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時之前
-
2 # 易建軍18
神農常百草。飲茶而解之。
相傳茶起源於解毒功效,還可提神。是中國最早的飲品。於是出現不同的茶品,一般都是喝每年的新茶為上。後發現可補充微量元素。普洱等發酵茶就變成藏區等地的素食補充。傳入西方後,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
飲茶嗜好已遍及全球:
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
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
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中國,茶為“國飲”。通六藝,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
茶道包括兩個內容:
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
二是思想內涵。即透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儘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文化開始:
(一)茶具必須清洗潔淨;
(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
(三)講求水沸適度。
(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另外茶俗 在民間風俗中,是 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澱,也是人們心態的折射,茶事活動貫穿 於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內容豐富,各呈風 採:
①茶與婚禮:茶與婚禮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作為禮儀的一部分。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為母子 見面,表示忠貞不移。
②茶與祭醃:我國以茶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幹茶; 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說是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 的一種帶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現象。
國人總結茶與水的融合:
“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說明茶與水的關係至深,談茶就要論水。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 “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清代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說在茶與水的結合體中,水的作用往往會超過茶,這不僅因為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載體;而且飲茶時,茶中各種物質的體現,愉悅快感的產生,無窮意會的回味,都是透過水來實現的;
還有茶的各種營養成分和藥理功能,最終也是透過水的沖泡,經眼看、鼻聞、口嘗的方式來達到的。如果水質欠佳,茶葉中的許多內含物質受到汙染,人們飲茶時既聞不到茶的清香,又嘗不到茶味的甘醇,還看不到茶湯的晶瑩,也就失去了飲茶帶來的好處,尤其是品茶給人帶來的物質、精神和文化享受。
近代,不少茶學工作者曾對宜茶水品作過分析測定和試驗比較。以浙江杭州為例,經理化檢測和開湯審評,結果表明: 以虎跑泉水和雲棲水最好,西湖水、錢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來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日常喝茶的形式:
客來敬茶 是人們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來禮儀。俗話說:酒滿茶半。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為宜。水溫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用茶盤端出的茶色要均勻,並要左手捧著茶盤底部,右手扶著茶盤的邊緣,如有茶點心,應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應擺在點心右邊。上茶時應以右手端茶,從客人的右方奉上,並面帶微笑,眼睛注視對方。
喝茶的環境 應該靜謐、幽雅、潔淨、舒適,讓人有隨遇而安的感覺。
選茶 也要因人而異,如北方人喜歡飲香味茶,江浙人喜歡飲清芬的綠茶,閩粵人則喜歡釅鬱的烏龍茶、普洱茶等。
茶具 可以用精美獨特的,也可以用簡單質樸的。
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禮還禮,雙手接過,點頭致謝。品茶時,講究小口品飲,三口為品: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於意會而不可言傳。另外,可適當稱讚主人茶好。壺中茶葉可反覆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飲盡,主人可為其續茶,客人散去後,方可收茶。
從內容到形式到意境,就是茶的文化了!
-
3 # 換換換
有的
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常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
比如宋代詩人杜耒“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來客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稱“下茶”,古時諺語日“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
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慣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
4 # 粵講粵威水
廣府人飲茶講究斟茶斟7分,這是尊重客人的禮儀。表面上看是方便客人喝茶的時候不會溢位或燙傷,其實更是體貼地考慮到對方拿起杯子喝茶時不會因為茶太滿而顯得狼狽。這既是對於“度”的拿捏,也是處處替他人著想的君子之禮。就像吃飯只吃7分飽,說話只說7分,體現的都是我們無論身體上還是精神上都以中庸之道能讓自己處事有度。
作為客人,在主人給自己斟茶時,則需同時用食指和中指叩桌,代表雙膝下跪的叩謝之禮,這是客人回禮多謝主人親自給自己斟茶的意思。而作為主人,也要時刻留意客人的杯子,杯子一空,就要斟茶。
在廣州的茶樓裡還有個約定俗成的習慣,但凡客人需要服務員幫忙加水,就會把茶壺蓋拿起,蓋在茶壺耳與壺沿之間,服務員在遠處看見自然會主動過來加水。
-
5 # 書中情意濃
有的,可以去看 茶經 還有現在的一些茶文化的書,可以看到茶文化是流變的,各地茶俗也有所不同,但是,還是從古傳到今。
-
6 # 文少美食特搜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
功夫茶文化則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中國各地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潮州鳳凰單叢茶、有太湖的燻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
7 # 水刃木聊文史
端茶。
我國是禮儀之邦,敬茶之禮古已有之。敬茶要講求禮貌,下敬茶之前要把杯具洗淨,切忌用手抓茶。茶湯的熬製是一門學問,在此不多贅述。但是在敬茶時至少不能漂浮一層泡沫。在把茶杯端給客人時,無論茶杯有無柄把,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上托盤。
淺茶滿酒。
我國自古便有“淺茶滿酒”的講究,一般倒茶或者沖茶時,不能裝滿,一般是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為佳。如果將茶衝滿杯,不但燙嘴,還有逐客之意。
侍茶。
在上茶之前,應該先向客人說聲“抱歉”,再以右手端茶,從客人的右方奉上,面露微笑,說:“請慢用”。在客人已經喝去半杯時候,要及時新增開水,讓茶湯濃度和溫度前後大概一致。客人飲茶中要適當佐以茶食、糖果,達到調節口味的效果。待客人散去後方可收茶。
品茶。
品茶者也要以禮還禮,用雙手接茶並點頭致謝。品茶時要慢慢細飲,最好邊談邊飲,不可手舞足蹈,狂喝暴飲。要懂得讚譽敬茶者的手藝。
-
8 # 酒香鏈
茶葉文化博大精深!
茶文化往往在生活中濃縮為茶道文化!
是人們交往中的一種禮儀文化!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
茶道文化起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和朝鮮,衍生出日本茶道。現如今,茶道文化已在日本流行。
-
9 # 小曾說茶
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常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耒“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來客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稱“下茶”,古時諺語日“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慣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
10 # 千江水不汙時
古人寫文章一般不會太直接描寫,總會藉助一些事務,加以抒發情感和說理。
那麼,關於喝茶更是一種被賦予更多的內涵。
譬如:
每個人的講究、每個地區的規矩、還有一些其他的說法和門道。
行業不同,每個人走的路數不一,喝茶在某種意義上,真不是水衝就完事。
至於具體,不便細說,可自行體會,經歷和聽聞他說,可能更有所得。
-
11 # 六月賞花
茶文化是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保 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 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築物。
制度文化
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範。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 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 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 貢。”至唐以後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 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徵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 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 (《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後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 自宋至清,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 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限制,多方盤剝。
行為文化
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 出來。 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 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 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 等。
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 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心態文化
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 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 發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 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 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
12 # 芸品茶舍
大家好,這麼多年的喝茶經歷中,總在圈子裡被大家成為茶葉專家,不過,自己卻從來不這樣看待。畢竟,能喝好一杯茶也是清福。
茶葉中有沒有約定俗成的文化?這個所涉及的範圍過於廣泛,因為,在中國文化的系統中,茶文化就是單獨的一支。不論是大家熟知的茶詩、茶具、茶器、茶俗、茶禮、茶對聯、茶文、茶藝、茶道等等。茶文化內涵豐富,外延廣闊,我們都是在已知的文化中,探索和學習著未知的內容。
就拿廣州的飲茶文化而言,有著嘆早茶的習慣。可以說,廣州的早茶文化是嶺南文化的精髓體現。同樣是廣州的飲茶文化,當主人給客人斟茶時客人都會用右手的是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輕叩三下,以表示對主人的感謝。當然,泡茶時,第一道茶也不會喝,不僅是為了醒茶,而且也是對客人的尊重。在倒茶的時候也是有講究的,要按照順序,有老人的時候,也會先尊重老人。
當然,我說的這些都是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要說起各地的茶俗、茶禮即便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就從我喝茶的經歷中,談談茶道文化,哪些約定俗成,且大家廣泛知道的內容。
大家都知道茶道文化起源於寺廟,而佛教修行的方法也決定了僧人與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瞭解佛教的人都知道,修行的方法主要是戒、定、慧。
所謂戒,主要是說僧人有著不飲酒,過午不食,戒吃葷菜等戒律。定與慧,其實就是要僧人靜心打坐,參禪悟道。因為茶有著提升和生津止渴的作用,並且內涵豐富的營養成分,自然就成為寺廟的理想飲品。漸漸在寺廟行程了飲茶修行的習慣,也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自茶葉進入寺院後,寺院非常講究,並且講飲茶作為寺院的制定擬定下來,成為寺院制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葉在寺院裡的傳播,也經歷了幾個階段。最初的時候,寺院裡的僧人從民間汲取飲茶的方法,將茶葉、香料、桂圓、生薑等放在一起,採用煮茶的方式,那個時候叫做“茶蘇”。
歷史發展到宋代,喝茶的方式也有了改變,當時盛行的主要是“點茶法”。將茶葉研製成粉末,再用開水沖泡。這樣的方式,在日本的茶道文化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寺院裡的飲茶方式,對於民間的飲茶也有很大的影響。
不僅作為寺院裡的制度,而且還專門設定了“茶堂”,主要是僧人辯論佛理、招待施主、品嚐茶香的地方。在當時,寺院裡還設定了“茶鼓”,目的是為了著急僧人飲茶之用。不僅如此,寺院裡還有“茶頭”、“施茶僧”,一個掌管燒水煮茶,一個負責施慧茶水。
在佛教的寺院中,所有的茶葉統稱為寺院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和自飲。在規定中,在佛祖面前或者靈前供奉的茶湯,通常稱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後飲用的茶 ,統稱為“戒臘茶”,所有僧人飲用的茶葉,叫做“普茶”,大家都知道僧人的化緣,每次化緣得來的茶葉,叫做“化茶”。每個僧人平日都會靜坐打禪,每一階段結束由專人負責“打茶”。在寺院中僧尼用茶敬佛、敬師、獻客等,供自己和有人飲用,大家談經論佛,修身養性,逐步形成了莊嚴肅穆的“茶禮”。
記得曾經看過一本書《佛道茶藝》,其中關於“禮佛茶”禮儀,就有這樣的一段記載:“禮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師的特殊禮儀,也是調茶獻客、結緣行善的特殊茶藝。禮佛茶在禪房中進行,做好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分為十道工序,謂之功德圓滿。世道程式依次分為:蓮步入場、焚香頂禮、禮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禪定、抽衣淨手、燙杯泡茶、敬茶獻茶、收杯接碗、問訊退場。茶與茶道在佛教中不可或缺,也是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泡茶、喝茶與佛教的“八正道”不謀而合。
我們在泡茶的時候,要有三正的態度,才能集中精力品得一杯茶的色香味。我們也要在喝茶的時候有這三修的態度,才能禪定心性,戒除內心的執念。我們在喝茶時,也要有著三穩的方式,才能以端正的態度面對眼前的一杯茶。同樣,我們也要有著三淨的自覺,才能真正以茶洗心的修為。
勿將“禪茶一味”變成“禪茶一昧”這是我經常說的內容。我們做到了三正、三穩、三淨,才有有著真正的三修。禪茶一味,才能真正心意相通,融貫心性。
茶葉有太多約定俗成的文化內涵,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認知。僅以我個人的角度談一談那些被人熟知的內容,也從我的角度談一談我對茶道的認知。
-
13 # 芷韻茶話趣談
一杯茶裡,有各民族一路走來的生活習慣和文化,也有他們各自對生活的不同感悟。
基諾族涼拌茶
基諾族在製作涼拌茶的時候,一般都是採用茶樹鮮葉。將葉子採摘下來,用手揉搓到變軟之後,再放到碗裡,加入酸筍,酸螞蟻,大蒜泥,紅辣椒粉,黃果葉,鹽巴等調料,然後再新增一些山泉水進去,攪拌均勻。
這一套簡單的程式,香辣,爽口,鮮鹹的涼拌茶就製作完成了。
哈尼族土鍋茶
哈尼族的土鍋茶操作非常簡單,但貴在原料都是純天然,它所採用的茶器就是再普通不過的陶罐,用的茶葉也是普通的普洱,而泡茶的水一般都是用山泉水。
在泡茶的時候,他們不用茶壺,而是在土鍋裡泡。先將山泉水倒入土鍋,等到水沸騰之後,就放入茶葉,等到水再次被煮沸,再將茶水倒進竹子做的茶杯裡,就可以飲用了。
哈尼族的土鍋茶醇厚綿軟,喝下去清胃生津,可以化解腸胃之中積壓的食物,起到促進消化的效果。因此,哈尼族人不僅自己日常都會飲用土鍋茶,還經常用它來待客。
納西族龍虎鬥
沖泡龍虎鬥的時候,需要準備兩個茶罐,一個用來盛水和煮水,另外一個就用來烤茶。
烤茶也是納西族人所特有的茶葉處理技巧,需要將茶葉放在陶罐裡,架在火塘邊上慢慢轉動,一邊烘烤,一邊觀察,等到陶罐裡的茶葉發出了焦香的味道,就可以將另一個陶罐裡煮好的水倒進去,燜煮幾分鐘。
與此同時,需要在茶盅裡準備少半盅的白酒,等到茶湯煮好了,手腳麻利地將茶湯倒進茶盅。
茶湯和白酒猛然相和,茶盅裡的白酒會發出悅耳的聲音,這種聲音在納西族人的眼中看來,是吉祥如意的象徵。
捧一杯龍虎鬥,有茶香,也有酒香,趁熱喝下去,滋味濃厚,香氣盈口,到了肚子裡都非常舒適。
-
14 # 素依驚流年
每個圈子,都有每個圈子約定俗成的文化,或者規則。不在圈子裡的人不瞭解圈子的規矩,圈外的人自然會比較好奇,想窺探一二。
為什麼一提到茶文化,給人的第一感覺就跟“古色古香”“精緻典雅”“有品位”“有格調”等這些很讓人覺得高大上的形容詞。是因為中國飲茶始於西漢,這是有史可據,但在西漢時期,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西漢對茶作過記錄的司馬相如、王褒、楊雄均是四川人。
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透過進貢的渠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並逐漸向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陝西、河南等北方地區傳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飲茶風尚沿水路順長江而傳播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從西漢直到三國時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於王公朝士,民間很少飲茶。
一個流傳在上層社會的物品,自然自帶貴氣。就像我們現今社會的奢侈品,也大多是在“貴族圈”流行。
後來經過茶聖陸羽的推廣,茶葉漸漸被普及化,我們中國俗語中就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在我國封建社會里,研究經學文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只是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並悉心鑽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於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
茶文化的集中表現就是茶藝。茶藝是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
它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和”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藝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有“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賭書潑茶”的閨房樂趣。也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以茶代酒體現了傳統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
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現在有不少茶藝課,讓孩子們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回覆列表
茶作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範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透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範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儘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淨;(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俗是民間風俗的一種,它是 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澱,也是人們心態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動為中心貫穿 於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內容豐富,各呈風 採:①茶與婚禮:茶與婚禮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作為禮儀的一部分。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為母子 見面,表示忠貞不移。
②茶與祭醃:我國以茶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幹茶; 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說是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 的一種帶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現象。
“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說明茶與水的關係至深,談茶就要論水。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 “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清代張大覆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說在茶與水的結合體中,水的作用往往會超過茶,這不僅因為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載體;而且飲茶時,茶中各種物質的體現,愉悅快感的產生,無窮意會的回味,都是透過水來實現的;還有茶的各種營養成分和藥理功能,最終也是透過水的沖泡,經眼看、鼻聞、口嘗的方式來達到的。如果水質欠佳,茶葉中的許多內含物質受到汙染,人們飲茶時既聞不到茶的清香,又嘗不到茶味的甘醇,還看不到茶湯的晶瑩,也就失去了飲茶帶來的好處,尤其是品茶給人帶來的物質、精神和文化享受。 近代,不少茶學工作者曾對宜茶水品作過分析測定和試驗比較。以浙江杭州為例,經理化檢測和開湯審評,結果表明: 以虎跑泉水和雲棲水最好,西湖水、錢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來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當今社會,客來敬茶更成為人們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往來禮儀。俗話說:酒滿茶半。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為宜。水溫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用茶盤端出的茶色要均勻,並要左手捧著茶盤底部,右手扶著茶盤的邊緣,如有茶點心,應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應擺在點心右邊。上茶時應以右手端茶,從客人的右方奉上,並面帶微笑,眼睛注視對方。
以咖啡或紅茶待客時,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著客人的右邊,此外要替每位客人準備一包砂糖和奶精,將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環境應該靜謐、幽雅、潔淨、舒適,讓人有隨遇而安的感覺。選茶也要因人而異,如北方人喜歡飲香味茶,江浙人喜歡飲清芬的綠茶,閩粵人則喜歡釅鬱的烏龍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獨特的,也可以用簡單質樸的。
當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禮還禮,雙手接過,點頭致謝。品茶時,講究小口品飲,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於意會而不可言傳。另外,可適當稱讚主人茶好。壺中茶葉可反覆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飲盡,主人可為其續茶,客人散去後,方可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