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谷大江
-
2 # 馬到成功148659402
黃飛鴻,霍元甲,陳真是生活在清朝末年,滿清政府腐敗無能,一系列喪權辱國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國力衰弱,民不聊生,外華人侮辱華人為“東亞病夫”,甚至有的地方公然寫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華人受到極大的侮辱!
當時外國洋人在中國橫行霸道,欺男霸女,在大街上甚至明搶,而腐敗的滿清政府卻不敢招惹洋人,依法處理洋人,象影視劇中那樣,日本浪人,美英法德俄等流氓僑民,無惡不作,無法無天!
這時候黃飛鴻來了,漂亮的佛山無影腳,閃亮登場,經過一番搏鬥,為華人出了一口惡氣!
面對列強侵略人們非常希望有一位或一群挺身而出,帶領大家抵抗侵略,懲罰辱華的外籍流氓,於是偉大的霍元甲從天而降,用自創的迷蹤拳,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各國來華挑釁的大力士,打敗了來華挑戰的日本浪人,日本武士,為華人爭了氣,為中國國家爭光,老百姓非常歡迎幾乎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近於神人的俠士!
陳真是霍元甲離世後的主角,是中華武運不衰,武魂常存的象徵,也是華人的一種心靈的渴望!
從男兒當自強,到萬里長城永不倒,直至大號是中華!
唱出了中國最強音,尤其是當時香港未迴歸之時,這些更是中國普通華人及海外華人的心聲!
在當時李俊峰的《武林志》中最後場面中:東方旭站起來!
這是無數愛華人士的心聲!
人們先知其藝,後知其名!
不論武藝上,還是俠之大者的思想上,這些武林前輩捨生忘死,與辱華惡勢力鬥爭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後世華人民的尊重和學習!
.
-
3 # 老山九月
二者皆有之吧!
功夫,應該是有些套路,有基本功,也有實戰必殺技。但後來的我們,應該是賦予了更多的名族色彩。
-
4 # 小龍女5505
黃飛鴻和霍元甲兩位都是民國十大高手之一,兩位武學大家、一代宗師,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還沒有達到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
-
5 # 隨心所欲O
霍元甲(1868-1910),天津市西青區精武鎮小南河村人,愛國武術家,迷蹤拳第七代傳人。1909年揚名上海,並創辦了精武體育會,培養了大批武術人才,為強健國民體質、傳承武術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葉問(1893年10月1日—1972年12月1日),祖籍廣東省南海縣桑園,是當地大少爺,在香港聖士提反學院讀書,學識淵博。詠春師承陳華順、梁璧,為詠春拳體系的開宗立派人。
黃飛鴻(1856年7月9日-1925年4月),原名黃錫祥,字達雲,號飛鴻,幼名飛熊。生於佛山市南海縣,原籍南海縣西樵嶺西祿舟村。
黃飛鴻是清朝末年的洪拳大師,嶺南武術界一代宗師。也是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著名中醫。
從這三位的事例我更欣賞他們的愛國情懷。
-
6 # 帝影君
我喜歡黃飛鴻、霍元甲、陳真首先肯定是因為功夫,其次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因為任何人在沒有一定能力的前提下是不能達到為國為民的伸張正義的。
我對中國功夫的理解有以下三點。
1 從中國功夫人中,我們可以看見華人的精神內涵,我們愛國,我們堅強,面對困難,迎難而上,而不是選擇退縮 ,這就是華人。
2 把武術的精華表現出來,把華人崇文尚武的精神內涵表現的淋漓盡致,以武力服人難,以德道勝人先,以無法為有法, 以無限為有限
3武術的精神,首先是愛國。概括來說中國武術的精神內涵(武道)是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釋家修養等內涵。 所謂「文能安邦,武能定國」
總結:武術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愛國的精神。很多武功高強的人和普通的練武者,都是以匡扶正義和保衛國家為目的的,止戈為武,中國武術追求的不是打打殺殺,而是多層次的和。所以在黃飛鴻、霍元甲、陳真等上演的功夫片中不難看出都是為了正義。
-
7 # 最美如初
大家喜歡黃飛鴻,霍元甲,陳真是因為功夫,還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可以說這兩者都具備,陳真是藝術作品中的人物,歷史上並不存在。
黃飛鴻是南少林正宗,洪拳大師,另一個身份則是大夫,在佛山設醫館寶芝林,主醫刀傷跌打。他武藝高強且崇尚武德,推尚習武德為先,從不恃強凌弱,堅持以德服人。曾得到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的賞識,劉觀其武藝高強、醫術精通,聘為軍醫官和廣東民團總教頭,並隨劉永福赴臺灣抗擊日本侵略軍。黃師傅不但醫好了軍隊士卒的病疾,而且率軍殺過日寇,是真正的愛國英雄。
霍元甲得家傳迷蹤絕學,設立武館精武門,並且是上海精武體育會的創始人。孫中山先生對他推尚的“以武保國強種”的口號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在精武會成立十週年之際,親自提寫了“尚武精神”四字以示對其紀念。霍老四曾經打敗過俄國老毛子,教訓過日本小鬼子,為華人爭了光,提了氣。他引領了民國時期華人習武保國的熱潮,是近代最為著名的愛國武術家。
這兩位都是清末民初的武術大師,當時國家飽受外敵列強的侵略,急需具有這種精神的人物出現,來喚醒我們華人的意識。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屹立五千年不倒,靠的就是這種反對侵略的愛國精神,而這種俠之大者,正是這種精神的真正體現。
-
8 # 影視充電寶
正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很多人喜歡黃飛鴻、霍元甲、除真,不光只是喜歡他們的武功,更多的是喜歡他們的那種大俠精神,他們之所以受到很多人喜歡,是因為他們都擁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他們都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支柱,更是許許多多華人學習的榜樣。
我們知道黃飛鴻、霍元甲、除真,更多的是受到電影或者電視劇的影響,因為香港電影把他們拍得活靈活現,他們也許在那個時代並沒有那麼出名,但透過電影把他們的那種武俠世界,拍得淋漓盡致。
他們每一位都是一代宗師,他們更是把中國武術發揚光大,他們的武俠精神傳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腳落,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們每一位都擁有這種精神,是華人民的驕傲。
我相信每一位喜歡他們的人,更多的是喜歡他們那種大俠的精神,因為他們的那種精神是所有人學習的榜樣,也是每一位華人該具備的精神,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心中英雄,比如美國的蜘蛛俠、蝙蝠俠、鋼鐵俠等等,在我們中國,黃飛鴻、霍元甲、除真、方世玉、葉問等等,他們是我們華人心目中的英雄。
-
9 # 我似鋼炮
它們的使用時間和頻率並不一致。遊俠最為普遍,其義較為多元,後者也指貶義。俠客與此同時,但唐代後常用,如李白,元稹均有《俠客行》武俠較前兩者出現較晚。但她們中都用到了一個共同的字,那就是“俠”。俠在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俜”“使”的意思。而“俜”之義為公平,正義。所以,籠統的說,俠的根本即是行俠仗義。“俠”出現於春秋戰國,經歷了漢,魏,隋,唐的遊俠歷史的黃金階段,成為中國文化中一種重要的英雄象徵。本文將從俠義精神的文化起源,主要是墨家思想對俠義精神的形成與影響;俠義傳統的具體內容,即其所包含的具體精神特質;以及作為下層文化中“狹義精神”與上層文化的“泛儒文化”的區別與聯絡,這三個方面來淺要的說一下俠與中國文化精神的聯絡
“狹義”精神的思想源頭:
對於“俠”是否出於或歸於墨家。學術界有很多不同的爭議。魯迅先生說:“孔子之徒為儒,墨子之徒為俠。......惟俠老實,所以墨者的末流,至於以“死”為終極的目的。”而馮友蘭先生認為:“墨子及其門徒出身於俠,從《淮南子•泰州訓》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可以窺見。但是,不管俠是否出於墨家,但是兩者存在著相關聯絡是不可否認的。可以說墨家的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的“俠義”精神,在下層民間倫理中,小生產勞動者吸納了墨家思想的適用成分,以此為價值選擇,並影響其行為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墨家思想對中國古代“狹義”精神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思想基礎,墨家的思想適用於平民大眾階層,而一般小生產者不 太可能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更多的是自食其力,勞作生產,才可食飽穿暖,他們要為起碼的生存奔波,更期望一種“均貧富’美好社會情景以及“濟世除暴”的英雄為他們伸張正義。而墨家思想的一些倫理規範恰給平民小生產者提供了符合他們的實用的平等願望中生髮出來的人生價值模式。墨家思想主張“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飢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這與司馬遷所說的“赴士之困厄”的俠義精神是相符合的。墨子又言“言必信,其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的言而有信的行為與《史記•遊俠列傳》中“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的俠義風範相一致。而墨家思想又主張功成不受賞,施恩不圖報,而所有這些思想在秦漢社會不斷出現的“遊俠”“任俠”,這些提倡扶危濟貧,吃苦耐勞,重信重義這些人物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繼承。總之,墨家思想中的“兼相愛,自苦以為義”,重義輕利,仗義而為,為“天下”及“萬民”的利益而赴湯蹈火,及“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思想都深刻的影響著中國傳統的“狹義”精神。
“狹義”精神的具體內涵
武俠精神中繼承了墨家的“兼愛”思想,《墨子•經說上》:“任,為身之所惡已成人之所急。”就是說要盡力犧牲自己來解救就他人的急難。而《墨子•經上》說:“義,利也。”是說對他人要有義,義是中國傳統武俠精神中的核心價值標準。義即正義,是路見不平,捨身相助,而不是沒有原則的江湖義氣,也不是那種不分青紅皂白就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愚蠢行為。在中國漫長的古代社會中,平民百姓生活於社會的最底層,在各級政權的專制統治下,受盡了欺辱和壓迫,甚至人民的生存權力都無法保障,於是人們更多的寄希望社會能有正義公平的力量,能有豪俠英雄不斷湧現,從而逐漸形成一種以武俠精神的崇拜,久而久之,這種自發性的俠義行為昇華成一種中國民間社會獨特的文化精神,一種混雜著樸素的精神的俠義觀。這種俠義觀的最重要的行為方式在陳山先生看來便是見義勇為,其次,還有為人剛強義烈,要有骨氣,再者,就是恩怨分明,施恩必報。所謂“從來恩怨要分明,將怨仇恩最不平”。此外,武俠精神中還包含著很深刻的報恩意識,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而宋以後,由於新儒家倫理觀念對武士階層的影響,儒家的倫理觀與武俠的傳統觀倫理觀相結合,使武俠精神有所提升,形成一種“為民除害”“為國爭光”“先天下之憂而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的大俠精神,是中華民族中最完美的人格象徵,幾千年來被華人所推崇與崇拜。以至於在五四時期,老舍先生提出“俠義振民”的思想,主張以俠義精神來改造和重建國民性格,要求借以復興和改造中國傳統的俠義精神文化來樹立國民的正氣,骨氣,勇氣和自我身份的肯定,而郭沫若試圖從中國傳統中的俠義精神為支撐來找尋中國民族精神的支柱。宣稱“殺生成仁,捨身取義的啊千古不變的金言,用對歷史上不畏強暴,勇於犧牲,主持正義的人格精神高度弘揚以此來號召時代政治革命鬥爭的需要,喚起人們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意識。中國傳統俠義精神中還包含的一種謙虛的精神在其中,因為“既以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人是行俠仗義之後又不留姓名的人。(元稹《俠客行》)像《水滸》裡的英雄,從開始的落草到最後的被招安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武俠精神逐漸消失的過程,因為真正的武俠精神,真正的俠士是追求功名,更不會為官所累,他們不想官方的留名,而是真正的歸屬江湖,仗義行俠,劫富濟貧又不留痕跡。
中國文化精神中俠義精神與泛儒文化的聯絡與區別
在陳山先生的《中國武俠史》一書中,認為文化精神即是指一個民族由其自身文化所決定的精神氣質。認為從先秦“士”階層的文武分途,戰國民間遊俠在上層社會養士風氣中的早熟,兩漢豪俠中統治階層的介入和對豪俠的摧殘以致到最後俠的日益世俗化。這其實是揭示了中國上層社會的精英文化與民間社會的大眾文化之間的複雜聯絡,而俠所體現的文化精神是屬於後者的,並且這兩種文化精神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立與矛盾的。中國上層文化究其文化本質來看是屬於一種泛儒文化,而其所塑造的是一種雙重的人格特徵,這一點在中國隱士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身在江海之上,心居於魏闕之下”它既是出世的又是入世的,講求內聖外王,將老成持重,深藏不漏等等有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中庸之道。而這種上層社會的文化精神對於民間社會的影響是淺層次的,中國民間社會的文化精神在具體內涵方面與中國上層社會的文化精神有很大不同,它是地域,民族,宗教等眾多因素綜合的結果,其精神本質是一種墨俠精神,在平民百姓的日常言行,(人際關係等都可以表現出來。而就其兩者的具體區別在《中國武俠史》中引用了壯遊的話,我覺得很形象,即”俠者儒之反,儒者有死容而俠者多生氣,儒者尚空言,而俠者重實際,儒者寄福工作)而在整體上,與始終處於焦慮狀態下的上雙重人格的文化精神特質相比,民間社會的俠義精神是一種自發地,敢作敢當,表面如一的帶有自發性的文化精神。
總結:
根據對俠的定義,以及俠義精神的思想溯源的探討,以及聯絡到中國文化精神中與平民階層的俠義精神不同的上層社會的泛儒文化精神的比較,我們可以更加深刻的體悟和反思到:當今中國文化同樣存在著精英文化與平民大眾文化的分別,面對當今中國文化的變革,可否按照以上層的價值觀念體系以及行為方式去改造下層社會的大眾平民文化,把他們改造到上層文化的層次上呢?答案是否定的。在陳山先生《中國武俠史》中提到五四改革的失敗就是最好的例證,用上層精英文化思想,用“文人的熱衷去分析大眾的信仰”的改革,結果必然是失敗的。而歷史告訴我們,只有立足於平民大眾文化,挖掘中國民間文化精神深層的積極因素,以此為立足點,按照大眾文化自身的規律去變革,並且與上層文化精神很融洽的結合,才能傳造出有活力的現代新文化。而這在立足平民大眾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融入其核心的文化精神即俠義精神的很多優秀道德傳統。這更加顯現出武俠雖然作為一個特殊歷史階段的社會群體已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意義和文化精神卻將永遠留存。
-
10 # 冀州微創
自古以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有一個英雄情懷、行俠仗義、扶危濟困、自強不息、精忠報國、除暴安良、治國安邦的英雄俠義之心,對他們這些身懷絕技行俠仗義的高尚品格和武術精神受益頗深,也就註定他們在武俠世界中永恆的傳奇故事。所以不是單憑他們某個人的功夫而言,是因為他們用武術精神傳遞出的愛國之心,刻畫出精忠報國的崇高思想品質和正能量而受到人民極高的追捧和愛戴。陳真、黃飛鴻、霍元甲,這些武術名家時刻以國家為重,以人民為主的中國武術名家,心繫國泰民安,救死扶傷,報效國家為己任,也就慢慢誕生了後來人們心目中永遠愛戴、敬仰的真正的英雄本色。
-
11 # 阿楊vlog
黃飛鴻
從小出生於武術世家,自己又擅長醫術,開有“寶芝林”醫館。其父黃麒英,虎鶴雙形拳創立者,是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組織女子獅隊的武師之一。 他從不恃強凌弱,堅持以德服人。他歷主摒除門派之閡,能者為師,更是力排重男輕女之見,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組織女子獅隊的武師之一。
霍元甲
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滄州十大武術名人。孫中山對霍元甲“以武保國強種”的膽識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霍元甲出身鏢師家庭,繼承家傳“迷蹤拳”絕技。
陳真
中國清末武術家霍元甲的弟子,是個愛國、忠義、有骨氣的民族英雄。
以上的三個人中哪一個不是說了愛國,懲惡揚善的英雄豪氣。即是大俠,又是為國為民,這樣的人你說華人怎麼能不位置敬佩,喜歡這樣的人呢?
不管是喜歡他們的功夫也好還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好,至少歷史上都做出了好榜樣,為國為民就是好樣的。
-
12 # 苗族武功傳播
喜歡黃飛鴻、霍元甲、陳真這三位大俠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武德好,為民族的正義而不惜犧牲自己,不圖私利、處處為他人著想。
至於武功方面也是在大義大德的基礎上人們才去喜歡他們的武功,因為他們的武功代表了正義。所以人們順其自然地同時喜歡了他們的一切,包括弱點。
說實話,論武功,同時代時期,比他們武功更好的人大有人在,但是那些人練習武功卻是為了一己之私利而練,從來不行俠仗義,還有一部人是一生中沒有遇到過一次行俠仗義的事情讓他揚名立萬於世人的記錄中。
這個世界上,能讓幾代人都能記住和喜歡的武術家,永遠都是為了民族的大義而以武定天下的人。
他們才能真正被記錄到正史之中以激勵後人前赴後繼。
所以喜歡黃飛鴻、霍元甲、陳真功夫的,都是排列在第二位。
行俠仗義,為國為民排在第一!
因為全華人民直到現在都是在學習他們三個人的精神而不是在學習他們的武功。
-
13 # 健身之路不停止
小時候都有一個英雄俠客夢,黃飛鴻,霍元甲,陳真(虛構人物),就是英雄與俠客的化身,自然而然就會得到很多人喜歡和崇拜。可以說是喜歡他們的俠之大者和為國為民兩者兼包含在內
-
14 # 心靈的救贖
肯定是喜歡俠之大者,功夫是其次功夫好的人比比皆是,三國的呂布比關羽功夫好,為什麼關羽如此受人尊敬與喜愛,一個人魅力與德行是嘻嘻相關的。
為國為民?當一個人的名望 思想與覺悟越來越高的時候,他們身上就有一種社會責任感,也離不開自身的性格仁義道德這崇高的品質。
喜歡他們的俠義之風多過與於功夫,從古至今皆是如此,唐朝的李世民為做皇帝之前,功夫了得的人物都原追隨與他,秦瓊 程咬金 羅成都比他武功高,所以只能說李世民俠之大者 為國為民。
-
15 # 李宣書法教室
愛國精神!這些俠義之士透過自己的方式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盡為國爭光爭榮,也展示了人類習武強身的美德。
不管是文人的修養還是武者的武德,也充分展現了做為某個領域大師級人物的人格魅力!有了這些才會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喜歡他們,不光是人格上的,還因為他們是民族的驕傲!
-
16 # 穿搭有型童裝
從小看著他演的黃飛鴻長大的,小時候不懂事,以為他就是黃飛鴻,從小就對他產生了崇拜,愛他的影響,心裡總有一個武俠夢,總幻想著長大近要像他一樣,除強扶弱,當一個武俠。長大後懂事了,才知道他只是個演員,但是真歷史真有黃飛鴻這麼一個人,現在還是有一個武俠夢,但是夢想被現實打敗了,這年頭好好賺錢才是硬道理,武俠夢跟崇拜只能放在心裡。
-
17 # 天香雲外飄
此種情況通常都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即既是因為功夫也是因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情懷。因為,
首先從大的層面來說只有武功高強了才更能把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發揚光大光耀千秋。譬如說電視劇《大俠霍元甲》吧,在該劇中曾經描述到由於霍元甲自幼就體弱多病,因此霍元甲的父親霍恩第就不允許霍元甲練習武功了。而假如沒有武功或者是武功不夠厲害的話,霍元甲即便是想打倒外華人當一個純粹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民族英雄恐怕也只能夠是一個夢想而已!再如《陳真》的姊妹篇《霍東閣》劇中的主人公霍東閣(據說是霍元甲的長子),在霍東閣的武功還沒有大成的時候,就有很多很多需要霍東閣該出手時就出手的行俠仗義之事,霍東閣碰上了也只能夠是徒呼負負而已……
其次是中國的傳統觀念更注重的是武功與德行的和二為一。通俗地理解就是武功高強的人必須要有好的武德相匹配,才能夠流芳千古。金庸先生武俠中就不乏此類的例子的。譬如說《碧血劍》中反派第一號人物玉真子。玉真子是鐵劍門的傳人玉真子雖然武功高強,但是玉真子為人非常地好色玉真子喜歡到處尋花問柳,而且玉真子還心甘情願地充當朝廷的鷹犬……因此,像玉真子這樣缺乏武德修養的人是註定不會有好下場的。
李小龍、梁小龍、甄子丹和李連杰等人演繹的各個版本的《陳真》劇,為什麼備受人們的喜愛,相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在影視劇當中“陳真”痛擊日本人的酣暢淋漓的場景,引起了無數華人強烈的共鳴,以及發自內心深處的吶喊:“華人不是東亞病夫”
因此說,有的人喜歡黃飛鴻、霍元甲和陳真的原因,既是因為武功也是因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
-
18 # 轉運中的幸福
謝敬!
自古以來,但凡有武功的人,大多都有理想抱負的情懷,黃飛鴻,霍元甲,陳真!大俠也不凡在其中,可能大部分人喜歡他們的功夫和尚武精神!我感覺這是缺一不可的!
如果是你徒有一身硬功夫,沒有家國情懷!那他們就感覺到沒啥意義了,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想把英名留後世!正因為他們身上有著豪俠仗義之氣魄和雄偉遠大的理想去拯救世界!才能夠得到人們的愛戴!
他們都懷有一身絕技,品德高尚,赤膽忠心行俠仗義!為保一方黎民百姓,他們不惜一切代價,乃至犧牲生命,都在所不辭!總之是兩者兼併才更完美!才會使我們更加的喜歡!
(3、17)!完稿!
-
19 # 古梁鏞
黃飛鴻的故事有很多,首先他是廣東十虎之一黃麒英的兒子,三歲開始習武,盡得家傳武學,聞名武林的“虎鶴雙形拳”就是由黃麒英所創,黃飛鴻更是沉浸其中數十年,被譽為虎痴,後來又和其他人學習了別門別派的武功絕學,可謂南方武學之集大成者。
黃飛鴻是最早提倡男女平等的武林人士,這對於尤其重男輕女的武林而言是非常偉大的一次變革,同時黃飛鴻創立寶芝林,懸壺濟世,普救眾生,更是為大家津津樂道。
黃飛鴻曾經去臺灣做教頭,參與多起抗擊倭寇的戰事,每次都是衝鋒再前,盡顯華夏男兒血性。
在傳統武林中,素來有“南拳北腿”的說法,大意是說南方武士練武重拳法,因為拳是兩扇門,但是北方武師則側重腿法,畢竟“拳是兩扇門,全靠腳打人”。
如果說新時代武林中,南方有黃飛鴻這種倡議摒棄武林門戶之見的人物,那麼北方則有霍元甲,他同樣提倡中國傳統武學摒棄門戶之見,大家開放,互相學習,則各拳法優點以彙集,摒棄各家武學短板,共同創新發展。
我曾經讀過一本《津門大俠霍元甲》的小說,筆者為霍元甲生死至交農勁蓀後人所著,在那本小說裡面,詳細介紹了霍元甲的生平,其中最重要的可以劃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講述了霍元甲幼年偷學武功的故事,以及他和其他人學習武功的故事。
第二部分,霍元甲武藝大成後,有很多成名人物找霍元甲比武,霍元甲總是點到為止,待人真誠友善,有禮貌。
第三部分,講述了霍元甲和大刀王五的故事,他們屬於忘年之交,因為在這本小說裡面,霍元甲結識王五的時候才二十出頭,但是王五已經成名多年,差不多四十多歲了,王五為洋人槍決後,首級掛在城牆上面示眾,在洋人和衙門差役的嚴密監視下,霍元甲半夜偷入皇城,盜回了摯友王五的首級,讓他全屍入土。
第四部分,則主要講述了霍元甲以精深的武功多次擊敗外國大力士,維護民族尊嚴,揚中國威的故事,其中有個大力士直接不敢和霍元甲交鋒,臨陣逃逸。
第五部分,則主要講述了霍元甲和日本人比武的故事,以及霍元甲被害後,他的徒弟和兒子為霍元甲報仇,其傳人將“精武體操會”光大的故事。
霍元甲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他的武功如何已經不可靠證,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霍元甲確實有武功,因為他的力氣比普通人大很多,但是作為霍元甲的徒弟,陳真則是完全虛構的人物,霍元甲的徒弟有很多,比較著名的有三個,一個是劉振聲(陳真原型人物),一個是陳果夫,一個是陳立夫。
劉振聲是著名武術家,而陳果夫和陳立夫的影響力則更大,因為他們都參與過辛亥革命,和孫中山、老蔣都有密切關係。
信仰是什麼?信仰就是靈魂,我們在很多方面並不比外華人差,相反,在很多方面,我們都要比外華人更為優秀,時下很多人崇洋媚外嚴重,這是信仰缺失的表現,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信仰,它如何發展如何變遷?這是非常驚恐的一個問題。
-
20 # 汴水觀瀾
(一)喜歡他們是因為演繹。如果不拍攝成電影和電視劇,加上後期的故事豐滿和人物演繹,我想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他們,他們那種俠義精神,我們也可能只是從某本書上了解一點,體會不會有怎麼大。
(二)喜歡的是另外的他們。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電影電視中的他們嫉惡如仇、快意江湖,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實際中他們可能沒有怎麼轟轟烈烈,起碼也不會這麼廣為人知。
(三)喜歡的不一定是俠之大者的精神。我們可能喜歡的是演員、編輯的故事或者快意恩仇的痛快,至於是不是為國為民的精神,因人而異。
正如我的這個配圖所言,英雄有夢,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英雄夢,仗劍天涯,四海為家。
回覆列表
黃飛鴻、霍元甲和陳真,人們對他們的喜歡更多的是他們透過功夫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懷。
人們剛開始認識他們,可能被他們高超的武藝所吸引,但漸漸的大家感受到了他們透過一場場打鬥傳遞出來的愛國精神,也正是這種愛國精神讓他們被大家傳頌,孰知。
功夫好的人不僅僅有黃飛鴻、霍元甲和陳真而被大家所孰知的的就只有他們,他們憑藉的就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精神,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與廣大民眾產生共鳴,激起大家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抗擊侵略的情緒,所以被大家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