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及第君

    說到甘羅,必須分析他和秦始皇、呂不韋的關係。

    前244年,12歲的甘羅使趙,秦始皇16歲,剛繼位3年時間。他重用呂不韋,封呂不韋為相國。23歲時罷免呂不韋,後呂不韋自殺。這10餘年中,呂不韋執掌著秦國權柄,所以權力處於巔峰時刻。

    甘羅家是有名望的大家族,爺爺甘茂是秦國名將,也做過左丞相。後來被排擠,擔心被殺逃亡齊國。呂不韋此時為秦國相國,甘羅智力超群,辯才極佳,說服了張唐去燕國作相國。這讓呂不韋都感到驚訝。

    甘羅出使趙國,又用計贏得了趙國的十來個城池。這一功績讓他官拜上卿,蜚聲海內。但自此後,史書並無關於他的記載,好像銷聲匿跡一般。

    我們可以想見,甘羅是呂不韋的少庶子,就是家臣的意思。他和呂不韋其實是依附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呂不韋為秦皇忌憚而罷職,作為他的重要助手,甘羅也處於被牽連的境地。

    呂不韋感受到秦皇的壓力而自殺,甘羅同樣無法自保。他的結局不明,但很顯然不會有太好的下場。雖然曾經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政局如此,大廈將傾,樹倒猢猻散。

  • 2 # 鄧壇拜將

    甘羅是當時秦國名將甘茂的孫子,因為自由聰慧,便小小年紀就已經拜入呂不韋的門下,成了他的家臣。

    呂不韋在被封為文信侯的時候,封地在河南洛陽,該區域離趙國很近,呂不韋想擴大自己的封地,意圖攻打趙國。

    在蔡澤的努力下,燕國太子丹在秦國為人質,呂不韋意欲派張唐到燕國做國相,以此加深兩國關係,為後續的兩國攻打趙國做鋪墊。但是張唐不敢去,要去燕國就必須經過趙國,張唐曾經攻打過趙國,所以趙人對其十分厭惡,揚言:“抓張唐者,賞百畝地”。

    甘羅知道呂不韋的心思後,毛遂自薦要去勸說張唐。見面後,甘羅直接拿張唐跟白起比,呂不韋和範睢比,然後說:“白起阻止範睢攻打趙國,最後賜白綾自縊。你現在得罪呂相,你覺得你會怎麼死?”張唐無奈,只能擇日前往。

    為了能讓張唐順利經過趙國,甘羅請求呂不韋讓自己前往趙國遊說趙王,為張唐清除障礙。

    到了趙國後,甘羅一改呂不韋的謀劃。直接詢問趙悼襄王是否知道燕國太子在秦國為質?是否知道張唐要到燕國為相?趙悼襄王皆答:“早有耳聞”,於是說:“我們跟燕國搞好關係,就是為了要打你趙國,擴充中國邊界領地。不如您劃五座城池給中國,這樣中國就不用再跟燕國合謀,還能幫助你攻打燕國。”

    就在甘羅這帶有威脅語氣的勸說下,趙悼襄王同意給秦國五座城池。之後就發兵攻打燕國,總計獲得上谷三十座城邑,秦國在其中也分得了十一座城邑。甘羅回國後就被封為了上卿。

    從此事件中,確實能夠看出甘羅的機敏和口才,在能人倍出的戰國年代,也算是一抹異色。但是,就因為這樣的環境下,他若沒有其他更加出色的事蹟,是很難被歷史做銘記的。

    甘羅是呂不韋的家臣,算是呂氏一黨。呂不韋死後,秦始王曾把呂黨清理出了朝廷,甘羅或許也被清除,但是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他完全可以去他國謀個前程,歷史中不會完全沒有記載。

    總結:中國歷史上很多像甘羅一樣的人,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就讓他青史留名。但並不是他們從此就銷聲匿跡,而是他們在平凡的生活中經歷著平凡的事情,歷史不會記錄平凡。

  • 3 # 時間麾下

    這就是典型的傷仲永。文章中的仲永是少年良才,但是在之後的成長歲月中,自身的能力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有更深的積澱。導致長大以後變的平庸。

    而甘羅應該不是智慧沒積澱,而是情商沒有成長。我覺得這不應該是個歷史問題,應該是一個青少年成長路程的問題。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甘羅。甘羅,生於戰國末期,秦國名臣甘茂的孫子。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官三代了。從小耳濡目染,比普通人更能接觸到決策層,也更能瞭解到更多資訊和擁有更多資源。這都是他能成為一個政治家的便利條件。

    我們再看看他是如何被拜為上卿的。簡單的說呢就是幹成了一件嚇唬人和忽悠人的事。

    先是嚇唬張唐去燕國當相國:秦燕要聯合攻打趙國,燕國派太子丹到秦國充當人質。秦要派張唐去趙國當相國。但是張唐怕中途被趙國截殺,死也不去。甘羅毛遂自薦,親自充當說客。

    甘羅:你覺得,你和白起比誰牛?

    張唐:白起牛。

    甘羅:你覺得,曾經的范雎與當朝的呂不韋誰的權勢大?

    張唐:呂不韋大。

    甘羅:你一定知道白起最後被勒死在哪裡了。不過我真不知道你會死在哪。

    張唐:備車,我去!

    這事就被這麼解決了。我只能說人擁有的越多越害怕失去。不怕威脅的人,一定是沒什麼可以失去的。無欲則剛嘛。

    然後再忽悠趙悼襄王割讓5座城池。

    甘羅:知道太子丹正在秦國嗨皮嗎?

    趙王:聽說了。

    甘羅:知道張唐也要去趙國嗨皮嗎?

    趙王:額。。。。。。也知道。

    甘羅:知道為什麼嗎?

    趙王:???

    甘羅:就是想一起揍你!然後分你的地,佔你的田,搶你的女人,打你的娃!不過我給你條活路,要不要?

    趙王:要要要!

    甘羅:你給我秦國5座城池,我們就不和燕國聯合欺負你了。反正我該得到的也得到了,還不用打仗,你要同意,回國我就把太子丹送回去。而且這事都是燕國主謀,我們其實也不想打。我不是惹事的人,反正我要是你我忍不了。你要報仇就找他,我秦國幫你。

    趙王:給給給!要哪裡,說!

    趙國之行這就完了,連哄帶騙,趙王就送了5座城池。而且事後秦幫趙國揍了燕國,分了30座城邑,讓秦得了11座。加上趙王送的5座,用很小代價換來了16座城邑!確實絕了。回國以後,甘羅就被拜為上卿。

    但是有個問題,在後來就很少有甘羅的訊息了。史書上也沒寫。

    我們來大膽猜測一下,我估計,他和仲永一樣,少時成名,又封侯拜相(上卿基本 和宰相平齊),該有的都有了,沒有了奔頭。

    基本上往後的路有兩條:1,迷失在酒色財氣中,最後放縱過度,失了分寸,被秦王斬殺。由於不光彩,沒被寫進史書。2,年少成名,見過了太多的風雨,最後厭倦了官場,遠離政治,閒雲野鶴去了。

    我覺得後者的可能性大。雖然聰明人幹傻事的不少,但是甘家3帶當朝為官,早就過了暴發戶的心態。有更好的能力駕馭自己得到的權利。甘家又不想造反,所以自己遊山玩水的可能性大。

    其實還有一個猜測。。。。。。就是根本就沒有甘羅這個人。完全是杜撰的。哎誰知道呢。就因為神秘莫測,歷史才楚楚動人。

  • 4 # 暮登天子堂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首先要說明的是甘羅十二歲的時候拜為尚卿,而不是在宰相。在很多文章以及影視劇當中都說甘羅十二歲的時候被拜為宰相,這是不對的。

    川劇 《營門斬子》 的楊延昭和 《雪梅教子》的秦雪梅都唱到 這樣一句: “秦甘羅十二歲身 為太宰。” “太宰” 是管理王室事務的宰 臣 , 這是讚揚甘羅少年有為 ,劇中人舉他 來作為教育子女學習的榜樣。

    甘羅何許人也? 他是戰國時楚國下 蔡 (今安徽鳳台 ) 人 , 秦相甘茂的孫子。 由於他自幼聰穎好學 , 十二歲便當上了 門下有賓客三千、 家僮萬人的秦相呂不 韋的家臣。呂不韋企圖攻打趙國 ,以擴充套件 自己的封地。這時 , 甘羅主動請纓 , 出使 趙國。果然 ,他以善辯之才 ,說服了趙王 , 趙國割讓了五座城池和所攻取的部分燕 地分給了秦國。僅此一舉 ,甘羅便立下大 功 , 受賜上卿爵位。後來 ,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他撰寫的中國最早的通史 《史記》 中 , 也為這位頗有建樹的聰明孩子立了 傳 , 傳中說到 “甘羅年十二 , 為秦相文信 侯呂不韋舍人”

    遺憾的是 , 一些戲曲劇本卻誤稱甘羅十二為 “丞相”: 明人孟稱舜的 《嬌紅 記》 第二齣 《辭親》 裡小生所唱 〔鷓鴣 天〕便有 “十二甘羅已相秦 , 我今二十尚 逡巡” 之語; 川劇 《繡襦記》 的 《花子教 歌》 裡 , 張三又對比他年紀小的乞丐說: “甘羅十二為丞相 , 該你教。” 這些戲詞 , 顯然有些移位了。

    為什麼後人會把甘羅的爵位” 上卿” 誤為職任 “丞相” 呢? 或許是由於對 《史 記· 甘羅傳》斷句不確的緣故吧。在先的古籍文字是不用標點的 , 字句段落全憑 讀書人自己去劃分 , 比如從前有過這樣 一個例子: “人才十分醜陋全無一雙好 腳”。這是媒人向男方介紹物件的無標點 字條 , 本意是 “人才十分 , 醜陋全無 , 一 雙好腳” ; 可惜 , 男方斷句有誤 , 讀為 “人才十分醜陋 , 全無一雙好腳” , 那麼 , 自然姻緣不成了。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 顧炎武在 《菰中隨筆》 裡 , 點破了誤認為 甘羅是 “丞相” 的原由: “ 《史記》 `甘羅 年十二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 , 後人 誤以為 `年十二為秦相’ 作一句 , 昔人辨 之已明。” 既是前人 “辨之已明” 的訛誤 , 我們今天的演唱者理當考而究之 , 確而用之。

  • 5 # 七追風

    甘羅一定是死於“站錯隊”,而且大機率是死於20歲之前。

    甘羅一舉成名,靠的就是12歲出使趙國,用計讓秦國得到了十幾座城池。此時秦王政也剛剛15歲,還沒有親政。

    我們要理解甘羅的“離奇”遭遇,就必須瞭解當時的秦國政局。公元前247年,13歲的秦始皇被立為秦王,但是他並未親政,大小事務全部由丞相呂不韋把持。

    秦王政喜歡呂不韋嗎?當然不喜歡,他這個年齡完全可以自己說的算了。所以,秦王政很可能在13歲的時候,就在計劃幹掉呂不韋了。想一想康熙吧,14歲親政,經過兩年的準備,16歲就幹掉了鰲拜……這種事情根本不需要解釋,應該是一種“帝王本能”。

    秦王政要幹掉呂不韋,首先需要的就是扶植自己的力量,絕對忠心於自己的人。

    呂不韋也不傻,作為一個精明的生意人,一個眼光毒辣的政客,他知道自己的很危險。

    所以,呂不韋決定:秦王政不是需要培植自己的力量麼?那我就送你一個。

    (影視劇裡的呂不韋)

    呂不韋評價甘羅:“昔甘茂之孫甘羅,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孫,諸侯皆聞之。”你看,說的很明白,甘羅是名門之後,朝中權貴都知道。確實,甘羅的爺爺甘茂,曾經是秦國左丞相,後來遭人詆譭陷害,跑到齊國去了。

    這意味著什麼?甘羅屬於上層人士,名門之後,但是現在因為爺爺“叛逃”,政治前途一片黯淡。

    於是,呂不韋果斷出手,把甘羅收入自己門下。呂不韋作為秦國的實際掌權人,把甘羅拉到自己的身邊,其用意不言自明——我培養你,把你捧上去,你以後要知恩圖報。

    後來,呂不韋用自己的手段,把甘羅培養了出來,且找到了出使趙國的好機會,讓甘羅一戰成名。

    甘羅12歲被拜相,難道真是秦王政的意思?此時秦王政還沒有親政,誰能擔任上卿這種大事,他說的根本不算。所以,這隻能是呂不韋的意思,他給秦王政安排了一個年齡相仿的朋友。

    對於秦王政來說,他能不知道甘羅是呂不韋的人?

    (影視劇裡的秦王政)

    所以,此時的甘羅就很尷尬了。當秦王政認真籌備對付呂不韋的時候,甘羅就必須要“站隊”了。

    秦王政21歲即將親政時,朝廷的政治鬥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時期。如果此時甘羅還活著,也應該是18歲了,按道理說總應該留下一點歷史記錄的。

    但是他從史料中消失了,為什麼呢?大機率是因為他選擇了忠於呂不韋,而被秦王政處理掉了。透過非正常手段,滅掉呂不韋安排在身邊的這顆棋子,秦王政才能安心的籌備親政後的大動作。

    22歲這一年,秦王政迅速滅掉了嫪毐的叛亂,摔死了太后的私生子,之後又免掉了呂不韋的相職,逼得呂不韋只能自殺——這一系列舉動能順利完成,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秘密準備才行。

    所以,甘羅很可能是忠於呂不韋,成了秦王政的絆腳石,所以被秘密處理掉了。不然以他的情況,一定會成長為秦始皇身邊重要的幫手,青史留名的。

  • 6 # 音樂小妖

    古代的少年才子甘羅以12歲的年齡被拜為上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相位,但是自從他少年一戰成名後,再也沒有什麼任何的成就,難道說江郎才盡了嗎?

    大家都說甘羅相當的有才能,但是他畢竟只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或許很有頭腦,也可能過目不忘。

    只是一個才十二歲的孩子,哪怕他再聰明好學,可是學習的時間太少了。

    當時去趙國談判一戰成名,與其說是他的口才,不如說當時的情況正好形成了這樣的局勢。

    大家都需要一個相互之間的承諾,當時的趙國早就看燕國不順眼了,在自己的屁股後搞風搞雨,如果不是秦國在自己的面前虎視眈眈,趙國早就一口吞下了燕國。

    但就是這個問題,趙國一直以來不敢把自己所有的實力全部派去燕國作戰。

    而當時的甘羅正好達成了趙王的心意,再加上秦國此時也沒足夠的實力跟趙國開戰,於是大家順水推舟就把這件事給定了下來。

    雖說當時的甘羅才十二歲,但是人家的身份高呀,秦國的左丞相甘茂一直以來的口碑不錯,所以甘羅其實是拿著自己祖父的聲名在跟對方打交道。

    於是這件事就這樣辦成了,之後甘羅就成了秦國的丞相之才。

    可是問題也出現了,一個十二歲的小孩子,再怎麼聰明,也相當有限,尤其是自己還出了這麼大的一個風頭。

    很多時候,身為一個名人就要保持自己的名頭,而甘羅就是如此,為了讓自己少年天才的名聲不會掉落,所以甘羅就開始各種的小心翼翼。

    但凡成功率不高的事情,自己從來不會出手,可是大多數事情的成功率都不高,於是甘羅只能各種的低調,說白了就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承擔自己的職位,可是自己又不願意放下此時的身段。

    就好像把某個人駕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當他在這個高度嚐到了甜頭之後,或者說坐在眾人的頭頂之上後,再也不願意下來了。

    但是自己卻又沒有本事來支撐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只能各種裝樣子,也就是大道理各種的講,但就是不辦實事。

    反正跟別的交流的時候,直接拿自己當年的事蹟來說事,不管大家願意不願意聽,反正當年的事情就是自己辦成的,不服自己也去幹一件大事讓自己看看呀。

    所以到了後來我們就會發現十二歲拜相的甘羅,自從趙國這一件事之後,再也沒有任何的建樹,其實是他自己站在一個很高的高度,以至於把自己給活活的葬送了,明明還有機會再次深造,可是卻因為自己的身份等原因,最終被養成了一個廢物。

  • 7 # 好好的梵同學

    首先先要跟大家介紹一下甘羅是誰?

    可能有些人看過小說《啞舍》,對於這個名字稍微有些熟悉,其實歷史上真正的甘羅是一位少年天才,這麼說吧,他估計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為年輕的“朝廷命官”了,他也正是《啞舍》中男主人公的歷史原型人物。

    甘羅是戰國中期秦國名將甘茂之孫,年僅12歲的他曾成功遊說趙王,憑一張利齒便為秦國獲得16座城池,被當時的秦王嬴政拜為秦國上卿,一時風光無二。

    可你再接著細細看歷史,就會發現,除了他少年時期的這段傳奇經歷,其後基本就沒有被史書所記載,當然也有傳言說他是病死了,這今天也無法去考證,也姑且當做是一種說法吧。

    但我認為,其為何會如此之快的銷聲匿跡呢?還要與當時秦國朝堂之上的權力鬥爭有關。

    因為這甘羅正是當時權傾朝野的秦國丞相呂不韋的門客,而且其得以有這般傳奇經歷皆賴呂不韋的大力推薦,若不是有這位秦王的“仲父”做後臺,年紀輕輕的甘羅又怎能如此之快的升遷呢!

    就算其真的擁有非同一般的才華,可在當時的社會中,論資排輩的思想依舊是十分嚴重的,能夠依靠一功績就火速被提拔為一大國上卿,哪怕是在現在也是不可想象的。

    如此一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甘羅後期就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因為在秦王嬴政親政之後,立即就以雷霆之勢剷除了後黨和相黨,至於當初權勢滔天的丞相呂不韋也被髮配了蜀地,若非是他人求情,恐怕早就被秦王嬴政賜死了。

    雖然最後呂不韋也是在途中自盡身亡了,但呂不韋留下的龐大勢力依舊存在,其3000門客不可小覷,秦王嬴政自然也不會放過所謂的相黨餘孽了。

    而甘羅正是“根正苗紅”的呂不韋親信呀!如此之人,秦王嬴政又怎會留在身邊?以其狠辣手段,甘羅不被株連,就算是很好的下場了。

    因而在後期秦國的歷史以及統一之戰中,人們並沒有在歷史書上當初那位少年天才的身影,是有人感嘆所謂“傷仲永”,其實都不然,這一位少年天才只是無意中陷入到了政治鬥爭中,而這恰恰是所有“天才”都不可觸碰的領域,因為你的才華只會加速你的悲劇。

  • 8 # 梓元小維

    據說甘羅是秦國名將甘茂的孫子,甘茂最早經張儀、樗裡疾引薦,效命於秦惠文王,後由於政見不和,遭向壽、公孫奭讒毀,擔心被害,在攻魏國蒲阪時投奔齊國,後來做了齊國的上卿。甘茂過世以後,甘羅去做了呂不韋的門客,十二歲的時候由於幫助呂不韋說服張唐出任燕國宰相,並在出使趙國時空手套白狼,讓秦國不費吹灰之力就拿到了十六座城池而被封為上卿,可是之後史書鮮見其名,好像消失了一般。這是為什麼呢?細心推敲,或許後來,並不是甘羅再無建樹,而是他英年早逝了,沒有機會再創佳績了。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呂不韋有最大嫌疑,其中緣由,且聽我娓娓道來。

    一,呂不韋本意是想利用甘羅抬高聲望,但甘羅有自己的想法。

    眾所周知,呂不韋擅長政治投機,他能選中秦異人這個潛在儲君,自然也會考慮佈局嬴政上位後的人員配置,以便自己進一步把持朝堂。所以呂不韋收甘羅做門客,絕不僅僅由於其聰慧過人,而是呂不韋認為他“昔甘茂之孫甘羅,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孫,諸侯皆聞之。” 說白了,呂不韋就是為了抬高自己的聲望和增加政治資本。

    公元前307年,由於秦武王的突然離世,秦國政局大變,本來得勢的甘茂遭到排擠,於次年在率軍攻魏皮氏時倉皇出逃。甘茂作為張儀之後秦國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出逃在列國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由於政權不穩,秦昭王登基之初對外政策採用守勢,所以很多國家都想利用甘茂干涉秦國內政,《楚策》中就記錄了楚懷王欲相甘茂於秦、魏的事情。

    這樣的家庭背景,這樣的先祖,甘羅對於剛到秦國的呂不韋是非常有用的,正如他千金一字的宣傳門客們所書《呂氏春秋》一樣,目的性很強,只為博名,所耗金錢對於他這種巨賈而言,不過是投資而已,這在他看來是一筆一本萬利的買賣。而甘羅自小冰雪聰明,其中原委他自然也是瞭然於心的。作為名門之後,他未必從心裡臣服呂不韋,但是卻希望在秦國再創甘茂當年的輝煌。所以他投效到呂不韋門下不過也是為了利用呂不韋,實現自己光復家族的目的而言。在他勸說張唐仕燕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他是為呂不韋分憂,但是那不過是他的組合拳的第一式,他的第二式是以張唐被趙國所憎恨為由而使呂不韋派他出使趙國,第三式就是建不世之功,被秦王封賞,收回甘茂當年的封地,房產等。誰知,這套組合拳,他打的太過完美,不僅完成了對呂不韋的承諾,使張唐成功成為燕國的宰相,還兵不血刃,輕鬆讓趙國劃給了秦十幾座城池。司馬遷《史記》中對此就評價說“甘羅年少,然出一奇計,聲稱後世。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國之策士也。”

    二,甘羅屬於名門之後,貴為秦上卿,但其身死之事不見史書,可能是當權者故意為之。

    甘羅被封為上卿,不是呂不韋為他爭取來的,而是奇功之下,秦王不得不封,這雖然如了甘羅的意,但是卻深深的傷害了呂不韋。甘羅以行動向呂不韋發出了兩個危險的訊號:一就是小小年紀的甘羅,攻於算計,呂不韋都在他的謀劃之中。二就是,甘羅所圖的是秦王的賞賜,一旦與年齡相仿的秦王嬴政聯手,很可能會威脅到呂不韋的治國大計的。在這種情況下,呂不韋動了殺機,將甘羅扼殺於年幼之時,也是有可能的。雖然沒有具體史料可考,但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寫了一句“甘羅妙歲,卒起張唐。”也就是說,在他看來,從此以後史料對甘羅再無記載,是由於張唐事件,甘羅得罪了呂不韋,很快就過世了。

    三,甘羅受封秦國卻歸葬他地。

    關於甘羅最終的埋葬之地,由於歷史久遠,有多種說法,一種是說甘羅埋在安徽潁上縣,這主要是由於甘羅的家鄉是在下蔡,現在位於安徽省的潁上縣。如今那裡為了專門紀念甘羅,已經改名為甘羅鄉,並且那裡還有一個據說修在明朝萬曆年間,由潁上當時的知府主持修建的甘羅墓。到了清朝光緒年間,安徽的巡撫在離原址不遠的地方,重新建立了甘羅墓,並且為他立碑,題了“秦上卿甘羅碑”六個大字。而另一個說法是甘羅埋在了河南省許昌市的鄢陵縣。該墓曾經被考察過,斷定修建於漢朝。這座甘羅墓最為出名的,是它墓前種植的一棵百年柏樹。雖然只有7米,但據說已經有700年的歷史,現在還是鬱鬱蔥蔥,生長茂盛。無論哪種說法,都說明甘羅並沒有葬在他的封地,歸葬故里還好解釋一些,葬在許昌又為什麼呢?戰國時的縱橫家蘇代曾經評價“甘茂,非常士也。其居於秦,累世重矣。自餚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險易皆明知之。“也就是說甘氏在秦國是有一定根基的,再加上甘羅做了秦國的上卿,即使他英年早逝,他的後代子侄也是有機會在秦國發揚光大,因此如果他是正常死亡,他有很大可能會葬在秦國,可是事實卻是歸葬許昌或故里,考慮到以後的祭祀,他的至親必同往,那他收回來的甘茂的房產土地如何處理?東晉初年有一個叫甘卓的將軍,史書記載他是安徽當塗人,是甘茂的後代,那我們能不能據此推斷甘氏後人並沒有在秦國發展?也就是說甘羅得封上卿後,必然出了某種不足為外人道的變故,致使他早夭,並使得他的親人們不得不護送他的靈柩從此離開了咸陽呢?

    《東州列國志》中記載:【忽一夕,甘羅夢紫衣吏持天符來,言:“奉上帝命,召歸天上。”遂無疾而卒。】這種說法為甘羅之死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也側面反映了其死的很突然,很蹊蹺。

    ——————————————————————

    問題萬萬條,原因千千種,我是梓元,真心為您答疑解惑。只論主因,無關大小,如君惺惺惜,亦請多關注。

  • 9 # 貓爺歷史觀

    甘羅是戰國末期下蔡(今潁上縣甘羅鄉)人,歷史關於他的記載有兩件事,記載的還算詳細。一件是甘羅替爺爺解圍,另一件就是出使趙國。

    甘羅的爺爺甘茂曾是秦國的丞相,有一次得罪了秦始皇,秦始皇非要甘茂拿出公雞蛋來,否則就殺了他。這件事可是難怪了甘茂,但爺爺的憂愁被小甘羅發現後,最後小甘羅親自去見秦始皇,三言兩語就替爺爺解了圍。

    這件事後,甘羅便登上了秦國的政治舞臺。甘羅被呂不韋看中,成了他的少庶子,也就是年輕的家臣。但甘羅一舉成名,靠的卻是日後出使趙國這件事。

    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成了秦王。當時嬴政雖然成了秦國的一把手,但實際上並沒有親政,大小事務都把握在呂不韋手中。嬴政雖然稱呼呂不韋乾爹,但其實一開始就想除掉這個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絆腳石。所以,嬴政即位後就開始準備培育自己的力量,以期將開對付呂不韋。

    呂不韋不僅有恨強的生意眼光,在政治上也比較有遠見。所以,對於嬴政的那點小心思他是心知肚明。既然嬴政想擁有自己的人才團隊,那麼呂不韋就送給嬴政人才。這時,甘羅就出現了。

    甘羅是呂不韋一手培養的,他給甘羅創造了出使趙國的機會,然後讓其一舉成名,為甘羅12歲被拜為丞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甘羅成為丞相應該不是秦始皇的意思,畢竟當時他還沒有親政。

    其實甘羅也比較有能力有才華,只是站錯了隊。在秦始皇和呂不韋的明爭暗鬥中,甘羅其實很尷尬。雖然剛開始呂不韋比嬴政厲害的多,但後來者居上,最終的勝利者還是秦始皇。

    秦始皇21歲時擊敗呂不韋親政,當時甘羅應該是18歲。甘羅是呂不韋的人,最後呂不韋失敗了,甘羅後來的命運也指定好不了哪兒去。所以綜上,甘羅後來從歷史中消失也就很正常了。

  • 10 # 春秋老師聊歷史

    甘羅十二做宰相後,突然從歷史上消失了。

    有人說甘羅不久死亡了,原因傳說如下:

    秦王與王后一起對弈,讓甘羅作陪。甘羅在幫皇后拾掉在地下的棋子時,故意捏了一下王后的腳,以示對她一慣驕橫的不滿。王后大叫,要秦王斬了甘羅。

    但秦王愛惜甘羅之才,就對王后解釋說:“甘羅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才碰著而已,算了。”

    可甘羅一聽卻急忙一字一板地糾正說:“我不是不小心,是故意捏她的腳的。”

    俗話說,“女人腳光看不能摸”,何況甘羅不是摸而是捏,且捏的女人又是王后。秦王無奈,不得不依律而斬,十二歲的甘羅由此消亡。

    由於秦始皇沒有皇后,因此,甘羅因忤逆皇后而被殺只屬傳說,並無任何資料佐證。

    最合理的一種說法就是甘羅是病死了,或者是悄悄隱遁了。

    病死的可能性最大,因為古代醫療技術比之現代差距太大,很多在見天看來極普通的病,在古代就是絕症。古人平均壽命很短,不要聽信什麼上古三皇五帝都是百歲的高壽,那完全是儒家胡扯出來的。

    至於隱遁,也是後人推測。以甘羅的智慧,他或許預測到天下一統和天下大亂的跡象並存,於是選擇離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常豆腐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