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光視界Yeah

    靠不太準確的記憶試著回答一下(太久沒重讀)

    如果非要較真為什麼這兩段放在同一回,應是加重對比作用吧。一個葬花,一個撲蝶!

    黛玉愛花惜花葬花,而寶釵吃花(冷香丸)

    寶釵撲蝶是撲黛玉寶玉的愛情。

    寶釵撲蝶後又去偷聽小紅墜兒秘話,進而轉禍黛玉給自己“避嫌”,引起雙方間隙。

    對比下,寶釵是面善心冷,內裡藏奸之人。

  • 2 # 紅樓旖夢

    黛玉愛花惜花,葬花看起來悲春傷秋,卻更顯真實;

    寶釵撲蝶是她少有的真性情。

    放在一起就有很大的諷刺意味了。

  • 3 # 印影Wy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

    從外貌,處事,內心描寫寶釵,黛玉不同的性格特徵。

    寶釵先是欲往瀟湘館邀黛玉出來玩,“怱然抬頭見寶玉進去了,寶釵便站住低頭想了想:寶玉和林黛玉是從小一處長大,他兄妹間多有不避嫌疑之處,嘲笑喜怒無常;況且林黛玉素習猜忌,好弄小性兒的。此刻自己也跟了進去,一則寶玉不便,二則黛玉猜疑”。想畢,抽身回來。這裡,作者透過對寶釵內心活動的描寫,顯示了寶釵平和、穩重的性格是十分相契的。

    寶釵她深知寶、黛的關係因此沒有進去抽身回來。恰遇一雙玉色蝴蝶忽起忽落"一時心動想撲來玩,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曹公筆下將少女的美好描寫的生動有趣,讀來猶似親身所見一般。

    接著寶釵偷聽到紅玉與墜兒的私房話,怕人發現假借黛玉之名而脫身,可見她世故圓滑內心十分有城府。每次讀到此處,都忍不住對寶釵產生厭棄之感。

    而黛玉最憐惜花,覺得花落以後埋在土裡最乾淨,說明她對美有獨特的見解。她寫了葬花詞,以花比喻自己,在紅樓夢中是最美麗的詩歌之一。寶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時候有一段對話,成為紅樓夢中一場情人之間解除誤會的絕唱。黛玉葬花是黛玉性情的描寫,那麼這一段也為讀者刻畫出一個美麗如花,清潔自愛女性形象。

    只見寶玉兜著花直奔那日與黛玉葬花之處,聽見嗚咽之聲,一行數落,好不傷感,聽她哭道: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

    柳絲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獨把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黛玉本是百花之神,惜花憐花是真性情。何況來到賈府終究是寄人籬下,加之見落花淒涼聯想到自己,痛哭失聲,實在令人憐惜。《紅樓夢》中寶、黛、釵,敘述了三角戀愛關係,多次在同一回中寫到林黛玉時也寫到薛寶釵,悲傷的故事,悲哀的結局,所謂女兒悲都圍繞在女性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及身不由已。

  • 4 # 使用者蕃

    看書時首先是對題回感覺意外,當時她兩個都是未出閣的姑娘,卻連用兩個帝王嬪妃代指比興:以楊貴妃比喻寶釵,以趙飛燕比喻黛玉,這是我不理解的。

    還有,可卿之死,縱觀全書,沒有哪一個人的死亡比她更隆重,描寫得更細緻,按理說她只是孫子輩的一個媳婦,出身來歷不明,死因也不明,社會地位不那麼顯赫,為什麼葬禮遠遠超出她的身份所應享有的規格?曹雪芹不惜重墨,細細描述她的葬禮?

  • 5 # 瑞雪兆豐年C

    明顯對比,彰顯個性,愛好不一,性格分明,也是作者從另一面描述寶釵與黛玉的處事方式。本章回易讓讀者對寶釵的認知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 6 # 春回芳去一玫到

    表現兩人性格的不同,一個多愁善感,傷春悲秋,一個撲捉雙玉蝴蝶,偷聽別人隱私,後玩金蟬脫殼之計,嫁禍於人,一比而知高下,誰擁有愛情,誰擁有婚姻,一目瞭然,一個滿足於愛情,一個為婚姻付之於行動,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黛玉最終註定花的命運,在有生之日,把自己的青春給葬了,而寶釵趕散了一對玉蝴蝶,成功的嫁給了寶玉,儘管婚後生活不怎麼如意,卻進入了婚姻的殿堂,贏得了人生。

  • 7 # 丘姍

    對比兩個人的性格,黛玉敏感直性子看到落花流水聯想的自己的身世和歸宿,所以哀傷。寶釵撲蝶,表示她看到美麗的蝴蝶翩翩起舞,她想要得到的,最終都是一場空。

  • 8 # 手機使用者梅舞春歸

    做對比,用葬花把黛玉的多愁善感,心底善良,表現出來。用撲蝶把寶釵的損人利己,遇事嫁禍於人的自私自利心裡表現出來。

  • 9 # TK強哥讀書

    《紅樓夢》不光第二十七回把黛玉葬花和寶釵撲蝶的經典場景放在一起寫,還有多處折射描寫他們互補的性格。黛玉多情敏感、內心柔軟,對萬事萬物都充滿感觸。寶釵溫潤陽光,但對美好的事物充滿憧憬。你看曹雪芹把他們的判詞也放在了一起。

    我們來看看這首判詞: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可嘆停機德”顯然講的是寶釵的賢德,而“堪憐詠絮才”講的就是林黛玉的才華了。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講的是二人的悲慘結局。

    《紅樓夢》中,大部人的人物都有原型。但有很多的原型並不能簡單的就替代成書中的人物,曹雪芹在創作的時候有時候會把原型進行拆分或重大的改變。

    比如李紈的原型,在書中就被降了一輩來描寫。賈蘭的原型很可能是虛構的,或者是李紈抱養的。

    而《紅樓夢》的重要評書人脂硯齋對林黛玉和薛寶釵評價卻是這樣的:“四十二回脂硯齋批語:【庚辰:釵玉名雖兩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今書至三十八回時已過三分之一有餘,故寫是回使二人合而為一。請看黛玉逝後寶釵之文字便知餘言不謬矣。】”

    也就是說按照曹雪芹的筆法,全書中有很明顯的拆分法把釵、黛原型按照作者自己最中意的樣子進行拆分。很可能曹雪芹很愛的那個人有個連曹雪芹都不能接受的缺點,曹雪芹就把她拆分成寶釵。

    也就是說其實釵、黛實為同一人,黛玉葬花和寶釵撲蝶都是她們鮮明的性格特點的寫照。曹雪芹之所以把她們放在一個回合裡寫,是因為她們本來就是同一個人身上的性格兩端!

  • 10 # 不做惆悵客

    第27回,紅樓夢將寶釵撲蝶和黛玉葬花寫到了同一回裡,這是為何?

    第26回中,黛玉去看望寶玉,途中看到前面寶釵正往寶玉處走,於是她放緩了腳步,遲了一會才去到寶玉那裡。第27回,寶釵去找黛玉,看到寶玉去黛玉那裡,所以就先去了別處玩耍。可見,寶釵和黛玉都在避嫌,以留給對方和寶玉相處的時間。

    然而在這之後,兩人才第一時間意識到,對方是最大情敵,兩人在面對這份“未來”時也表現出了不同態度,也正是第二十七回寫到的:黛玉悲觀,寶釵隨緣

    寶釵心裡其實知道寶玉和黛玉的情感,而她卻沒把這個事往心裡去,還有心思去撲蝶,讓大家看到了她少有的活潑。由此可見她生性中有股子樂觀的態度。而當她面對小紅的事,隨機應變,用黛玉為自己洗脫干係,可知其城府深沉。當時小紅說著話,就開了窗子,壓根沒有給寶釵細細琢磨的時間,寶釵一見開了窗子就立馬把黛玉祭出,可以說是她有意損害黛玉,也可以理解成黛玉在她心中其實是時時刻刻都會立馬想起來的人。由此可見,在寶玉的感情中,寶釵還是對黛玉還是很在意的。

    黛玉在面對感情的時候就顯出悲觀、敏感。她沒有寶釵那樣籌謀的心思,也無父母依靠,賈母雖然疼她,是她的外祖母,卻更是寶玉的親祖母,怎麼可以做他們婚姻的主。

    黛玉的悲觀性格,在她葬花時就已經表現的淋漓盡致。她葬花也是惜花,悲痛之情連一旁聽著的人都為之慟倒,何況其本人。在她唸的詩詞中,那種悲傷可謂是催人心肝,她把自己真實客觀的可憐狀況,更往悲痛的方向去推了一大把。

    黛玉的情況是她沒了父母,寄人籬下,有許多事情自己說了不算,婚事上也沒人做主。然而,她詩詞中卻大有:“我就是那花,就是死了,也沒人憐惜。我若死了,沒人會管我,為我哭泣。”這是一種多大的絕望!

    她的這份絕望,也正是她人生態度的一種展現。由此可知,如果有一天真的賈母和寶玉都不在她的身邊,那她是否會註定憂憤而死?畢竟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黛玉那種被世界所拋棄的感受,是那樣孤獨,又離死亡這樣近,是多麼讓人心驚。

    而寶釵就不同,如果以寶釵的性格,她不會因為一個人一時不理自己而感覺全世界都來把自己離棄的。

    所謂性格與命運有相關之處。由此就可看出,未來的生活中,黛玉會因抑鬱悲傷而殞命,而寶釵,即使活的再不好,也會去看那些生活中正面的陽光。

    紅樓夢將她二人的性格最鮮明處都放在的一回裡,更是對比的意思了。

  • 11 # 心史縱橫

    這一天是四月二十六,大觀園中的女孩子祭餞花神。滿園中,繡帶飄飄,花枝招展。薛寶釵本來要去叫了黛玉出來一起玩耍,見寶玉去找黛玉,抽身往回走,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的迎風翩躚,十分有趣。於是寶釵和蝴蝶嬉戲,一直追到滴翠亭。

    寶釵一向呈現在大家面前的形象是端莊穩重、賢德淑良的大家閨秀,處處按照封建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也要求別人。她自身也是從小喜讀雜書、怕讀正經書,旁學博收、博今通古,卻常常服用冷香丸壓抑著慾望,注意著自己的形象。她勸黛玉不要讀《會真記》那些雜書,移了性情;勸寶玉求取功名,多和賈雨村之流結交,學些仕途經濟;嘲笑急於學詩的香菱得隴望蜀,是詩魔是呆子。但是,面對如此可愛的蝴蝶和園中美景,或許是獨自一人,不被外人看見,心裡少了顧慮的緣故,她追隨蝴蝶穿花度柳,一路戲耍,展現了少女天真活潑的真實本性。她對美好的事物是積極追求的。

    到達滴翠亭時,她無意中聽到了小紅和墜兒的對話,得知小紅和賈芸私自傳遞手帕,心中想道:“怪道從古至今,那些姦淫狗盜之人,心機都不錯。”在她眼中,必須嚴格遵守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法,方為正經人。她又怕自己惹禍上身,落得小紅疑心,忙使個金蟬脫殼之計,嫁禍於林黛玉,自己心裡暗笑著離去。這裡看出她情急生智,但又極為自私自保的性格。

    林黛玉在大觀園一眾人等歡快熱鬧地告別花神之際,獨自為這些殘花落淚安葬。在黛玉的眼中,一切生命都是可貴的,這些明媚鮮妍的花朵從綻放走向死亡,最後應該有個乾淨的歸宿,因此她特意為它們建起了埋香冢。黛玉借殘花感嘆自身,自己何嘗不是像這些鮮花一樣,“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朵的凋零還有自己為它們嘆息,不知自己將來死去何處是乾淨的安身處所。她對花自嘆,以花喻己,不由得落淚。林黛玉葬花看到的的是美好事物的逝去。

    黛玉葬花和寶釵撲蝶,表現了大觀園裡同樣的景緻在二人內心引起的不同的感受,這種寫法在書中還有很多。比如二人同時寫的詠柳絮,黛玉眼中的柳絮是“漂泊亦如人命薄”,唯有失去至親寄人籬下的人才有如此深的體會;寶釵寫的卻是“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完全是積極向上的口吻。想到柳絮的未來,黛玉感嘆“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寶釵則信心滿懷地憧憬“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作者把黛玉葬花和寶釵撲蝶放在同一回目中寫,正是二人性格的相互對照和映襯,這種寫法在第五回二人共用一首判詞時就曾經用過。

  • 12 # 悅讀閱篤

    不要過分解讀,放一起就是這兩個細節能很好的顯示她們兩的性格特徵,形成對比讓讀者印象深刻,更能突出兩個女子的人物形象。

  • 13 # 九卿1234

    我個人意見,覺得主要是性格對比。仔細想來,這兩大女主好像之前沒有在一個章節如此凸顯性格特點。

    讓我們來具體看一下原文是如何凸顯的。

    這個對比出現在何種情況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尚古風俗,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然閨中更興這件風俗,所以大觀園中之人都早起來了。

    原來這個日子是送花神的日子,黛玉似乎是起晚了,寶釵主動說去找黛玉,卻發現寶玉先去了,自己去反而不妥當,又偶然發現一隻蝴蝶,便想去撲。不曾想,沒撲著,反而聽到了小紅與賈芸私相授受的事情,便謊稱黛玉躲在這裡,自己過來找她卻找不到,順勢金蟬脫殼。

    與此同時,黛玉因為昨晚上丫頭的無心之語,以為寶玉不想理她,又氣有委屈。

    巧遇見餞花之期,正是一腔無明正未發洩,又勾起傷春愁思,因把些殘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傷己,哭了幾聲,便隨口唸了幾句。

    這便是二十七回大致的內容。

    從寶釵撲蝶看寶釵性格

    前面的撲蝶體現的是看似成熟穩重的寶釵也有孩子氣的一面,但重點更在由撲蝶引出來的紅玉一事。

    寶釵在外面聽見這話,心中吃驚,想道:“怪道從古至今那些姦淫狗盜的人,心機都不錯。這一開了,見我在這裡,他們豈不臊了。況才說話的語音,大似寶玉房裡紅兒的言語。他素昔眼空心大,是個頭等刁鑽古怪東西。今兒我聽了他的短兒,一時人急造反,狗急跳牆,不但生事,而且我還沒趣。如今便趕著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金蟬脫殼’的法子。”

    我們來看,寶釵首先覺得她們可能臉上過不去,之後又擔心後續會出現各種麻煩事,最後擔心自己“沒趣”。總之,寶釵就是擔心衍生的事情過多,大家都不好。

    要說她包藏禍心,我們仔細想一下寶釵的性格。王熙鳳說她是:“不干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明哲保身是自小喪父,母親無力,哥哥惹禍的情況下被迫培養起來的技能。這種性格特質已經和那個時代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可以說,寶釵是封建社會“完美”的女子模板,她的一舉一動也是按照她覺得正確的做法行動的。

    首先,她本就來找黛玉的,因而她會下意識思考黛玉。其次,她認為,讓這個事叫黛玉攬上,黛玉並不會因此遭受什麼損失,紅玉更不會拿這個事情亂說,更不好去黛玉面前理論,沒什麼妨礙,可以說是接鍋的最佳人選。

    就像有人把一個不屬於你要做的活讓你做,雖然你有時間做,但這種不請自來的行為卻又有點討厭。可偏偏對方沒有什麼壞心,只不過自己那邊事情多,就安排你做。說實話,確實是膈應些。

    小說從各個方面說明了寶釵性格的冷靜與理智,她很會衡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確保不波及自身。有時候,在緊急時刻,卻很有可能陷入自私的泥淖。

    從黛玉葬花看黛玉性格

    以為寶玉故意不見她,她難過傷心到半夜才睡著。第二天起晚了,又因為花神離去,心中愁苦不堪,方去葬花。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由花聯想到人的生與死。

    無疑,這樣的黛玉極為敏感多情,也更為痴情,充滿詩情。詩人雖然敏感,但卻可以將其轉化為內在的詩情,而豐沛的詩情也更加重了詩人的敏感。而這幾句詩更是明顯讓讀者預感黛玉乾淨離世的結局。

    總而言之

    曾經,寶玉入夢,見到了一位仙子,似乎像寶釵,又覺著像黛玉。但寶釵又過於世故完美,黛玉又過於純潔不染。一個容於世俗,一個脫離世俗。似乎像水與火的區別,又有點像一個物體的兩個極端。

    將二者放入一個章節,利用最能凸顯其性格的事件,將二者加以對比,讀者們也更能體會到二者差別。

  • 14 # 方哲健康生活

    《紅樓夢》裡黛玉葬花和寶釵撲蝶兩個場景和人物在同一章回的藝術展示,堪稱美學經典,而在故事內容、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題方面,是對釵黛判詞的進一步詮釋,揭示了釵黛結局的內外因關係。

    一、美學經典

    黛玉葬花的美學價值相高,這主要體現在黛玉的審美情趣上,其修養既有與生俱來的氣質,更大功勞應得益於幼年父母尤其是母親賈敏的教養,因為人的行為習慣往往在幼年時受身邊親人影響最大。

    黛玉初進賈府時發覺餐後用茶的習慣與家裡不一樣,“林家教女以惜福養身,每飯後必過片時方吃茶,不傷脾胃”。這是林家的教養。

    在出門參加芒種節活動前,黛玉吩咐紫鵑:“把屋子收拾了,下一扇紗屜子,看那大燕子回來,把簾子放下,拿獅子倚住,燒了香,就把爐罩上。”沒有接受過生活薰陶和體驗的人,不會有那樣精緻完美的行為習慣,在美學上、環保上,都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理念。這應該得益於母親賈敏的教養。

    黛玉葬花的美學形象在第23回有細緻的描述:“肩上擔著花鋤,花鋤上掛著紗囊,手內拿著花帚。”芒種節是祭花神、送花神的日子,黛玉沒有和姑娘們一起祭餞花神,而是採用環保的理念去葬花,這本身就是超越傳統規範的行為,體現出其叛逆的個性和超凡脫俗的處事方式。

    “黛玉葬花”美學展現還在《葬花辭》詩詞造詣上,首句“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意境開闊、並渲染迅速轉入細膩的情感流露,情景交融、有感而發、即吟即唱、梨花帶雨、聲情並茂,整個美學場景是人、才、情、景的高度融合,其美學藝術價值之高,絕不是“寶釵撲蝶”可以媲美的。

    當然無可否認,寶釵撲蝶亦是趣味盎然的美學經典,寶釵“忽見面前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將欲過河去了。引得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邊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

    這是寶釵長期在眾人面前維護完美形象約束下的一次自由靈魂的展現,她因景生趣、自得其樂,與自然融為一體,就象翩翩起舞、自由飛翔的大蝴蝶,享受即興的樂趣,讓人難得見到其可愛、童真的一面,亦可想象她體態豐腴,玩了一會便香汗淋漓、憨態非常。

    二、主題詮釋

    黛玉葬花與寶釵撲蝶,是寶黛愛情故事和“金陵十二釵”判詞和“紅樓夢十二曲”的具體詮釋,釵黛在判詞和曲目中,都是同時出現的。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藏”,“山中高士晶瑩雪”、“世外仙姝寂寞林”。看似釵黛屬於平衡關係,但實質透過黛玉葬花與寶釵撲蝶,展示出截然相反的價值觀。

    黛玉葬花將“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自然現象和人文情懷加以昇華,和寶玉具有相同的價值觀,不忍落花被踐踏,保持環境清潔,才不約而同有“葬花”的共同環境理念;之前共閱《西廂記》又促使兩人對自由戀愛覺醒,並對科舉教育腐敗的反叛,這都是“木石前盟”姻緣的價值觀一致的詮釋,深化了寶黛追求自由戀愛的主題。

    黛玉葬花是對自然無私的“付出”,屬於“利人”行為;而寶釵撲蝶是“索取”,屬於“利己”行為,意欲“撲了來玩耍”。本來撲蝶嬉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本無可非議,但不是“撲來玩耍”而是“撲了來玩耍”,一字之差,就是“共處”與“索取”之間的微妙關係。

    這都是為寶釵緊接著偷聽了小紅和墜兒的談話採取“金蟬脫殼”計作鋪墊的,她故意放重腳步,笑著叫道:“顰兒!我看你往那裡藏!”還說“我才在河那邊看著林姑娘在這裡蹲著弄水兒呢。”緊接著說的,更讓人不寒而慄:“一定又鑽在山子洞裡去了。遇見蛇,咬一口也罷了!”

    圓一個謊,嫁禍於人,蛇蠍心腸,如此“損人利己”的道德觀念,確實不能說是“玩笑”可以解脫得了的道德底線。果然小紅與墜兒信以為真,對黛玉更加重了成見。

    黛玉諷刺人是唇槍舌劍、光明磊落,寶釵努力塑造完美形象,卻在急中生智中暴露了人性弱點,暗箭傷人。其實寶釵一早潛意識就視黛玉為“金玉良緣”的障礙,而透過“金蟬脫殼”隱性的方式去發洩。對於這個細節的描寫,決定了寶釵的命運。寶釵忽視了人並非十全十美,缺點是允許存在的,但親人、朋友之間不能逾越道德底線。

    三、伏線結局

    《葬花辭》是黛玉結局的伏筆,借景抒情,自憐自唱,充滿悲劇色彩。“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說明黛玉的生存狀態堪憂,包括小紅墜兒在內的下人不在話下,連湘雲如她一樣無父無母、都處處將寶釵來對比打壓她,又將戲子與她相似來凌辱她,王夫人自她初進賈府、就將寶玉與她嚴詞拒之千里,薛姨媽為寶釵“金玉良緣”佈下天羅地網卻以假意仁慈矇蔽她的防範,隨著賈母年邁,黛玉處境芨芨可危,黛玉病況每日愈下,最後“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寶釵的“金蟬脫殼”,高鶚用“掉包計”去演繹,強化“寶黛”愛情悲劇的藝術效果,儘管比較殘忍,有些人物形象如賈母、賈政等前後矛盾,但藝術構思和產生的影響是值得肯定的。

    金釵撲蝶後的“金蟬脫殼”,伏筆了寶釵成為黛玉的替身與寶玉結婚,但寶釵與黛玉價值觀的截然相反,是“金玉良緣”最大的鴻溝,寶釵人性弱點與最終成為孤獨的“山中高士”亦是因果關係。

    黛玉葬花與寶釵撲蝶的美學藝術成就,成為繪畫、舞蹈、戲劇、影視不朽的美學經典,而在整部作品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對於價值觀、道德觀的理解,更值得人們深思。

  • 15 # 棲鴻看紅樓

    對比。很明顯的對比。

    葬花與戲蝶,都是少女發自內心的感情。寶釵揹著人,卸下了“珍重芳姿晝掩門”的矜持,非常罕見地露出天真活潑的一面。不過她的撲蝶實在外行,說“戲蝶”更準確一些。

    撲過蝴蝶的人都應該知道,如果不用網,最好是空手,等蝴蝶停在花朵上,收起蝶翼的時候,輕輕一捏,蝴蝶就跑不了了。在蝴蝶飛動的時候是不好捉的。如果用扇子,越用力揮動,越會把輕盈的蝴蝶扇走--扇走了你還撲什麼?

    寶釵顯然不經常撲蝶,所以到最後“香汗淋漓,嬌喘細細,也無心撲了”,沒有捉到。看來作者是有生活經驗的。

    黛玉呢,傷心之下,選擇自己最擅長的詩歌寫作,寫下了本書中最美、最淒涼、藝術水平最高的詩作之一:《葬花辭》。

    這首詩的流傳範圍並不廣。她邊哭邊念,寶玉邊哭邊聽。唸完了,聽完了,寶玉連哄帶騙又訴衷腸,終於和解。接下來到王夫人屋裡,說起三百六十兩銀子一料藥,寶玉又把黛玉得罪了。

    總之,這一段情節,寶釵是“霽月光風”,沒來由的心情挺好。黛玉則愁思不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種心情,也反映她們的愛情之路:寶釵自以為與寶玉漸漸接近了,黛玉卻與寶玉走到了猜疑與試探的最嚴重階段。

    接下來就該情節翻轉了。寶黛二人,再經過清虛觀打醮、口角砸玉這些波折,就會達到心靈契合。而寶釵滿心歡喜,卻遭遇寶玉拒赴薛蟠壽誕、當面諷刺寶釵豐滿的打擊,預示著二人感情的疏離。

  • 16 # 潤楊閬苑

    寶釵看到一雙玉色蝴蝶,煞是好看,便想捉來玩。於是拿出扇子去撲蝴蝶。這個寶釵撲蝶的畫面非常美。好多畫家畫過這個場景。

    一個妙齡少女,去撲蝴蝶,很正常。可是作者讓寶釵來撲蝴蝶就有些反常。寶釵是一個小大人,很少有小孩天性暴露的時候。那麼寶釵撲蝶一定是有含義的。

    忽見面前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的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

    書裡特意強調是一雙玉色蝴蝶。寶玉和黛玉是兩個玉,那麼這對蝴蝶暗示寶玉和黛玉。他們本來迎風舞蹈,玩得開心。可是寶釵來了,將他們趕開了。

    撲蝶的過程中,寶釵在滴翠亭聽到了小紅的秘密,為了自保,她嫁禍黛玉。這也暗示,日後黛玉,很可能被人嫁禍。

    黛玉葬花,葬的也是自己。在這回中,寶釵滴翠亭嫁禍後,緊跟著黛玉葬花。暗示黛玉被嫁禍後死亡。

  • 17 # 阿丹151014015

    曹翁把“黛玉葬花”和“寶釵撲蝶 ”放在同一天、同一時刻,當然是為了形成鮮明的對比。

    農曆四月二十六芒種節,剛剛入住大觀園兩個月之後姐妹們一起祭花神,寶釵興致盎然的去找黛玉,結果見到寶玉進了瀟湘館,寶釵不想去遭遇寶黛小兄妹倆日常會發生糾纏吵鬧,又一路“解放天性”撲蝴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整個蜀漢的兵力有魏國雍涼地區的兵力多嗎?有什麼歷史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