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MSVICTORY
-
2 # 爐邊社
當國內矛盾不可調和時,統治階級就會藉助對外戰爭轉移矛盾;戰爭不過是政治的終極手段。中學政治教材是這麼描述資本主義國家的戰爭的。兩個新舊大國間爆發的馬島戰爭,也是個典型的例子。
別看阿根廷現在不是經濟衰退就是貨幣貶值銀行擠兌,大多華人都不清楚阿根廷曾是一個大國。
(足球是阿根廷的驕傲,阿根廷隊在2014世界盃上還打出了橫幅“馬島是阿根廷的”)
阿根廷國土面積全球第8,物產極為豐富,國內人口又不多,是世界糧食和肉類重要生產和出口國,被稱為“世界糧倉和肉庫”;19世紀末,由於執行現代化的經濟自由政策,歐洲人掀起移民阿根廷的狂潮,阿根廷成功轉型為一個現代商業國家,且是世界上最早執行世俗的免費公共義務教育系統的國家之一,僅次於歐洲和北美之後進入商業文明時代。
憑著農牧產品和礦產品出口,阿根廷很早便成為拉美首富,當時也是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1908年,阿根廷成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人均收入與德國比肩,布宜諾斯艾利斯也成為了國際化的“南美巴黎”。1910年,人均實際GDP僅次於美國與英國,超越法國,比義大利高1/3。1912年,阿根廷決定開始實施普通男性無記名投票法選舉總統,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民主形式。直到1950年,阿根廷人的人均收入依然超過日本、德國和義大利。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電影中,富有的外華人的形象,基本全是阿根廷人……
總之,這是個曾經很富很闊很牛逼的上國,老一輩的阿華人張口便是“祖上有錢的時候……”
雖然20世紀40年代開始,隨著政權頻繁更迭和閉關鎖國等混亂經濟政策,使得曾經的拉美強國一直徘徊不前,錯過了幾十年的黃金經濟發展時期,但阿根廷百姓心中依然有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懷的(雖然往上數三代基本都是移民),期待著“拉美睡鷹”猛醒,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鐵血總統加爾鐵裡,英雄和罪人往往一念之隔)
對於位於阿根廷大陸架、距離本土只有600公里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按聯合國的決議,只有西班牙語系在稱呼時才稱馬島,其他語系的正式稱謂都是福克蘭群島),阿根廷從1816年獨立時就宣稱繼承了西班牙對其的主權,四年後阿根廷人在島上升旗並宣佈行權;當時英國已經從這個他們認為沒有太多價值的小島撤軍,但阿根廷人的挑釁招來英國強硬迴應,派兵艦進軍東島逼退阿軍。二戰後庇隆軍政府上臺,又開始大量宣傳強化“收復馬爾維納斯”的問題,英國與阿根廷開始就馬島主權與殖民地的問題進行長期的爭執。小小馬島成為阿根廷人心中的刺,就差叫囂“寧可布城不長草,也要收付馬群島”。
英阿此前一直在就馬島有外交溝通,雖然英國認為馬島是探索南極的絕佳中轉點且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將談判一拖再拖,馬島上幾乎全部出身英國的移民群體也讓阿根廷看不到什麼和平收回的希望(2013年馬島還舉行過一次獨立公投,贊成繼續留英的比例是98%,當然阿根廷不承認和反對了這次公投)。
(鐵娘子撒切爾夫人領導了英華人民對暴阿的反抗)
曾經引以為傲的英國皇家海軍戰力急劇下滑,查姆特海軍基地關閉,“無畏號”攻擊艦和其它十艘戰艦準備報廢,“赫爾姆斯號”航母進廠維修,最後一艘能夠遠端打擊的大型航母“方舟號”退役,“無敵號”航母打算83年就送給澳洲。
當時已經創造支援率史上最低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為了連任選舉時輸的不那麼難看,還在不斷示弱,公開表示馬島的軍事費用是英國政府的財政負擔,削減馬島駐軍的經費,縮小皇軍海軍編制(包括馬島軍艦)。而且早在1981年,英國國防大臣約翰·諾特就計劃從福克蘭群島撤軍(作為在整個英屬海外領地裁軍計劃的一部分),同年透過的《英國國籍法》中,福克蘭群島居民的全面英國公民權也受到限制。
可以說,只要阿根廷人願意等,所有人都認為馬島迴歸阿根廷懷抱只是時間問題,撒切爾夫人只是在拖延時間,不想成為丟失馬島喪權辱國被釘在大英恥辱柱上的首相。
但加爾鐵裡等不起了。1982年對馬島來說年份特殊,再過一年就是英華人佔據馬島150週年(1833年-1983年),是個很打阿根廷人臉的紀念日。2月份,英阿雙方在紐約的談判再次宣告破裂;阿根廷國內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高達20%的失業率,軍政府獨裁統治時期近萬人被綁架和暗殺,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地方自治離心加強、工會和議會遭到解散,與鄰國智利還因為海峽爭端火藥味漸濃……這一切都造成了阿根廷爆發革命的可能性。
英華人一味的示弱,也讓加爾鐵裡覺得,英華人不可能跨越一萬三千公里,耗費巨大人力財力軍力,來收復一個他們已經打算放棄的小島。為此,軍人出身的加爾鐵裡制定了收復馬島的“羅薩里奧”計劃,整個計劃十分詳實周密,原定大概是9月15日開戰,屆時從西德購買的艦艇、新添置的戰機與導彈都將交付使用,英國那邊的軍艦也拆的拆賣的賣,軍力此消彼長。
可惜,一個意外使得計劃提前實施。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一家公司的39名五金工人來到屬於馬島的南喬治亞島拆除一家舊鯨魚加工廠,工人們出於愛國熱情,在島上升起了阿根廷國旗。英國立即提出強烈抗議,並派出原駐馬島的海軍“忍耐”號破冰船,搭載兩架直升機和140名士兵,前往南島實施威懾。
膨脹的野心和自信使得加爾鐵裡甚至懶得找一個戰爭的藉口,比如我方一名士兵貝隆·梅西·巴蒂斯圖塔·馬拉多納突然在馬島附近失蹤了我要上島搜查,或者是引誘英軍首先向擅自登島升旗的39名五金工人開火。加爾鐵裡總統直接下令提前“羅薩里奧”計劃,多艘軍艦齊發馬島和南島,馬島總督帶著島上全部軍力不到100名陸戰士兵投降了。
(齊聲贊,前方活捉了諾爾曼!諾爾曼少校當時負責英軍駐馬島防禦)
解放馬島,活捉總督,離家百年的孩子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激動的加爾鐵裡向世界宣佈收復馬島主權。訊息傳到國內,阿根廷沸騰了。伴隨著雄壯的軍樂,電臺一遍又一遍地播誦加爾鐵裡簽發的公報。數十萬人聚集在總統府前的“五月廣場”,廣場上滿是國旗、激動人心的標語和熱血沸騰的民眾,民眾高唱國歌,高呼口號,歡慶勝利,所有的喉嚨裡只發出一個聲音——阿根廷,嗯,還有加爾鐵裡。全國十多個政黨一致表示支援政府的行動。總統加爾鐵裡的威望達到頂峰。
加爾鐵裡的目的達到了。只是他忽略了一點,撒切爾夫人此前的處境不比他好多少,她同樣需要一場扭轉乾坤的機會,沒有什麼會比一場洗刷屈辱的戰爭要更好的!
74天的戰爭過程已經有很多覆盤,不再敖述。只能說結果導向論無論何時都是正確的。贏得戰爭的撒切爾夫人將本已散沙一般的英國重新捏合,馬島戰爭喚起了英華人心底的民族決心和團結,愛國力量得到昇華。2013年4月17日,時任首相卡梅倫在撒切爾夫人的葬禮上評價她是一位愛國首相,“使跪在地上的英國,高高站立起來”,是一位頂天立地的領袖。
馬島得而復失,曾經在總統府前山呼萬歲的民眾們憤怒了,他們再次聚集在五月廣場,向總統府玫瑰宮投擲硬幣,嘲弄加爾鐵裡,要求他現身。戰敗者加爾鐵裡則在當年丟掉了總統寶座,剝奪了上將軍職;次年軍政府倒臺,他因踐踏人權的罪行而被捕,1991年被特赦;2002年,特赦令被宣佈無效,故總統加爾鐵裡再次被捕,2003年在阿根廷“病亡”。
-
3 # 地球知識局
20世紀的阿根廷,百年之中有近七十年處於軍人政府的把持之下。正是因為這樣的軍人執政傳統,讓阿根廷的民主政治很快就變了味。軍人執政集團執政的一個主要問題就在於,這幫人的執政合法性就在於軍事。如果國家在內在外都沒有遇到什麼強有力的、需要軍隊出手去解決的問題,軍政府就沒有什麼合法性可言。即使是貝隆將軍自己,最終也在殘酷的軍隊和政治鬥爭中落敗,成為了被驅逐的失敗總統。加爾鐵裡在接手阿根廷政局時,其實面臨的就是這樣一種狀況。他作為一個工程兵司令出身的政治家,對戰爭的認識其實也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強,對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就更加沒有什麼理解了。但是這並不妨礙加爾鐵裡擁有一個正常的軍政府領導人心態。他要延續自己的執政地位,一個很重要的行為邏輯就是樹立敵人,保證軍政府在阿根廷的領導地位不變。但是這並不容易。七八十年代的國際社會,領土主權問題已經在大範圍上解決了,整個南美州的領土爭端主要集中在西北方。阿根廷和自己的鄰國,如果不是專門為了找事情,很難找到什麼藉口開戰。找了一圈,腦子發熱的加爾鐵裡只能選擇拿霸佔著馬爾維納斯群島的英國開刀。經歷了二戰的英國已經日暮西山不假,但是仍然要維持一個大英帝國的面子。這樣的英國,在阿根廷人眼裡,應該不會有很強的軍事實力。至於要維護馬島的所謂“主權”,更是不現實。即使兩國的國力有很大的差距,阿根廷也不是就全然沒有希望了。英國這邊,倒不是完全不願意交出馬島。儘管打起來並不讓英國覺得恐懼,但是如果能不打,最好還是維持一個面子上的和平比較好。關於馬島問題,是英國首先伸出的橄欖枝,要求和阿根廷政府談判,經過20年的談判,英國已經沒有太多訴求,只要求漸進式地退出,保留一個面子。可是已經被民粹聲音逼上梁山的加爾鐵裡,卻沒有退路了,只能表現出強硬的態度。於是馬島之戰並不讓人意外地爆發了。
-
4 # 巴基斯坦市場調查
從表面上看,阿根廷和英國的戰爭是對馬島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的爭奪。深入分析,原因不是這麼簡單。阿根廷人口密度不大,所以對土地的渴望遠不及孟加拉國。英國距離馬島十分遙遠,目前馬島對英國的用處也沒有發揮出來。
阿根廷挑起馬島戰爭目的是轉移國內矛盾,團結國內人民。這也是淺層原因。
深層分析,結論是阿根廷必敗。不是阿根廷實力不濟,即便是阿根廷擁有現在中國的實力,也是必敗。
人類在初期,人口稀少,主要與大自然鬥爭,所以必須團結起來,才能生存。後期,人類已經無敵與地球。國家,民族相對於人類是一個小團體。小團體要與其他小團體爭奪資源,必須團結自己的內部成員。所以人類的各種制度的演變,本質上是如何團結自己內部成員的方法演變。
最初人類用獨裁,中央集權來團結自己內部成員。歷史上所有的大帝國,小帝國都是獨裁的。
獨裁雖然高效得團結自己內部成員,但是,他有一個致命傷。內部成員不服啊。所有強大的帝國都是從內部分裂的。如蒙古帝國,大唐帝國。
為了安撫小團體內部成員的不滿,增加自己內部成員的凝聚力,歐美國家創造出來了自由,民主的概念。並且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政治優勢,技術優勢,話語權優勢把自由,民主包裝得無比光輝燦爛。自由,民主在歐美國家也確實起到了它被創造出來的初衷。少數人服從多數人。最大化得凝聚了自己內部成員。
但是地球就那麼大,所有的資源永遠都是稀缺的。如果歐美那些小團體果真是為了全人類,他應該將自己的高階技術,財富分享給全世界。但這是不可能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同樣適合於人類的小團體。
歐美小團體將自由,民主包裝的無限崇高,同時加入了一些新的內容,用盡吃奶的勁向全世界推銷。目的只有一個,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這是歐美小團體的思想核武器。目的是讓其它小團體從內部分裂。從而讓自己掌控更多的資源。
其它國家在引入自由,民主之後,在歐美的指導下,吹捧下,早已與歐美小團體內部的自由,民主大相徑庭。導致自己內部四分五裂。
上邊說的意思是,歐美小團體創造出的自由,民主。目的是增加自己內部的凝聚力,從而在全世界爭奪更多的資源。然後對自由,民主不斷包裝,吹捧,並用盡吃奶的力氣在全世界推銷。目的還是初心不改。讓全世界其它小團體分裂,分裂,再分裂。讓自己更輕鬆得從全世界攫取資源。讓自己生活的更幸福。
阿根廷只是歐美小團體自由,民主核武器下的受害者之一。阿根廷深受其害。為了團結自己內部的各種勢力,轉移國內矛盾,阿根廷選擇了戰爭。
如果馬島戰爭讓阿根廷獲勝,那麼阿根廷可以逐漸清除自己體內,自由,民主核武器對自己的危害。一個強大的阿根廷不符合歐美小團體的利益。一個強大的阿根廷不但牢牢控制自己內部的資源,而且還會在全世界與歐美小團體爭奪資源。
所以,阿根廷很弱,歐美只是暗中幫助英國。即便阿根廷很強大,歐美小團體會投入更大的力度幫助英國戰勝阿根廷。幫助英國,就是幫助他們自己。
如果阿根廷獲勝,阿根廷將清除自由,民主這個核武器的危害。這還不可怕,可怕的是全世界人民,其它小團體明白了自由,民主這個核武器的危害,都效仿他,只吃自由,民主這劑良藥的甜的部分,而把吐掉有害成分。單單一個阿根廷變成強國不可怕。地球的油水就那麼多,阿根廷多分一點,歐美小團體就少分一點,如果全世界其它小團體都來分,那歐美小團體就該哭了。
我們中國的發展遇到的阻力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對於南聯盟的事情,臺海危機的事情,南海撞機的事情都忍了。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到現在也著實不容易啊。
印度也想透過與中國對抗,向歐美小團體交一份投名狀。從而獲得歐美小團體的幫助。歐美小團體也不傻,他們只想讓中印對抗,越慘烈越好。最好中印都回到解放前最好。至於幫助印度,嘴上說說就行了。如果中印開戰,歐美小團體肯定支援印度武器,情報,戰略物資。至於支援印度發展經濟,那是不可能的。
歐美小團體支援印度,歐美小團體想讓中印兩敗俱傷,印度只想發展經濟。兩邊根本尿不到一個壺裡。
-
5 # 使用者聽松閒人
福克蘭群島,也稱馬島,就在阿根廷的家門囗。阿根廷比喻為祖國的子島,自然不想將兒子棄之於不顧!更何況馬島海下的石油、水中的魚群、航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大不列顛帝國則稱:福克蘭群島是他們所發現的,自古就屬於英國的領地。在歷史悠久的爭奪矛盾中,阿根廷人民在愛國熱潮的吶喊中,採取了多次遊行示威予以抗議和多次聯合國仲裁,那又有什麼用?當時不列顛可是世界第二強國,當然不予理採,又因阿根廷乃屬小國:小國無外交權,聯合國又奈何?
1982年4月之前,阿根廷國內產生了多重矛盾,為了緩解這些困頓,用奪島來轉移矛盾,不失是良策,於是阿根廷組合了軍隊,紮紮實實開進了馬島,光榮地舉起奪島的大旗;可豈是大不列顛的對手,英國的空海力量輕易地將阿根廷軍隊趕出了馬島。但阿根廷人認為:雖敗猶榮!唱響了小國敢於叫板大國的英雄讚歌!同時激烈起世界上許多小國的榜樣:敢於對抗強國。這是第一次馬島爭奪戰,持續了二個月。
但,有了第一次,註定會有第二次,阿根廷表明了是個不畏強權的國家。一晃,三四十年過去了;大不列顛和阿根廷第二次奪島戰爭又開始了。這一次,阿根延是否還是為國內發生了矛盾而轉移視線呢?其實,阿根廷國內的矛盾一直存在,近兩年尤其突出。轉移矛盾是在當務之急。然而還有阿根廷認為:世界上英國國內的矛盾更重,經濟又不斷衰敗;蘇格蘭的第一次公投獨立,雖然失敗,但產生了不列顛國內的民族矛盾達到了新的高度。國內局勢動盪,通貨膨漲,失業率居高不下。種種原因竟讓一個老牌殖民帝國一一大英帝國``解體""了,昔日的輝煌不復存在。蘇格蘭與帝國鬧分家已不是一天二天的事了,多年前的公投雖失敗,可又有人攪起了新的倡議:去年,又一次公投,世人真還捏了一把汗,公投結朿,除了保持一個女皇的名義統治,充許獨立,允許蘇格蘭擁有自己的執政政府,享有各種特權。
繼蘇格蘭之後,北愛爾蘭也躁動了起來,還有一個威爾士也在蠢蠢欲動,為了擁有自己該有的特權和政府,他們把個英囯鬧翻了天。不得不說:此時阿根廷又一次掀起爭執,是英國的衰敗,實實在在也是阿根廷乘著有利於自己的國際大背景而勇於為馬島量勒插刀。時下還看不出定奪,恐怕得超過二個月…
-
6 # 漢拿山l
馬島戰爭(西班牙語:Guerra de las Malvinas,拉丁語系國家又稱Guerra del Atlántico Sur,即“南大西洋戰爭”)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英語:Malvinas War)或福克蘭群島戰爭(英語:Falklands War)或福克蘭海戰,也有部分媒體簡稱為福島戰爭,是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阿根廷稱“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區域性戰爭。
爭端來由:英國和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之爭,由來以久。1592年,英華人約翰•戴維斯發現該島,但阿根廷則認為是葡萄牙人戈梅斯於1520年發現的。1690年,英華人約翰•斯特朗發現東西兩島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福克蘭海峽,並由此命名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18世紀初,大批法華人先後來到該島,稱為馬洛伊內群島,後轉化為西班牙語的馬爾維納斯群島。1764年法華人在東島建立定居點,1765年英華人在西島建立定居點。1766年,西班牙以25萬英鎊的價格從法國手裡買下東島,1770年,西班牙又出兵佔領西島。1816年,阿根廷宣佈獨立,宣稱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
1832年英國佔領西島,次年佔領東島。從此英阿對馬島的主權進行過多次談判,1982年雙方談判破裂,戰爭爆發。從4月2日阿根廷出兵佔領馬島,一直到6月14日被英國奪回,戰爭結束,歷時74天。
本次馬島的阿方原因:
阿根廷當時的政府,意圖透過一場乾淨利落的馬島戰役的勝利,來轉移公眾 對於經濟和人權問題的視線。阿根廷透過巧妙暗示可能入侵馬島,意圖對聯合國施壓,但是英國不知道是漏過還是忽略了這一警告,並沒有作出任何反應。英國的麻木和1981年英國皇家海軍計劃從馬島撤軍(作為在整個英屬海外領地裁軍計劃的一部分),以及1981年的《英國國籍法》限制給予馬島居民全面的公民權這一系列事件,使阿根廷認為,用武力奪取馬島控制權的時機已經到來。
阿根廷海軍司令Jorge Anaya,是一個具有強烈反英情緒的人,他制定了一個全盤的攻佔馬島的作戰計劃。在1982年初外交努力失敗後,作戰計劃在同年4月被最終確定。作為攻佔馬島的前奏,1982年3月19日,一對阿根廷的愛國者攻佔了位於馬島以南1,390公里處的南喬治亞島。他們在南喬治亞島建立了營地,並升起了阿根廷的國旗。英國皇家海軍的巡邏艇被派遣去拆毀這個營地,但被阿根廷海軍阻止,只好折返。儘管種種跡象表明,阿根廷海軍開始在貝爾格拉諾港運送部隊上船,英國聯合情報委員會拉美組在3月30日仍然表明“侵略行動不會馬上到來”。
1982年4月2日到6月14 日,歷時74天的英阿馬島之戰,這一場未經正式宣戰的戰爭,外交家稱為“武裝衝突”,軍事家則稱為“馬島戰爭”,這是二十世紀第一場可算得上現代化的戰爭。
-
7 # 當狗容易做人難
馬島是全體阿根廷人心中的痛,誰能收回馬島就能得到全體阿根廷人的無限支援。
1980年代初阿根廷發生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率高達600%,社會矛盾激化,民眾反對加爾鐵裡軍政府的運動此起彼伏,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緩解國內危機,加爾鐵裡決定收回馬島。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人登陸南喬治亞島並升起國旗。4月2日,加爾鐵裡總統下令出兵佔領馬島。
除了國內原因,阿根廷收回馬島也和國際局勢有關。
1、二戰結束後美國、蘇聯聯手打著民主自由的旗幟在英法傳統殖民地掀起獨立浪潮,埃及、伊拉克等國紛紛獨立,驅趕殖民者是政治正確,阿根廷以為自己會獲得輿論支援。但出於團結資本主義國家對抗蘇聯考慮,以美國為首的國家都支援了英國。
2、二戰後英國經濟衰退大規模裁軍,就在馬島戰爭之前英國最後一艘正規重型航母退役,軍力達到歷史最低點。而阿根廷收留了大批納粹軍人,在這些人的幫助下建立起了一隻算是不錯的空軍(馬島之戰中阿根廷只有空軍有戰果),這給了加爾鐵裡信心。
3、1979年5月3日保守黨大選獲勝,撒切爾夫人出任首相進行改革,大規模消減福利開支、實行緊縮政策、推動國企私有化引起大規模抗議,英國政局混亂。阿根廷政府以為這個時候英國自顧不暇不會為了馬島和自己開戰,但猜錯了。
可以說阿根廷一廂情願的認為英國不會為了馬島和自己開戰,準備不足是失敗的最重要原因。但當時一方面英國政府為了維護大英帝國的面子必須一戰,另一方面撒切爾夫人面對國內的反對勢力也不能後退,開戰成了必然。
戰爭對雙方的政治影響都是巨大的。阿根廷的戰敗導致了更大規模的反政府運動,最後導致軍政府倒臺。對於英國來說,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橫掃全國,加強了以首相撒切爾夫人為首的政府的權威,同時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了1983年的普選。
回覆列表
馬爾維納斯群島又稱福克蘭群島,是一個位於南大西洋巴塔哥尼亞大陸架上的群島。主島地處南美洲巴塔哥尼亞南部海岸以東約500公里,南緯52°左右海域。
整個群島包括索萊達島、大馬爾維納島和776個小島,總面積12200平方公里。福克蘭群島是英國海外領土,擁有內部自治權,英國負責其國防和外交事務。群島首府是斯坦利,位於索萊達島。福克蘭群島的發現及其後歐洲人殖民統治的歷史均存在爭議。法國、英國、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島上設立定居點。英國於1833年重申了其殖民統治,但阿根廷仍宣稱擁有島上主權。阿根廷在1980年代初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大規模的反對以加爾鐵裡總統為首的軍政府的運動。阿根廷政府試圖透過對馬島採取軍事行動,來緩解國內危機。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人登陸南喬治亞島並升起國旗。4月2日,加爾鐵裡總統下令出兵佔領馬島,馬島戰爭正式爆發。英國最初對阿根廷的進攻感到吃驚,派遣了一支海軍特遣戰鬥隊來對抗阿根廷海空軍的進攻,皇家海軍陸戰隊也加入了戰鬥。在一番激烈和艱苦的爭奪後,英軍奪回了馬島的控制權。但是阿根廷至今仍未有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戰爭對雙方的政治影響都是巨大的。阿根廷的戰敗導致了更大規模的反政府運動,最後導致軍政府倒臺。對於英國來說,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橫掃全國,加強了以首相撒切爾夫人為首的政府的權威,同時幫助英國保守黨贏得了1983年的普選。這場戰爭在英國-阿根廷關係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併成為不少書籍、電影和歌曲的題材。1981年的阿根廷通貨膨脹率高達600%以上,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到11.4%,製造業產量下降為22.9%,薪資成長只達到19.2%;國內得到越來越多支持者的工聯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軍政府受到人民的唾棄與憎惡。加爾鐵裡在面對嚴重的國內的經濟問題和人權問題上,選擇經由透過自認為一場乾淨利落的馬島戰役,以其勝利的結果來轉移公眾的焦點。於是阿根廷執政當局以巧妙的暗示表達佔領馬島的意圖,並且造成聯合國的壓力;1982年3月19日,一群阿根廷當局僱傭的廢五金商人強行登陸了位於馬島以東1,390公里處的南喬治亞島,他們在南喬治亞島建立了營地,並升起了阿根廷的國旗。英國皇家海軍的堅忍號 (Endurance)破冰船被派遣去拆毀這個營地,但是由於堅忍號武裝程度幾乎為“貧瘠”的等級(僅有2挺20毫米俄勒康機炮,除另外搭載兩架黃蜂式直升機),帶著一個排的陸戰隊打算將這些升國旗唱國歌的阿根廷人趕走。但是阿根廷海軍5000噸的Bahía Buen Suceso(喜事灣號)已經先放下100名士兵登陸,堅忍號只好折返。不確定英國是否漏過還是忽略了這一警告,並沒有作出任何反應,包括外交上。英國不積極的反應以及1981年英國國防大臣約翰·諾特(Sir John William FredericNott)計劃將堅忍號從馬島撤離(作為在整個英屬海外領地裁軍計劃的一部分),使得艦長巴克(RoyalNavy captainNicholas Barker)認為將英國海軍在南大西洋唯一的武力展示撤走就是向阿根廷間接的宣示“英國不會,也不再能夠保護自己在海外的領土”;加上同年《英國國籍法》中限制給予馬島居民全面的公民權這一系列事件,使阿根廷認為,用武力奪取馬島控制權的時機已經到來。作為加爾鐵裡最好的支持者,阿根廷海軍司令霍黑·阿那亞(西班牙語:Jorge Isaac Anaya,Adm.)以他一貫反英的立場負責制定這一次登陸馬島的計劃,又稱為“羅沙里歐作戰”(Operation Rosario),初步規模如下:兩棲登陸部隊為3000人,藉由優勢兵力壓倒幷包圍馬島上駐守的寥寥無幾的皇家海軍陸戰隊與當地警察,迫使其投降以減少無謂傷亡。* 佔領成功後應將島上之戰俘與居民驅逐出境;佔領之部隊應於48小時內完成撤回原駐地的任務。* 馬島最高行政官改為軍事總督,並配署500名憲兵進行軍事統治。就在1982年初英阿兩國並不熱切的外交斡旋失敗後,以及小小的堅忍號無功而返的行動讓作戰計劃最終被確定。事實上攻佔馬島的前奏一直從火腿族愛好者的交流中被曝光,以及阿根廷海軍開始在貝爾格拉諾港運送部隊上船,儘管種種跡象表明,英國聯合情報委員會拉美組在3月30日仍然表明“侵略行動不會馬上到來”。沒想到,3天以後,(4月2日),戰爭悄然而至。福克蘭群島戰爭/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PK馬島戰爭),地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南喬治亞和桑威奇群島,時間:1982年4月2日-6月14日,結果:英軍獲勝並重新佔領群島,傷亡情況258人陣亡,775人受傷(英國);649人陣亡,1068受傷(阿根廷),主要指揮官撒切爾夫人,加爾鐵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