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都說木衛一,木衛二可能有生命的機率比金星大,如果不考慮探測結果而純粹討論理論的話,金星的天空中的壓力肯定沒有地面大,按地球的進化流程,可以在壓力和溫度進化出含葉綠素的懸浮藻類,將二氧化碳分解為氧氣和碳合物,幾億年以後氧氣含量高了再進化出動物,結果確實沒有,但理論上遺傳和變異學,並且金星沒啥氧氣不能燃燒,晚上溫度又不高,進化出傍晚光合作用,白天有殼保護的原始菌類不是不可能,金星沒有生命其實跟氣壓和溫度還是無關吧?
13
回覆列表
  • 1 # 純野生科學家

    未來人類如果想在太陽系對一顆行星進行“地球化”改造,金星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火星體重太輕,引力不夠用,留不住氫氧和水氣。但想使一顆金星那樣的行星從人間地獄變成宜居天堂,難度也是難以想象的。圖:金星與地球

    金星環境的困局

    其實金星各項指標都與地球相當,不同點只有磁場強度與生命因素,但就這兩點,便讓兩顆行星有了截然不同的環境。先說磁場,金星的磁場強度按計算是地球的千分之一,但實測是“零”。這讓金星失去了對抗太陽風(恆星發射的高速帶電粒子流,速度每秒200到800公里)的護盾,高能粒子將大氣中比較輕、飛得比較高的氫、氧、水蒸氣等成分帶走了,只留下比重最大的二氧化碳。現在金星大氣中96%以上是二氧化碳。圖:太陽風剝離行星大氣示意圖

    其實地球上有同樣數量的碳,但地球有生命,一代又一代生物不停地將大氣中的碳固定在自己的體內,最後沉積成岩石,以此保持著地球大氣的碳平衡。幾十年的研究顯示,金星沒有生命跡象,碳元素無法被生物封存在岩石中,只能留在大氣中製造極端的高氣壓和失控的溫室效應。圖:藍綠藻將碳固定起來,變成疊層石

    450度的氣溫、相當於900米深海的大氣壓力、硫酸構成的雲和雨、熔岩河流、肆虐的狂風、一次閃電能持續十五分鐘……不重新啟動金星磁場,不把大氣中的碳固定住,改造金星是不可能的。

    金星高層大氣蘊含的希望

    希望還是存在的,地表沒戲,咱往高處看。如果有一艘巨大的氦氣飛艇,有密封良好的吊艙,人類就可以在金星大氣中過上《天空之城》的日子了。相比金星地表,金星中上層大氣的環境對人類就友善多了。在距離金星表面65公里左右的高空中,溫度、氣壓均與地球上相似。更可喜的是,金星大氣中為數不多的氧和氮被密度更高的二氧化碳“擠”到了這裡,使這一高度的金星空氣短時間內可以直接呼吸。當然啦,前提是你能忍受惡臭的硫化物味道的話。戴個防毒面具,你還可以在這裡出艙活動,欣賞一下腳下金色的雲海呢。

    為什麼沒有在金星大氣中發現生命跡象

    類地生命可以在無水的地方存活,但必須在液態水中產生。金星在幾十億年前可能也是顆有海洋的行星,甚至可能已經孕育出了生命。但在約30億年前,一場未知的巨大災難降臨金星,使金星環境發生了徹底改變。海洋被蒸發殆盡、全球性火山爆發持續至今,甚至星球自轉方向都發生了逆轉(從向東變為向西,太陽西升東落),磁場也隨之永遠消失了。在這種級別災難的打擊下,類地生物不可能倖存。想在災後重新產生類地生命?整顆行星已經沒有液態水了。所以在金星高層大氣中沒有發現生命跡象一點兒也不奇怪。圖:金星以前可能捱了這麼一下

    金星可能是其它型別生命的天堂

    咱們都是碳基生物,但宇宙中肯定不只有碳基這一種生命形式。矽基、硼基、純能態什麼的都有可能。另外宇宙的組成成分95%以上是暗物質和暗能量,那麼是不是也存在“暗生命”呢?扯遠了,回到金星。

    就說矽基生物吧。地球的環境對可能存在的矽基生命來說太冷,水太多(對矽基生命來說,水能溶解它們,所以水是劇毒的),無法生存,但金星的環境對它們正合適。圖:矽基生物想象圖

    在地球溫度下,矽基動物呼吸排放的二氧化矽是固態的,一喘氣兒滿嘴噴沙子,這怎麼活?但在金星的溫度下,二氧化矽就可以是氣態的了。矽基生物們吃下含“矽基糖”的食物,透過消化獲得能量後排出二氧化矽和水,在金星環境下這兩者都是氣態,水對它們身體的溶解腐蝕問題也可以解決了。所以我們以類地生物的特徵尋找金星生命是不正確的,宇宙那麼大,一切皆有可能。

  • 2 # 魔怕78479829

    任何一個星球的環境都是不可能改造的,因為它的環境,是由其執行軌道和離太陽的距離決定的。

    如果你能將金星與地球對調其軌道,金星自然會變成地球,地球自然也會變成金星。

  • 3 # 軍機處留級生

    金星經常被稱為地球的“姐妹行星”,除了大小几乎相同之外,金星和地球質量相似,成分也非常相似(兩者都是類地行星)。作為地球的鄰近行星,但是,行星之間有許多關鍵的區別,使得金星不適合居住。

    首先,它的大氣比地球厚90多倍,它的平均表面溫度足以熔化鉛,空氣是由二氧化碳和硫酸組成的有毒煙霧。因此,如果人類想住在那裡,一些嚴肅的生態工程,地形形成。鑑於金星與地球的相似性,許多科學家認為金星將是地球形成的主要候選者!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改造金星的概念已經出現過多次,無論是在科幻小說還是作為學術研究的主題。儘管在20世紀初對這一主題基本上是空想的,但隨著20世紀初的到來,隨著我們對金星認識的提高,改變景觀以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建議也在增加。

    自20世紀初以來,生態改造金星的想法一直在小說中被探索。已知最早的例子是奧拉夫·斯臺普頓的 最後和第一人 (1930年),其中兩章專門描述地球變得不適於居住後,人類的後代如何改造金星;在這個過程中,對當地的水生生物進行種族滅絕。

    到了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由於太空時代,地形開始出現在許多科幻作品中。保羅·安德森在20世紀50年代也寫過大量關於地形形成的文章。在他1954年的小說中,大雨,金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透過行星工程技術被改變。這本書如此有影響力,以至於“大雨”一詞後來成為金星地形的同義詞。

    1991年,作家大衛·諾德里在他的短篇小說《金星的雪》中提出,金星可以透過大眾驅動輸出金星的大氣,旋轉到30個地球日的一天長度。作家金·斯坦利·羅賓遜因他在20世紀70年代對地形的現實描繪而出名火星三部曲–包括紅色火星,綠色火星和藍色火星。

    2012年,他釋出了2312這是一部科幻小說,講述了包括金星在內的整個太陽系的殖民化。這部小說還探索了金星形成的多種方式,從全球變冷到碳封存,所有這些都是基於學術研究和提議。

    藝術家對地形化金星的構想,展示了一個大部分被海洋覆蓋的表面。

    提議的方法:

    卡爾·薩根在1961年提出了第一個改造金星的方法。在一篇名為金星,他主張使用基因工程細菌將大氣中的碳轉化為有機分子。然而,由於後來在金星雲層中發現硫酸以及太陽風的影響,這變得不切實際。

    在他1991年的研究中”快速改造金星英國科學家保羅·伯奇提議用氫氣轟擊金星的大氣層。由此產生的反應會產生石墨和水,後者會落到表面,覆蓋海洋表面的大約80%。考慮到所需的氫氣量,它必須直接從一個氣體行星或他們月球的冰中獲取。

    另一個想法是用精煉的鎂和鈣轟擊金星,這將以碳酸鈣和碳酸鎂的形式隔離碳。在他們1996年的論文中,”金星氣候的穩定性博爾德科羅拉多大學的馬克·布洛克和大衛·格林斯彭指出,金星自身的鈣和鎂氧化物沉積物可以用於這一過程。透過採礦,這些礦物可以暴露在地表,從而充當碳匯。

    金星南極的一團旋渦氣體和雲。信貸:歐空局/維爾蒂斯/INAF-IASF/奧博斯。巴黎萊斯亞大學/牛津大學。

    然而,布洛克和格林斯彭也聲稱這將有一個有限的冷卻效果——大約400K(126.85℃;260.33℉),並且只會將大氣壓力降低到估計的43巴。因此,需要額外的鈣和鎂供應來實現8×1020千克鈣或5×1020需要20公斤鎂,很可能必須從小行星上開採。

    太陽陰影的概念也已經被探索過了,它包括使用一系列的小航天器或者一個大透鏡來轉移行星表面的陽光,從而降低全球溫度。金星吸收的陽光是地球的兩倍,對金星來說,太陽輻射被認為是太陽活動的主要原因失控的溫室效應這使它成為今天的樣子。

    這種陰影可能是基於太空的,位於太陽——金星L1拉格朗日點,它會阻止一些陽光到達金星。此外,這種陰影還可以阻擋太陽風,從而減少金星表面暴露的輻射量(另一個關於可居住性的關鍵問題)。這種冷卻會導致大氣中一氧化碳的液化或凍結,然後這些一氧化碳會以乾冰的形式沉積在地表上(這些乾冰可以被運出地球或封存在地下)。

    或者,太陽能反射器可以放置在大氣中或表面。這可以由大的反射氣球、碳奈米管或石墨烯片或低反照率材料組成。前一種可能性有兩個優點:一是大氣反射器可以就地建造,使用本地碳源。其次,金星的大氣密度足夠大,這樣的結構可以很容易地漂浮在雲層之上。

    藝術家對金星雲城的概念——高空金星執行概念(浩劫)計劃的未來可能結果。

    美國宇航局科學家傑弗裡·蘭迪斯也提出城市可以建在金星的雲層之上其反過來可以充當太陽能遮蔽和處理站。這些將為殖民者提供最初的生活空間,並作為地形形成者,逐漸將金星的大氣轉化為適宜居住的東西,這樣殖民者就可以遷移到地表。

    另一個建議與金星的轉速有關。金星每243天自轉一次,這是迄今為止所有主要行星中最慢的自轉週期。因此,金星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日日夜夜,這對於地球上大多數已知的動植物物種來說可能很難適應。緩慢的旋轉也可能是缺少強磁場的原因。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英國星際協會成員保羅·伯奇建議在金星和太陽之間的L1拉格朗日點附近建立一個軌道太陽鏡系統。結合極地軌道上的太陽鏡,這些將提供24小時的光迴圈。

    也有人提出,金星的旋轉速度可以透過用撞擊物撞擊表面或用直徑大於96.5公里的物體進行近距離飛越來加速。還有人建議使用質量驅動器和動態壓縮構件來產生所需的旋轉力,以使金星加速到與地球相同的晝夜週期。

    金星的大氣。

    藝術家對金星濃厚氛圍的印象,伴隨著閃電和硫酸。

    然後有可能移除金星的一些大氣層,這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實現。首先,撞擊表面的撞擊物會將一些大氣吹向太空。其他方法包括太空升降機和質量加速器(理想地放置在雲層上方的氣球或平臺上),它們可以逐漸從大氣中吸取氣體並將其噴射到太空中。

    潛在優勢:

    移民金星並改變其氣候以利於人類定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為人類創造一個“備用地點”的前景。考慮到選擇的範圍——火星、月球和外太陽系——金星有幾樣東西適合它,其他的沒有。所有這些都凸顯了為什麼金星被稱為地球的“姐妹行星”。

    首先,金星是一顆在大小、質量和組成上與地球相似的地球行星。這就是為什麼金星的引力與地球相似,大約是我們經歷的90%(或0.904)g確切地說。因此,生活在金星上的人類患與失重和微重力環境相關的健康問題(如骨質疏鬆和肌肉退化)的風險要低得多。

    金星相對靠近地球,這也將使交通和通訊比太陽系的大多數其他地方更容易。在目前的推進系統下,金星的發射視窗每584天出現一次,而火星的發射視窗為780天。由於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飛行時間也稍短一些。在最近的接近點,它有4000萬公里遠,相比之下火星有5500萬公里遠。

    1974年2月5日,美國宇航局的水手10號任務在第一次重力輔助飛行中拍攝了金星的第一張特寫照片。

    另一個原因與金星失控的溫室效應有關,這也是金星極端高溫和大氣密度的原因。在測試各種生態工程技術時,我們的科學家將會對它們的有效性瞭解很多。反過來,這些資訊在地球上正在進行的應對氣候變化的鬥爭中將非常有用。

    在未來幾十年,這場鬥爭可能會變得相當激烈。正如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在2007年報告的那樣2015年3月,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現已超過400 ppm,這是上新世以來從未見過的水平,當時全球氣溫和海平面都顯著升高。作為一個美國宇航局計算的一系列場景顯示,這一趨勢可能會持續到2100年,並帶來嚴重後果。

    在一種情況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本世紀末穩定在大約550 ppm,導致平均溫度上升2.5℃(4.5℉)。在第二種情況下,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到約800 ppm,導致平均增加約4.5℃(8℉)。儘管第一種情況下預測的增長是可持續的,但在後一種情況下,地球上許多地方的生活將變得難以維持。

    因此,除了為人類創造第二個家園,改造金星也有助於確保地球仍然是我們物種的可行家園。當然,金星是一顆地球這一事實意味著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被開採,幫助人類實現“後稀缺”經濟。

    藝術家對高空金星執行概念(浩劫)任務的構想,這是美國宇航局正在開發的一個遠離地球的概念。

    挑戰:

    除了金星與地球的相似之處(即大小、質量和組成),還有許多不同之處將使地球的形成和殖民化成為一項重大挑戰。首先,降低金星大氣層的熱量和壓力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資源。它還需要尚不存在的基礎設施,而且建造成本非常高。

    例如,它需要大量的金屬和先進材料來建造一個足夠大的軌道陰影來冷卻金星的大氣,以至於它的溫室效應將被抑制。這種結構,如果位於L1,也需要是金星本身直徑的四倍。它必須在太空中組裝,這需要龐大的機器人組裝艦隊。

    相比之下,提高金星的旋轉速度需要巨大的能量,更不用說大量的撞擊物必須從外太陽系——主要是從柯伊伯帶。在所有這些情況下,都需要一個龐大的宇宙飛船艦隊來運輸必要的材料,而且它們需要配備先進的驅動系統,能夠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這次旅行。

    目前,還沒有這樣的驅動系統,從離子發動機到化學推進劑的傳統方法既不夠快也不夠經濟。為了說明,美國宇航局的新視野這次任務花了11年多的時間才與冥王星在柯伊伯帶,使用常規火箭和重力輔助方法。

    與此同時黎明依靠離子推進的任務,用了將近四年的時間才完成Vesta在小行星帶。這兩種方法都不適用於重複去柯伊伯帶旅行和帶回冰冷的彗星和小行星,而且人類還遠遠沒有達到我們需要的船隻數量。

    同樣的資源問題也適用於將太陽反射器置於雲層之上的概念。因為金星的表面目前完全被雲層覆蓋,所以物質的數量必須很大,並且必須在大氣改變後很長時間內保持不變。此外,金星已經有高反射率的雲,所以任何方法都必須大大超過它當前的反照率(0.65)才能有所作為。

    說到移除金星的大氣層,事情同樣具有挑戰性。1994年,詹姆斯·波拉克和卡爾·薩根進行的計算表明,一個直徑為700公里的撞擊物以高速撞擊金星,將少於總大氣的千分之一。此外,隨著大氣密度的降低,回報將會減少,這意味著需要成千上萬個巨大的撞擊物。

    此外,大部分噴出的大氣將進入金星附近的太陽軌道,並且——不需要進一步的干涉——可能被金星的引力場捕獲並再次成為大氣的一部分。使用太空升降機清除大氣中的氣體將會很困難,因為地球的地球靜止軌道位於地表上方一個不切實際的距離,在那裡使用質量加速器清除氣體將會很費時而且非常昂貴。

    金星和地球的大小比較。

    結論:

    總之,金星地球化的潛在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人類將有第二個家,我們將能夠把它的資源新增到我們自己的家中,我們將學習有價值的技術來幫助防止地球上的災難性變化。然而,達到這些好處可以實現的程度是困難的。

    像大多數提議的地球改造專案一樣,許多障礙需要事先解決。其中最重要的是運輸和物流,動員大批機器人工人和運輸船隻來利用必要的資源。此後,需要做出多代人的承諾,提供財政資源來完成這項工作。在最理想的條件下,這不是一項容易的任務。

    這是人類短期內無法做到的事情。然而,展望未來,金星以各種可以想象的方式成為我們的“姐妹行星”的想法——海洋、耕地、野生動物和城市——看起來確實是一個美麗而可行的目標。唯一的問題是,我們還要等多久?

  • 4 # 科技和生活

    金星是太陽系顆巖質行星之一,也距離地球最近的鄰居,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只有3800萬公里,然而這個鄰居“家中”的條件非常的嚴酷,它的表面平均溫度被認為高達462℃,而我們地球的平均溫度只有16℃,金星表面大氣壓是地球表面氣壓的近百倍,大氣層中主要是二氧化碳,從這些條件來判斷,金星上幾乎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

    金星軌道位於地球的宜居帶之外,但是處於更靠近太陽的位置,它接收的太陽光能是地球的兩倍多,再加上其大氣層主要是二氧化碳,發生了嚴重的溫室效應,所以金星的表面溫度非常高,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表面溫度最高的星球,即便在其兩極地區,溫度也在400℃以上,在這麼高的溫度中,錫、鉛等很多金屬都會融化成液態,在這麼高的溫度中,連最簡單的生命體諸如藻類都無法生存,這也是我們沒有在金星的表面以及大氣層中發現任何生命物種的主要原因。

    當我們人類科技發展的一定高度的時候,我們勢必會走出地球,開發太陽系,那麼太陽系中哪個星球最容易被改造成我們地球這樣的星球呢?可能很多朋友會認為是火星,其實火星的質量只有地球的1/11,引力很難束縛住足夠的大氣,所以火星並不容易被改造,但是金星卻可以,因為金星的質量相當於地球的80%,體積是地球的88%,可以說它是一個和地球大小差不多的星球,不少人將其稱之為地球的“兄弟星球”或“姊妹星球”。

    但是金星也並不是容易改造的,因為它所在的軌道位於太陽宜居帶之外,所以首先要將金星挪到太陽的宜居帶之內,然後再改造金星的大氣層,並且讓金星內部產生磁場,這樣金星才能維持我們地球這樣的大氣狀態。

    但是將金星移入太陽的宜居帶之內並不容易,這不是使用怎樣的方法移動它,而是金星進入太陽的宜居帶之後,在執行的時候有可能會和地球發生引力方面的相互影響,導致地球的軌道發生偏移,所以說需要將它挪到地球軌道以太陽為中心的另一邊,兩者的相對速度保持一致,這樣金星才不會來到地球附近影響地球,不過想這樣做是相當困難的。

    將金星移動到太陽系的宜居帶之後,就要改造金星的大氣層了。這主要是將金星上的部分二氧化碳改造成氧氣,另外還要增加金星大氣層中的氮氣,使之氣體成分類似於地球大氣,這樣金星表面的溫度就會降下來,只要其內部形成了磁場,就能保持其大氣層的平衡狀態。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金星的表面缺水,這需要挪動一些富含水的彗星或者小行星到金星上面增加其表面水資源,但是身體的撞擊又可以產生很大的能量,導致金星溫度升高,其降溫也需要大量的時間,所以改造金星也並非一蹴而就的,有科學家估計將金星改造成地球表面這樣的生態環境,至少需要1萬年。

  • 5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改造金星有多難?為啥沒發現金星空中有浮藻一類的綠色植物?

    金星和火星都是地球的近鄰,與地球一樣都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內,只不過從生命形式的誕生所處的溫度區間看,金星表面高了點,火星表面低了點。關於它們上面是否有生命形式的猜測,其實自從人類發明瞭望遠鏡之後就開始成為人們深入研究和論證的重要領域,特別是人們發射了若干太空探測器之後,對於兩個“近鄰”的表面特徵、大氣組成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這裡,重點探討一下金星上為何沒有出現類似地球的低階生命形態。

    金星的主要特徵

    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它們之間的平均距離為4100萬公里,其位居太陽系從內到外軌道第二位,其近日點僅為1.08億公里,約比地球與太陽的距離近1/3。從大小來看,金星與地球差別不是特別顯著,其質量為地球的0.815倍,因此其表面物體所受到的引力要比火星大得多,與地球比較接近。金星圍繞太陽的公轉週期為224天,而自轉週期為243天,是太陽系內唯一一顆自轉比公轉慢的行星。

    從表面溫度來看,金星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其表面溫度很高,最高可以達到480攝氏度,向著太陽的一面平均溫度可以達到460攝氏度,是系內所有行星表面溫度最高的,甚至要比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還要高。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金星表面籠罩著一層非常濃厚的大氣層。透過先前發射的若干太空探測器,人們發現金星的大氣層中的成分以二氧化碳為主,佔比達到96%以上,另外還含有3.5%的氮氣,其餘的就是微量的水蒸氣、氬氣、氦氣和一氧化碳等。

    在這種大氣環境下,金星的大氣層中常年累月的漂浮著濃密的雲層,厚度可以達到20多公里。和地球上的不同,這些雲層主要是由微米級的濃硫酸霧滴所組成。在厚雲層的下部大氣層中,分佈著可能由二氧化硫、氯化硫或者固態的硫單質所組成的薄雲層。在這樣的雲層中,會頻繁地爆發全球性的閃電雷爆現象,然後下起濃硫酸雨,簡直一副“煉獄”般的情景。

    金星大氣層為何這般模樣

    據太空探測器探測的結果,金星表面的大氣壓要比地球上大90多倍,按理說和地球質量差不多且還小一點的金星,沒有理由形成這麼濃密的大氣層的。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和金星沒有磁場結構密不可分。

    據探測,金星周圍空間中的磁場強度弱小到僅有地球的十萬分之一,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和太陽風,可以很容易地將金星表面大氣層中的氣體分子進行電離,然後再將質量較小的氫和氧等元素吹走,因此原本金星可能存在的水全部被電離後吹到宇宙空間中,致使金星表面幾乎沒有任何的水源存在,大氣中也幾乎沒有水蒸氣的存在,而且大氣中僅剩餘比重較大的二氧化碳。

    (金星與地球磁場的比較)

    由於沒有水分的參與,像地球上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鈣+二氧化矽-二氧化碳這種透過水的參與、物質沉積和釋放過程而形成的碳-矽迴圈,在金星上就無法持續進行下去了,因為只有透過火山噴發釋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沒法透過與水的作用進行回收重新迴歸岩層,因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來越多,一方面造成了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例越來越高,同時也使大氣壓力日益增加。

    (地球上在水的參與下形成的碳-矽迴圈)

    而之所以金星會這麼快失去磁場,這與它的自轉速度太慢有直接關係,其自轉速度要比地球慢240多倍,其自轉方向也和其它行星格格不入,呈現的是順時針方向。在太陽系內的行星,它們初期的誕生其實是大同小異的,都是透過吸收那些沒有被太陽吸聚的星際物質、以及被太陽風吹過來的物質所逐漸壯大規模的,按照角動量守恆定理,這些行星的自轉速度和方向應該差別不了多少,像金星這種唯一以順時針轉動的情況,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就是在形成初期,受到了非常大質量星體的撞擊,改變了金星的自轉方向,因而呈現這種“非常規”的慢速“倒轉”現象。

    改造金星的難度之大超出想像

    雖然從質量大小以及與太陽的距離來看,金星似乎可以具備改造成與地球相仿的行星,但是這裡卻有著以現有技術難以突破的障礙,而這種障礙一環扣一環,直接決定著改造的效應效果。

    從生命宜居的環境來看,適宜的溫度、存在液態水、擁有大氣層這三點是最基本的條件,除了擁有大氣層之外,溫度和液態水這兩點金星並不符合。而溫度非常高、幾乎沒有液態水的原因,恰恰出在大氣層之上,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結構,決定著其溫室效應非常突出,雖然大氣層能夠反射來自太陽近80的輻射能量,但是剩餘的20%穿透大氣層到達金星地表之後,加上金星大氣層中閃電頻發,可能還會有活動性的火山存在,使得大氣層對於金星地表散發的紅外長波輻射的保溫作用特別明顯,造成“積溫”現象十分嚴重。

    雖然金星的大氣層結構本身,對於水的物質迴圈具有推動和保持作用,但是別忘了金星的自轉速度過慢,而且還沒有磁場結構,水蒸氣在大氣層中極易受到太陽輻射的作用而發生電離,太陽風又會把電離出的物質全部吹散到太空中,因此無論有多少水,在目前金星表面的環境下,都是無法存在的。想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使金星重新獲得磁場,而這一點又是人類現在科技無法企及的。

    因此,科學家認為對金星進行改造難度非常非常得大,根本無法找到突破口。而且其表面嚴酷的自然環境,連探測器降落之後都很難堅持一段時間,想要從根本上進行深入地探測分析和研究,包括運送一些可以建造區域性的“生命支援中心”都難上加難,這一點甚至連火星都趕不上,所以科學家對於改造行星的計劃,逐漸開始向火星上轉移。

    金星的大氣層上部是否有生命形式

    在金星大氣層的上沿,這裡有含量豐富的二氧化碳,還有一些遊離的氧元素和氮元素,大氣壓力也和地球相仿,這裡會不會存在著像地球上的浮藻一類的生物呢?

    答案也會讓大家失望。從地球上綠色植物透過利用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的機理來看,二氧化碳和太陽輻射能量固然是最基本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但是別忘了還要有水和葉綠體的參與。截至目前,金星大氣層中的水分子基本上都被電離完畢了,而遊離態的氧和自由氫,特別是自由氫,承受不住太陽風的猛烈吹拂作用,都被吹得無影無蹤,因此像地球上綠色植物那樣依賴水的光解形成自由氫和遊離氧的基礎條件,已經完全消失。而且在金星大氣層的上沿,也會在強烈的太陽高能粒子的衝擊下處於高度電離的狀態,任何有機物質都不可能合成,像依託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更加不可能存在。

    綜上,金星表面及大氣層嚴酷的自然環境,完全失去了液態水包括水蒸汽的存在條件,既不會有任何有機物質的誕生基礎,更不會有任何生命形式的產生基礎。而想要利用浮藻之類的生物來改造金星的大氣層,根本就不現實,其最關鍵、也是最根本的制約因素就是金星幾乎沒有磁場,這一點現在來看非人力所為可以加以改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是場沒有回放的絕版電影,假如可以,你希望別人在你去世時如何評價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