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享閱匯

    當劉備還盤踞在新野的時候,手底下不過5000兵馬,等到時機出現,才有機會開始發展,他先是佔據了大半個荊州,隨後就是聯合孫權在赤壁大敗曹操,最後出兵四川,在成都稱帝,蜀國才建立起來,多番戰亂,建國初期兵少地少,經過諸葛亮的一番整頓,再加上很長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蜀國的實力才慢慢的壯大起來。

    隨後關羽丟掉荊州之後,自己的性命也丟了,這時候劉備打著為兄弟報仇的旗號,親自領兵攻打吳國,當時所帶的軍隊至少也有10萬左右,但是夷陵之戰,蜀軍大敗而歸,死傷慘重,本就已經傷了元氣,但是出於無奈,諸葛亮還是出兵伐魏,因為丟了荊州的緣故,使得北伐異常艱難,每一次都傾盡全國之力,但每一次都無功而返,蜀國的兵是越打越少。

    根據三國相關史料:夷陵之戰被吳國傷了元氣 魏、蜀、吳三華人口比較表蜀國有28萬戶,94萬人,;吳國有52.3萬戶,230 萬人,,魏國有103萬戶,443.28萬人;三從兩點變化得知蜀國每戶大約有3. 4口人,;吳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魏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四透過比較三華人口統計,得知三國中魏華人口最多,吳國其次,蜀國最少

    事實上三國時期各國的常備兵維持一般都不超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這也是一個基本的規律,只有蜀國例外,卻也相差無幾,蜀滅時只有二十三萬戶,九十四萬人,只有兵十萬多一點。吳滅時約四十餘萬戶,二百三十萬人,有兵二十餘萬。

    蜀漢在三國後期軍事上比較活躍,但蜀漢發展至後期,人口不足百萬三國時期蜀華人口94萬,所以軍隊最多不會超過10萬,大將軍姜維屢次北伐帶兵兩萬,最多時帶兵五萬。因蜀華人口少,財政收入主要靠的蜀錦,但還是養不了十萬大軍,雖然諸葛亮採取屯田政策,但財政依然很困難。吳華人口三百萬,軍隊最多二十萬。

    赤壁大戰吳國動用軍隊是八萬,基本是傾全國之力。後來吳蜀大戰後,吳國奪得荊州地盤,但魏吳大戰,張遼大破吳軍於逍遙津,淮河流域丟失,所以大的地盤體量增加不多,所以常備軍大概十萬。魏華人口六百萬,軍隊最多四、五十萬、雖然號稱百萬雄師,應該是個虛數。魏國在雍涼兵力有五六萬左右,相當蜀一半兵力。

  • 2 # 鐵血金戈

    對比一下蜀漢與曹魏的實力。

    一、人口對比

    東漢長期的較為穩定的局勢使人口不斷上漲,桓、靈二帝時期,全華人口將近六千萬人,經過漢末的天災和長期戰亂,人口銳減,三國鼎立時期人口已不足一千萬人。根據記載,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在籍戶口為二十萬戶,約90萬人 。蜀亡時(263年)共有400萬人 ,其中戶數二十八萬、民數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 。而魏國呢?有戶六十六萬餘,人口1300萬,是蜀華人口的四倍餘。在冷兵器時代,人口決定了兵源多少,而兵力對戰爭勝負有重要影響。

    二、領地對比

    魏國佔地397萬平方公里,主要佔領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多為平原地區,城池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蜀國只佔地106萬平方公里,主要有益州和南中地區,且大多是山地,很多都是不毛之地,只有四川盆地較為肥沃,城池少,距離遠。蜀地只能作為守成之地,行軍不便,後勤很難補給。

    三、人才對比

    由於魏國控制地區廣,人口多,另外世家大族更多,所以人才比蜀國多很多。而且諸葛亮執政時期,比較偏重用荊州系人,對蜀中系人才不予重用,更加導致蜀華人才匱乏。而魏國僅曹氏和夏侯氏就人才輩出,更有大量的著名謀士、五子良將等等。

    如此看來,蜀國與魏國差距甚大,不是諸葛亮一人就能改變,弱肉強食,蜀國被滅也是必然。

  • 3 # 層林盡染幽山

    三國中魏國軍力最強盛。大概有四五十萬的總兵力,由於魏國國土遼闊,東部和南部要防範強盛的東吳,所以西線雍涼為6-7萬,防守相對弱小的蜀漢,南線荊豫10萬,東線徐揚10萬,這近20萬兵力防範東吳,洛陽及各據點10-15萬,防守都城以及周圍衛星城。

    蜀國兵力本來就薄弱,所以軍隊大概就是10到13萬左右,北線漢中5萬,東線永安2-3萬,成都各據點3-5萬。可以參考蜀華人口總數,軍隊至多不過15萬(非演義小說資料)

    所以要是拿蜀國傾國之兵與魏國雍涼駐軍相比,那麼肯定是蜀國傾國之兵要多一些,蜀國也不可能把十多萬軍隊派去攻打魏國,最多派六七萬,所以魏國雍涼駐軍不會比蜀國傾國之兵多。

  • 4 # 唐代丹藥

    雍涼兩州在地理相連,與西域相接,地域遼闊。長期生存著多個種族,民風彪悍。受限於地理環境,處於內陸且偏北,降雨較少,所以地廣人稀。

    當然,這只是大概的模樣。

    雍州實際上因佔據關中平原,人口和經濟相對來說比涼州好上許多。

    在魏蜀吳之後,司馬炎建立的晉朝統一了天下。唐朝房玄齡等人編修史書《晉書》,在《晉書》中,雍州和涼州分別為晉初於長安置雍州,統郡國七,縣三十九,戶九萬九千五百。 涼州,統郡八,縣四十六,戶三萬七百。

    一般說來,一戶的有多少人口多是以3至5口人來計算,雍州和涼州大約分別擁有人口 ,雍州為298500—497500,涼州為92100—153500。

    當時魏蜀吳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來徵調或招驀百姓參軍入伍,曹魏《通典》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資料背景是263年)。另《中國戰爭史》推算的曹魏保持常備戰力為20—30萬之間。而在司馬昭滅蜀時,出動的人馬共計為18萬,他還需要防止東吳的趁虛而入,所以最少也會預留很大一部分的兵力防禦。因此,預估總兵力在30—40萬之間。

    蜀漢在《三國志》卷33《後主傳》注引王隱《蜀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

    東吳《三國志》卷48《孫皓傳》注引《晉陽秋》 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萬,兵二十三萬。

    之所以,統計魏蜀吳的人口和兵力,可以大概計算出當時各國的兵民比例。

    曹魏大約為15:1。

    蜀漢大約為10:1。

    東吳大約是10:1

    那麼,雍涼兩州大約的比例也就得出,基本上15:1。可是,鑑於雍涼兩州與西羌以及諸多的遊牧民族雜處且不斷爭鬥,比例自然會高出15:1,可能會達到10:1,甚至更高。

    那麼,雍涼兩州的最高兵力大約為,六萬五千人。

    當然,這肯定會與實際的有初入。

    在《資治通鑑·卷五十八》中平四年(187年)二月,韓遂殺邊章及北宮伯玉、李文侯,擁兵十餘萬,進圍隴西。隴西太守李相如隨後投降了韓遂,共立王國為首抵抗漢朝。此時僅涼州一地就有十餘萬人馬。

    而雍州的情景則更不可限量。

    中平六年八月,東漢內部發生動亂,宦官殺了大將軍何進,董卓得以入主東都。不久關東諸侯聯合推選名門之後袁紹為盟主,於初平元年正月(190年)正式打出討賊的旗號。

    二月,董卓強迫漢獻帝劉協率百官放棄東都洛陽,遷往長安。悉驅徒其餘民數百萬口於長安。也就是說,長安可以抽調的兵力,不計董卓吞併丁原以及洛陽的兵力,隨時可以抽調的範圍達數百萬之多。

    又過了兩年到了初平三年四月,董卓被殺時長安還存留數十萬戶(《資治通鑑·卷六十一》),其部將李傕郭汜樊稠等人為了自保,殺王允逐呂布挾持漢獻帝,後雙方再次爭權奪利而內訌,死傷了數萬士卒,百姓相繼逃亡。

    其中,逃亡幽州劉虞處的百姓有十多萬戶,逃亡益州和荊州也有十多萬戶,荊州劉表趁機擴軍,帶甲十餘萬,號稱東州兵。益州劉焉也是趁機擴軍。

    直至駐紮在郿縣的馬騰被曹操誘騙至許昌,韓遂依然駐紮在隴西。後受曹操挑撥,馬超與韓遂起了爭執,又死傷數萬。

    所以,雍涼兩州的軍民在曹操派遣衛覬鎮撫關中之前,可謂是十不存一。

    衛覬到任之後,招收流民,獎勵物資,又得到曹操大力扶植,才慢慢恢復了元氣。此時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

    總的說來,蜀漢一直偏安一隅,人口不斷因中原的動盪而得以補充,始終在慢慢發展,雍涼兩州雖然也在恢復,卻需要時間。

    到了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稱帝,三國鼎立。經過二十年的大力發展,雍州僅是作為了曹丕的糧食基地,而涼州仍然荒蕪,直至魏明帝曹叡時期,派遣徐邈為牧守,開墾鹽池,與西域互通有無,才有了起色。

    但是益州也同樣經過了二十年的發展,雖然漢中張魯和劉璋劉備小有衝突,損失不大。

    所以,蜀漢是強於雍涼兩州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課中,你們都是記什麼樣的筆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