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義正言辭
-
2 # 漯河小史哥
至於諸葛亮5次北伐失敗的原因,我認為應該從多方面考慮
先簡單概括一下這5次北伐。
第一次以馬謖丟街亭而結束。
第二次匆忙出發因糧盡而結束。
第三次北伐得到兩個郡。
第四次在形式大好情況下因李嚴而回撤。
第五次準備打持久戰結果,但是不久感到自己時日無多想找司馬懿決戰未果,病逝五丈原,隨後大軍撤退。
歷史上將諸葛亮過於神化,其實諸葛亮也只是一個凡人,他的才能未必抵得過司馬懿、曹真之流,甚至他的手下魏延對於戰爭的認識也比他清醒,魏延在蜀國為將時,很多地方都已經表現出過人的才能,比如在大軍攻克子午城時,魏延要求自己帶兵五千去攻城,並且斷言敵軍聞“我軍至,必會棄城而逃”,但是諸葛亮不聽眾,讓自己的大軍在崇山峻嶺中自行消耗,不戰而潰。
諸葛亮對於自己的國力沒有清醒的認識,蜀國的國力在三國中是最低的,甚至連東吳都不如,外交上的策略沒有錯,吳蜀聯盟,共同對抗佔據著中原的魏國,但是魏國的力量比吳蜀兩國的力量加起來還強,但是諸葛亮在短短的幾年內,一再舉兵進攻力量強大的魏國,但是遭到連續的失敗,究其原因就是力量對比的懸殊,而且諸葛亮與魏國的交戰幾乎每一次都沒有持續很長時間,要不就是糧草不濟,要不就是後方不穩(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即將獲勝之時被後主一道聖旨召回),總之北伐之事一敗塗地,自己也落得一個秋風蕭瑟五丈原的下場。
諸葛亮過於小看後主劉禪的能力,在朝廷中幾乎什麼事都是事必躬親,這就造成了後主不能理政,在諸葛亮死後後主沒有從政的能力,因而朝廷中的政事和軍事都由別人掌管(其中政治由蔣琬主管,軍事分別由費禕和姜維統領),劉禪對於這二人也不是完全放心,姜維屢次帶兵征討魏國,也是因為力量懸殊導致九伐中原全部失敗,姜維由於多次征伐都是失敗,在朝廷中引起了“非議”,劉禪和群臣對他相當疑懼,姜維有一次帶兵出征時,將鄧艾困在了祁山九寨,可是朝廷中卻流傳出姜維“怨望天子,不久降魏”,劉禪懼怕姜維會降魏,於是立即下旨連夜召回了姜維。致使這次伐魏行動又告失敗。
諸葛亮和姜維都把伐魏看得過於簡單,如果他們肯在有生之年進行積蓄力量,畢其功於一役,或許還能使蜀國存活得更長久一些,甚至還可能得到機會而消滅魏國,魏國內部發生了高平陵政變,蜀國完全可以趁此機會而攻滅魏國。可是卻沒有。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諸葛亮的北伐以失敗告終,是必然的結果。
-
3 # 歡樂頌歡樂GO
關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一直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派認為諸葛亮是傑出的軍事家,在戰場上無所不能,呼風喚雨,赤壁之戰期間的“草船借減”和“借東風”就是最真實的寫照;另一派則認為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很一般,持這種觀點的人的最大證據就是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諸葛亮軍事能力不差,但是在三國時期絕對算不上頂尖,五次北伐失敗就是最好的證明。在諸葛亮的五次北伐的過程中,第一次北伐最常被人提及,其中魏延的“子午谷奇襲”是後人關注的重點之所在。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對魏延一直不感冒,至死都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魏延的悲劇結局也證明了諸葛亮對他的防備。而劉備則對魏延頗為重視,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漢中王,對於戰略要地漢中,劉備非常關注,需要一名大將來鎮守。選誰呢?劉備選擇了魏延,這讓大臣們都很驚訝。
出發前劉備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回答道,“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劉備病死後,諸葛亮開始了北伐,魏延立即向諸葛亮提出自己醞釀已久的策略,“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這裡出現了一個問題,也是史學界爭論已久的一個話題,諸葛亮北伐失敗就是沒采納魏延的計謀,引申來說是沒有重用魏延。這種觀點對不對呢?我們從諸葛亮這邊的分析,諸葛亮堅持北伐重要目的是轉移蜀漢內部矛盾,與曹魏和東吳相比,蜀漢的實力最弱,而且還是外來勢力。固守西川是不可能的,與其這樣不如主動出擊。主動出擊是要實力的,可蜀漢兵力最少,同時諸葛亮生性謹慎,事必躬親。諸葛亮會讓魏延領著一萬人去冒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總兵力不到10萬人,他是不會讓魏延領著一萬人去偷襲的。反觀魏延,在他內心可能認為“子午谷奇襲”是弱小蜀漢主動出擊的最好機會。也許諸葛亮內心深處也認為魏延“子午谷奇襲”有道理,但蜀漢的現實情況不允許他這麼做。
-
4 # 汪汪汪同學呀
首先更正一下,五次北伐,其中有四次失敗了,第三次算是成功的一次。我們讀過諸葛亮的《出師表》,簡單來說就是諸葛亮要北伐中原的原因和向後主劉禪的請示。諸葛亮六出祁山(“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的說法),基本都是徒勞無功,其中還有失街亭這樣的大敗。那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亮,為何五次北伐都徒勞無功呢?我們先羅列一下這五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魏延“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將魏延就顯得有點不耐煩,這叢山峻嶺,山路崎嶇難興,這到哪一年才能攻到長安。於是魏延就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謀”,由他率兵五千,走子午谷直取長安,諸葛亮認為該計過於冒險,而未採用。後來我們也知道第一次北伐的失敗關鍵點在錯用了馬謖,馬謖失去了最重要的攻防據點、關隴大地的咽喉—街亭。街亭一失去,諸葛亮的首次北伐基本宣告失敗。第二次北伐,久攻陳倉不破第二次北伐並沒有像第一次北伐那樣準備充分,諸葛亮選擇了直接北上陳倉道,借陳倉小城作為突破口,以陳倉和街亭一線阻斷曹魏對隴右的軍事影響。陳倉正北就是街亭,戰略意義極大。但是曹魏也意識到陳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曹魏早就做好了蜀軍攻打的準備。這時候曹魏的最重要戰場在東吳,對於蜀漢主守,陳倉本來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蜀軍運糧不便,時間一久,自然會退走。對於曹魏來說,堅守不戰就是勝利。所以攻打二十多天沒有成果,曹魏東邊戰場解決好後,軍隊調過來,諸葛亮只有班師回朝。第三次北伐,西取武都與陰平第三次北伐與前兩次不同,諸葛亮沒有進攻隴右,也沒有出散關,選擇了西進武都與陰平兩郡。得武都,就可以向北威脅隴西,南安、天水等地,曹魏邊防軍隊防不勝防。得陰平,可以讓防禦更加完善。這樣蜀漢軍隊就可以進退自如。第四次北伐,豬隊友李嚴壞大事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大都督司馬懿心想,蜀軍遠道而來,運軍糧多有不便,堅守不戰。此時劉禪聽信小人讒言,說諸葛亮早晚會稱帝,於是劉禪下令諸葛亮退兵,就上蜀軍糧草消耗殆盡,只得班師。
第五次北伐,復興大漢的夢想毀於一場大雨我們知道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引司馬懿至上方谷,早就設好的伏擊圈,一隻火箭點燃上方谷,熊熊大火堵住了司馬懿的去路。正當諸葛亮告慰先祖的時候,一場大雨澆滅了上方谷的大火,隨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第五次北伐宣告結束。綜上所述,失敗原因主要有兩條。1.魏蜀之間的綜合國力,魏國雄踞北方十一州,擁有富饒的華北平原、關中平原、黃淮平原。加上曹氏三代人數十年的努力經營,經濟實力遠勝於蜀國。2.魏蜀之間的人口對比,曹魏總人口400多萬,常備軍有40多萬,總人口與兵力是吳蜀兩國的總和。諸葛亮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蜀魏兩國綜合實力的巨大差異,無論是否北伐,都無法改變蜀漢滅亡的命運。在敵強我弱的不利局勢下,諸葛亮盡最大努力,企圖扭轉不利局面,但“天意如此”。 -
5 # 讀史知天下
說起諸葛亮那可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諸葛亮自追隨劉備之後,便以匡扶漢室為己任,雖然一直嘔心瀝血輔助劉備,但臨死也未能實現畢生的夢想。受《三國演義》裡一些情節的影響,很多人非常崇拜諸葛亮,認為他智慧無窮,甚至成為了人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那麼這樣一位如此厲害的人物,為什麼連續五次北伐失敗呢?
諸葛亮五次北伐失敗,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能把“北伐失敗的鍋
”全扣到他一個人身上。首先咱們來分析一下諸葛亮堅持北伐究竟是對是錯?雖然有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北伐勞民傷財,把蜀漢都掏空了,但是我認為當時的局勢下,堅持北伐是一種正確的選擇。如果安居一隅,並不是長久之計,為了能夠讓蜀漢政權更加長久,諸葛亮堅持北伐,實現先帝的遺願確實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而且當時也有北伐的基礎和條件,所以諸葛亮才堅持北伐。
諸葛亮為實現“隆中對”中的“圖取中原”的戰略方針,連續實施了長達8年之久的5次北伐,然然5次都以失敗而告終,直至自己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失敗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實力懸殊
蜀國伐魏是以小博大,無論從國土面積還是兵力等多方對比,明顯魏國要遠遠超越蜀國,這樣看來,北伐確實非常不容易,在蜀漢的朝堂上,就經常有人不支援北伐,認為諸葛亮這樣做是以卵擊石,勞民傷財。
二、糧草供應困難
三國時期,蜀漢位於西南,山多地少,人口也並不是很多。百姓們靠耕種維持日常所需已經是捉襟見肘,還要養活數十萬軍隊,確實太難了。最主要的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諸葛亮率領大軍北伐,長途作戰,路途遙遠,多次因為糧草供應不及時而導致功敗垂成。一方面道路崎嶇難行,運輸麻煩,另一方面李嚴翫忽職守,不能及時保證北伐大軍的糧草,北伐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三、錯用馬謖痛失街亭
諸葛亮用人一向非常謹慎,但馬謖立功心切,自告奮勇堅持要鎮守街亭,恰恰這次證明了馬謖確實不堪重用,根本不適合帶兵打仗。街亭,位於渭河與麥積山(今甘肅天水東南)之間,是由陝入隴的要隘,地位極為重要。街亭失守不得不說是諸葛亮在用人上的重大失誤,同時對於蜀漢也是致命的打擊,因此諸葛亮事後也主動承擔責任:“街亭之敗不在其他,而在選人不當。”
四、蜀漢朝中奸臣作祟
諸葛亮千辛萬苦帶領大軍北伐,然後蜀漢後方卻是安逸享樂,劉禪聽信宦官讒言,怕諸葛亮擁兵自重,於是急召諸葛亮回成都,眼看北伐形勢一片大好,但又不得不奉命返回成都,北伐再次無功而返。
五、棋逢對手,遇到對手司馬懿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交手,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兩人都有超高的謀略,而司馬懿更加狡猾奸詐,諸葛亮的北伐之路遇到司馬懿,等於遇到了超級大難題,司馬懿的一次次阻撓,也成為北伐失敗的一個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北伐失敗的原因確實是多方面的,如果能夠天時、地利、人和,那麼北伐將是另一種結果,但無奈諸葛亮北伐時沒有佔據這三點,最終失敗也是可以理解的。
-
6 # 大語文走四方
首先,明確諸葛亮並非天才的軍事家。
諸葛亮在政治上確實有遠見卓識,在治理國家方面表現出了最突出的才能,但是在軍事上確確實實很一般,他與司馬懿相比,不如!他與周瑜相比,不如!他與郭嘉相比,不如!
其次,諸葛亮選擇北伐的方向不對。諸葛亮一生謹慎,因此他北伐只能透過西邊的一條峽谷進入到天水、隴西這一帶,而他不敢從最東邊的峽谷出發,打到現在的西安這一帶。而透過最西邊的峽谷出川進行北伐,這本來就是一條不能夠成功的策略!
回覆列表
三國時劉備佔據西川,與其祖宗劉邦一樣也處於一個有利形勢。當年劉邦也被封為西川王,後來從巴蜀起兵,攻克長安,完成了漢朝奠基之戰。但劉備比劉邦當時條件好很多,為何諸葛亮五次北伐皆以失敗告終?
《三國演義》說諸葛亮是六出祁山,其實真實資料並非6次,而5次北伐,而五次北伐中只有第一次與第五次規模較大,其他都是區域性衝突而已。對諸葛亮失敗的原因,後人認為諸葛亮沒敢走險招,沒有按照魏延“子午奇謀”,直接攻克長安。魏延認為,蜀漢北伐致命的原因是糧草供應不上,因此與曹魏打不了消耗戰,只有出奇兵,直接從子午谷出兵攻克長安,就會取得勝利。難道諸葛亮真如魏延所說缺糧嗎?諸葛亮北伐失敗因為沒用魏延之策而失敗嗎?
第一,國力不濟
後人對諸葛亮沒有聽從魏延之策感覺可惜,認為諸葛亮用兵太穩,不敢用險兵。而歷史上劉邦就是一個“賭徒”,劉邦敢於賭,最後賭贏了。但劉邦面對是形勢,與諸葛亮面臨的形勢不同,不能簡單作對比。
以諸葛亮的能力,如果用出子午谷奇兵偷襲長安之策,他肯定考慮過,但之所以不用,諸葛亮也充分考慮的蜀漢的國力,魏延只是考慮作戰中的消耗,而諸葛亮是站在全域性上的一個思考。
從蜀漢國力看,比曹魏要弱很多。據史料記載,蜀漢雖然比400多年前的劉邦時期要強很多,但在東漢末期,蜀漢位於西南,還屬於蠻荒地帶,人口並不多。劉禪投降曹魏時,蜀漢有120多萬戶民眾,蜀漢軍隊有18萬。而120萬人口養活近20萬的軍隊,這個負擔很重了。而且120萬人口,並不都是成年健康的人,除了官、吏、兵以外,還包括老、弱、病、殘、幼、女等人口因素,因此真正有能力供應這18萬軍隊的民眾更少了。
從蜀漢軍隊的現狀來看,諸葛亮北伐不可能全部把軍隊帶走,一些軍隊還要防守重要部位,比如成都、江州等重要城池需要3萬人防守,而邊境地區則需要7萬餘人,那麼讓諸葛亮真正帶出兵的兵力也就不到10萬人。這10萬人如果不顧及傷亡的話,只會越打越少,對諸葛亮就不會有利。因此諸葛亮選擇一條傷亡較小的北伐路線是可取的,這也是儲存實力無奈之策。老人家曾對游擊戰有過精闢的論述“得地失人,人地皆失。得人失地,人地皆得”。這句話與諸葛亮當時處境一樣的,沒有人王朝就不會有存在基礎,只要有人在,北伐總有一天會成功。
從曹魏的實力看,曹魏佔地面積大,而且地處中原人口稠密地區,人口是蜀漢的10倍,戰爭潛力較大。以諸葛亮的實力,不可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