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666山野村夫

    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爭。澶淵之盟以後,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治今河北雄縣)、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設定榷場,開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術傳往遼。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葉、瓷器、漆器、稻米和絲織品等,交換遼的羊、馬、駱駝等牲畜。民間的交易也很發達。考古工作者在今內蒙古和東北遼代古城和墓葬中,發現了宋朝製造的瓷器、漆器、銅錢等文物,這些都是透過貿易流入遼境的。遼宋貿易促進了契丹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增進了兩族人民的友誼。澶淵之盟後,寇準功高望重,受到宋真宗的疑忌。不久,宋真宗藉故把他貶斥出朝,任命妥協派王欽若為宰相。這樣,宋朝更不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了。遼這時也發生了變故,1009年,蕭太后與韓德讓同年病死。第二年,遼與高麗發生戰爭。接著,遼政權內部又開始發生分裂,遼再也無力大規模興兵南下。澶淵之盟後,宋、遼在好幾十年裡沒發生過戰爭。其間只發生了兩次重要交涉。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遼乘北宋同西夏交戰的機會,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另一次是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遼藉口北宋在山西邊境增修堡壘破壞邊界,要求劃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許以分水嶺為界,又放棄一些土地。

  • 2 # 享閱匯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雙方都打的筋疲力竭、頭破血流,都想休戰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締盟背景:

    1004年秋天,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

    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害怕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畏敵,歷來主張議和,先透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關節,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訊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盟約影響:

    一、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四十餘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於戈”,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

    二、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非教科書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失去的錢宋又可以透過外貿賺回)。

    三、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 3 # 歷史摸黑人

    發生過,而且這一戰爭還導致了北宋的滅亡。1120年宋金兩國在渤海地區簽訂了海上之盟,約定分南北兩路共同夾擊遼國。作為回報,金國同意滅遼之後將北方的幽雲十六州歸還給北宋。

    北宋君臣都暗喜這一祖上所有皇帝都沒完成的大業終於在自己手上完成。於是北宋按照約定出兵遼國,但是由於北宋軍事實力的羸弱,導致敗於金兵的遼國大軍依然將北宋打的不堪一擊,這樣在軍事上共同出兵的目的,北宋未能達到。從這一戰之後,金國開始認識到更南邊的北宋居然比遼國還要弱。

    金太祖逝世後有金太宗登基為帝,金太宗完全摒棄了太祖的與宋和平相處的戰略方針,直接揮軍南下,而後北宋開始了自立國以來最為屈辱的一段歷史。這個宋朝這種路走了兩次,一次是金朝滅遼,一次是蒙古滅金,走完這兩步棋後一次北宋滅亡,一次南宋滅亡。

  • 4 # 歷史的泡泡糖

    1004年的秋季,遼國出動大軍全力攻宋,此戰遼國的主要目的在於奪取“關南之地”,徹底掌控燕雲十六州。為此遼國集中全國兵力,立志要畢其功於一役。宋朝方面在得知契丹鐵騎來犯後,舉國譁然。不少人建議宋真宗逃往金陵或成都躲避遼軍鋒芒。只有寇準堅定地主戰,並用宗廟社稷為由,逼迫宋真宗前往一線迎戰。自宋太宗北伐後,兩國間最大的規模的戰役打響的河北全境

    遼國為這次戰爭而進行了大規模的總動員

    首先是戰力最強的直屬禁衛軍--皮室。這些人從過去耶律家族的直屬腹心演變而來,享有最好的裝備和馬匹,總兵力約為三萬人。平時負責衛戍工作,開戰時聽從皇帝號召集結。宋朝對這支騎兵非常忌憚,將其稱為遼國皇帝的爪牙,每次遭遇都要事先想好針對戰術。

    遼國為這次戰爭而進行了大規模的總動員

    首先被集結起來的是遼聖宗的直屬禁衛軍--皮室。這些人從過去耶律家族的直屬腹心演變而來,享有最好的裝備和馬匹。同時配備弓箭、戰錘、騎槍和腰刀的他們,是混搭了東亞和內亞風格的具裝騎兵,總兵力約為三萬人。平時負責衛戍工作,開戰時聽從皇帝號召集結。宋朝對這支騎兵非常忌憚,將其稱為遼國皇帝的爪牙,每次遭遇都要事先想好針對戰術。

    但僅靠皇室的直屬部隊,不可能佔領整個河北。所以遼聖宗還動員了自己的各級封臣,讓這些地方貴族也趕來參戰。接到詔令的各部立刻徵召部隊,趕往皇帝指定的集結地點。

    裝備精良的遼國皇帝直屬部隊

    遼軍還包括契丹人的部族軍。他們都是地方上的大小貴族,前者負責本族領地的衛戍工作,後者則以傳統遊牧形式生活。平時這些部族由各自的頭領管理,從事放牧、征戰、狩獵活動。等到皇帝需要時,就以部族武裝為單位,完成必要的動員工作。他們的武器全部由自己出資,所以在經濟條件的限制下素質難免良莠不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契丹領主會將特別優秀的戰士收編為自己的私甲部隊。那些強悍的封建主可以擁有千人規模的私甲,普通小領主則可能只有幾十人規模。這些封建領地內的精英,平日就充當領主的侍衛,戰時則和領主一起衝鋒陷陣。這些勢力儼然是國內的軍閥勢力。

    最後是從東北各地趕來的奚人、渤海人以及西部邊區的党項等部族。按照遼國的五京制度,這些人都屬於遼國皇帝治下的屬國軍。平時在各自領主下過著內部自治生活,戰時也要按照命令去貢獻封臣的義務。

    以上全部人馬,在相當於今天北京城的遼國南京集合。當地的契丹駐軍和幽雲漢人部隊也已經等候多時。總兵力約有20萬人,稍作休整便直奔宋朝轄地。

    面對來勢洶洶的遼軍,北宋朝廷嚇得魂飛魄散,前線宋軍也是膽戰心驚。在宋太宗與遼國的兩次大戰結束後,雙方又進行了大小80多次戰役。宋軍只贏得了有屈指可數的幾次戰役。不足10%的勝率,讓他們沒有半點自信。

    面對遼國的來襲 宋朝大部分官員覺得無力抗爭

    於是,宋軍選擇堅守不出。同時緊急徵調附近的威虜、保州和河東等地駐軍去進攻燕雲,期望分散遼軍的兵力。可遼國方面早就有了防備,執行圍魏救趙計劃的宋軍,被燕雲各地區的留守漢軍給輕鬆擊退。同時,以騎兵為主的遼軍也快速推進到瀛洲城下,開始打造攻城器械。他們決心一鼓作氣地推平這座困擾契丹多年的要塞。

    但遼國當時掌握的手拉式拋石機技術,並不能快速撼動宋軍把守的城池。由於是騎兵為主的軍隊,隨軍快速機動的機械裝備往往不能做的很大。加上手拉式拋石機本身的技術限制,讓遼軍工兵的火力還是不夠威猛。所以,對城市的攻堅還是需要士兵的肉身來完成。

    奚人部隊,接到指令充當先鋒的指示。前排的舉盾步兵,扛著雲梯前進。

    擁有城垛作為掩體的宋軍,在對射防守中具有明顯的優勢。依靠這種守城的天然便利,防禦者打退了遼軍的第一波進攻。

    拋石器對射中 城裡的宋朝守軍佔據優勢

    遼軍此後圍攻瀛洲十多天,都因為沒有技術優勢而停滯不前。考慮到自己封臣的感受,遼國皇帝也不可能讓他們在超出服役期限後繼續冒此巨大風險。所以,遼聖宗只能選擇繞過瀛洲,繼續朝南方進軍。

    主帥之死

    11月25日,遼國部隊趕到了德清的駐軍附近。宋軍沒有想到對手會放棄瀛洲,冒著補給被卡死的危險繞道。結果,匆匆列陣的宋軍只能在野戰中直面強敵。步兵對騎兵結果顯而易見,只有少量部隊突圍成功,其餘人不是戰死就是被俘。

    不久,遼軍又殲滅了駐紮在澶淵附近的通利軍,徹底掃除了來自側翼的危險。通往澶淵的道路就這樣被打通了。

    連戰連捷的遼華人士氣高漲,很多契丹貴族開始琢磨逼宋朝割讓整個黃河以北作的領地,作為為他們參加此次遠征的報酬。但一個突發的意外,還是給了他們當頭一棒。當他們開始攻到澶淵時,作為主帥的蕭撻凜前往一線陣地觀察軍情。不料,自己被宋軍發現,隨後非常意外的死在了床弩射出的重型箭矢之下。

    恰巧,宋真宗在當天趕到了前線。此消彼長之下,宋軍計程車氣開始觸底反彈。由於雙方都沒準備和對手來個魚死網破,博弈就從戰場轉移到談判桌上。

    外交上的思維異同

    宋真宗對於進行戰爭始終抱有牴觸情緒

    既然要談判解決問題,雙方就要斟酌彼此間的籌碼與底線。誰先摸清楚對方的底牌和思維邏輯,誰就是談判桌上的優勝者。否則,空有嘴炮轟炸也無法靠口水獲得利益。

    宋軍雖然因皇帝蒞臨而士氣高漲,但指揮官和皇帝本人都對未來持悲觀態度。畢竟,區區10%的勝率擺那兒,沒人覺得可以展現多少自信。痛定思痛的宋真宗,還給特使下達了這樣一個意思:只要遼國同意不要宋朝割讓土地,多少錢都不是問題!

    遼聖宗本人也對此和談充滿了的憂愁。作為一個需要為臣下謀取利益的君主,如果能獲取黃河以北的所有土地,那麼自己就是耶律阿保機和耶律德光那樣的王朝英雄。但這也意味著他不得不分封一批功臣。比如戰死主帥蕭撻凜,就可以為長子謀得一塊新的私人領地。可是沒有一個君王願意看到貴族的封地膨脹。實力過大的封建領主,在日後很容易成為威脅皇權至上的危險分子。

    所以,遼聖宗其實非常不願意讓宋朝割讓黃河以北的土地。他還特別留意到,不少契丹領主因統治了過多的編戶齊民,而漢化為自己領地內的小皇帝。尤其是那些在燕雲有封地的領主,都不約而同出現了腐化跡象,武德已遠不如耶律德光的時代。

    於是,雙方在互相試探中發現,原來大家對土地問題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剩下的部分就是宋朝每年該給遼國以多少金額的貢賦。

    起初,宋朝想拿出價值不高的銅錢作為歲幣。可長期與內亞經商的契丹貴族,對貨幣價值的認知,早就升級到了銀本位階段,對銅錢沒有興趣,遼國使臣就直接要求宋朝進貢真金白銀或有價值的實物。

    最後契丹人對每年20萬兩白銀+10萬匹絹布的價格滿意,雙方就此達成協議。

    澶淵之盟簽訂後,遼聖宗很快將讓契丹貴族撤出漢地,並重新制定了“藩漢分制”的一國兩治政策。契丹領主在遼國南京地區的封地,開始期大幅度減少。直到最後,整個漢地完全由出身自漢人的流官進行管理。當地也恢復了原本的郡縣制傳統,儼然成為了遼國境內最大的特區。

    至於宋朝方面,對澶淵之盟的最終結果也有一番耐人尋味的反應。當使者帶著合約返回,心虛的只用三個手指告知皇帝結果。宋真宗誤以為每年要繳300萬歲幣,覺得有些太多了。然後卻又表示,能把這件事情辦成就行了。

    當使者告訴皇帝只要30萬歲幣時,宋真宗竟然大喜過望,並對使者大肆獎賞!後世很多人將澶淵之盟視為宋朝重大的恥辱,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澶淵之盟已經是非常不得了的外交勝利了!

    澶淵之盟以後,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治今河北雄縣)、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設定榷場,開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術傳往遼。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葉、瓷器、漆器、稻米和絲織品等,交換遼的羊、馬、駱駝等牲畜。民間的交易也很發達。考古工作者在今內蒙古和東北遼代古城和墓葬中,發現了宋朝製造的瓷器、漆器、銅錢等文物,這些都是透過貿易流入遼境的。遼宋貿易促進了契丹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增進了兩族人民的友誼。澶淵之盟後,寇準功高望重,受到宋真宗的疑忌。不久,宋真宗藉故把他貶斥出朝,任命妥協派王欽若為宰相。這樣,宋朝更不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了。遼這時也發生了變故,1009年,蕭太后與韓德讓同年病死。第二年,遼與高麗發生戰爭。接著,遼政權內部又開始發生分裂,遼再也無力大規模興兵南下。澶淵之盟後,宋、遼在好幾十年裡沒發生過戰爭。其間只發生了兩次重要交涉。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遼乘北宋同西夏交戰的機會,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另一次是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遼藉口北宋在山西邊境增修堡壘破壞邊界,要求劃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許以分水嶺為界,又放棄一些土地。

  • 5 # 兩宋春秋

    發生過大戰,並且這場戰爭間接導致北宋滅亡

    背景

    《澶淵之盟》對兩國關係產生了長達一百多年重要而又深遠的影響,宋、遼之間雖然小動作不斷,但百餘年間沒有大規模的戰事。

    但燕雲十六州對於北宋實在是太重要了,北宋始終沒有放棄對燕雲十六州的企圖心。宋神宗就制定了先西后北的大戰略,計劃先取河湟以包圍西夏,滅西夏後從三路進攻遼國以圖燕雲十六州。可惜宋神宗只取了河湟地區。五路伐西夏未竟全功就逝世。宋神宗逝世前發出遺詔“復燕雲者王”,就是他死後誰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就封王。北宋從來沒有給或者的臣子封王的。這也可以看出北宋對燕雲的渴望。

    海上之盟

    宋徽宗執政後期,機會終於來了。遼國統治下的東北女真族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國號為金,以摧枯拉朽之勢向遼國展開了進攻。宋徽宗為了收復燕雲,於公元1118年遂遣使從海路赴金,並最終與女真金國達成聯盟滅遼。

    背盟伐遼

    第一階段

    宣和四年金軍大舉進攻遼國,攻破中京,遼天祚帝南走南京,不理朝政,耶律大石、蕭乾等擁戴耶律淳為帝,史稱北遼。宋徽宗以童貫為帥開始北伐,遼人大罵宋人是背棄盟誓,不義之師。

    宋軍名將种師道進攻白溝河,被遼軍擊退。猛將統制楊可世被遼軍先敗於蘭甸溝,再敗於白溝河,宋將辛興宗也在範村被遼軍潰敗,又在雄州被遼軍圍攻,損失慘重。

    宋軍北伐失敗,暫時退兵。

    第二階段

    同年七月,北遼皇帝耶律淳病死,宋徽宗乘機再次發兵。當時遼國已經是岌岌可危了。所以燕雲一代軍民,大量來投奔。遼涿州守將郭藥師見率勁旅常勝軍八千人以涿(今河北涿縣)、易(今河北易縣)二州來降。這樣宋朝不費一兵一卒得兩座城池。

    第三階段

    童貫派劉延慶、郭藥師率大軍十萬渡白溝河攻取燕京(今北京),在行至良鄉一帶,遭到了遼軍伏擊,只能屯兵盧溝以南,閉壘不出。宋軍有派郭藥師領奇兵六千,乘敵後空虛,偷襲燕京,劉光世作為援軍接應。

    燕京果然沒有防備,郭藥師輕易攻入,但遼前軍迅速回援,也殺入燕京與宋軍鏖戰。宋軍寡不敵眾,苦等劉光世援軍不至,死傷過半,郭藥師僅數百騎逃回。

    宋軍不但錯失好局,又雪上加霜,被遼將蕭斡斷了糧道,宋將劉延慶被打怕了,一見敵軍火光,就自焚大營,自棄輜重,倉惶南逃,遼軍掩殺之下宋軍自相踐踏百餘里死傷無數,糧草輜重盡棄於道路兩旁。敗退之後才安營紮寨,但宋軍兵將因前軍失敗已經被嚇破了膽。入夜之後,發生營嘯,一潰千里。次日,遼軍追兵殺到,宋軍再次被擊潰,退保雄州。

    至此,宋軍北伐以慘敗收場。

    後續影響

    宋軍慘敗的同時,金軍卻摧枯拉朽一般佔領了遼國全境。宋後來從金國手中贖買了燕雲部分地區,也讓金國認清了宋軍的實力。金宋邊境正式接壤,不久之後金兵南侵導致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 6 # 讀歷史很好

    你好,我是天藍火,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澶淵之盟過後,宋遼兩國開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和平。遼國從遼興宗開始就由盛轉衰,遼道宗寵幸奸臣耶律乙辛,朝中上下一片烏煙瘴氣。到了耶律延禧繼位後敲響了遼滅亡的喪鐘,有一次在頭魚宴上,遼國皇帝讓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跳舞,沒想到遭到他拒絕。這時候完顏家族已經統一了女真,很快便發動了對遼的戰爭。陸陸續續佔領了遼的許多地方,這時候北宋知道金國崛起,便和金太祖簽訂了海上之盟。當時只剩下遼的南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沒有打下來。平定方臘之亂後,北宋先後發動了兩次對遼的戰爭,想要一舉拿下幽州。沒想到城中守將耶律大石等人還不白給,兩次給予了北宋軍隊沉重打擊,幾乎全軍覆沒。失敗的原因就是軍隊懶散大將無能,金國這時候看到了北宋的軍隊不堪一擊。在消滅遼國之後不久南下一舉滅亡北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認為華為現在面臨外部被擠壓,內部網路輿情無下限抹黑的困境,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