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家都來說說,如果你在外企工作兩年了,你會跳槽去民企嗎?
11
回覆列表
  • 1 # 老姚說職場
    我的觀點:

    先表明我的觀點,外企跳民企是必然的選擇,選擇是對的,但二年時間就跳,未必是好選擇!但至於是不是對的選擇,因為不知道你的行業,你的情況,我很難評價,如有興趣,可以加我進一步溝通!

    近幾年外企高管跳民企幾乎成為了一種必然的發展規律,一則是因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日益和國際接軌,優秀的民企需要外企的理念和人才,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另一方面,外企自身的人才運轉機制,也不適合職場人士終身服務。

    如果是普通員工層面,外企跳民企也是很普遍,比較成功的跳槽模式是,透過跳民企可以使自己由於提升一級的機會,如果是同級別的跳槽,需要慎重。所以我的建議是先在外企安心學好本事,提高自己,過早或過頻繁的跳槽肯定不利於長遠發展。

    但外企高管跳民企後是否適應是個問題,比如2015年服務寶潔公司23年的高管熊青雲加入京東,曾經很轟動,當時他本人的離職信也風靡一時,可僅僅2年時間,熊青雲就低調的離開京東,可以說高調入,低調走的風格,也是很大一部分外企高管跳民企後的路徑。但這依然沒有延緩大批外企高管加入民企的腳步,近幾年可以說是越演越烈!

    各自的優缺點

    我打一個通俗的比喻來形容,外企就像動物園的訓練場,講究規矩和流程,思維固化刻板,但做事規矩,以整體公司系統運轉為基本,任何人都是這個系統上的一個螺絲釘,平臺是最大的資本,不以個人英雄主義為榮,這也是外企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民企就是野外叢林場,講究野性和自由靈活,靠個人能力充分發揮,特別是一些創業型民企,個人英雄主義思想嚴重,民企初期階段普遍缺乏規矩和原則的約束,但如公司能快速發展,可以掩蓋這個缺陷,如果長期缺乏,不利於公司長遠規劃和建立整體系統。

    老闆最喜歡的一類人

    最好的是兩類企業都待過,具備兩種思維的人。我一位民企老闆曾和我說過,他現在招聘高管看重二點,一是懂的堅持,正向積極的人,二是純外企或民企的都不要,一定要兩類企業都待過。

  • 2 # 煮史問道

    說實話,從外企跳到民企,需要一點勇氣:

    外企在管理與運營方面,更強調流程,強調製度;民企雖然也有流程,也有制度,但是更傾向於快速解決問題,各種職責界定和流程執行方面還是存在著一定的靈活性。

    所以,如果一專多能,是個多面手,那麼從外企跳到名企,可能會如魚得水,因為什麼事情都搞得定、擺得平,可以相對靈活地發揮出自身的各種優勢。

    如果跳槽者本身高度依賴流程和制度做事,需要方方面面的高度配合與協作才能發揮出自身才能,那麼在民營企業工作會比較被動,會有一種使不上勁的無力感、無助感。

    總結一下民企與外企的最大的差異在於兩點:

    其一、在資源配置方面,外企普遍比民企充裕一些,這裡所談及的資源配置一般是指:資本、裝置、人力資源、外協供方資源。

    其二、在企業文化方面外企注重策劃、計劃、目標、制度、流程、責任、考核;在民企企業文化與老闆個性息息相關,一言堂是不可避免的普遍現象,在運營方面,民企更傾向於快速響應,快速地靈活地處理事情。

  • 3 # 藍魔君君

    前段時間看一個像你一樣,外企輕鬆時間多,名企 工作繁重常加班工資高,總體而言 那個人他是後悔了,因為在民企工作的時間除以薪資竟然比外資還少,如果你是因為其他方面的話 你可以做點副業,看自身情況吧

  • 4 # 小雄1699

    從外企跳槽到民企,是不是對的選擇。這要看對自己的發展是不是有進一步的提升,更要綜合自己各方面的情況來判斷是不是對。不是說從外企跳槽到民企就不好。外企有外企的好,但民企也有民企的好。總之,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

  • 5 # FinanceLab

    我沒在民營企業裡做過財務,但是卻每天跟候選人交流著他們目前在民企做財務的生存狀況。雖然人不在這個漩渦中,但在岸上的卻看的格外的清晰。

    其實近十年來,大家對於加入民企工作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抱著越來越開放的態度。而民企的崛起這一點可以從四大審計的客戶變化中也窺見一斑。早些年四大絕對大頭都是外資企業,之後一波波的中字頭客戶上市了,再之後是一批批的民營特別是網際網路企業的海外上市。獵頭的節奏滯後一些,作為外資獵頭背景,早些年我們基本手上只做外資客戶,資料庫裡的候選人也多為外資背景的。而現在,哪個獵頭公司也不敢小看民營企業這塊市場。

    民企以有競爭力的薪資以及前兩年在資本市場中的活躍表現,成功吸引了一批想在資本市場上出人頭地,有朝一日幫助一家企業成功上市實現財務自由的候選人。而四大這個圈子很小,身邊一旦有哪個人混的特別好,成功了,都會被大家來當role model,大家都會覺得TA能做到的,我也能。所以這幾年有上市計劃的企業總能吸引很多候選人,哪怕基本薪資砍一半,只要有期權計劃,也願意加入搏一個未來。

    我記得16年的時候有一家做面膜的新三板上市公司讓我幫他招募財務總監。年輕的老闆是80後,自己也是財務背景出身但是早早實現了財務自由。他一畢業加入了一家非四大事務所,專做IPO審計,做了5年後出來,瞄準了一家有潛力的公司想要加入做財務總監. 以他的工作年限和純事務所經驗,當時對方不願意考慮他,他說:"沒關係,我不要錢免費幫你做三個月,你覺得合適再正式聘用我." 我聽著覺得有點意思,佩服他的魄力。他接著說:"後來我幫老闆把這家公司賣了賺到了第一桶金,隨後就跟朋友一起創業加投資,除了這家公司,我手裡還投了其他幾家企業" 年紀輕輕實現財務自由的神話也只有在民企有可能,在外資企業裡混恐怕很難實現了。這種人在我候選人裡真的有,不多。

    1. 親戚家屬

    這種情況比較多存在於一些大型甚至上市的民營企業中,很多親戚都會在一些崗位掛職。比如像某知名多元化家居賣場集團,如果在公司裡遇到姓車的,或者姓陳的都要小心謹慎,指不定就是老闆的親戚。又比如某知名上市物流企業是夫妻老婆檔,彼此之間關係微妙,在裡面工作你的站好隊。所以在這樣的企業裡如果擔任財務要職,除了本職工作外,超高的情商也必不可少。你要懂得處理各種微妙的人際關係。

    2. 合規風險

    最近國內某八大事務所因涉其客戶鉅額財務造假案而被立案調查一事財務圈子裡的朋友應該都有所瞭解。而對圈子外的朋友而言,這彷彿是讓他們看到了民營企業財務造假的冰山一角。審計行業就像個漏斗,四大在最最上面挑走最優質客戶,剩下的國內事務所一層一層挑,越到下面越是風險大。面對著越發激烈的價格戰,要想拿到業務,除了價格上要有競爭力,業務上也要搞得定,能幫助客戶"順利透過審計",關鍵是懂得把握住價格與風險的平衡點。我有遇到過內資所的審計高階經理不願考CPA,因為怕簽字不願承擔風險的;有見過做了10來年審計為了不簽字特地去考出CISA轉IT審計的;而還有的是去了從外企去了民企要出來告訴我接受不了合規風險的。這點不多說,河蟹社會。

    3. 老闆一言堂

    前兩年民營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活躍異常,是個公司都設立了個企業戰投部,哪怕自己也只是個靠融資度日的創業沒幾年的公司。一時之間,各大公司招兵買馬,從諮詢公司,投行,四大招了一批人過去。做慣了Professional service的兄弟姐妹們加入後秉承著當年在乙方伺候甲方的方法論,認認真真做行研,盡調,估值,好不容易材料做好了交給老闆,他翻了兩頁告訴你他已經跟某公司老闆談好了,決定投了。你急了,那家公司根據你的判斷完全不能投啊,你趕緊拿出報告裡的資料跟老闆解釋。你感覺展示自己專業度,展現自己價值的時候到了。還沒等你說幾句,老闆告訴你他已經決定了。後來演變成老闆要投,你做的所有資料要支援他投的決定,老闆決定不投,那資料出來就要支援不投的決定。你迷茫了,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我還記得15 16年,各大獵頭公司的Workshop或者Event都會圍繞外資跳民營的話題開展,邀請那些已經加入民營企業的第一批吃螃蟹的財務高管來給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時至今日,這已經不再是一個新鮮事。今年隨著投資熱潮的消退,到了創業公司最艱難的時刻。融資難,上市難,行業洗牌近在眼前,而候選人對民企的態度又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同款紅木傢俱有人在賣高價,有人在賣低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