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鹽有顏
-
2 # 二言三拍
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與其他節氣不同的是,清明還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相傳,先秦已有設壇祭墓的習俗,後來逐漸演化為墳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約在南北朝時形成習俗。據《舊唐書·玄宗紀》記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鑑於此俗已久,唐玄宗就於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於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也清明節掃墓原因。
華人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列舉。隨著歷史的推移,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因而被專家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相傳有兩種說法: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
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相傳有兩種說法
【1】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為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2】民間還流傳著一個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的故事。朱元璋幼時家貧,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和哥哥草草埋葬了父母,便到皇覺寺當了和尚。後來朱元璋參加了元末農民起義軍,東征西討打下江山當上了皇帝。可是父母的遺骨卻成了他的一塊心病。原來,當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許多墳塋,朱元璋沒辦法辨認出哪座墳墓是自己父母的,於是經常悶悶不樂。
有個他家鄉來的太監猜到了皇帝的心思,於是獻了一條妙計。朱元璋聽後大喜,下令清明節這天,國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掃墓。暗地裡卻偷偷地派侍衛去窺探,發現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墳荒草茂盛,無人掃墓,於是朱元璋便了卻了一樁心願,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
大概清明節的復興與朱元璋有關吧。
-
3 # 荷聲茹夢
追思先祖恩典,寄託無限思念。一杯濁酒表心願,多少感慨在心間。春風化雨年年,承受祖蔭綿綿,兒孫滿堂來祭奠,足慰三代祖先。墳前柳枝葉片片,桃李芬芳如煙。清明時節紛紛雨,中華兒女拜祖先。
-
4 # 花容貌月
古到今,中國的傳統,懷念親人離去,去墳前燒紙錢,房子,車子,傭人等,,好像地低下有個世界,安寧靈魂的地方,清明打掃墳前草鏟了,把墳墓碑擦亮,表示對親人,安心在天國享受吉樂人生,習俗人民都在乎,有好多人看到墳上插的墳飄紙,證明有後人都在,若沒有,後繼無人吧!
-
5 # 一呀一一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華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
6 # 冬日暖陽124086398
清明祭祖,掃墓上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至於為什麼清明都要上墳,追溯歷史,傳說不一。按照我們這裡的傳統習俗,我覺得不外乎兩層意思:一是清明時節,冬去春來,春色萌動,萬物復甦,一年的春耕秋播即將開始,此時,前往已故先祖及親人的墓地祭祀,追憶先祖,勿忘他們創下的基業,秉承祖訓,繼承遺志,力求將家業發揚光大,並希冀先祖能庇佑後世,人丁興旺,五穀豐登。二是,清明時節,正值萬物生長之初始,也值春夏洪水汛期之前,此時掃墓上墳,能將墳墓的一些損失、塌陷予以修整、修復,避免汛期來臨造成更大的損失。同時,這個季節還可以對墓地前後種植花草樹木。掃墓上墳,修整墓地,美化墓地環境,體現的是後輩對先祖的思念與尊敬,更有後輩希望已故先祖和親人能得以安息。總之,我們祭拜先祖或先烈,都是為了緬懷先烈,不忘歷史,能將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得以不斷傳承,得以發揚光大。
-
7 # 老劉59395343
清明節掃墓,我們也不知道從啥朝代開始的,為什麼清明節都要上墳?首先是對祖先的哀思,我們這裡的習俗是隻要有墳,就有後人,所以清明上墳,不管有多老的墳都要去,說明這些先人後輩有人。清明有踏青習俗,所以清明要未過三年的墳上插花樹,就用柳枝拿彩紙纏上的。清明也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冬季也結束了,人們也要讓先人們享受人間的情景。我們這裡上墳一般都在清明前一天,那一天我這兒叫一百五,到墳前上供,燒紙錢,表示哀思。
-
8 # 阿鼎AD
我們這裡,春節前准許上墳一次,但可上可不上。清明節前必須得上。正好,我們訂好了明天上墳的中巴,車主喊價160。因墳在山上,山特高特了陡,路也遠也難走,必須租車,一輛不夠,得兩輛。進山,得帶上墓地在山上的證明,護林防火崗要登記。祭掃墓地,也是緬懷對乘鶴西去的逝者的一種紀念方式,民間,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也是一種盡孝。上墳,給祖宗送上些紙錢,讓他在西方也有錢花,有衣褲鞋子可換。掃墓,先清理后土的雜草刺株冬天的落葉(松毛等)。后土的石刻標記,那代表的是祖宗,要清理得潔淨,然後供上清香,盤福,茶,酒。然後瞌頭,先男後女。然後才開始清除墳上長了一年的雜草厥菜,給墳頭栽點花,也在墳頭插滿香(每注三支),壓上紙錢。對周圍的墳,也要壓紙錢叫請客。用清水輕擦墓碑,墓前也要清理乾淨,在碑前獻上茶,酒,盤福(煎魚,熟五花肉,齋飯),餅乾,糕點,水果,香菸,等等,再三叩首,口中說,爸,媽,我們來看您了。也各自許願,請您保佑我們平安,健康,發財(或升官)之類。然後在墳前吃涼米線涼麵糕點水果。。。上墳,就是一種表達哀思的方式。
-
9 # 老李108121881
清明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上墳祭祖是老輩留下來的習俗。清明節上墳,一是表示後輩們對先祖們的永遠孝思。二是展示這家後續有人。三是送些祭品給已故先人使用,可使後輩人對失去親人的悲傷,心靈上得到一些自我安慰。
-
10 # 開飯時有木有菜鹹菜有
清明節是祖上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人人都不能忘根忘本。傳說是;清明節是閻王收鬼曰,十月一曰是閻王放鬼日,所以清明前添墳固土(潤年不添墳),燒紙錢等等拜祭之事,相反,不到十月一日之後不上墳,因為,過了清明節再上墳,給故人送的禮錢就收不到了(或是被其他惡鬼`過路鬼取走),到了陰曹地府,沒錢花是行不通的,要受罪的。所以民間流傳著早清明丶晚十一的風俗。如今,為了社會公德,公共場所禁放鞭炮`燒紙錢,用其它方式來祭拜故人,同樣是祟高的品德。總之,人人都不能忘本。
-
11 # 創史人
清明節的起源,據說是古代帝王的“祭墓禮”,後來民間紛紛效仿,於此日掃墓祭祖,歷代延續,成為固定風俗
古代“墓而不墳”,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古代有兩個傳統節日,清明節,寒食節。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主要指導農耕,而寒食節主要是緬懷親人祖先,因寒食節與清明節相隔只有一兩天,後將其合二為一稱為清明。
清明掃墓是對逝去親人,祖先的緬懷與尊敬,在這一天為先祖帶去一束花、清掃塵土等是孝敬親長,是中華孝道的體現,也符合儒家倫理道德。
-
12 # 隱山迎松1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是晚輩追思懷念先人的節日,只有追思感念,才能讓晚輩銘記,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清明,是後人與先人神情交往的節曰,只有神情交往,才能時時警醒後人,不忘責任,砥礪前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紀念是為了更好出發。只有清明,才能讓後人頭腦時時清醒,行動時時光明!
-
13 # 天才瘋子
清明節掃墓?
為什麼要掃墓?
想想我們自己家髒了,是不是要清理,所以有了過年前大掃除;那祖先墓地髒了,是不是也要清理一下呢?
(笑笑)
我覺得有幾個理由:
1.提示我們勿忘祖先,勿忘故人!
2.表示對祖先故人的懷念!
3.讓小輩記住自己的根!
-
14 # 太初雲
厚養薄葬,當今孝順的標準。老人在世時,應儘量盡力去伺候老人。老人去世,己入土為安,活著的人當以活人為先。老子對死人和孔子有截然相反的觀點,老子認為人死是一種解脫,不應該過份悲傷,應該為去世的人而高興。因為逝者不在這個世界上受難了,安息了!孔丘卻認為,子孫當守喪三年,大悲大慟!自漢武帝以來尊孔尊的超出了孔框!我們單位旁邊有一個小村莊,大兒子是村長,小兒經商,平時老太生活靠撿破爛,和自留地的莊稼生活。生病了,倆兒子和媳婦及孫男孫女都不伺候老人,更不拿錢為其治病了。村裡的鄉親們看不過,鄰居們偷偷的給老太送點吃喝。老太很快離世了,誰也沒想到,老太的葬禮,是十村八莊最排常,最豪華的!
-
15 # 大漠甘露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掃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而不是習俗。千百年來傳承這一文化是對祖先的哀思與祭奠。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孝道之邦,掃墓就是孝的組成部分。
踏青與掃墓
在中國古代,達官貴人,騷人墨客在清明時就有了踏青的習慣。達官貴人攜帶家眷,悠然自得,騷人墨客手捧墨卷,孜孜不倦。在這樣的環境下勾起對親人的懷念。
那個時候中華大地處處是綠水青山,風水寶地。人們在喪葬親人時肯定選好地方,這就給達官貴人,騷人墨客提供了一個即踏青又能祭奠親人的好去處。
踏青在唐朝以前至少在唐朝就有的休閒活動,有不少文人把踏青描寫的淋漓盡致,很多膾炙人口的絕句溜芳千古。掃墓出現在唐朝後期,當時唐朝已經衰落,踏青以成奢侈品。達官貴人可能當時為了排憂解難到祖先的墓地,寄託一種哀思,這樣親人也看了,青也踏了。
所以說掃墓是踏青的延續,不過現在沒有那麼多的青可踏了,變成單相的掃墓。
掃墓是一種文化
掃墓不一定就是悲哀。大多數掃墓者都是對祖先的祭奠,墳頭壓一塊紙,表示後繼有人。祭奠完畢該吃的吃,該喝的喝。有的年輕人還在墓地搭起爐灶準備野餐。其實這也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千年不朽的絕句就是對清明節掃墓悲與喜的真實寫照。
有一年清明掃墓我們家族大,定了酒席,錄了相,灌了碟,人人一份。場面不亞於婚,喪,嫁,娶。現在人大多數在外奔波,對一個家族來說離多聚少,春節不一定能聚在一起,只有清明節掃墓才能全部聚起,仙逝的先人們看到子孫滿堂他們也高興,我們健在的人聚在一起更是其樂融融。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
-
16 # 蛋蛋巴巴
首先,清明節上墳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風俗。
清明節的意義有兩點:
1,是給活著的人一種心理安慰。比如向祖先乞求平安,順利,財富等。
2,是給生前對待老人不好的人提供內心懺悔的機會。乞求原諒和理解。
從物理上講,人死如燈滅,一切迴歸塵土。
但是,清明節真正的意義:
不是那些已經離開我們的人,而是告訴我們,更應該倍加珍惜身邊的活著的人!
-
17 # 和言悅色
清明祭祖,重要的在於祭祖。從祭祖上就說明家族是代代相傳。如果一個古舊墳頭清明時沒有祭品,就說明墳主後人已經凋零。因此,在清明祭祖時候,一定不要忘記本家開基先祖,虔誠奉晉上香,供上祭禮才是。
-
18 # 閩南人71731568
我們是祖先子孫,一年一度上墳清理墓邊雜草衛生,帶上一群子女孫子回報幾年成就,為什麼過去清明節山上處處聽到哭墳,活的人對死去的訴苦懷情心中悲喜。再讓聽往事知多少,不忘先人風光,不忘本。
-
19 # 河山59286680
清明節是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的一個民間節日,百事孝為先,這是中國人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對已故先輩的敬仰,懷念。清明節不是鬼節,只認清明一吊錢,墳頭上扦上一吊錢,表示後繼有人。古歷七月十五日是鬼節,燒包計名,過了七月十五日鬼進入地府不能到人間遊暢了。今年的清明節是古歷三月初八,陽曆四月四日,到時,國家會舉行盛大,莊嚴,肅穆吊念儀式,向烈士塔,陵圓敬獻花圈,紀念為國捐軀的烈士致敬。上墳,掃墓,添土,祭拜這是民間必須做的。踏青,隨之而來,春暖花開,氣候宜人,不少遊人到山上觀望,旅遊,開闊胸懷,消除疲勞,為來年奮進添足能量。
-
20 # 尹家妹紙
清明掃墓是世代傳承下來的,據說是劉邦打完勝仗,回到故鄉,想要祭拜父母,但是時間太久,卻找不到父母的墳,派人尋找了好久,還是沒能找到父母的墳,臨近天黑,他從口袋裡面拿出一張紙,撕成碎片,向天禱告,說如果父母能聽到他的尋找,就把紙片丟到空中,廢紙落到哪裡就是父母的墳,最後他找到了,從此他每年都會去上墳,久而久就傳承到了現代,
回覆列表
縱觀世界,也只有我天朝把忠孝看的最重,從古到今也一直繼承這樣的優良傳統。所有杜撰或流傳史書,對於清明,都表達的是緬懷哀思之情。人類的生生不息,是在創造和繁衍而推進,有愛,人世間才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