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澈
-
2 # kof198662
線上電商只是以後經營附加的一種途徑
做線上的不一定有實體,做實體的可以加上線上同時銷售
也就是重新組合後,線上實體互相結合,互相轉化。
實體不會被消滅,只是一種進化過程
-
3 # 時動品牌網
電商打破打破行業壟斷與地域差異壁壘,古時交通不發達,A地產品運至B地,由於B地無法多渠道獲取A地產品資訊,價格由商人掌控,吃的是差價與行業壟斷紅利。今時今日資訊與交通發達,行業壟斷和地域差異幾近消失,所以電商突起,但完全取代線下可能性不大,人是社交與聚叢集體,線下店以後重在體驗,感官需求不可缺少,除非虛擬現實完全矇蔽人腦,所以線下還是有存在必要。
-
4 # 段華為
實體店不會消失,也不會成為體驗店,但活下來的實體店、十年百年後的零售業,肯定是不同於現在的另外一番樣子。
近幾年的零售業一直存在一些悲觀情緒。各地連續不斷的關店新聞、業內與電商的合作與併購、對各種網際網路新事物的跟風,都顯示著零售業愈加被動的態勢。就像被困垓下的項羽,明明都是順風順水,轉眼間卻四面楚歌,被曾經不入流的屌絲電商給逆襲了。
當然現實並沒有那麼殘酷,一些零售企業還是很滋潤的,比例也許有30%,或者90%。不過,對於那10%日子過不下去的企業,現在就是100%的悲慘時代。由盛轉衰終究心有不甘,但不服氣歸不服氣,想更好的生存下去,就該找一條突圍的道路。
未來實體零售在可預見的將來還會存在。
事實上過去每次新的零售方式產生並快速發展的時候(直銷/電話目錄購物/電視購物...),就會有不少人看空實體零售。結果呢?
和線上零售相比,實體的優勢有:(如果離的近)更方便/快,可以感觸/體驗,社交性,品牌宣傳。如果算上餐飲娛樂業態這些更難在網上實現了。
很多美國的純零售電商現在都選擇了開實體店(Bonobos, Warby Parker) O2O模式,並發現這樣更有利於品牌形象和增長。
未來的方向:渠道整合,體驗/設計/社交,社群便利型,和CBD旗艦店會是主要方向。
再舉一個電影院的例子,10年前網上看影片看電影就已經很方便了,那為什麼大家還會選擇去電影院看電影呢?電影院擴張也挺快的。
-
5 # 包融網周小兵
我覺得不能徹底消滅,準確描述是共同發展,線上是一種體驗模式,線下也有一種獨特的體驗模式,只要有線下體驗獨特模式存在消費,就不會消滅
-
6 # 各自歡喜
事實上,那些受到電商強烈衝擊的實體店,特別是已經敗落的實體體,就算沒有電商,同樣會敗落。因為,他們的經營方式、經營手段、經營思路,早就跟不上發展的要求,跟不上居民對生活的追求。
電商是新零售業的工具、電商化是新零售業的發展過程,不是趨勢和結果。
一)、目前,網路零售僅佔社零總額的22.2%。2018上半年,國內社會零售總額18萬億,同比增長9.4%;網路零售總額4萬億元,同比增長30%,但增速下滑3.3%,已出現回落之勢;
二)、隨著新一輪消費升級帶來的市場需求紅利,注重使用者體驗和服務的社群便利店、超市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連阿里、JD、小米都紛紛轉戰線下實體店。
三)、蘇寧易購2018收購大潤發超市294家門店的家電區,全年計劃新開5000店,超過之前所有門店數量總和;
從這些大品牌大的網路銷售平臺不約而同先後創立實體體驗店就不難看出,有正確經營思路的實體店還是欣欣向榮的,實體店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我認為:
第一,實體店永遠無法替代,不信你網上買套煎餅果子試試。
第二,網購稅收太低,在國網路購稅比實體店重。
第三,房價太高!實體店的依託是店鋪,如今租金高的離譜,為了賺錢只能賣的更貴。中國房價世界第一,美國房價比中國便宜三倍。(不換算匯率)
第四,華人貪圖便宜。其實你網購名牌品牌產品,和實體店價格一樣。所謂的便宜,都是小作坊的三無產品為主,個別不入流企業產品為輔。
為什麼品牌的網上不便宜?因為他們要攻線下,他們認為實體店最重要。所以除了給實體店讓利潤,還要把控全國價格避免出現混亂。給實體店讓利潤之後,價格就不用再漲了,所以品牌的東西價格相對穩定。品牌企業有大局觀,眼光更長遠,所以能做大做強。
回覆列表
不能。
如果你現在肚子餓,你是走到兩步遠的粿條湯店填飽肚子,還是坐等半個小時的外賣?
你穿的鞋子並不是標準碼,你是去實體店試鞋合腳再買,還是在網上買鞋,回家一試不合腳,退貨再換一家再買再試?
實體店的現場體驗和獲得是線上電商目前不能替代的優勢。
所以線上電商不能徹底消滅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