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熱點下的八卦

    蜀漢氏族主要是以吳毅為主的吳氏,或者以李嚴為主的,都算是蜀漢氏族.

    諸葛亮在劉備死之前是沒有過政治鬥爭的,因為劉備相對治理的也比較好,在劉備死了之後,諸葛亮所代表的荊州派與益州派的政治鬥爭就開始了,諸葛亮作為丞相主內,李嚴作為尚書令主持軍隊.

    本來相對穩定,但政治鬥爭即將開始.一直到南征時期,諸葛亮開始初步奪權,七擒孟獲後,他初步有了自己的軍隊,包括特種部隊無當飛軍,一直到北伐開始,諸葛亮徹底奪取了蜀漢的軍政大權.

    李嚴被貶到了永安,負責糧草和守衛東吳,蜀漢政治鬥爭最終以諸葛亮的勝利而結束。

  • 2 # 江湖小曉生

    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之能攬拔秀異也。---《華陽國志》

    諸葛亮從這句話裡,我們就能看得出,諸葛亮在任用益州人才的時候,能夠服眾。益州本土計程車族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被諸葛亮拔高了。

    可見諸葛亮在內政上用人,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的。也正因為諸葛亮選拔人才的公正性,使得蜀中士族,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還是可以調和的。

    益州士族,和劉焉、劉璋父子才是水火不容。

    劉焉這大兄弟開啟了東漢割據的局面,他不管不顧先搶了一塊益州的地盤,自己在這裡做起了土皇帝。

    但是益州本土有不少豪族,這幫人始終掌握著本地的資源、人脈關係等等,劉焉是採取了什麼措施來對付他們的呢?

    劉焉仗著自己帶來的東州兵,實力很強大,當地士族不敢與之爭鋒。所以以任岐、賈龍為首的當地士族集團,便打算擁戴劉焉。本以為劉焉可以善待當地士族,結果劉焉來到益州以後,只重用自己帶來的東州人馬,極力打壓益州本土士族。他入了益州以後,便斬殺了王鹹、李權等十多個益州本土豪強。劉焉的目的很簡單,想要利用這種方法,在益州樹立威信。

    結果這引起了益州本土士族們的強烈不滿。如果不是東州兵足夠強大的話,劉焉在益州根本就呆不久。所以說劉焉執政期間,失去了益州本土士族的擁戴。

    劉焉死後,劉璋這個闇弱無能的傢伙上臺以後,一邊縱容東州兵肆意壓榨當地士族百姓,一邊又對士族們暗自擴大力量以求自保放任不管。

    州從事賈龍領兵數百人在犍為東界,攝斂吏民,得千餘人,攻相等,數日破走,州界清靜。龍乃選吏卒迎焉。焉徙治綿竹,撫納離叛,務行寬惠,陰圖異計。張魯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來焉家,故焉遣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絕谷閣,殺害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不得復通,又託他事殺州中豪強王鹹、李權等十餘人,以立威刑。---《三國志》

    結果就導致了益州士族們想辦法謀反,比如說益州本地人趙韙被劉璋重用,結果趙韙卻聯合益州、荊州的豪族們造反,要不是東州兵出面,劉璋也要滾蛋了。

    由此可見,劉焉和劉璋在益州期間,益州本地士族們,一直與之較量。已經達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且東州兵不斷立功,也已經開始驕狂,就算劉備不來,蜀中也安穩不了。

    張松、彭羕、黃權、譙周,是益州本土士族的代表人物。

    劉備和諸葛亮進入蜀中以後,益州本土士族遇到了一個困難,因為他們不知道是支援劉璋反抗劉備,還是支援劉備趕走劉璋。

    東州集團的反應是最快的,他們看劉備戰鬥力強悍,所以早就選擇投降劉備。比如說法正、李嚴、吳懿等人。

    張松和黃權:

    益州派的人以張松作為代表,其實也向劉備釋放了投降的訊號,但是益州派並不團結。不少人是反對劉備入蜀的,比如說黃權、張松的哥哥張肅等。

    劉備強行入主成都以後,這幫益州派的代表人物,也就都跟著投降了劉備。尤其是黃權得到了重用,成為了劉備東征的重要幫手,在長江北岸與劉備遙相呼應。

    彭羕:

    此外益州本土士族中,還有一個叫彭羕的,早年被劉璋貶為奴隸,等到劉備入蜀後,在龐統、法正的推薦下,彭羕也成為了劉備的重臣。

    彭羕這傢伙成了治州從事後,開始變得驕縱起來。諸葛亮十分討厭彭羕,所以多次在劉備跟前提醒劉備,要注意彭羕。結果劉備就把彭羕貶為了江陽太守。

    羕聞當遠出,私情不悅,往詣馬超。超問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謂卿當與孔明、孝直諸人齊足並驅,寧當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曰:“老革荒悖,可複道邪!”又謂超曰:“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超羈旅歸國,常懷危懼,聞羕言大驚,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辭,於是收羕付有司。---《三國志》

    彭羕心裡肯定不高興啊,所以就找到馬超,抱怨道:劉備就是個老兵痞子,馬超你在外面,我彭羕在內,兩人合夥,肯定可以把這個老兵痞子給趕走。

    馬超本來就受到劉備的猜忌,聽了這話,嚇得立刻把彭羕給賣了。結果彭羕就被劉備給弄死了。

    譙周:

    蜀漢中後期,益州本土士族中的代表人物,那就是譙周了。譙周是蜀中大儒,他對諸葛亮是百分之一百的敬重,但是他反對北伐。

    這是看似矛盾,但又比較合理的事情。譙周敬重諸葛亮的唯才是舉、賞罰分明,但是譙周反對窮兵黷武,勞師遠征。

    諸葛亮死的時候,譙周是唯一一個有機會前去奔喪的人,因為劉禪下令不準奔喪,他跑得比較快。姜維九伐中原期間,譙周是強烈反對的,後來更是勸說劉禪投降了鄧艾。

    諸葛亮知人善任,所以跟益州本土士族沒有過鬥爭。

    其實諸葛亮和劉備都很明白,他們是外來戶,在益州本土是沒有什麼根基的。要想在益州建立自己的霸業,就必須要拉攏東州派和益州派。

    在調查清楚東州派常常欺負益州派以後,劉備也刻意開始提拔益州派的代表人物。不過在大是大非面前,劉備還是分得清的,他在託孤的時候,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和李嚴。

    建興二年,丞相亮領益州牧,選宓迎為別駕,尋拜左中郎將、長水校尉。吳遣使張溫來聘,百官皆往餞焉。眾人皆集而宓未往,亮累遣使促之,溫曰“彼何人也”亮曰“益州學士也”及至,溫問曰“君學乎”宓曰“五尺童子皆學,何必小人”溫復問曰“天有頭乎”宓曰“有之”溫曰“在何方也”宓曰“在西方。---《三國志》

    諸葛亮是荊州派,李嚴是東州派,唯獨沒有益州本土人士參與託孤,這就證明了劉備打心眼裡還是要打壓益州本土士族。

    諸葛亮掌權以後,大改過去劉備用人的方法,他講究唯才是舉,和曹操的做法十分類似。這兩個人算是知音了。他在恢復漢朝察舉制的基礎上,也合理地實行一些有彈性的選拔人才的工作。

    因為他選拔人才的方法相對公平,不管是哪個派系的人,都能夠得到重要,因此諸葛亮是得到了益州本土士族的支援的。

    總結:益州豪族不夠豪,這才是他們上不了檯面的原因。

    東吳和荊州其實也有大量的豪族力量,孫權在對付東吳豪族的時候,以大力任用的方式化解了矛盾,比如說顧雍、陸遜等人都成了東吳的丞相。

    荊州這邊也是一樣,蔡氏家族、黃祖、蒯越等人,全都是雷打不動的本土力量,劉表只能一邊任用一邊提防。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兩個地區的豪族們,都能夠成為地盤上的主流力量,因為他們的力量足夠大,實力足夠強,每一家都有一定的財權和兵權。

    而益州士族就完全不同了,他們沒有足夠的實力,所以不僅敵不過劉焉劉璋的入侵,也擋不住劉備等人的打壓。諸葛亮執政給了他們出頭的一線希望,所以他們當然拜服諸葛亮。

    參考資料:

    《三國志》

    《華陽國志》

  • 3 # 四川達州人

    蜀漢集團,本質上與劉焉劉璋一樣,都是外來戶政權,所以蜀漢政權是三國裡面內部鬥爭最激烈的。

    雖然在蜀漢集團歷史上,因為外來戶切實掌握軍隊,地方豪強無法反抗,但同樣進行了堅決拖累,比如鄧艾偷渡陰平,本不過萬把人的殘兵,但迅速得到本地世家支援。諸葛瞻出戰失敗,姜維主力被隔絕,無兵的劉禪只能選擇投降,因為再不投降,世家就會發動兵變,砍自己的頭獻給鄧艾。

    那麼,本地世家有那些呢?

    益州世家主要以張秦兩大家族為首,其他較大世家還有李氏、譙氏等。

    劉備最慘痛的損失就是張松。

    益州世家普通厭惡劉璋,所以他們對於劉備入川基本屬於不抵抗(與蜀漢滅亡時多麼的相似),重要的就是張松這樣的本地世家頭面人物做出表率——揭發張松的張肅,可如果張肅不揭發,估計益州張氏會遭到更慘烈的處置:

    秦宓:

    絕對投降派的譙周:

    外來戶——東州集團代表人物吳氏:

    雍闓:次一級的豪強

  • 4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一、劉焉、劉璋父子與益州氏族的衝突

    建安十七年(212)劉備舉兵葭萌以襲劉璋 之時,力量甚為單薄,如劉璋益州從事鄭度所 說:“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 重。” 後來劉備得到諸葛亮從荊州溯流入蜀之 援,力量仍很有限。劉璋集團軍力較強,弱點是統領無方,缺乏內聚力,不足以抗衡劉備。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經過涪城、綿竹、雒城幾次戰役,劉璋之軍不斷潰敗,陸續向劉備求降。劉備 控制益州全境以後,其統治人物中由劉璋部屬歸降者佔有很大比重,這些人越來越顯著地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劉璋部屬,本是在劉焉、劉璋父子戰勝益州在官地主的二十多年中逐漸形成的一個鬆散集 團。起先,劉焉欲“避世難”,於中平五年 (188)入蜀,為益州牧。

    當時支援他的,除了陸續入益州的以南陽、三輔人為主的“東州人”及 其他外來人以外,還有兩種益州勢力。一為原仕洛陽、後隨劉焉回籍的益州官僚,如侍中廣漢董扶、太倉令巴西趙韙; 一為仕於益州的本籍豪強,如領有家兵的益州從事賈龍。

    董扶“明圖讖”,以“益州分野有天子氣”說劉焉。賈龍戰勝了益州黃巾,但力量有限,不能自立,當劉焉入蜀時他選吏卒出迎。這些事實,說明益州地主雖然力圖影響益州政局,可是他們還沒有強大到足以據地自保,並抗衡外來勢力的地步。

    因此,上述益州在官地主,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力圖借重具有劉漢宗室身份的劉焉,以求達到保據益州,不受或少受中原戰亂影響的目的。在這個基 礎上,劉焉同益州在官地主之間,暫時形成了相互利用、相互依存的關係。

    但是,劉焉是外來勢力,他同益州在官地主之間有明顯的利益不一致,衝突是遲早要出現 的。初平二年,劉焉“託他事殺州中豪強王鹹、李權等十餘人,以立威刑”, 引起犍為太 守蜀郡任岐和校尉蜀郡賈龍(即前選吏卒出迎劉 焉的州從事賈龍)起兵叛亂。劉焉用以壓平叛亂 的,是東州士和青羌兵。

    興平元年(194)劉焉死,焉二子璋、瑁在 蜀,“州大吏趙韙等貪璋溫仁,共上璋為益州刺 史”。州大吏趙韙,就是隨焉入蜀的原太倉令巴 西趙韙,這時他的權勢達到足以選立劉璋、左右政局的地步。

    也有一些不服劉璋的益州將吏東走荊州,其中的甘寧以後成為東吳大將。建安五年(200),趙韙“因民怨謀叛,……陰結州中大 姓,與俱起兵,還擊璋,蜀郡、廣漢、犍為皆應韙”。

    這是益州在官地主最大的一次叛亂。由於 東州士殊死戰,成都得以保全,而趙韙卒為其部將龐樂、李異所殺。以後雖然還有如“州中諸將龐樂、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的事,但 是益州在官地主大規模叛亂卻不再見於史籍 了。

    不斷由三輔、南陽及荊州它郡流入的外來士人與餘下的益州在官地主聯合一起,形成一支 比較穩定的力量,支援劉璋,使劉璋在益州的統 治得以維持一個時期。劉備進攻劉璋,這支力量 又陸續背棄劉璋,倒向劉備。

    二、劉備時期與益州氏族的關係

    劉璋邀劉備入蜀之初,這兩個營壘之間就自 然地形成“客主”之分,有時又稱為“新人”和“舊 人”之分。最早說及這種關係的,是劉璋的主簿 黃權。黃權諫劉璋勿迎劉備入蜀,否則客主難於 相容,“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

    顯然,這是就客主兩方的軍事營壘而言。劉備圍 攻劉璋於雒城時,法正在劉備軍中,致箋劉璋, 勸他勿以“客主之勢”自恃。這裡說的客主仍是指對壘的兩軍,與黃權之意一樣。

    劉備征服劉璋,劉璋部屬全體進入劉備陣營以後,客和主、新和舊合流,其分野實際還存 在,不過不再是軍事上兩個營壘的區分,而是政治上兩個派別的區分。

    《諸葛亮傳》注引法正諫亮之言曰:“今君假借威力,跨據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客主之義,宜相降下, ……”云云。這說及一體之中存在著主和客、或 者說舊和新這兩部分人,構成蜀政中的一大問題,須得劉備、諸葛亮細心協調,妥善處理。

    在 當時矛盾還不顯著的情況下,兩部分人的區分並不十分整齊,政治態度也不完全一致。同是劉璋舊屬,有些人在政治上公開反對劉備,例如來敏、李邈、劉巴等;多數人則不公開反對,等待形勢的變化發展。

    劉備初領益州牧時,據《先主傳》雲:“諸 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糜竺、簡雍為賓友。”這裡除法正、許靖、馬超以外,都是新入蜀的劉備部屬, 即所謂“新人”。

    他們在蜀國官員中人數較少,卻是蜀中統治者的主體。劉備對舊人中型別不同的各種人物,也作了精心考慮。法正引劉備入蜀, 其地位同於劉備部屬。許靖以名高為法正薦於劉 備,與劉璋本來沒有多少關係。馬超在蜀更無根 柢,可以不論。

    《先主傳》:“及董和、黃權、 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 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 士,無不競勸。”《通鑑》於此下還綴有“益州之 人是以大和”。

    這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安排。劉備 透過設官分職,力圖使各種人,主要是劉璋舊 屬,同新人一起,各得其所,彼此相安。其中屬於“璋之所授用”的董和、李嚴二人更被重視,在 劉備政權中處於特別地位,具有特殊作用。

    《董和傳》,和由荊入益,仕劉璋,建安十九年“先主定蜀,徵和為掌軍中郎將,與 軍師將軍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左將軍、大司馬府,劉備軍府。董和作為劉璋舊屬的代表,被物色來與諸葛亮並署軍府,這是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安排,從政治方面表示對舊人的 尊重。

    董和居官忠恪謙恭,諸葛亮謂其“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建興元年(223)劉備死,其時董和死於任上,於是李 嚴就被選來代替董和,成為蜀國政權中劉璋部屬亦即所謂舊人的代表,與諸葛亮一起受遺詔輔幼主。

    李嚴所得到的這種禮遇,又大大地超過董和。何焯謂董和與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 事,李嚴與諸葛亮並受付託之任,“皆所以慰蜀 士大夫之心”, 這一見解是正確的。何焯所說 的“蜀士大夫”並非專指益州籍貫計程車大夫,而是 泛指劉璋舊屬,包括益州籍的也包括外來的益州官吏,而且外來的居多數。

    劉備死後,諸葛亮繼承了這一既成局面,維 持與李嚴的和諧關係,保持新人與舊人的平 衡。但是,形勢在發展,利害有衝突,新人舊 人的矛盾日益滋長。敵視舊人者嫉妒李嚴,不服 新人者攻擊諸葛亮。新人舊人矛盾明朗化,幾年 之後遂演化為諸葛亮與李嚴的公開衝突。

    三、李嚴與諸葛亮為代表的兩派鬥爭

    1、李嚴其人和其代表益州氏族

    《李嚴傳》:嚴,南陽人,少為郡吏,以才 幹見稱,歷事劉表、劉璋、劉備。劉備死前,李 嚴以犍為太守徵拜尚書令,受遺詔副諸葛亮輔 政,以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建興五年 (227)諸葛亮出軍漢中,李嚴當知後事,嚴遂移鎮江州(巴郡治所,今重慶市),留護軍陳到為都督,駐守永安,統屬於嚴。

    在當時形勢下,李嚴以都護屯江州,實際上 是總攬蜀國東部軍政,與成都分陝而治。《呂 凱傳》益州郡大姓雍闓叛亂,李嚴以都護名義“與闓書六紙,解喻利害”。《華陽國志·南中 志》則謂“從事蜀郡常頎行部南入,以都護李嚴書曉諭闓”云云。常頎當為益州從事,益州從事行部入南中,不宣丞相、益州牧諸葛亮的教令, 而以都護李嚴書曉諭,可見李嚴職任之重。

    李嚴後來以尚書令受遺詔輔政,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李嚴何以得驟居此職,陳壽未作交 待,它書亦無說明。據知前此孫吳曾以周瑜為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李嚴中都護之任略當孫吳之周瑜,而顧名思義,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的職任更重於中護軍,近於魏晉常見之都督中外諸軍事,例為武力權臣所居。

    李嚴素有實 力,他奉詔來永安,或有率所領兵以守峽道任務,成為夷陵傾敗以後蜀國安危所賴的重鎮,因 而有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的任寄。後來諸葛亮北伐 時調李嚴離永安、江州,欲得其兵以鎮漢中,李 嚴“窮難縱橫,無有來意”,就是由於有此背景。

    李嚴輔政以後,處境有些特殊,與諸葛亮的 關係也頗為微妙。李嚴不得入成都,只是居永安 為外鎮,實際上無法起到劉備原來許諾於他的輔 政作用,中都護統內外軍事也成為具文。

    他退而求其次,力圖在江州擴大實力,鞏固分陝之勢。 《李嚴傳》直謂李嚴“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華陽國志·後主志》還說李嚴欲效法魏國陳群、司馬懿所為,要求開府,以與其時開府、 領益州牧的諸葛亮等列。種種跡象表明,李嚴是想使巴、蜀“分陝”的局面合法化,長期化,與諸葛亮分庭抗禮,這當然是諸葛亮所不能容許的。 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在醞釀中,不知哪一天將要 爆發。

    李嚴擁有實力和地位,自視甚高,一貫表現與諸葛亮相抗衡的態度。據《李嚴傳》,嚴致書 於由蜀降魏的孟達曰:“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按 指受遺詔輔政),憂深責重,思得良伴。”諸葛 亮亦有書與孟達曰:“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 方(按李嚴字正方)性也”,史謂“其見貴重如 此”。

    按諸葛亮致書孟達,是以執政地位,在北 伐出師之前引孟達為外援,這是可以理解的。但 李嚴以都護屯駐江州而與孟達為境外之交,炫耀 自己與諸葛亮相伯仲的地位,那就是另一回事 了。李嚴還勸說諸葛亮受九錫,晉爵為王,動機 何在,值得琢磨。諸葛亮復書謂“若滅魏斬睿 (魏明帝曹睿),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 命可受,況於九耶!”亮以“並升”為詞以尊李嚴, 可以想見他委屈求全於李嚴的用心。

    諸葛亮透過委重李嚴以表示對舊人的尊崇, 暫時緩和了舊人新人的矛盾,但並不能消除這種 矛盾。

    2.新舊人之間的矛盾

    最先挑起矛盾的是廖立。廖立,武陵人, 是劉備在荊州所用的重要人物之一,深受諸葛亮 器重。《廖立傳》,亮謂“龐統、廖立,楚之良 材,當贊興世業者也”。劉備死,廖立為五校之 一的長水校尉,並沒有被安排在足以“贊興世 業”的更高位置上。

    他“本意自謂才名宜為諸葛亮 之貳,而更遊散在李嚴等下,常懷怏怏”。廖立發難,新人舊人一時關 系趨於緊張。諸葛亮表上後主,說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誹謗先帝,疵毀眾臣”。亮表還說:“陛下即位之後,普增職號,立隨比為將軍。不表我為卿,自是之後,怏怏懷恨。”廖立被廢徙汶 山為庶民,導火線在於坐自貴大,不服李嚴。

    從舊人方面爆發矛盾,始於來敏。來敏,義 陽人,東漢功臣來歙之後,司空來豔之子,出 自“荊楚名族”。來敏仕劉璋,為璋姻親,在舊人 中頗有地位。

    後主即位,來敏為虎賁中 郎將領宿衛兵。劉巴本是劉備“宿昔之所忌恨”的 人,來敏既於成都初定之時即為劉巴所援引,其 對待劉備的態度可知。“亂群”是諸葛亮處置官吏 時習用之詞,表廢廖立, “亂群”之語,蓋指在群僚中製造 事端,特別是導致新人舊人糾紛。

    諸葛亮在籌劃 北伐、安頓後方時,對於東宮舊人、掌領宿衛而 好“亂群”的來敏,是不會不作處置的。所以,諸 葛亮請來敏為軍祭酒、輔軍將軍,使他離開後 主,隨同自己北伐;而在所上《出師表》中推薦 董允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兵,以代來 敏。

    這件事,引起了來敏的激烈反應。諸葛亮教 謂:“將軍來敏對上官顯言:‘新人有何功德,而 奪我榮資與之耶?諸人共憎我,何故如是?’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來敏所稱“新人”,即指董允。董允是董和之子,董和雖是劉璋舊屬,但與 諸葛亮長期共署左將軍府事,“終始好合”(《董和 傳》),在政治上與新人一體。

    董允年少,劉備時 始起家為東宮官屬,與劉璋沒有什麼關係。這也 許就是來敏不認為董允是劉璋舊屬而認為他 是“新人”的緣故。來敏以“語言不節,舉動違 常”,屢被廢黜,又以其耆宿學士,東宮舊臣, 屢廢屢起,但也只是職在閒散,沒有大用。這種 處置似乎是留有更大的餘地,與對廖立有所不 同。

    諸葛亮廢徙廖立,左遷來敏,目的是懲罰和 防備發難鬧事的人,以求維持平衡和安定。但這 還不是最終解決新人舊人矛盾問題的辦法。最終 的辦法已經在諸葛亮思考之中,要等待有利的時 機才能實現。

    3.李嚴與諸葛亮矛盾公開化

    建興九年,李嚴為祁山蜀軍催督運糧事。諸葛 亮廢李嚴,假借了一個難於置信的口實。據《李嚴傳》,李嚴之表現為:一,喻後主指,運糧不繼,呼亮軍還;二,又詰亮糧足何以還軍;三, 並表上後主謂亮軍退蓋以誘敵。亮以嚴反覆如此,乃出嚴前後手筆為證,表徙嚴於梓潼為民。

    《李嚴傳》注引諸葛亮公文上尚書,謂嚴“橫造 無端”;《季漢輔臣贊》據亮所言,亦謂嚴“造此 異端”。但是這裡所說的李嚴舉動畢竟過於乖 謬,不符常情,絲毫不像一個素來“以才幹 稱”、“有能名”、被譽為“部分如流,趨舍罔滯”, 在蜀國地居分陝的人所當為,頗疑其間另有文 章。

    廢徙李嚴,是解決新人舊人之爭的關鍵,是 當時的一件政治大事。陳壽所上《諸葛氏集》二 十四篇十餘萬言,其中有《廢李平第十七》一 篇,可見關於此事的文書資料是不少的。陳壽、 常璩書中所載廢李嚴事,當是據《諸葛氏集》資 料寫成。但是今存這些,看來都是諸葛亮之詞, 沒有李嚴一面的資料,歷史真象究竟如何,已無 從考定了。

    李嚴被廢徙,也有他個人的原因。《季漢輔 臣贊》注謂:“都護李嚴性自矜高”。《太平御 覽》卷四九六引《江表傳》:“諸葛亮表都護李 嚴,嚴少為郡職吏,用性深克,苟利其身。鄉里為嚴諺曰:‘難可狎,李鱗甲。’”

    這個材料,是陳震向諸葛亮提供的。陳震是劉備舊屬,隨劉備由荊入益,與李嚴的人事背景不同。《陳震傳》載諸葛亮與蔣琬、董允書,謂“孝起(按陳震字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 為不可近(按陳震與李嚴均南陽人,故知鄉黨所 論如此。震使吳在建興七年,早於李嚴被廢二 年)。吾以為鱗甲者但不當犯之耳,不圖復有 蘇、張之事出於不意”。

    由此可見,李嚴人多巧 詐,桀驁不馴,難於共事,而且還有“蘇、張之事出於不意”,更是激化矛盾的導火線。

    李嚴所為“蘇、張之事”,具體情節沒有記載。李嚴所行“蘇、張之 事”,當指其縱橫捭闔於舊人新人之間,肆其詭靡之說,挑起新舊不和,所以諸葛亮要假借理由加以消除。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由於涉及新人舊人問題,關係重大,不便獨自處理,所以諸葛亮表廢李嚴,聯署者包括舊人新人在內,竟有二十餘人之多。

    解決了李嚴問題,同時也就解決了江州地區的問題。李嚴駐永安時,江州入舊人之手。費 觀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而費觀是劉璋的女 婿,李嚴的參軍。費觀以後是李嚴,李嚴以後是李豐。李嚴被廢徙後,諸葛亮立即“奪平子豐 兵,以為從事中郎,與長史蔣琬共知居府事”, 見《華陽國志·後主志》。這樣,江州的軍政權就轉移到諸葛亮掌握中了。

    《李嚴傳》記載亮與豐教,說到“若都護(按指李嚴)思負一意,君 (按指李豐)與公琰(按蔣琬字公琰)推心從事 者,否可復通,逝可復還也”。這本是諸葛亮對 李嚴的一個姿態,李嚴於徙所信以為真,“冀亮 當自補復”。但是李嚴的希望並未實現。

    李嚴被廢徙後,舊人中敢於繼續公開反抗 的,據知只有李邈一人。李邈,廣漢郪人。成都初定,李邈正旦行酒,面責劉備“取鄙州甚為不宜”。有司將殺邈,諸葛亮為請得免。亮死,邈疏上後主,謂“亮身杖強兵,狼 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

    今亮隕 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下李邈獄,誅之。 李邈被殺事,是新舊矛盾的餘波。大體說來,新舊矛盾以嚴廢亮死而告結束。緊接著出現的是魏延、楊儀爭權,釀成砍殺的重大事件,而魏延、楊儀都是劉備陣容的人, 屬於新人之列,他們的矛盾,不再屬新舊之爭。

    (正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百花蜜和槐花蜜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