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刀神李流水
-
2 # 潮州夢江南
歷代文學各有其勝場,也各有其短處。漢以樂府和賦勝,唐以詩勝,宋以詞勝,明清以小說勝,近現代以散文勝。因此,可以這樣說,只要地球有人類存在,就一定有文學。
面對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一切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人們的價值取向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似乎一切都向錢看向物質看了。作為精神層面上的文學被推到了邊緣之中的邊緣,因此,很多人都發出這樣的疑惑:文學死了嗎?
(注:不知為何,寫了四段,弄丟了二段,只剩下以上二段,只好作罷)
-
3 # 日悟一物
文學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同藝術一樣。從語言到文字,再到文學。語言用來溝通,語言記載,產生文字,文字只是簡單的記錄,文學是知識和情感的完美產物。從人類可以熟練的運用文字開始,文學便同人類的頑強繁衍的生命力一般,存在於世間。人類不亡,文學不止。它的命運同人類歷史的輝煌興衰的更替而跌宕起伏,如同大海一般有高潮也有回落。文學可以高大上以史詩般的存在,也可以通俗到大白話的你儂我儂。他可以令人望塵莫及,如同不可攀登的高山,也可以由人任意踐踏,像那隨處可見的泥土。它存在爭議,如同人類活著一樣,你會問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用道德去衡量呢,還是以人性或者以法律。不懂不懂,但是不可否認的,閃亮的會發光的會傳承於歷史長河中,糟粕的毫無價值會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是最後也不過是迴歸平凡質樸,以文字的形式記載,文學也不過如此,它僅此而已。
-
4 # 星星詩語
我認為人類的生命不息,文學就永遠不死。
一、文學源於生活,生活源於生命,時代的進步促使了每個鮮活生命的跳躍,他們豐富的情感除述諸與生活,最重要、最精華的部分就呈現在相應的優秀文學作品之上。
二、近代文學,指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的文學,即中國現代化孕育期的文學,反映了中國文學揮別傳統、重塑現代的特殊精神追求。近代以來,至五四運動時期時期,中國文化與文學終於出現了新的轉機。百餘年來中國文學的演進歷程是個不斷走向開放的矛盾、艱難、曲折,坎坷的現代化程序的話。近代文學大家有:龔自珍、魏源、梁啟超、康有為、蔣春霖及其《水雲樓詞》等。
三、現代文學的崛起:(1)文學研究會(成立最早,影響最大)於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發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蔣百里、鄭振鐸、耿濟之、瞿世英、郭紹虞、孫伏園、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王統照12人。宣稱要“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2)1921年7月成立於日本東京,最初的成員是郭沫若、張資平、郁達夫、成仿吾、田壽暢、穆木天、張風舉、徐祖正、陶晶孫、何畏等人。他們創辦《創造》季刊、《創造週報》、《創造日》、《洪水》等刊物。(3)新月社: 1923年由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人在北京發起,成員多為留學生。以《詩*》《新月》《詩刊》為代表的刊物。(4)問題小說: 是“五四”時期,小說創造的排頭兵,主要在1919-1923年興盛一時。一般說來,凡是明確地接觸某一社會現象或人生現象,有意識地提出問題,甚至試圖解答問題的小說,都可謂之“問題小說”。主要作家:魯迅、冰心、王統照、葉聖陶等,主要作品:《狂人日記》、《藥》、《阿Q正傳》、《是愛情還是苦痛》等。
四、當代文學是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文學,其中出現了許多文學流派。1956年中國推出“對文藝工作主張百花齊放,對科學工作主張百家爭鳴”,目的是為了發展、繁榮社會主義中國的科學、文化和藝術事業。“雙百方針”的提出,反映了當時國內對繁榮文化藝術、發展科學技術的需求,得到知識界的歡迎。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文學創作湧現井噴時期,許多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新時期文學、80年代文學、90年代文學、新世紀文學。另外,文學雜誌《當代文學》於2001年9月23日在香港正式創刊。
綜上所述,中國燦爛輝煌的文學,不論在古代、近代和現代,還是在當代,中國文學都不曾有斷代現象,文學依然一直蓬勃發展,當代莫言作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就是最好的證明,當然作為中國未來的年輕人責無旁貸的擔負起未來文學發揚和創新的使命!
-
5 # 兒桃
文學尚在,因為為文學準備獻身的尚在。
看到這個問題,就一直在想,為什麼,會問出這樣的問題。思索良久,才懂。原來問這個問題的起因,可能是最近幾年隨著互聯的快速發展。網路文化的,快餐文化的崛起,讓很多人擔心,中國文學會慢慢衰落。
然而事實文學還是,在我們身邊慢慢的發酵,在慢慢的尋找屬於自己的成長之路。因為每個事物都自己的發展規律。
如餘華的《靈魂飯》;何建明的《根本利益》,鐵凝的《逃跑》都在用不同的思想感悟為我們訴說著,現代文學。只是網路文學關注度比較高而已。
-
6 # 醉香溪
文學並沒有死,從古至今,從中國到外國,很多文學名著不斷的湧現!中國的四大名著《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西遊記》都是古代產生著對我們有著深遠意義的文學。近代的莫言、老舍的作品等也是對我們有些很深的意義。外國的名著《蘇菲的世界》讓我們對哲學有了一個系統的瞭解。高爾基《海燕相信每個人讀了都不會忘記的。
文學是我們慢生活中調味劑,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我們慢慢的拿起一本文學方面的書體會作者眼中的世界,看自己未曾看到的世界。
文學是一種藝術,高於生活卻源於生活的藝術,有時候我們可以從文學的文字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文學中,我們可以體會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文學生生不息,一直在繼續!我相信文學並沒有死,只是很多人沒有留意到,文學之火會繼續熊熊燃燒!
-
7 # 娛樂小小看
如果文學死,時代如何存?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縱觀中國的歷史,每一個時期都有文學的蹤跡。
沒有文學作為載體,後之我輩如何在當今的時代去追尋《詩經》的詩情畫意,如何去探求那個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如何去感知三國的俠義,水滸的豪情,紅樓的繁華大夢。
現當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心愈加浮躁,如果沒有文學為我們提供一方心靈的處所,時代的洪流重壓下,很多人都會逼仄到無法呼吸。
縱觀當今文壇,依然有很多大家在孜孜不倦書寫時代,為文學而發聲,正是有文學的存在,時代的氣息才會留存,即使有一天我們都不在,後代還是能從文學中找尋先輩的蹤跡。
-
8 # 儂家書屋
生活如歌,文學不死。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文學。生活之樹常青,文學之花常開。願文學的桂冠,永遠垂青熱愛生活並執著文學的有心人吧!
-
9 # 樂式彎刀
文學沒有死,應該是死不了的吧。不管是笑話一則還是經典名著都算是文學吧,不能說好的才算是文學。只不過當代文學在發生變化的,特別是一些網路文學,產出比較快,所以質量不太好。不過最近看在火星小說上看得小說啥的還不錯,可以去看看,閒來無事的話。還有我不是拖……
-
10 # 文強178110833
孔子說《詩經》有七種用處,其中之一便是“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我們每個人從生至死其實一至都有文學的陪伴:嬰孩時的催眠曲,兒童時的兒歌,年少時那些有趣的故事,青春期那些歷志的詩篇……曾幾何時貫穿著每個人的記憶。
文學不僅僅是文字。
我們和這個社會溝通的過往,其實就是認知生命的過程;我們理解這個物質世界,其實也是在不段的解讀著人生。而文學作為一種符號,就是我們認識外部世界的一種最好的方式。
對於以書本為文學作品的記憶,最早是一本《古代奇案選》,由此我踏上了喜愛文學之路。我喜愛讀書,每當一個人獨處,煢煢而坐,一本好書可以讓我忘掉一切。但我讀的書大多是前人寫得具多,我幾乎很少買近二十年的文學作品,網路小學更是不會去看。
我對當下文學作品是有“偏見”的。
現在的文學作品,以及一些充斥目下刊物的所謂都市及市民小說裡,滿是一派不加節制、選擇和提煉的俗世生活之流的率意擷取,大量無新鮮感無獨特性無目的指向的庸常細節的胡亂堆砌,沒有景深,看不見天空,讀來如入垃圾站或廢舊物品市場,只感覺窒悶噁心,煩亂狂躁,冗贅繁雜的後面空洞單調如一片白地。
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下真正的文學已經頻於你所說的“死亡”了。假、大、空以及無病呻吟,以名、利快速圈粉,品性低下、粗俗無知甚至邪惡卑劣成了這個時代的“文學”特徵。
誠然,作家不是道學家,更沒有承擔社會道德楷模的義務,但作為一種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只要你下筆,你就必須依附於一個道德系統,你的筆下就應有責任的影子。我想,對於一個寫作者而言,社會責任本不是外在的繩索,它其實應是一種強大的創作駐動力。
文學應該是一種關懷,文學更是一種挽留,一種對失去的青春曾經的酸甜苦辣經歷的挽留。
文學也可以像蒙克那樣對生活表現深深的失望,因為這強烈的失望本身就蘊含著希望。沒有失望就無所謂希望,正如同我們有時候對生活不恭敬就是渴望生活更神聖。文學也更不會死去,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著對美好人生的期許。
-
11 # 尋虎
從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獎可以看出文學的失落,這和哲學的不興旺有關。與其說文學死了,不如說大家對世界的看法沒了主張,覺得世界是一地雞毛,除了娛樂就是娛樂。娛樂的文學,簡直不像文學。這就是癥結所在。文學語言尋根,質問它本來到底還是什麼。也就是所謂元小說。
作者是幹什麼的,作品又該寫什麼,怎麼寫。痛苦
-
12 # 大洲文苑
文學永遠不會死的!除非人類死了。
但確實有人認為文學死了,大致幾種死法:一是純文學越來越少有人關注了,二是純文學的寫作也越來越少了,三是偉大作家與作品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過了,四是文學在生活中的地位不僅不重要,反而是無足輕重的了:對於許多人來說,沒有文學,活得也很好。
但文學並沒有死去,反而活得更加強勁了。大致也有幾種理由:一是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發行量越來越大,久銷不衰,二是中小學加強了語文課本中文學的份量,三是許許多多的作家雖然寫不出傳世之作,但依然堅守文學高地,向文學高峰不懈努力邁進,四是社會上受尊重的人依然是那些飽讀詩書者,五是人們對獲獎文學家與獲獎名星的評價有天地之別,名星受人追捧卻不受人們尊重,而且隨風而逝,作家得到的卻是發自內心的尊重。
文學,不會一直熱,也不會一直冷,但對文學的喜愛,是每個人一生都有過的追求,特別是青少年,文學是大多數青少年心中的夢想。相信,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帶來人們文化素養的提升,文學閱讀,會成為最美的社會風景。
那些憂心文學會死的人,請看看《紅樓夢》活得依然青春勃發,生命盎然。好的文學不會死,死去的是平庸之作。
-
13 # 茶語清心61
農村人說一說文學。
文學我不知是什麼?我只體會到了讀那些深入人心的文字時自已內心的那份觸動與動容,讀到優美的句子按捺不住要和自已的女兒分享(女兒十一歲小學五年級)。
文字給了我思考的眼睛。我讀懂了農村老太太趕集賣自已做的手工藝品得了31元的滿足;我看到了農村人面對收穫的喜悅;看到農閒晚飯後小廣場上跳廣場舞大媽們的自信與快樂;看到快手直播農村歌者的那份投入……
文字給我們的心靈開了一扇窗。微塵平凡的我們請抬頭看看環保藍的天,雪似的雲,呼吸一下路邊不知名的小花吐露的清香……
-
14 # 阡上陌3
文學式微毋庸置疑了,以至於很多人有了文學瀕死的感覺,甚至說文學已死。“文學死了嗎?”這個問題其意義不下於尼采當年振臂高呼“上帝已死”,上帝之死,是道德框架的一種崩潰,秩序的重建。同理,文學已死並不是說其消亡,而是涅槃,是重生。
文學是真正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心裡。每個人對於文學的定義都不同,人未亡,文學亦未亡!
-
15 # 兔子怪力
文學會死嗎?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唐朝式的詩歌,比如宋朝式的詞,比如元朝式的曲,這些在當代再沒有人創作,基本上我們以及後來人沒有超過的可能了。一種藝術後人不能超越前人基本上就是絕後了,也就是死了。文學會死嗎?答案是否定的,現在流行的網路文學,段子文學誰敢肯定說不會是我們留給後代有一個文學高峰。故說文學死了是肯定的,但死是另一種新生。新的形式,新的內容,新的從業藝術家造就新的文學藝術。所以文學是永生的,死的只是一種不被大家繼續創造的形式。
-
16 # 陀叔拍案
什麼是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她是以語言文字為手段,表現社會生活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人類社會自從有了語言文字就有文學,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她就不會死亡。
文學不會死亡,她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社會的安定與否,經濟的繁榮與否,直接影響著文學藝術的發展變化。
當今社會的文學也算是繁榮吧,但也有一些奇特現象。比如,詩歌平淡得沒有詩味,散文沒有意境,雜文不“雜”,小說吧,也有脫離文學範疇之勢,長的600章,幾千萬字,前無古人,微小說遍地飛,“繁榮”也是空前的。這現象,我無力解釋,有賴於專業定位……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肯定地說:文學不會死亡!
-
17 # 冀之筆
文學的定位是個很寬泛的話題,為什麼說文學死了?是因為沒有從事文學創作的偉人,還是沒有人寫出偉大的文學作品,還是沒有人喜歡文學,還是沒人閱讀文學,這都是問題。不知樓主想要表達什麼?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你應該想說沒有可以震驚世界的文學作品問世,也沒有自己喜歡的小範圍作品和作家。其實現如今中國文學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創作高峰時期,各類網路、懸疑、驚悚、穿越文學此消彼長,從事文學創作的著名作家非著名作家一抓一大把。但是真正讓人眼前一亮令人手不釋卷的作品真是太少了。記得前幾年看過一篇某雜文作家寫的一篇雜文題目就叫《文學創作也需要“計劃生育”》這個提法是比較新穎的,他說當時中國每年會誕生上千部長篇,可真正讓讀者感興趣喜歡閱讀的好像沒幾部,產量是上去了,可質量下來了。這就從某一方面暴露出當今作家的功利性和虛榮心,只求量的突破,不求質的提升;只知閉門造車,不懂體驗生活;只講突飛猛進,不講慢功推敲;只重名利誘惑,不重厚積薄發……這難免就出不來精品,更出不來尚品。過去老一輩作家搞文學創作都要實地體驗生活,沒有一年半載的摸爬滾打很難寫出一部像樣的文學作品,特別是在創作農村題材的文學作品,沒有和普通勞動者的同吃同住同勞動,恐怕感受不到那種戰天鬥地的宏大場景,更不會流諸筆端……希望我們的文學界去掉浮躁之氣,多接一點地氣;去掉沆瀣一氣的歪門邪氣,多一點凜凜然的大氣和正氣;去掉奢華的靡靡之氣,多一點捨我其誰的豪氣和底氣。到那時我們的文學的繁榮和振興就指日可待了。
-
18 # 葉彌生
文學從未死去,只是暫時離開
不得不說,文學被人唱死已經很多年了。一方面是因為科技的發展導致人業餘傾向的偏移,另一方面則是時代趨勢的變動導致文學的邊緣化。但是無論哪一點,都不會真正的導致文學的死亡。因為文學的本子是人文精神,而雖然現在人文精神有被資料替代的趨勢,但不可否認,至少在我們有生之年,人文精神仍舊會是主導。
文學是每個人的文學,從未被定義。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一直被爭論,但始終沒有答案。而什麼是文學就是其中一個不大不小的命題。記得韓寒以前說,‘文壇是個屁。’雖然不雅,但其實我是認同的。什麼是文壇?被掌權(這裡指文學的定義權)定義認可的才是作家,他們的圈子才是文壇(這個觀點後面細說)。但是對於我們大眾來說什麼是文學,能夠讓我們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感,能夠給我們的生活以指導的就是文學。所以我一直認為,不必在乎什麼是文學,你看你喜歡的書,能夠有所得。對你來說,那些書的集合,就是你的文學。
經典是普適的文學概念。承上所言,我說適合自己的就是文學。但是對於公眾來說,還是需要一定的評判標準。而這個標準我認為較好的是經典。什麼經典,不是說狄更斯、馬爾克斯就是經典,也不是說被很多人喜愛的村上、東野就是經典。而是能夠跨越時代,被反覆誦讀的才是經典。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如果一本書你可以隔幾個月或者年把就拿出來再讀一遍,並且覺得有新的領悟,那麼就可以算是經典了。至少對你來說是的。如果放在大眾領域,就是各個時代都有所契合,那麼就是經典。當然也不排除一些現象級作品,這些作品可能因為符合時代特徵或者商業價值而紅火。如果是前者,那麼我相信對於文學領域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價值的。如果是後者,那麼你都商業了你憑什麼要求文學。要知道文學從來都是和商業不搭邊的東西,搭邊的是出版社,不是作者。
文學和地域是有關聯的,也是可以被導向的。在中國茅盾這些文學獎項中,能夠被評上的永遠是鄉土文學,被作協主推的也是鄉土文學。所以現在一提起中國文學家,都是格非、莫言、賈平凹。但是要清楚一件事,能夠符合時代的文學才可能在當代紅火。遠的不說,就說鄰國日本,村上、東野、三浦紫苑等等當代作家,為什麼他們的文學我們喜歡讀?因為我們能夠感受到,日本有沒有鄉土?有!三島、太宰治、川端康成就可以算是日本的鄉土,但是別人的文壇是與時俱進的,而我們權威的主流還停留在上個年代。大眾選書是有困難症的,作家是需要推的,縱使現在有符合時代的文學,也難以出頭。更何況,三島這些作家的可讀性,遠比中國的鄉土要高得多,因為中國是改革開放跳躍式了,這種發展斷崖不可逆。像王小波這類作家,可讀性就比鄉土強得多。
如果有一天文學死了,那一定是新世界。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裡寫到了莎士比亞,他將這一系列奉為經典,但是這些書卻被新世界的統治者福帝雪藏了。因為人們不能有思想。其實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來,如今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的發展,使得社會的思想逐漸從人文轉向技術,或者說轉向資料。在《未來簡史》一書中,提到了一個人很多人有所想但都沒有提出的東西——一切物質都可以劃歸為演算法。這就是思想從人文導向資料的一個表現,這是科技發展的結果,不可逆。所以我覺得未來的社會會娛樂化,會科技化,文學會比現在更加邊緣化。邊緣化不等於文學不存在,文學的價值精英階層深知肚明,他們會去讀,去體悟。雖然不至於像美麗新世界裡頭那樣禁書焚書,但他們將不會再對大眾進行引導。這個時候文學雖然還在,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死了。
對文學的未來,我依舊樂觀。科技是雙刃劍。這是我們從小就在提的東西,但是現在很久沒聽人說了。為什麼?因為科技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從表面上看),所以大家都潛意識認為科技的發展是有利的。但實際上科技發展帶來的社會矛盾遠比表象看的大得多。中國明朝其實已經有了工業發展,但是國家制止了。為什麼?因為科技的發展不可預料。雖然後來的結果不好讓清朝背了鍋,但我還是想要讚歎一下祖先的先見之明。現在的科技發展不可逆,因為科技已經和太多人的利益掛鉤,國家之間要競爭,科學家要研究維持生計,民眾有不斷渴求著更高的生活水平。而這些都會使得社會快捷化,功利化,娛樂化,科技化。所以在這個科技爆發的年代,未來堪憂。那麼如何讓社會迴歸正軌,最好的就是人文。因為人文是深內涵,慢節奏,互相體恤,精神上的。而這些恰好可以填補科技發展的弊端。也許人文會在未來某個時刻暫時離開我們的視野,但我相信它終有一天會回來。
-
19 # 葡萄架下聽相思
想要回答"文學死了嗎?”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文學是什麼?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形式,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而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最根本的原因是大腦的思維,因為人類有複雜的大腦結構,有智慧、可以思考,所以人類才能成為高階動物。可以說文學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那麼只要人類尚在,文學便不會死去。
我猜想提問者之所以會問“文學死了嗎?”這個問題,是因為對於文學的含義不是很明確。狹義的文學是指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摘自百度百科)。然而文學其實並不僅僅是這樣狹義的,廣義的文學不侷限於文字和書本,而是具有全人類性、社會性、民族性、人民性、階級性和真實性,它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
誠然,現如今的文學作品的低質化以及社會精神文明的匱乏令人擔憂不已,但這隻能說明我們現在對於閱讀文學作品的熱情降低了,是人們被物質社會迷住了雙眼,而看不到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愛因斯坦曾說:“感性是神聖的天賦,理性則是像忠誠的僕人,我們建立了一個榮耀的僕人卻遺忘了天賦的社會。”其實對於文學也是如此,它本來是紮根於我們靈魂中的藝術天賦,永恆不滅,只是我們忘記了它,拋棄了它,才使得有一種它漸漸不復存在的錯覺。
我們真的應該好好靜下來想一想,每天忙忙碌碌,到底是為了什麼?又到底收穫了些什麼?
最後,試問這樣的文學怎麼會死去呢?它只會在歷史的變遷中愈加厚重,它只會在時代的發展中更加耀眼。
-
20 # 廣墊實習生
文學死了嗎?請給文學留白,給靈魂留白!
——高楓
針對於文學死了嗎?這個話題。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我有個人的一些看法、拙見和大家分享。文學其實就是人的靈魂。為什麼這麼說?什麼是文學?大家都在探討。究竟文學是什麼?應該沒有一個共同的,唯一的,標準的衡量。
那麼文學最大的特質就是人類能夠透過自我的一種反思和審視。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找一絲契機。那麼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點的契機,使人能夠審視自己,重新的去發聲、去呼喚自己內心最真實的一種想法。它是與心靈共通的,所以說針對於此話題,我想大家肯定會有了自己內心的一些想法和回答。我為什麼會這麼說,我們來縱觀中外的一些文學事件來說明。文學最大的一個特點,可以說是人類與美的一個交流,而怎麼去尋找美,發現美,因而創造美,這是文學追求的一個最高的標準。 說到中國肯定要提孔子與他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是仁學的思想。以孝為仁、以禮為人,仁者愛人。仁的核心。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在孔子的那個年代提倡的是君子的人格。作為一個文學的一個追求的目標。那麼,放在我們幾千年後的今天是不是依然試用呢?這就是文學,它的美的所在。以仁為美,美善統一的思想。洋溢著文學燦爛的光輝。文學就是巨大的思想的碰撞,是人與人在交流中摩擦碰撞出的、迸發出的一種力量。這就是文學,這就是靈魂。
我們再看一下西方,說到文學,說到美學肯定會說亞里士多德。一位偉大的智者一位哲學家,他的思想更多的、更大的體現著文學的魅力。可以在幾個世紀暢洋,難道你還會說文學死了嗎?難道你還會說在今天沒人認識亞里士多德嗎?儘管他已經去世了很久很久……
所以文學它更多的是一幅幅淨化人類心靈的作品,請給文學留一份空間吧,請給自己的靈魂留一份空間吧!
回覆列表
文學死了嗎?這個問題問的就不對了。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文學是屬於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
文學作品單獨列出。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文學作品是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一個傑出的文學家就是一個民族心靈世界的英雄。文學代表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範疇。中華民族的文學, 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審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系。它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眾多的作家、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
文學除了擁有外在的、實用的、功利的價值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擁有內在的、看似無用的、超越功利的價值,即精神價值。關於精神,可以有諸多不同的定義。我們一般是在這樣的意義上界定精神這一概念的:它是人內在的一種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與感性諸多心理因素的有機統一,是人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因而,精神的價值不同於物質的價值,精神價值是內在的、本體的、不斷超越自身的。文學藝術的創造活動是文學藝術家的精神活動,文學作品屬於人類的精神產品,文學藝術的接受鑑賞也屬於人們的精神領域的活動,所以,文學藝術的精神性價值應當是其自身最為內在的、基本的價值所在。正如早期的德國現象學學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藝術作品中,存在著一些構成其價值的確定的特性,那就是藝術的精神性價值的特性,即它並不為實現某種目的而服務的手段。這些價值是作為存在於作品之中,作為被包含在藝術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們體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