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雨繽紛朗誦
-
2 # 超級科學奶爸
隸書與楷(真)書的區別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而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型。其字形較為正方,不像隸書寫成扁形。楷書仍是現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也發展出另一種手寫體——鋼筆字。
楷書的特徵1、點畫齊備。楷書的點畫有點、橫、豎、撇、捺、提(挑)、折、鉤八種。一般具體在書寫時,橫畫、豎畫、撇畫的起筆以及橫畫的收筆多作頓筆;撇畫收筆處逐漸提筆出鋒;捺畫收筆時先逐漸鋪毫重頓,再漸漸提筆出鋒;筆畫轉折之處往往為頓筆,鉤畫為一種特殊的轉折,在停駐之後挑筆出鋒,這一點也是楷書的獨特點畫表現,即與隸書相比,楷書省改了波磔,增加了鉤。歷史上也屢有對楷書點畫的探討。楷書筆畫工整、規矩有法度。對楷書八種基本點畫的具體寫法及要求有“八法”之說。如初唐歐陽詢有《八訣》,概括了楷書八種點畫的基本形態。此後唐代張懷在《玉堂禁經》中說,“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並有圖示“永”字的八種點畫。楷書的點畫要求嚴格,各種筆畫皆有自己的規範、標準,不能任意進行改變。如“到”字的立刀旁後一筆,必須作鉤,而絕不能寫作“懸針”。又如“亡”字最後一筆是豎彎,就絕不能寫成豎橫或豎折。又要求“筆筆不苟”,每個筆畫的起、落、轉、折、收等皆要有所據。此前的篆、隸書作為“正體”,都有點畫問題,但點畫形態不及楷書齊備,也沒有楷書對點畫要求之嚴格。
2、結字方整。一般認為,中國文字是“方塊字”。在篆、隸、楷、行、草諸體中,應該說楷書是最具方塊字形的。楷書中,雖然嚴格意義上的方形字極少,但都以方塊為其基本字型。在各種字型中,楷書的結構既不同於篆隸的橫平豎直、均勻布白,也不似行草的自由散落布白。楷書要求在結字的“平正、勻稱、飛動、參差”中字形方整。
一是要依字取勢,因字立形,比例協調。從結構上分析漢字,大致有單獨結構、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及綜合結構。在具體的字中,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處理,使之協調。一般來說,左右結構的字偏寬,上下結構的字偏長,包圍結構的字偏方,單獨結構的字偏緊且略小,綜合結構的字略大。
二是橫斜豎彎,整字平正。一般人讀起楷書,總認為是“橫平豎直”,而我們真正寫起楷書來,卻是橫不平、豎亦不直,橫畫多是向右上傾斜,豎也是略含曲勢的。也正因如此,才說楷書的結字“平正”是指整個字的平正,而非指具體筆畫的平正。整個字的平正就要求重心穩定,各部分均衡協調、左右相應。
三是“計白當黑”、靜中寓動。楷書的結字基本上是勻稱的、協調的。結字時,“計白當黑”非常重要。點畫對空間的分割要勻稱,不可粗細、長短、疏密過於懸殊,但同時又要追求勻稱中的生動之美。孫過庭《書譜》雲:“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就是講優秀的楷書字跡是結構平中見奇、靜中寓動,是平正而不呆板。
3、章法和諧。章法也稱佈局。結眾畫為一字,曰結體;結眾字為一體,則為佈局。可見,楷書結字以方形為主,字的大小差別不大,故而方正規整。這種方正、規整勻稱的楷書排列起來必然形成“縱橫成行”的填格佈局方式。具體到某個書家的章法安排上又是各有千秋,各具匠心:或將字距、行距拉大,顯得空靈疏朗;或將格內字寫得飽滿、充實,字距、行距縮緊,顯得豐茂雄強。此外,楷書還有豎成行而橫不成列的章法安排,例如一些小楷佳作,如王獻之《洛神賦中三行》等。
隸書的點畫寫法隸書點畫的寫法於篆書有明顯的不同,篆書的點畫可概括為點、直、弧3種,而發展到隸書已經具備了永字八法中的8種筆畫。在用筆上,篆書多為圓筆,而隸書已有方圓並用之筆,並且筆畫有了粗細變化。
隸書的點有中點、上點、左點、右點和橫點的不同。中點的寫法是落筆後,提筆逆鋒向上,轉筆回鋒向右,頓筆向下,繼回筆收鋒於點內。隸書的點與篆書的點不同的是,已有倚側的變化。上點的寫法略同中點,只是末筆不向點內回筆收鋒,而想向下漸提出鋒。左點和右點及橫點的寫法與上點的寫法相同,但起步的位置和出鋒的方向各不相同。
隸書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寫法與左點、右點寫法相似,不同處是末筆出鋒較長。
隸書豎的寫法於篆書相同。
隸書的橫有短橫和長橫兩種,短橫起筆逆入平出,橫末護尾,略似篆書。 長橫起筆藏鋒向上逆入,繼之用方筆折下轉向右,使之成蠶頭的起筆,繼而向右行筆,筆稍澀,不可浮滑,至橫的三分之二處,按筆帶出一向下的波凹,繼之提筆稍向上翹出鋒,形成雁尾。這一運筆又稱為波磔。
捺與長橫的寫法相似,只是筆勢向右下,較橫更舒展。
撇的寫法,與寫左下挑相同,起筆後用過筆向左下行筆,行中略增曲勢,至全畫三分之二以下處用力頓筆,到畫的末端捻筆外旋,略提向左上,回筆收鋒於線中。鉤的寫法有幾種,這裡只介紹常用的長鉤的寫法,出鋒後不提而是用過筆向下行筆,行至豎下端再依次蹲筆、挫筆、頓筆向左畫近似水平的圓弧,至弧末提筆出鋒。
另外,隸書的書寫還應注意以下幾點。如一字中有數橫相迭時,一般是最末一橫寫成帶蠶頭雁尾其餘都是短橫。如一字中既有長橫又有長捺,一般是長捺用蠶頭雁尾,長橫不用,如“大”的寫法就是。如橫在別的筆畫包圍之中,橫的寫法也不用蠶頭雁尾。就是說,蠶頭雁尾在一個字中只能出現一次,否則就會影響字的美觀,所以前人說“蠶無二色,雁不雙飛”。
-
3 # 吟風閣主人
隸書來源於篆書,流行於漢代,代表作有曹全、禮器、張遷,石門頌等著名碑刻。隸書本身也有很多的變化,主要突出的結字主筆表現在蠶頭燕尾上。真書又叫楷書,主要流行於以鍾繇和王羲之為代表的晉朝小楷和以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等為代表的唐朝,簡稱唐楷。還有就魏碑。值得提醒的是隸篆書、唐楷和魏碑、摩崖石刻等大家都歸類於楷書。歡迎交流。
-
4 # 徐夢建
1、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所以隸書的書寫速度更快。
2、真書
真書也稱楷書,是從漢隸逐漸演變而來的,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體,它可以說是一種從隸書到楷書的過渡書體。
而狹義的楷書則是指到唐朝以後逐漸成熟起來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我們常說的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前三個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書已發展到了頂峰,風格已過於規整。
(二)、結構特點不同:
1、隸書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筆蠶頭收筆燕尾,化圓為方化弧為直,變畫為點變連為斷,強化提按粗細變化。
2、真書
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型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三)、代表作品不同:
1、隸書
唐代隸書歷來有韓擇木、蔡有鄰、李潮、史惟則四家平分秋色。
其中韓擇木列四家之首,其隸書代表作是《祭西嶽神告文碑》。史惟則,人稱“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禪師碑》。而蔡有鄰、李潮鮮有作品傳世。此外,唐代隸書作品,著名的還有徐誥的《嵩陽觀記》,唐玄宗的《石臺孝經》等。
2、真書
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碑等。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等等。
-
5 # 明志弘
1、點畫的連貫性不同:
隸書的點畫不能兼顧藝術和實用兩方面要求,楷書的連貫性較強。
2、書寫效果不同:
隸書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而楷書字畫橫平豎直,結構緊湊,氣勢流暢,形體優美。
3、起源不同: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楷書起源於漢末,流行於唐代。
4、結構性不同:
隸書的一橫左右兩端粗細大致相等,撇與捺都是上細下粗,所有筆畫左右兩半的筆墨分量基本均等,因此,結體比較簡單,只要橫平豎直,就能保證分間布白的均衡和勻稱。
5、歷史發展不同:楷書是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其中魏碑可以說是一種從隸書到楷書的過渡書體。
-
6 # lyb680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草書,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是書法的傳統書體之一.是早期的草書,始於漢代,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與“今草”的區別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跡,上下字獨立而不連寫.今草,是一種在繼承章草的基礎上,適應隸書向楷、行體發展趨勢和形體上的變化,進一步省減了章草的點劃波磔,成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體.狂草,屬於草書最放縱的一種,筆勢相連而圓轉,字形狂放多變,在今草的基礎上將點畫連綿書寫,形成“一筆書”,在章法上與今草一脈相承.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楷書是從隸書(包括草隸)演變而來的,始於東漢,通行至今.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
7 # 看見華北
1、兩者本質不同
隸書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而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型。其字形較為正方,不像隸書寫成扁形。楷書仍是現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也發展出另一種手寫體,即鋼筆字。
2、兩者特點不同
楷書的特徵點畫齊備,楷書的點畫有點、橫、豎、撇、捺、提(挑)、折、鉤八種;結字方整,一般認為,中國文字是“方塊字”;章法和諧,章法也稱佈局,結眾畫為一字,曰結體,結眾字為一體,則為佈局。
隸書點畫的寫法於篆書有明顯的不同,篆書的點畫可概括為點、直、弧3種,而發展到隸書已經具備了永字八法中的8種筆畫。在用筆上,篆書多為圓筆,而隸書已有方圓並用之筆,並且筆畫有了粗細變化。
3、兩者演變不同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
-
8 # 天中照心
隸書和楷書怎麼區分呢?
一、形體特徵。隸書扁平的形體接近長方形,楷書四四方方接近正方形。
二、筆畫特徵。為了大家能看的更明白,我親自書寫編輯了三幅圖片:
①以"橫"為例,隸書分主筆和次筆,主筆要藏頭露尾,強調“蠶頭燕尾”,在水平線上一橫三波,次筆則不強調這一點,在書法上有句俗語叫"蠶頭不二設,燕尾不雙飛。”而真書的"橫"左低右髙,以斜取勢,也就是要和水平線有一定的夾角,基本上以直為主。
②“鉤”:隸書的鉤是圓弧狀彎鉤,真書的鉤是角狀鉤。
④"點"的區別:隸書的點比較:長,尤其是右側收尾的點要像燕尾一樣,而真書的點有像三角,有像水滴,甚至有的像桃子。
⑤"撇”:隸書的長撇不露鋒芒,真書的長撇如刀狀。
隸與真的書法就是這麼區分的。
下面幾幅圖片是張海草隸和田楷書法(由網上搜索而來),請對比欣賞一下。
照心以上所答,不知朋友滿意否?
-
9 # 書法有云
我們現在所說的隸書一般是指漢隸,而真書一般是楷書的別稱。如果以漢隸跟楷書之間的區別來講,它們的特徵就比較明顯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形體的變化差異。
隸書的萌芽期一般我們是認為它在戰國後期。在小篆成為秦代的官方文字之後,隸書在那時就起到了輔助字型的作用。到了漢代,隸書的筆畫、結體構造等已經基本完善,使之取代了篆書成為漢代的官方文字。漢代隸書的結體形狀跟漢代以後的隸書有所不同。漢代隸書字型呈現扁平狀。其寬高之比大約為3:2。而到了漢代以後,隸書的形體逐漸的向楷書結體轉變。
二、筆畫的不同
隸書是上承篆書下啟楷書的字型。早期隸書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書寫的快捷。因而它將篆書的圓轉改變為方折。隨著時間的延續,慢慢的出現的具有隸書代表性的筆畫波磔的出現。而形體也是由篆書的長方形狀向扁平狀進行轉變。
總而言之
從筆法的角度來講,篆書筆畫主要有直線跟弧線這兩種;而隸書則有橫筆畫、撇筆畫以及捺筆畫這三種為主;到了楷書它將永字8法發揮的淋漓盡致,筆畫方面達到了8種,結構更趨於嚴謹,法度更為完善。
-
10 # 工筆小強
1、兩者本質不同
隸書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而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型。其字形較為正方,不像隸書寫成扁形。楷書仍是現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也發展出另一種手寫體,即鋼筆字。
2、兩者特點不同
真書的特徵點畫齊備,楷書的點畫有點、橫、豎、撇、捺、提(挑)、折、鉤八種;結字方整,一般認為,中國文字是“方塊字”;章法和諧,章法也稱佈局,結眾畫為一字,曰結體,結眾字為一體,則為佈局。
隸書點畫的寫法於篆書有明顯的不同,篆書的點畫可概括為點、直、弧3種,而發展到隸書已經具備了永字八法中的8種筆畫。在用筆上,篆書多為圓筆,而隸書已有方圓並用之筆,並且筆畫有了粗細變化。
3、兩者演變不同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
-
11 # 方圓居文化
真書又稱正書,我們現在所謂的“真草隸篆”中的真書,應該是指楷書。
我理解,古人所說的真書,是指後漢、魏晉、南北朝、直到初唐時期的楷書,這個時期的楷書明顯帶有隸書的痕跡,屬於非隸非楷、非楷非隸,隸楷交融的時期。
正書即“真書”。《宣和書譜·正書敘論》:“在漢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法。所謂楷法者,今之‘正書’是也。人既便之,世送行焉。於是西漢之末,隸字石刻間雜為正體。降及三國鍾繇者,乃有《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晉王羲之作《樂毅論》《黃庭經》,一出於世,遂為今昔不貲之寶。”
六朝是真書的發展時期,摩崖、造像姿態百變,精品迭出,尤以《龍門二十品》《張猛龍碑》《爨寶子碑》《龍藏寺碑》《董美人墓誌》最為著名。至唐,楷書大盛,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稽、顏真卿、柳公權等名家輩出,書法各具風貌,蔚為大觀。其中顏真卿又變古法,雄健獨出,後世很多人學他。
回覆列表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隸書
筆畫平直、結構方正,幾種筆畫較為固定,為漢字書寫確定了不變的形態。改造合體字的偏旁,並使它固定統一。為了字的方整和書寫便利,隸書把用做偏旁的獨體字規定特殊的形態,同時又把許多原來不同偏旁的篆字固定為同一偏旁,如“英”、“樊”、“莫”、“真”、“奠”等字,原篆書字底皆不相同,隸字把它們統一為“大”字底。又如“泰”、“秦”、“春”、“奉”等字也是隸變後才統一為春字頭的字。這樣就使得隸書較篆書易記、易寫,適應了時代日益發展的要求。在用筆上,方、圓兼用,藏鋒、露鋒諸法具備:在筆畫形態上出現了蠶頭燕尾的特點,長橫畫有蠶頭,有波勢,有俯仰,有磔尾;體勢上,由縱勢變為正方,又變為扁方的橫勢;結構上,中官緊收,筆畫向左右開展,呈左右對稱的“八字形”,故有漢隸“八分”的說法。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由漢代隸書演化而來。其筆法形成,由隸至章草、今草的演變過程。從遺存至今的西漢竹木簡書裡,就可以窺見演變的痕跡。楷書最初產生於民間,其後再由文人整理,使之規範。從鍾繇、王羲之等人的楷書作品來看,這個時期已經相當的成熟而且定型化。 從書法審美的角度來看,楷書可分為晉楷、魏楷和唐楷三個系列。
一、三個系列的代表,簡述如下。
(一)、晉楷系列以二王為典範,隋朝的智永也是佼佼者。
(二)、魏楷系列以北魏碑刻為典範,包括墓誌、造像、碑碣及摩崖石刻等。
(三)、唐楷系列以中唐的顏真卿為典範,初唐四家為鋪墊。
二 、三個系列的結構的主要特徵,簡述如下。 (一)、晉楷的結構主要特徵是:穩而有勢;勻中見豁;接而能讓; 嚴謹有致。
(二)、魏楷的結構主要特徵是:奇趣天成;疏密自然;變化多端。天真爛漫。
(三)、唐楷的結構主要特徵是:重心平穩;布白勻稱;左右揖讓;上下承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