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光隧道2019
-
2 # 壹零壹肆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瞭解下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愛國詩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屈原為什麼投河自盡吧!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但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間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
3 # 鑑鐘樓主人
屈原投江殉國,的確是失去了信心,從《懷沙》、《哀郢》的詩句中都能找到。而失去信心的主要原因,不在於楚王昏潰,也不在於受朝臣們的打擊排濟而終遭放逐,而是楚都郢城的陷落,他從此失去了報國的機會而理想破滅。這從《離騷》的最後二句話中便可證實:“既莫足以為美政兮,吾將從彭減之所居”。譯:“既然再沒有機會實現我的美政理想了,我沿著彭咸的足跡,將湼羅江做為我的歸所罷!”(彭咸,殷大夫,因直諫而君王不納,遂投水而死。)
-
4 # 妍妍vlog
當地傳說,屈原投江始不沉,待衣褲裝滿泥沙才自沉下去,因此今又稱此地為沉沙港。屈原自被楚襄王放逐於洞庭湖一帶後,無日不為他的祖國的命運憂心,想到處於戰亂中的同胞的悲慘處境,他更痛心。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襄王逃陳。屈原驚悉後,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經漢水北岸,永遠告別了故鄉秭歸和首都郢,然後南行至今長沙。但心中總在眷戀著祖國,於是又折回洞庭。殘酷的現實終於使他感到了絕望,自度已無出路,平生的理想和抱負都已付諸東流,便在汨羅寫完《離騷》的最後一章後,在此懷沙自沉。
今留有屈子祠、騷壇、屈原墓群等古蹟和遺蹟。每逢農曆五月初五,汨羅江畔的百姓總要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活動,以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屈原跳的什麼江傳說之一: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跳的江,當時叫"汨羅江"
汨羅江在洞庭湖東側,屬洞庭湖水系。在汨羅江注入湖口以上約1.5公里處,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生卒年尚有爭論,約生於前353年~前335年,逝於前283年~前269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因當年為屈原逝世2230週年,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據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屈原跳的什麼江傳說之二:
屈原為何會自殺?楚國在政治上失敗,而作為楚國的君王楚王卻也是很昏庸,這也是不是導致了屈原要投江自殺呢,對此屈原為什麼投江自殺,屈原跳的是什麼江到底如何?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屈原為何被流放,先來說說屈原第一次被流放的原因吧。當時,屈原官拜左徒,而且身兼多職,他在職期間體恤百姓疾苦,主張變法削弱貴族勢力,然而貴族數量龐大,勢力強大,非他一人之力能動搖,所以最終他抵不過貴族勢力,遭到陷害而被流放,這便是屈原第一次被流放。屈原第一次被流放是因為奸臣在楚王面前說屈原壞話,而楚懷王昏庸,竟信以為真,於是將屈原流放。那麼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是因為什麼呢?
公元前299年屈原第一次流放歸來,三年後,懷王死於秦國,屈原一直主張不要與秦國議和,而是與秦國保持距離,雖然這次事件讓秦楚斷交,但是後來迫於秦國壓力,楚國不得已還是要與秦國議和,屈原再三勸諫終無用,最終反而因為不忠不義而被流放。其實這一次,屈原說的也是對的,不與秦國議和,或許楚國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屈原正是知道這一點所以一直努力勸諫。可惜如此忠言被說成是大逆不道,所以被楚王再次流放。其實屈原兩次流放都是因為忠言逆耳不中聽,所以被怪罪下來遭受流放的懲罰。第一次勸諫,楚王不聽,結果敗在秦國之下,被迫割讓土地。遭受失敗之後楚王才知道屈原說的是對的,因此又重新任用屈原。可是,第二次誤會屈原就導致楚國首都被秦國佔據,如此巨大的損失讓楚國幾近滅亡,此時楚王想要再任用屈原已經沒有機會了
屈原投江自殺的原因
1、政治上的失敗,屈原是個大政治家、詩人,並且他在楚國還是皇族,所以,在當時的楚國他還是比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議事,並且還掌管著接待“外賓”的權利,可以說,當時楚王還是比較依重屈原的,不過,屈原這個人呢,辦事兒不知道迂迴,遇到什麼看不慣的事情和有錯誤的朝臣,往往正面與其衝突,這樣一來,結怨甚深,屈原還是個替老百姓著想的開明官吏,這也與當時的腐敗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與其意見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結果,他的權利漸漸被楚王削弱了,就是這樣,屈原也沒有吸取教訓,還是寫詩嘲諷當時的時政,這更增加了當權者對他的不滿。
2、楚王的昏庸,楚王(也就是楚懷王)可以說是個大胡塗蛋,好壞不分,是非不辯,當時秦國有個相國叫張儀,去楚國離間楚齊之間的關係,答應以六城相酬謝,大約有六百里土呀,這是很大的地盤了,楚王便答應下來,並滿派人到齊國當面唇罵齊君,就這樣,楚齊失合,當楚王派人接收這六百里土地時,秦國翻臉了,只給了楚國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齊國說合,另一方面,發全國之兵與秦國交戰,結果大敗而歸,但楚王還是不算完,非報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國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國給奪了去,這時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國講和,並且願意割讓土地給秦國,目的就是要張儀。張儀自願到了楚國,被楚王關進了大獄,本來殺張儀是可以平息楚國的民怨的,可是張儀很聰明,他用重金賄賂楚王的愛妃,在女人的枕邊風下,楚王放歸了張儀,屈原那時正好從齊國趕回,見到楚王便當殿質問楚王為什麼不殺張儀?楚王這才明白過來,派人去追,已經追不上了。秦國當時的國君駕崩後,新君繼位,請楚王參加大會商量事情,屈原極力反對楚王去參加,因為屈原知道這是秦國的一計,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會被扣下,而這時,楚王的兩個兒子,卻一至贊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贊成,屈原當時甚至都扯著楚王的衣服不讓他走,可是楚王就是聽不進去,他認為,秦是大國,不會背信棄義,而他一到約會地,就被秦給扣了,這位楚王,從此就再也沒有回到楚國。
3、新君繼位,楚王的兩個兒子繼位,一個是新楚王,一個是相國,他們倆是楚華人最恨的兩個人,因為這兩個人陷自己的父親於絕境,自己卻繼位了,而滿朝的大臣,也一致擁戴這兩個人,唯一一個反對的就是屈原,但他必竟人單勢孤,被新君給流放了,這一流放,就二十幾年,屈原當時雖然被流放,但身體和精神卻一直很好,只不過就是放心不下當時的朝政,可以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4、楚國滅亡,楚國最終被秦國給滅了,知道國亡後的屈原,萬念俱灰,什麼想法也沒有了,他不願做亡國之人,寧死也不辱節,就這樣,最終投江自盡。
5、屈原之死,可以說是當時腐敗朝政的犧牲品,既不逢其時,也不遇其主,可惜一代明士,就這樣慘死於江中。 推薦閱讀:趙高為什麼要滅秦,趙高是如何死的
-
5 # 三峽孬張
屈原一心復國,從未對楚國失卻信心!
所謂的屈願投江自殺,乃當世誤傳或曰聽話的史官刻意"誤導",由頭是他寫了《哀郢》。
歷史實情乃是:屈原孤舟在汩羅江遭多船官兵追殺一一民俗龍舟賽和包粽子乃楚國百姓表達屈原冤死之數千年"隱喻",更有屈原死後汩羅江畔出現幾十座墳墓堪為佐證。
划龍舟,象徵一場無情追殺,場面可以想象。
而包粽子,則更血淋淋接近實際了一一用麻袋將屈原包裹,再用繩索梱住並栓石拋沉江底……整個追殺、包裹與沉江過程,被不敢言語的百姓看見,待官兵去後,他們將屈原撈出掩埋,為防不測,還故意弄了很多假墳……
百姓愛屈原,屈原愛楚國,非虛也!
-
6 # 華志坤
謝謝邀請!屈原是楚國的愛國詩人,曾經受過懷王的器重,後來懷王去世後,遭受上官大夫妒賢嫉能,詆譭排斥,被流放江南,得不到器重,自感報國無門,於是背石頭投河,只能說明自己對社會混濁的不滿情緒,有過消沉沮喪,失去了強者鋼鐵似的堅強意志,失去了人生燦爛輝煌的信心力量。如果真正的磨練歷經了人生崎嶇曲折的光輝歷程,靠自己的拼搏奮鬥,才能旺盛生命力,一定能實現宏圖大展。世上有過人生崎嶇曲的的強者鋼鐵似的堅強意志,充滿樂觀,積極進取,放寬胸懷,從容應對!
-
7 #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夫,詩人,不僅有著名的《楚辭》流傳後世,還為我們贏來了三天假期!
楚國君主在敵國的誘惑之下,沒有聽從屈原的意見和建議,最後被打敗,屈原對國家的未來失去了信心!
-
8 # 渭水湯湯
要探尋屈原失去了什麼信心,而用跳江這種決絕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屈原所處的時代。
天下大勢屈原約生於公元前340年,卒於公元前278年。這個時期,正是那個大毀滅、大創造的戰國時代。溫和的春秋時代已經過去,禮崩樂壞,大戰連綿,百家爭鳴。大爭之世,國強則存,國弱則亡,兼併戰爭愈演愈烈。各個國家為了圖存,紛紛變法,招賢納士,伐交頻頻。屈原出生之前,魏國已經完成了變法將近百年,在他出生的時候,齊國整肅吏治,實力強盛;弱小的南韓也完成了申不害變法,一時之間都有“勁韓”之稱;尤其是秦國,剛剛完成了讓後世銘記的商鞅變法,兵鋒強健,天下進入金戈鐵馬的鐵血時代。
楚國形勢再來看當時的楚國,當時的國土幾乎佔了整個南中國。山河之廣袤,其餘諸國難以望其項背。但是整個戰國時代,唯有楚國,大而不強。只是到了始皇滅楚的時候,雄起了一回,但終被滅國,這是後話。我們要說的是,楚國的分治制度。這種分治制度導致絕大多數國家權力都分散在各大貴族的手中,就像是西周各大諸侯國共同支撐起一個周朝那樣,楚國也是由很多個大貴族支撐起來的一個諸侯國,從來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合力,這種貴族分治,使得變法異常困難,在楚國難以進行。
屈原在楚變法我們提到屈原,一個直觀的印象就是一位偉大的浪漫詩人,再有,恐怕就是粽子了。其實,屈原還是一位外交家和改革家。年輕的時候,大概二十六七歲的時候,就在楚國主持變法。
《史記》和《戰國策》記載的過於簡略,我們無法窺其全貌,但楚史專家湯炳正還是經過繁瑣嚴謹的考證,把屈原的變法總拿歸結為六條:
第一,獎勵耕戰;
第二:舉賢能;
第三:反壅蔽;
第四:禁朋黨;
第五:命賞罰;
第六:移風易俗。
昔日吳起在楚國變法,打擊舊貴族特權,而楚悼王剛死,吳起就被舊貴族亂箭射死;在秦國,商鞅變法取得巨大成功,但自己也因變法觸怒舊貴族,最終受車裂身死。
屈原註定不會成為第二個商鞅。秦國雖然在初期的時候受貴族的影響也比較嚴重,但秦國貴族傳統不深,不是由貴族的力量所支撐起來的國家,貴族不能成為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提到秦國,幾乎想不到有什麼出名的貴族,可能只有樗裡疾和魏冉,但此二人確實能力很強。
屈原的變法收到了一定效果,可惜,只維持了三年。
變法,就會觸動貴族的利益,利益受到變法損害的舊貴族們個個對屈原心懷仇恨,他們等待著時機除掉屈原。這也為後來屈原去國埋下了伏筆。
最終,楚懷王不聽屈原直言,多次被張儀欺騙,楚懷王自己也身死秦國,令國家蒙羞。
屈原被排擠出廟堂,變法被擱置,報國強國之志不能伸展,悲憤鬱悶不已。屈原幾次被流放,後來秦國派司馬錯和戰神白起攻楚,出國丟掉半壁江山,失去西部根基之地,連歷代楚王的祭祀重地夷陵,也被白起付之一炬,楚國被迫遷都。
他不能改變一個有著強大傳統的祖國,不能改變一個時代,只能以死堅守自己的信仰。充滿詩人氣質的屈原,最終在國家不能強大、抱負不能伸展的悲憤、遺憾和痛苦中跳入汨羅江。
-
9 # 寧哥說事
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屈原,為什麼會選擇投江自盡,屢屢屈原的簡歷。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湖北宜昌秭歸),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你現在人的話來講,屈原就是官二代,前途似錦,為什麼他卻跳了江,他究竟對什麼失去了信心:歷史有兩個版本,一種大家都知道版本屈原投江,以死報效楚國。
今天著重講的另外一個屈原死於謀殺:屈原是一個具有浪漫主義理想的詩人,他寫過大量的情詩,其中《湘夫人》是其中之一。
研究這篇文章,我們透過屈原謙卑的態度判斷,“湘夫人”擁有很高的地位,而且超過了屈原本人,很可能是一個王室成員;“湘夫人”有著驚人的美貌;“湘夫人”是位已經出嫁的、受道德禮教制約的女人,她不能與屈原公開見面,而只能跑到荒郊野外與其秘密幽會。而標題“湘夫人”中的“湘”代表楚國,“夫人”就是妻子。對照王宮裡的所有有身份的女人,符合“湘夫人”這四個特徵的只有楚懷王的寵妃鄭袖。
屈原與懷王寵妃的暖昧關係被懷王知道後,促使他以政治名義放逐屈原,使他再也無法與鄭袖見面。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在秦國病逝,秦國把遺體送還了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楚人正式立太子為王,是為頃襄王。耐人尋味的是,心灰意冷的屈原聞聽此訊後卻禁不住的歡欣鼓舞、欣喜若狂。
因為屈原相信他的老情人“湘夫人”會想盡辦法說服頃襄王,讓他重返京城,再握權柄。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為防止屈原與鄭袖的關係捲土重來,楚國王室遵照楚懷王的遺命,派人對屈原進行了捕殺。追殺事件的發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羅江,兵士們最終在江邊抓住了屈原,將他刺殺後裝進袋子,捆緊了之後綁上石塊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殘酷的歷史悲劇。
從後面一個版本來解釋屈原跳江其實是因為愛情而失去了信心為情所困。當然,這只不過是官方沒有承認的一個版本,但是歷史事情誰又說的準呢?
-
10 # 使用者南山蜂友
自古“忠臣難遇明主”。縱觀古往,多少英雄豪傑“明珠錯投”。被昏君閒置,遭奸佞打壓,甚至迫害的事件不一而足。屈大夫當時也是如此,當他遠大的救國救民抱負得不到施展最終鬱郁成疾,會以一種決絕的方式表示“抗議”。
-
11 # 文華說歷史趣事
屈原生活在戰國時期的楚國,他出身貴族,和楚王是本家。
屈原生活的年代,正是戰國中後期,在戰國七雄中,以秦國為最強大。
楚國儘管疆域廣大,軍隊最多,可是由於政治腐敗,正一天天走向衰落。
面對這種形勢,屈原主張在國內積極改革政治,削弱奴隸主貴族的特權,減輕人民的負擔,舉賢任能,變法圖強;對外聯合齊、魏、趙等國共同抗秦。
但是這些主張,卻遭到那些腐敗守舊的貴族的堅決反對。以上官大夫靳以為代表的貴族,天天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就慢慢疏遠了屈原。
秦國想打齊國,可齊國和楚國是聯盟,秦國就派張儀去離間楚齊兩國的關係,張儀對楚懷王說:楚國和齊國斷交,那麼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給楚國。楚懷王相信了張儀的話,和齊國就斷絕了關係,誰知後來秦國變卦,楚懷王一氣之下,就出兵攻打秦國,結果被秦軍打得打敗,損失了七八萬人,還丟了許多土地。
後來,秦王約楚懷王見面,屈原勸楚懷王不要去,楚懷王不聽,結果被秦國扣留,最後死在秦國。
楚懷王死後,他的長子繼承王位,也就是頃襄王。頃襄王任用他的弟弟子蘭做令尹。
頃襄王和楚懷王一樣,也是個糊塗蟲,他每天同子蘭、靳尚這些人在宮中吃喝玩樂,根本不過問國家大事。
秦軍再次入侵,殺了楚軍五萬人,奪去了十五座城池,他也不放在心上。
屈原看朝廷這樣腐敗,國家的命運越來越危急,不由得憂心如焚。他接連寫了幾封奏章,勸頃襄王改弦易轍,起用賢人,斥退奸臣,革新內政,抓緊練兵,以圖報仇雪恥。
很可惜,這些奏章都落到了小人子蘭的手裡,他夥同靳以在頃襄王面前,說了許多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氣之下,就把屈原放逐到楚國最南邊最荒涼的地方。
屈原生活非常艱苦,但是他對頃襄王仍舊充滿信心,盼望頃襄王有朝一日能招他回去,共商國家大事,以便挽救楚國的命運。
然而,一年一年過去了,沒有要他回朝廷的訊息,屈原內心的悲憤難以形容。
公元前278年,秦國再次攻打楚國,佔領了楚國的郢都,毀壞了楚國先王的陵墓。
楚頃襄王逃到陳城(今河南省淮陽縣),楚國已經名存實亡了。
屈原聽到這個訊息,非常傷心,哭了好幾次。
他不願看到楚國滅亡,更不願看到老百姓受秦國的殘害和欺壓,於是就在這一年的五月初五日,抱了塊大石頭,投進汨羅江中(今湖南省東北部,湘江的支流)自殺了。這年他62歲。
-
12 # 映影俠
我認為對這個問題,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是楚國內部原因
屈原在楚國進行著改革,在他百折不撓的勸諫楚王,將自己所有光和熱投入到楚國的霸業中時,也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信仰。相信,多少次,屈原也想過抽身而去,但是因為對楚國的眷戀太重,這股引力狠狠的拖住了屈原。可惜的是,昏庸的楚王讓屈原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終葬送了楚國。
第二個是楚國面料的外部原因
楚國被強大的秦國打的抬不起頭來,在白起耗費了楚國大半部分兵力之後,秦國於公元278再次攻破楚國城都郢都,屈原眼看國家就要滅亡,但面對亡國的仇恨卻無法言表,心裡的痛苦只能寫出那一句句膾炙人口的楚辭。《離騷》將屈原的那種忠貞不二,受命不遷的愛國情懷書寫的淋漓盡致,只可惜,沒有人懂得欣賞,屈原只能帶著遺憾奔向了汨羅江。
一個時代,一個人,一場戰爭,一個愛國主義者的隕落。如果沒有秦國大將白起,那歷史會不會重演,楚國不會被秦國所打敗,那屈原也不會含恨投江,我們現在也不會出現端午節。但這個世界永遠沒有時光倒流,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就此隕落,我們除了敬仰,我們除了紀念,別無他法。只希望屈原的那種寧死不屈的精神永遠存在我們的心中,引領我們前行。
-
13 # 暖意愛分享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鄧、西陵。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縣)”。
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了。這一年大概是前278年,頃襄王二十一年,屈原當時62歲左右(生於前340,死於前278)。
-
14 # 阡陌紅塵濤哥
屈原,中國古代著名愛國詩人,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屈原本是楚國重臣,早年深得楚懷王的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流域。楚國國破後,屈原看報國無望投江自盡。
屈原投江的這一天是五月初五,他投江之後,當地的百姓馬上划船撈救,人們盪舟江上,逐漸發展成後來的龍舟競賽。百姓們怕江裡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用米團投入江裡,希望魚吃了米團就不吃屈原的身體了,這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這一天被歷代人民保留下來,形成了今天的端午節。
-
15 # 鐵馬兵戈情
屈原跳江是和他對祖國,對人民植根於心底的強烈的深沉的愛分不開的。這種愛自始至終貫穿著屈原命運多舛的人生軌跡。
“帝高陽之苗裔兮”,屈原是沒落的楚國貴族,但和楚國君主同是羋姓貴族,這無形中鞏固了屈原同楚國像汨羅江水一樣不可分割的淵源。屈原自幼好學,青年的閱歷讓他看到了祖國的山川之秀,物產之饒。然而也讓他體悟到了民生之艱,激發了他為國為民的雄心壯志,他要富國強民,他要於楚國同呼吸,共命運。“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屈原的才華,人品得到了楚懷王的賞識和信任。屈原委以重任,受命變法,屈原得遇楚懷王知遇之恩,壯志得籌。於是鞠躬盡瘁,不遺餘力。變法,觸犯並傷害楚國勳貴的根本利益,加之權貴子椒,鄭袖,靳尚對屈原及其新法的汙衊,誹謗。楚懷王動搖了,“傷靈脩之數化”。屈原遷三閭大夫,變法夭折。楚懷王由於缺乏魄力,猶豫不決,聽信讒言,終未完成“縱則楚王 ”的宏圖偉願。楚懷王后期昏聵愚鈍,不納忠言,被囚於秦,客死於秦。屈原奈何心有餘而力不足。
頃襄王繼位,形式並未好轉,而是偏安一隅,繼續任用饞臣,聽之任之,楚國國勢每況愈下,最後國都郢都失手,楚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屈原看到自己親愛的祖國政治腐敗,軍事潰敗,百姓奔走呼號,流離失所,“任過載盛兮,陷滯而不濟。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此時屈原只能藉助筆來揮發自己的悲憤了。
屈原品行高潔,正直端方,猶如白玉蘭一樣冰清玉潔,清香四溢。“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屈原對楚國的政治失去了信心,也對自己豪情萬丈失去了信心,屈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帶著對楚國和楚華人民的眷戀抱石跳江。
-
16 # 柔城居士
屈原跳江失去了什麼信心?這個問題問的很淺薄,因為沒有好好去讀史料中關於屈原的傳記和其作品。屈原本來是沒必要去死的,可他為什麼選在去死?又作為了一個忠君愛國的典範,這就是值得我們思考了。
提問者問道,失去了什麼信心?有的人說是楚王對其的信任和對國運的關懷。在這裡我可以回答一句,屈原的死,不能完全說是對國運失去了信心,而是內心精神的一種幻滅和解脫。
在同時代,魏國的商鞅還有南韓的韓非子,都曾離開自己的祖國,去別國做事。屈原能夠堅持,這也是千百年來對其敬仰的緣由了吧。唐代詩人戴叔倫詩云:“湘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也在為屈子緬懷、嘆息。
回覆列表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
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縣)”。在極度苦悶、悲憤、絕望的心情下屈原自沉汨羅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