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魯鄆先生

    讓一個沒學過外語的華人聽法語和德語,大概會覺得兩種語言聽起來都是嘰裡咕嚕的鬼話。同樣道理,多數北方人對“廣東話”的印象就是“一種我聽不懂的話”。其實,廣東的漢語主要分為三類:粵語、客家話和潮汕話,分別為廣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使用,三種方言在歷史上進入廣東的時間和方式都有相當大的差別。

    從廣東方言分佈圖中可以看出,粵東臨海是潮州話的天下,粵東北山區則以客家為主,珠江三角洲和粵西大部則是粵語的大本營。

    那到底哪種方言才是最最正宗,歷史最悠久的“廣東話”呢?

    從百越到漢地

    無論是粵語、客家話還是潮汕話對廣東這片土地來說都是“外來戶”,早期廣東的居民其實是百越人。

    百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至今尚沒有完全弄清楚,不過以“百”字來推斷很可能是南方多種多樣人群的總稱——正如今天的北方人會把廣東那幾種相差很大的方言都歸為“鳥語”一樣,先秦的華夏人約莫也是沒有太大的興趣專門研究當時南方的人群到底如何分類,而是用“百越”大而化之地概括了。彼時不單廣東,整個南方都是百越的天下。

    古百越人的語言並沒有留下太多記錄,《越人歌》是少數記載古百越語的珍貴材料之一,據說是越人船伕對楚國令尹鄂君子皙的吟唱,原文是:“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鍖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雖然這越人唱的到底是什麼語言尚存在爭議,目前就有古越南語、古侗臺語(現代泰語、壯語的祖先)乃至古苗語等等說法,不過任何一個識字的人都看得出來絕對不可能是漢語。長江流域尚且如此,本是中原人眼中化外之地的嶺南就更不用提了。

    秦滅六國以後,繼續將擴張的目光投向了嶺南。隨著秦王朝三次攻打百越,嶺南終於被納入中原政權治下,秦在今天的廣東設定了南海郡,參與平定嶺南的將士在嶺南定居,將漢語帶入了廣東。隨著中原王朝對嶺南控制力的不斷增強,加上南遷移民,廣東地區逐漸轉變為漢語佔優勢的地區。其中珠江三角洲一帶,以廣州為中心的漢語慢慢發展成一支別具特色的方言,即為粵語。

    “潮州人福建祖”

    福建山多地少,能容納的人口有限,歷史上福建人不斷外遷,中國沿海從遼東半島到海南島都有福建移民的後裔。作為福建大姓的林姓恐怕是最能說明福建移民在中國廣泛分佈情況的例子了,當今沿海大多數的林姓都能將祖先追溯到福建,甚至山東榮成、文登,遼寧大連等北方的林氏都能找到福建莆田的祖宗。

    跟福建相鄰的潮汕地區擁有韓江、榕江、練江三條河流形成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自然成為福建移民的首選居住地。潮汕地區林姓貴為第二大姓,佔總人口近8%,與之對比,廣州市林姓不過是第十大姓,只佔人口2%強,正印證了“潮汕人福建祖”的說法。於是,福建移民帶來的閩南話發展為廣東的另外一支大方言——潮汕話。

    福建人到哪裡,林姓也就到哪裡。

    客家人帶來客家話

    雖然粵語和潮汕話在嶺南地區共存,但是由於分佈的區域不一樣,雙方可說大體相安無事。然而宋朝以後,隨著一批新移民的進入,粵語和潮汕話都面臨著一種新語言挑戰,這個強大的競爭對手就是客家話。

    客家話顧名思義,即客家人說的方言。雖說有人認為客家人的南遷史可以追溯到東晉,但是就地方誌書來看,客家人遷入嶺南的時間比廣府人和潮汕人都要晚。當時廣東各地肥沃的平原地區已經基本開發完畢,所以客家人往往聚居在開發不易的山區,如興寧、梅州等地。宋初《太平寰宇記》中記載興梅地區仍以畲瑤為主,梅州客家不過300餘戶,潮州更是沒有客戶。而過了一百年不到,《元豐九域志》中客家人在興梅地區已經成功“反客為主”。

    綠色興寧攝影大賽銀獎作品《興寧之晨》,謝育祥攝。客家山區風景秀美但卻不利農業。

    客家人口的逐漸增加使得山區承載人口能力低下的劣勢開始凸顯。於是客家人向珠江三角洲遷徙,並再次改變了廣東的語言分佈。例如明嘉靖年間的《廣東通志》尚且記載“若夫博羅、河源近於(惠州)府,則語音相同”,表明當年兩地並不說客家話,但是隨著客家人的逐漸進入,博羅和河源現今都是以客家話為主了。隨著客家人逐步深入粵語區,粵客之間的矛盾也開始漸漸增加。

    正統爭奪戰

    彼時粵客之間的矛盾相當嚴重,彼此進行全方位的人身攻擊,套路多種多樣。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兩個族群存在競爭關係往往會拿自己是當地土著說事,如美國的印第安人,澳洲的土著人,紐西蘭的毛利人在各自國家均因在當地居住歷史遠遠比近代遷入的歐洲殖民者久遠而認為自己理應為主人。但是當年無論是說粵語的廣府人還是說客家話的客家人,卻對自號廣東土著沒有太大興趣,而是想方設法把自己說成是“中原貴胄”的後代,對方則是當地蠻夷,如順德人黃節編寫的《廣東鄉土歷史》裡就說客家人“非粵種,亦非漢種”。

    在這種背景下,粵語和客家話也紛紛被當作是正統的象徵和證據。廣府方面,陳第的《廣州音說》聲言:“廣州方音合於隋唐韻書切語,為他方所不及者,約有數端……至廣中人聲音之所以善者,蓋千餘年來中原之人徙居廣中,今之廣音實隋唐時中原之音,故以隋唐韻書切語核之而密合如此也。”一下把粵語拔高至隋唐時中原音的地位。反過來,客家話則“硬直”、“入耳吵吵”。

    當然,對這種明目張膽的抹黑,客家也不甘示弱。如客家人徐旭曾的《豐湖雜記》中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記載:“客人語言,雖與內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讀書之音,則甚正,故初離鄉井,行經內地,隨處都可相通;惟與土人之風俗語言,至今猶未能強而同之,彼土人以吾之風俗語言,未能與彼同也,故仍稱吾為客人,吾客人亦以彼之風俗語言,未能與吾同也,故仍自稱為客人。客者對土而言,土與客之風俗語言不能同。則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閱數百年,亦猶諸今日也。”客家話既然“甚正”,也無怪乎客家人要“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了。

    土客械鬥造成客家人口銳減

    雖然早期南下的漢語是順利地把當地的百越語言“強而同之”了,但是到了客家南遷的時候,廣府人在珠江三角洲已經站穩腳跟,並有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優勢,“強而同之”顯然是不太可能了。

    隨著廣東人口的不斷增加,土客之間因生存競爭而產生的對立情緒也不斷滋生,加之清廷從中挑撥,甚至引發了大規模械鬥。譬如今天的四邑地區(珠江三角洲西岸台山、新會、開平、恩平,合稱四邑),土客械鬥尤其慘烈。據載“仇殺十四年、屠戮百萬眾”。

    長期的大規模械鬥對客家人的損傷遠遠超過廣府人。雖然客勇善戰,但是珠江三角洲畢竟是廣府的大本營,廣府人在械鬥失敗逃亡的情況下一般多少都有些親朋好友可以投靠。相較而言,客家人要是被迫離開家園,往往就無處可去,淪為盜匪,變成了官軍清剿的物件。

    最終清廷為了解決土客械鬥問題,將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客家人遣散回粵東客家原鄉乃至外省,今天贛南地區的客家人不少祖先就是土客械鬥以後從廣東遷入江西的。這一系列變故導致珠江三角洲地區客家人口銳減,如四邑土客械鬥前客家人可佔當地總人口約五分之一,而械鬥塵埃落定後只為百分之三。客家在珠江三角洲的勢力大大縮減,客家話因此也失去了在珠江三角洲進一步擴張的可能。

    現今珠江三角洲的客家地盤不多,純客家的東莞樟木頭鎮可算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自從土客械鬥塵埃落定後,珠江三角洲的粵語在和客家話的競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散居的客家人逐漸被粵語同化。根據近年的研究,在粵客雜居的村落中,只要說粵語的人數比重達到百分之十以上,則整村都會漸漸選擇以粵語為交際語言,客家話反倒被粵語“強而同之”了。但在客家大本營梅州、惠陽等地,客家話的地位仍然牢不可破,粵語對此無計可施。粵東的潮汕話則兩耳不聞窗外事,繼續經營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這樣,廣東三大方言終於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平衡,各佔一方的格局正式形成。

  • 2 # 一楚知秋

    客家話即客家語。 

    客家語,簡稱客語,在粵東、珠三角、閩西等地區非正式場合又稱客話、客家話等,在其他部分地區還稱涯話(亻厓話)、新民話、廣東話(或土廣東話)、粵東語、懷遠話、惠州話(廣西等地)等,是漢藏語系下漢語族內一種聲調語言。一般認為,客語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被定名為客家語是20世紀的事情。 

      客家語主要集中分佈在粵東、閩西、贛南,並被廣泛使用於中國南方(含臺灣),以及馬來西亞等國一些華人社群。語言學術研究中,它以梅縣話為代表,但現實中惠陽話影響較大;在臺灣,則一般以四縣腔為代表。 

      客家話是漢語方言中除北方方言以外分佈省區最多的方言,廣泛地分佈在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和臺灣共8個省區的200多個縣(市)。其中以廣東東部和北部地區、福建西部地區、江西南部地區最為集中。

     

    客家話是分片區的,隔了一座山,講的話就有所差異了。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這是南方山多地區的語言現象,在客家人祖地石壁所在的福建省,各種方言之間更是“八閩不相通”。

     

    中國社會科學院根據語言特徵和分佈,將客家話分為嶺北北片和嶺南南片。北片指江西、閩西等地的客家話。北片詞彙受贛語、官話、閩北語影響,各地入聲韻尾保留完整程度不一。包括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汀州片。南片包括粵臺片、粵中片、潮漳片、粵北片。

     

    寧龍片:分佈在寧都到龍南一帶,包括寧都、興國、石城、瑞金、會昌、安遠、龍南、定南、全南、尋烏等地。主要有寧石口音和三南口音。

     

    於桂片:於,指的是江西于都縣;桂,指的是湖南桂東縣。於桂片分佈在於都到桂東一帶,包括于都、贛縣、上猶、大餘、汝城、桂東等地。 

     

    銅鼓片:銅鼓片主要分佈在贛西北的銅鼓縣、修水縣等以及湖南的瀏陽市等地。

     

    汀州片:汀州府客語比較籠統地劃為“汀州片”。但南部的上杭、武平、永定等三縣及長汀南部口音較為接近梅縣話、惠陽話等,可歸為“粵臺片”。汀北片主要分佈在原汀州地區北部,包括長汀、連城、寧化、清流、明溪等五縣。

     

    粵臺片:粵臺片是主流客語的代表。主要分佈於梅州、河源、惠州、深圳的大部分地區及廣州、東莞等珠三角地區的部分鄉鎮(珠三角客語屬粵臺片新惠小片)、清遠和韶關南部(粵臺片韶南小片)、閩西南部(粵臺片汀南小片)等地區。港澳臺客語多屬粵臺片。粵西、桂南、海南等地的客語(涯話、新民話等)也是粵臺片,被稱為“涯話小片”。川渝、湖南等地客家人多遷自粵東,雖受到當地方言影響,也屬粵臺片。

     

    粵中片:粵中片涉及東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一系列土語,主要分佈於河源和惠州部分地區(即河源話和惠州話),民間也稱水源音。惠州話(惠城話)曾被單獨分為“惠州片”。

     

    潮漳片:潮漳片主要分佈在與閩南語接壤的客家地區,如漳州、潮汕、海陸豐等地區。其中潮汕小片包括,饒平、揭東、揭西等地的客語。其特點是詞彙受到潮州話的影響,具有與官話的蹺舌音不同的輕微卷舌音,平聲調接近官話。潮汕小包片以豐順湯坑話為代表。泰國不少華裔說這種客家話,他信、英拉的高祖就來自豐順。另外,海陸小片(有時也被劃為粵臺片新惠小片)是指以陸河話、臺灣海陸腔為代表的海陸豐客語。

     

    粵北片:北片主要分佈於韶關清遠的部分地區。

     

    海外:海外人士講的客家話,也以粵臺片為主,還有少量潮漳片。由於梅縣客家人曾於18世紀在加里曼丹島西南端的坤甸建立華人國家蘭芳共和國(羅芳伯)和戴燕王國(吳元盛),因此今隸屬印尼的該地有一種坤甸式的客語,它跟大陸的客語幾乎不同,坤甸客語內夾雜一些印尼語和當地土話,可以獨立分為一支。

     

    在臺灣,根據清代遷臺的客家人語腔和籍貫劃分,可以分為四縣腔(梅州的梅縣及五華、興寧、鎮平【蕉嶺】、平遠四縣)、海陸腔(惠州海豐、陸豐)、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福建詔安、南靖、平和和雲霄等縣)、汀州腔(長汀、連城、清流、寧化)、永定腔(永定、武平)。

    各種腔調儘管在聲調、詞彙上有差異,但是因為客家話有它獨立的語言系統,有相通的共性,在交談中只要稍作調整,就可以各自腔調的客家話溝通。粵臺片的梅縣話也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客家之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神州之聲)的播音語言。在臺灣以四縣話(即四縣腔)為典型代表。梅縣話、惠陽話、四縣話等在內的75%的客語可以共通。而古汀州北部口音(原汀州片北片)、贛南老客話(於桂片)、水源音等與粵臺片差異較大。

  • 3 # 華夏炎黃0文武雙全

    作為客家人,我覺得不能這樣分別,客家話以廣東梅州為標準,就像普通話以北京河北一代為標準,粵語以廣州為標準,我是廣西人,說廣西客家話,以會說廣西白話,但沒有說什麼白話和客家話融合了的語言,可能現在的小孩會說兩種語言的,而且從小是由會說各自語言的父母教的,一句話裡面會有白話跟客家話,這是比較搞笑的,但是小朋友不喜歡他們說的一句話裡面有兩種語言,他們只是耳儒目染,跟大人學的,但是有可能有的地方會融合吧,感覺湛江話還是雷州話了就是這樣,有客家話口音,有粵語口音,還有閩南語口音,甚至普通話口音,但這些只是帶有口音的一類語言,單獨一類方言,一般都是以地方名稱命名的,不會說是什麼閩語客家話,粵語客家話等等,當然,確實,除了兩廣,江西,福建,臺灣等等都有說客家話的,可能會有不止一個地方出現方言融合的吧,方言的命名有可能會是一種新名稱吧。

  • 4 # 手工藝小匠

    從我所瞭解到,接觸到的客家話來說,都是大同小異,只是語音語調的一些小變化,沒有出現“五里不同音”的現象。

    客家語系比較統一,沒有因為地域的問題就發生大的語言變化。客家話的產生是因為有客家人。客家人最早生活在中原地區,由於戰亂等原因一路從中原往南遷徙。遠離自己故土,來到別的地方定居,但心裡仍然對故土念念不忘,於是稱為在別人的地方做客的人,這就是“客家人”這一稱呼來源。

    “客家話”自然就是客家人日常說的話。在傳承以前傳統上,客家人做的是非常好的,他們保留著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習俗和風土人情。客家話現在被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是古代中原人的官方語言,古代漢語言。一些詩詞歌賦,用客家話讀起來別有一番音韻。

    所以,客家話就是一個比較統一的語系,不會因為地域的問題出現差別。

  • 5 # 中州雅語客家話

    客家人最早的自稱,絕對不是叫“客家人”。”客家人”最早也是由外稱,而變成如今的統稱的。“客家”,最早是源於外來稱呼,有“外來戶”的意思。由於近代羅香林的客家學說推廣,才被客家人所廣泛接受。“

    客家人自稱,原是叫“河洛郎”(河洛,泛指的就是華夏中原腹地,黃河洛水一帶)。客家人,所說的話是河洛話,源於周朝雅言發展而來,被認為是最接近唐朝官方語言發音的古漢語。由於客家話是漢語標準官話,所以廣泛分佈於各地的客家人口音,相對基本都能比較統一。傳統稱謂,是叫“唐音”。

    客家人,在歷史上的自稱很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區,稱呼也不盡相同,有“唐人、崇正人、循人、嶺東人、應和人、梅州人、潮州人、廣東人等等稱呼”。客家話,在沒有統稱客家話之前,在不同地方的稱呼也是不同的,有“夏語、雅語、唐音、唐話、粵語、廣東話、梅州話、惠州話、閩西話、河婆話、亻厓話、新民話、乜噶話……”等等稱呼。在贛南地區的客家話,叫贛南話;在廣東地區,早期是叫“粵語(廣東話)”;在福建地區,我姑且叫她“閩西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蓉喊話寶強說擔心兒子人格問題,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