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小曉生

    南明要是不內訌。。。這話只能偏偏小孩,內訌是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上下五千年,你見哪個王朝沒有內訌過?別說南明,就說滅了南明的滿清,到最後還不是自己人把自己人給搞下臺了?

    其實兩百多年的王朝想要覆亡,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情,因為大家習慣了。正如你不願意背井離鄉一樣,因為你習慣了你的生活,不會輕易去改變。

    所以說大廈總是從內部開始倒塌的,南明如此,其他各種王朝其實也差不多。只不過南明這內訌,似乎有點小過分了。幾乎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內部鬥爭,手裡四個二帶倆大王,牌面是不錯,可每一張牌都憋著不肯先出,這還怎麼玩?

    第一波內訌:左良玉和四鎮軍閥之間的鬥爭。

    左良玉是幹啥啥不行,蝸居第一名。崇禎掛了以後,他就霸佔了荊襄之地,儼然要這裡稱王稱霸了。畢竟政治覺悟比較低,沒想著扶植一個小皇帝。

    結果讓四鎮軍閥在南京搶佔了先機。四鎮軍閥指的分別是:高傑、黃得功、劉良佐以及劉澤清這四個人。

    他們發現南京朝廷在選皇帝,而且還沒拿定主意。所以立刻把比較靠近自己的福王朱由崧立為了皇帝,也就是弘光帝。

    良玉兵八十萬,號百萬,前五營為親軍,後五營為降軍。每春秋肄兵武昌諸山,一山幟一色,山谷為滿。軍法用兩人夾馬馳,曰:“過對”。馬足動地殷如雷,聲聞數里。諸鎮兵惟高傑最強,不及良玉遠甚。然良玉自朱仙鎮之敗,精銳略盡,其後歸者多烏合,軍容雖壯,法令不復相懾。---《明史》

    這幫軍閥沒有跟任何人商量,完全是靠武力佔據了先機。還揚言要派遣5萬大軍送朱由崧去南京登基。南京的史可法等人手無兵權,只能認慫。

    這件事左良玉死活不肯幹,為什麼?因為他作為南明最大的軍閥,號稱擁兵百萬,卻沒能擁有迎立之功,這哪裡行?四鎮軍閥加起來才12萬人馬,連左良玉的零頭都比不上。

    所以左良玉恨得牙癢,一直不願意承認弘光帝的正統性,從而使得左良玉這個大軍閥始終未能真正融入到弘光政權中來,他和四鎮軍閥一度也是對立面。

    如果他們之間沒有內訌的話,那麼南明紅光政權的局勢,可就明朗多了。至少長江沿線全部都是南明弘光政權的地盤,而且同仇敵愾,至少不會讓滿清那麼輕易就攻佔了。

    多鐸南下的時候劉良佐和劉澤清是率先投降的,那是因為他們覺得勢單力薄。如果有了左良玉大軍坐鎮,一切都還是未知數。況且高傑和黃得功,是願意為弘光帝出力的。

    第二波內訌:魯王朱以海和隆武帝朱聿鍵之間的鬥爭。

    弘光帝只做了8個月皇帝,就被滿清抓到京城做掉了。弘光政權滅亡後,浙江的張名振剛把魯王朱以海扶植為監國,也就是預備期的皇帝,福建的鄭芝龍已經將唐王朱聿鍵扶植成為了真正的皇帝。

    這兩家成立的時間非常接近,所以說誰也不服氣誰是真正的正統。從法理上來說,你一個預備期的皇帝當然比不上已經轉正的皇帝了。

    可是這兩位老兄和萬曆這一脈壓根就不沾邊,所以說兩個人半斤八兩,不光他們彼此不承認,其他諸侯王也不承認。

    魯王以海,太祖十世孫。父壽鏞,以崇禎十五年大兵破兗州,死焉。十七年二月,王嗣位,尋京師陷南奔。順治二年乙酉四月,命移江廣,暫駐臺州。及鄭遵謙等兵起,議推戴,而入浙五王,惟王最賢,乃選遣元老前兵部尚書張國維,迎王於臺。八月至紹興,即監國位。---《東南紀事》

    因此兩家常常發生戰爭,滿清端了把椅子就坐在那兒看戲,看他們能打出什麼結果來。其實張名振、張煌言所帶領的魯王監國政權,還是很有實力的,至少戰鬥力這一塊兒挺靠譜。

    可惜綜合實力,他們比不上鄭芝龍,因此氣勢上就弱了。況且他們身在浙江,那是最靠近滿清控制地盤的前線,為鄭芝龍擋住了所有暴擊傷害。

    如果這兩家願意攜手合作,奉隆武帝朱聿鍵為正朔的話,不談收復半壁江山的重任,保住浙江、福建和江西三省之地,那是沒什麼問題的。

    結果這些人倒好,張名振、張煌言在前線把人馬打光了。鄭芝龍實力強大,卻要投降滿清,結果被滿清俘虜,剩下的鄭成功其實最初實力很弱,因為鄭氏家族分崩離析,因此鄭成功是後來靠自己的努力才壯大起來的。

    第三波內訌:鄭成功和李定國之間不願意合作。

    隆武帝在北伐時兵敗被殺,鄭成功死活不肯接納魯王朱以海,結果東南局勢就這麼僵持著了。此後朱聿鍵的弟弟朱聿鐭在廣州建立了紹武政權,自任監國。與此同時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立了永曆政權。

    這兩家又打算爭奪正統地位,結果僅僅1個月時間,紹武政權就被佟養甲、李成棟的兵馬偷襲滅掉了。還是滿清幫他們分出了個勝負,從此南明就只有永曆政權了。

    那麼是天下南明的軍隊都承認永曆政權嗎?當然不是,比如說鄭成功死活不願意承認永曆政權,他用行動告訴天下人始終都忠於隆武帝朱聿鍵。

    因為他這個國姓爺是朱聿鍵冊封的,應該叫他朱成功才對。後來局勢急轉直下,南明也只剩下了永曆政權,為此鄭成功才算是勉強承認了永曆政權的正統性。

    這麼一來這兩位實力強大的南明諸侯,根本就不可能走到一起。自然也談不上北伐成功了。如果他們倆能走到一起,那南明的局勢可就完全不同了。

    李定國北伐湖湘,鄭成功北伐江浙,雙管齊下,同時出擊,保證可以收復半壁河山。這兩位都是非常優秀的軍事統帥,可惜不齊心。

    總結:一副好牌,未必就能保證你能贏得勝利。

    其實南明的牌面還可以,尤其是到了李定國和鄭成功時期,戰鬥力都很強悍。一個陸路一個水路,都能攪動天下。

    可惜內訌實在是太多了,沒人願意好好打牌,寧可爛在家裡,也不願意便宜了別人。後期比如鄭成功和張煌言不和,李定國和孫可望不和,李定國和劉文秀不和等等,都註定了南明沒有崛起的可能了。

    總結:《南明史》、《清史稿》、《明史》、《東南紀事》等

  • 2 # 讀書是福

    可以,有如下幾種原因:

    一, 明朝是漢族人建立的王朝,在中國統治了近三百年,其文化博大精深,思想根深蒂固,故南明政權能夠得到大部分遺臣、遺民的支援,由於民心所向,形成了強大的勢力。“復明”思潮一旦變為行動,其勢焰是一時難以撲滅的。

    二, 滿清雖然定國,但大順軍、大西軍勢力還很強大,為鞏固“大清”政權,必須首先徹底剿滅他們,這樣,清廷無暇顧及南明在邊遠地區的反抗,故使其存在並有所發展。

    三, 南明政權有農民起義軍的支援和加入,又有許多明臣的“保駕”,還有鄭成功軍隊的配合,其實力較為雄厚,清廷想徹底消滅他,一時是難以做到的。

    南明政權雖然堅持抗清幾十年,但由於集團內部的不團結,甚至分裂,最終被強大的清廷勢力所剿滅。

  • 3 # 龔柳輝

    南明政權的內部鬥爭實在是太激烈了,所以我認為南明主要是毀於內訌。

    假如沒有內訌,團結北伐,估計翻盤的機會應該很大。

    咱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其一、南明的內部衝突的激烈性

    南明是明朝京師順天府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幾個小政權。

    南明歷經四帝一監國

    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殺後。清軍入主中原,明朝的很多宗室及文武大臣逃亡南方,他們事實上還據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

    南明政權包括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

    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他後來即皇帝位,改元弘光。隨後清軍快速南下,圍攻揚州,揚州城池破,清軍屠城,史稱“揚州十日”。不久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

    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大西軍餘部和明朝官僚聯合起來,在西南地區擁護桂王朱由榔為帝,改元永曆。

    與此同時,鄭成功在東南沿海也乘勢崛起,東西兩面打擊清軍,抗清局面出現高潮。

    南明諸王內訌和清軍的進攻

    清軍入關之後,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計擁立明室中的藩王,延續明朝,然後揮師北上恢復國土,但具體擁立何人則發生過很多爭議。

    福王朱由崧在盧九德的幫助下,獲得了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以及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支援,成為最終勝利者。

    弘光政權內部也進行著激烈的黨爭,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面交戰,以“清君側”為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的領導權。

    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致使抵抗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當時在揚州雖有督師之名,卻實無法調動四鎮之兵。

    1645年1月中旬,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順勢攻佔揚州。

    此後,清軍後方發生動亂,一時無力繼續南進。

    但是,南明政權內部存在著嚴重的黨派鬥爭,以及地方勢力跋扈自雄,且隆武政權與魯王政權不但沒有利用這種有利形勢,發展抗清鬥爭,反而在自己人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

    所以清軍再度南下時,先後為清軍所各個擊滅。

    值得一提的是隆武帝,他可以說是南明時期最有作為的一位皇帝。

    他勵精圖治,關心百姓疾苦,克服前人弊端,基本國策改以“御虜”為主,但被擁立其繼位的鄭氏集團架空,處處受鄭芝龍控制。

    後因鄭芝龍投靠清軍,隆武帝也戰死。

    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援引“兄終弟及”自立於廣州,改元紹武。

    11月18日朱由榔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雙方為爭正統不能團結,甚至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帝僅41天即被清軍俘虜絕食而死。

    永曆帝在清軍進逼下逃入廣西。

    永曆十年(1656年)孫可望秘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訌,李定國擁永曆帝至雲南,次年於曲靖交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

    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全部提供給清廷,滇黔虛實盡為清軍所知。

    因此,明軍滇黔防線被清軍迅速擊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緬王莽白將永曆帝執送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叛將吳三桂所殺,明朝帝統就此滅亡。

    如果不發生內訌,南明完全有機會翻盤,進而建立南宋那樣的朝代

    從南明政權內訌的經過,可以看出主要是明朝的藩王爭奪正統,相互不承認也就算了,還刀兵相見,相互廝殺,嚴重削弱了南明的整體勢力。

    再就是有武將擁兵自重,有挾天子以令諸的企圖,或者想自立為王,比如孫可望密謀篡位。

    假如沒有這些內訌,能夠團結對外,就憑清兵那幾十萬八旗兵,是很難統一天下的。

    畢竟南明有20年的戰略機遇期,從1644年到1664年,可惜這大把的時間不是團結奮鬥,而是自相殘殺,內訌激戰,堪比戰國。

    所以,我覺得如果南明政權不發生內訌,南明完全有機會翻盤,進而建立南宋那樣的朝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會有冬筍,冬筍如果不挖走,會長成竹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