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10
回覆列表
  • 1 # 主案設計師李志鑫

      一位家長給我提問說“我的兒子五歲了,現在是人嫌狗不待見,每天各種挑戰極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我看了很多育兒書,知道打孩子不對,可孩子不打不行啊。

      老師您說這孩子該不該打呀?”

      打孩子一直是家長關注的話題,聽聽孩子是怎麼樣想的:

      沒覺得我做的不對呀,每天按時起床,按時刷牙,我就想玩自己想玩的、幹自己想幹的,看到小朋友欺負人我就想要當英雄、當個探險家、當個運動員,為什麼因為這些事情就捱打呢?媽媽爸爸打我,我特別害怕,其實我也不知道哪裡做的不對,但我害怕他們,那就不做了唄。以後別的小朋友要是不聽我、不跟我好,我也打他們,這樣他們就會害怕我,就會聽我的,就會跟我玩。

      聽完孩子的心聲,不知道家長有什麼感受。打人是自己無力才會使用的一種肢體語言——兩口子吵架,越矯情的越有理,越天南地北的忽悠,另一個就越抓狂,越抓狂就越插不上話,到最後,插不上話人就會用肢體暴力進行反抗,摔門走了的是拿門當出氣筒;摔盤子摔碗,還有上手撓的...到底是有沒有辦法面對問題,是考驗家長育兒的重要標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你可能才會本能地使出最無能的辦法,也就是打孩子。

      對於家長這種行為我本人其實是挺理解,現在的孩子精力旺盛,也特別能挑戰家長的極限,家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根本經受不起任何挑戰。磕了碰了還是小事兒,想說現在淘氣,招貓遞狗,長大以後會不會成個小流氓、混蛋呀?!

      這種恐懼讓家長產生焦慮,去控制孩子的行為。但是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差勁,否則父母不會氣得打他,進而影響了孩子的自我評價。

      其次,孩子被打後因為害怕被約束自己的行為,並不知道是自己做的事情有不對,不該做而約束自己的行為,僅僅因為害怕、恐懼而進行自我規範,孩子會在其他方面把他壓抑的負面情緒用其他方式表達出來。用恐懼讓人臣服就應了那句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你今天用什麼方式讓他臣服,以後孩子就可能用同樣的方式讓別人臣服,那麼,所以家長教他的到底是好還是教壞呢,到底是不是你親生的?要好好考慮一下嘍。

      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首先要有這樣的想法:第一、不淘氣的孩子肯定是有問題的孩子。不淘氣說明他對這個世界沒有好奇心,沒有探索的慾望和挑戰的勇氣。所以,不淘氣不一定是好事兒。

      那麼,淘氣的孩子可能家長要更多費些心思。比如帶他多做些體能型的活動遊戲,讓他的精力充分釋放;選擇動手類的遊戲像樂高玩具,拼圖遊戲,讓孩子有很安靜的訓練的過程。在遊戲當中被訓練,孩子是比較容易接受的。

      第三點、增加和孩子共同遊戲的時間,一起參與的遊戲可以讓孩子的配合度、參與度、興趣度大幅度提升的同時也會遠離危險,平時多抽時間陪伴孩子,而不是大撒把不管,到意識到有問題的時候抓過來一頓胖揍,只能讓孩子自我評價低,情緒壓抑,更有可能學習家長的暴力。

  • 2 # 美好的回憶50000417

    這得看多大的孩子,如果是一兩歲的孩子不聽話,真的不能打,因為孩子太小,孩子還不怎麼會說話呢,孩子的所作所為,都是無意,她他是不會故意氣人的。如果家長打她他,她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如果孩子再大一點氣人的話,家長說了根本不聽,這個時候真的可以打幾下,因為孩子已經懂事了,語言表達也完整了,打她他是為了讓她他記住,不該做的事兒不能做,這時候打是有效果的。當然,打孩子也要掌握一個度,千萬不能太過,打幾下屁股還是可以的。老梁說的好,小樹要修理,小孩兒要教育。

  • 3 # 暈小妹

    我認為孩子不聽話不要打孩子!

    大人打罵孩子的心理機制,太多的大人特別是家長嘴上掛著“為了孩子好”、“給他長個記性”、“不打不成器”各種各樣的思想。

    所以你為什麼打罵他們呢?

    第一點,你以為你是在管教孩子,其實你是在發洩你的怒氣。熊孩子有時候確實也是恨得牙癢癢。那當我們還是熊孩子的時候,我們爹媽對我們的方法是如此簡單粗暴,能動手儘量別嚷嚷,打唄!三天不打還上房揭瓦哪。

    第二點,我的孩子確實打罵完以後就聽話了,怎麼還不能打罵?回到當我們還是個熊孩子的時候吧,每當我的父母對我實施語言或肢體上的暴力的時候,我總是不斷地想要:離家出走!浪跡天涯!為什麼他們是我爹媽?怎麼隔壁那個王小明的媽媽不是我媽媽,她可總來不打人!我討厭死他們了?甚至嚴重一點:為什麼要生我?難道就是為了打罵我的嗎?

    一個孩子可能理解不了你那麼多的良苦用心,打罵是多麼損傷親子關係而又見效低微的一件事!我們不說你們家最終在打罵後聽話了的那個孩子,我們只說大多數!大多數被打罵的孩子變得更逆反了!大多數被打罵的孩子變得更加陽奉陰違了!大多數被打罵的孩子變得更不敢說話了!大多數被打罵的孩子變得更加懦弱了!

    第三點,不打孩子怎麼做效率高?

    這個很簡單,那就是溝通好多家長說“哎呀溝通這件事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孩子才2歲根本聽不懂你說什麼怎麼溝通呢?”

    當我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不管是別人家的孩子還是自己家的孩子,這熊孩子的行為你總是默默分為兩種: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

    1.可接受行為,舉個例子:

    小明發現自己的家庭作業太難不會做。小明對老師感到特別氣憤。小明因為長得太胖了不高興。

    孩子顯然沒有不聽話,作為父母我們也能夠接受以上這些行為。雖然以上三個例子的行為我們都是可接受的,但是!孩子還是不太開心或者遇到點困難!這到底是誰的問題?屬於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一個特點,就是孩子自己在生活中經歷了一些問題,這時候沒有家長的什麼事,孩子自己應該為這些問題負責。

    2.不可接受的行為,還是舉個例子。

    你明明著急趕著去外婆家,然而小明就是磨磨蹭蹭。小明不回來吃中午飯但是卻沒給你打電話。小明看電視聲音太大,你簡直被吵得要踹他兩腳。

    這些問題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讓你無法接受,那就是孩子的某個行為影響了你滿足自己需求的權利。一定是孩子阻礙了你的某種需求所以你沒辦法接受孩子的行為,所以這是——屬於家長的問題。

    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具體解決辦法:

    1.我們大人可接受的但是呢孩子自己有點小麻煩——積極傾聽。

    2.我們大人不能接受的、阻礙了我們某種權利義務的行為——對抗法。

    為什麼小明不再願意跟你說悄悄話?為什麼小明甚至都不願意跟你交流?為什麼小明寧願把自己鎖在房門裡也不願意看一眼你那關心的小眼神?

    當你特別想要了解你們家孩子的思想動態的時候,當你看見你家孩子明明不高興卻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的時候,當你想要和你家孩子談談心的時候,他們總是:煩死了!跟你說你也不懂!我的事你們別管!你別問了我沒怎麼著!

    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孩子不信任你

    那是因為我們很容易忽視一個非常簡單的常識,特別是在照顧孩子這方面——我們表達的內容和孩子接收到的內容往往是兩回事!

    比如拿我們最擅長的學習這件事來說吧,你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呀!這樣長大了才能買大房子開好車!你要是不好好學習的話長大就只能去掃馬路~看起來沒有什麼不對嘛,但是孩子哪裡會按照你的思路來,他們立馬反駁道:你看我三叔初中畢業,人家現在開了大公司,掙的錢比你多了去了。人家反駁的不僅有理,還真的特別有證據!

    你不能說小明今天不聽你的話,不好好學習你就上來重複瞭如上對話,然後不然成功了堵住了你的嘴不然氣的讓你對他使用一些肢體暴力。或者還有一個可能反駁說:那是你三叔,你三叔在什麼時代你在什麼時代?

    這話說的簡直太強詞奪理了,孩子會想現在什麼時代我三叔什麼時代啊?憑什麼我三叔能成功我就不能成功呢?

    於是乎這段聊天陷入了死局,無論你最終是打了孩子或者是苦口婆心好言相勸,讓你的孩子對學習這件事和你本人更加厭惡。雖然我們常常抱怨孩子不愛學習,但這樣定義學習這件事差不多也就是在慢慢殺死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長此以往孩子當然沒法信任大人?因為你不僅不理解他,還用各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對他進行花式吊打。

    想要撬開孩子的嘴巴,想要開啟孩子的心門,絕對不是把自己的心掰開了揉碎了在這哭訴幾個小時,因為他們接收不到啊。這就跟我們不大懂法語的人和法華人聊天一樣,你不懂中文我不懂法語,你還想聊的特別開心,對不起我們下次再約!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呢?

    舉個反例子:

    小明:我不想和小紅一塊玩了!我喜歡玩得她都不愛玩!

    你:你為啥不能偶爾玩玩她喜歡的遊戲呢!你得學會妥協學會和朋友相處!

    你以為你在給孩子提出意見,但是他們真的對“必須”這種詞彙非常反感。有些事情當然是必須的,但在我們可控的範圍內讓他自己嘗試有什麼不可以呢?所以你說了這樣一個建議,孩子接收到的卻是“你不理解我還要給我強加責任!”

    另外一個正例子:

    小明:我不想和小紅一塊玩了!我喜歡玩得她都不愛玩!

    你:你對小紅有點生氣。

    小明:恩,我再也不跟她一起玩了!

    你:你很生氣,以至於都不想和她一起玩了!

    小明:是啊,可是如果我不跟她玩,就找不到其他人跟我玩了!

    你:你討厭自己一個人玩。

    小明:是的。恩……其實,其實我還是想和小紅玩,但我有點生氣。

    你:你想和小紅好好相處但你又覺得很難不生她的氣。

    小明:過去她總是願意玩我喜歡的坦克遊戲,但最近她不願意玩了。

    你:小紅是女孩,不可能一致贊同你的想法呀。

    小明:不,她只是和以前不同了。但……但是有時候這樣也挺有趣的。

    你:你更喜歡她現在這樣。

    小明:是的。我在想有時候我也可以玩玩她喜歡的遊戲,這樣我們就不會經常吵架了。你覺得這樣有用嗎?

    你:你在想如果偶爾讓步可能會有一定幫助。

    小明:是的,可能真是這樣,我會試試。

    以上的例子就叫做積極傾聽,所以同樣開頭的對話最終走向了不同的結果。

    當我們說要”積極傾聽“時,我們實際上在聽什麼?孩子的真實情緒。

    小明說:哇,明天就是星期五了。——他實際在說什麼?那他的心情自然是高興和開心啦,此時你應該說”你覺得很很開心“而不是”週五也要認真學習“。你的孩子也是正常的人也對放假有著天然的渴求何必孩子判個放假就要讓你教育一句呢。

    只要你試著表達孩子語言背後的真實情緒,他們很快就能信任你。實話說心理諮詢師撬開別人的嘴巴的秘訣就在這裡,永遠是傾聽多過說話。那麼聽什麼呢?就是聽情緒啊。

    小明:爸爸,等下你能送我進教室嗎?——他實際上想表達什麼?

    小明害怕呀!第一次去上學面對陌生的環境不哭不鬧已經很值得表揚了,孩子有點小小的害怕難道不是很正常的事嗎?小明想說爸爸我害怕你陪我面對一下下可以嗎?

    這個時候你就應該說”你害怕你一個人去教室!“而不是”男孩子要勇敢點自己去吧!“當你說了前者的時候孩子會想我爸怎麼這麼懂我呢?但當你說了後一句的時候我也只能呵呵了。

    關於積極傾聽,必須要澄清幾個點:

    1.這是看起來很容易做起來略有一些難度但學會真的非常值得而且和任何人溝通都屢試不爽的社交技能。

    2.積極傾聽絕對不是重複孩子的話,一定是把握孩子語言背後的情緒。

    3.有種破壞性更大的錯誤就是當我們使用積極傾聽初見成效的時候突然又開始用指導來操縱孩子。這樣不僅會讓他對你建立起來的一點信任徹底瓦解,而且會讓下一次獲得他的信任變得更加困難。

  • 4 # NN23454403

    那看什麼事,平時我們不打孩子,非常寵他,他雖然只有2歲多但比別的孩子講道理的多,只是偶爾犯混,一次是故意要一個人過馬路,路上來往許多車,我一把拉住他說牽他一起過。拼命掙脫嚷著就要一個人過街就要被車撞死。情急之下打了手心。後來是給他看車禍影片才講通

  • 5 # 說書人wfs

    不聽話的孩子當然該打。只不過,在動手之前,還要看情況的。

    凡犯不能姑息錯誤的,一定要打,打也要講竅門,小孩子知道疼的地方,拿一寸見方的板子,打屁股就是了。

    小孩子的這種錯誤,需要標識一下。就是不能一錯再錯的,比如偷東西,打架之類的,或跟人家的孩子跑到河裡摸魚洗澡,到處點火玩耍的,團伙欺負人的,不知道危險的,一定要打,不打不行,因為沒有人教育他,什麼樣的錯才是犯了不可饒恕的。

    不聽勸要吃虧的。現實中有太多的陷阱,陌生人給好吃好喝的,孩子編謊話騙人的,不尊重師長的,以及在學校調皮倒蛋闖禍的。此外,還有一種情況需要了解一下,就是安全規則一定要孩子記住,出門過馬路看紅綠燈並不是沒有危險,自己不犯錯,並不代表別人不犯錯。

    打孩子的要點在於,叫他知道錯,不能一昧下狠手。凡承認錯的,懲戒一下就行了。

  • 6 # 不酷很愛笑的妞

    相信沒有一個媽媽是願意打孩子的,可是有時候孩子犯了錯多次勸告無用的情況下,也有不少的媽媽動手打了孩子,其實我覺得在打孩子應該告訴孩子錯在哪裡,不一定要體罰

    對於內向的孩子更不能打,在教育孩子之前要讓孩子自己說出錯在哪裡,如果一看孩子做錯了,不問也不解釋就打,只會讓孩子以後什麼也不敢碰 不敢做也不敢說內向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當中會養成自卑懦弱的個性

    當然還有一種明知故犯的孩子,明明知道不對還屢教不改,使媽媽忍無可忍,其實媽媽應該冷靜下來想一想為什麼孩子這 麼做,也許孩子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只是用次行動來吸引媽媽,哪怕是捱罵,如果是這種情況媽媽要多關心下孩子

    人的智商是不同的,專注的也不同,有的媽媽因為孩子學習成績差會對孩子進行言語辱罵,那其實是比打還要嚴重的行為,孩子學習差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作為家長應該找原因,如果孩子確實努力了而學習依然差,那家長應該與老師進行溝通後在找到合適孩子的學習方案

    在大人有空閒的時候孩子是可愛的,如果大人在憤怒或者是忙碌的情況下孩子就是在可愛動作也會被大人忽視,反而朝孩子大吼,其實家長真的在憤怒的情況下打了孩子在事後一定要向孩子道歉解釋清楚並告訴孩子媽媽是愛你的

  • 7 # 水兵月小姐姐

    這個問題,感同身受。

    首先說說我的情況,女寶,27個月,娃性格開朗,我不是全職媽媽,白天上班都由奶奶帶,有的時候老人對孩子會溺愛一些,導致有的時候特別作。

    所以,我通常都是家裡做規矩的我那個人,在寶寶心裡樹立家長的權威。不是說我希望透過哇滿足自己的權威變態心理,而是讓娃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會滿足她的任何要求,總有那麼一個人會來阻止她。幸運的事,儘管我有時會嚴格些,但是娃還是非常黏我~

    說到動手,近期大一些了,會揍一揍小屁股和小手~

  • 8 # 超級爸爸

    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打,因為打孩子,會產生嚴重的後遺症。

    很多人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應該打,理由是:不打孩子還會繼續鬧,家長是沒有辦法才出此招,而且捱過一頓打後,孩子往往就老實了。

    對此,我們要問兩個問題:第一,捱過打之後,孩子是真的變得聽話了嗎?或者說,孩子不聽話背後的真實原因消除了嗎?沒有。家長用這種粗暴的方法並不能讓孩子變得聽話,或者消除不聽話行為背後的真實原因。那孩子為什麼變老實了呢?那是因為好漢不吃眼前虧,孩子只是在權衡利弊之後做出了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第二,家長打孩子會不會產生什麼不利後果?那是肯定的,而且非常明顯。一方面,動不動就捱打的孩子,會覺得家長不愛他,不關心他,不關注他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孩子會覺得家長無能,只知道用武力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樣無助於樹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使孩子在生活中喪失了一個可以學習的榜樣。而且我們都知道,正面榜樣的存在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家庭中應該制定規則,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按照規則行事。模範遵守規則應該受到獎勵,違反規則應該受到懲罰;

    第二,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應該想辦法摸清孩子不聽話背後的真實原因。有些時候,孩子並不是真的不聽話,而是因為自己的其他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是要以不聽話來獲取大人的關注。不問青紅皂白就打孩子,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第三,如果孩子沒有有說服力的原因,就是單純的不聽話或無理取鬧,可以按照之前商定的一些辦法來管教和處罰孩子。處罰手段很多,但打人不在其中。可能的手段包括:取消孩子的某些特權;限制孩子玩喜歡的玩具或者限制消遣活動;收回零花錢;讓孩子去某個地方冷靜反思;讓孩子早早上床睡覺等。

    其實,處罰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他們感受到肉體上的痛苦,使他們下次不敢再這樣行事,而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併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承擔不利的後果。這樣,孩子下次再犯同樣錯誤的可能性就會降低,而且這樣做還不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傷害。

  • 9 # 育兒麻麻幫

    我家寶目前6歲,男孩,淘氣,但是我沒有打過他!

    也許你會說,當媽的誰捨得打自己的心頭肉! 錯!

    在孩子開始認識這個世界到多少有一些自己的“小主意”之前,

    你就要教會他,“一件事情,在什麼範圍內可以隨便作”

    或許這樣說有些不好理解,舉個栗子

    我家小孩在知道可以去超市買東西這件事情之前,我早就跟他約定過“去超市,一次只能買一種東西,不管大小”,開始的時候他也會“隨心所欲”,拉著購物籃扭著小屁股隨便裝一筐,但是 ,跟每次我都會很耐心的跟他講“我們倆的約定”,幾次以後,再去超市,他就會自己直接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然後領著我的手直接去收銀臺了!而且他也絕對不會出現想某些孩子不給買想要的東西就撒潑耍賴的那種情況,因為“我們有約定”,他買到的,就是他最想要的!

    所以,孩子是否聽話,要看你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了,根本到不了要去打的地步!如果真的到了這種程度,你就要去反思一下自己了!

  • 10 # 可樂媽

    不能打!

    不能打!

    不能打!

    重要的事說3遍!

    1、影響親子感情

    ·打孩子會導致孩子恨父母;

    ·使親子感情疏遠,孩子以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尤其是做錯了事後,都不敢跟父母講。

    2、養成暴力傾向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強的,一個常被父母打罵的小孩,容易從父母的打罵行為中,學得暴力和攻擊的手段。

    3、傷害自尊心

    孩子雖小,但有自尊心。大人打他,是對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個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捱打時,他會覺得很沒面子。

    4、造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孩子做事時,因為害怕可能會遭到父母的懲罰,所以會思前想後、畏首畏腳;在他人面前時,也會因為害怕做錯了會招致父母的責備,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

    5、導致拘束、緊張情緒

    孩子在父母面前放不開,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6、學會撒謊

    因為害怕捱打,很多孩子想方設法掩蓋自己的過失,費盡心思為自己的過失尋找理由,於是就有可能學會撒謊。

    7、讓孩子失去內疚感

    孩子犯錯後,如果他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父母卻沒有懲罰他,他心中會有一種強烈的內疚感。但是,如果父母打了他,反而會使孩子覺得一報還一報,挨完打便兩清了,心理也平衡了,於是失去內疚感。這種情形,在年齡稍大一點的兒童身上經常發生。因此,對一個比較自覺的孩子,犯錯後,激發他內心的道德自覺,要比外在力量的制服更好些。

  • 11 # 翡翠眼睛

    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要定義怎麼才叫聽話,什麼叫不聽話。

    什麼叫聽話,什麼叫不聽話。

    孩子生下來會哭,餓了會哭,睡醒了哭,睡不著哭,這麼多的哭,你看見過哭壞的孩子嗎?孩子本身就是有哭的權利的,我們為什麼覺得哭就是不好,這還增加肺活量呢!這就像你想和你女朋友結婚,可父母不讓,你要是能哭你也哭了,可是你不能。孩子其實不就這樣嘛!孩子受了委屈,得不到滿足,不讓孩子哭,想讓孩子冷靜的面對問題、失望、挫折等負面情緒,對於一個幾歲的孩子來說,你不覺得要求有點過分嗎?所謂的驚擾別人,其實是顧及到家長面子的問題吧,可是孩子才幾歲,他們懂什麼,他們靠的是天性來解決問題,這樣又有什麼不好?不要總是拿大人的觀點強加給孩子,雖然孩子是父母生的,但是他們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所謂尊重可不是緊緊就是表面問題,還有她哭的權利。

    說道孩子的教育家長一個個都知道重要,說道愛,沒有一雙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可是落到具體的事情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說那個兒子可真聽話,讓他去玩海洋球就去玩,叫他去看寵物,他就去,去做圖畫的時候,還怕孩子不會親自上手,在外人來看,這個媽媽真是太好了,不但帶孩子玩,還那麼慷慨的玩那麼多種東西,可是在我來看,這個是最失敗的媽媽,她要是這麼教育下去,她家孩子就廢了。

    別不相信,這個媽媽根本就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來看,只是把他當成自己的寵物,你想想,一個養狗的人是不是就這樣,沒事就在家訓練狗狗做這個做那個,最好是自己發一個口令狗狗就能執行,有的時候狗狗做不到了,自己還能搭把手,當一個孩子學會說不的時候,那就表明這個孩子已經開始學會了思考,那麼當一個人學會思考的時候,就表明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那麼在這個個體面前,你有權利去呵護她,但是沒有權利去控制他,因為他也是個人。決定孩子接下來做什麼,怎麼做,那麼孩子漸漸的就學會了不用自己思考,學不會自己選擇,也就沒有了責任感,當一個人沒有了責任感,那麼他在社會上也就沒有了立足的根本,你說就這樣的人還能有什麼出息?”

    孩子不是父母的玩具,他們是我們的未來,我們就應該像對待一個活生生的人那樣來尊重他們,記住了,我們是在育人,而不是養狗!

  • 12 # 曲韻談兒童心理

    這個問題沒有提到是幾歲的孩子,不管是幾歲的孩子,都不能因為孩子不聽家長的話而捱打。如果提問是由於孩子的不當言行,可不可以有相應的懲罰,其中包括體罰,這樣可能提問就完整了。我們不能要求孩子聽話,而是要求孩子培養正當的言行。

    首先必須強調懲罰是必須的,孩子的行為不可能一下子就正確,他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在他試錯的過程中,這些不當言行是需是有負面的迴應,孩子才會知道“我要改變認知”,“我要修正行為”,否則,沒有這些負面迴應,任何人都是不願意去改正,在這些負面迴應中,懲罰就是其中一種。

    如果孩子屢教不改或者故意犯錯,又或者實在聽不懂道理,情況又特別危險的時候,家長可以體罰。美國分別在70、80、90年代,大範圍做過統計,追蹤調查的結果發現體罰並不會造成孩子將來的反社會行為,反而是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調查發現,如果孩子犯了錯,他們能夠接受自己犯了錯,父母應該對自己實行管教。所以,從孩子成長的調查和對孩子自己態度的調查可以看出孩子並不是家長想象那樣子的不懂事。

    相比於一些冷暴力,比方說羞辱孩子,或者對他置之不理,切斷跟孩子的連線,讓他感受到被拋棄的恐懼,體罰造成的傷害甚至比這種冷暴力還要小一些。因為在體罰的時候,家長的憤怒說明家長對孩子的期待落空造成的失望,這也能說明家長對孩子是有期待有要求,也就是俗話說的恨鐵不成鋼,孩子是能夠體會到家長這一層的心思。

    有些人說體罰會造成創傷,其實是混淆了體罰和家庭暴力。所謂的體罰,是指眾多懲罰形式中的一種,體罰像其他的懲罰形式一樣,需要跟孩子說清楚為什麼懲罰,家長在交代清楚懲罰原因之後再實施的一種懲罰形式,這是做沒有問題。

    家庭暴力是非常不公正,不可辯駁,體現家長的威權和暴君,家長把脾氣向孩子發洩,尤其是酗酒之後,或者是在外面遇到不如意,發洩在孩子身上,這些行為是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影響孩子自尊,限制孩子溝通等等,家長對待孩子這樣的行為已經不是體罰,而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行為,是必須反對的。

    最後,要提醒父母注意一個特殊情況,如果孩子有先天問題,比方說智力發育遲緩,孩子就會聽不懂家長的要求,行為也會非常幼稚,屢教不改,或者是自閉障礙,或者有多動症,有這些生理性原因,它的外顯行為表現上也會是經常犯錯,屢教不改。

    這種情況下,如果家長已經軟硬兼施,各種辦法都試過,孩子仍然沒有明顯的變化,一定要考慮孩子可能是非常態,也許有先天的原因,要及時去檢查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想辦法把孩子糾正過來。

  • 13 # 潤物無聲細

    看情況而定,我以前是不打孩子的,可是我發現等他大了,從來不怕我,有時犯錯說也不聽,有些危險的事情,也不會吸取教訓。

    但我反對不顧安全地打孩子,打孩子的目的就是嚇唬他而已,讓他知錯就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職場裡,你知道老闆想抄你魷魚的暗示嗎,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