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享閱匯

    論才能方面,肯定是龐統才能強了。

    說說我的看法:

    張松沒啥才智,張松獻圖給曹操、劉備還有賣主求榮之嫌!

    而龐統一直忠於劉備,論才能方面更是三國屬一屬二的謀士,智商不低於145!

    早年便以“鳳雛”(就是鳳的雛,小鳳凰,假以時日,一定會高翔於九天,清鳴於雲中,這是別人給他這麼一個綽號。)之名與諸葛亮齊名於荊州。

    當時徐庶曾對劉備評價他的經典言語是:“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

    更重要的是,龐統正是實現隆中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進一步飛躍的契機。

    而龐統不但學識淵博,善於鑑別人物,而且有“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適合協助劉備進佔益州。

    在入川過程中,龐統不但協助劉備作出了幾次意義重大的正確決策,而且以其獨有的聰明才智,使劉備擺脫了信義寬仁等觀念的束縛,為日後平定西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不幸的是,龐統在圍攻雒城時中箭身亡,年僅三十六歲。

  • 2 # 山川志德信松

    我的答案:龐統

    分析:

    1.張松送西川地理圖給劉備,助劉備取益州。但是張松是劉璋的別駕,在張魯攻打益州的時候,去曹操處求救,還畫西川地理圖,求救是假,另擇主子是真。曹操處不受重用,又勾結劉備。張松賣主求榮,充當內奸。是為人所不齒的!

    2.龐統被水鏡先生稱為鳳雛,與諸葛亮齊名,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魯肅推薦龐統,說他絕非百里之才,實則是運籌帷幄千里良才。

    3.龐統為了孫劉聯軍大破曹操,獻給曹操鐵索連環計,使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勝。

    4.龐統勸劉備取益州,並且提出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取得益州之後,取得西川。然後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三分天下的主張。

    5.龐統被劉備認命為軍師中郎將,也顯示出他的軍事才能!龐統也絕不是做耒陽縣令的小才!

    綜上所述,我以為龐統的能力更強!幾人識我驚世才?粗顏鄙貌錦繡心!這才是龐統龐士元!

  • 3 # 摘錄史料

    張松(?-212年),字子喬(字永年為演義混淆,實為蜀中另一位名臣彭羕的字)。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建安十三年(208年),為益州牧劉璋別駕從事,被派遣至曹操處而不為其所存錄,因而懷怨恨。回蜀後,勸劉璋與曹操斷絕關係,並說璋連好劉備;其後,又說璋迎備以擊張魯,皆為璋所採納。建安十七年(212年),暗助劉備,為其兄張肅所告發,劉璋怒而將他斬殺。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總體來說張松為人小肚雞腸,報復心重,為一己之利,不顧立場,對人不忠,不會盡與謀,結果是暗中通敵被發現所以被處死了,龐統則不同站定立場就會用盡全力,赤壁之戰更是深入敵營,攻打雒城時親身前往,雖戰死,其勇其謀也不是張松之輩所能比的。

  • 4 # 北社野老

    當然是龎統,儘管龎統中計死於張任之手,是一個英雄的悲哀,但比起張松簡直不是檔次。

    首先,張松沒有主見,他本想把西川拱手給曹操,遇到恥辱以後又轉交給了劉備。再者,張松又是一個愛耍小聰明的人,他結交楊修,他們共同具備了性格的缺陷。

    同樣是受到屈辱,闞澤大義凜然,化險為夷,折服曹操,而張松呢?亂棒打出。

    劉備以退為進,佯裝退兵,張松都沒看透,無端搭上了性命。胸無雄才大略,佐主子守往江山,變著法子賣主求榮,醜陋的張松象他的矮個子永遠沒有長大。

    周瑜,孔明,張飛,劉備凡是與龐統有過接觸的人,都很佩服他,是他一條連環計,幫了周瑜大忙,斷送了曹操八十三萬大軍。

  • 5 # 電競星曉白

    這個,兩個都挺醜,樓上怎麼比較的,沒有依據瞎說不科學……我覺得吧,兩個長得差不多,但是張松很矮,又矮又醜,龐統至少高大些,所以我覺得應該是張松……

    三國之中,有兩位謀士素有才名,都說:“若能得到其中的一位就能得安定整個天下”。他們倆一位是臥龍諸葛亮,一位是鳳雛龐統。在演義中,龐統的才能完全不遜色於諸葛亮,是劉備的得力助手。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中,他無論是經歷還是作為都配不上這麼高的名號。在劉備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他也沒有過多的貢獻。假如,在三國中非要找一個和諸葛亮能相提並論的人,西蜀謀士法正可以說再合適不過了。

    根據記載,法正年長諸葛亮四歲,兩人同為劉備股肱,《先主傳》雲: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雖然,性格和興趣彼此不同,但是,雙方始終能以公事大義為重,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足兵足食;法正則隨軍征討,出謀劃策。可以說,互相之間能夠緊密合作,取長補短。後來,劉備東征孫權為關羽報仇,群臣大多進諫,皆不聽從。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法正的生平事蹟與正史大體相當,法正出身於陝西的一個小鎮,他家族中也出過名士,叫法直,他也有個好友,叫孟達。之後,法正與好友一起投奔了劉璋,不過,這劉璋卻是庸庸碌碌的君主,他沒有意識到法正是個胸有溝壑的男人,所以,只讓他做了一個小小的縣令。既然是懷才不遇,那麼,法正只好另謀出路,他和張松一起,準備將荊州的劉備引進來,取代劉璋的位置。

    經過別人的引薦,法正和劉備進行了會面。劉備是個慧眼識英雄的人物,他一眼就看中了法正的才能,而法正也覺得對方應該是個有遠見的明主,所以,雙方都很滿意。法正給劉備出了個主意,借屍還魂,獨霸西蜀。在他的幫助下,劉備果然實現了橫跨荊益的霸業。可以說,這對於蜀漢陣營來講,是發展道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創業之初,劉備得到了關、張、趙這樣的猛將,這些都是他橫行天下的依傍。不過,這些人雖然在戰場上以一敵百,但是,謀略缺乏,不能夠在戰略上給出其中肯的意見,所以,劉備可以說還是很缺謀士的。所謂謀士,一般有兩類:一類在後方坐鎮,不斷地為前線提供補給,而另一類跟隨著主公征戰沙場,時刻提供戰略幫助和進攻策略。

    因為少了坐鎮後方的謀士,劉備總是不能保證後方的穩固,糧草供給不上,還曾經有過因為缺糧而吃人的悲劇。不僅如此,在前線相陪的謀士更是缺乏,所以,才會被曹操追得嗷嗷直跑。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後,這種情況好了很多。諸葛亮善於治理百姓,訓練士兵,在作戰上也十分擅長。所以,劉備不僅在荊州站穩了,還攻下了西蜀這個地方。

    但是,諸葛亮畢竟不是神明,他不喜歡用奇謀,而劉備力量還很弱小,面對強大的曹魏政權,不用奇謀是不行的。所以,在這個時候,還好,有法正在。

    法正在政治上不太突出,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差勁。他的思想很守舊,不善於治理國家,可是,在戰爭方面,他特別有謀略,奇謀不斷。諸葛亮一看就看出了他的不足,也非常瞭解這個人的優點,所以,一手包攬了政治,還常常寫信跟法正講他在哪些政務上做得不好。

    與此同時,諸葛亮告訴劉備,對待法正一定要十分寬容,因為,這個人雖然在道德品質方面不太惹人喜歡,也犯過法,小心眼,但是,他還是很有才能的,應該給予重用。其實,這就是物盡其用的思想,特殊時期特殊對待嘛。劉備聽進去了,所以,法正得以和諸葛亮合作,兩人內外配合,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謀士力量,幫助劉備走上了人生巔峰,在漢中之戰時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在進圖漢中的戰役中,法正認為,如果要攻取主要陣地,一定要以關西為突破口。他一直跟在劉備身邊,不時地出謀劃策。在他的設計下,面對夏侯淵等的阻攔,竟然南渡漢水,反客為主,和劉、黃等人配合,對魏軍開始了夾擊。為了突圍,夏侯淵不得不親自帶兵攻打定軍山,在這個時候,劉備派出了黃忠,對夏侯發動猛攻,終於,將他在亂軍中殺死。

    夏侯一死,漢中就落入了劉備的口袋裡。曹操知道這個訊息十分悲痛,認為,一定有人在高人在後面指點,否則,劉備絕不可能這麼順利。他親自率軍爭奪漢中,兩軍對峙,後勤十分關鍵。蜀漢這一方有諸葛亮,他發動民女民夫為前線運糧食,所以,在後勤上沒有顧慮。但曹操可不行了,法正建議劉備派奇兵去偷襲曹操的輜重部隊,讓曹魏大軍在飢餓中作戰。

    不久,曹魏大軍就出現了大規模的逃亡,差一點就全軍覆滅。不得已,曹操只好退兵,這次失敗之後,曹操十分感慨,他說:“為什麼得到法正幫助的不是我?”

    因為,戰場上的傑出表現,劉備對法正更為重視,還給他升了官。只可惜,沒多久45歲的法正就因病去世了。劉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個寶貝,卻很快就失去,他一連哭了好幾日。沒有了法正,蜀漢沒有了強有力的保證,先是丟了荊州,又在伐吳的時候敗給了陸遜,喪失了大批精兵... ...

    諸葛亮不善於進,只善於守,法正的死,讓蜀漢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之前的章武二年,蜀、吳因關羽之死而爆發的彝陵大戰,蜀軍戰敗,退回白帝,諸葛亮感嘆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 6 # 記錄歷史人生

    張松龐統俱為三華人物,都非常有才華。 昔日張松,龐統之才就是說某個人雖然像張松那樣其貌不揚但是依然具有張松龐統那樣經天緯地般的才能。 張松之才: 張松其實是很有才華的, 其一:其貌不揚,其才不凡 就在曹操拿下荊州,劉備逃之夭夭之際,據守蜀地的益州牧劉璋惶惶不安,基於西瓜偎大邊的“西瓜效應”,他派“別駕”(官名)張松擔任特使,去向曹操交好。 張松這人頭腦靈活,見識通達,可惜其貌不揚,個頭矮,放蕩不羈,看起來很不起眼。曹操剛克服荊州,志得意滿,張松這模樣他哪看在眼裡,對他的態度極為冷淡。 擔任主簿的楊修知道張松是個人才,勸曹操吸附。曹操不理,張松不滿。回到劉璋身邊,適逢曹操赤壁兵敗,張松便力勸劉璋和曹操絕交,和劉備結盟。 三年後(建安十六年),劉備進入益州。從事後結果來看,此舉無異於開門揖盜。但一來劉璋見不及此,二來手下謀臣張松力薦,因而引進劉備勢力。 張松引狼入室,惟恐此狼不便吞併,還手繪地圖,把益州的地形地物、山川險要,以及兵器府庫、兵力部署等等軍事機密,一一報告給劉備。劉備不嫌張松醜陋,接納了他,後來反客為主,併吞益州,取得和曹操、孫權平起平坐的資本額,難怪《三國志》裴注引習鑿齒雲:“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 曹操甫獲一州,有驕氣是人之常情,但迫使曹操看走眼的真正關鍵,還在於曹操不脫以貌取人的習性。試想,張松如果像周瑜那樣雄姿英發,一表堂堂,即令曹操再驕傲再臭屁,也會奉為上賓,納入麾下。 三國劉卲寫《人物誌》,談到鑑識人才之難,特別難在“二尤”——尤妙和尤虛的人。其中尤妙指的是特別出眾的人才,不見得很搶眼,“或以貌少為不足”、“或以直露為虛華”,——這些人也許貌不出眾,看來不怎麼樣;也許直率表露,缺乏翩翩神采,但若視為無用卒子,那是大錯特錯。史書說張松“短小放蕩”,這就是《人物誌》指的“貌少”、“直露”,曹操便這麼鑑識錯誤。 其二:過目不忘,倒背如流 關於張松如何伶牙俐齒,不討曹操的歡喜,又如何聰明機智,正史所載不多,《三國演義》倒有相當精彩生動的描繪。除了寫張松逞口舌之快,揭曹操瘡疤,並且描述張松過目不忘的特異功能。 龐統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瞭解。還是寫上一句吧: 龐統之才“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不在諸葛亮之下。

  • 7 # 青石5340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 ,張松與龐統雖然長得醜陋,但都是三國的名人,張松聰明,"孟德新書"從頭到尾,看了一遍,便能闇誦,記憶超群,本來是劉璋派他到許都說服曹操出兵漢中,以圖張魯,張松心懷二心,暗藏西川地圖獻給曹操,見異思遷,不能雨同舟,雖才能但人格有缺陷。

    龐統有才能,赤壁之戰"連環記"破曹操立了大功,曹操愛慕他才華,孫權,劉備以貌取人,戰後沒有論功行賞,在仕途的道路上接連碰壁,這就是龐統的悲哀,良禽不能擇木而棲,誤判形勢,高估自己,聰明反被聰明誤,與張松相比,龐統才能更勝一籌。

  • 8 # 易木優

    毫無疑問,龐統的才能遠高於張松。

    對於這個問題,簡單表述一下個人的看法。

    第一,龐統情商高於張松。

    看看赤壁大戰時,龐統面見曹操時的表現。龐統說道:"丞相用兵如此,名不虛傳!""周郎周郎,剋期必亡!" 不要說是一方諸侯的曹操,就是任何一個普通人,都願意聽到別人讚美自己的話語,這幾句讚美既是龐統的一種策略,也是龐統對曹操的相對比較公正的評價,因此龐統贏得了曹操的欣賞。反觀張松面見曹操時的表現,張松回答曹操說:"至於賊寇麼,"南有孫權,北有張魯,西有劉備。"看看張松這幾句話,就差直接把曹操也列出來了,這說話情商實在是太差了,想好好招待他也不可能了,只能攆他走了。本來有求於曹操,但是還顯得非常高傲自大,這就有點兒讓人迷糊,張松的底氣和自信是哪裡來的呢?在我看來,他就是偏安一隅的時間太長了,有點坐井觀天的意思。

    第二,龐統知名度和影響力高於張松。

    鳳雛龐統的知名度,那是與臥龍諸葛亮相當的,官方和民間都是認可的,反觀張松,基本上是無人知曉。影響力更不用說了,臥龍和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影響力得有多大,張松給鳳雛龐統提鞋都不配,哪有什麼影響力。

    第三,龐統的人品好於張松

    龐統擔任了劉備的副軍師之後,兢兢業業工作,由於立功心切,疏於防範,落鳳坡喪命,此乃天妒英才,劉備因此也失去了一位能臣。張松則不同,聰明且具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但卻背叛主公,自私自利,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顧及他人。

    簡而言之,龐統、張松在面見曹操時得到的待遇不同,跟他們自身的表現有很大關係。如果你希望別人對你好一點,首先你得對別人好一點,哪怕是假裝的。高高在上,頤指氣使地和別人交流與溝通,那是得不到好的回報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系高階之殤謳歌、英菲尼迪為啥不能像雷克薩斯一樣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