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蓮之戀

    當然是《葬花吟》更能表達黛玉淒涼悲慼的心情。那種寄人籬下,看人臉色的心境是常人無法啟會的!只有葬花吟詩才能釋放內心的孤獨和憂傷,她把自己的命運和炫爛多姿的桃花緊緊的結合在一起,看見花開花落自然悽慘,失落無助的心情油然而生……

  • 2 # 靜靜等待繁華落盡

    在我看來,《桃花行》更能表達黛玉悽戚的心情。

    兩首均是黛玉顧”花“自憐的抒情詩,文學鑑賞性都極高,詩歌的流傳度上《葬花吟》可能更勝一籌,但情感的強烈程度恐難分優劣,均是孤獨、憂愁、哀怨、傷感到了極致。

    創作背景

    或許只有透過詩歌的創作背景,方能對黛玉心情有些許區分。

    《葬花吟》

    是在第二十七回中黛玉所吟誦的。

    創作詩歌之前:

    寶黛同看《西廂》,寶玉說自己如“多愁多病”的張生,黛玉如具有“傾國傾城貌”的崔鶯鶯,這是那個時代最直白的表白了。

    礙於當時的禮教,也唯恐寶玉把自己看得太“輕薄”,所以黛玉竟“眼圈兒紅起來”。有尊嚴的大家小姐,誰敢對她們表白愛情?在那時,表白愛情一方面固然是喜歡對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對方。所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懷疑寶玉利用“淫詞豔曲”來“欺負”自己。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種對自己的愛惜與對現實的無奈。

    《桃花行》

    是在第七十回中黛玉所吟誦的。

    《桃花行》的創作正值“初春時節,萬物更新”經歷了大觀園的種種變故,“敏探春興利除宿弊”(五十六回),無暇顧及詩社,“詩社散了一年,也沒有人作興”。

    此時的賈府已不同往昔,距離“惑奸讒抄檢大觀園”(七十四回)的由盛而衰已經相去不遠了。

    在時令上來說雖然是“萬物逢春”,對黛玉所處的賈府來說卻是夕陽晚景。機敏如黛玉,或許對賈府的這一切變化早有所洞察,又孤苦無依如黛玉,也只能以筆宣洩自己的情感,以花寄託自己的身世飄零,除此之外,在複雜而嚴酷的家庭鬥爭中,黛玉別無他法。

    《葬花吟》創作時,賈府正值鼎盛時期,黛玉心中的悽戚大多來自自身的遭遇和寶玉的影響。但是,《桃花行》創作時,賈府已由盛轉衰,黛玉所要面對的是更加飄零的未來。故而,我認為《桃花行》更能表達黛玉悽戚的心情。

    拓展

    除上述兩首詩歌外,還有一首《秋窗風雨夕》的基本格調與上兩首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詩讖”的成分。《葬花吟》既是寶黛悲劇的總的象徵,廣義地看又不妨當作“是大觀園諸豔之歸源小引“。《秋窗風雨夕》隱示寶黛訣別後,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則專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預作象徵性的寫照。

  • 3 # 雨夢木涵

    “花非花寫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是《紅樓夢》中黛玉《葬花吟》中的絕句其原文“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遊絲軟系飄香榭,落絮輕沾撲繡簾。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意思是說:花兒已經枯萎凋殘,風兒吹得它漫天旋轉飛舞。推進了鮮紅的顏色,消失了芳香,有誰對它同情哀憐?柔軟的蛛絲似斷似連,飄蕩在春天的樹間。漫天飄散的柳絮隨風撲來,佔滿了繡花的門簾。閨房中的少女,面對著殘春的景色多麼惋惜。滿懷憂鬱惆悵,沒有地方寄託。手拿著鋤花的鐵鋤,挑開門簾走到花園裡。花園的花兒飄落了一地,我怎麼能忍心踏著花兒走來走去?輕佻的柳絮,淺薄的榆錢,只知道顯耀自己的芳菲,不顧桃花的凋零,也不管李花紛飛,待到來年春回大地,桃樹李樹又含苞吐蕊。可來年的閨房呢,還能剩下誰?新春三月燕子銜來百花,散著花香的巢兒剛剛壘成。梁間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鮮花多麼無情!明年百花盛開時節,你還能叼銜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舊巢也已傾落,只有房梁空空。《葬花吟》是林黛玉吟誦的一首詩,這首詩風格是仿效初唐體的歌行體,名為詠花實則寫人。全詩血淚凝聚透過豐富而奇特的想像,暗淡而淒涼的畫面,濃烈憂傷的情調展現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內心的矛盾與痛苦、細微而複雜的心理活動。表達了其在生與死、愛與恨等複雜的鬥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對自身存在焦慮不安的體驗和對生命迷茫的情感。將花擬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運與人的命運緊密相連起來,有力地控訴了那些摧殘花兒的自然界和扼殺人的黑暗社會的惡勢力。明寫花,實寫人,將人物的遭遇、命運、思想、感情融匯於景與物的描繪之中,創造出內涵豐富、形象鮮明生動的意境,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整首詩是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價值的真實寫照。全文書法的淋漓盡致,語言如泣如訴。吧黛玉對自己身世遭遇的感嘆表現的入木三分。《桃花行》原文“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東風有意揭簾櫳,花欲窺人簾不卷。桃花簾外開依舊,簾中人比黃花瘦,花解憐人花亦愁,隔風訊息風吹透。風透簾櫳花滿庭,庭前春色倍傷情。閒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杆人自憑。憑欄桃葉亂紛紛,花綻新紅葉凝碧。霧裹煙封一萬株,烘樓照壁紅模糊。天機燒破鴛鴦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進水來,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鮮豔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淚眼觀花淚易幹,淚乾春盡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卷已黃昏。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時逢初春時節,大觀園群芳又萌動了詩興,商量作詩,把寶玉找去商量,寶玉去後,大家正看黛玉正作這首《桃花行》。這是首歌行體的詩。形式比較自由。是繼《葬花詞》後,黛玉的又一首顧“花”自憐的抒情詩。書中說:“寶玉看了並不稱讚,卻滾下淚來”。《桃花行》這首詩不僅是桃花詩裡的精品,而且超越了古人,更深沉更有韻味,與個人身世命運結合的更加精密貼切,讀後不僅感慨萬千,而且深入骨髓,令人不忍釋卷,涕淚交流,肝腸欲斷,既為這首詩的悽美凝神,又為黛玉青春年華的無限憂愁而痛心,既為桃花命運而擔憂,恨卻無力迴天,愛卻不能元援手,唯有兩行深情的眼淚,隨著詩人的飽含血淚的詩句而流淌。詩人以花喻人,深入人心。花是人的影子,認識花的化身,雖然是一首詩卻是一段青春,也是一種人生,既是悽美的吟詠,也是真誠感情的流淌和激盪!

  • 4 # 東門雷晰22

    紅樓中的第一女主角林黛玉,在大觀園裡度過了三個春天,各有不同的情懷心境。這三個春天裡的故事,不僅記錄了少女的身心成長,也暗示了她未來不幸的命運人生。

    第一個春天是在元妃省親之後,因唯恐大觀園裡佳人落魄、花柳無顏,便命寶玉和姐妹們一起住進大觀園,那是黛玉在大觀園裡的第一個春天。這時候的黛玉與寶玉還處在愛情的試探期,不僅彼此情緒不夠穩定,更有同樣優秀的寶釵就在眼前。“金玉良緣”的傳說甚囂塵上,寶玉偶爾還有移情的言語舉動。如此這些,都讓敏感的林姑娘深感痛苦和危機。她和寶玉不停地爭吵、各種誤解迭生,沒完沒了。此時的她,不僅對寶玉充滿懷疑,也對有威脅的寶釵湘雲尖刻,更對命運無限惶然忐忑。所以無論花開花落在她眼中都是紅顏憔悴,都能讓她感傷流淚。那一次,黛玉傍晚來怡紅院看望寶玉,不想被晴雯私自拒之門外,不一會兒竟看到寶玉送寶釵出門。如此情形讓敏感的林姑娘情何以堪?於是一夜輾轉傷悲後,第二天便在漫天落花中,寫下了讓讀者感慨感動的“葬花吟”。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苦難出詩人,悲傷出詩人,這是少女對紅顏老去的驚恐,也是對愛情與命運的憂傷叩問。

    時光堪堪而過,轉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這個春天雖然因為朝中的老太妃薨逝,賈府上下都十分忙亂,管理鬆弛的大觀園裡更是沸反盈天,可林姑娘的心卻安定下來,完全沒有了去年的心事。因為就在上一年的夏天,寶玉已經親口對黛玉傾吐肺腑,隨即發生了寶玉捱打事件,兩個人手帕定情,彼此心跡已明,再也無需爭吵試探。

    緊接著的秋天,一直視為情敵的寶釵主動與她和解,兩個人“金蘭契互剖金蘭語”,彼此冰釋前嫌。隨後又發生了“慧紫鵑情辭試忙玉”這樣驚動闔府的事情,更印證了寶玉對愛情的堅定。在這個春天裡,愛情在左,友情在右,林姑娘的內心從容安定。無論對突然來到的出色的寶琴,還是來往的下人婆子,她都表現出了極大的包容與體諒。如此美好的心境心情,讓她對自然和季節的更迭都少了一份敏感。雖然大觀園裡又一次花開花落,也都未曾引發她的詩情。這個春天,她沒有作品留下,然而這也是她最快樂的一個春天。

    時光荏苒,又一個春天來了。這是黛玉在大觀園裡的第三個春天。她已經十六歲了,在那個時代已然是議婚的年紀。然而,疼愛她的賈母依舊沒有吐口,承諾要去說媒的薛姨媽也毫無動靜,舅媽王夫人依然對她不冷不熱。尤三姐和尤二姐的悲劇就發生在她的身畔,耳聞目睹賈璉妻妾之間你死我活的爭鬥,如此都不能不影響她的心境吧?所以當桃花再一次綻放,她不禁感從中來,寫出了一篇古風“桃花行”。

    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

    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

    東風有意揭簾櫳,花欲窺人簾不卷。

    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

    ……

    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

    淚眼觀花淚易幹,淚乾春盡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

    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相比“葬花吟”,這首詩少了無法抑制的激烈叩問,更多了一份無法擺脫的纏綿感傷。此時的桃花,固然燦爛地“開仍舊”,可“簾中人比桃花瘦”。儘管“風透湘簾花滿庭”,無奈“庭前春色倍傷情”。絢爛的桃花更襯得看花的女子孤單寂寞,顧影自憐,以及種種憂傷無奈。寶玉的深情無可懷疑,可家長們的態度卻是曖昧難明。女兒的心事無法對人言,唯有對花感慨,以詩寄情。

    三個春天,黛玉寫下了兩首古風。對比“葬花吟”和“桃花行”,無論立意還是意境,毫無疑問都是“葬花吟”更令人感動。這兩首詩當然都充滿黛玉個人的生命和情感體驗,可“葬花吟”卻跳出了個人視角,它訴說的疼痛與憂傷,它發出的激烈叩問,寄託了天下紅顏女子對不能自主的命運的共同嘆息,讓後世千千萬萬讀者為之共鳴。而“桃花行”卻有點私人化了,鴛鴦錦、珊瑚枕,桃花淚、人憔悴,那是隻屬於貴族女子的奢侈與吟詠,兩詩都有黛玉的性格反應、感情影子,且有對詩人命運的預示。

  • 5 # 穎姐說說VLOG

    在《桃花行》裡表達的情感,屬於黛玉自己的情感要遠比《葬花吟》要來得濃,來得重。

    《桃花行》是繼《葬花吟》之後,黛玉的又一首顧”花“自憐的抒情詩,是一首觸景生情的詩歌。以深沉的感情,形象的語言,表達了林黛玉內心的憂傷、痛苦。透過以燦爛鮮豔的桃花與寂寞孤單的人的反覆的多方面的對比、烘托,而塑造了一個滿懷憂慮、怨恨而又無力自拔的貴族少女的自我形象。林黛玉以花自喻,抒發了內心深底的無限感慨。

    而《葬花吟》也是將花擬人,以花喻人。明寫花,實寫人,將人物的遭遇、命運、思想、感情融匯於景與物的描繪之中,整首詩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價值的真實寫照。

    《葬花吟》不僅僅是黛玉一個人的詩讖,同時也是大觀園群芳共同的詩讖。

    因此說《桃花行》相比《葬花吟》更能表達黛玉悽戚的心情。

  • 6 # 睡前讀書

    《葬花吟》和《桃花行》都是很淒涼、悲傷的的詩。《葬花吟》是黛玉感慨身世遭遇的哀音的代表。《桃花行》以桃花比黛玉,象徵黛玉命薄如桃花。因此,我覺得《葬花吟》更能表達出黛玉悽戚的心情。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黛玉以落花自比。她像落的滿地的花兒一樣,無人關心、無人憐愛。這很容易讓我們想到黛玉在賈府的遭遇,除了賈母和寶玉外,沒有人是真正關心她的。可賈母終究有離去的那一天,那時她又能依靠誰呢?

    用黛玉自己的詩說就是“愁緒滿懷無釋處”,她的愁緒無人能懂,她只好一個人孤單的去葬花。花兒的命運和她是那麼像,她忍不住去安葬它們。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黛玉雖然是大小姐,可她是寄居在賈府的,而且無依無靠。時間久了,難免有人說她閒話,黛玉已經很小心了,可依然有人說她。黛玉病的很厲害,她每天要用很多的名貴藥材,總有人嫉妒她,於是就背地裡說她壞話。這個人就是趙姨娘,她對自己的地位很不滿意,她又不能說寶釵,就只好去欺負孤苦伶仃的黛玉。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葬花吟》最打動人的不是它那悲傷、哀婉的情調,而是黛玉不願低頭的孤傲的性格。

    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桃花行》寫的是黛玉悲慘、悽迷的命運。寶玉看了不是稱讚而是直接哭了,寶玉看出了這是黛玉的“哀音”。

  • 7 # 手機使用者50496401101

    紅顏知數天命人,追愛記憶不終究,但願她年能相會,苦愛相惜痛終身,我看還數(葬花吟)更能表達黛玉凌戚的心情。

  • 8 # 一片紅與紅樓夢

    《葬花吟》是《紅樓夢》中最優秀的詩篇,也是韻文中的傑作,是林黛玉在周圍環境的壓抑下,“金玉良緣”的輿論以及自身所因襲的封建意識,讓她每時每刻都會陷入矛盾和苦惱之中。

    她從心靈深處的愛著賈寶玉,這一愛戀竟成了她主要在賈府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但是,她與賈寶玉的這個愛情,被封建社會禮教所不容,也被賈府的最高統治者賈母所不容。《葬花吟》也是林黛玉觸景生情,唱出的悽婉動人的葬花之歌。

    詩中以花來比喻自己美貌多情的青春。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寫出了人不如花的孤獨和淒涼。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寫出了自己身處逆境的痛苦和悲哀。

    “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寫出了對自由和光明的追求。

    然而,“香丘”何在?”“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幾乎是寫出了中國封建社會女性的共同的哀切悲憤之情。《桃花行》這首詩,它同《葬花吟》的格調,基本上是一致的。

    《桃花行》,全詩描繪了林黛玉自己的一日生活,從清晨到黃昏都是以淚洗面的哀愁。

    把燦爛的桃花同孤單的一個少女反覆來對比,表現了自己在封建勢力統治下的制度中的苦悶心情。

    “淚乾春盡花憔悴”。這一句詩隱喻了林黛玉夭亡的不幸命運。

    《紅樓夢》一書中的詩詞《葬花吟》、《桃花行》這兩首詩,論優質,《葬花吟》據首,論淒涼,僅87版《紅樓夢》電視劇,無數的觀看者流下了眼淚。

    《桃花行》詩詞,則次之。

  • 9 # 湘南書書

    我覺得《葬花吟》更能表達出黛玉的悽戚之心,

    花兒已經枯萎凋殘,風兒吹得它漫天旋轉。退盡了鮮紅顏色,消失了芳香,有誰對它同情哀憐?

    柔軟的蛛絲兒似斷似連,飄蕩在春天的樹間。漫天飄散的柳絮隨風撲來,沾滿了繡花的門簾。

    閨房中的少女,面對著殘春的景色多麼惋惜。滿懷憂鬱惆悵,沒有地方寄託愁緒。

    黛玉葬花是紅樓夢中最經典的片段之一。林黛玉由對落花的憐惜,為落花立花冢,而感悟於自身的愛情和命運,寫下一曲千古絕唱《葬花吟》。黛玉為花立冢,為花哭泣,也是為自身的愛情與現實的無奈而立冢悲泣,黛玉葬花,亦是葬己。而穿插於黛玉葬花過程中的“寶黛共讀西廂”、“寶黛釋疑”更是成為感動千千萬萬有情讀者的美麗絕唱。

  • 10 # 悠悠茶香沁千年

    程高通行本《葬花吟》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未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2?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3。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這首詩名為詠花,實則寫人。全詩血淚怨怒凝聚,透過豐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悽清的畫面,濃烈而憂傷的情調,展現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內心的矛盾與痛苦、細微而複雜的心理活動,表達了其在生與死、愛與恨等複雜的鬥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對自身存在焦慮不安的體驗和對生命迷茫的情感。

    桃花行

      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

      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

      東風有意揭簾櫳,花欲窺人簾不卷。

      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憐人花亦愁,隔簾訊息風吹透。

      風透簾櫳花滿庭,庭前春色倍傷情。

      閒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杆人自憑。

      憑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葉亂紛紛,花綻新紅葉凝碧。

      霧裹煙封一萬株,烘樓照壁紅模糊。

      天機燒破鴛鴦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進水來,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鮮豔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

      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

      淚眼觀花淚易幹,淚乾春盡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

      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該詩以花喻人,深入人心。花是人的影子,人是花的化身;此詩由景寫起,由花及人,是漸漸的深入到主人的命運以及她的心情。

    兩首詩都比較悲傷,桃花開在春天,還有一些欣欣向榮的感覺在裡面。而正是這盎然生機,卻愈發顯得黛玉的悲涼,跟更襯托她悽戚的心情。

  • 11 # 緘默從容

    說什麼?愛你一萬年

    說什麼?伴你到天邊

    誰在唱?花開的時候來看我

    誰承諾?今生你不來我不老

    故事?事故

    桃花敗了

    菊花開了

    冰冷,冰冷

    《葬花吟》和《桃花行》用那首都 涼……

  • 12 # 一方詩詞

    《葬花吟》這首詩是林黛玉在非常痛苦的狀態中寫就的。可謂是字字滴血,極為悲情,極為痛苦。這首詩是因為一個誤會,讓生性多疑而敏感的林黛玉非常傷心,不免傷懷黯然於自己寄人籬下的苦楚。於是,越想越難過,翌日就跑到她葬花的地方,一邊哭得梨花帶雨一邊寫下了這首《葬花吟》。

    這首詩既把林黛玉的性格和心性展露得一覽無餘,也道出了她心中的悲苦所在。“花飛花謝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這是《葬花吟》的開頭,是林黛玉哭訴自己寄人籬下的苦楚,雖然是外孫女,可畢竟還是一個客人,吃穿用度都要有求於別人,始終要看別人臉色行事,哪裡比得上在自己家。

    雖然這首詩難免會被人認為是顧影自憐,但卻並不造揉做作,並沒有刻意地去渲染個誇大自己的苦楚。相反,用情至深,真摯誠懇,是一種自然流露的悲苦情緒。

    林黛玉是一個極其細膩的人,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女子,她將自己的情感都寫在了這首《葬花吟》中,字字珠璣,卻又字字扎心。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從這句詞中我們已經知道她的下場是非常不好的,而她和賈寶玉之間的愛情也是無法善終的,最後的結局自然是“花落人亡兩不知”。

    所以,應該說林黛玉的這首《葬花吟》既是她的一個處境和心性的現實寫照,在某種意義上也預言了她的最終結局而這種結局多少帶著一種詩意的凋零。

    泰戈爾說“生於夏花之絢爛,死於秋葉之靜美”,可以說,這句詩非常符合黛玉的思想,就像她自己說的“願奴肋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所以,林黛玉是活得十分詩意的人,通俗講,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孤高,而用另一種話來說,就是,她詩意的靈魂在這個世俗裡是無法安身立命的,一個詩意的靈魂要詩意的活著,自然也要詩意的死去。

    《桃花行》是繼《葬花吟》之後,黛玉的又一首“顧”花自戀的抒情詩。

    相比《葬花吟》,《桃花行》這首詩少了無法抑制的激烈叩問,更多了一份無法擺脫的纏綿感傷。整首詩以深沉的感情,形象的語言,表達了黛玉內心的憂傷和痛苦。透過以燦爛鮮豔的桃花與寂寞孤單的人的、反覆的、多方面的對比、烘托,而塑造了一個滿懷憂慮、怨恨而又無力自拔的貴族女子的自我形象。

    此時的桃花,固然燦爛地“開仍舊”,可“簾中人比黃花瘦”;儘管“風透瀟湘簾花滿庭”,奈何“庭前春色倍傷情”。絢爛的桃花更襯得看花的女子孤單寂寞,顧影自憐,以及種種憂傷無奈。寶玉的深情無可懷疑,但大人們的態度卻是曖昧難明,女兒的心事無法對人言,唯有對花感慨,以詩寄情。

    對比《葬花吟》和《桃花行》無論是立意還是意境,毫無疑問都是《葬花吟》更令人感動。這兩首詩當然得充滿黛玉個人的生命和情感體驗,可《葬花吟》卻跳出了個人視角,它訴說的疼痛與憂傷,它發出的激烈叩問,寄託了天下紅顏女子對不能自主的命運的共同嘆息,讓後世千千萬萬的讀者為之共鳴。而《桃花行》有點私人化了,鴛鴦錦、珊瑚枕、桃花淚、人憔悴,那只是屬於貴族女子的奢侈與吟詠,似乎有點“無事閒愁”的意味。(圖片來自網路)

  • 13 # 淡看雲起看紅樓

    林黛玉是大觀園的詩人,她的海棠詩雖然屈居寶釵之下,卻嫵媚風流,菊花詩奪得魁首,詠絮詞也別具一格。她父母雙亡,寄居在外祖賈家,加之性格敏感,心思細膩,常常傷春悲秋。曾經離喪,常做哀音。她寫了兩首長詩,一首是《葬花吟》,一首是《桃花行》。兩首詩均悽婉柔美,讀來令人斷腸。這兩首詩,哪一首更能表現黛玉悽戚的心情?我個人覺得《葬花吟》更悽婉一些。

    我們先來看看《葬花吟》。

    先了解一下黛玉寫《葬花吟》頭一天發生的事。頭一天寶玉因用《西廂記》打趣黛玉,兩人鬧了點小別扭。這時候,寶玉被薛蟠假託賈政之名叫了出去。黛玉不放心,晚上聽到寶玉回來了,便去看他。快到怡紅院時,她看到寶釵先進去了。然後她敲門,丫鬟卻不給開門,並說,寶玉吩咐了,任誰來了都不開門。這下黛玉的心承受不了了,這個“任何人”也包括她了,卻不包括寶釵。本來黛玉對寶釵寶玉就有疑慮,這下做實了。她本來心思就重,這一來想的就多了。她想到父母雙亡,無依無靠;想到寶玉性情不定,朝三暮四。文中寫道:“越想越傷感,也不顧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牆角邊花陰之下,悲悲慼慼嗚咽起來。原來這林黛玉秉絕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鳥棲鴉一聞此聲,俱忒楞楞飛起遠避,不忍再聽。”

    第二天是芒種節,芒種一過,便柳殘花敗了。所謂感時花濺淚,落英繽紛,觸動黛玉心事,便做了《葬花吟》。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悲慼之情,讓聽的人也要拋灑淚珠。

    再看《桃花行》。

    黛玉做《桃花行》時,沒有發生使黛玉傷感的事情,而且當時正是春日,萬物更新,生機勃勃,更兼桃花給人一種浪漫遐想。黛玉也想重開詩社。《桃花行》雖然有“淚眼觀花淚易幹,淚乾春盡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的悲語,但也有“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桃葉亂紛紛,花綻新紅葉凝碧。霧裹煙封一萬株,烘樓照壁紅模糊。天機燒破鴛鴦錦,春酣欲醒移珊枕”的生機,與《葬花吟》的全詩悲調大不相同。

    所以,我認為《葬花吟》更突出表現了黛玉的悲慼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月與安生》是否可以拍續集?如果拍續集劇情應該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