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看兩個人,左宗棠、李鴻章。
左宗棠雖然對曾國藩有過擁立,但當時的左宗棠還名不見經傳(還沒有自己的武裝,楚軍),但南京城破之後,左宗棠也是總督級別了,也成為一方諸侯了,名義上和曾國藩已經是平起平坐。
李鴻章此時也是今時不同往日,朝廷封李鴻章為江蘇巡撫,也有了自己的武裝隊伍:淮軍。
左、李二人是慈禧刻意分化湘軍的結果,按照知恩圖報來講,左宗棠是曾國藩舉薦才步入權利中心。李鴻章更不用說了,援救上海,曾國藩本來是想讓自己親弟弟曾國荃去的,可見是個多好的差事,可曾國荃只想要首破南京之功(曾國藩做事比較謹慎,他希望曾國荃去上海繼續擴充實力,到時候再打南京,可曾國荃執意要貪這天下第一功,湘軍在雨花臺不過三萬人,卻抵擋了李秀成二十萬人的進攻。)。無奈之下,曾才派李鴻章去的,李鴻章慌亂之下,只招到了一幫土匪,曾又大方的從湘軍中抽調春字營、濟字營、開字營、熊字營等等,甚至還包括曾國藩的親兵兩營支援李鴻章,完全可以這樣理解,曾告訴李鴻章,那隻股票會漲,還給了他本錢。可就算是這樣,今時不同往日,曾國藩造反的話左、李二人未必會鼎力相助。
事實上,太平天國如果是尊孔孟之道的話,可能就真的成功了。偏偏太平天國信奉天主教,不符合當時華人心理,當時能稱的上人才的人或多或少都要和孔孟有點關係,畢竟人人都有光宗耀祖的情節在,不讀孔孟就無法參加科舉。所以大把的人才被太平天國拒之門外,結果都投靠了曾國藩,成就曾“天下督撫半出曾幕”的美名。
左、李二人能加入曾國藩的隊伍的話,基本就大事可成,單從人才方面來說曾國藩這邊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四名臣有兩種說法,有一種是沒有張之洞第四位是彭玉麟。)戰將有曾國荃、鮑超、楊載福、劉銘傳(李鴻章淮軍)可謂之為群英薈萃。
曾國藩不造反最重要的原因:
一、天下是給誰打的?斧聲燭影會不會再次發生在我曾國藩身上,我曾國藩百年之後,我兒子孱弱能鎮的住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不能?我揹著亂臣賊子的名聲,得實惠卻不一定是誰呢。
曾有建立一個朝代的能力,卻沒有建立一個朝代的權威。經過平定太平天國,地方勢力和朝廷勢力重新劃分,大大小小的督撫就是大大小小的軍閥,或許可以在驅除韃虜時統一戰線,可把滿清趕跑了呢?誰當老大?
曾國藩這個時代牛人太多了,作為大儒曾國藩也有憂國憂民的情節在,他不想在打了。
曾國藩自認為他沒有這種權威,李鴻章也有自知之明,“東南互保”都提出來了,也沒選擇推翻滿清,袁世凱以為他有這個權威,並且這麼幹了,其結果不正是曾國藩所預料的軍閥混戰。推翻滿清容易,可之後的路怎麼走呢?這是曾國藩、李鴻章所面對的問題。
關鍵看兩個人,左宗棠、李鴻章。
左宗棠雖然對曾國藩有過擁立,但當時的左宗棠還名不見經傳(還沒有自己的武裝,楚軍),但南京城破之後,左宗棠也是總督級別了,也成為一方諸侯了,名義上和曾國藩已經是平起平坐。
李鴻章此時也是今時不同往日,朝廷封李鴻章為江蘇巡撫,也有了自己的武裝隊伍:淮軍。
左、李二人是慈禧刻意分化湘軍的結果,按照知恩圖報來講,左宗棠是曾國藩舉薦才步入權利中心。李鴻章更不用說了,援救上海,曾國藩本來是想讓自己親弟弟曾國荃去的,可見是個多好的差事,可曾國荃只想要首破南京之功(曾國藩做事比較謹慎,他希望曾國荃去上海繼續擴充實力,到時候再打南京,可曾國荃執意要貪這天下第一功,湘軍在雨花臺不過三萬人,卻抵擋了李秀成二十萬人的進攻。)。無奈之下,曾才派李鴻章去的,李鴻章慌亂之下,只招到了一幫土匪,曾又大方的從湘軍中抽調春字營、濟字營、開字營、熊字營等等,甚至還包括曾國藩的親兵兩營支援李鴻章,完全可以這樣理解,曾告訴李鴻章,那隻股票會漲,還給了他本錢。可就算是這樣,今時不同往日,曾國藩造反的話左、李二人未必會鼎力相助。
事實上,太平天國如果是尊孔孟之道的話,可能就真的成功了。偏偏太平天國信奉天主教,不符合當時華人心理,當時能稱的上人才的人或多或少都要和孔孟有點關係,畢竟人人都有光宗耀祖的情節在,不讀孔孟就無法參加科舉。所以大把的人才被太平天國拒之門外,結果都投靠了曾國藩,成就曾“天下督撫半出曾幕”的美名。
左、李二人能加入曾國藩的隊伍的話,基本就大事可成,單從人才方面來說曾國藩這邊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四名臣有兩種說法,有一種是沒有張之洞第四位是彭玉麟。)戰將有曾國荃、鮑超、楊載福、劉銘傳(李鴻章淮軍)可謂之為群英薈萃。
曾國藩不造反最重要的原因:
一、天下是給誰打的?斧聲燭影會不會再次發生在我曾國藩身上,我曾國藩百年之後,我兒子孱弱能鎮的住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不能?我揹著亂臣賊子的名聲,得實惠卻不一定是誰呢。
曾有建立一個朝代的能力,卻沒有建立一個朝代的權威。經過平定太平天國,地方勢力和朝廷勢力重新劃分,大大小小的督撫就是大大小小的軍閥,或許可以在驅除韃虜時統一戰線,可把滿清趕跑了呢?誰當老大?
曾國藩這個時代牛人太多了,作為大儒曾國藩也有憂國憂民的情節在,他不想在打了。
曾國藩自認為他沒有這種權威,李鴻章也有自知之明,“東南互保”都提出來了,也沒選擇推翻滿清,袁世凱以為他有這個權威,並且這麼幹了,其結果不正是曾國藩所預料的軍閥混戰。推翻滿清容易,可之後的路怎麼走呢?這是曾國藩、李鴻章所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