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K.
-
2 # 藍胖子203141137
1.唐朝的節度使權力過大。唐朝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皇帝設立了節度使,最終才平定了安史之亂。而在唐朝的後期,節度使的兵權過大,獨霸一方,唐朝皇帝名寸實亡。唐朝最終也是被節度使出身的朱溫所滅。做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應該加強軍權,才不至於出現軍閥獨佔一方威脅中央。
2.宦官專權。唐朝安史之亂後,趁天下動盪,朝局不安,宦官順勢而起,成為掌握大唐權力的中心人物。他們專權橫行,無惡不作。像楊復恭,劉季述這些人。而不只唐朝,像東漢,明朝這些朝代也出現了宦官專權的問題。往往搞得國家十分的混亂。
3.朋黨之爭。在唐朝的後期出現了牛李之爭。兩派是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將近四十年。朋黨之爭消耗了大唐的國力,也是導致大唐滅亡的原因之一。
4.土地兼併問題嚴重(根本原因)。歷史上的很多的朝代滅亡的根本原因都在於土地兼併嚴重,從而導致農民生活艱難,最終導致農民起義,威脅皇權。唐朝前期經濟繁榮,允許土地私有,再加上後期社會動盪,加劇了土地兼併。像歷史上的東漢末年,北宋王安石改革之前。土地兼併在封建社會都存在,而很多朝代卻亡於加劇的土地兼併。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緩解土地兼併問題才是封建王朝延長壽命的方法。
-
3 # 夏後邪邪
重視社會分配和貧富差距的影響力,這便是歷史大勢,不僅唐朝,任何一個朝代都是這樣。不知道你有沒有總結過中國歷史上每個統一的盛世朝代的國祚,基本都是250年左右。為什麼?因為大概每200年左右資源的兼併就會達到社會峰值,並開始對社會產生各種各樣不利的影響。我們重點以作者提出的唐朝為例子。
你有沒有研究過一個國家盛世的本質是什麼呢?是社會穩定,是生產資料能充分的和勞動力相結合。社會穩定是促使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結合的前提,而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結合決定了社會能生產多少物質精神財富,這些東西從各方面影響了一個國家的國力。
這從制度上摧毀了大地主士族對政權的壟斷,促進了這個階層的消亡。
同時,社會的穩定促使農民開始漸漸安定著籍,國家又透過均田制將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使得人有地可耕。這不僅可以提高社會上的物質財富生產,而且可以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農民有地可耕就不會四處流動淪為賊寇。
但是!
但是!
但是!
但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底層邏輯從根本決定了土地兼併現象的存在(中國目前的土地屬性屬於公有也仍然阻擋不了部分人非法圈佔土地,大家老家有多少人佔用良田建自建房不用我多說了吧)。
土地兼併會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土地越來越集中到少部分人手裡,而失去土地淪為附庸的人會越來越多,這不正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嗎。而人們土地兼併在制度上的體現就是土地在冊人口的減少。
這會有什麼後果呢?
它會直接衝擊唐朝依託均田制——土地制度建立起來一切制度,包括賦稅制度和兵役制度:租庸調職、府兵制。
前者事關國家的財政收入,後者事關國家的兵源。
因為在均田制下,唐代的兵役是需要軍需自備的,農民連土地都沒有,又要負擔地主的糧租,如何負擔的起兵役和徭役呢?這時候有些地方的政府常年都招不夠兵,就開始漸漸的用錢去請人當兵,於是府兵制最先開始瓦解。
府兵制瓦解後,募兵制漸漸興起,募兵跟府兵的區別在於:募兵的私人屬性比較重,很容易形成將帥專兵的現象,這是唐代節度使制度得以形成的土壤。
唐代早在玄宗朝的開元之前就建立了節度使制度,那麼起碼在玄宗初期就已經開始盛行募兵了。
這還不是唯一影響,後來土地兼併導致的均田敗壞還將影響傳導給了賦稅制度:租庸調製
由於人們失地,負擔不起兵役難道就負擔的起稅賦嗎?當然負擔不起,於是逃稅漏稅之風盛行,有些人乾脆就逃亡做流民,於是又是一記釜底抽薪,不僅減少了賦稅人口,叫兵役人口也跟著減少了。
但安史之亂以後,中央政府常年徵不夠能夠正常維持國家運營的賦稅,因此也沒法獲得財政支援去對抗藩鎮。於是政府加大賦稅的徵收,負擔重了又加劇農民的逃亡,於是成為了一個死迴圈。
德宗朝時,終於有人意識到事情不對了,於是著手改革,實行了兩稅法,這是一個對後世影響非常大的賦稅改革,也是中國從實物稅到貨幣稅過渡的一次重要嘗試。但到了這個時候唐終究是積重難返。
最後因土地兼併而失地的農民流亡各地,最終匯聚成了一股不穩定力量,只要時機有利,一場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就在所難免。
你可以發現中國歷史上王朝的衰落往往都是從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的敗壞開始的。
-
4 # 飛奔而來的橙子
都說唐朝滅亡很大的原因是藩鎮割據,但我們更要看到是什麼導致了藩鎮割據。
當然,原因有很多,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李隆基。
唐玄宗的一生可謂豐富多彩,年輕時經歷宮鬥,登基後一手締造了大唐的繁華,後來又一手將其毀滅,還經歷了一段逃亡之旅。
所以我們能經歷的歷史教訓就是——千萬不要將一個帝國的繁華建立在一個人身上。
不幸的是,唐朝以後的統治者並沒有看到這一點,僅僅看到了藩鎮的危害,結果就是宋朝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內重外輕太嚴重,導致對外軟弱無力。明清時期才終於將內外關係調理清楚。
但皇權,卻是一步步加強的。
中國的皇權實在是太有威嚴,以至於人人都向往,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華人這樣熱衷於登上皇帝寶座。
將一個國家的命運繫於一人之手,危害性太大,繼承人制度的不完善,也導致在權力交替時候的腥風血雨。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算是一個比較好的制度,最後大清亡於外患,而不是內憂。
說起來,大清沒有宦官專政,沒有外戚專權,皇位也是立賢不立長,內外各種制度都還不錯,只可惜,這套制度趕不上時代變化了。
所以說,唐以後的王朝其實一直在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唐朝的藩鎮割據局面以後再沒有發生過,這是好事嗎?
也許吧。
-
5 # 楠音
唐朝在經歷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貞觀遺風之後,到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達到前所未有的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也就是我們統稱的“開元盛世”
在唐玄宗天寶之際,統治日益腐敗,寵幸楊貴妃,不理朝政,重用饞臣,楊氏一族如李林甫、楊國忠,還先後封了楊家三姐妹公國夫人,從而導致朝政腐敗,奸佞當道。不光如此,唐玄宗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大量冊封節度使,對外頻繁用兵,使得國家主要出現了兩大問題:
1: 農民負擔加重,本來嚴重的土地兼併,再加上繁重的兵役和賦役,大量農民破產;
2: 節度使全力膨脹,全國三分之二的兵力集中在邊疆節度使手中,使唐初太宗時的內重外輕的局面發生變化,尤其是安祿山領三路節度使,手中兵馬數十萬。
所以,天寶之際的唐玄宗的統治,導致了上層建築上的衰落,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從此唐朝盛極而衰,逐步走向了衰落,後來全國經濟嚴重破壞,藩鎮割據一直跟隨唐朝直至907年唐朝滅亡。
綜上所述,從唐玄宗的衰敗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經驗教訓:
政治:
1: 要以史為鑑,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崇尚節儉,節制享受慾望
3:任用賢人,虛心納諫
4:要協調好中央與地方的權利平衡,避免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
1: 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
文化:
1:重視教育,大力培養人才,為國家謀發展
-
6 # 菩提智者
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主要是當時地方藩鎮割據勢力太大,中央朝廷政府的權力太小所致。後來爆發安史之亂,雖然被鎮壓了,但地方割據勢力依然很強大,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時期。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才加強了中央集權。
-
7 # 頂端學術切磋
唐朝在經歷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貞觀遺風之後,到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達到前所未有的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也就是我們統稱的“開元盛世”。
在唐玄宗天寶之際,統治日益腐敗,寵幸楊貴妃,不理朝政,重用饞臣。楊氏一族如李林甫、楊國忠,還先後封了楊家三姐妹公國夫人。從而導致朝政腐敗,奸佞當道。不光如此,唐玄宗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大量冊封節度使。對外頻繁用兵,使得國家主要出現了三大問題:
1: 農民負擔加重,本來嚴重的土地兼併,再加上繁重的兵役和賦役,大量農民破產;
2: 節度使全力膨脹,全國三分之二的兵力集中在邊疆節度使手中,使唐初太宗時的內重外輕的局面發生變化,尤其是安祿山領三路節度使,手中兵馬數十萬。並因此爆發安史之亂。
3.少數民族的融合問題。唐朝皇室以及其他統治集團貴族精英,因為北北韓卑繼承的緣故,有大量的少數民族血緣歷史背景。所以相比於漢朝更加的勇於利用少數民族軍事力量為自己服務。但是對於少數民族的融合問題有又缺乏完整的計劃。以至於少數民族軍事力量在唐朝中後期出現了一種尷尬的心理狀態。因為與漢人的融合程度嚴重不足而產生了強烈的反唐朝反漢人軍事叛亂意識,並最終釀成唐朝滅亡的一大重要原因。
而後雖然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是揚湯止沸,依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治標不治本而已,唐玄宗之後唐朝的統治問題又分為四個。
1.唐朝的節度使權力過大。唐朝後期爆發了安史之亂,皇帝設立了節度使,最終才平定了安史之亂。而在唐朝的後期,節度使的兵權過大,獨霸一方,唐朝皇帝名寸實亡。唐朝最終也是被節度使出身的朱溫所滅。做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應該加強軍權,才不至於出現軍閥獨佔一方威脅中央。為什麼唐朝的中央軍事一直無法超過東部軍閥呢?是因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不在洛陽長安,這個唐朝皇室直接控制的地區,而是在開封附近。中國經濟中心全線東移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中國的鋼鐵生產中心已經由南陽盆地及其附近地區的碳鐵生產帶轉移到了開封及其附近地區的所謂煤鐵生產地區。唐朝統治集團政治意識落後於時代,落後於經濟發展,那麼他註定滅亡。
2.宦官專權。唐朝安史之亂後,趁天下動盪,朝局不安,宦官順勢而起,成為掌握大唐權力的中心人物。他們專權橫行,無惡不作。像楊復恭,劉季述這些人。而不只唐朝,像東漢,明朝這些朝代也出現了宦官專權的問題。往往搞得國家十分的混亂。高宦官的根本原因源於唐朝的財政制度。他有兩個財政庫藏。一個是國庫,一個是宣徽院。國庫是文官體系,宣徽院是一個宦官體系。錢就有兵,這是自古的道理。
3.朋黨之爭。在唐朝的後期出現了牛李之爭。兩派是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將近四十年。朋黨之爭消耗了大唐的國力,也是導致大唐滅亡的原因之一。大家要知道朋黨之爭的本質,實際上是一個民族宗教的衝突。牛僧如代表的是佛教黨,李德裕代表的是道教黨。三教融合的不可實現性,是造成這一切問題的根本原因。隨著禪宗的全面崛起,全面發展,這個三教融合到了北宋又顯的完全不是個問題了。
4.土地兼併問題嚴重(根本原因)。歷史上的很多的朝代滅亡的根本原因都在於土地兼併嚴重,從而導致農民生活艱難,最終導致農民起義,威脅皇權。唐朝前期經濟繁榮,允許土地私有,再加上後期社會動盪,加劇了土地兼併。像歷史上的東漢末年,北宋王安石改革之前。土地兼併在封建社會都存在,而很多朝代卻亡於加劇的土地兼併。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緩解土地兼併問題才是封建王朝延長壽命的方法。土地兼併問題,其實還有一個配套的一個問題是人口過剩問題,由於人口過剩,會反向加劇土地兼併問題,而土地兼併問題又反向的抑制了土地生產力。而最終爆發,天下大亂。唐朝土地兼併的最重要的原因即所謂人口過剩問題。唐朝中央政府嚴重缺乏重視,缺乏引導,使北方的人口過剩向南方荒地移民。由此引發農民大起義。而所謂農民大起義,不過只是為了向南方移民而已。所以大家會發現唐朝農民大起義之後,南方經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原因就在這。
所以,天寶之際的唐玄宗的統治,導致了上層建築上的衰落,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從此唐朝盛極而衰,逐步走向了衰落,後來全國經濟嚴重破壞,藩鎮割據一直跟隨唐朝直至907年唐朝滅亡。
綜上所述,從唐玄宗的衰敗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經驗教訓:
政治:
1: 要以史為鑑,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崇尚節儉,節制享受慾望
3:任用賢人,虛心納諫
4:要協調好中央與地方的權利平衡,避免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
1: 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
文化:
1:重視教育,大力培養人才,為國家謀發展
-
8 # 新世界趣味人文
唐朝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強大的王朝之一,唐朝的綜合國力在當時來說是處於世界一流的水平。
唐朝初期的土地制度是自北魏沿襲而來的均田制,所謂均田制,就是指政府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小農耕種,這些土地是歸國家所有的,其中部分的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之後歸小農所有。這種土地分配方式極大的緩和了階級矛盾,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均田制實際上還是承認了土地私有制,這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土地兼併現象的發生。
在唐朝中期,封建王朝鼎盛的另一面就是土地兼併現象嚴重,荒地、空地越來越少,朝廷能授予的土地越來越少,均田制在武則天時期就形同虛設,在唐中葉,唐政府對原來被授田的農民橫徵暴斂,農民不堪忍受,紛紛逃亡,或出賣土地而投靠地主豪強。
地主豪強的勢力不斷加大,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也不斷下降,中華大地各處藩鎮割據,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立各自的政權。
公元907年,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正式滅亡。
-
9 # 美洲虎888
崇文厭武的兩極化輿論導向和社會風氣。按現在的說法是隻注重文學和教育;摒棄工農業發展和軍事、國防等建設。滿街的文人騷客,忘卻干戈為何物。
-
10 # 歷史探秘君
分析從盛轉衰的原因
唐王朝之所以會出現前盛後衰的局面,與君王本人的心態分不開,也就是說致使唐朝由盛而衰的根源在於統治者思想的轉變。。
古代王朝在開創之初,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又加上客觀歷史環境的制約,個人貪慾有所節制,也較能做到依法辦事。因此,政治比較清明,官僚機構運轉較為正常,腐敗現象較少。一系列開明政策推行順暢,使社會矛盾緩和,人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社會生產力大幅度發展,開創了輝煌的“太平盛世”。但隨著盛世的實現,統治者的貪慾隨經濟繁榮與財富增長而逐漸膨脹,進取精神被貪圖安逸所取代,因此腐敗現象便出現了。帝王、貴族及大官僚的生活極盡奢華,他們為了滿足其無節制的揮霍,往往採取增加賦稅的方式來實現,從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這些種種情況出現,其實也是君王以及這些安於盛世的人民思想上的轉變,這才是由盛到衰的根源。
吸取教訓說完原因之後,你才會更好的吸取教訓。給你九個字“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由於帝王的特殊地位,他的思想行動不能不深刻地影響著歷史程序。儘管帝王也要受時代環境的限制,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但是,在特定的社會關係所允許的範圍內,帝王可以把一個時代引向繁榮昌盛,也可以造成動亂倒退。
因此,對於統治者來說,其指導思想是否正確是十分重要的,唐王朝統治者的指導思想由最初的積極進取到後來的驕奢淫逸,最終導致了唐朝的衰落就是典型代表。作為當權者,欲求得政治清明、國泰民安,必須有著正確的指導思想。
“以史為鑑,以古為鏡”
-
11 # 理工男讀歷史
本來是想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論證的,結果落到最後只有一句——唐王朝盛衰起伏到滅亡在於皇權缺乏制約。
唐王朝的滅亡,是標準的歷史週期律模型,各種社會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一點點誘因就會成燎原之勢,然後惡性迴圈,直到滅亡。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社會先天的缺陷,皇帝對國家發展影響太過決定性,成也皇帝、敗也皇帝。
有了好的君主,國家就能發展,一定程度上緩解各種社會矛盾,走出低谷實現中興,至少能夠維持局面不會惡化;與之相反,遇到一個無能昏庸的君主,國家就會問題叢生,社會矛盾積累速度加劇,甚至誘發突發的人為災難。
唐王朝由盛轉衰再走向滅亡並非一日完成,從安史之亂終結開元盛世到唐王朝滅亡,前後持續了近一百五十年,安史之亂剛好把唐王朝攔腰截斷。
而唐王朝後一百五十年,並非一路向下,中間還有幾起幾落。包括唐代宗時期內撫藩鎮、外御吐蕃,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宣宗的會昌中興和大中之治,幾次小高潮甚至讓人感覺唐王朝復興有望,能夠千年萬年的延續下去。
但這些小高潮,前提都是碰到了好皇帝,而且大多用了好宰相來輔助,李泌、李吉甫、裴度、李德裕,都是歷史上數得上的傑出政治家和戰略家。
這並不是偶然,如果皇帝想好好治理國家,就一定能找到有本事的臣子。
與之相反,皇帝要是不想好好治理國家,哪怕有比以上諸人更優秀的政治家,也會淪為路人,在歷史上留不下絲毫的痕跡。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皇帝愛享受,就會任用能讓自己舒服的臣子,遠離那些說話不中聽、讓自己勞心勞力的。
李隆基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前期勵精圖治,就有姚崇、宋璟輔助,後期怠政沉迷享受,就只剩下李林甫、楊國忠了。
晚唐直到唐武宗、唐宣宗時期,局面都能夠維持,甚至有向好趨勢。但唐懿宗之後,先後有龐勳兵變,裘甫、王仙芝、黃巢起義,本來都是小問題,但皇帝不想好,文官體系行政執行能力又已經大幅度下降,無明君、無名相、無名將,問題無法在萌芽狀態解決,變得越來越嚴重,直至王朝滅亡。
皇位繼承人問題,唐王朝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好皇帝壞皇帝全憑運氣皇帝要從姓李的人當中挑選,甚至會限定在前一個皇帝的直系血親範圍之內,這就限定了皇帝水平的上限。當然,這是君主世襲制王朝的通病,往往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可以說,唐王朝中後期有憲宗、武宗、宣宗這些平均水平以上的皇帝已經是超水平發揮了,沒他們幾個,大唐帝國早就完蛋了。
如果皇位繼承人能夠得到充分鍛鍊,並能夠有一批多年培植的施政班底,那麼唐王朝好多問題都將不會發生。但正因為皇權過大,皇帝怎能讓旁人分自己的權力?哪怕是自己的親兒子也不行。
於是,唐王朝皇帝水平波動極大,好皇帝、爛皇帝往往交替出現。
唐代宗之後的唐德宗付出慘重代價交了學費,才維持建中二十年穩定;唐憲宗之後穆宗、敬宗根本就沒想好,讓宦官勢力根深蒂固,文官陷入黨爭;唐宣宗之後的唐懿宗更是唐王朝最差的一個皇帝,說大唐亡於唐懿宗之手毫不為過。
別把選錯皇位繼承人的鍋讓宦官背,雖然唐懿宗是他們選的,但唐武宗、唐宣宗也是宦官選的,總體衡量,宦官們選的皇帝大多數還算不錯。
而且之所以宦官有機會選擇皇位繼承人,責任還是在前任皇帝,誰讓你在位時候不立太子?誰讓你在位時候不給兒子們鍛鍊的機會?誰讓你在位時候不讓兒子培植班底?你是一閉眼一蹬腿就死了,留下毫無經驗、毫無幫助的幾個兒子,結果就是掌握禁軍的宦官挑一個他們認為好控制的繼位,再順便殺掉其他有資格繼位的皇子、親王。
這種情況不是一次兩次了,為什麼每個唐朝皇帝還是如此鍥而不捨?
原因還是皇權過大,毫無制約,每個人都捨不得分潤權力給兒子,更不會給大臣了。
越看唐代中後期的皇帝,越覺得李世民偉大。李治是個唐王朝的大罪人,但李治矇蔽了多少人?連長孫無忌那條老狐狸都沒幹過李治,武則天在李治在世的時候也沒敢邁出那一步。
李世民培養李治下了很大功夫,立為太子之後多年一直輔政,李世民離開長安李治就是太子監國。軍中大將李績一直未受重用,就是要留給李治的,李治當太子之前是晉王、遙領幷州大都督之位,李績是幷州大都督府長史,是李治名義上的副手,有先天的聯絡;長孫無忌雖然一直勤勉忠誠,又是李治的親舅舅,李世民也用李恪來敲打,讓長孫無忌堅定輔佐李治。一文一武,李治的輔政班底李世民早就給準備好了。
李治作為皇位繼承人所得到的鍛鍊和支援,比任何一個唐朝皇帝都要多。
李治之所以要幹掉長孫無忌,就是長孫無忌一直在給自己這個皇帝立規矩。這與所謂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無關,就是皇權和相權的爭鬥,長孫無忌先天弱勢,更不會想到李治會下狠手。
本來以李治的懦弱本性,也不敢幹出傷害自己親舅舅的大事,但有了武則天這個幾千年才出來一個的妖孽,不可能也變成可能,之後唐王朝皇權實至名歸,再無制約,貞觀朝君臣相和、共同協商的政治風氣從此蕩然無存。
李治時期,武則天一直在和李治爭奪權力,李治的繼承人都以肉體被消滅告終,唐王朝再無培養皇位繼承人的傳統。之後即使被立為太子,也是老老實實不敢多說多做,不敢結交大臣,稍一失誤就是被廢被賜死,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這種情況就造成了唐王朝的皇位繼承人一代不如一代,甚至還不如宦官隨機選擇的好。從這方面來看,李治還算是對得起李世民的培養,至少永徽之治六年還可以算是貞觀盛世的延續。要是每個唐朝皇帝都能保證五六年好好幹,唐王朝也不至於如此。後期很多皇帝剛剛繼位就開始胡作非為,唐穆宗老爹剛死一個月就去看戲、踢球、打獵,沒人管得了。
李世民恨魏徵這張臭嘴,多次要殺了這個鄉巴佬,但魏徵不但沒被殺掉,反而官位越做越高,後期作用甚至在房玄齡、長孫無忌之上。貞觀朝名相輩出,名將輩出、名臣輩出,沒有識人用人之明,沒有從諫如流的大度,沒有過人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這些文臣武將哪裡會迸發如此光芒?
可以說,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是李世民主動放棄了皇帝的一些權力,並分享給了手下重臣,調動臣子發揮了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既是智慧,也是自信和勇氣,天可汗不是平白能當上的。
而後世的帝王,一代比一代攬權,一邊緬懷貞觀盛世,一邊懷疑武將要造反、懷疑文官要架空自己、懷疑兒子要搶班奪權,內心深處就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晚唐武宗並非是什麼出類拔萃的天才人物,但最大的好處就是對李德裕充分信任,又能成為李德裕的堅強後盾,這才有了會昌中興。此人性格特點簡單說有點大大咧咧,比較豪放,反而是這樣的人物才能成為一代中興之主。
另一個例子唐宣宗,雖然號稱“小太宗”,但和李世民截然相反,他就像後世的朱元璋,勤政、儉樸、愛民、細緻,但不信任任何一個大臣,放著李德裕不用,卻用了白敏中這樣忘恩負義的小人、令狐綯這樣唯唯諾諾的宰相,靠皇帝自己一個人實現了大中之治。當大臣勸他立太子的時候,他竟然說立了太子我不就成了閒人了麼?貪戀權力至此,哪裡有太宗一點風采。結果也是如此,唐宣宗死前本來要立三子繼位,但人一死,宦官立刻改立唐宣宗長子繼位,也就是唐懿宗,之後人亡政息,唐王朝也就不行了。
說到李世民,經常有蒼蠅嗡嗡嗡說李世民篡改史書,尤其拿玄武門之變說事兒。但翻看唐朝歷史,二十個皇帝上位將近一半有死人流血,哪個記錄的有玄武門之變那麼詳細?連李世民親手射殺李建成、射傷李元吉都能寫在史書當中,“太宗乃射之,建成應弦而斃,元吉中流矢而走”(《舊唐書》),還能修改美化到什麼程度?這也是一種自信,所作所為任你後人評論,明明白白,李世民就是李世民。
總之,中國古代王朝不管是漢唐也好,宋元明清也好,都逃不過皇權缺乏制約這一根本問題。有些王朝在皇權、相權爭鬥的過程中,甚至忽略了外部的世界,讓外敵撿了便宜。在君主專制的古代王朝制度下,該問題無解。
回覆列表
唐朝的滅亡,最大的問題是藩鎮割據。
內因唐朝的管理是適度寬鬆的,從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到太平公主和安樂公主以及武則天篡權能看出來,中央集權專制是很輕的,沒有強的中央集權,也沒有明朝的錦衣衛制度,後期宦官專政就是因為朝廷內部沒有強有力的國家運作模式。
外因就是各地藩鎮太多,就像西周分封一樣,當然這起源於唐朝以武立國,唐朝的疆域空前遼闊。那麼就需要有足夠強大的地方勢利威震一方。這樣的結果就是尾大不掉。逐漸做大。其實最後滅唐的朱溫也是黃巢起義的部將。也是藩鎮太多割據攻伐的結果。
所以唐朝滅亡,內因是朝廷集權不夠,外因就是各地藩鎮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