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鯊魚資訊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我手頭有本金良年先生撰的《論語譯註》,書中說:“此章是說兩種不同的治學態度。這兩種態度不僅當時存在,後世依然存在”

    我很欣賞為己之學,一個人讀書、學習若能有為己的精神,那是真正的讀書、學習。這種純粹的為己之學值得稱道,也令人感動。

  • 2 # 誠悅讀書

    前一個階段,通讀了一遍,又精讀了一遍!

    映像最深刻的是: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意思是我並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學習求取知識的人!

    孔子的這段話給到我們鼓勵:就算象他這樣的聖人,也是和我們普通人一樣,只要能堅持從文化中汲取養料,一定大有益處。他老人家鼓勵我們敏而好學,持之以恆!

    這也是我希望以讀書廣交朋友的原因。

    ♫(͡◕ ◕͡)

  • 3 # 木子小又又

    讀過。

    印象最深的是卷一的《學而篇》開篇,即大家張口就來的《論語》開篇幾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而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看到了現代人對這幾句話的誤讀而記憶頗深。

    比如,有人說:“學而時習之”是孔子教導他的學生要珍惜光陰好好學習,其理由是這個“時”字左邊是“日”,右邊是“寸”,連起來不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意思嗎?

    還有人說:“人不知而不慍”的意思是說“別人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氣。”

    關鍵是這樣的理解居然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即很多人表示贊同,並還認為這些人很有文化。

    正是鑑於這樣的情況,才讓我對這幾句話的印象如此之深刻,很多我們大家所謂“習以為常”的東西,其實是錯誤的。

    所以,在此,我想來普及一下對這幾句話的正確理解。

    1.所謂“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即我們今天所說“溫習、複習”。即“學習要經常按時複習,從舊知識中領悟出新知識,使學習無所懈怠,所以是一件愉快的事兒。”

    2.古人所謂“同門為朋”,即師出同門者也。並非我們今日所說“朋友”。

    3.同時,這幾句也並非是各自孤立的內容,它們是共同聯絡的。一起構成所謂“君子之道”。“學者按時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舊知識中領悟出新知識,使學無廢業。待學業稍成,能招致朋友,有同門之朋從遠方而來與自己一起研究學習。已經形成了這種品德,對於不懂的人們也不會因此而生氣,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 4 # 天行健

    我曾經通讀過一遍《論語》,覺得孔子的話確有道理,書中有很多處世名言值得深思與牢記,如:子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如: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如: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這些都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值得細細品味咂摸的,當然,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出了。

  • 5 # 艾佳之城

    我是艾佳,我來回答。

    我詳細讀過《論語》。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的內容主要涉及政治主張、道德修養、教育原則、文學理論、倫理觀念、禮樂品德這六個方面。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關道德修養的名言名語。

    孔子其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論語》其書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是儒學文字體系中不可替代的經典。東漢將其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的內容主要涉及政治主張、道德修養、教育原則、文學理論、倫理觀念、禮樂品德這六個方面,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及思想。《論語》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其以鮮明的藝術特點和文學價值在中國文學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巨大,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基礎。

    有關道德修養的名言名語 1.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

    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3.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5.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罕》

    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張》

    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7.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雍也》

    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9.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10.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

    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 6 # 子書文心
    1. 子曰:“君子不器。”

    出自《論語》為政篇,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途)。當時讀到這句的時候自己的感覺就是四個字:醍醐灌頂。忽然覺得孔子說的這句話說的彷彿就是自己,身為君子,應該通才,而非只是工具而已,其實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君子人格,既能修身齊家,也能治國平天下,方為真君子。

    2.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出自《論語》里仁篇,意思是隻有講仁愛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這裡的“好”“惡”都是動詞,分別是喜歡和厭惡的意思。我們都知道孔子提倡“仁愛”,可是從這句可以看出,“仁”並不是以為的愛人,也有“惡人”,也就是說真正做到仁,應該是客觀公正的評價別人,有好有壞,而不是以為的愛人。

    3.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出自《論語》里仁篇,當時讀到的時候,彷彿中了魔咒,有一種英勇犧牲的大義凜然襲上心頭,好像是人生得到了昇華一般。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是一種真理之上的大義感,體現了對追求真理的執著和尊重。現在很少有人有這樣的情懷和心境了,且行且珍惜吧。

  • 7 # 席文書齋

    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句話,一句話教會我“活在當下”;另一句話讓我明白“放下執念”。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這句話告訴我要“活在當下”。

    送給剛剛大學畢業工作的我們。

    大學四年,有的人自律而專一,早早就定下了清晰的目標。因此,大學期間,便努力提高自己,不僅在學習上刻苦認真,更積極與導師探討相關領域知識和前景,雖身在校園,但履歷上已經有很多拿得出手的經歷或論文。

    更多的是普通人,直到大三快結束,都未對自己的將來有明確的打算。那便進入社會試一試吧!但是現實總會讓人負累。這時候,追悔自己的大學生活便成了面對壓力的發洩口。

    “如果我當時……那我現在說不定都出國了……”

    但以前的事情,既然過去了,就不要在評說了,徒增煩惱罷了,如果覺得學歷不夠,現在開始還來得及;如果覺得工作不好,換一個也無所謂。

    至於逝去的大學生活,記住最開心和最瘋狂的時候,才是無悔的青春!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告訴我要“放下執念”。

    送給成家立業的我們。

    愛情是浪漫的,但婚姻總顯瑣碎。無論是對愛人,還是對孩子,我們總會因為距離太近而無意間越了線。

    葦草雖總是一簇簇出現,但根根分明,很少糾纏,何況人呢?

    對於愛人,我們可以提出建議,但建議是否被採納需要對方自己進行衡量取捨。

    對於孩子,即便在尚未成長起來之前,也應尊重他的主觀意志,沒有人的童年應該被繼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所在,放下對於“為完成心願”的執念,還給孩子一個自由自在的童年。

  • 8 # 究極正能量

    最近重讀《論語》,又有不少新的感悟,也發現了很多從前忽略的細節,比如在《雍也》章裡,孔子高度讚揚了一個打了敗仗的將軍,以前不太理解,現在來看其人確實高明,加深了我對世事和人性的理解,希望也對大家有所啟發。

    這個人叫孟之反,是魯國大夫,此人的事蹟不見於以後的正史,在《論語》裡也只出現了一次,原文如下: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論語·雍也第六》

    孔子說:孟子反不誇耀自己,軍隊打了敗仗潰逃,他留下來殿後,快進城門時,他卻鞭打著馬,說:‘不是我敢殿後啊,是我的馬不肯快跑。’

    事情很簡單:魯國軍隊打了敗仗,孟子反身為統帥之一,做了他應該做的事,而且留下一句看似無關緊要的話。

    瞭解一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勝仗容易打,敗仗很難打。戰場上的勝敗是多種因素決定的,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能打勝仗是一個將領的水平,但當敗局已定,能把損失降到最低,避免士氣瓦解,更能考驗將領的智慧和勇氣。

    歷史上最典型的例子,當屬項羽和劉邦。項羽是英雄蓋世的常勝將軍,打勝仗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劉邦相反,一輩子老吃敗仗,但笑到最後的卻是劉邦,因為他是一個打敗仗的“高手”,這一點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得有點辯證思維才行。

    說回孟子反,軍隊潰敗之際,他能組織軍隊有序撤退,自己還能親自殿後,這個很不容易,不是能力和勇氣兼備的人,做不到這一點。

    更難得的是,軍隊撤到安全地帶後,他卻快馬加鞭趕到軍隊前面去了,然後還告訴別人,可不是我有多勇敢,是我的馬太不給力了!

    孟子反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很值得深思!孔子說他“不伐”,其實我看境界比這還要高。孟子反不光是不居功,他還主動要“低”下來,讓自己在別人看來並沒有什麼功勞。這說明他對世事、對人性都太瞭解了,俗話說得好,“不遭人忌是庸才。”一個能力、品德突出的人,即便不自我誇耀,也一樣會受人嫉妒,給自己帶來煩惱,甚至禍患。

    人生在世,要是沒有能力、沒有成就,自己覺得窩囊。有了能力、有了成就,又難免遭人嫉妒,每走一步都要小心……做人,實在不容易!

    那些做了很多事情、有了很大成就,還能不受人嫉妒,能像《道德經》說的那樣,“和其光、同其塵”的人,其實是最最難得的。雖然達到這個境界的人鳳毛麟角,但是能接近一點,不也是人生的進步嗎?

  • 9 # 1蒙德萊曼1

    《論語》共有一萬多字,它集孔子及其弟子語錄之大成,在修身、齊家、治國、交友、處世等各面都有精闢的論述。我對孔子如何踐行“仁”的論述尤為深刻,孔子說:“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而有功,惠而可以使人”。其意思是你對別人恭敬有禮,就不會被對方侮辱。他教導人首先要學會對人有禮貌;“寬則得眾”意思是要學會寬容別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才能團結更多的人做事;“信則人任焉”就是要講信用,然後才會得到別人信任;“敏而有功”就是做什麼事都要行動敏捷,少說多做,才能會有收穫; “惠而可以使人”就是合作做事情要顧及別人的利益,達到雙贏,然後才可以長久。人生只有踐行“恭、寬、信、敏、惠”這五個字,才能容易把事情辦好。

  • 10 # 三國演義的智慧

    《論語》的價值重大,我們應該經常閱讀,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

    閱讀《論語》是一種洗禮,古聖先賢的智慧讓人茅塞頓開,同時會覺得有許多方面不明白,要不斷的研究,真是即明白也不能都明白。

    可能,恰恰是這樣吧,《論語》充滿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論語》裡面感人至深、發人省醒的內容處處皆是,試舉一例。

    君子不器!

    這句話對於當代人價值重大。

    當代社會是分工化的,人們基本上都是職業化和職場化,有具體的工作崗位,有利的一方面來說,個人收入有所保障,生活有所穩定;另一方面來說,人的視野與活動範圍被侷限化了。

    侷限化之後,人們對於自己工作崗位、行業之外的事物便會不熟悉,人自身容易丟失理想感、激情!這是固化、侷限化之後的問題!

    正因為是這樣,我們當代人對於“君子不器”這話,應該多一些理解和使用!我們得明白生活和工作,除了平凡還有理想與激情,讓平平凡凡與理想追求統一起來。

    君子不器,強調我們應該在兼顧實際生活和工作事業的同時,應該有熱情、理想、愛心、鑽研精神、進取精神,不斷提升自己、對社會公共生活和福祉有關注、保持著學習精神、讓自己對於各種階層的人群有體會和建設性發現、構想!

  • 11 # 青山遠

    閱讀版本推薦

    讀《論語》的版本,以宋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為好。但如果對古文閱讀有困難,可以先讀今日學者們的解讀。推薦兩本書,一本是林在勇的《見仁見智—論語一日一語》,浙江文藝出版社;一本是李澤厚的《論語今讀》,安徽文藝出版社。

    《論語》思想特色和今日意義

    《論語》是對話體哲學經典,在書中,孔子言簡意賅,充滿了對人性的通透認識。今日有很多人對孔子思想有誤解,認為它禁錮個人自由與創造性,認為它是阻礙中國兩千年來社會進步的根源。

    其實不然,孔子學說從來都是從個人出發,反求諸己,推己及人。他承認社會複雜,承認人人都有理智和情感上的掙扎,告訴我們如何在複雜的外部環境下,實實在在地從內心出發,找到合適的應對態度和方式。

    在今天,孔子的仁愛思想,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理解不同的人種、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更可以提醒我們從瞭解自己開始,換位思考、關注他人、環境等等。

    印象最深的話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正坐在出租車上。司機師傅調的電臺正在播放老歌《傷心太平洋》,想起唱歌的歌手“任賢齊”,決定說一說《論語》裡這一句話。

    聖人之言不遠人

    我們聽到、看到醫護人員在疫情初期即逆行入鄂,看到志願者們為抗疫做出的努力,我們由衷地理解、稱讚,並因此自發減少外出,居家自我隔離,這就是一種“見賢思齊”。

    說遠一點,我們一直認同“孟母三遷”,極力追求學區房,認同環境對孩子成長很重要,某種程度上也說明我們從心底認同“見賢思齊”。

    至於“不賢”,我個人的理解是,不僅僅是“不賢之人”,也包括“不賢之事”。見到不文明現象,比如隨地吐痰、隨意插隊,我們都會不自覺地厭惡、譴責,更有熱心人會直接制止,這都是我們“見不賢內自省”的過程。

    再深入一點,若是周圍都是不賢之人或事,該怎麼辦?比如很多人都抱怨“大環境不好”,聲稱“舉世皆濁我獨清”,是否也該警省:是不是自己的態度、認知出了問題?

    這正是孔子反諸求己、推己及人的精髓。

  • 12 # 甄冉的書影部落

    《論語》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句: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

    教學的過程中,不到苦思冥想時,不要去提醒學生;不到欲說無語時,也不去引導他。已舉一例卻不能理解其他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多說了,先讓他自己想想。1、作為學習者,一定要讓自己的大腦苦思冥想,學習效果才最佳。

    孔子的教學方法和著名的心理學書籍《認知天性》的學習方法一樣,要想真正學到新知識,就要讓大腦產生碰撞,學完知識後,要考考自己,學會檢索,這樣才能鞏固新知識。

    我們有很多人學習方法不得當,比如看書時習慣在書中勾勾畫畫,然後反覆的看一本書,好像很認真,其實效果往往不如人意,而且書中的內容也是短期記憶,時間長了也就忘的差不多了。

    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完一遍書,記下知識點,放幾天不去理它,然後再努力回憶書中的內容,就算是忘記了也沒關係,只要努力想過了,再看看書,這種方法可以讓大腦產生長期記憶,不管學習什麼知識,原理都是一樣的。

    樊登讀書會的創始人曾經說過自己的學習方法,誤打誤撞的做對了。

    他上學時,每當考試前,會拿出一張紙,把書中的知識點自己回憶一遍,回憶不起來的再看書。

    然後每次考試成績都非常好。

    現在講書的方法和上學時一樣,看完一本書,不去管它,講書前,拿出一張紙,回憶書中的內容,開始畫腦圖。

    2、作為教育者,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要耐心的點播他。

    所有的教育者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而學生是否能做到這一點,往往和老師的方法有很大關係。

    孔子這句話一語道破的教育者最關鍵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思考。

    希望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就需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不斷打磨自己對這個知識點的認知,當自己苦思冥想還是不能解決時,老師再點播一二。

    我們以前很多老師急性子,孩子如果學不會所教內容,就會習慣性對孩子進行恐嚇,所以很多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對學習排斥,在他們眼裡,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學習都是被迫的。

    我們要讓孩子愛上學習,才能真正的做到終身學習,而要做到這點,是需要耐心的。

    結語:

    我們不管是自己學習時,還是作為教育者教授他人時,最主要的是找到最好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孔子這句話可能很多人並沒在意,但實際上非常具有可行性。

    https://www.toutiao.com/a1661757914476558

    https://www.toutiao.com/a1661740450356236

  • 13 # 雨彤文武燴

    用平常的語速,《論語》讀一遍大概是70分鐘,有一段時間,我每天早晨起來,誦讀一遍。

    印象最深的一句,是“子路有聞,未知能行,唯恐有聞。”第二個“有”讀四聲,通“又”。這句話的意思,是子路聽到一個道理,如果沒能踐行和體會,唯恐又聽到一個道理。

    《論語》中闡述的道理,是價值觀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相征伐,人民困苦。亂世之中,有儒家等諸子百家興起,共同為中華民族,確立了此後近2500年的核心價值觀。

    《論語》,和其他諸子所探討的,不是事實判斷,而是價值判斷。

    人類如何才能幸福?社會應當如何治理?個人應當如何修養?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當生命和所奉行的“道”衝突的時候,當如何取捨?這些都是很嚴肅的問題,事關中華文明後來的高度和深度。

    聞道而行,知行合一

    聽到一個道理,這是“知”;知道了之後去實踐,去親身體悟,這是“行”。

    “知”是不容易的,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子路是個勇於“行”的人,他在沒有遇到孔子之前,形如野人,遇到孔子之後,慢慢變成謙謙君子。因此,“行”需要“知”的引導。

    “知”了,並不一定能“行”。鳥窠禪師說:“三歲小孩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前人的實踐和體認,如果不能變成自己的行動,就是紙上談兵,終無益處。子路的難能可貴,就在於此。

    在“知”與“行”的迴圈中,不斷提升個人的修養,和對世界的認識。

    借用鮑鵬山教授的一句話:知識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

    近幾十年來,我們專注於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專注於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一個偉大的文明,絕不僅僅如此。

    在西方整體衰落的今天,提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為人類尋找前進的方向,是當今“知”與“行”的方向。

  • 14 # 賦個小能

    《論語》中的很多話語,直至今日甚至未來,都在影響我們的言行與思考,因為這些話語確實包含很多豐富的資訊,有些甚至成為了後人解讀人生密碼依據。如“朝聞道,夕可死矣”就是這樣的具有豐富資訊的語句。

    這句話的意思是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這短短的七個字,字字扣心。這句話可能表達不是翻譯上的意思,但是這讓我感受到了孔子對真理或者某種信仰的追求十分的迫切。

    人生在世,我們的生活不能每天只考慮吃喝拉撒,穿衣住行。我們不能忙忙碌碌的,結果一事無成,我們應該有有所追求。一年之計在於春,我們的一生最光輝的時段,應該就是青春的這段時光吧。我們應該牢牢抓住這段寶貴的時光,把握好人生的大方向,尋找人生的真諦。

    1、很多老年人痛恨青少年喜歡玩手機,在他們看來,在這段時間拼命玩手機就像是在浪費生命一樣,可恥可悲。每每教育年輕人應該努力奮鬥,只有這樣,當我們垂暮的時候,我們不會惋惜不會哀嘆,青春不懂事。

    這只是一種偏見,因為現在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道也許就在手機中,現在的疫情,學生們還是要依託移動網際網路來學習,這也是一種道。

    2、于丹的論語賣的很好,但其實她真是不怎麼懂。她的論語心得,交稿的時候(遞交了演講稿)是遠遠達不到出版要求的。中華書局(國內最好的古籍出版社)為了做于丹這本書,專門組織了一個編輯團隊,從章節體例設計,遣詞造句,到每一處引文的核實,都做了大範圍的修改。當然,結果是皆大歡喜,書賣了數百萬冊,版權銷售二十餘個國家和地區。

    名人的權威或許是大部分是對的,但是有時候道也許就在普普通通的你我手中,我們要找到自己的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比較優秀有意思的國漫推薦,儘量日常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