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兩個詞是二戰後不久出現的,雖然大家都在用,不過比較奇怪的是:並沒有公認的國際評判標準去告訴你:具體要做什麼才算是發達國家了。

    我們談談日本在二戰後被認為發達國家的原因:

    第一點:日本原本在二戰以前就具有類似發達國家資格

    二戰後很多原先列強的殖民地獲得獨立,學術界一開始習慣用先行者(pioneers)來稱呼原來擁有殖民地的列強國家,而用“後來者”(latecomers)來稱呼獲得獨立的原殖民地國家。

    “先行者和後來者”後來就演變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因此,從原先的演變看,實際二戰前的日本雖然與第一線的美國英國有巨大差距,但仍然可以被認為天然就是發達國家的資格。

    第二點:朝鮮戰爭帶來的巨大貿易需求讓日本經濟加速復甦。

    當然,擁有發達國家的資格和真是發達國家還是有區別的,在二戰結束後,美國對佔領的日本期望起初 是將其變為一個貧窮的農業國,1945年9月釋出的《投降後初期美國對日方針》中明確表示“日本的困境是由自身行為的直接後果,盟國不承受修復損失的負擔。”

    但朝鮮爆發的戰爭改變了這一切,日本被作為遠東抵禦蘇聯陣營的砥柱受到扶持,戰爭期間的巨大物質需求給日本經濟打了一針強心劑。美國不但進行鉅額貸款,更進行了一系列技術轉移,從戰後到七十年代末,70%的日本貸款來自於美國。

    而較低的資源價格,又給了日本極好的環境,除了因為第四次中東戰爭造成的石油危機,導致是有大幅度攀升以外,在1973年之前,國際原油價格便宜的令人髮指,平均每桶不超過2美元,而同時,由於戰後民族獨立浪潮風起雲湧,給日本帶來了最廣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材料市場,在藉助美國的庇護下,日本充分利用了勞動力充足的優勢和較高教育水平的優勢,迅速佔領亞非拉市場。

    第三點:戰後日本採取的經濟發展路線最終提高了民富程度

    當然,僅僅只有外部需求帶來的龐大貿易其實也不足以讓日本人的生活水平達到西方發達國家水準,日本選擇的經濟發展之路選擇了以內需啟動為基礎,即國內中產階級發展消費作為市場動力,日本還實行了嚴格的進口限制政策。

    從1955年開始的“神武景氣”期間,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12%,消費熱逐漸升溫,從1957年開始,消費品的“三大神器”—洗衣機、電冰箱、黑白電視機迅速普及,進入尋常百姓家。家用工業品的增長率中,電視機達到47倍,電冰箱 達到24倍,普通工人2個月的工資即可買1臺電視機。

    1960年日本更提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計劃的主導思想是:用國民收入的增長來帶動經濟總量的增長,而不是 像傳統的習慣那樣,用經濟總量的增長來帶動國民收入的增長。也就是“民富國強”而不是“國強民富”。

    在1960年代底,聯合國統計年鑑第一次提出了“發達市場經濟體,發展中市場經濟體和中央計劃經濟體”的分類。日本在這時被正式認為是“發達市場經濟體”的一員。

  • 2 # 登山不識路

    簡單說,麥克阿瑟自認為已經徹底降服日本(這貨是真沒看歷史),朝戰爆發,美軍領導的聯軍急需補給,就近原則就選了日本,除了一些沒啥技術含量的,一些電子方面的專利也是大開方便之門。而在這之前就是幾十萬的日本妓女全世界賣肉給日本補血。所以日本回血速度飛快。別看今天本子還挺橫,歸根到底狗鏈子還拽在美國手裡。

  • 3 # 星遊xy

    民主改革和尊重法律是日本經濟復甦的重要因素!日本戰敗後在麥克阿瑟將軍指揮下日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尊重法律!選舉自由化,市場自由化,企業自主化,軍隊國家化!使日本快速走向一個東西多元化的格局,權利得到約束和限制,司法完全脫離政府,由於民眾沒有壓力所以萬眾一心發展經濟建設,1968年日本經濟總量完超歐洲諸強!向世界展示了強大的經濟和人文力量!

  • 4 # Rhq49401248

    首先第一大點,政治原因和國外援助。

    第一點,日本作為戰敗國並沒有按原計劃被四大國(美,英,中,蘇)分割槽佔領,由於各種原因,美國一家佔領了日本。日本得以繼續延續一個統一的國家。第二,因為中國變天之後向蘇聯陣營一邊倒,美國只得在亞洲尋找新的基地,於是將目光瞄向了日本。戰後的日本成了美國在亞洲地區最大的冷戰前沿陣地。在援助西歐的同時,美國也給予了日本相當的援助。例如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向日本提供了巨大的軍事訂單,大大刺激了日本經濟發展。

    第二大點是日本的自身原因。

    第一,日本的投降。雖然戰爭導致日本各項產業停滯,但所幸是裕仁天皇在原子彈爆炸後及時投降,保住了工廠,企業,學校等等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

    第二是日本在外貿教育領域的努力,戰後的日本製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引進最新型的科學技術。舉個例子,六十年代末期,日本已成為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諸如東芝,豐田等企業也是享譽世界。教育方面,日本自明治維新開始就極其注重教育投入,人才培養。1950年,日本的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了99%,這個資料是別的國家望塵莫及的。

    總而言之,日本靠著外部支援和自身的發展在二戰之後重新崛起,這值得我們學習和警惕,永遠不要小覷這個民族。

  • 5 # 留研

    1、日本的明治維新脫亞入歐使日本迅速成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科學技術無疑是第一生產力,戰爭可以迅速毀滅一個國家的財富,但無法毀滅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工匠精神與民族凝聚力,日本與德國都同樣是被戰爭摧毀而迅速掘起的國家。 2、日本是離朝鮮半島最近的國家,朝鮮戰爭的爆發,使日本成為從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最近最重要的戰略要地、物質後勤保障基地。是日本迅速掘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 6 # 創史人

    1,勞動力資源豐富

    2,森林資源豐富

    3,沿海多優良港口。 加上日本人本身憂患意識較強。

    4,明治維新時,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十分重視教育,培養了大批現代化人才。

    5,二戰結束以後,日本被限制了軍事力量,再不能用軍事力量去奪取資源,使日本更加認識到人才、知識和競技的重要性。

  • 7 # 蒙歌先生

    戰前良好的工業化基礎

    日本在經歷二戰前,經過了非常成功的一次革命,那就是明治維新,在明治維新前的德川幕府時代,閉關鎖國給日本帶來的商業和文化的封鎖讓日本百姓在經濟和生活都不能得到發展,因此,倒幕運動得到了眾多日本民眾的支援。明治維新強調的文明開化讓日本搭上了工業化的快車,逐漸躋身為世界強國,同時也開啟了日本的現代史。

    東方馬歇爾計劃---道奇計劃的幫助

    美國先給一巴掌,再給一顆甜糖的手段用的出神入化。日本在戰爭中百業待興的局面和戰後萎靡不振的工業迎來了美國的利好政策,日本百姓享受過 文明開放的政策導向帶來的益處。

    因此很快能夠接受美國的幫助。而美國為了制約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力量,更是對於太平洋以及亞洲的勢力控制非常重視,因此對於日本這一敵人迅速在利益的驅使下變成了盟軍,並複製了馬歇爾計劃在歐洲實施的成功案例。

    在日本實施了道奇計劃,加上日本民眾高度的配合,因此日本的工業和經濟迅速復興。

    資本主義在日本的利好體現

    日本和德國戰後憑藉著良好的工農業基礎,在經過歐美主義的侵蝕,是一個現代化和完全資本主義化的程序。日本更是由於全面的接受統治,變成了美國的傀儡國家。引以為傲的製造業也在大趨勢下成為了美國的附屬。

    教育的催化劑

    日本對於教育和人才的引進是非常重視的,在日本縣町的公務人員月薪收入差不多10日元的時候,聘請的歐美的工程師和外來技術人員薪資可以達到每個月800日元。而且數量上也是非常大量的引入,這對於日本的各方面在振興也是非常重要的。

  • 8 # 一心堂1

    日本,我們中國人可以恨,可以罵,可以仇視,但決不能輕視。快速崛起是在日本人手中創造出來的,可稱為日本精神,不能否認日本人的勤勞和堅持。戰後在美主導下日進行了政治改革,確立了和平憲法,建立了多黨制和議會負責制,其中議會取消了貴族院由參議院取代。而首相由議會多數黨產生並組閣。擺脫了藩閥政治,健全法規,規範了經濟制度,滅亡了舊財閥,集中資源於經濟重心,因此時美負責其國防,其中三菱,三井,住友等壟斷企業振興,日本政府實行傾斜政治在煤,電,鋼等帶動了經濟復甦,新財閥沒有了封建的家族式管理,實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和自上而下的控股,公司內實行年工負責制和終生僱用制。穩定勞資關係,緩和階級矛盾。日本人勇於直面屈辱,透過努力改善生活,洗刷對名譽的損害,看作是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對此,要有所警惕。

  • 9 # 湯禎兆

    作為日本二戰後迅速崛起的重要座標,就是70年的大阪世博。

    這是日本首次舉辦的世博,共77國家參加,一共有超過六千多萬人次入場,當中的「未來都市」身影,令全球對日本的火速冒起瞠目結舌,那正是日本進入富裕年代的最明顯象徵標記。

    大阪世博的成功,背後正好反映出六十年代的驕人經濟成就,六八年日本的GNP已超過德國,僅次於美國,處於世界第二位。

    據日本社會學家吉見俊哉的分析,他認為經濟上的迅速增長,最主要原因是工業產品的急劇狂飆,由65年的85億美元,至72年已上升至240億美元的水平。 背後美元和日元的固定低匯率,對日本工業產品的輸出,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當中尤其以轎車最受惠。

    此外,財政金融界政策方面的配合也尤為重要。 日本政府一旦出現財政困窘的狀態,便採用發行公債又或是擴大財政規模的方式應付,從而透過增收來彌補及支撐景氣。 因此六十年代後半期的政府預算規模,便因高增長率而為景氣帶來更大刺激。

    獲財政金融政策支撐的大企業,便得以在不同行業領域中作大規模的裝置投資,如鋼鐵業在福山、水島及鹿島等地;汽車業在高岡及座間等地;石油化工業在川崎、浮島及四日市等地,令到大工廠如雨後春筍後在各地開花。 而日本的經濟高速成長,也與這一浪的工業產地的重組及振興方案有莫大關連。

    下圖:日本在經濟起飛後全民中產階級化的家庭美好憧憬

    所帶來的結果就是,日本成功把中央及地方的貧富懸殊程度收窄,全國社會階層的上調意識日益明顯,於是才出現「一億總中流」的美好景象──在終身僱用制的保障下,日本人超過九成都認為自己是中產階層,正式火速崛起。

  • 10 # 馮瑋

    二戰後的日本可謂“滿目瘡痍”。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不僅給世界特別是亞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災難,而且美軍的“無差別轟炸”,使日本全國119座城市幾乎成為一堆堆瓦礫,倖免遇難的城市屈指可數。據日本厚生省援護局應國會要求彙總的資料,自1937年“7·7事變”爆發至1945年8月15日終戰詔書頒佈,日本陸海軍及家屬死亡人數達194萬人,戰敗後至復員又死亡18萬人,累計212萬人。因空襲、原子彈襲擊而死亡的平民、在“沖繩決戰”等戰役中死亡或失蹤的平民約90萬人,兩者相加逾300萬人。戰爭使日本經濟也遭受極大損失。據經濟安定本部(經濟企劃廳前身)1948年公佈的資料,僅在太平洋戰爭中,按當時的金額計算,日本即損失國家財富653億日元(建築物、物資等),加上艦艇、飛機損失約404億日元,總計約1057億日元。

    但是,日本在二戰後迅速崛起。1956年7月17日,日本政府發表了《昭和三十一年度年次經濟報告》(通稱《經濟白皮書》),開篇即宣稱:“戰後日本經濟恢復之迅速,實出乎萬人之預料。那是因日本國民的勤奮努力培植、因世界形勢之良好而育成的。確實,由於日本貧乏之故,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消費和投資的潛在需求尚在高漲,但與戰後一段時期相比,其慾望之熾烈已顯著減弱。現在已不是‘戰後’。我們正面臨與以往不同的事態。”報告中“現在已不是戰後”這句話,作為結束戰後時期的宣言而聞名。

    日本在二戰後迅速崛起,主要有內外兩方面因素。

    內部因素,主要是日本政府在戰後迅速制定了三項拉動日本經濟迅速復興、發展的三項產業政策:一是“貿易立國”。在日本天皇頒佈《終戰詔書》第二天,十多位日本經濟學家就聚集於日本外務省,開始探討經濟復興問題。經過一段時間探討,最後形成兩種基本意見:以中山伊志郎為代表的“貿易立國主義”、即對外貿易優先和以都留重人為代表的“國內開發主義”即擴大內需優。最終,前者的意見得到政策體現。1946年3月,日本政府提出了作為政策檔的《重建日本經濟的基本問題》。二是“傾斜生產方式”。這是有澤廣巳在《挽救日本經濟敗局之路》中提出的,即強調“增強煤炭生產,拉動鋼鐵生產,推動工業生產,將國民經濟引上良性迴圈的軌道”。三是“產業合理化”:1949年9月13日,吉田茂內閣透過《關於產業合理化的決議》,將重點放在四個方面:產業結構、國際價格、企業環境、技術推廣。

    外部因素是美國的扶持。戰後,隨著冷戰結構的形成,美國為復興日本經濟改變了幾項以往的政策:第一,改變懲罰性的要求日本進行戰爭賠償的方針。1949年,美國政府決定大幅度放寬對日本的賠償要求,並於1950年解散了盟國賠償技術諮詢委員會(英文縮寫為RTAC),使日本被佔時期的戰爭賠償問題基本告一段落。第二,緩和《排除經濟力過度集中法》(簡稱“集排法”)。1948年3月,“集排法”實施僅3個月,美國國務院便通知麥克阿瑟,不再支援遠東委員會《排除日本經濟力量過度集中計劃》。至1950年1月,根據“集排法”解散的僅18家公司,實際上被分割的企業僅11家。第三,修改《禁止壟斷法》。1949年,不僅該法被大幅度修改,而且一系列新法令被實施,從而形成了以銀行為基礎的新的企業集團。

    美國扶持日本的另一項重要舉措是“穩定日本經濟9原則”。1948年12月10日,美國政府向麥克阿瑟下達了“穩定日本經濟9原則”:1、節省財政經費,實現綜合預算的真正平衡;2、促進並強化稅收,杜絕偷稅漏稅;3、將銀行融資範圍嚴格限定於有益經濟復興的事業;4、制訂並實施穩定工資計劃;5、強化物價統一管理;6、強化外貿和外匯管理,逐步將此許可權委讓日本方面;7、努力振興出口貿易,改善物資定額分配製度;8、擴大重要國產原料和工業製品;9、強化糧食徵購體制。

    1949年2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委派底特律銀行總裁約瑟夫·道奇(Joseph M.Dodge)作為駐日盟軍總司令財政金融政策顧問和美國總統特使前往日本,負責具體實施“9項原則”。

    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戰爭,對日本戰後迅速崛起也有重要意義。第一,這場戰爭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形成所謂“特需景氣”。“特需”有兩層含義,一是使日本成為名符其實的服務於朝鮮戰爭的“兵站”,為之提供軍需物品其他生活必需品;二是極大刺激日本經濟發展的美軍和美國國際開發署(AID)的物資、勞務等方面的需求。由於“特需”刺激,日本對外貿易出現大逆轉:1949年日本外貿赤字為1.92億美元,1950年變為黑字3.8萬;“特需”收入逐年遞增:1950年為1.5億美元、1951年為5.9億美元,1952年和1953年均突破8億美元。外匯儲備1949年末僅2億美元,1952年末增至11.4億美元。

  • 11 # 聽風劃過淺淺的憂傷168154247

    原因很簡單,日本戰敗後像工廠裡的裝置、軍事武器等物品雖然沒了,但是人的腦子裡的東西還在,幾十年裡足夠進行發展了;其次日本被美國佔領後就變成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基地和朝鮮、越南戰爭的物資提供基地,在這個時間段上日本大發戰爭財;由於日本是美國亞太防線上的重要支點,少不了在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援助,所以日本就迅速發展起來

  • 12 # 橋本看日本

    日本問題還是由日本問題專家橋本來回答。

    本次問題是日本為什麼可以在二戰後迅速崛起經濟發展那麼快,很簡單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完全得益於兩次戰爭,一是朝鮮戰爭,二是越南戰爭,再簡單地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得益於冷戰。

    二戰的結果,日本完全輸掉了戰爭,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80%的工業,數百萬的人口。在裕仁天皇宣佈接受盟國方面要求無條件投降的要求時,國家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美軍在佔領這個國家後發現,日本嚴重缺乏糧食以及各種原料,並且在各地的約1000萬日本軍人以及日本平民都在陸續返回日本,這些人需要食物與住所,對日本經濟也是一種嚴重的壓迫。因此,日本政府與美軍規定,所有返回日本的人不允許帶錢返回,只能隻身回到日本白手起家。

    從1945-1948期間,日本國內是各種動亂,動盪交織在一起,本來美國要在戰後追究日本天皇的戰爭責任,但為了穩定日本戰後局勢,最終不得不選擇了平衡,放棄了審判裕仁天皇的計劃。在經濟上,麥克阿瑟也是採取了大量穩定日本經濟與政治的政策,就算解除日本軍隊武裝時還會留下日本,海軍的掃雷部隊,為之後的朝鮮戰爭埋下伏筆。

    隨著亞洲局勢的變化,麥克阿瑟元帥開始了重新恢復日本經濟,以及使日本成為美軍繼菲律賓以後的最大基地,因為日本有大量的經過訓練的熟練人才,還有嚴密的組織性,一個順服的日本對美國的意義大於其餘任何的國家。所以日本也有一個類似歐洲馬歇爾計劃的恢復計劃,在1947年以後實施,這對恢復日本的生產能力,也為以後朝鮮戰爭爆發,成為美軍最大的軍事支援基地打下基礎。

    朝鮮戰爭的爆發,戰火雖然沒有蔓延到日本。但韓國的大量人員疏散到日本九州,駐日本美軍被派往朝鮮戰場,但大量的後勤物資生產,軍艦,坦克的維修保養,大量的傷員的就治等都被放在日本,使得日本工業有了大量的特需,3年的戰爭使日本獲得充足的資金恢復經濟與工業。這是日本第一次迅猛增長的時期。但朝鮮戰爭結束,日本馬上就迎來了一段很長的不景氣時期,這時期,日本加大了出口,利用冷戰開始,自己成為麼盟國陣營一員的機會,獲得進入北美以後歐洲市場的機會,走出了不景氣。

    不久東南亞的冷戰加劇,越戰開始,美軍又出兵越南,戰爭開始了,日本又獲得大量的有關戰爭的訂單。參加越戰的美軍,在參戰半年後,要麼去泰國巴提亞,要麼去菲律賓,還有一個選擇就是日本沖繩。越戰的時間要比朝鮮戰爭長,這樣日本利用戰爭又發了筆戰爭財,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日本經濟一直高速發展。

    所以,日本經濟起飛主要是利用冷戰的因素,美軍在亞洲充當警察時,成為美軍的供貨商獲得了戰爭錢財。如果沒有冷戰,沒有朝鮮與越南戰爭,日本人就算勤勞,經濟要高速發展還是有非常大的難度。

  • 13 # 我是劉遠良

    謝謝邀請!日本經濟為什麼在二戰後迅速騰飛?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一下二戰對日本的影響,1945年日本投降時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大批青壯年戰死,舉例說明,直到1950年日本人均年收入55美元,1945年9月東京青壯年男女比1:17,再看下日本的騰飛,從1951年開始,日本經濟以兩位數的比率增長,1955年日本經濟已超過戰前水平,此後進入20年的高速增長期,1967年超過聯邦德國,1987年超過蘇州,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原因很多,主要有這幾點:一、美國推動下的改革,二戰後美國軍事佔領了日本,迫使日本解散許多大軍事財閥,解散土地財閥;政治上,制定新憲法,使日本由立憲君主制過度到君主立憲制。二、美國對日本政策由壓制到扶持的影響,東亞局面的變

    化特別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使美國對日本的政策由壓制到扶持,1950年朝鮮戰爭暴發後,美國30億美元的訂貨刺激了日本經濟,此後美元源源不斷的湧入日本。三、日本憑藉原有經濟技術基礎。四、日本藉著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力發展高新科技。五、日本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積極拓展海外貿易。六、日本的非軍事化政策使日本有錢用到發展工業上。

  • 14 # 生命之源0663

    主要原因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實行改革開放,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同時還保留了好的傳統文化,因此科技飛速發展。有了強大科技,工業生產不斷壯大,經濟才能迅速發展,才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才有資本發動侵略戰爭。即使二戰戰敗,日本經濟基礎底子雄厚,科技人才眾多,有團結和拼搏的民族精神,所以很快就恢復了正常的運轉。經過不斷努力,日本很快就成為先進發達的國家。

  • 15 #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30日下午,一架印有呂宋島地形圖和巴丹字樣的飛機劃破碧空徐徐降落在橫濱以西20英里的厚木機場。從銀白色的舷梯上走下來的是戴著太陽鏡、手捏玉米芯菸斗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美軍單獨佔領日本的時期開始了。9月2日,日本全權代表、外務大臣重光葵在停泊於橫濱灣的美軍密蘇里號軍艦上,戰戰兢兢地在日本投降書上籤了字,這個太平洋上的彈丸之國,似乎從此將一蹶不振。

    當美國軍隊開進日本時,飽受戰禍之苦的日本竟一片沉寂。他們對這些高鼻樑藍眼睛的美國士兵抱有畏懼心理,甚至在美軍剛佔領時政府和公司都不再讓女職員上班了。各家各戶都囑咐女孩子不要出門,有的女孩子早就逃到鄉下去,避免遭受“美軍的掠奪和姦淫”。

    但是,一切都沒有發生,只是平平淡淡不知不覺地開始了美軍的佔領。

    1945年9月7日,“盟軍最高統帥總司令部”成立,除設立參謀部外,還成立了全面控制日本政局的民政、民間情報、經濟科學、天然資源等9個局。

    9月22日,麥克阿瑟以白宮指示的形式公佈了杜魯門批准的“美國戰後初期對日政策”,並著手在日本政治、經濟、軍事及社會生活各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促使日本在戰後走上非軍事化和民主化的道路。美國佔領當局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遣散日本軍事人員、銷燬軍事裝備;逮捕戰犯和政治整肅;改革警察制度;修改日本憲法,將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轉移到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的國會手中;解散日本財閥,為日本壟斷資本經營的現代化開闢了道路;進行土地改革,廢除了地主制,建立了以自耕農為主的小農經濟。這些改革,雖然有種種侷限,但這是日本歷史上一次反封建、反軍國主義和反法西斯主義的資產階級民主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揭開了戰後日本歷史發展的新篇章。

    日本的自然地理位置四面環海,火山地震頻繁,領土狹小,資源匱乏;戰敗後的經濟更是千瘡百孔,這諸多因素將日本逼到“要麼餓死,要麼勒緊褲腰帶拚命幹”的抉擇邊緣。這極大地喚醒了日本民族根深蒂固的“危機意識,”正是它,才壓迫著日本人像蜜蜂一樣不知疲倦地工作;也正是它,驅動著日本人把自己的商品像洪水一樣推向世界,去創造今天的經濟奇蹟。日本企業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危機管理”,且被日本企業經營者當作經營戰略來使用。即使在成為經濟巨人之後,日本國民的危機意識仍然激勵著日本人向前衝鋒,去創造更加輝煌的軍事奇蹟。

    由美國佔領當局所實行的日本非軍事化、民主改蘋,從政治上、經濟上為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掃清了道路。戰後百廢待興的經濟廢墟又激發起日本人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從而為經濟崛起注入了精神動力。

  • 16 # 尖刀出鞘

    有時候國運真的講究是天時與人和,日本戰後能迅速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靠的就是冷戰時期美蘇爭霸,美國給日本戰敗協議解鎖,以及需要日本作為軍工製造支撐,恢復了其國內製造業,同時日本戰時掠奪財富雖然被摧毀,但是國內留存下來的高階知識分子與人才,保證了日本經濟快速復甦的根子。

    美蘇爭霸需要,日本作為美國可用棋子,戰時被摧經濟迅速恢復並獲得美國經濟支援;

    從二戰結束到英國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預示著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冷戰開始,而剛剛還是盟友的美英蘇三國,瞬間變為美英等歐美資本主義陣營,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人類以社會制度為意識形態分為兩派,開啟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運動。

    冷戰前沿陣營分為歐洲區、亞洲區,歐洲以西歐、德法英、西德等地區組成,這裡雙方勢均力敵,以中歐為分界線,兩邊勢力各佔據一邊,而亞洲主要以中東和東亞兩個地區為鬥爭點,其中東亞地區的日本,全境被美國獨佔,朝鮮半島一分為二,作為最前沿地帶,這裡作為鬥爭的暴風眼地區,日本因為距離朝鮮半島最近,所以被美國設為亞洲的軍區大本營。

    由於冷戰需要,所以美國需要一個會工業製造的日本,所以將戰前搜刮走的日本工業機器,又給運回日本本土,而且為了讓日本快速恢復工業製造能力,美國還對日本社會進行了大量的經濟援助、糧食援助,日本經過美國快速的造血,全社會的工業生產能力恢復,經濟得到快速增長,為日後成為亞洲最強經濟“雁頭”奠定了基礎。

    日本作為亞洲唯一完成工業革命國家,家底足、人才培養體系在,戰後潛力大;

    日本能短短在戰後幾十年恢復經濟,並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發達國家,不僅僅有美國的幫助,還有自身的底子,要知道日本是亞洲唯一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並且憑藉著當年中日甲午戰爭賠款,發展起了現代國民教育體系,自明治維新起到日本戰敗這幾十年的時間裡,日本的國民教育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憑藉著龐大的人才儲備,日本戰後只要被稍加發掘,便可爆發出原有的人力資源,而且日本二戰過後,政府制定了恢復人力的政策,憑藉著冷戰時期挖掘到的第一桶工業資金,日本在70年代迎來了第一波“嬰兒潮”的紅利,並且透過發展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如晶片、傢俱、汽車、鋼鐵、造船等行業,這些日本產品當時響徹全球。

  • 17 # 山岱宗

    美國大力的支援,因美國要一個能控制助的傀儡在亞洲當小弟,而日本是不二人選。

    日本雖然戰敗,可工業基礎的底子還在,雖然美國限制一些重工業發展,但可以用以民用,而美國要成為全球警察,而做為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和人口最多的亞洲自然要來插一腳。

    而日本做為美國的小弟,又有工業基礎在,那就在這日本家建立亞洲基地,可建基地,要吃喝拉撒,所以美國給日本大量民用工業支援。

    而在抗美延朝中,美國遠跨海洋來到亞洲打仗,可打仗要物資,不可能從那麼遠運來,不僅費時費力,所以更不可能在美國運送物資,而這時這個自己能控制得助的小弟日本就起到觀關鍵性的作用了。

    而這場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大量的物資都是日本提供的,而這場戰爭之後,日本飛速發展起來,可以說,美國如果不支援,加上美國的打壓,憑日本自己不可能發展那麼快的。

  • 18 # 姜運倉

    日本是二戰中的戰敗國,戰後整個國家基本處於癱瘓狀態,但經過短短几十年的發展,日本一度成為經濟力量離美國最近的國家。它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呢?

    第一,日本厚實的工業基礎。在二戰之前,日本已是亞洲最發達的國家,甚至是地區的唯一發達國家,這也是二戰中它敢於四面出擊的底氣所在。雖然是戰敗國,但戰場主要位於其國土之外,由於其及時的投降,工業並沒有受到毀滅性打擊。

    第二,日本並沒有承擔較重的戰爭責任。與德國的割地賠款不同,日本在美國的護佑之下,並沒有大力對周邊國家進行賠償,尤其是對最大受害國中國,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其戰後發展展的負擔。

    第三,美國的扶植與保護。由於美國獨佔日本並引領了日本的戰後重建。由於當時蘇美對峙的冷戰格局,美國非但沒有嚴懲日本,而且還向其提供了諸多發展便利:比如北韓戰爭中的物質借應帶動了日本的戰時繁榮;美中國產業的向日本轉移促使日本的製造業發展;美國向日本提供安全保護使其一心一意去發展經濟等等。

    第四,日本的民族特性與政策。日本這個民族有許多值得學習的民族特徵,比如嚴謹的態度、濃烈的危機意識、對國家與企業的忠誠與團結等,這些都對其戰後的快速發展起了關鍵作用。此外,戰後的日本也採取了一系列符合時代特徵與適合本國國情一些政策措施,比如:外向型經濟、雁行模式、重視教育與科技等。

  • 19 # 黃蛋黃商業

    如果你要在80年代問一個日本人,“日本有多發達?”

    他可能會說“賣掉東京能夠買下整個美國”。

    你會覺得這個人一定是瘋子,日本一個島國怎麼可能比美國還發達?

    不可思議的事件曾經的確出現過。1989年底,日本土地資產總額達到約2000萬億日元。當時美國美國土地資產總額僅為500萬億日元,日本恰好是其4倍。

    但現在,日本的經濟已經被甩在後面。中國經過改革開放後,在2010年 GDP 超越日本。那麼我們不驚要疑惑,二戰後日本做對什麼使得被戰爭拖垮的國家得以復興,並且實現高速增長,又做什麼使得近30年來經濟徘徊不前呢?《戰後日本經濟史》這本書帶我們揭開其中的秘密。

    《戰後日本經濟史》以6個章節論述戰後日本經濟發展歷程及其背後原理,作者野口悠紀雄將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分為幾個時期,1945年到1959年是戰後復興,60年代是經濟開始高速增長的時期,70年代日本式管理戰勝石油危機,80年代日本經濟達到巔峰,90年代泡沫破滅,直到現在日本經濟也一直停步不前。書中穿插野口悠紀雄親歷或親眼所見的真實案例。少了經濟學著作的枯燥,多了故事的生動,非常適合普通人閱讀。

    野口悠紀雄

    野口悠紀雄出版過《泡沫經濟學》、《戰後日本經濟史》、《日本的反省》等著作,他是率先對“房地產泡沫”提出公開警告的日本經濟學家。他出生於1940年,經歷了整個日本經濟的潮起潮落。東京大學工學部畢業後,野口悠紀雄進入大藏省工作(大藏省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的政府機關,主管財政、金融、稅收)。他有機會站在國家經濟監管者的位置,從體制的角度俯看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後來,野口悠紀雄留學美國耶魯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對日美兩國經濟發展的差距有著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也有不少的日美經濟的對比,更能讓人清楚認識到日本的經濟。

    本文將為你解答為什麼日本經濟快速發展,又是什麼原因導致衰落,日本採取什麼手段來自救?

    1940年體制成為戰後日本經濟飛躍的基礎

    1940年前後,為了確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勝利,日本實行“國家總動員體制”,將全國所有資源都用於為戰爭服務。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日本在1945年戰敗投降,這套體制卻有幸被保留下來,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美國軍隊佔領日本。為了瓦解日本軍事力量,美軍開始對日本政府和企業進行改革,軍部被撤銷,內務省被認為是核心政府部門被解體。但由於美軍對日本的官僚機構知之甚少,他們不知道戰時負責日本經濟運作的是大藏省和軍需省等部門,結果大藏省被完整的保留下來,當時全日本有20萬公職人員被開除,但大藏省只開出了幾個人。軍需省在美軍佔領前幾天迅速改名商工省(管企業的機構)也被保留下來。

    美軍對日本改革不得不用日本人,但當時美華人不懂日語,只能靠懂英語的日本人翻譯來獲取資訊。而懂經濟的,又精通英語的日本人幾乎全是官僚。官僚們當然不會彙報不利於自己的訊息,他們便利用機會實現自己的改革。

    1940年戰時體制原本在戰時為軍需產業集中資源的手段,現在都用於幫助基礎產業發展。那麼政府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1、救助金融機構

    想要發展經濟,先得有錢,戰後日本政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救助金融機構。1946年度一般財政預算20%被作為專項費用補償銀行,防止銀行破產。60年代還實行“護著船隊方式”,既不讓任何金融機構破產,也不允許新的金融機構參入。

    2、將緊缺資源重點劃分給以煤炭和鋼鐵為中心的基礎產業。

    政府限定企業可以以低價購買煤炭和鋼鐵,產生的差價由政府補助。這個差額補助非常大,1947年佔到財政預算的四分之一。這樣的政策帶動煤炭和鋼鐵產業發展,加上日本的工廠和社會基礎設施在戰爭中被破壞殆盡,使得工廠能夠最快引進當時最先進的生產裝置,提高生產效率,日本的重化工業得以發展。

    基礎產業帶動其他產業一起增長,1947年日本的 GDP 達到前一年2.9倍,為1.39萬億日元,1948年更達到2.67萬億日元,成倍的增長。

    3、財政投融資政策

    日本政府還成立復興金融庫專門為國家基礎產業的裝置投資和企業運營提供貸款。貸款的利率按央行基準利率執行,遠遠低於物價上漲率。所以名義上是貸款,其實就是政府要求央行增發貨幣,為企業提供資金。

    到了60年代,這種政府主導的財政投融資政策在各領域都得到運用,有道路公團負責修建道路的資金,有中小企業金融公庫為生產率較低的企業提供補助等等。他們提供的貸款利率比銀行還低,大大降低企業的資金成本。

    60年代時期,日本政府將主要資源都投到重工業上,經濟高速增長也主要發生在重工業。當時世界環境的前沿領域主要都是以鋼鐵、機電等重工業為中心。加上日本當時是處在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工資比歐美髮達國家更低,這點有利於製造業的發展。這些都為後來日本汽車產量成為全球第一打下基礎。如果當時勞動成本更低的中國開始發展工業,那恐怕日本就不會有這麼快的經濟增長。

    4、嚴格提供資金流向

    同時,政府為了保證能夠掌控分配資源的成功運轉,還出臺政策限制社會資金。如果當時實行市場主導,不一定能實現重工業化,因此當時日本紡織纖維等勞動密集型輕工業佔較大比較,資本為了在短期內謀求回報會把資金投向輕工業或者商業。

    企業想要籌集資金,除了向銀行貸款外,可以使用發行債券或股票等方式。但當時日本的政策是企業發行債券或股票等手段必須得到政府許可,政府可以控制將抵制那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企業籌資。對外匯市場,政府也實行稽核制度,不允許隨意與國外發生商品交易。企業還有一條路是在海外發行債券或股票籌資,日本政府為防止這樣的情況,很長一段時間實行金融鎖國。

    對企業的股東還出臺了法律限制分紅,這也使得社會資金投資企業的意願不強。

    如此一來,企業只有向銀行貸款。但當時社會資金本就不多,民間銀行沒有足夠的存款來放貸,不得不向央行貸款。央行對銀行就擁有絕對支配權,甚至可以干涉某些具體案件,統制對企業的貸款。這也讓企業最高管理者願意自己選擇後繼者,所以也就主要由內部選拔產生。

    50年代的日本

    有了1940年體制,加上北韓戰爭爆發後軍需物品的需求增加,日本在戰後短短十年間實現復興。到1954年12月,日本進入“神武景氣”時期,不再依靠北韓特需和戰後復興的需求,實現依靠投資和消費等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此時日本真正走上高速經濟增長之路。1955年後,平民生活中出現了當時的三大件黑白電視機、洗衣機和冰箱。

    19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迎來高速增長期,GDP 平均每5年就會翻一番。這段時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飛速提高,直到現在也還有很多人懷念那個時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過去日本人一直坐在坐墊上,從60年代開始變為坐在椅子上。老百姓也能買得起私家車,黑白電視換成彩色電視,彩電、汽車和空調成為新三大件。

    再到70年代,世界範圍內爆發石油危機,原油價格暴漲。1979年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兩年間從12美元漲到40美元,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油價維持在2美元,這相當於漲了20倍。隨之而來的是汽油、煤油、電力等產品價格的直線上漲,這給歐美髮達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打擊,特別是嚴重依賴石油的重工業。英國、日本這種非常依賴原材料進口的國家受災最嚴重,英國的經濟此後長期停滯不前,但日本卻逆勢向上發展。

    日本是如何克服石油危機的呢?

    首先是匯率。日元升值發揮了重要作用,日元升值相當於降低進口產品的價格,從而緩解石油價格高漲帶來的影響。

    其次是日本式管理。在歐美國家,工會以行業為中心成立,員工工資由工會與企業共同協定。石油危機導致物價上漲,工資也必須上漲。這致使企業成本增加,企業為盈利不得不繼續抬高物價;物價升高後,員工又要漲工資。物價水平就在這雙螺旋中加速上升,最終經濟崩潰。

    日本式管理則不同,工會以企業為中心成立。工會與管理層團結一致,把公司的生存問題放在高於加薪的位置之上,抵制太過分的加薪要求。員工也樂意與公司同舟共濟,因為日本大企業實行終身僱用制,薪資是根據工齡來計算。公司如果倒閉,員工也將失去工作,換一家新公司工齡將從零計算,薪資會大打折扣。

    當世界都受石油危機影響時,日本逆勢發展,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日本。80年代,日本迎來了輝煌。汽車產量在198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半導體產業的DRAM也成為世界第一。經濟一片大好下,股價飛昇。股價最高點時,日本企業的總市值佔到將近全世界的一半。房價也瘋漲,1990年東京周邊公寓價格超出人均年薪的10倍,市中心更是20倍。工薪一族奮鬥一輩子也買不起一套房。倒賣土地的人卻能空手套白狼,輕易獲取大量財富。

    這時候日本經濟的泡沫已經吹起厚厚一層,但在破滅前,沒有人會意識到有泡沫。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新一輪石油危機即將爆發,人們紛紛拋售股票。兩個月間,日經平均股價下跌33%,為最高時的一半。1991年下半年,地價受到重力作用,跟著直線下跌。從1991年7月開始一年內,東京住宅用地下跌超過14.7%。日本第四大證券公司山一證券、超級精英集團日本長期信用銀行相繼破產。政府花40萬億日元救助,但仍然無法挽救金融機構。金融業動盪,危機很快蔓延到其他行業。

    正在日本政府忙於拯救經濟的同時,世界經濟形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90年代,世界興起 IT 革命。IT革命為經濟活動帶來了重大的變化,以前企業生產適合垂直一體化的方式,所有工序都由同一家工廠完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大大降低了資訊處理和通訊成本,個人和中小型企業都能用上計算機。多家企業能夠透過市場分工協作變得容易,這種水平分工更適合不同企業各自負責自己最擅長的領域。蘋果公司就是非常受關注的水平分工生產方式企業,蘋果產品零配件從世界各地採購,然後由富士康組裝成成品。採用水平分工的企業迅速發展,超過了採用垂直一體化生產方式的企業,成為製造業的新型商業模式。

    日本的體制沒有因時制宜做出改變,這成了日本經濟停滯的根本原因。

    人們都還沉浸在1940年體制的輝煌之中。的確,1940年體制從二戰後帶著日本一路打怪升級實現戰後復興,戰勝石油危機,最終走向輝煌。這套體系被當成王牌,人們都難以想像這套體系不再適合經濟形式的變化。

    時至今日,日本政府不斷努力進行改革,但仍然沒有脫離1940年體制。

    日本很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政府應該補貼企業上。2004年,日本政府大規模干預外匯,日元不斷貶值,日本國內製造業藉此機會暫時好轉,國內一片叫好。但這明顯是錯覺,因為企業自身的業務能力並沒有提升。2007年金融危機,日本股價暴跌,製造業企業紛紛公開要求政府補助。

    相比之下,美國經濟的轉變就很快。美國在90年代後積極引進IT革命,避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向上與擁有大師廉價勞動力的發展中國家競爭,轉而發展高科技產業,將製造的環節外包給廉價勞動力市場。蘋果公司、谷歌等新興IT產業成為美國的核心產業。

    而日本眾多產業正在被後來者超越,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在當今最熱門的網際網路領域,日本沒有一家典型的代表。

    很多人認為日本經濟不佳原因在於通貨緊縮。人們認為由於股價和房價下跌,引發不良債權,導致金融系統癱瘓,使日本經濟陷入衰竭。但作者野口悠紀雄認為是產業結構和經濟體制不適合新時代的要求。

    戰後日本經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20 # 紅雨說歷史

    經過了1945年的垂死掙扎,日本投降,美國迅速佔領了日本。為了將日本納入自己的麾下,根除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美國支援日本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

    在這次改革中,日本走上了一條民主化,經濟飛速發展的道路。1946年日本從修改憲法開始了自己的改革之路。透過修改憲法,日本廢除了天皇的絕對統治權,將主權歸給了全體日本國民。日本成為了一個議會制國家,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日本天皇成為了一個象徵性的地位。日本還將海,陸,空三軍等以及其他武裝力量不再保留,並且在憲法中明確說明永遠不以戰爭作為國家的基本國策。透過憲法的修訂,日本實現了政治上的穩定和民主化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政治穩定以後,加上美國的援助,日本推行了一系列的經濟發展政策,促進經濟發展。日本廢除了地主制,促進農業的恢復。日本實行資產階級改革以後,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日本就已經,恢復到了戰前水平。60年代末期 ,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已經就飛躍到了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別討厭自己的親弟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