正是瞭解了這一棘手的問題,滅東晉可以代之而取得文化正統地位,統領胡漢,然而敗於淝水,失敗的原因同樣是鮮卑慕容垂意欲復國、羌人姚萇作亂後方。

    所以,苻堅戰敗後,慕容垂復國建立後燕,姚萇殺苻堅建立後秦,北方重新大亂。

    2,北魏則與苻堅不同,苻堅是想要滅東晉取得正統,而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是與南朝爭正統,且做的非常成功。

    南梁之時,陳慶之出使北方,見到洛陽後曾說到:

    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

    當北朝的民族問題解決之後,南北的統一便只剩下時間問題。

    所以,當北朝民族問題未解決時,南北分;一旦解決,則南北合。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依然在北方,北朝的經濟、人口和軍力遠非南朝所能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煮牛排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