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雨燕
-
2 # 腦洞趣味歷史
董卓禍亂天下的時候,前往荊州避難的徐庶,結識了隱居隆中的諸葛亮。
當時,諸葛亮還在隆中種花、養草,當歌星。
旁人看到諸葛亮這樣子,都以為這孩子也太不正經了,咱們還是離他遠一點吧。
1、高山流水遇知音徐庶卻覺得諸葛亮不一般,來日他必定會是一飛沖天的巨龍。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所以,當劉備向他請教誰可以幫助他完成理想的時候,徐庶想到了自己這個奇特的朋友: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原見之乎?”
“而且,我這個朋友比較特別,將軍若是想見他,一定要親自拜訪才行。”
《三國志·諸葛亮傳》: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2、將軍懷采薇諸葛亮來到劉備身邊的時候,徐庶已經出發,前往許都了。
兄弟之間,尚未開懷暢飲,嘮嘮嗑,敘敘舊,來日相見,就已是敵人了。
更何況,孔明還是自己舉薦的,以後的日子難啊。
《三國志·諸葛亮傳》: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臨別前,徐庶滿懷歉意的對劉備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對於徐庶這個朋友,諸葛亮還是非常在乎的,但他明白今後大家各為其主,也是無可奈何的局面。
二十年後,諸葛亮北伐期間,偶然又聽到了自己這個老朋友的訊息,原來,他現在已經擔任了魏國的御史中丞。
《魏略》: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諸葛亮愕然,自己的老朋友怎麼會才是個御史中丞?
諸葛亮感慨萬分: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已經多到這種程度了嗎!連徐庶和石韜這樣的人才都不重用?
《魏略》: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一聲嘆息,道盡了多少辛酸呢,要知道以徐庶這樣的人才,本該是一世之人傑。
二十年過去了,如今他卻只淪落到當監查官這樣得罪人的差事,其中所受的苦可想而知。
-
3 # 大國布衣
劉備早年寄人籬下,屈身於他人,徐庶是他早期創業階段最重要的謀士。徐庶還把好友諸葛亮推薦給劉備,這才有了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曹操挾持徐母,逼徐庶棄劉投曹,徐庶無奈揮淚與劉備作別,徐庶在曹魏終身沒有為曹操、曹丕父子獻一計一策,他最後得到了壽終,諸葛亮知道徐庶去世的訊息後非常悲傷。
徐庶本命徐福,字元直,潁川長社人(治今河南禹州)。獻帝初平二年(191年),董卓在京師擅自廢立,權傾朝野,一時天下群雄並起舉兵聲討董卓,徐庶為了躲避戰亂,與同郡好友石滔南下至荊州居住,得以結實同樣在荊州結廬隱居的諸葛亮,二人經常往來,縱論天下,針砭時弊,關係比較密切。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新敗於曹操而被迫南下投奔同宗荊州牧劉表,被安置在新野抵禦曹操。徐庶對漢室宗親劉備早有耳聞,知其信義著於四海,卻因力量衰微而屈他人之下,於是前往投奔劉備。劉備自起兵以來未得一謀士,徐庶主動來投,劉備非常高興,因此極為器重他。
根據《三國演義》所記載,徐庶是在曹操挾持其母之後,不得不揮淚離開劉備前往曹營,臨行前把摯友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但歷史上徐庶是一個非常重情重義之人,他與諸葛亮交往密切,知道他是個可以縱橫帷幄,決勝千里的驚世大才,因此早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便主動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併力勸劉備放下身段,親自去請諸葛亮出山,這才有了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典故。因此諸葛亮和徐庶曾經是共同輔佐過劉備一段時間的。
建安十三年(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其次子劉琮接掌荊州大權,曹操大軍南下,劉琮在孃舅蔡冒的建議下舉州投降。自知荊州不能再待的劉備率部眾南下,徐庶帶著家眷而諸葛亮隨劉備一起逃亡,結果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追上,其母被曹軍虜走。曹操知道徐庶是當世名士,而徐庶又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曹操以徐母為要挾,迫使徐庶離開劉備,前往曹營。
而《三國演義》對這一段的藝術加工也是非常精彩,曹操知道劉備任用徐庶為軍師後,採納謀士程昱的建議,俘虜徐母到許都,並模仿徐母的筆跡寫信給徐庶,一向事母篤孝的徐庶悲痛欲絕,不得不揮淚與劉備告別,前往許都,摯友石滔亦相攜前往。徐庶到了許都才知道自己被騙,徐母因此斥責於他,並憤極自殺,徐庶自此發誓終身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
徐庶被迫屈身於曹操,但他是個耿直的人,既然“身在曹營心在漢”,是不是代表曹操不再重用他了?其實還真不是這樣的,曹操是個愛才惜才之人,徐庶既然不能為他所願,曹操又不想揹負薄待名士的罵名,更何況徐庶作為荊州名士,身在曹營多少也能起到籠絡人心的作用。因此曹操在世時,徐庶還能作為謀士參與政事。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徐庶還以徐福之名和其他人一起向曹丕上表勸進。魏文帝時期,徐庶又擔任過右中郎將、御史大夫。
右中郎將是四品官,秩比二千石,御史大夫則執掌糾彈百官朝儀之事,兩個官職皆主內,算是沒有什麼實權的閒散官職,可見,徐庶在魏國過的並不如意。諸葛亮率軍北伐的時候,知道徐庶和石滔在曹魏官職都不高後,曾感嘆到:“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
徐庶卒年不祥,但他確實是得到了善終,他的一生除了短暫在劉備那裡作為軍師發揮過自己的才能,在曹魏基本上就是個邊緣人,曹操、曹丕父子並不信任他,因此徐庶在曹魏過的其實是非常抑鬱的,一方面他很想發揮自己的才智,另一方面他對曹魏政權又非常牴觸,因此始終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可謂是三國最鬱悶的一代名士。
-
4 # 精彩合肥
你好,我是風箏說理,一名情感諮詢師,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三國中徐庶是非常喜歡的謀臣之一!
不同的文稿有著不同的結果
首先說下《三國演義》第84回中:“徐庶辭了曹操,與臧霸便行。”此後便不知去向。唯一在演義中存在可能是徐庶的唯有:
虢亭大戰,關興追趕吳將潘璋,夜宿山莊,遇到一位長者供奉關羽之像,老者有可能是徐庶。這是演義的說法,正史的說法則完全不同
《三國志》:魏文帝黃初年間(公元220-226),徐庶事魏國,官至中郎將、御史中丞。後數年,病卒。
以上是對樓主關於徐庶結局的一個解答至於諸葛亮知道後會不停地嘆息是根據正史中做的一些延伸,講諸葛亮北伐的時候瞭解到他的好友:徐庶和石韜只是在擔任郡守和典農校尉,十分惋惜他們的待遇故而嘆息。
但是我的理解是在於諸葛亮對於徐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而嘆息!
演義中徐庶出場便用計謀除去了呂曠、呂翔二將;後又識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可謂是智謀無雙!
但是後來因為曹操要挾而和好友石韜一起入了曹營,不發一言,心中抱負也再也無法施展!
可能有人會說為什麼徐庶後面不回蜀,我們翻查歷史會發現早期的徐庶是一個行俠仗義的俠客,但被官府抓捕,脫身後才決心以文救世,可以看出徐庶是一個身具傲骨的人,離開劉備前往曹營,不管是否被騙,但是是他自己決定了的事,如果再棄曹而歸劉,他的內心是接受不了自己是一個反覆之人!
所以此後的三國爭霸已和徐庶無關!
-
5 # 親一
徐庶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記載,在徐庶歸魏之前的經歷,基本相似,而且三國志沒有給徐庶單獨立傳,就不細說他歸魏之前,就說徐庶歸魏之後,三國演義給徐庶加了很多戲
徐庶歸魏之後,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到了黃初年間(曹丕的年號),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這兩個官職都是第四品,地位接近九卿(第三品),《魏略》還說,在太和年間(魏明帝曹睿年號),徐庶還在世,”後數年兵卒,有碑在彭城,今尤存焉“
-
6 # 老蟲
《三國志》中,陳壽並沒有給徐庶做傳。徐庶的生平,也僅在《諸葛亮傳》中,略有提及。根據《諸葛亮傳》中的說法,徐庶應該死於諸葛亮第1次北伐之後,當時徐庶的職位是郡守。
徐庶作為諸葛亮年輕時的好友,諸葛亮一直都認為徐庶有宰相之才。當他聽到徐庶官職僅為郡守的時候,心中感到惋惜,認為有點屈才,暗暗為徐庶鳴不平。所以,也就有了,諸葛亮連連搖頭嘆息的舉動。
徐庶原名叫做徐福,年輕時不愛好讀書,喜歡舞刀弄劍,行俠仗義,打抱不平。結果鬧出人命官司,被官府逮捕。後來經過朋友們的搭救。才免除一死。隨後便棄武從文,拜師尋道,一心求學。
後來由於中原戰亂四起,徐庶便來到了荊州。他在荊州認識了崔周平、孟公威和石廣元。他們四人被稱為“諸葛四友”,和諸葛亮關係密切。
劉備駐紮新野之時,徐庶前去投奔。劉備非常器重她。後來,徐庶又為劉備引進了諸葛亮,這才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
劉表死後,曹操大軍南下,徐庶帶著家眷,與劉備、諸葛亮一起往南逃。結果,長坂坡一戰,徐庶的母親被曹軍抓走,為了母親的安慰,徐庶辭別了劉備,來到了曹營。來到曹營之後,徐庶發誓不為曹操敬獻一計一策。這就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
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徐庶被列入勸進表。不久,徐庶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諸葛亮第1次北伐之時,聽說徐庶和石廣元的官職並不是太高。他們在諸葛亮的心中,都是王佐之才,都應該身居宰相之位的人。諸葛亮聽到好友在魏國並不受重視的訊息,心中暗暗為他們感嘆。
幾年之後,徐庶病死。不過,野史中也有記載,說徐庶隱居在靈山。
-
7 # 看歷史圖一樂
徐庶結局應是不錯的。諸葛亮的嘆息一是懷念見不到的老友,二是對比自己的境遇有那麼一絲羨慕和遺憾吧。
《三國志》卷 35《蜀書·諸葛亮傳》及同書裴注引《魏略》:徐庶,又名福,潁川人。初平中,中州兵起,與石韜南客荊州。又與諸葛亮、孟建、崔州平等相善。未為劉表所用,建安十三年,庶母為曹所擒,遂歸曹。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七回中,赤壁大戰前,徐庶識破龐統的“連環計”,隨後依照龐統之計散佈“西涼州韓遂、馬騰謀反,殺奔許都”謠言,騙得曹操驚恐後,再以“庶蒙丞相收錄,恨無寸功報效。請得三千人馬,星夜往散關把住隘口;如有緊急,再行告報”為由,請命前往北方守護要隘。得到曹操批准後立刻離開險境,避開了赤壁大火。此後就如書中詩曰“正似游魚脫釣鉤”,一去杳無音信,再也沒有徐庶的資訊。
《真誥·卷十五》侍帝宸有八人:徐庶、龐德、爰偷、李廣、王嘉、何晏、解結、殷浩,並如世之侍中。 注曰:徐庶,字元直,穎川人,薦諸葛亮於劉備,後魏武虜其母,乃歸魏,仕至中丞,明帝太和中病亡。
另有一說,徐庶“正似游魚脫釣鉤”,在經過一番遊歷後,他到了青島膠南的帽子峰一帶隱居下來。
-
8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迴歸了曹操的徐庶自然是泯然眾人矣
徐庶是三國時期的重要謀士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交遊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
歷史上徐庶的結局是病死,亂世之中沒有遭到斧鉞加身,已經算是不錯的收尾了那為何諸葛亮會對徐庶的結局而嘆息呢,大概是因為惜才,諸葛亮和徐庶本是好友,二者知根知底,諸葛亮對於徐庶的能力也是十分推崇。但徐庶進入曹操囊中後沒有得到重用,死前最大的官職僅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軍事才能被時間埋沒,故而嘆息不已。
曹操不用徐庶,一方面可能是徐庶感恩劉備自己不願意出聲,但是筆者認為,曹操本是多疑之人,劉備和徐庶既有主僕之情,曹操對徐庶多少有些忌憚,而且徐庶也不是心甘情願歸附曹操的,相反,他是曹操裹挾而來,這樣的人再有才,曹操也不敢用吧
以上就是筆者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
9 # 流雲天下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應該是大多數人對徐庶的認識,認為因為母親落入曹操之手,徐庶離開劉備非他所願,雖然效力於曹操麾下卻不願為曹操出謀劃策,所以他在曹魏的結局應該不太好,連演義中也只是提到赤壁之戰期間徐庶設計脫身而去,從此再無蹤跡,其實並非如此,那麼歷史上徐庶的結局如何?為何諸葛亮知道後會不停地嘆息呢?
《魏略》記載: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這裡的韜指的是石韜,福指的就是徐庶(徐庶原名徐福),右中郎將和御史中丞雖然級別不是很高,但後者有糾察百官之責,許可權不小,徐庶雖然出身豫州潁川,卻非大族出身,而是出身於寒族(要不然也不會因為殺人而流亡江湖了),而且徐庶又沒立什麼大的功勞,在曹魏能擔任這兩個職位實話實說混得不算差的了,由此可見歷史上的徐庶絕對不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只不過他在曹魏沒有人脈沒能更進一步。
《魏略》記載: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當然如果徐庶仍然效力於劉備,他在蜀漢的地位絕對比在曹魏要高得多,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得知徐庶在曹魏的待遇後才會發出徐庶大材小用的感嘆;另外一方面當初在荊州的時候諸葛亮、徐庶、石韜、崔州平、孟建幾個人關係莫逆,現在天各一方再也沒有機會相遇了,所謂白雲蒼狗、世事如棋莫過於此。
-
10 # 儀圓理源
《三國演義》以徐庶的故事為契機,開啟了神鬼莫測的戰爭時代
李達源文
《三國演義》有著諸葛亮多智而近妖的名言,說得是諸葛亮多智謀,善謀劃,而且多能落於實處,還能夠做到讓人難以理解。所以諸葛亮並非神話,只是多了常人不能理解的力量和狀態而已。徐庶的結局如何?在赤壁之戰前夕便逃之夭夭,不知所蹤?是真的不知所蹤?還是另一種戰鬥?這一點是猶未可知。可是從徐庶的故事開始,我們就可以看到孫劉兩家勢力的每一次征戰都有了同樣的疑點。
對於這樣的疑點,孫劉兩家如果有意為之,那麼真實的歷史結局可能會大變樣,就不會像《三國演義》裡面膚淺的描寫一樣了。與徐庶所描述的篇幅差不多,周瑜、呂蒙、陸遜的出場都有著驚人的相似。先說周瑜,周瑜與曹仁的江陵之戰中,周瑜詐死,後來擊敗曹仁,那麼問題來了,周瑜既然可以詐死,那麼周瑜為何不能假裝中箭,如果假裝中箭,那麼周瑜為何不能隱居起來?呂蒙在斬殺關羽後也是很蹊蹺甚至很搞笑的發生了必然發生的事情。至於陸遜和後來的諸葛恪要說是如此的不堪一擊,還是另有起因?總之北方的曹魏集團知道了東吳勢力的具體情況了。
再說關羽、張飛、劉備、諸葛亮等人,關羽失荊州的故事在關羽與北方的曹操激烈交戰相持不下的時候,看著應是打不過曹魏集團了,而曹魏集團嚇破膽一樣的狀態,讓曹魏集團很是擔憂。可就在這個時候關羽失掉了荊州,而關羽的疑點在於關羽手下有五萬兵馬,突然一鬨而散了。還有關羽讓孫權的兵士抓住了數回,而最後孫權把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後,曹操沒幾天就掛了。可疑不?可疑在關羽是否真的犧牲了,如果你說沒有,那麼為何關羽之後又頻頻顯聖呢?除非關羽成為的神仙那個狀態和活人無異,而在道家的文化裡,也有可以做到如此的記錄吧?
而後面的張飛、劉備就不用多多描述了,就諸葛亮一事中,諸葛亮在後期與劉禪的書信中提到了什麼?諸葛亮數次北伐真的會無功而返嗎?徐庶當初跟曹操講的就是龐統的主意,龐統就讓徐庶在曹操營中流言西涼韓遂馬騰引兵犯長安,然後讓徐庶主動請纓去抵擋西涼兵馬,這樣徐庶就推脫了曹操赤壁戰敗的責任,徐庶就去了西涼?為何諸葛亮知道了徐庶的事情後會頻頻嘆息,為何諸葛亮會頻繁的北伐,熱衷於頻繁的無功而返?而諸葛亮為代表的蜀漢集團和周瑜代表的東吳集團都有著一樣的模式,而曹魏集團的模式就不一樣了。
-
11 # 百代千秋史
(小說《三國演義》中徐庶的“誓言”。從後來他在曹魏的任職來看,這一點雖然是小說的文學創作,但有現實根據。)
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諸葛亮之所以嘆息,主要原因莫過於感慨徐庶在曹魏沒有得到充分的信任和重用,主要表達一種惋惜吧。
史實中的徐庶,和小說裡很不一樣徐庶,豫州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他在年少時好任俠擊劍,初平時與石韜一同來到荊州,在荊州時與諸葛亮、龐統、石韜、龐德公、孟建、崔州平、向朗、韓嵩相交甚篤。劉備在新野時候,徐庶曾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後來曹操征討荊州,徐庶與劉備一同南下,因其母被曹軍虜獲,徐庶只好向劉備辭別並投靠曹操。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發明”的一個成語就是:
方寸大亂
這裡就體現了徐庶對孝道的尊崇。
徐庶奔曹之後,基本不受重用徐庶投靠曹操後,官至步兵校尉,封關內侯,勸進曹操子魏王曹丕代漢稱帝。黃初時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太和時諸葛亮出兵隴右,知道徐庶仕才如此,曾感嘆地說:
“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有爵位,但不顯要。任近職,但沒有實權。徐庶投曹營之後,基本上是很尷尬的。)
二人,指徐庶與石韜,石韜曾與徐庶一同投靠曹操,黃初時為太守、典農校尉。一說數年後徐庶病逝。一說隱居鼓子洋島。
下面,我們從徐庶所封的爵位和職位來看他是否受到重視和重用。
1.關內侯。兩漢二十等爵中的第十九級,不立國,無治民權,不世襲。比列侯的爵位低一級,享受免除徭役、減罪等特權。而之所以稱為“關內侯”。就是因為一般沒有食邑,無侯號,寄食於關中之地,僅得少數租稅,所以名為關內侯。這說明徐庶在曹營所建的功勞不大,這也許就是小說裡“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出處。
2.右中郎將。光祿勳的屬官,統領供事禁中的郎中。有五官、左、右、南、北、羽林、虎賁等中郎將之名稱,是郎官的首領。秩比二千石,三國時為第四品或第五品。看來徐庶因為參與了對曹丕的“勸進”,顯然獲得了實際回報。
3.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秦官也,掌貳大夫。漢因之。御史大夫本有兩丞,其一曰御史丞,一曰御史中丞,謂之中者,以其別在殿中,掌蘭臺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糾察百僚,休有光烈。光武復曰中丞,與尚書令、司隸校尉專席而坐,京師號曰三獨坐。漢獻帝權置大夫,而中丞不省。曹操曾改御史中丞為宮正,取其取其糾彈百官朝儀的職掌而言。
擔任此職位的人是否表明受到了重用,還得看當時的皇帝對監察百官是否重視。曹丕重視嗎?基本不重視。曹丕治理思路的是以下三個詔書:黃初二年(221年)頒佈《日食勿劾太尉詔》,以革除無辜歸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年)頒發《禁誹謗詔》和《百官不得干預郡縣詔》,以改變相互誣告與朝臣頤指的世風。以上詔令維護了朝臣和郡縣官員的權益。在此執政之下,“糾彈百官朝儀”?基本就是一個閒職了。
從徐庶的爵位和官職來看,他沒有受到曹操曹丕曹叡三人的重視。
(曹丕的執政理念和政策取向,是和曹操基本相悖的。其中一點是曹操很重視對百官的糾察,但曹丕正相反。)
諸葛亮對徐庶評價甚高徐庶,在早年就與諸葛亮等人私交甚篤。而諸葛亮對徐庶的評價也是很高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諸葛亮和其他人的對話中,間接反映出來。
如《三國志》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所載:
諸葛亮:“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可見,在二人的關係中,徐庶相當於“諍友”,能使諸葛亮減少很多過失,獲得成長。
(從諸葛亮對徐庶的評價來看,二人的關係模式更多的是“諍友”。)
所以,當他獲悉徐庶擔任閒職時,是充滿嘆息的。
-
12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歷史上的徐庶結局如何?為何諸葛亮知道後不停地嘆息?人們常說,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試想,徐庶怎能一言不發呢?曹操用人,有尺有度,他不會浪費飯食,養著一個閒人,徐庶竟敢一言不發,曹操就能要他的命。我估計,和諸葛亮在戰場上相遇,有可能一言不發,避開這些肯定的會發言的。原先徐庶跟隨劉備,為劉備立了功,曹操知道後,抓其母逼徐庶歸順曹操,徐庶是個孝子,無奈投降曹操,鑑於和劉備的感情,答應進曹營一言不發,又推薦諸葛亮輔佐劉備,這樣也對得起劉備了。
徐庶進了曹營,用現在的話說,跳了槽,達到曹操所願,曹操當然高興。那就必然會為曹操盡力,書中對於徐庶進曹營後沒有多少具體描述,但是對徐庶的結局描述還是很清楚的。徐庶進曹營多年後,官至中郎將,御史中丞,四品的官,負責皇宮的安全,管理宮廷內務。如果一言不發,怎能在曹營混到現在呢?諸葛亮知道後不停地嘆息,可能嘆息戰場上沒有和諸葛亮過意不去,算得上好朋友;也可能嘆息徐庶在曹營沒有施展應有的才華;嘆息管理內務,避開了和諸葛亮的鋒芒,雖然不見面,感情還是想通的。徐庶得以善終,病逝於家中。
-
13 # 使用者5917921942021
實際徐庶的眼光是非常準的,他看出關習和張飛兩人根本就不是腳數。所以遠離劉備。老母被曹操抓去正好是徐庶的藉口。
-
14 # 九尾讀正史
徐庶投魏後做過兩個官職,一個是右中郎將,一個是御史中丞。
右中郎將的官職不高,在曹魏更像是一個虛職,不掌握兵權,在朝堂上也沒有多少話語權。
御史中丞則不一樣了。在漢代有一個機構叫御史臺,負責的是審閱奏章,檢查百官,有彈劾三公、九卿的權力,還是很重要的。御史臺的長官叫御史大夫,但是在漢朝中期的時候皇帝取消了御史大夫的官職,於是御史臺的第一長官變成了御史中丞。
徐庶恰恰就做到御史中丞,這個官職品銜不高,應該只有四品,但因為掌管御史臺,所以誰也不敢小看他。徐庶可以說是比較有話語權的了。
至於為什麼諸葛亮會嘆息“魏華人才這麼多嗎?為何徐庶才做到這個官職?”
一方面我覺得是諸葛亮感嘆蜀華人才的匱乏,見到以徐庶之才不過是個四品官,所以有些無奈,那就是在人才上,蜀國和魏國差距太大了。另一方面我覺得是諸葛亮為徐庶鳴不平,認為徐庶的才華是可以做到三公、九卿的,但是並沒有,於是諸葛亮覺得徐庶沒有得到重用。
-
15 # 文史磚家
《三國演義》塑造的人物形象很多,其中有些人雖然出場次數不多,但在具有轉折性的大事件當中,都起過“穿針引線”的關鍵性作用,曾向劉備大力引薦諸葛亮的徐庶,便是典型代表。徐庶的結局在演義中並沒有交代,我們只是在正史當中瞭解到他投降曹操後的情況。那麼,徐庶最終的結局到底如何?為何諸葛亮知道後會連連嘆息?
徐庶本名徐福,潁川郡長社縣人,家境雖然貧寒,但卻為人慷慨、侍母至孝,很受鄉親們的尊敬。徐庶年輕時替朋友報仇,事後被官府抓捕,幸好有熟識的獄吏幫助他越獄,才得以保全性命。此後,徐庶改名換姓,與同郡好友石韜到荊州避難,並在此結識了諸葛亮。徐庶、石韜與諸葛亮一見如故,就此成為好友。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被曹操擊敗後,率殘眾投奔荊州牧劉表,被安置在小城新野。此時,徐庶以劉備是漢室皇親,而且信義著於四海,便主動前往投奔,並受到後者的器重。六年後,徐庶又向劉備隆重地推薦了諸葛亮,隨後便有了“三顧茅廬”和“隆中對”的事蹟,而諸葛亮也由此下山輔佐劉備。
按照《三國演義》的情節,曹操為了迫使徐庶離開劉備,便將他的老母扣押,並藉助她的名義給徐庶寫信,讓他北返中原,從而為自己效力。徐庶救母心切,只能按照曹操的吩咐來行事,但在離開之前向劉備推薦了好友諸葛亮。由此來看,徐庶並沒有與諸葛亮共事劉備,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按照正史的記載,徐庶在引薦諸葛亮後,與他共事劉備一年多時間,直到赤壁大戰的當年(208年),曹操奪得荊州、襲破劉備後,因為抓獲徐庶的老母,並以此來召喚他時,後者才無奈離開劉備(“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徐庶被迫投降曹操後,關於他的記載便絕少出現在正史當中,即使在演義中,也只是到赤壁大戰之前為止。當時,徐庶自知曹操必敗無疑,於是聽從龐統之計,向曹操請求領兵防守關中,由此成功避難。自此以後,演義中便再無關於徐庶行蹤的任何記載。那麼,徐庶到底去了哪裡?
謎團在20年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被揭曉,原來徐庶已在曹魏仕宦多年,並且已經官拜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司空)的次官,秩千石,掌管糾彈百官朝儀等事務,屬於清要之職;右中郎將是郎中令的屬官,負責統領皇帝的侍衛,保護皇宮安全等事務。由此可見,徐庶做得官並不小,而且頗受曹魏皇帝的信任。
對於一個從敵營中並非心甘情願來投奔的人員,徐庶能有如此成就,委實是個奇蹟。但在諸葛亮看來,徐庶有王佐之才,憑藉著他的真本領,完全可以做到宰相的位子,唯此才能不負平生所學,區區一個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的職務,怎麼配得上他?不僅如此,諸葛亮聽聞石韜也在侍奉曹魏,並且做得官並不大時,便更是連連嘆息,為他們的遭遇頗為不平。
不過諸葛亮思慮再三,又覺得徐庶的境遇或許有情可原。畢竟中原地區人才甚多,或許能力跟徐庶相同或者超過他的人並不少,作為被迫歸降的人員,能做到目前的高位,已經算是不俗的成就。所以諸葛亮想到此,不禁感慨道:“或許是魏國的人才太多了吧,以至於徐庶與石韜得不到重用。”
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引《魏略》。
徐庶擔任御史中丞數年時間,最終病逝於家,並葬在彭城(“庶後數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猶存焉。”引文同上),關於他的後代子孫,事蹟則不見於正史當中。不過根據民間傳說,徐庶辭官後隱居在膠南帽子峰,曾屢屢造福於當地,由此被百姓們建廟祭祀。如今徐庶廟雖然已經坍塌,但每年的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漁民們還是會登上帽子峰來祭祀他,由此可見徐庶的遺澤之深。
-
16 # 史裡淘聲
我們中國有句歇後語叫作“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那麼歷史上徐庶為什麼要投降曹操?投降到曹操手下後,他的結局又是怎麼樣呢?
對待母親孝順。徐庶本名徐福,穎川郡長社縣人,家境貧寒,卻為人慷慨,侍母至孝,深受鄉鄰敬仰。徐庶年輕時替友報仇而被官府抓捕。後受朋友幫助出獄至荊州避難,並在那裡結識了諸葛亮。
公元201年,劉備被曹操擊敗,來到荊州後,被劉表安排到新野。徐庶以劉備是漢室皇親,且重義氣,便投奔於他。六年後,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徐庶引薦諸葛亮後,與其共事劉備,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在荊州襲敗劉備時,抓獲了徐庶之母,並脅迫她寫信給其兒子離開劉備。為了母親,徐庶只得離開劉備而投降了曹操。
不與好想友為敵而避之。赤壁之戰前,徐庶知道曹操必敗,於是聽從龐統之計,向曹操請求領兵防守關中,在那裡避難。
在曹魏右中郎將等官職。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得知徐庶在曹魏官拜右中郎將(負責統領皇帝的侍衛),御史中丞(掌管糾彈百官朝儀等事務)。
孔明嘆徐庶人才得不到重用。在諸葛亮看來,徐庶有王佐之才,憑其本領完全可以勝任宰相之職,唯此才不負其平生所學。諸葛亮想到徐庶如此的遭遇時,不禁為之連連嘆息,不過仔細一想,作為歸降的人員,能不能做到這等官職,也算是不錯的成就了,何況中原是人才眾多之地。所以諸葛亮感慨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徐庶辭官後隱居在膠南帽子峰,曾多次造福於當地,由此被百姓們建廟祭祀。他任御史中丞數年時間,最終病逝於家,並葬在彭德城。
期待您的關注,請賜評。
-
17 # 以史為鑑
徐庶是三國演義中許多人都非常喜歡的一個配角。徐庶的出現,給一直缺少一位謀主的劉備集團帶來了莫大的驚喜。
但是配角終歸是配角,演義中徐庶的出現就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英明神武。
所以在徐庶被曹操用徐庶母親生死所騙後,明知是計,但為了母親卻不得不去。對著劉備上演了非常經典的走馬薦諸葛。並且發誓不給曹操出謀劃策,並由此誕生了著名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歇後語。
其實看完三國志等歷史記載,就會發現三國演義中記載的關於徐庶的大部分內容都屬實。
徐庶字元直是潁川人,原名徐福,年輕的時候是一個遊俠兒,有一次徐福替朋友出頭,刺殺了一個仇人,被官府捉住。但是徐福滿臉摸的白灰,又是披頭散髮,還閉口不言。官方不知道他是誰,乾脆就把他綁在市場上,讓大家看看能不能認出來。
之後雖然徐福被同夥給劫法場救了出來,但畢竟留下了案底,於是徐福改名徐庶,專心求學,和同郡石韜是好朋友,後來都成為當時的名士。
到了董卓時期,天下大亂,徐庶和石韜於是都避難荊州,在這裡又認識了諸葛亮,結識了劉備。於是徐庶一邊給劉備出謀劃策,一面給劉備介紹諸葛亮,三國志記載徐庶對劉備說:荊州有個諸葛孔明,號臥龍,將軍想見一見嗎?
劉備說:想啊,你請他過來啊。
徐庶說:這個人只能我們前往拜見,不可讓他來見我們。
劉備這才三顧茅廬,成功請了諸葛亮出山。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這個時候徐庶和諸葛亮可以說是一起輔佐在新野的劉備,但是好景不長,曹操帥軍南下,劉琮竟然不告訴劉備就直接投降了。
劉備知道後已經來不及,只能和諸葛亮、徐庶率領百姓一起往南跑,結果被虎豹騎在長坂坡追上,不但老百姓大亂,劉備老婆孩子全丟在亂軍之中,徐庶的老母親也被曹操所抓。
徐庶知道自己老母親在曹操手裡之後,只能指著心臟跟劉備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劉備這個時候也不好說啥,只能和徐庶流淚作別,徐庶就投奔曹操去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史書記載中,徐庶和諸葛亮是一起在劉備麾下共事過的,這一點和《三國演義》中徐庶離開劉備前才推薦諸葛亮是不一樣的;
而且根據上下文,徐庶母親應該是一直跟著劉備的親屬一起行動,這樣才能說明被虎豹騎突襲的時候,劉備丟了老婆孩子,徐庶丟了母親……這應該是同一時期的事情,徐庶知道母親被曹操俘虜後,才覺得老母親在亂軍之中不一定安全,所以才方寸大亂,急急忙忙的離開劉備去投奔曹操。也根本沒有《三國演義》中曹操欺騙徐庶母親寫信、自縊身亡的故事。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徐庶投奔曹操時,其實並不是一個人。
還記得上面說到的徐庶的同學、好友石韜嗎?
諸葛四友之中,博陵崔州平是太尉崔烈的兒子,官二代;汝南孟公威也是一時俊傑。
崔州平雖然三國演義中沒有記載,但以博陵崔氏的能量在南北朝、隋唐時期都是望族來看,崔州平大機率出仕魏國。
孟公威是汝南人,家鄉就在曹操治下,在荊州的時候就一度想回家,諸葛亮還勸過他說:中國這麼大,你不想看看?何必非得回家鄉呢?
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潁川徐庶徐元直、石韜石廣元不但是同鄉,而且是同學;
這兩人關係極佳,徐庶去投奔曹操,石韜也跟著徐庶一起加入了曹操團隊。
上述這些故事是發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事情。
等到黃初年間(220年-226年),曹丕稱帝后,這時候距離兩人投靠曹操已經十餘年了,但是徐庶和石韜這兩人才擔任曹魏的中層官員,徐庶官職是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石韜官職是郡守、典農校尉;這時候諸葛亮已經是蜀漢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再到曹叡太和年間(227年~233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諸葛亮在伐魏的時候,才聽見這兩人還是郡守這樣的職位忍不住嘆息道:魏華人才難道真的那麼多嗎?像徐庶、石韜這樣的人才都不能得到重用嗎?
徐庶最後的記載是,在太和年間之後數年,徐庶病逝,墓地在彭城,有墓碑在裴松之時期的時候還在。
及荊州內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俱來北。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庶後數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猶存焉。這就是徐庶的一生,雖然沒有諸葛亮這樣波瀾壯闊,但是從一個舞槍弄棒的遊俠兒成長為御史中丞這樣的曹魏中堅官員,也算是精彩的一生。
-
18 # 我是趙帥鍋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徐庶最先主動投靠劉備,並上來就幫劉備大破曹操的八門金鎖陣,後來為逼徐庶離開劉備,曹操就將徐庶的母親抓住,用其母逼徐庶為自己效力。
徐庶救母心切,只能忍痛離開,不過他在離開劉備時,向劉備推薦了好友諸葛亮。並且,等他到了曹操陣營後,始終一言不發,不獻一計一策,所以曹操也並沒有格外重視他。
但事實上,歷史上的徐庶加入劉備集團後不久,諸葛亮就正式加盟劉備。換句話說,徐庶在離開劉備時,諸葛亮已經出山,他並沒有所謂的臨走時推薦諸葛亮。
並且,徐庶離開劉備時,正是劉備最窮途末路時,那時候,荊州不戰而降,劉備又是當陽慘敗,毫不誇張的說,當時劉備正處於他這一生中的最低谷,如果悲觀一點看,劉備恐怕很難度過這個坎。
所以,在當時的背景下,整個荊州開始掀起一股大規模的投降潮,首先是荊州的地頭蛇文聘主動投降,本來,當初劉琮投降的時候,叫文聘一起投降,結果他卻理都不理,現在他卻主動來投降,足以說明大家對當時形勢的悲態度。
除了文聘投降外,還有三個和諸葛亮關係非常好的人,也投降了曹操,他們是和洽、裴潛、石韜,這三個人都是在《三國志》中有傳的人。與此同時,長沙太守韓玄也歸降曹操,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韓玄是誰,但他的手下中有兩個非常出名的將領,叫做魏延和黃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韓玄歸降曹操,作為韓玄手下的魏延和黃忠,也相應歸降了曹操。
在這種背景下,徐庶也不免開始有所恐慌,所以當他聽說自己的母親被曹操俘虜後,心中也開始變得動搖。因為,此時的劉備,實在已看不到前途在何方。而很快,劉備也看出徐庶有離開他的意思,就直接告訴徐庶,如果你想離開我,我是不會阻攔的。總的來說,徐庶也算是坦蕩,他很大方的向劉備承認這件事情。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徐庶能夠直接向劉備說明自己要離開,也是對劉備的充分信任。因為,如果對劉備沒有足夠的信任,難免會覺得劉備是在故意試探。如果自己承認打算歸降曹操,誰也保不準劉備回不會趁機殺掉自己。因為,有句話說的好,既然不能為自己所用,那也不能讓你為別人所用。
也正因為此,徐庶雖然半路上掉鏈子離開劉備,但他和劉備的故事,也算成為了一段歷史佳話。後來,徐庶在曹操集團中,並沒有受到曹操的特別重視,所擔任的官職,也不過是個市級官員,放到咱們現在,也就是個廳級幹部而已。後來等到曹丕繼位後,徐庶才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相當於中央監察部主管,放到我們現在,充其量也就是副部級幹部。
客觀來說,憑徐庶的才能和他當年在荊州集團中的地位,他所得到的這份職位,實在算不了什麼。要知道,徐庶在荊州集團中,其地位差不多僅次於諸葛亮,當年徐庶剛投靠劉備時,劉備上來就是以正部級幹部的標準來對待徐庶,雖然當時的劉備並不能真正給徐庶封這樣一個官職,但徐庶在劉備的心中,最低標配就是這個職位。
後來,在劉備死後,也就是公元221年,諸葛亮在蜀漢就混成了大名垂宇宙的諸葛丞相,成為蜀漢第一實權派人物,而在此之前,比徐庶還要晚一年多才加盟劉備的黃忠和魏延,也都混成了坐鎮一方的封疆大吏。甚至是荊州派集團中的晚輩,如馬謖、蔣琬等人,也都是妥妥的中央實權派人物。
可徐庶呢?直到公元223年,也就是諸葛亮成為丞相後又過了整整兩年,他才被曹丕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就是和馬謖這個晚輩相比,都差了好幾級。試想,如果徐庶不在關鍵時候掉鏈子,他在蜀漢集團中應該做什麼位置呢?估計至少也是李嚴、黃權級別的人物。
所以,等到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聽聞徐庶與石韜在魏國的官職都不太高,於是忍不住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而等到兩年後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徐庶就已經去世,如果不是他在劉備陣營中的這一段經歷,以他這種級別的官員,恐怕都不會出現在歷史書上,著實讓人感到可惜。
-
19 # 盪漾飛劍
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人(潁川可是風水寶地啊,多數人才皆出於此),初平三年,董卓進京,禍亂天下,天下群雄並起,徐庶為了避亂同時也為了待價而沽,與同郡石韜南下至荊州居住,到了荊州之後,因為徐庶有大才,遂結識了得以能夠治天下的臥龍諸葛亮,兩人關係非常友好,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徐庶之才不下於諸葛亮,否則,兩個人根本聊不到一塊去啊。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劉備被曹操打敗,逃竄到南方,準備依附同樣姓劉的劉表,而且劉表昏庸無能,更無大志,可以伺機取而代之,劉表因劉備“劉皇叔”的名義不能不接受,於是讓其入住新野,再次站在了抵禦曹操的最前線,徐庶欣賞劉皇叔的為人,且劉皇叔志在恢復漢室(正史記載,具體如何,不得而知),徐庶於是前來投奔,徐庶一來,解決了劉備缺少大謀士的尷尬局面,果然徐庶不負眾望,取得了輝煌戰果: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劉備趁曹操出兵鄴城,為了報之前成了“喪家之犬”之仇,同時也為了展現一下自己的價值,省的劉表總認為自己是吃乾飯的,於是劉備向北進攻,一直攻佔到了葉縣附近,已經危機曹操的許昌大本營了。留守許昌的曹魏大將曹仁率領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曹操的子房”李典等絕世名將出兵抵禦。此時劉表懼怕劉備趁機把握兵權,便拒絕出兵相助,劉備將少兵弱難擋曹,在這危機關頭,就可以體現出什麼叫做“一個良謀可抵十萬大軍”,徐庶建議放火燒寨,佯裝退兵,然後派關羽、張飛、趙雲等領兵埋伏等待曹軍自投羅網。曹仁不顧李典的勸阻,同於禁率輕騎追擊劉備,最終被奇兵團團圍困,曹軍傷亡慘重,劉備反敗為勝,有驚無險,這才從容收兵,返回新野,徐庶更是憑此一戰成名,似乎有成為天下第一謀士的廣大前景。
俗話說:“強者多遇陌路”,強者更是“命運多舛”,很顯然,徐庶遇上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道坎,他的母親被曹軍抓住了,一邊是未來,一邊是母親、是孝道。能成大事者,往往不拘小節,更何況,徐庶,你還有路能走,還有一條康莊大道等著你!只要你能看到!
劉備明明知道你的母親被曹軍抓走了,絲毫不談營救之事,反而還說“先生要離我而去嗎?”,最後也只是目送徐庶離去罷了,如此主公,跟著他作甚!留過年嗎?曹操手下的確大才居多,但是地盤也大呀,沒看到死了“鬼才”郭嘉之後,赤壁之戰敗的多慘嗎?曹操是真正的“宰相肚裡能撐船”,不管你以前是幹什麼的,只要有才,他就敢用,堪比諸葛亮的大才,好好發揮之下,你的母親難道不會引以為榮嗎?那時候在曹營,那就是保護了呀!怎麼就想不明白呢!活活埋沒了自己的大才,曹操失去的不過是丁點糧草罷了,徐庶失去的是什麼,是自己的未來啊!虧死了。
再看看人家“冢虎”司馬懿。
曹操認為他“鷹首狼顧”之像,是個反骨崽,整個曹氏三代人都猜忌於他,但是司馬懿是怎麼做的,你越認為我會造反,我越安分守己,每天老老實實的,得到的比付出的少的多,甚至根本沒有可比性,但我司馬懿不在乎,我不在乎這些蠅頭小利,我直接圖謀的,就是你整個魏朝,屢戰屢敗給諸葛亮算什麼,只要我還活著,就能一直領軍進攻,直到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我依舊好好活著,跟我一樣牛哄哄的人都死了,那天下還不是唾手可得。
只要有任何替代的可能,曹操都不會用司馬懿,但是司馬懿才華橫溢,只有去世的郭嘉,在世的諸葛亮能夠相提並論,是沒有替代性的,啟用司馬懿,絕對是利大於弊,曹操活著,司馬懿是絕對無法造反的,整個魏國都是曹操單槍匹馬打下來的,但是曹操一去世,曹丕的掌控力就要弱很多,司馬懿可以插一手,曹丕死了,曹睿即位,對魏國的掌控力更是下滑的厲害,此時的司馬懿已經是魏國的實際掌控人了,終於等到了機會,司馬懿最終通殺三國,三國戰場以司馬懿通殺結局。
這才是大才應該乾的事情。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可笑可笑!可悲可嘆!
-
20 # 密探零零發
歷史上徐庶是劉備最早的軍師,並且還是徐庶向劉備引薦了諸葛亮,才有諸葛亮輝煌的未來。那麼,歷史上徐庶最後的結局如何呢,為何諸葛亮得知真相後不停地嘆息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徐庶,本名徐福,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本是一個遊俠,喜歡舞槍弄棒。後來,他為人報仇,被官府抓獲,後被同夥救出,改名為徐庶。為了躲避官府的抓捕,他就南下荊州,拜師求道,並且與司馬徽、諸葛亮等人成為道友,一起喝酒吹牛。再後來,劉備被曹操擊敗,就南下依附了荊州劉表。徐庶知道訊息後,就主動跑到新野投奔了劉備,成為劉備帳下的謀士。
這個徐庶不僅自己來了,而且還將自己的好友諸葛亮也介紹給了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劉備三顧茅廬,終於得到了諸葛亮這個人才。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表病死,劉表的兒子劉琮直接投降,劉備是獨木難支,就南下撤退。在長坂坡,曹軍追上了劉備的撤退大軍,徐庶的老母親也在撤退的百姓中,並且被曹軍虜獲。徐庶為了保全自己的母親,辭別劉備,跟著自己的同鄉石韜前往曹營。
在《三國演義》中寫道:曹操謀士程昱獻計,騙得徐庶進入曹營後,當徐庶見到了母親後,他被母親痛責,並且他的母親在氣憤之下自殺身亡。於是,從此之後徐庶一言不發,不向曹操獻一個計謀。特別是在赤壁之戰時,他看出了龐統的連環計,卻一言不發,更是製造謠言說西涼馬騰、韓遂造反,殺奔許昌,他自己向曹操請命,領三千兵馬,離開赤壁。從此之後,他銷聲匿跡了。
以上是演義,並非是歷史。在歷史上,徐庶救母親,進入曹營是事實。但在徐庶進入曹營後,他很低調,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出場。只是在20年後諸葛亮率軍北伐時,諸葛亮聽說徐庶與石韜在魏國的官職都不太高,於是諸葛亮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
實際上,徐庶進入曹營後,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那麼,徐庶的官職到底有多大呢?首先,我們先說“右中郎將”,這個官職是一個武官官職,在東漢末年,是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的一個官職,是一個權力比較小的武官官職,甚至稱不上將軍。而“御史中丞”顯然是文官官職,屬於監察官員,也就是後來的言官,專門用來打小報告,官職低微,權力也不大,也就是比較獨立,動動嘴皮子,打打小報告,這與演義中的“一言不發”完全是兩碼事,絕對的一個話嘮。
徐庶和諸葛亮本是好友,並且他們的才能也在伯仲之間,然而20年後,諸葛亮成為蜀國的丞相,權傾朝野,而徐庶只是魏國的一個無名小卒,默默無聞。於是乎,諸葛亮才為徐庶的命運而嘆息不已!那麼,他們到底誰更幸福的呢?顯然是徐庶,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為丞相,但是天天勞心勞力,最後更是被累死在北伐的途中,他到頭來終是一場空夢。而徐庶雖為魏國小吏,但是衣食無憂,老婆孩子熱炕頭,美滋滋,這才是完美人生。各位,你們認為呢?
回覆列表
都別搶,我來答。
劉備屬實可憐,自己好不容易有了一個謀士,結果還被曹操這個傢伙使用陰謀詭計給搶走了。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劉備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手底下謀士太少了,他也屬實倒黴,到了後期好不容易有一個龐統,一個法正可以拿來撐場子。
結果這兩人壽命都不長,搞的整個蜀漢集團就只有一個諸葛亮在唱獨角戲,諸葛亮也確實挺辛苦的。相比較於曹操手底下謀士如雲,劉備一比較就顯得非常可憐了,甚至連孫權都不如。由於曹操挾持了徐庶的母親,剛剛投奔劉備的敘述迫不得已只好隻身赴宴,去解救成為人質的母親。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三國志·諸葛亮傳》但是在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徐庶當時離開劉備的時候曾向對方許諾自己到了曹營之後不會向曹操獻上任何計謀,這個屬於《三國演義》的改編,所以誕生了一個歇後語叫“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但當時的情況時徐庶救母心切,所以只能被迫前往曹營,徐庶對此向劉備做了解釋,但並沒有承諾說不會向曹操獻上任何計謀。
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三國志·諸葛亮傳》所以後期徐庶到了曹營之後表現平平,應該是出於對曹操的厭惡,所以不願提他出謀劃策。
另外說一下徐庶原來的名字叫徐福,是不是挺有意思的,搞不好就是從秦始皇時代就活到現在的徐福喲。徐庶到了魏國以前,遵從自己的約定,從此再也沒有替曹操獻過一個計謀,但這一波曹操也不虧啊,至少有力打擊了劉備。
徐庶到了曹操那裡後官職並不高,被授予右中郎將、御史中丞一職,實際上這也主要是因為當時徐庶到了曹操那裡幾乎沒有給曹操獻過什麼計謀。沒有功勞,曹操自然不可能給他太高的官職,後來曹丕篡位以後,徐庶的名字還被列進了《勸進表》裡。
在曹丕一朝,徐庶還是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沉默,所以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在太和年間就病逝了。徐庶的才能究竟如何因此無從揣測,但是諸葛亮對徐庶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公元228年的時候,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戰爭。
當時徐庶還活著,諸葛亮聽說他的官職並不高,因此嘆息說:
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魏略》意思就是大概是因為魏國的謀士很多吧,不然為什麼會不重用徐庶和石韜(字廣元)呢?
由此可見諸葛亮對於徐庶的能力還是非常認可的,後來他回想起徐庶的時候,常常嘆氣說: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三國志·董劉馬陳董呂傳》意思就是如果能做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像董和(字幼宰)那樣勤懇職事,忠於國家,那麼我的過失就會少多了。可見徐庶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和才能是非常不錯的,只可惜劉備運氣不好,手底下謀士實在太少,這也確實為難諸葛亮,畢竟靠他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微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