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0後作家代言

    都是為了政治需要,這也是秦朝國運太短的原因。儒家思想放在今天仍然適用,儒家思想遵從忠孝仁義,但儒家思想在漢武帝時期也是鞏固統治,宣揚君權至上。秦始皇的文學修養沒法和漢武帝比,漢武帝從重用司馬相如的事情上可以看出,漢武帝愛才,重視文人。

  • 2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秦朝焚書坑儒,其出發點是秦始皇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益做出的決定,丞相李斯從中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上圖為秦始皇像。

    如果單從一代帝王秦始皇的角度來看,焚書坑儒就是一次統一思想文化的大舉措,是對帝國統治有利的事情。當時的背景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是紛擾混亂的春秋戰國,而在那個亂世卻迸發出最為強烈的思想火花,也就是先秦的百家爭鳴。當時的大批讀書人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仍改不掉他們喜歡高談闊論的毛病,他們不斷對秦始皇推行的新政始終有著自己的看法。秦始皇想,這還了得!天下是我秦始皇統一的,又不是你們這些讀書人打下的,我有我的治國之道,你們天天嘰嘰喳喳的亂說,擾亂了我的治國安邦的思路,以及新制度的順利推行,於是就做出了焚書坑儒的決定:燒書,活埋讀書人。

    那麼,漢朝為什麼要“罷黜百家,獨善儒學”呢?

    上圖為漢武帝像。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主要忙於推行他的治國思想和推行治國新制度,無法、也不想靠仁義來治理國家,所以秦朝不提倡儒學。但到了漢朝,一代英主漢武大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學,可見,時代的不同,就有兩種不同的結果。

    漢朝獨尊儒家,並使起篷勃發展,董仲舒起了重要作用。但最後的決心還是漢武帝下的。

  • 3 # 狂喜淡墨a

    秦時的“焚書坑儒”與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何有如此的差距?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大發展,百家爭鳴,出現了儒家道家法家,那麼秦始皇統一後,採取了文字度量錢幣及統治思想大同一,而治國理念採納了韓非的著作《韓非子》作理論指導,韓非是末期貴族,新興的地主階級的激進的思想家。喜愛荊法術之學,曾於李斯一起受業於旬子。韓非子稱為先秦時代的法家思想。

    其思想集法,術,勢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統治術,主張集權,提倡獎勵耕戰,厲行賞罰,謀求富國強兵,從而有了法治理論系統化學說。

    如此秦始皇及大臣李斯,效之而圖治。在這種背景下,為了統一各種思想,儒家思想倡導仁義,恰與法相背,於是焚書坑儒於秦國上演。從此儒家思想步入了退後。

    而到了漢代,隨著戰火不斷,民不聊生,漢武帝詔才納賢,解決這種國情,於是董仲舒成為國相,輔作理政,將自己的治國想法,獻給武帝,即崇禮之春秋孔子懦學思想,採取禮下天下於民,生養休息,勵行圖治,實行君君臣臣之道,如此有利於統治者的文治天下,於是在此背景下,“獨尊小儒術,罷黜百家”之為,由此懦家思想一統幾千年。

    而今繼承其積極的文化精華,摒棄封建思想之糟粕。一分為二的分析其歷史背景,亦從而知史鑑今。有著積極之意義。

  • 4 # 愚獨醒

    漢武帝獨尊儒術嗎?這個謊言騙了世人二千多年

    事實上,至少有兩個原因使劉徹不可能獨尊儒術。

    一個是王位繼承的原則。

    儒家主張王位繼承必須堅持長子繼承的原則。

    創立漢禮的漢家儒宗叔孫通,就曾拼命反對劉邦廢長立幼。

    劉徹是漢景帝的第十子,如果他毫無保留地肯定反對廢長立幼的儒家思想,那就等於否定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

    另一個是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制度。

    儒家推崇周朝制度,而周朝實行封建制。

    漢朝從劉邦到劉徹,都為封建制的負面後果寢食難安。

    漢高祖劉邦實行一國兩制,在一半疆域恢復了周朝的封建制,“十年之間,反者九起”;漢景帝平息七國之亂不久,繼承了這筆政治遺產的劉徹,如果他毫無保留地肯定推崇周朝制度的儒家思想,那就等於否定削藩集權的合理性。

  • 5 # 行話歷史

    說白了,都是為了統治需要!

    其實咱們看歷朝歷代,不論統治者執行任何一項政策,推崇任何一種制度,一種思想,其實說白了都是一種管制,都是為了自己的統治所做出來的。

    接下來咱們就具體來分析一下這兩件事。

    1,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的歷史背景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的延續,既然是百家爭鳴,那就是各種學說的雜糅,是代表著多元化。然而秦始皇建立的是中央集權制,那麼這種學術思想就和政治制度站到了對立面。

    這也是焚書坑儒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一種殘酷的壓迫,從而達到所謂的“淨化”社會風氣,統一思想的目的。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歷史背景則有所差異。那會漢武帝擊敗了竇太后所代表的外戚勢力。於當時的百家爭鳴不同,這會是整個社會都沒有一個像樣的司長風潮。為了鞏固統治,只能在國家層面立起來一個標杆,由國家主導,讓合適的思想佔據主要地位。

    而選擇儒家的原因也很多,儒家思想經過不斷地發展,無論是更加強調孝道還是忠君,都極其的符合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

  • 6 # 布衣1卿相

    不同時期的統治者採用不同的思想來維護自己統治。戰國時秦始皇(或者說法家思想)認為只有使用嚴苛的律法才能治理國家,所謂的仁義已經過時了,治國要用要用嚴刑與酷法,儒家的觀點恰恰與法家觀點相駁,而且當時一些儒生和遊士引用儒家經典,借用古代聖賢的言論批評時政,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所以才有了焚書坑儒(這其實是兩個事件) 而到了漢武帝時,儒學已經和以前的儒學有所不同了,董仲舒融合了儒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等多學派的思想,發展成了新儒學。他提倡天人感應,講究君權神授,為君主專制提供理論依據和神學依據,這些思想符合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所以才出現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7 # 竹杖芒鞋大頭

    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始皇帝滅6國,統一天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眾多思想學派,不統一思想,國家難以長治久安。始皇帝焚書坑儒,坑的都是些方士,不能稱的上嚴格的儒生。

    漢武帝時期漢朝經過文景之治,秦末戰亂給國家帶來的災害得到了恢復,國力強盛。面對長期侵犯邊境兇悍的匈奴,漢朝要採取行動必須要動員全國。彼時漢初制定的無為而治的國策,已經無法滿足當時的需要,儒家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了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統一全國的思想信仰,已成為想要打擊匈奴的漢武帝的迫切需要。

  • 8 # 史海爛柯人

    秦始皇“焚書坑儒”在中國歷史上堪稱是一場文化災難,讓儒家學說在秦代一度遭到了滅頂之災。而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繼而為儒學統治中國幾千年奠定了基礎。

    雖然對儒學而言,這兩件事屬於截然不同的做法,但從統治的角度看,卻是一致的,那便統治者採用何種思想統治國家,控制人民,維護社會穩定。而且具體分析便可瞭解,焚書坑儒和獨尊儒術都是有著時代性。

    第一,秦始皇毀滅的是崇古的儒學。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針對如何統治大一統的國家,朝廷中曾分成復古派和激進派,雙方展開過激烈的論爭,以李斯為首的激進派主張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反對復古的儒家思想,提倡法治。

    實際上,從秦朝統一的現實情況來看,法治和郡縣制均是適應當時統治需要的,最重要的是法家思想立竿見影,所以以法治國無可厚非。

    問題出在了對儒家思想的全盤否定。儒家思想形成於春秋時期,發展於戰國,很多國家均曾因儒家思想而受益。秦國雖然是經商鞅變法而強大,但他們卻忽略了儒家內在的重要性。秦朝統一後,全盤否定儒學,且手段過於殘忍,將數百名儒生坑殺,將大量的儒家經典毀滅,勢必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最終造成了一種災難。

    第二,獨尊儒術實際上是一種外儒內法。

    那麼漢代是否就完全顛覆了秦朝的政策呢?顯然不是。我們常說漢承秦制,實際思想統治方面也有秦朝的影子。

    漢代最初建立的時候,面對殘破的景象,實行的是道家的無為而治。隨著漢朝實力的日益強盛,對天下的逐漸一統,統治者逐漸意識到,單靠無為而治是不可行的了,需要有一種大一統的思想對國家進行統治,所以董仲舒提出了適合大一統的新儒家思想。

    這種儒家思想不是單純的以仁為本的儒家思想,而是融入了法家思想的儒家思想。這種思想,在外面看來,是以德治國,倡導天下一統,而內在具體卻是以法治國,這就說明了漢朝所實行的儒家思想,不是純粹的儒家思想,而是儒法結合,這種策略更適合國家的統治。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為本,如果只是用“仁”的思想,倡導天下大同,那麼世界便不存在戰爭和兼併,漢朝偌大的疆域又從何而來?

    儒家思想用在統治國家方面,需要依靠法家的嚴刑苛法作為手段,才能更有效的發揮作用。因此,漢代雖然獨尊儒術,實際上內在仍然承襲了秦朝的法家治國理念。只不過披上了儒家思想的外衣罷了。

  • 9 # 飛揚46644226

    秦的焚書坑儒與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一回事,都是為了精神上統一。

    不同的是秦失敗了,而漢非常成功。這是基本事實,我們不能丟開基本事實來憑空高談闊論什麼是與非。

    即然秦失敗了,敗的很慘很快。那麼我們就要分析它為什麼失敗。

    就焚書坑儒這件事來看。秦是得益於法家思想而取得吞併六國的成功的。究其原因,他們把全國的國力透過郡縣制集中在了秦王一個人手中。使得秦王每天都必須親自外理大量的地方報告,書簡成車。這樣做的好處是,全國的國力集中在一個人手中使用,能最大化地發揮國力的潛力。這一點在戰爭中是克敵制勝的利器,秦統一了六國,蘇俄的斯大林統一了蘇聯,中國的毛澤東統一了中國,特點就是集中。集中不單單是從行政上的,還要從教育文化上集中,這一點千古一例。

    戰爭中高集中高效率的成功為什麼後來又失敗了呢?與生產脫節,與社會脫節。皇帝一個人,集中那麼大的權,事無鉅細一個人說了算,你管的過來嗎?能管好管到位嗎?事實證明下行。不單說他不行,他身後幾千年的斯大林,毛澤東也不行。蘇聯的大集中解體了,中國的大集中改革了。其中詳細原因講不清楚,但這是基本事實!這樣就要回過頭來說說焚書坑儒了。思想集中對嗎?對。但不能絕對集中。講集中,也要講研究,講討論講爭論。誰也不是神,不是聖人,誰的話也不是句句是真理。教訓深刻!

    再說說漢的集中為什麼又是成功的呢?漢朝是一帝多個王,很多很多王。王是效忠於皇帝的,王是有實權的,實權非常重,重到很多人能有想法造反稱帝。可見漢朝在保留了秦的郡縣制的基礎上也做了退讓,允許很多人稱王。這樣既保證了皇權在全國有絕對優勢,也分權給各個王來分擔治理難度。這樣看,漢的集中比秦是鬆散的多了。當然集權是帝王本性。體現在文化上是罷與尊,而非焚與坑。這樣就既強調了集中,又保留了學習爭論討論的餘地。

    一句話,秦做的太絕了,而漢是仁道的。

  • 10 # 滄桑短笛

    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焚書坑儒,本身就是後世儒家為抹黑秦朝,大量虛構、歪曲事實的“故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書董仲舒傳》白紙黑字記載的歷史,這段歷史記載,儒家稱之為“天人三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稱之為大一統。由此推論,連歷代儒家都是認可漢書的這段記載的。準確性顯然無疑。

    一、真實的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是中央叢集與分封制之爭,也是統一和分裂之爭。同為分封制型別的中國和歐洲,中國是周王為共主,歐洲是神聖羅馬帝國為皇帝;中國有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為首的幾十個多個諸侯國,歐洲有英、德、法為主的眾多國家。中國又秦始皇統一中國,歐洲有拿破崙統一歐洲。真正的區別,其實僅僅是秦始皇成功了,拿破崙失敗了。

    1、秦朝施行郡縣制的原因,《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明確記載。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這段話有幾個含義。第一,丞相王綰為首的主張繼續分封制,廷尉李斯為首的主張中央集權郡縣制。雙方有激烈的爭論。第二,秦始皇贏政拍板,秦朝施行中央集權郡縣制,理由說的很清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內戰幾百年總算結束了,再分封是再次埋下內戰的導火索。

    2、所謂”焚書“,焚燒的是非議、誹謗中央集權郡縣制的書籍和各派士子。維護的是中央集權郡縣制。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焚燒分裂書籍和認識,維護國家統一。

    【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闢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這段記載,第一,中央集權郡縣制經過廟堂討論,確定並執行後,以儒家弟子淳于越為首的,依然反對郡縣制、鼓吹分封制。第二,丞相李斯詳細論述了儒家鼓吹郡縣制的種種違法行為和禍害,提出禁止並焚燒詩(詩經)、書(尚書)為主的其他人治書籍。對下令後依然違反禁令的,”棄市“(處以死刑並曝屍)。第三,博士宮可以繼續收藏研究。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在禁止範圍內。

    3、所謂”坑儒“,是三年之後,並立案、問案、依法判處死刑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史記》記載的是阬術士而不是坑儒,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第一,阬,不是活埋,依據上下文,應該是執行死刑後不讓收屍。先秦時期的活埋有專用詞彙,生埋。第二,從史記記載的阬術士,到阬儒士,到坑儒,儒家執掌的史書中,有明確無誤的”春秋筆法“痕跡。儒家偽造歷史,證據確鑿。第三,”坑儒“是先問案諸生(審問)、諸生傳相告引(一場滿嘴毛的狗咬狗)、犯禁者469多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戒後。簡單說,就是依法審訊、諸生(百家弟子)相互告發、依法判處死刑,張榜公佈,以懲後人。

    這一段很簡單:若非正義之舉,秦朝會張榜公佈世人嘛?若是殘暴殺人,公佈世人後,社會沒有反響嘛?甭拿陳勝吳廣說事,那是又三年後,秦二世胡亥繼位後的事。而且,陳勝吳廣打的是扶蘇的旗號,顯然是反胡亥、擁戴扶蘇。

    擁戴扶蘇是反秦嘛?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劉邦建立的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只有政權更迭、沒有政治制度創新的朝代。新瓶裝舊酒。眾所周知的”皆秦政也“就是最形象的寫照。在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我們不妨看看當時的漢朝還有什麼”發明“。第一,和親,將皇帝的女兒送給仇人為妻為妾,甚至不乏一個公主伺候父子匈奴的。第二,文字獄,臭名昭著,連儒家自己都切齒痛恨、辱罵不止。第三,舉孝廉。歷史上著名的偽君子政策。東漢末年的同名童謠,形象是把儒家的舉孝廉呈現在我們面前。【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第四,後宮干政、後宮攝政,權臣干政、攝政,甚至廢立皇帝。西漢皇帝的平均年齡,估計是2000多年封建帝制歷史上,最低的一個朝代。兒皇帝也是發明自西漢?搞不清。

    2、【《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這一段,摘自《漢書董仲舒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容,全在這一段話。

    第一,整篇董仲舒傳,主要記載的是漢武帝劉徹懸賞治國思想,董仲舒上書自薦。漢武帝回書詢問,董仲舒回覆答題,如此三次。史稱三問三答,儒家自稱為”天人三策“,漢武帝為天,董仲舒為人。董仲舒匍匐在劉徹腳下的樣子,儒家自己形容的就蠻形象的。

    第二,這段文字分三個層次,一是當時社會思想現狀,二是解決辦法,三是對結果的展望。前後兩個不值得細說,文字也簡單明瞭,網友們自己看吧。

    第三,核心的是第二層,解決辦法。【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六藝指的是儒家六藝,六藝之科後世簡稱為儒。孔子之術,後世簡稱為術。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後世簡稱為罷黜百家。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始真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歷史上最血腥、最徹底的文化大屠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被漢武帝、董仲舒一刀絕殺。失去思想動力源泉的中華,從此一路走低,直到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倭寇14年侵華企圖殖民中華。或許因此,儒家將這段話以首句自稱,叫春秋大一統,或者簡稱大一統。呵呵,這個稱呼跟秦始皇統一字面上很接近,讓世人誤以為文化屠殺是統一中華。主張分裂的儒家,又企圖把統一中華的豐功偉績記載儒家自己頭上。可謂無恥之尤。

    三、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風馬牛不相及。

    焚書坑儒(事實上跟儒家抹黑的差異極大),是屠殺分裂、維護中華統一。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思想上的白色恐怖,是對中華文化的血腥屠殺。並一舉斬斷了中華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2000年帝制,皆秦政也,就是鐵的證據。

    原始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啥樣子?

    1、從夏商周,到秦朝,每一次朝代的更迭,都伴隨著政治制度的創新。每一個王朝的覆滅,都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2、公元前創立的中央集權郡縣制政治制度,在2000年後的現代,在部分歷史學家的眼裡,是現代化國家制度。

    真正中華文化的偉大,由此可見一斑。

  • 11 # 秦之韻漢唐風

    秦皇漢武皆文治武功兼備,又有超越歷史、無人可及的雄才大略。要經營治理好一個大一統的帝國,需要自上而下都能行得通的國家意識形態。這一點,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意識到了。

    法家是從上而下的建立政治體制,而儒家是從下到上改變人的內在,路徑不同目的一致,讓自己的學說影響國家,促進國家的變化和社會秩序的建立。法家推行霸道,儒家推行王道,用霸道還是王道,取決於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統治的需要,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或許都是歷史的必然吧。

    秦始皇是一位開天闢地、一統天下的帝王,掃六合一統天下,封建基業,功在千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完成並實現了華夏大一統,且不僅僅是國家地理疆域上(統一六國)的大一統,還實現了封建政治、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層面上(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大一統,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有些制度一直沿用下來。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首位採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認為

    “功高三皇,德邁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自稱“始皇帝”,又被譽為“千古一帝”。

    雖說“焚書坑儒”事做得有些過了,探究其根由,卻也是事出有因。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衛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由此可見,秦始皇下令“焚書”,乃是民間收藏的全部燒掉,官方收藏的則不燒。也就是說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都留了副本在博士官那裡。另外,秦始皇下令坑的是方士,並沒有“坑儒”。因為秦始皇讓那些方士們去給他尋找長生不老的藥,那些方士們不但沒有找到,而且還藉機騙取錢財。秦始皇一怒之下,才下令把那些方士們集中起來給坑埋了,以示懲處。其目的是禁止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以及對不法方士的依法懲治。

    儒家學說是由孔子創立,主要是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儒家由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學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就是仁政與愛民。這個有點不對秦始皇的口味,對儒學也就自然而然沒什麼興趣,不待見,很排斥。

    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後、開拓疆土的君王,大漢文景之治後,鑿空西域,開闢絲綢之路,為中國的遼闊疆域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他有其雄才大略,擁有遠大的治國理想,能夠根據國家實時政策的變化調整方針,以適應國家的發展。為了適應西漢政治、思想和社會轉軌變型需要,在朝野上下能夠達成思想的統一,旨在高度強化儒學尊奉的“三綱五常”的核心“忠君”,以企達成維護皇權政治的目的。於是乎,漢武帝與董仲舒君臣二人,三道策問,一拍即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重大舉措得以強勢推行。此後,儒家學說幾乎完全統治了中國封建社會整個的思想文化領域。

    統一的封建帝國,自秦始皇建立到漢武帝執政,經歷了近一百年, 獨尊儒術是改善治民之術的需要。

    秦始皇霸道,用法家來治國,二世而亡。而漢武帝取王道,用儒家來治國,同時兼收並畜,開啟了“外儒內法”的時代。然而“儒家中的君權至上,法家的酷吏政治”才是漢武帝最為理想的治國之策。於是,他一方面對內實行法家大一統,維持秦制,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對外開疆拓土,進行民族融合。

    易中天說:漢武帝時期,尊儒,則秦政變為漢政;推恩,則分權變為集權;舉賢,則貴族變為官僚;討伐匈奴,則夷狄變為華夏。

    夷夏之分,王霸之術,古今之變,盡在其中。

    天之驕子,天下一統,中央集權,皇權至上。

    中華大帝國巍然屹立,漢武的事業風生水起。

  • 12 # 三石侃歷史

    秦始皇焚書坑儒與漢武帝獨尊儒術本質上都是為了一件事情,鞏固皇權統治。

    秦始皇焚書坑儒,由兩件事來看一者焚書為什麼要焚書呢,因為秦朝用法家治國,而統一六國之後,六國以儒家為首的各種學派在思想和言論上發出了很多不同的聲音,對秦朝的統治造成了影響,所以秦始皇焚書是為了統一學術思想,鞏固秦朝統治,另一方面焚書坑儒裡面的坑儒指的並不是儒生,而是方士,因為秦始皇晚年迷戀長生,所以找了包括徐福在內的很多方士為他煉製長生不老的丹藥,但長生不死只是騙局,始皇發現受騙而發怒,要把方士殺掉,而其中也包括一些儒生,因為儒家影響力更大,後世史書記載為焚書坑儒

    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立儒教為國教呢,本質上也是為了鞏固皇權,加強中央集權的做法。

    其實大漢朝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很看不起儒生,史書上記載一次劉邦看到一個儒生就羞辱他,把他的帽子拿下來往裡面尿尿,這就是描寫劉邦的一個典故儒冠溺尿,而劉邦這樣看不起儒生,作為他的後代漢武帝為何要獨尊儒術呢,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位54年對外抗擊匈奴,對內加強中央集權,而加強中央集權法家學術並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他迫切的需要一種學術能幫助他統一國內思想,這時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學正好符合漢武帝的想法,因為儒家思想講大一統,講仁義,所以董仲舒提出的尊儒恰好就符合了漢武帝用一種學術思想統一天下的追求,而儒學不僅僅在學術上有很大的影響力,在政治上也是一個有很大社會政治力量的學術,對皇權的統治地位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漢武帝選擇獨尊儒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去流浪,請問要準備什麼才方便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