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華藝術風采

    主要事蹟,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

    一、他是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王羲之高尚的道德品格,主要表現在:

    1、忠君愛國。《世說新語》記載:“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在國家處於危難當頭,王羲之能放棄閒淡之心,以國家社稷為重,這是何等境界。

    王羲之在受到奸人讒害,迫不得已辭官後,於父母墓前發誓說:“羲之敢告二尊之靈。羲之不天,夙遭閔凶,不蒙過庭之訓。母兄鞠育,得漸庶幾,遂因人乏,蒙國寵榮。進無忠孝之節,退違推賢之義,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常恐死亡無日,憂及宗祀,豈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嘆,若墜深谷。止足之分,定之於今。謹以今月吉辰肆筵設席,稽顙歸誠,告誓先靈。自今之後,敢渝此心,貪冒苟進,是有無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載,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誠,有如皦日!”在受到奸人讒害之時,王羲之沒有退縮,而是大義凜然,即使是死,也不會改變他的報國之心。充分體現了王羲之的忠君愛國思想和情懷。這就是王羲之的忠君愛國之處。

    2、仁義。王羲之無論在朝中為官,還是出使外任,都能親理政務,勤求民隱,對種種弊政深切痛恨。在護軍將軍任上,他深入調查,力欲糾治營中弊端,釋出《臨護軍教》,提出“公役均平”。在會稽內史任上,他針對吏治與賦役黑暗,努力推行慎選吏與均平賦役之策。在連年大旱、民生困頓之際,不等朝廷下令,果斷開倉賑災,救民於危難。史書贊王羲之“清貴有鑑裁”。這正是王羲之的仁義之處。

    3、孝道。據史書記載,王羲之在臨川任職期間,一直將老母親帶在身邊,悉心照料,直到母親去世,盡到了一個為人子應盡的孝道。

    關於王羲之忠孝、仁義的事蹟,史書有很多記載。以上所舉,就足以說明,王羲之是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二、他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

    王羲之有許多關於親人病痛以及個人境況記錄的手札。這些手札,文字讀來悽楚傷感。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到王羲之是一個非常重情重義、富有愛心的人。比如:《建安帖》、《姨母帖》、《庾新婦帖》、《官奴小女帖》、《喪亂帖》等等。像這樣的手札還有很多。這種對家人之愛、對朋友之愛、對他人之愛,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足以說明王羲之是一個有情有義、感情豐富的人。

    三、他是一個學養深厚的人

    王羲之的學養,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透過他發奮學習,慢慢修煉而成的。史料記載:“晉王羲之,……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王羲之從小就十分用功。

    《晉書•王羲之傳》記載:“時太尉郗鑑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鑑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鑑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這則典故同樣告訴我們,王羲之是一個多麼勤奮的人。這是他的這種勤奮,才造就了他卓越的成就。

    從他傳世的詩文,特別是《蘭亭序》,這篇文辭優美、思想深刻、情感飽滿的文章,更能證明他是一個才華橫溢、學養深厚的人。試想,一個沒有學養的人,又如何能寫出這麼優秀、被後世奉為千古絕唱的好文章?

    四、他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王羲之深受儒道思想影響。在政治上,他“忠君愛國”、“政以道勝寬和為本”、“與民安樂”體現了儒家經邦濟世的思想。在精神上,他“寄情山水”、“親近自然”體現了道玄清靜無為的思想。這雙重思想構成了王羲之思想的深刻性和複雜性。

    這在舉世矚目的《蘭亭序》中,就可窺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王羲之觀照自然風物,並不囿於自然地表層景象,而是注意捕捉自然大化的執行規律,並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進行透視,且同人的命運聯絡在一起,這就把自然昇華到道的高度,從而也使他的“澄懷觀道”“超以象外”思想得到了淨化。

    王羲之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調和了儒道,從而形成了自己獨具的思想特色。

    五、他是一個富於創造精神的人

    王羲之的主要成就,當然還在於他的書法。他的書法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轉益多師。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我們得知,王羲之一生得到過許多老師的教導。正是由於他有向這麼多老師學習的經歷,所以對他後來的書法成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創造新體。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是從當時要求的簡略出發,博採眾長,精研體勢,增損古法,一變漢魏樸質書風,損益變化了原來真、草的隸意而完成了流美靜逸的今體——行草書。對於他的行草書,後人評價說:“遒媚勁健,千變萬化,純出自然。”

    3、倡導“書意”說。王羲之在《自論書》中說:“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這裡,王羲之第一次提出了“書意”這個概念。所謂“書意”即書法的精神意蘊。王羲之認為,書法可以用來抒發人的思想感情。王羲之“寫意書法”說的提出,將書法推向了精神境界的層面,書法從此由實用走向藝術。王羲之是“晉尚韻”書風的重要發揮者。

    4、將中庸之道融合到書法當中。王羲之是儒家中庸之道和道家“自然清淨”的踐行者。他最大的成就在於,將“中庸”和“自然”之道融合、滲透到書法當中。將書法又一次推向哲學的層面。他的書法“不激不利,而風規自遠。”“思慮通審,志氣和平”,就是明證。

    5、對後世影響。王羲之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孫過庭說:“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指歸。”羊欣說:“博精群法,古今莫二。”張懷瓘說:“在千百年間得其妙者,不越此數十人。各能聲飛萬里,榮耀百代,惟逸少筆跡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質自然,丰神蓋代。”李世民更給予很高的評價:“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等等。由此可見,王羲之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可以想見的。從千百年來人們競相學習王羲之的書法狀況看,如果沒有相當大的影響,王體是不可能一統整個書壇的,更不可能成為傳統意義上的主流書法。

    綜上所述,王羲之是一個真正德藝雙馨的人,是個真正受萬世敬仰的人。在道德淪喪、價值觀念扭曲的當下,倡導全面、深層次學習王羲之,尤顯意義重大。我們不光要學王羲之的書法,更要學王羲之高尚的道德品質、博學深厚的學養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把“作書先做人”當做座右銘。惟有此,才無愧於“書法家”這個稱號。

  • 2 # 龍銘書客

    我練習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多年,從我對他的瞭解,他之所以被後人推崇為“書聖”,並不單單是因為他的書法造詣,他是一個多方面的人才,貴族後裔,還是一位將軍,精通詩文、書法等方面。特別是書法對後世的影響巨大,但後人對他的才能和趣事能廣為傳頌,還因為他的人品。

    記得小時候學書法時曾聽過很多關於他和教育後代的故事,比如: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竹扇題字、巧補春聯、吃墨、當鋪換字等等,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故事都傳頌了為人處世態度,對平民百姓的愛護以及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最為經典的當為蘭亭序,不單單是在書法上被列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文學方面也是一座豐碑,其中不但有美文妙語,還有對人生境界的一種豁達。我們後人在學習他的書法的同時,還要學習他精神,不斷地更新自我,做到內心充實,才能不被外界表象所迷惑,在成長中不停地進步。

  • 3 # 方寸拙言

    在回答問題之前,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書聖"的人物生平。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今山東臨沂人,南渡後居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從書法造詣、歷史貢獻等角度來說,書聖的一生是光輝燦爛、偉岸不朽的一生。個人認為,其一生最值得後人學習的事蹟頗多,現將其部分有代表性的分享共勉。

    1、書法造詣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薰陶。當代留美書法新秀劉鐸曾讚歎:“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薰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後代書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已置身於新的歷史層面上。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 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從這段話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斷開拓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的經歷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鍾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鍾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一搨瓘直下”。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一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鍾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2、道教情緣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 “登峰造極”的高度。究其成因,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書籍、道合一有很大的關係。土生土長的道教,很早就產生道教符。在抄寫經書時,必須由精於書藝的經生抄寫,而在書寫經本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歷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多是有名的書畫家,他們修身養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王羲之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將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產生了具大的藝術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著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東晉時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從上到下,奉信黃老學說。《晉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記載,王氏家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又精通書道。”《道經》中記載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晉嚮往神仙之靈虛,邁行放達於天台北門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潛夫論》記載:“因氏王氏,其後子孫,世喜養性、神仙之術。”

    3、入木三分

    王羲之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玡王氏,他七歲就擅長書法。傳說晉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歎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4、書成換鵝

    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5、相聚蘭亭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天時地利人效果發揮極致,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6、竹扇題字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路過山陰城的一座橋。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7、巧補春聯

    大書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親手寫春聯貼之於門。因為他的字號稱“天下第一行書”,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難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聯一貼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舊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對聯的人一看此八個字太不吉利,便掃興而歸。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後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聯的人見春聯變了樣,皆讚歎不已,拍手叫絕。

  • 4 # 神韻軒書法

    一,巧補春聯的故事

    書聖王羲之每年除夕都要寫春聯貼到門上,因為他的字藝術價值高,每年除夕他的春聯貼出之後,晚上就被人偷走。

    這一年除夕,王羲之依然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上聯和下聯只寫了一半,留下了下半截沒寫。因為這幾個字的春聯不吉利,所以想偷對聯的人就此罷手,空手而歸。

    到了寅時,王羲之補了後半截,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第二天早上,想偷春聯的人見了,都十分讚賞。

    二,入木三分的故事

    傳說當年皇帝有一天要到北郊去祭祀,讓他在一塊木板上寫字,再由工匠雕刻。由於墨跡印到木板裡面去了,木板是浸墨的。刻字的工匠把木板削了幾層,削進三分深才見底,木工驚歎他的筆力驚人,競能入木三分。後來人們就用入木三分來形容書法的筆力雄勁。

    三,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小時候練字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的母親就讓書童給他送吃的。有饅頭和蒜泥。

    當他母親去看他時,便捧腹大笑。原來王羲之一邊吃饅頭一邊讀帖,誤將墨汁當成蒜泥蘸著吃,弄得滿嘴是墨。直到他母親哈哈大笑,才醒悟過來。

    (以上圖片書法作品為王羲之書。)

  • 5 # 定慧堂書法堂主

    王羲之從小練習書法非常的勤奮刻苦,有時都廢寢忘食,有一次寫書法太認真,吃飯的時候不小心把墨汁都遲到嘴裡了,

  • 6 # 弄墨人3476384831199

    首先肯定的說就是王羲之臨池學書的發憤精神就是我輩最應學習的,俗話說:“熟練五十年,深熟須一生。”

    其一,王羲之諸體兼善,尤其是他創作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是我們學習的最經典範本。《蘭亭序》中(一)不肥不瘦,動中寓靜,方圓並用,剛柔相濟,疏密得宜,奇正相錯,骨肉相稱,文質相符。(二)能將人為創作的美與自然美和諧地統一起來。(三)神奇變化,豐富多彩。(四)字形妍美,體勢雄強,於蒼勁中姿媚躍出,從而表現出一種飄逸瀟灑、精勁遒健的自然風度,有“龍躍天門,虎臥鳳闕”之勢。

    其二,因王羲之天資聰穎,從小受家庭薰陶,耳濡目染,對書法的領悟極深。後來他又遊歷名山大川,觀摹學習李斯、曹喜、蔡邕、梁鵠和鍾繇等大家的書跡,博採眾長,兼取各法而融會貫通自成一家。

    其三,王羲之在書法中精研體勢,使楷書完全獨立於隸書,並進一步革新和發展了行書和草書藝術,建立了可供後人效法的楷、行、草書的規範模式。王羲之還把書法作品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完美地結合起來,把書法技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書法藝術進入到多姿多采的境界。這也就是兩漢樸厚之風至此一變,由於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的影響和傑出成就,因此被後為尊為“書聖”。

    其四,王羲之從小練字十分刻苦,他練字寫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個小水池,他經常在這個小水池洗毛筆和硯臺,後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這個小水池就被人們稱為“墨池”。後來王羲之的字寫得非常好了,但他還是堅持每天練字。

  • 7 # 跨文化

    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王羲之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書法成就

    王羲之的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勤奮好學

    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王羲之的成就來自勤學苦練。勤奮帶來的碩果,就是留下了各體書法:他的草書作品有《十七帖》《初月帖》《行穰帖》《龍保帖》《上虞帖》《長風帖》《賢士帖》《飛白帖》《平安帖》等,行書和楷書也有很多作品傳世。

    摺疊竹扇題字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路過山陰城(今浙江紹興)的一座橋。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很快賣完了。

  • 8 # 藝海一粟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琅琊臨沂人,曾當過右軍將軍,所以也叫王右軍。王羲之早年師從女書法家衛鑠(衛夫人)學習書法,後又轉益多師,以鍾鎐出師表,索靖的書法用功最勤,草書次東漢張芝為師,張芝世稱草聖。是草書成熟的創造者。王羲之學書勤學苦練,在會稽山陰練字時,曾經把門前的一池水因為洗硯而盡黑,時稱墨池。可見王羲之下的功夫有多大。後來王羲之學書有成,名聲在外,有一天王羲之去道觀遊玩,看到觀裡有一群鵝很可愛,就想買幾隻,道觀道一上說,你不必出錢,只要給觀裡寫一幅黃庭經,這一群鵝雙手奉送。王羲之聽後,慨然應允,隨即手書一幅黃庭經,換了一群鵝。一時傳為佳話。唐人有詩云,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這就是王羲之最著名的兩個故事。

  • 9 # i書畫

    《蘭亭序》本身就值得學習。就文字本身,他行文優美,同時立意深刻,提出了生死事大。這是一種生命的反思,如同當年釋迦牟尼佛雖然生活優越,但是一單自己偷偷出了王宮就發現人有生老病死的苦惱,於是決定放棄王位,尋求解脫。

    個人認為王羲之的《蘭亭序》字好,就好在一:智商高,情緒佳,功夫深,字如其人,他能很好的平衡,很好的駕馭變化,能長久耐心的磨練,所以能當官啊!其二:超逸,還是字如其人,他的字有法度,但是同時又很超越,不落俗套。這一點,可以透過他的人生軌跡有所提現,據說他曾經接到國家認命做國防部長級的高官,但是他放棄了。為啥?累呀!人的生命豈可被名利鎖死!王的字裡這些性格與做人的灑脫都有所體現。

  • 10 # 塗銘軒

    由於王羲之《蘭亭序》是魏晉風度的審美典範,而魏晉風度的審美風尚對後世書畫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故而《蘭亭序》對後世書風的影響是任何一件作品都難以比擬的。王羲之書風對後世的影響有時表現為後人對他的技法的學習,有時則表現為後人對他的藝術精神(魏晉風度)的理解和把握。前者對後世書法產生了消極影響,後者則促進了書法藝術理論和實踐的深入。本文限於篇幅,僅從各個時代擷取有代表性的書家來分析王氏書法的影響。

    唐代立國之初,太宗李世民為政治文化統一的需要提倡南朝文化,其於書法,更出於個人的審美趣味,極力推崇王羲之。先是在史官編纂《晉書》時,親為王羲之作傳論;而後是於貞觀初年下詔,出內府金帛徵求王羲之墨跡,並命“弘文館”(唐代專門的書法機構)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鑑別編目,又御選榻書人精工榻模,廣為流傳。為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可謂不遺餘力。李世民極力推崇王羲之書法,除了因國家政治文化統一需要外,個人的審美情趣尤其值得考察。其所作的《王羲之傳論》稱:

    ……所以詳察古今,研今自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風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在《傳論》中,李世民歷數各家之短,獨贊王羲之書“盡善盡美”。指出王羲之書法技巧之精湛“點曳之工,裁成之妙”,評價王羲之書法的韻味“煙霏露結”,“鳳翥龍蟠”。初看起來,李世民欣賞的是王羲之書法的“盡善盡美”,其實,王羲之之所以能折服帝王之尊的李世民,除了王羲之書法形式之美而外,更深層的是形式之中所蘊含的神韻。這似乎令人費解,其實作為萬人之尊的皇帝,一方面需要“治國平天下”,在“治國平天下”中實現自我價值,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因而,在其書論中鼓吹“筋骨”、“骨力”,甚至以兵喻書,把書法比作打仗。(見李世民《論書》)。另一方面,當個體價值在社會群體中得以實現後,思考個體身心自由與健全的道家哲學就成了“高處不勝寒”的皇帝也不可或缺的了。因而,李世民折服“神氣沖和”。優美無比的王書,主張“思與神會,同乎自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李世民《指意》),這才是李世民“尊王”思想的本質所在。從現存李世民書法《晉祠銘》來看,完全是王羲之書作的翻板,影響可見一斑。

    李世民“尊王”的審美傾向,確立了王羲之“書聖”的地位,直接影響了“初唐四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和薛稷的書法創作,使初唐書法籠罩在尚“意”書風之中。如果說李世民和“初唐四家”的書法創作還僅只是側重對王羲之書風的繼承而無多少新意的話,那麼盛唐的顏真卿、張旭、懷素的書法創作則完全是對王羲之書法藝術精神的弘揚與創新,使唐代書法達到了鼎盛時期,也奠定了唐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顏真卿行書是沉抑頓挫、至剛至大的儒家面目,其行書追求自然,不計工拙,隨處可見的塗抹無不給人以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和強烈的震撼力;張旭的草書氣勢連綿,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有吞吐洪荒的氣慨;懷素的草書絕去人間煙火,如一縷清煙。從表現形式看,顏真卿、張旭和懷素的書法與王羲之書風截然不同,但其藝術精神卻是共通的。王羲之書法強調自我、張揚個性、得意忘形,借漢字線條抒寫性靈的創新的藝術精神在顏真卿、張旭和懷素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也正是他們抓住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本質,才使這三位在書史上成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家。

    宋代有成就的書法家“蘇”、“黃”、“米”、“蔡”(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同樣抓住了魏晉風度的審美本質,繼承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精神並使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小說中你最敬佩的女性角色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