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朽木解說
-
2 # 小梁剪電影
《阿Q正傳》主要講了阿Q由於自身的缺點與生活並不寬裕,經常被別人欺負。他吃了虧後並不難過,自言自語來安慰自己“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經自己一安慰,阿Q就像贏家一樣高興地走了,繼續過他那快樂的生活去了……生活中,人總有力所不能及的時候,總有無奈的時候,關鍵是有沒有樂觀地面對無奈和及時安慰自己,這就是阿Q一精一神所提倡的。不要為無法改變的無奈而難受持久,否則會誤了今後成功的喜悅。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葡萄》這個故事,大家都笑話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但有多少人能哈哈一笑後反思狐狸這種樂觀的心態?如果它不是這樣安慰自己,非要吃到葡萄不可,相信第二天人們會在葡萄園外會看到一隻力竭而亡的狐狸的。就說我吧,別看我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裡長的、水裡遊得能吃都吃,卻因為過敏體質而對羊肉敬而遠之。每當與別人一起去吃火鍋時,看別人把羊肉串吃的吧嗒吧嗒響時,我眼巴巴看著別人手中的羊肉串,心裡很羨慕,口水都要滴到碗裡了,那無奈感覺就像強大的獅子被蚊子叮死了一樣。看完這本書後,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會用阿Q一精一神安慰自己“羊肉串有什麼好吃的?還吃上火,白送我也不要”讓我們不妨學學阿Q,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無奈,相信你會受益匪淺
-
3 # Summer山陰路
看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華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洩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
從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痺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於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
另外,阿Q生活在沒有人權的時代,他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靠出賣勞力生活,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裡落腳,然後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裡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
4 # 灰色啄木鳥
個人體會和感想,阿Q正傳, 講述了阿Q在舊中國的社會背景下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蝕,在生活中採用“精神勝利法”自欺欺人, 最終由中興走向末路的過程。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魯迅先生這篇小說重點描述的內容,所謂“精神勝利法”,就是像阿Q這樣不願承認自己落後與被奴隸的事實而深醉於自己虛偽的自尊中,或是向更弱者宣洩自己失敗的憤怒,以此來尋求那精神世界裡的安慰。這樣的“精神勝利法”,只會讓阿Q甘於被奴隸,最後自己害了自己,在幻想中走向了末路。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
5 # 明見電影
個人觀點:
看完《阿Q正傳》後,老實說,心裡不太舒服。
阿Q是未央一位靠打短工度日的僱工,社會地位低下,人生充滿不幸,充滿坎坷。自稱姓“趙”去給趙太爺中了秀才的兒子祝賀,卻慘遭趙家人的毒打,並且在也不許他稱姓“趙”;阿Q到趙家做短工,向趙家僕人吳媽跪下求愛,結果造成了他的“戀愛悲劇”。阿Q是一個勤勞肯幹、天真質樸,但思想上愚昧落後、精神上麻木混沌的人,僅憑自己本能忍受巨大羞辱,卑微含羞地苟活偷生,在他的世界裡,“精神勝利法”是支撐他活下去的巨大支撐力,他習慣以“精神勝利法”自我麻醉,或者去欺負像小尼姑、小D那些比他更弱小的人。他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也死在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裡。
阿Q的人生是悲苦的,是悲傷的,是讓人看了心生憐憫的。那是他身處的那個時代帶給他的悲痛,他的人生悲劇也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生活寫照——懦弱、妄自尊大、愚昧麻木等。
-
6 # 0李小布
我覺得阿q真很可憐,阿q出身貧寒,靠著在村裡打零工勉強能填飽肚!這個電影告訴我們,在舊社會窮人沒有一點地位,要想討個老婆過日子是不能的事,一輩子都要被欺壓,窮人想要有錢,太難了,即使你有了錢,也會被奪走一切,甚至是生命!窮人要想翻身只有鬧革命,推翻舊社會,當家主人!
-
7 # 小薯條bb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於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裡,原名叫周樟壽,字豫才,18歲改名樹人。“魯迅”這個筆名是他在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才開始用的。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穀祠裡,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獅子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這是魯訊用《狂人日記》來形容農村土豪劣紳的品性,趙太爺父子是當時農村土豪劣紳的代表。在小說中,他們基本上沒有表現出善性,而是因富貴尊顯而驕橫,又因腐敗沒落而怯懦。他們剝奪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權利。他們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卻以封建禮教的維護者的面目出現,懲治向吾媽求愛的阿Q,當革命的風聲傳到未莊,他們卑謙地稱阿Q為“老Q”,當看到革命風暴勢不可擋時,他們又投機鑽營,成為革命隊伍中的破壞力量。
在塑造阿Q這個典型形象時,魯迅先生非常講究情節的張弛、明暗的詳略:對主人公阿Q的活動是露,對其他陪襯人物則是藏,對阿Q在未莊的活動描寫得繁,在城裡的活動則輕描淡寫。此外,魯迅先生還特別工於諷刺手法和幽默語言。
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可作如下陳述:著眼於啟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沉睡的民眾。
-
8 # 養娃防坑指南
透過《阿Q正傳》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力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熱鬧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境的麼,我以為在喜歡條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便是魯迅的感嘆。透過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說深刻的思想內涵,透過小說表層的風趣幽默,體會作者深層的嚴肅與悲哀。小說意義十分重大,小說所描寫的阿Q、趙大爺、王胡。。。。。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是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合理的、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係難道合理的、正常的人際關係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是他們彼此之間也是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透過欺辱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辱時鬱積的怨憤之氣。。。。。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這是一個多麼冷酷無情的世界!這是 怎樣一種扭曲的人生!可想而知,當時的中國為什麼會從富強走向衰落,甚至被外國侵略者隨意蹂躪。從魯迅的小說中就能找到一切答案。
-
9 # 饞嘴猴小亮
看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華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洩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
從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痺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於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
另外,阿Q生活在沒有人權的時代,他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靠出賣勞力生活,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裡落腳,然後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裡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阿Q精神”在許多人眼裡是不被肯定的,因為它代表著自欺欺人、喪失鬥志,認為它是阿Q在被欺負之後一種無能的表現。但我卻覺得“阿Q精神”有時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在受到挫折卻無法改變現實的時候,“阿Q精神”可以幫助我們驅散失敗的陰影,緩解心理壓力,幫助我們重新樹立信心,不斷進取。
在當今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一場比賽只有一個金牌獲得者,其餘的選手則慘遭淘汰,這時“阿Q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高手過招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這種“阿Q精神”可以讓我們獲得比冠軍更重要的東西——良好的心態。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
10 # 遙遠的救世主40
《阿q正傳》無疑是魯迅先生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這部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華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這部作品令人永生不忘的就是主人公的阿q精神。
1,自尊癖
阿Q本是極卑微的人,他沒有家,住在土穀祠裡,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人們忙碌的時候才記起他,一空閒,便把他忘記了。然而,阿Q卻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裡”,甚至趙太爺兒子進了學,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多”。阿Q甚至瞧不起城裡人,認為城裡人把“長凳”叫成“條凳”、煎大頭魚時加蔥絲,都是“可笑”的。
欺弱怕強
2,欺弱怕強
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吶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他尋釁跟王鬍子打架,打輸了,他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過他,罵小D是“畜生”,小D讓著他,他卻不依不饒,進而動手抓小D的辮子;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動手動腳,扭住她的面頰,說“和尚動得,我動不得?”大肆輕薄。可是,當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時,他脫口說了句“禿兒”,不料被“假洋鬼子”聽見了,“假洋鬼子”舉起了“哭喪棒”,他便趕緊縮起脖子,等著捱揍,連吃了幾棍子,一點不敢反抗。
3,性幻想狂
他認為,“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男人;一男一女在那裡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所以,當趙太爺的女僕吳媽在廚房與他談幾句閒天時,他便忽然搶上去對吳媽說:“我和你睏覺,我和你睏覺。”
4,潑皮耍賴
他跑到尼姑庵偷蘿蔔,被老尼姑發現了,他還強詞奪理,說:“這(蘿蔔)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你麼?”
5,善於投機
阿Q本來是對革命一向“深惡而痛絕之”的,但當他看到“未莊的一群鳥男女(在革命到來之際)的慌張的神情”時,便想:“革命也好罷,革這夥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阿Q革命的目的,不過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喜歡誰就是誰”。於是他想到了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寧式床、錢家的桌椅;想到了復仇,把和自己打過架的小D、王鬍子連同侮辱過自己的趙太爺、秀才和假洋鬼子統統殺掉;他想起了趙司晨的妹子、鄒七嫂的女兒、假洋鬼子的老婆、秀才娘子和吳媽,拿不定主意究竟要誰。所以,當他的“革命”要求一為假洋鬼子所拒斥,便想到衙門裡去告他謀反的罪名,好讓他滿門抄斬。
6,精神勝利法
“自欺欺人”,即“精神勝利法”。阿Q與人家打架吃了虧,心裡就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心滿意足,儼然得了勝利似的。當他被關進牢房時,他便“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當他被拉去殺頭時,他便“覺得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也未免要殺頭的”所以,阿Q“永遠是得意的”。
7,奴隸性
阿Q看到審訊他的人穿著長衫,便知道這人有來歷,“膝關節立刻自然而然的寬鬆”,立即跪了下來。長衫人物叫他站著說話,但他還是跪著,並且第二次審訊他時,他仍然下了跪。
-
11 # 文化小咖豆
看完《阿Q正傳》,感覺自己就是阿Q,不是麼?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實用,並且用處廣泛。人生不易,在不易中我們怎麼能堅持下去?一是有強大的內心,再者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
工作不好,是不是要勸自己,還有小胡一類的(小胡是地位和阿Q差不多的一個角色)。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事業不成,想想中國能有幾個馬雲,心裡舒服多了。阿Q就在我們身邊,阿Q就是自己,真得像魯迅先生寫得那樣——阿Q死了,但他的子孫千千萬,綿延不絕。
這樣是說阿Q精神不好麼?不是的。我們有時需要阿Q精神,否則,我們是受不了外界的壓力的。自嘲一下,自我安慰一下,有何不可。畢竟現實和理想是相差較遠的,有時是很遠,要不怎麼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呢。
當然,不要學阿Q去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不要把痛苦轉向他人而取得片刻的精神愉悅,那就有點兒欺軟怕硬了。
-
12 # 行進在希望的春天
魯迅先生力作之一的《阿Q正傳》,對阿Q的人物刻畫拿捏精準,其種種“不爭氣”的細節累計塑造了一個活靈活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典型形象。說他可憐吧,他還欺負同階層的女性;說他飽受凌辱吧 ,他還沾沾自喜,時常以“遭罪”後的“精神勝利法”自我解脫。這就是他的可恨之處,明明被壓迫啦,還感覺就該這樣。透過這篇文章,讓我們看到當時社會最底層一些麻木不覺醒的小人物 無知無畏,更看透了那個黑暗的壓迫時代。聯絡今天的“阿Q”現象,比如明明是個村裡的困難戶還顯擺闊氣,明明自己沒有半點技藝,還不肯出苦出力,躺著吃救濟等等,更具超強的現實教育意義。
-
13 # 吉祥草工
讀完巜阿Q正傳》,看到了阿Q的精神世界,悲而嘆、嘆又悲。猛然間又憶起魯迅先生筆下的孔已已、潤土、祥林嫂等,一一體會而感悟:一切皆不同,一切皆同源。
魯迅先生筆下的每個人物,是代表性反映了當時華人的精神面貌的一面,代表華人主流的精神面貌。總而言之是負面的,這精神面貌的負面是怎麼生成的?其土壤在哪裡?是先生巜徬徨》的起因,是先生巜吶喊》的本意,是先生"鬥士"之稱的由來。
國家衰敗了,民族落伍了,是當時的環境,環境是精神、物質土壤的必然條件。怎樣環境下的土壤造就了人怎樣的精神面貌,而人的精神面貌又可造環境土壤。魯迅先生頓悟了(正是先生偉大之處),棄醫從文,為喚醒華人的精神,再造環境土壤寫下一系列傳世佳作,留下了大量精神食糧。
天地有靈,華夏不敗,先生的精神食糧養育了千千萬萬勇士,華夏兒女前匐後進撕破烏雲,迎來華夏曙光!再次向魯迅先生改改敬!
-
14 # 一樽墨趣
看完魯迅的“阿Q正傳”頗有感想和體會:
1,人活著重要的是精神層面,自我內心的暢快,不要與人攀比,凡事太執坳。
2,象阿Q一樣,活在自我,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即使遇到逆境,也能釋懷。
3,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該低頭時就低頭,學會向愚蠢低頭,也是一種思想境界,無須為了捍衛所謂的尊嚴而怒髮衝冠,做出過急的行為。
4,衝動是魔鬼。凡事不可能隨著自己的意志而轉移,每遇大事有靜氣,方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5,人的一生坎坷曲折,世界是變化的,及時調節好心態,自我安慰是最好的療傷之法,魯迅筆下的阿Q正是如此,故阿Q身上也有人們學習的可貴之處。
-
15 # 一兒呦亞兒呦
文章寫啦一個名叫阿Q的流浪農民的那種愚昧,奴性的生活,文章批漏出了民國清朝末期的國民精神。
我讀完《阿Q正傳》後,內心深深對當時那個時代的國民精神撫惜,我從中體會到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國民的自私愚昧嘆息。也對生活在封建迷信的時代嘆息。我深深的為現在社會的誠信,大公無私,科學,開放感到無比的驕傲!那時候人們閉關鎖國,不與現代進步,非逼外華人用洋搶大炮打入中國才開放。現在的社會與外國友好交流與成為常事,不像古代那樣愚昧!我們以科學突破迷信!現在的社會上,阿Q這種無賴性格的人已經很少見!但是阿Q那種能幹的人,還有很多!現在的幸福來之不易,我們活在當下更要好好珍惜!
-
16 # 老楊盤點
我認為《阿Q正傳》所影射中國民族的劣根性,種類雖多,犖犖大端,則有下列數種:
一、卑怯
阿Q是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徐旭生與魯迅討論華人的民族性,結果說華人的大毛病是聽天任命與中庸,這毛病大約是由惰性而來的。魯迅回答他道;這不是由於惰性,是由於卑怯性。“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兇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並不中庸。”
二、精神勝利法
阿Q與人家打架吃虧時,心裡就想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華人的精神勝利法發明固然很早,後來與異族周旋失敗,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三、善於投機
阿Q本來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盪到未莊,趙太爺父子都盤起辮子贊成革命,阿Q看得眼熱,也想做起革命黨來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過為了他自己的利益,於革命意義,實絲毫沒有了解。所以一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門裡去告他謀反的罪名,好讓他滿門抄斬。《華蓋集·忽然想到》那一條道:“華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國雖完,自己決不會吃苦的;因為都變出合式的態度來……這流人是永遠勝利的,大約也將永遠存在。在中國唯有他們最適於生存,而他們生存的時候,中國便永遠免不了反覆著先前的命運。”善於投機似乎成為中國民族劣根性之一。
四、誇大狂與自尊癖
阿Q雖是極卑微的人物,而未莊人全不在他眼裡,甚至趙太爺的兒子進了學,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但為了城裡油煎大頭魚的加蔥法和條凳的稱呼異於未莊,他又瞧不起城裡人了”。華人以前動不動自稱其國為數千年宣告文物之邦,自己是軒轅華胄,神明貴種,視西洋人為野蠻民族,毫無文化可言。及屢遭挫敗,則又說西洋人所恃的不過船堅炮利而已,所有的不過聲光化電而已, 談到禮教倫常則何能及我們萬分之一?甚至於飽受西洋教育的辜鴻銘還說華人隨地吐痰和娶妾制度是一種精神文明。這何異於阿Q將自己頭上的癩頭瘡疤當做高尚光榮的符號,當別人嘲笑他時就說“你還不配……”呢?
-
17 # 影視新關注
最近幾天,看了一遍嚴順開主演的故事電影《阿Q正傳》後,緊接著又重溫了一遍魯迅先生的原著同名小說。在小說快要結束時,阿Q被知縣和把總投進了監獄,並押上刑場槍斃。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阿Q是生活在現代社會,能否避免冤死的悲劇?
在《阿Q正傳》裡,趙太爺家被搶劫後,趙太爺嫁禍於人,一口咬定是阿Q勾結劫匪。隨後,把總在半夜裡帶兵將阿Q從土穀祠抓走,關進縣裡的大牢。接下來,知縣對阿Q進行了審訊。
著名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辦案要讓證據說話。”然而,在上面的過程裡,不管是知縣還是把總,都沒有對阿Q出示一絲一毫的證據,既沒有物證,也沒有人證,就將他抓捕進大牢裡。按照現代社會“疑罪從無”的原則,就算趙太爺有權利對阿Q進行合理懷疑,但控方(知縣和把總)必須在掌握一定證據的情況下,才能對阿Q進行抓捕和審訊。
因此,在現代社會,就憑有錢人一句話,就能將無辜公民抓進監獄的事情,絕無可能發生。
當然,如果萬一真的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這名無辜公民也有許多挽救的機會,不至於淪落到阿Q那樣的結局。
知縣在對阿Q進行審訊時,採取了威逼誘供的方式,說:“你從實招來罷,免得吃苦。我早都知道了。招了可以放你。”同時,知縣利用阿Q思維的混亂與語言能力的低下,玩弄語言雙關的遊戲,讓他在渾然不知的情況下,一步一步鑽進自己設定的圈套:承認是劫匪的同黨。
在整個審訊過程裡,阿Q都以為自己是因為“想造反”而受審,可事實上他被判處的是團伙搶劫罪。知縣為避免阿Q醒悟過來,故意不告知他所犯罪名。
在審訊結束時,知縣又利用阿Q不瞭解司法程式,玩了一個把戲,和氣的問道:“你還有什麼話說麼?”阿Q不知道在自己在最終判決前,是可以翻供要求再審的,所以只是懵懵懂懂地回答道:“沒有。”這樣一來,阿Q就表現得像是接受死刑判決,從而失去了為自己辯解的最後機會。
我們知道,阿Q是一個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農民,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自然會輕易地被知縣和把總玩弄於股掌之中。而且,在知縣和把總的玩弄下,整個案件在表面程式上還沒有太大的破綻。
在現代社會,為了防範類似情況的發生,犯罪嫌疑人有權聘請律師,來幫助自己打官司。如果犯罪嫌疑人沒有錢,請不起律師,司法機關會為犯罪嫌疑人安排一名律師,對他進行司法援助。在這種司法制度安排下,犯罪嫌疑人能夠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避免像阿Q那種明顯冤案的發生。
而且,現代社會對死刑的判決是很慎重的。就算阿Q真的是團伙搶劫罪的成員,人證物證俱在,也僅僅是一名沒有犯罪前科的從犯。在其餘主犯都沒有逮捕歸案的情況下,一般不會對從犯判處死刑這種最嚴厲的刑種。
同時,包括中國在內、有死刑存在的世界各國,一般都有死刑複核制度。按照這一制度,哪怕已經透過終審的死刑案件,都必須經過死刑複核程式。只有經過複核並核准的死刑判決,才會發生法律效力。這是防止冤假錯案發生的最後一道程式。
結論:如果魯迅筆下的阿Q生活在現代社會,有很大的機率避免冤死悲劇!
-
18 # 妙處難與君說一
現在讀更有深刻感悟,魯迅先生思想,目光讓人由衷佩服。現在不是總有人用自己的長處去比人家的短處,別人學習好,他會說我比你跑得快。這和阿Q說我祖上闊多了有什麼區別?
回覆列表
這部電影對書裡不懂的地方給出了詳細的介紹,比如舊社會地保,舉人,趙老爺的關係社會地位等等。
嚴的演技實在太厲害了,把阿Q的那種底層人民的精神面貌演的淋漓盡致,是啊,我從他身上看到自己,這就是我內心裡的落魄模樣,遇事害怕,束手束腳,不會說話,愛貪便宜,精神勝利(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法。多麼的可笑,多麼的諷刺。
最後的旁白說“其實阿Q並沒有像小尼姑說的斷子絕孫,其子孫後代一直延綿不斷……”哈哈,這也太現實了。這種人永遠不會滅絕。這種故事永遠不會停止,阿Q所遭遇的只是換另一種方式表現出來而已。
另外說到電影的畫面,這電影比當下的電影好太多了,這才是電影還有的模樣,儘管現在電影越來越有錢,但再也拍不出這種感覺了,這才是中國原有的模樣,魯迅的水鄉,陳舊的小酒館,石橋,破廟,草蓆,這才是有生活氣息的地方啊!每個人物都富有靈魂,就連一個小跑龍套的都沒有隨意應付。我太喜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