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譚天說帝

    關於唐朝我們知道有它輝煌的記載,貞觀之治,政啟開元,大中之治,還有它由盛轉衰的導火索——安史之亂,有人說安史之亂是唐朝轉衰的根本原因,其實不然,安史之亂只是加速的唐朝的衰落,沒有什麼王朝會一夜之間氣數已盡而直接消亡的,安史之亂並不是開頭,在大唐盛世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隱藏了諸多禍患了,讓我們一起來聊聊。

    在大唐盛世持續的這段時間,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後來的武則天與唐玄宗的政啟開元,這段時間中,唐朝內部就有動亂,但國力卻沒有拉下,反而穩步提高了。唐太宗和唐高祖以及後來的武則天唐玄宗都是聖明之主,他們任命賢能,鼓勵生產,這使得大唐在開元這期間達到了頂峰。

    但盛極必衰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無處可尋的,在這盛唐時期,百姓甚至可以做到夜不閉戶,可想而知當時的社會是怎樣的穩定,和諧。為了將這種局面持續下去,甚至更進一步朝廷便不得不加大剝削,土地兼併,開始的時間還沒什麼,但問題卻已經慢慢滋生了。

    大唐從開國起邊疆便時不時被異族所侵擾,因此以大唐當時的實力自然不會慣著他們,唐太宗出兵直搗黃龍,滅掉薛延陀,高昌和吐谷渾。而唐高宗也是滅掉了西突厥等一些邊境的不安分國家,女帝時期武則天也向邊疆地區頻頻用兵,應對這契丹的騷擾。這些戰事就像彈簧一般,壓的越重,反彈力度越大,直到唐玄宗時期,所有的邊境問題一股腦的都來了,這時唐玄宗派兵去平亂,每次出動軍隊數量的很龐大,但是結果卻出師無果,徒耗錢糧,損失巨大。加之唐玄宗在位時間很長,在前期的開元盛世建立之後,心願漸足,加之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進取心減退,便慢慢的放鬆了朝政,使得朝政漸漸的荒廢,這導致唐朝的社會制度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唐玄宗後期,當政的官員一味的斂財,不顧及國家的利益,自私自利這更加劇了唐王朝的衰落。

    安史之亂

    不只是文吏治理中出了錯誤,在軍事制度上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唐玄宗之前,在當時的社會是沒有僱傭兵存在的,都是平民百姓,在沒有戰亂的時候務農,打仗的時候應徵入伍。在先前的經濟制度上使用屯田制和均田制,人們由於制度的影響被拴在了土地上,這樣就有很充足的兵源。而到了唐玄宗時期,先前的府兵制就已經瓦解,因此便使用募兵制,這種體制本身並沒有什麼壞處。因為邊境問題,朝廷年年出兵這就使得一些將領的身家逐漸增大,而權力的鬥爭使得不少有真才實學的將領慘遭殺害與放逐,這一段時間裡,朝廷沒有任何的監督和預防措施。即使有的人提出了這方面的弊端,但是唐官已經腐壞的不成樣子,下級欺瞞上級也就不了了之了,這也就間接的促成了安史之亂的發生。

    一、飽暖思淫慾所帶來朝廷風氣的漸漸腐壞。

    二、國家的制度沒有根據國情進行合理制定,換句話說是沒有與時俱進。

    三、封建經濟體系本身就具備著分散性和侷限性,容易被外來因素所分割。

    四、沒有憂患意識,在面對這盛世時沒有為後來可能存在的禍患進行考慮。

  • 2 # 歷史影錄

     

    盛唐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期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王朝。尤其在唐玄宗當政時的開元年間,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階段。唐朝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華人多自稱為唐人。然而“安史之亂”的八年戰火,終結了唐朝的繁榮強盛,唐朝由盛而衰、一蹶不振,後世的封建王朝,再也沒有一個能達到盛唐時期的高度。雖然普遍認為“安史之亂”是唐朝衰落的罪魁禍首,但我認為並不是真正的原因,那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認為府兵制的失敗,是唐朝衰落的主要原因,而“安史之亂”正是這一結果導致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府兵制,中國古代兵制之一。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閒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

      說到這裡,大家肯定要問了,怎麼唐朝的府兵這麼悲催,打仗還要自己自備武器和戰馬,政府怎麼什麼都不管?

      聽我慢慢道來。當時唐朝的戶口本分九等,就是根據各家經濟狀況分成九個等級。根據當時法令,下三等民戶,是沒有當兵資格的。看到了沒有?在唐朝前期府兵制實行的時候,不是你想當兵就能去當的,要看出身的,說的更直白點就是窮人就別想上戰場殺敵報國了,好好在家種地吧。

      既然如此,那去當兵的都是什麼人?根據法令,只有在戶口九個等級裡的上等、中等之中,自己願意當兵的,由政府挑選出來,讓他去當兵服役。當然國家不給他們發軍餉和裝備,武器、戰馬自備。但政府會免除他們的租庸調,就是他們不必向國家上交糧食、布帛還有服勞役。

      那府兵制的好處在哪裡呢?

      一是,使唐朝士兵個個裝備精良,無形中提升了戰鬥力。由於這些府兵家庭條件都不錯,他們的兵器、馬匹、衣服都是自己自備的,因為他們不用向國家交納賦稅和服勞役,所以有力量自備武裝,鍇甲衣服長短肥瘦都比較合身,刀槍輕重也能配合他的體力,戰馬的性格也懂得。他的生命要靠這些,前途立功也要靠這些,所以一切衣甲、兵器、馬匹都很好,很講究,很精良。

      第二,由於府兵的兵員都是家境富裕殷實的良家子,他們是在自願的情況下,從全國各地的富戶中選拔出來的,並不是強徵的,他們從軍打仗並非為了生計,加上政府社會對軍人也比較尊重,他們從軍有很高的榮譽感,自己也有報效國家的使命感,因此士氣一般比較高昂,作戰意志很頑強,戰鬥力很強。絕非強徵入伍軍心渙散的烏合之眾所能比的。

      第三,為唐朝政府節省了龐大的軍費開支,客觀上講又減輕了唐朝普通百姓的負擔。當時唐朝大概有600—800個折衝府,折衝府又根據士兵的數量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若假定這800個府都是中府的話,全國有80萬軍隊,大概最少也很40萬。而這40——80萬軍隊,不需要唐朝政府出一文錢、一粒米,因為他們自己有田地,自備武器、戰馬等作戰物資。說到這裡,不得不說府兵制實行的時候,唐朝政府的財政負擔真輕,連軍費都省了。由於政府不用承擔軍費開支,軍費等於由富人負擔,普通窮人家就不用交納高額的苛捐雜稅,普通民眾的負擔非常輕,我認為這也是唐朝能夠民富國強的原因。

      唐初就根據這個府兵制來統治全國,同時向外發展,變成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唐朝疆域

    後來府兵制度失敗了,也間接導致了“安史之亂”。那府兵制為什麼失敗了呢?

    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初唐以後戰事頻繁、防禦線延長、兵役繁重。原來防戍有一定的番休期限,後來常被強留以至久戍不歸,就是軍隊沒有復員,沒有休息了。導致人民避役,兵士逃亡。

      第二,唐朝政府和軍隊對戰沒府兵家屬的撫卹慰問日漸鬆懈,不及時不到位不加重視,漸失人心。唐初府兵外出打仗陣亡,軍隊立刻把名冊呈報中央,中央政府也馬上下令給地方,立刻由地方政府派人到死難士兵家裡去慰問,給予撫卹和褒獎。這等事關係極大,尤其在軍隊精神上,有巨大的鼓勵作用。但後期軍隊和政府對待這件事,就越來越不上心了,甚至不管不問,戰死計程車兵似乎就白死了,人心就涼了。

      第三,府兵地位的低落。唐初承前代遺風,對於衛士比較尊重。唐太宗時,到中央宿衛的府兵,皇帝自己也時常同他們在宮廷習射,政府看得起他們,他們也覺得很光榮。但到武后時,番上衛士往往被貴族官僚借為私家役使,導致社會上以充當府兵為恥辱。

      第四,唐高宗以後,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府兵徵發物件主要是均田農民,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徵點制失去了賴以實行的經濟條件。這樣,玄宗統治初期,府兵逃散的情況日漸增多,以致番上衛士缺員,徵防更難調發。

      後方兵源枯竭,唐朝政府有錢有勢,不在乎,臨時買外華人當兵。邊疆上都變成外國兵。安祿山、史思明、安思順、哥舒翰、高仙芝,看他們名字是中國式的,而且是中國的邊疆大吏,實際都是外華人,寄付國防重任的實際都是外華人,這是非常危險的。這正是府兵制失敗導致的後果,這一後果直接導致了之後胡人邊將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亂,讓大唐從此走向衰落。

      參考資料《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 3 # 康285458486

    是時間,每一個朝代就象人一樣有少年期,青壯年期,老年期,最後死亡,只不過壽命因原因不一樣,所以活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

  • 4 # 奔跑的阿東

    盛唐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楊貴妃嗎?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關於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根源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唐玄宗寵愛楊貴妃的緣故,將衰落的責任全部歸結給楊貴妃,認為唐亡於“女禍”。此種觀點只是對歷史現象的狹隘審視,完全掩蓋了歷史本質,不足以論。另有人認為玄宗後期的用人不當及政治腐敗導致了由盛轉衰。此看法則客觀地反映了歷史現象,但還未能深刻洞察歷史的內在規律。

    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根源,是源於中國自古以來的君主專制制度,這種自秦漢以來便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制度的特點是:將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集於一人,皇帝擁有無上權力,個人意志決定國家一切。雖不缺乏完善的法典、司法機關和監察機關,但其完全被統治者掌控,根本沒有獨立性,執行是否正常取決於皇帝的好壞,因而很難有效地監督、制裁皇帝及其官員的違法行為。法律不過是皇權的附庸,是可以隨意修改、廢除的,它的存在完全是為統治者的特權服務的,是奴役人民的工具。

    明清之際大思想家黃宗羲就尖銳地指出:“三代以下無法”。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導致腐敗。在專制社會中即使統治者對人民肆無忌憚地奴役、剝削、殺戮,隨意揮霍人民的勞動果實,來滿足個人的貪慾,也可不受法律制裁,這就不可避免產生腐敗。

    隨著盛世的到來,唐玄宗便沉醉於奢華糜爛的生活,個人貪慾極度膨脹,各級官員為滿足帝王貪慾從而使個人飛黃騰達就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楊國忠就是靠橫徵暴斂而得到玄宗寵信的。另一方面,得到寵信的官員為維護其權勢地位,便排除異己、結黨營私,這就使賢臣的治國良策得不到推行,奸滑、無能官員充斥統治機構。

    李林甫在得到玄宗寵信後,嫉賢妒能,迫害了張九齡等賢臣,大力構築自己的黨羽,官僚機構從此敗壞。這些腐敗現象形成的根源,都是專制制度下,法律對統治者缺乏約束力造成的。權大於法的專制制度,為一切腐敗現象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是導致中國數千年來無法根除腐敗的根本原因。

  • 5 # 亮子混剪

    毫無疑問,安史之亂就是盛唐由盛轉衰的直接原因,而且這個觀點如今已經被寫進了教科書中,所以安史之亂可以說就是一個轉折點。但是目前也有一個觀點是這樣說的,說是武則天繼位後這段時間,才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看看。

    安史之亂那叫一個亂,我實在都想不到,這段歷史是否是真實的,這麼假而且這麼噁心。安祿山被兒子給宰了,只當了一年的皇帝,然後安祿山的兒子又被安祿山得一箇舊部下給宰了,然後這個舊部下又被自己的兒子給宰了,我就實在不明白,安史之亂怎麼就這麼噁心,這麼亂呢?說到底為了權力,這一個個連老子都不放在眼裡,說殺就殺。不過話說這也是李世民開的好頭,民間對於這樣的事情早已經習以為常了。

    為什麼說安史之亂讓盛唐由盛轉衰?因為唐朝為了平息這場叛亂那基本上是動用了自己所有的兵力,而武力衰弱了,那麼國家明顯就不安全了,再加上安祿山直接給唐玄宗給幹到了四川,皇室政權都不穩定了,這民間老百姓能穩定麼?於是乎這段時期政局動盪社會非常不安定,而且國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削弱。所以盛唐由盛轉衰,安史之亂絕對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話說武則天有沒有問題?武則天的問題也很大,武則天登基之後為了排除異己,大肆屠殺朝中舊臣,這也釀出了一樁樁血案,此外,在外交政策上,武則天也是非常的欠考慮,她為了能更好的控制這些邊塞少數民族,於是她提出了讓這些民族的皇室派人質來長安。

    本以為這樣這些少數民族的人就會非常的老實,但是沒想到這些來的人質都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把大唐的軍事情況摸得一清二楚,這也為他們造反提供了很好的幫助,於是我們看到武則天時期是經常有外族戰爭的,其中比較知名的就是營州事變。所以這種少數民族政策也的確是對大唐沒有任何好處,可是相比之下,武則天的過錯不是直接原因,所以我認為安史之亂還是直接導致唐朝衰落的直接原因,或者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 6 # 似水年華146028344

    我認為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經了八年的安史之亂的催殘,人民留離失所,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也是每個朝代發展的規律!

  • 7 # 春暖花開餵馬劈柴

    封建王朝的興衰更替,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性質決定的。王朝建立初期百廢待興,開國君主能力強,官員比較廉潔,農民能夠分得足夠的土地。王朝後期,政府腐敗,土地兼併嚴重,人民活不下去了,紛紛揭竿而起,最後由一個能力強的人整合各方勢力,推翻舊的王朝,如此迴圈往復而已。封建制度本身並沒有改變,所以王朝不斷更替,其興也渤焉,其亡也乎焉,這就是黃炎培說的歷史週期律。說了這麼多,我總結四個字封建王朝的盛衰都離不開四個字‘土地兼併

  • 8 # Kay說歷史

    政治上:唐玄宗後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政治腐敗,終於導致安史之亂。

    經濟上:八年戰亂使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唐朝從此由盛轉衰。

    軍事上:安史之亂後唐朝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政、朋黨之爭的混亂局面。

    社會上:土地兼併嚴重,階級矛盾尖銳,終於引發了唐末農民戰爭。在農民戰爭打擊下,唐朝名存實亡。

  • 9 # 御史大夫001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分水嶺。安史之亂以後的唐朝皇帝,也不如以前的皇帝有作為。壽命也比較短,直接影響了政策的延續性。軍事上由於設了節度使,也為以後國家分裂埋下禍根,中央集權受到了嚴重消弱。這些都是轉衰的原因。

  • 10 # 舟舟說歷史

    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並設立節度使,導致節度使手握重兵,而中央的防禦過於薄弱。

    唐朝自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後,經過唐太宗等多位皇帝的治理,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國力和經濟文化水平達到頂盛。

    唐初府兵制

    唐朝時期國家實行均田制,因為唐初經過戰亂,人口銳減,所以均田制可以得以順利的實行。經過了幾代皇帝的精心治理,唐王朝人口激增。人口激增導致每個人分的土地嚴重減少,於是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農兵合一的府兵制度不適合當時的情況,農兵合一即農田繁忙時種地,需要打仗的時候,自帶乾糧跟隨中央上戰場。由於土地兼併嚴重,很多窮苦的農民的土地被大地主私吞了,到了打仗的時候沒有足夠的乾糧,還會出現逃兵等現象。

    唐玄宗改府兵為募兵制

    於是到了唐玄宗時期,唐玄宗開始實行募兵制。即中央招募士兵,給他們軍餉,士兵在軍營裡進行集中訓練。到了公元737,公元738年。唐太宗把邊境的府兵全部改為募兵。

    設定節度使

    在唐睿宗時期還設定了節度使,到了唐玄宗時期又加設節度使。著名的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就是手握三個地區的節度使,一人統帥15萬兵強馬壯且經過嚴格訓練計程車兵。並且這些士兵因為是募兵制招進去的,所以對安祿山特別的忠心。而中央僅僅只有七萬的禁軍,並且中央的禁軍缺少訓練。根本打不過安祿山的軍隊。

    而安史之亂只是一個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安史之亂以後藩政割據嚴重,唐朝開始由盛轉衰。

  • 11 # 農戈

    唐朝的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一、飽暖思淫慾所帶來朝廷風氣的漸漸腐壞。

    二、國家的制度沒有根據國情進行合理制定,換句話說是沒有與時俱進。

    三、封建經濟體系本身就具備著分散性和侷限性,容易被外來因素所分割。

    四、沒有憂患意識,在面對這盛世時沒有為後來可能存在的禍患進行考慮。

  • 12 # 月夜luck

    關於唐朝我們知道有它輝煌的記載,貞觀之治,政啟開元,大中之治,還有它由盛轉衰的導火索——安史之亂,有人說安史之亂是唐朝轉衰的根本原因,其實不然,安史之亂只是加速的唐朝的衰落,沒有什麼王朝會一夜之間氣數已盡而直接消亡的,安史之亂並不是開頭,在大唐盛世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隱藏了諸多禍患了,讓我們一起來聊聊。

    在大唐盛世持續的這段時間,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後來的武則天與唐玄宗的政啟開元,這段時間中,唐朝內部就有動亂,但國力卻沒有拉下,反而穩步提高了。唐太宗和唐高祖以及後來的武則天唐玄宗都是聖明之主,他們任命賢能,鼓勵生產,這使得大唐在開元這期間達到了頂峰。

    但盛極必衰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無處可尋的,在這盛唐時期,百姓甚至可以做到夜不閉戶,可想而知當時的社會是怎樣的穩定,和諧。為了將這種局面持續下去,甚至更進一步朝廷便不得不加大剝削,土地兼併,開始的時間還沒什麼,但問題卻已經慢慢滋生了。

    大唐從開國起邊疆便時不時被異族所侵擾,因此以大唐當時的實力自然不會慣著他們,唐太宗出兵直搗黃龍,滅掉薛延陀,高昌和吐谷渾。而唐高宗也是滅掉了西突厥等一些邊境的不安分國家,女帝時期武則天也向邊疆地區頻頻用兵,應對這契丹的騷擾。這些戰事就像彈簧一般,壓的越重,反彈力度越大,直到唐玄宗時期,所有的邊境問題一股腦的都來了,這時唐玄宗派兵去平亂,每次出動軍隊數量的很龐大,但是結果卻出師無果,徒耗錢糧,損失巨大。加之唐玄宗在位時間很長,在前期的開元盛世建立之後,心願漸足,加之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進取心減退,便慢慢的放鬆了朝政,使得朝政漸漸的荒廢,這導致唐朝的社會制度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唐玄宗後期,當政的官員一味的斂財,不顧及國家的利益,自私自利這更加劇了唐王朝的衰落。

    安史之亂

    不只是文吏治理中出了錯誤,在軍事制度上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唐玄宗之前,在當時的社會是沒有僱傭兵存在的,都是平民百姓,在沒有戰亂的時候務農,打仗的時候應徵入伍。在先前的經濟制度上使用屯田制和均田制,人們由於制度的影響被拴在了土地上,這樣就有很充足的兵源。而到了唐玄宗時期,先前的府兵制就已經瓦解,因此便使用募兵制,這種體制本身並沒有什麼壞處。因為邊境問題,朝廷年年出兵這就使得一些將領的身家逐漸增大,而權力的鬥爭使得不少有真才實學的將領慘遭殺害與放逐,這一段時間裡,朝廷沒有任何的監督和預防措施。即使有的人提出了這方面的弊端,但是唐官已經腐壞的不成樣子,下級欺瞞上級也就不了了之了,這也就間接的促成了安史之亂的發生。

    一、飽暖思淫慾所帶來朝廷風氣的漸漸腐壞。

    二、國家的制度沒有根據國情進行合理制定,換句話說是沒有與時俱進。

    三、封建經濟體系本身就具備著分散性和侷限性,容易被外來因素所分割。

    四、沒有憂患意識,在面對這盛世時沒有為後來可能存在的禍患進行考慮。

  • 13 # 重點直擊

    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制度上的問題,不是說封建制度是唐朝的政治軍事制度的問題,是政治和軍事的割裂,是地方和中央政治軍事上的問題。盛唐由盛轉衰的轉折-----安史之亂是唐朝經歷了一百多年的軍事政治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制度上的問題,不是說封建制度是唐朝的政治軍事制度的問題,是政治和軍事的割裂,是地方和中央政治軍事上的問題。盛唐由盛轉衰的轉折-----安史之亂是唐朝經歷了一百多年的軍事政治制度發展的必然結果,就算大老闆李隆基不沉溺酒色而是勵精圖治也不過是推遲動亂爆發的時間而已,就算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張三李四什麼的動亂 ,就像是西漢的七國之亂一樣,七國之亂是發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由於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七國之亂也是政治軍事制度發展的結果。區別是大漢在漢景帝的領導下繼續強大而大唐由於李隆基的沉溺酒色從而由盛轉衰。那麼唐朝的問題是什麼呢?

    第一,經濟上,均田制的崩壞。

    高宗、武后以來,均田制漸趨破壞,流民、逃戶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玄宗時期曾採用很多種辦法試圖解決。一是重申均田法令,嚴禁流徙;二是檢括客戶,聽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戶充軍。在這幾種辦法中,前兩種都失敗了,而募流民客戶為兵的辦法雖能誘得“通逃者”“爭出應募”,暫時解決了社會問題,卻使這批人漸漸成為僱傭兵而不可卒去。於是,由於均田制度的崩潰,導致了唐兵制從府兵的徵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第二,軍事上,府兵制末路,募兵制走強,成為主流。

    唐初時,府兵制為國家提供了大批的軍隊,是大唐開疆拓土威凌四方的基礎,但是不適合和平時期,唐初全國府兵68萬,京師附近便有26萬。而天寶元年(742年),全國軍隊57萬,邊地竟有49萬。《資治通鑑》記載,“猛將精兵,皆聚於西北,中國無武備”。

    第三,節度使權利越來越大。

    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大旗),威儀極盛。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七四六年,任王忠嗣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兼朔方、河東節度使,掌握天下勁兵,威權之重,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節鎮。於是外重內輕。

    第四,唐玄宗沉溺酒色,任用奸佞等等內部的問題就不用說了。

    所以說,盛唐由盛轉衰的根本是制度的問題。

  • 14 # 羅納爾多愛吃火鍋

    唐朝從唐玄宗後期開始衰落,主要有以下原因:

    1.皇帝天天不理朝政,沉溺女色,沒事寫詩唱歌。

    2.小人當政,親小人,遠賢臣,諸葛亮老人家都說了,這傢伙忘了!

    3.給沉重打擊的還是安史之亂,藩鎮勾結一起來叛亂,耗費了唐朝的國運。雖然後來硬撐了一段時間,但是也是苟延殘喘,最終被朱溫所滅。

  • 15 # 是珍珠

    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廢朝政,導致當時唐朝的社會制度遭到破壞。安史之亂是後唐由盛轉衰的主要轉折點,之後又出現潘鎮割據、宦官專政更加劇了這個唐王朝的衰落。

  • 16 # 高考志願規劃師

    關於盛唐由轉衰,很大的因素是安史之亂。由於,安史之亂讓大唐面臨的局面徹底惡化,一夜之間變成了混亂的帝國,但是,唐帝國並不完全是安史之亂造成了衰落,沒有這場戰亂,封建王朝也會遵循規律衰落下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安史之亂不過是導火索。現在我們分析下盛唐由盛轉衰的幾個具體原因: 1、帝國強盛的延續。從唐太宗到唐玄宗中期,大概是140年左右,正好佔唐王朝的一半,這段時期,雖然有戰亂和動盪,但大體發展方向是正確的,唐王朝綜合國力大大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帝國之一,李世民、李治、武則天、李隆基都很有作為,選薦賢才,勵精圖志,君臣一心,發展農業,大唐王朝終於玄宗時代迎來了開元盛世,然而,盛極而衰,物極必反這是不變的規律,這一時期,唐王朝土地兼併越來越多,而為維持皇宮奢靡的生活,對普通民眾的剝削也很歷害,問題在逐步顯現。

    2、邊疆隱患問題突現。大唐建國以來,一直有邊疆隱患,唐太宗滅東突厥、吐谷渾、高昌、薛延陀,唐高宗滅西突厥、高句麗、百濟,武則天在西域與吐蕃頻頻用兵、應對突厥的騷擾、契丹的邊釁,大唐不斷髮展,而這些番國也來斷髮展到唐玄宗時代,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東北有契丹、渤海,西邊有吐蕃、西南有南詔,北邊有回紇,唐王朝和這些番國作戰,損失非常大。

    3、唐玄宗在位時間很長,一開始誅滅韋后,太平公主,登上皇位後,選賢任能,奮意進取,任用了很多賢能之士,大唐進入了開元盛世,但後期的唐玄宗,只思享樂,任用了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等,沉湎女色之中,造成了安祿山等坐大坐強。4、唐朝實行了均田制,這種制度在前期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發展,但到了後期,國家經濟強大,人丁不斷增多,弊端從生,土地大量遭到兼併,農民流離失所,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唐朝末期出現了兩稅法,比較先進,但由於政局不穩定,一直未能得到大規模實施。

    5、軍事制度上的漏洞。唐玄宗後實行了募兵制,為了對付少數民族政權,頻繁用兵,只有採用一個軍鎮大蕃制辦法,安祿山一人兼了三個節度使,控制20萬軍隊,想不造反都難。中央為了養活這些蕃鎮,耗費了大量財力,造成了財政困難,老百姓生活困難,老無所依。

    綜上盛唐轉衰以下幾大原因:

    (1)唐玄宗李隆基後期的懶政、享樂,沉湎女色,進取心減退。

    (2)國家經濟制度有缺陷,需要銳意改革,建立新制度。

    (3)封建王朝自身侷限性,邊疆隱患從生,蕃鎮坐強,容易產生割據。

    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雖然安史之亂得到了平定,但也造成了蕃鎮割據,在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後,被梁太朱溫所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朝的歷史你瞭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