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悲傷的EVA

    大家好,我是EVA,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夏朝(前2070年/前1920年—前1600年)是中國傳統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中原部族世襲制朝代。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複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其主體部族稱為夏人。依據史書記載,夏、商、週三代皆為封建王朝,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個世襲的氏族封建王朝。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其年代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器時代初期。雖然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且迄今為止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歷史學界一直有不少人質疑夏朝是否存在。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由於一直未能出土類似殷墟甲骨卜辭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夏朝的存在性始終無法被證實。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遺蹟,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來釐清。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王位之先河。夏代共傳十四朝,十七王,延續471年,為商朝所滅。夏朝作為中國傳統歷史的第一個王朝,擁有較高的歷史地位,後人常以“華夏”、“諸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國號來歷

    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夏”字的來源文字學界現今有了權威的說法,應為夏季之夏的本字。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後”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唐張守節則認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後而得名。又說,“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為部落名,再成為國號。

    夏朝的建立

    手持耒耜之大禹治水圖(山東嘉祥武梁祠拓片,漢刻)

    治水英雄大禹死後,原定的繼承人益沒有得到權位,反而在民眾的擁護下,大禹之子啟得到了權位。關於這一段歷史的記載不一。《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稱,益即位後,啟殺益而奪得君位。另一說益繼位後,有些部族並沒有臣服益,而擁護啟,並對益的部族展開戰爭,最後啟勝而奪得權位。之後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鬥爭後,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先秦文獻記載此事的共同點就是“公天下”變成“家天下”,中國中原地區從此出現“國家”的概念。這便是不少歷史學家所認為中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起始。隨後不少傾向禪讓傳統的部族質疑啟的權位。啟都郊外的有扈氏,並說甘在其南郊,龍山客省莊二期文化可能是有扈氏文化。另一說認為《左傳》中,“扈”、“僱”通假,“僱”見於河南安陽晚商殷墟甲骨卜辭,應該不會遠在陝西,與啟都陽翟(相傳今河南許昌禹州)也有相當距離。甘之戰正時夏朝建立初期,有扈氏、夏後啟均不具備如此長途作戰的條件。認為“扈”、“甘”二處在啟都遠郊,“扈”/“僱”在今新鄉原陽一帶,“甘”在今洛陽西南。仗義起兵,率領軍隊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於甘。戰前啟稱他的權位是“恭行天”的,這便是之後周朝天子論的雛形。啟擁有中原民眾的贊同,在人數方面佔有絕大優勢,最終擊敗有扈氏,罰貶做牧奴。這兩次勝利代表中原地區的主流社會觀念已從原始的禪讓制度轉向了世襲制度。

    夏王啟

    夏氏族原姓姒,但從啟開始改用國名“夏”為姓。同時啟不再使用伯這個稱號而改用後,即“夏後啟”這個更中性的氏族稱號。楊寬認為“夏后氏”中的“夏後”二字實際是一聯詞,所以才不會出現“有夏氏”這種情況。又因“夏”、“下”上古同音,懷疑“夏後”等同“下後”,地之“下後”對應天之“上帝”。

    甲骨文中的“後”字寫法:甲骨文中的“居”字寫法:甲骨文中的“毓”字寫法:《卜辭》甲骨文中的“後”字是“居”字的訛刻,“居”字又是“毓”字的簡化,“毓”含有生育撫養之意,用“後”稱呼君主是遠古母系社會的孑遺蹟象。其實由於至今未發現夏人文字,夏朝君主的實際稱呼暫且無從考證。啟能歌善舞,常常舉行盛宴。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在鈞臺,此即鈞臺之享,還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到啟在舞蹈時“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甚至有些文獻傳說啟曾經上天取樂舞。中國古老的樂舞文獻《九辯》、《九歌》與《九招》均稱啟為其原作者。啟統治期間,其子武觀時常作亂。《韓非子·說疑》說他“害國傷民敗法”,最終被誅殺。除了夏氏族內部的糾紛,為爭奪部落聯盟的權威,亦常常與東夷作戰。

    商湯滅夏

    夏王不降年邁時,內禪於其弟扃。扃逝,其子廑繼位。廑繼位後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他改變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開始祭祀天帝。《史記·夏本紀》記述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不滿,但華夏部落與東夷部落的關係仍然友好。夏后氏自孔甲開始日趨衰落。孔甲逝,其子皋繼位。皋逝,其子發繼位。這段期間,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係惡化,氏族內部的糾紛也激烈化。從孔甲經皋與發,至履癸(別名夏桀)內亂不止。

    發逝後,其子履癸繼。桀善武,《史記·律書》記載:桀“手搏豺狼,足追四馬”。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係已經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減少。桀因此常常討伐不順從的部落。古文獻中說桀貪色,他在擊敗某個部落後會從部落中挑選出鍾愛的女子作為妃子。《國語·晉語》提到的有施氏,《竹書紀年》提到的岷山氏、末喜氏均遭此下場。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妺喜早已與伊尹結好,桀卻在洛把她奪走,伊尹憤怒中投奔商湯。桀的屢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較有權威的部族。有緡氏因不服從桀而被滅。活動於今山東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這夏亂期間興旺了起來。桀又因商不服的藉口討伐商首領湯並敗之。湯被囚禁於夏臺,隨後獲釋。除了夏室對外關係惡化外,文獻中還提到桀在廷內用人失當。

    湯(約前17世紀-前16世紀),商朝開國之君,子姓,名履,今人多稱商湯,又稱武湯、天乙、成湯、成唐。

    桀只顧享樂不顧民間疾苦。傳說夏民詛咒桀早日歸天,桀聽聞笑說自己是天上的太陽,太陽不死,他也死不了,夏民便指著太陽,責問太陽何時破滅,情願與之同歸於盡。大約在前17世紀末前16世紀初,商部族首領湯,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聯盟方國部落討伐桀。滅了親夏部族韋、顧、昆吾後與桀開戰。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且戰且逃,最終戰敗於有娀氏舊址。桀逃至鳴條,湯追之,展開了大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於歷山,與末喜氏同居,最後跑到了南巢之山,並死於該處。《淮南子·修務訓》所載稍有不同,說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在後世的傳說中,夏後桀被描寫成一代暴君,後人常將夏後桀與商紂王、周厲王和周幽王四個禍國殃民的暴君並稱,但在較早的文獻中關於桀的記載甚為簡略。《尚書·湯誓》記載商湯伐桀時舉說桀的罪狀只是“率遏眾力,率割夏邑”。鳴條之戰,夏室被推翻,在方國部落的支援下湯在亳稱“王”,建立商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朝代更替。中國的首個世襲制政權,夏朝,傳十四世、十七君,歷時四百七十一年,於前17世紀末、前16世紀初滅亡。

    手持戟、把女僕當椅凳坐的桀(山東嘉祥武梁祠拓片,漢刻)

    政治體制

    國家直接管轄的範圍僅限於本氏族內部。超出夏后氏本部落之外,其他部落首領在自己的領地上,享有較為獨立的管理權和統治權;對於夏後,他們則以臣服和納貢的方式,表示其相互關係。在政權形式及管理制度方面,具有專制、民主二重性,表明了國家制度開始由氏族民主政體向君主政體過渡。

    當時存在著以夏王朝夏后氏為核心的方國部落聯盟,這些方國部落都是在夏后氏的氏族封建制度下形成,而後與夏後保持一定關係並得到夏後的保護。《詩經》在講述湯與桀的戰爭時道,“韋、顧既伐,昆吾、夏桀”,說夏後的封國豕韋氏和顧氏協同昆吾氏、夏后氏參與戰爭。而東夷族有窮氏的后羿能夠“因夏民以代夏政”,亦可見有窮氏與夏后氏親近的關係。文獻記載中將太康失國與少康復國的原因歸結於太康、相、寒浞三君常日在外巡獵,不恤民事,然而夏朝前期農業尚不發達,原始社會的捕獵任務全由部落內部的強丁壯男承擔,君主在外打獵應屬正常的生產活動,不會是喪權失國的主要原因。夏朝初期存在著夏部落與非夏部落犬牙交錯的雜居景象,族群之間的鬥爭連綿不斷。夏部落最大的威脅來自東方的夷部落,如此二個大部落展開了百餘年激烈的夷夏之爭,在杼、槐之際才拉下帷幕。太康失國至少康復國整整四十年的“無王”時期證明東夷族此時勢力的強盛,也反映夏後政權的基礎並不紮實。身為東夷部落的羿,能夠獲得夏民的同意,透過驅趕太康的形式,奪得夏後權位,這其中仍存有“衰德而代之”的原始社會的民主禪讓特徵。

    太康失國後,少康曾一度投奔舜之後裔:有虞氏。有虞氏首領虞思秉著思夏之德,額外照顧年輕的少康,賜予二女、田一成、眾一旅,並將綸邑轉交給少康治理,這使得少康在困難關頭得一立足之地。然而有虞氏與夏后氏並無直接血緣關係,只是少康的五世祖禹曾被虞舜推薦為部落聯盟共主,而後禹又破禪讓禮傳位於子。五世後的有虞氏首領似乎並沒有顧及往過,轉而大力支援夏后氏的傳子制,這表明夏后氏的臣屬部落開始認可夏部落的“家天下”統治,認為夏后氏的統治才是正統的。

    夏後政權建立的國家是個原始的雛形國家,因其生產力低下、政治機構不完善、交通系統落後,所以夏後的勢力侷限於百十里內的王畿地區。夏畿以外的地區只能透過結盟和好的方式維持影響。這種局勢是夏、商、西周,上古三代共有的國家特徵。

    傳說中的九州禹貢九州圖(圖上方指向西方)(宋·《禹貢山川地理圖》)

    根據《尚書·禹貢》記載,夏朝的行政區劃採行九州制,大禹治水成功後,將中土分作冀、兗、青、徐、豫、揚、荊、梁、雍九州,又從九州攫取金屬石礦,鑄造九鼎作為國家權利的象徵,因此“九州”成為中國國家的代名詞,而“定鼎”意指建立政權。《禹貢》九州的內部劃分可能如下:

    一、冀州,夾右碣石入於河,三面距河,是各州貢道必經之處。今山西、河北省境、遼寧西部。二、兗州,浮於濟、漯,達於河。今山東西部、河北東南角。三、青州,浮於汶,達於濟。今泰山以東之山東半島。四、徐州,浮於淮、泗,達於河。今淮河以北之江蘇、安徽以及山東南部。五、揚州,沿於江、海,達於淮、泗。今淮河以南之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六、荊州,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今湖北、衡山以南地區以及江西西北端。七、豫州,浮於洛,達於河。今河南、湖北北部、陝西東南、山東西南角。八、梁州,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今四川以及陝西、甘肅南端。九、雍州,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東北部。

    近代有學者認為九州託名為大禹之為事,其實是戰國時人對天下區劃的臆測,夏代國家處於萌芽階段,政治輻射一般不出都邑腹地,京畿之外透過氏族制的封邦建國以及通婚結盟達成關係。因為領域狹小,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由單一的中央政權劃分政區。

    但遂公盨的發現,令大禹治水的文字記載從春秋時期提早至西周時期,現代學者認為禹貢的底本可以上溯至舜禹時期。

    人口

    夏朝的人口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由於年代久遠,只得透過數學推擬進行研究。劉昭曾為《後漢書·郡國志一》補註,引用皇甫謐之《帝王世紀》道,“及禹平水土,還為九州,……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實際是皇甫謐根據秦漢西晉的人口逆推計算得出的數字。現代學者宋鎮豪根據少康割據綸邑時“有眾一旅”以及杜預註解“五百人為旅”的記載進行推算,認為五百人只是可出動的兵數,加入老弱婦孺則綸邑應有人口1500至2500人,權當是一個夏代中小型城邑的人口數目。然而“眾一旅”未必是一個明確的數量單位,更可能理解為“一群人”的意思,這隻能說明少康時期已經有了一定人口數量的概念。但由於沒有傳世於今的文獻記載,即便夏時存在過人口調查的制度,目前也還無法討論。人口統計只有在具體空間範圍的限制下才有意義,而目前尚無法對夏朝的具體勢力範圍作出精確的復原,所以還不好探討逆推得出的數目與全部人口數目的關係。《尚書大傳·虞傳》講述舜時,“古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三朋而為裡,五里而為邑,十邑而為都,十都而為師,州十有二師焉”,漢鄭玄注,“州凡四十三萬二千家,此蓋虞夏之數也。”王育民據此按每家五口人計算虞夏之際有43.2萬戶、216萬人。最後還有利用二里頭文化遺址考古調查進行的推算。宋鎮豪統計高於五千居民的城邑有三座,四至五千人口的有一座,三千人口的有四座,一、二千的有九座,五百到九百的有九座,三百以下的有五座。二十七座樣本城邑平均人口1000至1800人,如此估計總人口在240至270萬之間。

    宗教

    遠古時期生產力低下,即便在風調雨順的季節也無法完全避免食物不足的危險,對此人民感到無能為力,設法透過超越自然的力量達到支配自然的願望以保證豐收,因而犧牲人畜來討好天神,試圖利用祭祀活動擺脫自然世界對人類生存施加的壓力。人祭在中國黃河流域最早見於上游的齊家文化,當時多為夫死妻殉,而後又發展成奴僕殉葬,認為妻妾僕人的靈魂可以在死後的世界裡服務主人。二里頭文化也有人祭的跡象,但規模遠小於商朝數以百計的祭祀數量。偃師二里頭遺址墓葬分為有壙墓和無壙墓二種。以有壙單人土墓為多數,葬人仰身直肢,陪葬現象較少。此外還有少數的無壙墓,沒有隨葬品,多見於灰坑附近,偶有碎陶片,甚至有的與牲畜同葬,可見葬人社會地位之低下,生前可能是罪人、戰俘或奴隸。許多無壙墓葬人呈現非正常死亡的跡象。葬人身體姿態極不自然,有雙手交叉舉過頭頂、置於胸前或反折於背後等死前被捆綁的跡象,甚至還有一些顱骨破裂,身首分離。可能是夏時期人祭、人殉的證據。除祭人、祭田,夏代還有祭房的祭祀活動。二里頭遺址三期一號宮殿四周有幾處祭祀坑,發現狗、豬等獸骨。還有五座墓葬點綴於庭院和廊廡區,葬人皆為非正常死亡,無隨葬物品,墓穴狹窄,打破宮殿基址,無法確定是奠基祭祀還是落成祭祀。二里頭遺址三期三處無壙墓,骨架有捆綁掙扎跡象,表明可能是人祭

    遠古人民在烘烤獸肉時發現骨頭炸裂的現象,炸出的裂紋痕形萬變,頗為深奧,引起古人的注意,其後在狩獵、戰爭等活動中取得圓滿結果時,人們便開始將二者聯絡在一起,把它視為神靈對事物的前兆預言,作為知識積累下來,稱作占卜。因其步驟複雜、知識繁奧,部落內有專司占卜的巫師,壟斷卜骨的解讀權。黃河流域在龍山文化時期開始興盛占卜。《左傳》記載夏朝有占卜官吏。二里頭文化全四期都有出土牛、羊、豬肩胛卜骨。這些卜骨只在背面燒灼,不鑽不鑿,未刻字,較殷墟卜辭更為原始。

    《尚書·甘誓》: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這說明夏代已有“天命”的觀念。

    考古研究

    文獻中對夏朝的記載雖然豐富,但因年代久遠,在考古學方面一直沒有多少突破,又因始終未能找到同時代的文字記載而被學界質疑。自1959年夏,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領小組開始在河南省中西部、山西省南部一帶開展“夏墟”的調查。1953年,在河南登封市唐莊鄉花玉村發現了一處遺址,這便是1960年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的首處遺址。隨後,又在豫中西、晉南地區發現了偃師二里頭村、鞏義稍柴村、登封告成鎮、汝州臨汝鎮煤山街道、山西運城夏縣東下馮村等多處型別相似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其中,因河南偃師二里頭村的遺址最為豐富、典型,故得其名。二里頭文化有以豫西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型別,和以晉南東下馮遺址(山西運城夏縣東下馮村)為代表的東下馮型別。此外又有觀點認為汝州臨汝鎮煤山街道的煤山遺址歸屬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特別型別——煤山型別。這些遺址的地點分佈均符合文獻中記載夏人活動的區域,其地層年代介於河南龍山文化與商代早期的二里崗文化缺環之間的五百餘年。仰韶、龍山、二里頭、二里崗四個文化在黃河中游區域呈現出文化疊壓的現象。二里頭文化疊壓在商文化之下,龍山、仰韶文化之上。夏朝在文獻中的年代概念便是處於新石器時代末期轉向青銅時代的過渡期。依碳-14放射性定年法,二里頭文化被定於約前2395年至前1625年間。二里頭文化可分為四期,其中第三期內涵尤其豐富。第一期的絕對年代測定為前1620±95年(樹輪校正作前2080年—前1690年),以平底夾砂黑陶和泥質黑陶為典型陶器,另有少量灰陶,紋飾以籃紋為主。一期的盆罐物品造型類似河南龍山晚期遺址出土物品。第二期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為次,細繩紋居多,籃紋減少。三、四期以夾砂灰陶、泥質灰陶為多,罕見黑陶,粗繩紋首次出現,繩紋幾乎全面代替藍紋。其絕對年代測定為前1245±90年(樹輪校正:前1590年—前1300年),與早商相當。一二期與三四期差異顯著。銅器在第三期首次出現,說明二里頭三、四期文化已步入青銅時代。偃師二里頭遺址三四期層已出土青銅器百餘件,一二期則無一件,甚至連紅銅渣都未見到。若認定二里頭一二期為夏文化,《墨子》、《左傳》等寫道夏人“鑄鼎於昆吾”、“鑄鼎象物”等記載未必可信。從出土文物的特徵看,一二期近似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煤山遺址型別,三四期更接近早商二里崗文化。

    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號宮殿地基圖復原圖

    學者們至今還對此四期文化與河南龍山文化晚期是否歸屬夏文化持有分歧。主要觀點有以下十四種:

    仰韶文化便是夏文化。(典型)龍山文化是夏文化。灰陶文化是夏文化。齊家文化是夏文化。河南龍山文化是夏文化。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文化一期是夏文化。河南龍山文化晚期、二里頭文化一、二期是夏文化,三、四期屬於早商文化。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文化全四期屬於夏文化。二里頭一至三期屬夏文化,四期則屬早商文化。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一至三期屬夏文化,四期則屬早商文化。東下馮型別與陶寺型別文化是夏文化。良渚文化是夏文化。二里頭四期全屬夏文化,而河南龍山文化不屬於夏文化。目前尚未發現夏墟,二里頭文化實際是夏時期的早商、先商文化。

  • 2 # 黃岡學霸

    有關夏朝的歷史文獻極少,甚至有人對它的存在提出質疑。長久以來,人們對它的認知幾乎是停滯的,或者僅侷限於古書零零散散的記載和後來的中學課本。

    根據考古發現,在河南省西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一直未能出土類似安陽殷墟甲骨卜辭的文字記載。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斟鄩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蹟。由此可見,夏朝或夏文明的存在是可以肯定的。

    然而,我們雖能確定夏朝的存在,卻無法相信史書有關夏朝的記載。舉例說明:夏朝最後一任國君夏桀,此人的形象幾乎是商紂王的複製品,這兩名不同朝代的末代國君生平事蹟幾乎相同,甚至他們的對手的人物形象也如出一轍。

    這就讓我們不得不懷疑夏朝記載的真實性。夏桀打壓成湯,正如紂王打壓姬昌;成湯重用伊尹,正如姬昌重用姜尚;夏桀寵愛妺喜,正如紂王寵愛妲己……

    這些如同抄襲一樣的記載實在沒有水平,它暴露了迂腐儒生編寫史書的潛規則:在他們眼裡,末代國君總是以“昏君”的形式出現,並且把亡國的責任算在某個女人頭上,而不去考慮那些社會發展中的不可抗拒因素。而編造謊言的目的,卻是為了維護當時統治者的意識形態。

    這一潛規則明顯違背了史官的宗旨,儘管它的虛假性一目瞭然,但迄今為止,它仍能欺騙成千上萬的讀者。

    由於年代久遠,我們很難探索夏朝滅亡的真相,但我們至少能從商朝的歷史探尋出一些蛛絲馬跡。由於上古時期生產力水平還沒有達到某種高度,中央根本無法全面統治地方,因此夏朝和商朝都只能進行鬆散的邦聯式管理,而對外用兵是不可否定國家大計。這種社會現實為政權的動盪埋下隱患,王朝的更迭卻不由國君的意識決定。退一步說,儘管夏桀和商紂王曾有一定的過失,妺喜和妲己又能有什麼錯呢?

    因此,分析一個王朝,不可盡信傳統的觀念,應透過社會的現實去看待它背後更深層的問題,而不該草率地為某些歷史人物做出定型式的評價。

  • 3 # 小濤說天下

    夏朝並不是中國最早的朝代,中國最早的城邦制國家誕生於公元前28世紀,是神農炎帝建立的“象朝”,距今4800年,這就是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來歷。但是,今天給你介紹的是“夏朝”,或許是你不完全瞭解的“夏朝”。很多人都有誤解,以為夏朝是大禹建立的,錯了,夏朝是大禹之子啟建立的。大禹是“象朝”的最後一位“帝”,大禹治水的第11年,途徑安徽巢湖塗山氏,遇塗山氏郡主“九尾白狐”而婚。

    塗山氏圖騰尚“狐”,男為“塗山氏”,女為“狐”姓,後世有令狐、狐堰之姓氏。九尾白狐並非狐仙一族,塗山氏郡主女嬌見大禹之時,扎著八條辮子,脖子上戴著一條“白狐圍脖”。女孩的辮子俗稱“尾巴”,八條辮子加上一條白狐尾巴,正好是九條尾巴,大禹的第一印象就是“九尾白狐”,30歲的大禹震驚於“女嬌”的美貌,一拍大腿說:“我都三十歲了,九尾白狐我娶定了。”公元前2121年,九尾白狐生子曰:“啟”,啟明星的“啟”。

    公元前2070年,大禹帝巡視南方,病逝於會稽郡(浙江紹興),51歲的夏後啟媯(gui)姓,執掌兵權而廢除“禪讓制”,在陽城(山西陶寺遺址)登基。“夏後啟”在陽城宮廷和司天監舉行登基盛宴,有扈氏及其一部分部族,認為“夏後啟”違反“禪讓制”,不承認“夏後啟”為“帝”,兩次沒有參加“夏後啟”登基盛宴,公元前2069年,夏後啟作《甘誓》討伐有扈氏。

    中國第二個朝代“夏朝”,開國於公元前2070年,滅亡於公元前1600年,立國470年虛記471年。 夏朝共計16個帝、一個攝政、一個偽帝,公元前2032年太康19年失政,后羿為攝政而未稱帝。公元前1988年寒浞殺后羿而攝政,公元前1968年,寒浞殺“帝相”而稱偽帝,公元前1947年,少康殺寒浞而復國復政。夏朝帝王世襲年表如下:

    【夏後啟】在位19年,公元前2070年至前2051年。

    【太康】在位29年,公元前2051年至前2022年。中間失政10年,后羿攝政。

    【仲康】在位26年,公元前2022年至前1996年。后羿攝政。

    【相】在位28年,公元前1996年至前1968年。前8年後羿攝政、後20年寒浞攝政,相28年,寒浞殺相。

    【寒浞】偽帝,在位21年,公元前1968年至前1947年。

    公元前1968年,寒浞殺相,相妃有緡氏方孕,出逃。前1967年,有緡氏生少康。帝位輪空後,寒浞稱偽帝21年,前1947年,少康殺寒浞復國復政。

    【少康】在位26年,公元前1947年至前1921年。少康生於1967年,前1947年,少康殺寒浞復國復政。

    【杼(予)】在位27年,公元前1921年至前1894年。

    【槐(芬)】在位44年,公元前1894年至前1850年。

    【芒】在位58年,公元前1850年至前1792年。

    【洩】在位25年,公元前1792至前1767年。

    【不降】在位59年,公元前1767年至前1708年。

    【扃(jiong)】在位21年,公元前1708年至1687年。

    【廑(jing)】在位31年,公元前1687年至前1656年。

    【孔甲】在位9年,公元前1656年至前1647年。

    【皋】在位3年,公元前1647年至前1644年。

    【發】在位12年,公元前1644年至前1632年。

    【癸】在位32年,公元前1632年至前1600年。癸就是夏桀。

    夏朝衰敗於孔甲之時,就是國之神器不固,神龍之死意味著衰敗的開始。千年一遇的氣候災害,導致20多年糧食歉收,變亂從帝國的邊緣開始。公元前1621年,有緡氏逃亡到岷山,增強了蜀山氏蠶叢的力量,蜀山氏出岷山而奪取了古蜀國的政權。公元前1618年,夏桀派名字叫做“扁”的將軍,率軍攻打蜀山氏蠶叢。

    蜀山氏蠶叢和有緡氏商議對策,以古蜀國和有緡氏的軍事實力,對抗夏桀派出的軍隊肯定是不行的,地方沒法和中央對抗。有緡氏和蜀山氏蠶叢,就把兩個蜀國美女“琬”和“琰”,獻給了夏桀,夏桀很喜歡這兩個年輕的美女,就在夏宮修建“瑤臺”而居,冷淡疏遠了王后“妹喜”,把“妹喜“扔”在洛芮。受到冷落的“妹喜”,很是憤憤不平,就開始給諸侯國“殷商”出賣情報。

    妹喜是“有施氏”郡主,當年夏桀征伐有施氏部族,有施氏之君獻“妹喜”於夏桀,為夏桀之帝后。妹喜失寵於夏桀,商湯拉攏妹喜的孃家有施氏,妹喜故此為商湯送情報。公元前1615年,商湯將御廚伊尹送給夏桀,成為商湯在夏桀身邊的“臥底”,後來伊尹又和妹喜聯手,控制顛覆了夏桀的政局,於是夏桀愈發荒淫腐敗。

    商湯逐漸地征伐削弱夏的屏藩,公元前1603年,商師攻打顧國(河南範縣),夏桀臣費伯昌投奔殷商。公元前1602年,伊尹離間夏桀,夏桀殺大臣關龍逢,商湯討伐夏之屏藩昆吾(河南許昌)。公元前1601年,商湯出征夏邑,克昆吾。商湯與夏軍戰於鳴條(河南封丘),夏軍敗績夏桀逃奔到三鬷,董姓豢龍氏繆國,在今洛陽附近。公元前1600年,商湯攻三鬷於郕,在焦門抓獲了夏桀,流放到巢(今巢湖市),夏朝滅亡。

  • 4 # 五葉談

    夏朝(公元前2146年 ~ 公元前1675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

    據傳說,大禹治水後,舜禪讓首領之位給禹,使大禹成為中原新一代首領,而禹後來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並建立了夏朝。

    夏朝的疆域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以及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還包括部分湖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

    夏朝的都城有多個,包括陽城、陽翟、斟鄩、商丘、綸城等

    在記載中,夏朝已經可以很好的燒製陶器,琢磨石器,製作骨器、蚌器,而且夏朝已經有冶鑄青銅器記載。

    而甲骨文不止商朝有,在夏朝已經出現了甲骨文的記載,而根據夏禹書、禹王碑來看,夏朝的已經出現了傳世文字“夏篆”。

  • 5 # 浩浩乎吾不識

    (大禹)

    整個夏朝的故事,不知比《雍正王朝》還精彩多少倍,簡直就是新的大ⅠP啊。大家只知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但不知道大禹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開國之君。

    因為大禹治水有功,舜舉薦他作為繼承人,但是大禹遠遠地躲到了陽城,也有說他是為了躲避舜的兒子商均才到陽城的,誰知道天下諸侯都到陽城去朝見他,而不去朝見商均,大禹見人心向背,趨勢已明,才光明正大接了舜的班。

    (皋陶)

    大禹舉薦大法官皋陶做繼承人,誰知道了皋陶比他死的還早。又舉薦益做繼承人。大禹興農業,造車輛兵器,鑄九鼎,巡狩天下,誰知和秦始皇一樣,也死在了半路上,傳位於益。益也想學大禹一樣躲到了箕山,誰知道天下的諸侯都去朝見大禹的兒子啟,卻不來見他。於是啟即天子位。

    (啟)

    啟做王位,第一件事就是大宴諸候,然後就開始收拾不服管教的有扈氏。到了晚年,也開始淫佚康樂,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也是斗的不可開交。

    啟死後,傳位太康,太康也是個放縱遊樂的主兒,還天天打獵,什麼事也不管。這時,后羿,射日的后羿,對!就是嫦娥她老公,趁太康打獵長時間不回家的時候,把太康擋在洛水之南,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為主。太康丟了國家,兄弟五個在洛水邊寫下了《五子之歌》。[聞一多:哎呦,要不要版權費啊?"]

    仲康死後,后羿當權。仲康的兒子相,逃到了商丘,依附同姓的諸侯生活。

    后羿是有名的神射手,漸漸也變得和太康一樣,只管田獵,不 管黎民。還仗著自己的功夫,棄良臣不用,聽信讒臣寒浞,誰 知寒浞趁后羿行獵剛回家之際,殺了后羿父子,自立為王,書 上還說“佔羿之家室”,嫦娥的歸宿到底怎麼樣.....

    寒浞生了倆個兒子,澆和(豕壹),他命令澆去商丘,滅諸候, 殺了仲康的兒子相,相的夫人懷有身孕,逃回了孃家,生了少康。忠良伯靡收留商丘一帶殘部訓練,少康長大後在舅舅家也當了牧正,也算大官了。

    寒浞忍不了,又叫兒子澆去追殺,少康逃到了有虞氏部落,虞思見他長的不錯,又是皇家血脈,便把女兒嫁給了他,少康呢,也心甘情願的做起了上門女婿。

    伯靡見時機成熟,殺寒浞,立少康為主,少康又找人滅了寒浞倆兒子,算是復國了。

    後來,少康死了,傳位兒子杼。

    杼死後,傳位兒子芬。

    芬死後,傳位兒子芒。芒到東海還打了一條大魚。

    芒死後,傳位兒子洩。

    洩死後,傳位兒子不降。

    不降幹著突然不想幹了,傳位於兒子扃。

    扃死後,傳位兒子廑。傳說一年天有妖孽,十日並出,然而後羿早就去世了,廑這一年死了。皇位傳給了不降的兒子孔甲,也就是廑的叔叔。

    孔甲喜歡巫,就是好鬼神,天下大亂。孔甲死後,傳位兒子皋。

    皋死後,傳位兒子發。

    發死後,傳位兒子履癸,也就是大鼎鼎名,臭名遠揚的桀。他寵愛(女末)喜,不惜財力,荒淫無道,殘忍暴虐。後來,成湯領兵,滅了桀王,建立了商。

  • 6 # 夏有涼風61

    夏朝是中國歷史書上的第一個王朝,由禹建立,國號夏。禹把王位傳給兒子啟,啟開啟了王位世襲家天下的歷史王朝傳承。

    啟很賢德,以德化來治理天下,夏朝的統治者稱“王”或“後”。啟繼承王位,在均臺大宴各地首領,有扈氏不服,拒不出席。“啟”前往征討,討伐前“啟”作了一篇叫《甘誓》的誓辭,“啟”向六軍將領宣言:有扈氏蔑視五常規範,背離天地人的正道,因此,上天要斷絕他的大命,如今我恭敬執行上天對他的懲罰,聽從命令的在神靈面前獎賞,誰不從命令的就在神社面前殺掉,並把家屬收為奴婢。在“啟”的帶領下“有扈氏”被消滅。

    “啟”死之後“太康”繼位,“太康”整天遊玩打獵,不顧民事。被有窮國君主“后羿”趕走,人民和權力落在“后羿”手裡。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為夏王,但實權仍在“后羿”手中,“后羿”又立“仲康”的兒子“相”繼位,“仲康”死後,“后羿”因荒於遊獵,被臣子寒浞所殺,“寒浞又殺“相”自立。

    “相”被殺時,“相”的王后“緡”懷著身孕逃回孃家(山東濟零)生下兒子“少康”,“少康”長大後,匯聚了夏殘存的勢力,消滅了“寒浞”光復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

    少康之子“杼”在位時,徹底消滅了“寒浞”的殘餘勢力,並征伐了東夷。那時的夏朝疆域,東至東海,西至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其後的五代六王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以持續發展。

    夏朝一直延用禹在世的九州劃分標準和五服貢賦制度,對地方的管理以部族首領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夏王的政令,對王朝承擔貢納、朝見、服役和隨從征討的義務。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長,所以,古人說,夏王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家。此外,夏朝已初步有“德治寬刑”的思想,已有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的認識,法律也隨著夏朝的建立而產生。相傳貨幣就產生於夏朝,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稱為三品。

    王位傳至十五代,因夏王孔甲淫亂,威德衰微,諸侯反叛,夏朝走向衰敗,孔甲死後三傳到夏桀,夏桀是個暴君,寵幸妹喜,不修德政,荒淫奢侈無度,民眾生活十分困難,夏桀又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後被商湯所滅。

  • 7 # 大無量67844802

    說夏朝就離不開二里頭,據史記和竹書紀年記載,二里頭是夏朝的都城,但只是太康和夏桀這兩位國君的都城,期間遷都幾次,大部分在“原”這個都城,這兩個人有個特點,就是都失國了,二里頭或許是夏朝最簡陋的都城之一吧,據記載商湯推翻夏朝的鳴條之戰僅有6000人,可以想象當時的國家還處於萌芽狀態,人口稀少,當時已經出現了國家刑罰,主管的人叫皞陶,皞陶葬在安徽,墓被盜過,大禹巡遊到浙江時死了,葬在會嵇山,如今還有很多守墓人的後代,太康是大禹的孫子,葬在河南,太康縣有個王陵村,就是埋葬著兩位夏朝國君,據墨子裡記載,大禹治水把中國南北河流引入三大水系注入大海,長江黃河流域廣闊,可見九州的範圍很大,還有

  • 8 # 肖邦老師的課堂

    從公元前21世紀開始,中國進入了奴隸制社會,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奴隸主貴族為了維護他們的利益,建立了國家機器,如,軍隊,監獄等。夏王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奴隸主依靠國家政權對奴隸和平民實行專政。夏禹到夏桀約四百年間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聯盟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夏朝出現了王位世襲制,天下成為私有,各自管自己的親屬和子女,財產全歸自己。夏朝開始使用銅器,但人們用木器種地,石器收割,也出現了原始的水利灌溉。總之,夏朝處於中國奴隸社會發展時期,有了奴隸制的高度文明

  • 9 # 嚴維權

    真的,老嚴很遺憾!看了眾網友的贈文,才知我們自已對夏史

    非常之不知情,於是就不能責怪別人不承認!首先第一條,夏代總年是多少?第二條夏起何年,又終止何年?

    “工程”定夏代為471年,是以《竹書》錯改的資料為基礎,如果他們稍有那麼一點責任心,將471年後的“自壬子終壬戍”驗算一遍,便知471年,已被誤改復加了寒浞,后羿兩者的四十年!而且此年干支正與《竹書》另一“成湯伐桀,歲在壬戍,癸亥成湯元年”前後相互應!王國唯大師說過孤證不立,471年的史據有幾?

    《竹書》:”禹元年壬子,即位於冀,頒夏時於邦國”壬子,公元前2049年,壬戍,公元前1619年,癸亥,公元前1618年,2049一1618=471年?

    更何況《帝王世紀》謂432年,《易緯,稽覽圖》等皆可作旁證,證明夏為431年!

    這既是一種低階錯誤,也是“工程”中的硬傷之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恨其騙人,老嚴這種態度時終不會變,即便有千難萬險,老嚴也要將錯誤失敗的“工程”加以修正!否則對不起老祖宗一片苦心,也對不起後代子孫!

  • 10 # 對話歷史

    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存在時間為約公元前2070-前1600年,共計470多年,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最後滅於商朝。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核心區域為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根據史書記載,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並最終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讓於他。大禹死後,把首領的位置禪讓給了伯益,但是部族都擁護禹的兒子啟,所以最終啟即位,宣告了部落聯盟禪讓制的結束,開啟了家天下的世襲制。

    (夏啟像)

    夏朝雖然存在了四百多年,但是前期並不穩定,並一度失國。據史書記載,夏啟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只顧遊玩,不理政事,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有窮氏部落趁機西進,其首領后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好在少康比較爭氣,不但復國,還廣施德政,史稱少康中興。

    到了末代夏後夏桀時,由於其殘暴統治,夏王朝的統治日益衰落,而此時東方的商部落已經崛起,雙方矛盾加劇,後雙方在鳴條決戰,夏桀失敗,被流放南巢,夏朝滅亡。

    據傳,夏朝滅亡後,部分殘餘勢力向北方遷移,進入蒙古高原,並與當地諸族融合,成為匈奴的祖先。

  • 11 # 蜀北一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同時也是爭議很大的一個朝代,直到今天,人們對其究竟是否存在還爭論不休!

    主流觀點認為,夏朝是存在的,其建立時間約在公元前2070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建時間,前2580年晚了五百餘年,並在前1600年被商朝取代!夏朝的奠基者乃是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大禹,大禹因治水有功,而接替舜帝之位,統領華夏諸部,在大禹之後,啟殺伯益而繼位!

    中國從此進入正真意義上的家天下時代!

    啟建立夏朝後,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之間形成血緣上的宗法制,政治上的分封制,經濟上的貢賦制,而這十一支姒姓部族所在地,便大致構成了夏王朝初期的核心領土範圍!

    夏朝君主於古籍中被稱為後、夏後、夏后氏,亦有稱之為帝者。夏啟繼位後,便自稱夏後啟。從夏啟立國,到夏桀亡國,共立國471年,傳14代,17王!

    依次為:啟—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芬)—芒(荒)—洩(世)—不降—扃(局、禺)—胤甲—孔甲—皋(吳、皋苟)—發(發惠)—履癸(桀)。

    這中間又經歷了太康失國,后羿代夏,少康復國等事件!

    而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雖然在《史記》,《竹書紀年》等諸多史籍中都有記載,但是因為考古發掘並沒有實質性的收穫,而被不少人質疑!但一般來說,學界認為,雖然目前無法證明二里頭就是夏都,但是以二里頭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無疑!

    因此,夏朝肯定是存在的,只是其都城在何處,至今還存在爭議而已!

  • 12 # 歷史咖啡

    夏朝從建立到滅亡,都極大的改變了整個東亞大陸,其深刻影響可以說是少為人知。這裡只舉出幾件小事,如下:

    一,大禹賜姓外族

    《史記·五帝本紀》提到「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與其同時,又記載到周人先祖后稷「受姓為姬」,殷人祖先契「受姓為子」,子即「好」字,西周時才省文,甲骨文多以族徽形式出現(如婦好墓的一批器物)。

    這裡細思極恐,因為后稷在周本紀裡是履巨人足跡而孕的,契則是其母簡狄吞鳥蛋而生的。《史記》殷周本紀明確記載此二人皆為軒轅氏的「外戚」,也就是說大禹開始賜姓外戚了。

    從《五帝本紀》「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和《晉語》「賜姓十四子」,以及完整的五帝世系可知,軒轅氏已經開始實行初代分封。大禹賜姓外戚,實際上就是承認了外族邦國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違背了祖制,其後果非常糟糕。當然,這個過程可能在舜帝后期已經開始了。

    二,大禹大力推廣水稻

    《史記·夏本紀》提到,大禹在舜帝后期疏通水道後,由於土質經洪水浸泡,溼度很大,於是曾與東夷首領益嘗試種植水稻,後來又「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實際上就是在洪水氾濫地區推廣種植水稻。這裡的問題是:東夷怎麼看起來很懂水稻呢?不是越人更擅長麼?

    三,夏與有扈氏的史上第一場車戰

    《尚書·甘誓》有「御非其馬之正者,汝不恭命」的句子,是歷史上明確提到「戰車」的最早信史資料。參考歐亞大陸上馬車傳播的情況(5000年前哈薩克發現馴馬骸骨,而車輪起源於更早的西亞),可以認為夏朝時掌握戰車技術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夏朝初年就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場有記載的車戰。

    四,有扈氏變為氐人

    無論有扈氏原來住在哪裡,它戰敗後很可能被驅逐到西北地區了。《楚辭·天問》有說「有扈牧豎,云何而逢?」,要麼有扈本來就是遊牧民。要麼就如郭沫若所言,變成了夏朝的牧奴。

    根據後世的《晉書·符洪載記》,「符洪,其先有扈氏之苗裔也,世為西戎酋長」。說明後世的「氐族」,就是有扈氏的後裔。他們很可能在與夏人決戰後遷徙到了西北。這裡留下的問題是:舜帝原來管轄著的有虞氏似乎也被驅逐到西北了,因為《晉書·姚弋仲載記》寫道「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於西戎」。

    夏滅亡後,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史記.匈奴列傳》)。

  • 13 # 冷清先生

    【告訴你不知道的夏朝故事】

    夏朝並不是中國最早的朝代,中國最早的城邦制國家誕生於公元前28世紀,是神農炎帝建立的“象朝”,距今4800年,這就是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來歷。但是,今天給你介紹的是“夏朝”,或許是你不完全瞭解的“夏朝”。很多人都有誤解,以為夏朝是大禹建立的,錯了,夏朝是大禹之子啟建立的。大禹是“象朝”的最後一位“帝”,大禹治水的第11年,途徑安徽巢湖塗山氏,遇塗山氏郡主“九尾白狐”而婚。

    塗山氏圖騰尚“狐”,男為“塗山氏”,女為“狐”姓,後世有令狐、狐堰之姓氏。九尾白狐並非狐仙一族,塗山氏郡主女嬌見大禹之時,扎著八條辮子,脖子上戴著一條“白狐圍脖”。女孩的辮子俗稱“尾巴”,八條辮子加上一條白狐尾巴,正好是九條尾巴,大禹的第一印象就是“九尾白狐”,30歲的大禹震驚於“女嬌”的美貌,一拍大腿說:“我都三十歲了,九尾白狐我娶定了。”公元前2121年,九尾白狐生子曰:“啟”,啟明星的“啟”。

    公元前2070年,大禹帝巡視南方,病逝於會稽郡(浙江紹興),51歲的夏後啟媯(gui)姓,執掌兵權而廢除“禪讓制”,在陽城(山西陶寺遺址)登基。“夏後啟”在陽城宮廷和司天監舉行登基盛宴,有扈氏及其一部分部族,認為“夏後啟”違反“禪讓制”,不承認“夏後啟”為“帝”,兩次沒有參加“夏後啟”登基盛宴,公元前2069年,夏後啟作《甘誓》討伐有扈氏。

    中國第二個朝代“夏朝”,開國於公元前2070年,滅亡於公元前1600年,立國470年虛記471年。 夏朝共計16個帝、一個攝政、一個偽帝,公元前2032年太康19年失政,后羿為攝政而未稱帝。公元前1988年寒浞殺后羿而攝政,公元前1968年,寒浞殺“帝相”而稱偽帝,公元前1947年,少康殺寒浞而復國復政。夏朝帝王世襲年表如下:

    【夏後啟】在位19年,公元前2070年至前2051年。

    【太康】在位29年,公元前2051年至前2022年。中間失政10年,后羿攝政。

    【仲康】在位26年,公元前2022年至前1996年。后羿攝政。

    【相】在位28年,公元前1996年至前1968年。前8年後羿攝政、後20年寒浞攝政,相28年,寒浞殺相。

    【寒浞】偽帝,在位21年,公元前1968年至前1947年。

    公元前1968年,寒浞殺相,相妃有緡氏方孕,出逃。前1967年,有緡氏生少康。帝位輪空後,寒浞稱偽帝21年,前1947年,少康殺寒浞復國復政。

    【少康】在位26年,公元前1947年至前1921年。少康生於1967年,前1947年,少康殺寒浞復國復政。

    【杼(予)】在位27年,公元前1921年至前1894年。

    【槐(芬)】在位44年,公元前1894年至前1850年。

    【芒】在位58年,公元前1850年至前1792年。

    【洩】在位25年,公元前1792至前1767年。

    【不降】在位59年,公元前1767年至前1708年。

    【扃(jiong)】在位21年,公元前1708年至1687年。

    【廑(jing)】在位31年,公元前1687年至前1656年。

    【孔甲】在位9年,公元前1656年至前1647年。

    【皋】在位3年,公元前1647年至前1644年。

    【發】在位12年,公元前1644年至前1632年。

    【癸】在位32年,公元前1632年至前1600年。癸就是夏桀。

    夏朝衰敗於孔甲之時,就是國之神器不固,神龍之死意味著衰敗的開始。千年一遇的氣候災害,導致20多年糧食歉收,變亂從帝國的邊緣開始。公元前1621年,有緡氏逃亡到岷山,增強了蜀山氏蠶叢的力量,蜀山氏出岷山而奪取了古蜀國的政權。公元前1618年,夏桀派名字叫做“扁”的將軍,率軍攻打蜀山氏蠶叢。

    蜀山氏蠶叢和有緡氏商議對策,以古蜀國和有緡氏的軍事實力,對抗夏桀派出的軍隊肯定是不行的,地方沒法和中央對抗。有緡氏和蜀山氏蠶叢,就把兩個蜀國美女“琬”和“琰”,獻給了夏桀,夏桀很喜歡這兩個年輕的美女,就在夏宮修建“瑤臺”而居,冷淡疏遠了王后“妹喜”,把“妹喜“扔”在洛芮。受到冷落的“妹喜”,很是憤憤不平,就開始給諸侯國“殷商”出賣情報。

    妹喜是“有施氏”郡主,當年夏桀征伐有施氏部族,有施氏之君獻“妹喜”於夏桀,為夏桀之帝后。妹喜失寵於夏桀,商湯拉攏妹喜的孃家有施氏,妹喜故此為商湯送情報。公元前1615年,商湯將御廚伊尹送給夏桀,成為商湯在夏桀身邊的“臥底”,後來伊尹又和妹喜聯手,控制顛覆了夏桀的政局,於是夏桀愈發荒淫腐敗。

    商湯逐漸地征伐削弱夏的屏藩,公元前1603年,商師攻打顧國(河南範縣),夏桀臣費伯昌投奔殷商。公元前1602年,伊尹離間夏桀,夏桀殺大臣關龍逢,商湯討伐夏之屏藩昆吾(河南許昌)。公元前1601年,商湯出征夏邑,克昆吾。商湯與夏軍戰於鳴條(河南封丘),夏軍敗績夏桀逃奔到三鬷,董姓豢龍氏繆國,在今洛陽附近。公元前1600年,商湯攻三鬷於郕,在焦門抓獲了夏桀,流放到巢(今巢湖市),夏朝滅亡。

  • 14 # 鄜延路節度使李

    最早有文獻記載的一位夏氏族成員是鯀。《國語·周語》中說鯀作為夏部族的首領被封在崇,故被稱為“崇伯鯀”。之後禹繼承了鯀,為“崇伯禹”。這表明夏部族早期活動於崇山附近。當時河水氾濫,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聯盟,鯀被四嶽推選領導治水,歷時九年而最終失敗。治水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不善於團結部人及其他部落。

    《尚書·堯典》記載,堯最初認為鯀方命圮族、毀敗善類而反對鯀領導治水。鯀治水失敗後,被殛死於東方黃海海濱的羽山。禹是鯀的兒子,鯀死後,禹受舜任命,繼任治水的工作。禹改進其父的治水方法,疏導河流,團結各部落的族人,終於將洪水治平。《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治水時“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後世傳頌,治水過程可能也促進了各部落族人的團結。

    《孟子·滕文公》提到了禹的治水方法:“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禹亦倡導農業,強調“躬耕而有天下。”由於禹治水有功和促進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增強。隨後舜又派禹去討伐三苗。禹屢次擊敗三苗,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君權。《墨子·非攻》中說道禹克三苗後,“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

    可以說明禹在治水與討伐三苗勝利後,夏部族已成為部族聯盟首領。舜把帝位禪讓給禹,禹在塗山召集部落會盟,再次征討三苗。據《左傳》記載“執玉帛者萬國”參加了塗山會盟,可見夏部落的號召力。有一次在會稽部落會盟時,防風氏首領遲到而被禹所處死。

    古文獻中亦記載禹以諸侯部落路途的遠近來分別納貢約多少,可見夏氏族對其周邊部落經濟上的控制。禹曾推舉東方頗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為繼承人,以示對傳統禪讓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沒有等及禪讓,比禹早逝。禹又命東夷首領益為繼承人,然而有很多部落都不擁戴,反而擁戴禹的兒子啟。

    禹死後,伯益沒有得到權位,反而在民眾的擁護下,啟得到了權位。關於這一段歷史的記載不一。之後伯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鬥爭後,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中國中原地區從此出現“國家”的概念。

    仗義起兵,率領軍隊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於甘。戰前啟稱他的權位是“恭行天”的,這便是之後周朝天子論的雛形。啟擁有中原民眾的贊同,在人數方面佔有絕大優勢,最終擊敗有扈氏,罰貶做牧奴。這兩次勝利代表中原地區的主流社會觀念已從原始的禪讓制度轉向了世襲制度。

    夏氏族原姓姒,但從啟開始改用國名“夏”為姓。同時啟不再使用伯這個稱號而改用後,即“夏後啟”

    夏啟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太康只顧遊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部落趁機西進。東夷部落有窮氏一位善射的首領羿。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遷至夏后氏的屬地窮石,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的斟。

    羿奪得權位後並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此舉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滿。其中主持天象活動的和氏與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派胤率兵討伐羲和二氏,戰前作誓師辭《胤徵》,在戰中取勝。

    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隨後投奔與夏同姓的斟、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羿好射獵,不善治理,得權後,他像太康一樣,好狩獵而荒廢國事。他廢棄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時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後被有窮氏首領羿收養,成為有窮氏的一員,得到重用。

    寒浞勢力日益強大,後來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將羿及其家人殺掉,霸其權、奪其妻,生下豷、澆二子。寒浞把戈封給了他的兒子豷,把過[注 66]封給了他的另一個兒子澆。澆受父命率兵先後滅掉親夏的斟灌氏與斟妻子[注 67]緡[注 68][注 69]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她從牆洞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注 70][注 71]家裡避難,不久生下遺腹子少康。

    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後,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後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領虞思膝下無子,僅有二女。他將二女許配少康,賜給他田一成、眾一旅,並把綸邑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綸邑為根據地組織餘下的夏族民眾,設官分職。派女艾到澆廷中密探,準備恢復夏室。

    此時,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遺臣靡得知少康準備奪回政權,親自帶領斟灌、斟的殘餘民眾與少康會師,聯合擊敗了寒浞。復立少康為夏後。而後少康滅澆於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於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後近百年的東夷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夏由此復國,後世稱“少康中興”,少康統治時期,少康將其子無餘封於會稽山,即後來的越國。透過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的這段敘史可以看到夏后氏平定中原方國部落(尤其是東夷部落)的歷程。

    少康之子杼繼承後位。他了解東夷對夏王室的不滿,為了鞏固在東方的勢力,他把都城從原東遷至老丘。他重視發展武器和製造兵甲。他還派人討伐東南沿海地區的東夷(今山東南部、安徽東部、江蘇一帶)。傳說其獲取了吉祥物九尾狐。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治下擴張到了東海(今黃海)之濱。杼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夏人對杼格外尊重,為杼舉行過“報祭”。

    杼之子槐在位時,東夷部落與華夏部落開始和平共處。其中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居於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後納貢祝賀。槐逝後,其子芒繼位。芒逝後,其子洩繼位。這期間東夷部落與華夏部落逐漸同化。洩在位期間東夷部落已基本同化,於是他開始向西方發展。同時,他開始對順從夏室的方國部落封土封號。這便是數世紀後諸侯制的起始。洩逝後,其子不降繼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討西方的九苑。

    不降年邁時,內禪於其弟扃。扃逝,其子廑繼位。廑繼位後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他改變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開始祭祀天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不滿,但華夏部落與東夷部落的關係仍然友好。夏后氏自孔甲開始日趨衰落。

    孔甲逝,其子皋繼位。皋逝,其子發繼位。這段期間,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係惡化,氏族內部的糾紛也激烈化。從孔甲經皋與發,至履癸(別名夏桀)內亂不止。

    發逝後,其子履癸繼。桀善武,《史記·律書》記載:桀“手搏豺狼,足追四馬”。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係已經破裂。給夏上貢的部落不斷減少。桀因此常常討伐不順從的部落。古文獻中說桀貪色,他在擊敗某個部落後會從部落中挑選出鍾愛的女子作為妃子。

    其中末喜氏的妃子妺喜早已與伊尹結好,桀卻在洛把她奪走,伊尹憤怒中投奔商湯。桀的屢次征伐也惹怒了不少較有權威的部族。有緡氏因不服從桀而被滅。活動於今山東省西南部的子姓商部族正在這夏亂期間興旺了起來。桀又因商不服的藉口討伐商首領湯並敗之。湯被囚禁於夏臺,隨後獲釋。除了夏室對外關係惡化外,文獻中還提到桀在廷內用人失當。

    桀只顧享樂不顧民間疾苦。傳說夏民詛咒桀早日歸天,桀聽聞笑說自己是天上的太陽,太陽不死,他也死不了,夏民便指著太陽,責問太陽何時破滅,情願與之同歸於盡。大約在前17世紀末前16世紀初,商部族首領湯,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聯盟方國部落討伐桀。滅了親夏部族韋、顧、昆吾後與桀開戰。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且戰且逃,最終戰敗於有娀氏舊址。

    桀逃至鳴條,湯追之,展開了大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於歷山,與末喜氏同居,最後跑到了南巢之山,並死於該處。《淮南子·修務訓》所載稍有不同,說湯“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

    《尚書·湯誓》記載商湯伐桀時舉說桀的罪狀只是“率遏眾力,率割夏邑”。鳴條之戰,夏室被推翻,在方國部落的支援下湯在亳稱“王”,建立商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朝代更替。

  • 15 # 6別無選擇6

    談起夏朝,總共感覺那是記憶最深處的一塊遙遠而不可觸及的地方。中華上下五千年起始於夏朝,這個被中國史書記載著具有第一個世襲制的朝代,帶著謎一樣般的面紗。

    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透過歲月雕蝕的甲骨文,我們一點點的窺視著這個朝代的興衰,大禹治水、禹受舜禪、夏啟奪位、太康失國、少康中興,以及夏桀暴政等是這個朝代被最多提起的幾件可知的大事件。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夏朝開啟的王者永遠會記載在朝代君王的第一位。這位於堯、舜齊名的聖賢帝王,劃定了天下九州的中國版圖。他的歷史功績不僅在於治理滔天洪水,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新的社會組織形態,而這個社會組織就是“國家”,使人類文明得到跨越式的進步。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國可謂深入人心。根據司馬遷《史記·夏本紀》的記載,大禹因治水有

    “禪讓制”讓這個古老的文明散發出知性的魅力,而夏啟的奪位宣佈著世襲制的到來。大禹死後,益在守孝三年後繼位,然而他並沒有得到所有部落的臣服,由一部分部落擁護的啟在對益的部落展開戰爭後,最終取得勝利並確定了他在部落聯盟中的王者地位。從此“公天下”真正成為了歷史,這也標誌著“家天下”社會制度的到來。

    夏啟奪位,“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 16 # 有料有趣源於真

    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巨大中心之一,源遠流長,既輝煌燦爛,又悲壯曲折。

    在170萬年前的遠古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在這個大地繁衍生息,經漫長的歲月,逐漸發展到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直至出現三皇五帝,實行公天下制度。

    炎黃兩帝為開創遠古文明寫下了光輝耀眼的一頁,在後人的心目中高貴無比。我們都尊稱炎黃為始祖,我們是炎黃子孫。

    堯、舜、禹是黃帝之後相繼出現的聖賢君主,一心為公,為中華民族的昌盛立下汗馬功勞。

    大禹與先賢一樣,時常留心天下賢能,發現東夷首領伯益是最佳繼承人,雖有意傳位給他,但被拒。

    大禹過世後,大禹原部落中有影響力的人擁戴大禹的兒子啟為部落聯盟首領。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就是歷史上的夏朝。

    從此,任人唯賢的禪讓制被子繼父位的世襲製取代。

    當時,在人們的心目中,大禹的兒子~夏啟的賢能不是特別出眾,有點德不配位,自然遭人反對。

    夏啟並未消沉,也未打壓反對者,而是節衣縮食,勵精圖治,致民心聚攏,大家慢慢接受了父死子繼的家天下制度。

    然始終不忘初心的聖賢畢竟是少數,不是每個有賢能的人都能抵抗住誘惑,控制得住私慾膨脹。

    可夏啟還是走上了尋常路,酒色上身,打獵上癮,歌舞昇天。權勢家族、豪門大戶慣有的爭權奪利劇情在夏啟的兒子中現實上演。

    夏二代太康可能養尊處優慣了,做了君主後,不思進取,不理政務,只顧玩耍。一次帶隨從浩浩蕩蕩到洛水南岸打獵,一去就是百多天。

    權力的誘惑是巨大的。當權者不勵精圖治,結局肯定慘。太康也逃不了宿命,落得流亡洛水南的下場。

    一旦處境優越,就習慣享受,享受久了就會危機四伏。太康之後,王位幾經更替,落入他人手。

    夏啟幾代後人歷盡苦難,而苦難又是最好的修煉法門。夏四代少康自小受到報仇雪恨教育,暗地裡發奮圖強,天下又回到夏啟子孫手裡。

    夏朝從太康到少康,時間跨度是一百多年。少康做得很好,勤政愛民,興水利,發展農業,制蠻夷除後患。但少康過世早,征服東夷成了他的未竟之業。

    少康的兒子予即位,完成徵夷大業,夏朝基業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夏朝最後的王位繼承人是桀,施暴政,不得民心。約公元前1600年,湯帶領部下長驅直入,佔領夏朝首都斟鄩(今洛陽地區),夏亡,湯建立商朝,開啟又一個興盛王朝。

    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070年,直至夏亡,歷經四百多年。

    歷史潮流滾滾向前,無人能阻擋,古文明一步步向前推進積累,鑄就今天燦爛的現代文明。

    現時代世界局勢風雲變幻,我們更需要歷史的光輝照亮前方的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股東人數連續減少是利好還是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