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爭朝夕
-
2 # 獨愛七宮智音
有兩種評價標準
如果以封建時代君主的評價標準,慈禧作為太后輔政,實際上成為當時的最高掌權者。
掌權期間,在接手一個外有強敵,內有民變,中央朝廷的權威逐漸變弱之時,先任用洋務派,平定內亂,強大國防,引進西方技術,後又利用守舊派打壓洋務派平衡政壇,使中央權威恢復,民變平定,收復新疆,維護國土。
但晚年忌憚維新派奪權,不願改革,更做出宣戰世界之流的愚蠢舉措。雖然施政多年,使局勢比其掌權之時更好,但終究使清最終覆滅。其評價可比唐德宗。
如果以現代評價來看:作為當時華夏的實際掌權者,外不能御其辱,內不能銳意改革。面對千年變局,缺使華夏文明落後於世界。活該被吊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
3 # 晏雲先生
提及中國歷史上的罪人,近代以來,想必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慈溪太后的名字。學過那段近代史的親們應該都有了解,慈禧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之私,甚至不惜挪走軍費為自己辦生日宴會,從而導致海軍裝備落後,最終在甲午血戰中敗下陣來,與曾經的“學徒”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再之後,幾乎所有喪權辱國性質的條約,背後也都有她的身影,因此,我們實在無法將她從歷史的罪人柱上除名。
首先,按照正史中的記載,慈禧本為葉赫那拉氏,其家族屬於滿八旗中的正黃旗,身份也較為顯赫。不過呢,有關慈禧的真正身世,目前在史學界並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因為畢竟歷史是屬於勝利者的,在慈禧掌權之後,難免不會發生命史官篡改真實資訊的行為。那麼,有關慈禧的真實身份還有哪種說法呢?
其中一個觀點認為,慈禧的父親在當時只是一個七品官員,而母親卻是地地道道的漢人。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慈禧的身上還流淌著漢族的血液。不過,慈禧的家境並不富裕,以至於在其父親去世之後,家中一時間竟然連出殯的費用都支付不起。而恰逢咸豐皇帝選妃在即,姐妹二人便打算透過入宮的方式,從而將家裡的一切事宜安頓好。不過,選妃也要有一定的資金和資本,但當時的她連父親的喪葬費都出不起,又談何拿錢選秀呢?
然而,正當姐妹二人對前途感到昏暗之際,卻意外的收到了一筆寄錯的錢款,這才使得她們最終得以透過選妃的方式進入到了宮中。並且,在一些影視作品中,也會將慈禧心繫寄錯錢的恩人的事情加入到其中。當然了,這種觀點並不是憑空捏造的,因為從史料上來看,慈禧的家庭屬於旗人中的貧民。
為了進行作證,在莊士敦乃至末代皇帝的回憶錄中,也都對其如何從底層做起,然後一步步朝權力的頂峰邁進。除此之外,慈禧當時還有一個貼身侍奉了她十幾年的丫鬟蓉兒,對自家主子由貧賤達到尊貴的經歷同樣進行了證明。再者說了,像莊士敦這樣的外華人,本就聲稱自己不會屈服於慈禧的虐待和威嚴,所以相比之下,他的記載可能真的比史官的記載要真實的多。
此外,在對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后的評價中,人們對於兩位太后的評價,往往都會冠以狠辣惡毒的字眼。不過,從真實的史料記載上來看,正是因為慈安太后的心地善良,才為後來的一系列事件埋下了禍根。並且,就連醇親王這樣憨厚老實的人,都能被慈禧活生生的“嚇死”。由此可見,慈安太后的性格與慈禧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
在這裡小編還要多說一句,那就是從史料的依據上來看,慈安太后的死與慈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不過,儘管慈禧的手段狠厲,但至於說她私生活不檢點的傳言,就明顯有些不負責任了。因為在清朝的制度中,對於後宮宮女侍從們的管理是十分嚴格的。並且,當宮女或侍從前往另外一個妃嬪宮中的時候,往往都會再多帶上一個人。如此一來,倘若兩人之間真的即將發生什麼事情,多一個“電燈泡”在旁邊豈不尷尬?所以說,我們不能一味的將所有的惡劣行徑都推到她的身上。
最後,讓我們再來從宏觀的角度來總結一下慈禧的一生。這個站立在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權力頂峰的女人,僅從其一步步向權力靠近的過程,就足以證明她並不是一個鐘情於兒女情長的女人,反倒具備極為出彩的政治謀略。不過,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我們必須將其放回到特定的歷史階段中去。在那樣一個時代,慈禧熱衷於權力的追逐,並不僅僅是出於個人的喜好,同樣也是受到了時代的束縛和影響。
儘管她在之後也曾支援過“洋務運動”,但所有的一切都是以鞏固封建統治為基礎。因此,當她所支援的事物再無法促進,甚至一度觸犯到了皇權底線的時候,她就會為了維護這樣一種制度,從而毫不留情的對其予以毀滅。
因此,從時代程序的角度上來看,慈禧的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封建守舊派。但是,從封建制度發展的角度上來看,她在政壇上縱橫了四十餘年,同樣也是一位特定時代下的特殊“鬥士”,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並不能夠對慈禧進行徹底的否定。
回覆列表
慈禧是一個在政治上天賦異稟之人。雖然慈禧讀書很少,甚至一份奏摺批示中能有幾個錯別字,可她依然靠著自己的天賦掌控中國長達半個世紀,兩決皇儲。
先從光緒皇帝說起吧,同治死後,慈禧選中光緒做皇帝,慈禧極力吸取同治教育失敗的教訓,光緒很小的時候便親自為他選了帝師,並且自己處理政務的時候,也時刻把光緒帶在身邊。在慈禧內心深處,也想為清朝在培養一個康熙皇帝吧,而自己做孝莊第二,慈禧心裡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奈何,光緒不爭氣。慈禧也低估了權利的魅力。
咸豐在世的時候,恪守祖訓,對漢人防範至深,不敢重用漢人。而慈禧掌權之後,用曾國藩收拾了太平天國,用李鴻章收復了新疆,支援左宗棠收復新疆,不顧反對,堅決任用老將馮子材在鎮南關擊敗法國陸軍。慈禧重用漢人,同時也防著漢人,最終曾國藩沒反,李鴻章都提出“東南互保”明著不遵聖旨了,最終也沒反,而慈禧死後,第三代漢臣袁世凱馬上便推翻了清朝。
晚清唯一可以鎮的場便是這個名叫葉赫那拉慈禧的女人,慈禧在則清朝能多堅持一會,慈禧亡則清朝必提前退場。從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清朝的兵制從根本發生了改變,從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變成了士兵只認主帥。湘軍你可以理解成“曾家軍”,而淮軍可以成“李家軍”,除了掌控軍隊外,新興起的漢臣還掌控地方實權,甚至在地方實權和中央的博弈中,曾國藩逼的慈禧妥協了,兩江總督的位子自曾國藩之後,一直是由湘系擔任。
慈禧叫停戊戌變法,其實是變相給清朝續了命,實際上,大清已經陷入死迴圈,完全沒有牌可以打了,變法要亡,不變也要亡,變法反而亡的更快,廢科舉,你讓那些只會八股的讀書人怎麼辦?裁撤冗官會為朝廷省下一大筆錢,可你讓這些人去幹嘛?明末就是為了省錢裁撤驛站,最後裁撤出來一個李自成。大清好像一艘快要沉沒的巨輪,不鼓搗還能讓他多航行一段,如果亂來等待這艘巨輪的只能是提前沉沒。
慈禧雖然很有才華,但她也是一個自私到極致的人,她的看法和明朝嘉靖皇帝是一樣的,讓大臣互相制衡,她才好高枕無憂,只不過嘉靖是修玄,而慈禧是享樂。慈禧為什麼同十一國宣戰?因為列強公開支援光緒皇帝,她感到她的地位受到了威脅,另一方面她認為義和團加上清軍十幾萬人馬未必會輸,於是這些人為慈禧的私慾買了單。那句有名的:量中華之無力,結與國之歡心。是慈禧在什麼環境下講出來的?和談期間,列強要把慈禧當戰爭罪犯殺掉,最後多方周旋其實也就是多給列強點好處,慈禧不用死了,她喜極而泣,講了這一句有名的對聯。這種嘴臉,真的不如一般的市井小民。
慈禧對清朝來講,是有功之人,畢竟她延長了清朝國祚,但對於中華民族她是一個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