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蘭愛旅行
-
2 # glove
就算擊敗了歷史走向也一樣。
高句麗是隋朝和唐朝領導人的心病,一心想拿下,隋朝的滅亡有一大部分原因和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有關,就算拿下了歷史也一樣,當時朝鮮半島居住的主要是摩羯人、古朝鮮移民和三韓人,民族認同感不強,就算屈服你了,等你實力弱的時候又會起來造反獨立,唐朝唐高宗滅了高句麗和百濟,設定安東都護府,但後期唐朝實力弱了朝鮮半島又獨立。
-
3 # 我是隔壁小王
這很難說啊,這是個假命題啊,因為隋朝滅亡三徵高麗只是導火索之一,三次征伐是哪一次取勝也沒說。
如果是第三次征伐取勝,就算吞併高麗也不會為隋朝增加多少國力,三次征伐的消耗還是很大,加上營建東都洛陽和開鑿為大運河,隋朝的國力照樣會被消耗完,這樣一來對歷史而言並不會有多大的改變,農民照樣會因為盤剝過重而起義,關隴世家的野心家照樣是會挑戰隋王朝的。
那假設是第一次征伐高句麗取勝的話,那樣肯定會節省隋朝很多不必要的消耗,但我覺得也改變不了什麼,因為隋朝的滅亡是內部發生矛盾分化了隋王朝的整體實力。說實話三徵高麗確實是一大負擔,但還要不了隋王朝的命,畢竟楊堅給楊廣的家底還是很雄厚的。
但是楊廣如果還是照樣大興科舉,興建東都,然後把國都遷到洛陽,想從政治上擺脫關隴門閥對國家的壟斷,直接與關隴世家決裂,這樣還是會按照原來的歷史那樣隋朝因為楊廣的激進政策而引發統治階級的矛盾,關隴世家大族更不會因為楊廣平定高麗而臣服他,只會更小心的去反對他。
不是說楊廣的政策不對,其實不論科舉還是遷都都是可行的,但是楊廣作為皇帝,完全可以以勢壓人,先興科舉,花十年的時間去儲備人才,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去消磨世家對國家的影響力,等到人才儲備夠了在把國都遷離關中,讓關隴世家脫離政治中心,再花十年的時間讓人才逐步替換世家人士,進行最後一步絞殺世家大族,只要期間保持中央穩定掌握大義的名分,那些世家大族根本沒辦法反抗,因為你隋朝對他們是完全碾壓的,只要自己不亂他們完全沒機會的。
然後就可以去興建運河,疏通運河溝通南北,加強對南方的統治。完全沒必要趕時間要求幾年完工之類的,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商業繁榮加強國力,而不是無休止的消耗民力。只要花時間把世家的隱患消磨掉,幾項大工程分開來搞不要集中在一個時間段一起做,這牌怎麼打都能贏。
最後總結一下:如果楊廣還是那麼的激進,把所有事情全部拿來一起做,那麼就算征討高句麗取勝也改變不了什麼,該起義的農民還是會起義,關隴門閥的野心家還是會反對他,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
4 # 煮酒漁樵
肯定不一樣!
首先說隋煬帝這個人其實可以用雄才大略來形容,看看他在位15年幹了多少事情就知道了:滅吐谷渾,開拓西域,打擊突厥,修建洛陽,開鑿運河,三徵高麗,別的皇帝甚至皇朝多少年多少代都幹不完,幹不成的事情,他短短時間就全乾了。
當然缺點也很明顯:自負,剛愎,不關心民間疾苦,只一門心思追求他的偉業。
具體到三徵高麗的原因,咱們跳出已經說爛了的軍事威脅什麼的,換一個角度試試分析。
其實這是楊廣與關隴貴族之間的一次博弈。
楊廣勝利,他的威望就會達到巔峰,可以隨心所欲的進行他所想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核心就是打壓關隴軍功貴族集團,促進南北融合!
他開鑿運河與遷都洛陽都是打著這個主意。
這使關瓏集團感到了極大的威脅,如果楊廣繼續這樣搞下去,他們的地位和特權就會逐漸消失,因而對楊廣的政策開始進行抵制。
軍隊是重災區,因為關瓏貴族是軍功貴族集團,起家是在呼和浩特旁邊的武川縣,又叫武川軍閥。
所以徵高麗的目的有三個:開疆拓土,整合軍隊,樹立威信。
如果楊廣勝利,他的目的就會達到,科舉制會更快的推進,軍隊裡的軍功會有更多平民,由於南北朝而割裂的南北對立局面也有可能加快融合速度。
當然,由於楊廣性格的缺陷,也有可能走向更加自大自負的折騰,但無疑會留下更多大運河這樣弊在當時利在千秋的功績。
不過他不可能成功,因為貴族集團不答應!
其實二徵高麗已經接近勝利了,是楊玄感葬送了。
什麼《無向遼東浪死歌》,18路反王什麼的,背後操縱的不是關隴貴族就是山東士族。
他們各自推出自己的代理人,而且不止一個,誰贏了都是他們贏了。
李淵就是關瓏貴族的代言人。
楊廣和隋則已經被他們拋棄了,武川軍閥的組成形式有點特殊,類似股份有限公司,楊廣這個董事長得換了。
而如果楊廣徵高麗成功,那這個董事長還能換的了嗎?
-
5 # 願祖國強盛
我覺得歷史還是不能改變,隋朝還是會滅亡,因為,隋煬帝好大喜功,勞民傷財,執意修建大運河,聽不進勸告,不結合實際的情況。俗話說得好,不怕無能的人,就怕無能還瞎指揮的人,再好的基業都會被瞎指揮的人搞垮。
-
6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從他的行為可以看出,他的決心是非常堅定的,否則就不會有三次的出兵,而這件事也可以看出,楊廣的自尊心是非常強的,那麼他去找高句麗真的是錯誤的嗎?事實,我們看到唐朝建立之後也做這件事,並最終在李治手中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兩代人的唐朝皇帝也做這樣的事,可以看到楊廣本身沒有問題,儘管隋朝滅亡這是一個很大的原因,但肯定不是一個根源,但許多複雜因素的結果。
隋朝結束後,自漢代的最後幾年裡,西晉短暫的統一。當然,但政權基本上沒有任何的穩定,在楊堅的治理下,這個國家的力量非常強大,政府的糧倉充滿了食物到唐朝年間,正是因為它有這樣的一種有利條件,讓楊廣有了資本,那麼是什麼讓楊廣對高句麗計劃不能放棄呢?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不允許以後他的後代擔心,也就是說,他看到了高句麗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威脅,不解決這個問題,為後代隋朝皇帝的統治將會非常大的麻煩,所以能夠認識這個皇帝不是楊廣,其李世民和李治父子倆不也是這麼去做的嗎?所以這個事情本身沒有什麼問題。
明顯的存在危險因為高句麗在東北的地方佔了大部分地區,如果他讓整個東北地區統一後,中原的威脅很嚴重,當時也帶來了一些麻煩,隋朝的邊界,但是儘管這些不是太麻煩的事,但是如果不能完全解決楊廣認識它的問題會越來越大,到那個時候,也許是對於他的後人會是最大的威脅,所以楊廣也想在他的手中完美解決這個問題,將威脅消滅在萌芽之中,這也是後唐兩代皇帝的想法。
為什麼楊光的方法是前瞻性的?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後來的朝代得到教訓,我們可以看到問題的嚴重性,王朝是明朝,我們都知道明朝崇禎時期,面臨的威脅農民軍隊和專員的清代,尤其是清朝的專員,因為基本上統一的地區的專員,力量非常強大,成為明朝的最大威脅,晚明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這裡,如果明朝皇帝早有楊廣這樣的意識,在羽翼未豐的階段就消滅女真,也許當時的明朝也不會消失。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楊廣的策略是正確的,如果讓高句麗繼續擴張,威脅是中原王朝的安全,最大的可能就會像滿清一樣,隋唐幾代皇帝都認識到了這種情況下,所以對高句麗會如此的認定,只是歷史不給楊廣一個機會,讓隋朝滅亡得如此之快,如果隋朝沒有結束,楊廣也不堅持,誰能說他不是一個罕見的明君呢?畢竟,隋煬帝利用權力使用了民力,但其統治內部存在分歧,隋朝很快退出了歷史舞臺。
-
7 # 花開羊城
楊廣打高句麗,真能打下來也要能持續經營下來,就像大漢打通西域,花了千百年才真正納入我們的版圖,不是說打下來了就是你的。我們古代打雲貴,也是經歷明清兩朝才真正安定下來,所以說就算楊廣真的打敗高句麗也不能臣服他們。因為當時大隋已經財政用光,百姓受苦,也一定會有起義發生。臣服一個民族,除了用文化去影響他們,最重要的就是時間,沒有幾百年不可能讓他們真正融入我們。而且從隋唐當時所處的地理位置,去高句麗只能從東北過去,不像現在可以從海上過去,只要東北有變,朝鮮地區必定也有變。這就是真正的山高皇帝遠,從以前的交通來看,訊息滯後,沒辦法管也管不好。
-
8 # 小布vlog
即使擊敗了高句麗,也不能穩固統一高句麗,畢竟沒有民族歸屬感,當時大隋王朝內部,起義四起,戰火紛飛。尖銳的內部矛盾,不斷的打擊大隋王朝的統治。
回覆列表
三徵高句麗是指隋煬帝時,三次對高句麗 的軍事行動,這三次東征煬帝均御駕親征。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煬帝剛剛巡遊江都結束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百姓農民起義。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最終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 ,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後世中原人到高句麗時,還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由於高句麗的頑強抵抗,經過這三次大規模的征戰,隋朝的國力空耗,百姓民不聊生,激起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歷史背景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結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人民免受戰爭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從而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展,為日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北周北齊的統一,就沒有後來南北朝的統一。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代英主,正當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實現統一全國理想的時候,不幸於出征前夕病逝。隋朝的開國之君楊堅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建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軍政和經濟改革,使隋朝很快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隋煬帝楊廣即位後更是採取積極的對外進攻戰略,擊敗了契丹、土谷渾等周邊勢力,國力盛極一時。隋煬帝隋煬帝時,黃門侍郎裴矩奏告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這裡將高句麗政權所佔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晉時期,無可辯駁地指出遼東為中國領土。這時的高句麗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的一個比較大的國家,國都在漢樂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長安城。平壤城與國內城、漢城,並稱高句麗國的"三京"。此時的高句麗人佔據遼東大部,高句麗主世襲爵為遼東郡公。高句麗是遼東的霸主,是實力強大的政權。高句麗與隋的關係逐漸進入戰爭狀態。590年,高句麗平原王"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 ,並多次小規模襲擊隋遼東地區。高句麗與隋維持著緊張而和平的關係,繼北朝之後,受隋高祖文皇帝冊封為"高麗王"。由於此時百濟與新羅聯盟的早已瓦解,高句麗南部相對平靜。586年,平原王將都城由平壤城遷至長安城(即今朝鮮平壤市區),直至高句驪滅亡。歷時83年。因高句麗多次小規模襲擊隋北部邊疆。對此隋高祖很不滿並致書平原王高湯,"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高句麗嬰陽王繼位後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麗在突厥的特使後,隋高祖傳書高句麗要求高句麗終止與突厥的聯盟,停止對隋邊疆的連年的侵襲並對隋表示臣服。高句麗嬰陽王雖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後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嬰陽王聯合粟末靺鞨先發制人攻擊隋在冀州道的軍事駐地。高句麗當時在東北地區還存在還有百濟、新羅、靺鞨等政權,它們多時臣服於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句麗為了消滅其他小國採取對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隨著隋朝的強大,高句麗逐漸感到恐懼,於是採取聯合其它國家對隋朝進行侵襲。598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餘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隋文帝派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同時高句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於是罷兵。這次出征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戰爭,但為今後的大規模征伐埋下了引線。當時的隋朝已經完成了對西、北、南多強族的征討,國內經濟也達到了鼎盛,而楊廣又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對高句麗的戰爭只是早晚的事。征戰原因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句麗嬰陽王"元率靺鞨之眾萬餘騎寇遼西",被隋朝擊退。 高句麗嬰陽王侵犯遼西,《三國史記》也有記載:"嬰陽王九年,王率革末革曷之眾萬餘侵遼西"。當時高麗王非但如此,而且,"往歲為高麗不供職貢。無人臣禮"。高句麗步兵高句麗侵略遼西,直接帶來隋邊境的不安和危害,"不供職貢",則影響到統一的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對於這些,隋中央政權都是不能忍受的,也就必然採取相應措施。隋文帝以漢王楊諒、王世積為行軍元帥,率領水陸三十萬伐高句麗,以尚書左僕射高熲為漢王長史,周羅睺為水軍總管。楊諒遭遇大雨水患,運輸不繼,軍中缺少食物,又遭遇疾病。周羅睺自東萊出海,向平壤城進發,但中途遭風,船多飄沒。九月,水陸兩路隋軍返回,隋軍死了十分之八九。高句麗王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於是罷兵,待之如初。隋煬帝大業三年,高句麗嬰陽王又揹著隋,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當時正值隋煬帝北巡至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停留在突厥啟民可汗處,"啟民不敢隱,引之見帝"。隋煬帝命牛弘向高句麗使者傳達其旨意:"朕以啟民誠心奉國,故親至其所,當往涿郡,爾還日,語高麗王知,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同於啟民。如或不朝,必將啟民巡行彼土"。隋煬帝知道高句麗嬰陽王暗中通突厥,並沒有予以制裁,只是給以警告,讓其盡為臣之禮節,按時朝覲,則既往不咎,與啟民可汗一視同仁。可是高句麗嬰陽王堅持"不從"隋煬帝的意旨,從而導致"帝議討之"。當時隋僅議徵高句麗,並未出兵。到了大業七年(新羅真平王三十三年,611),真平王"遣使入隋,奉表請師",隋"許之"。並下詔征討高麗,由此對高麗的戰爭全面爆發。第二年正式出兵徵高句麗。隋徵高句麗,不僅是高句麗對隋不臣,也是新羅請隋出兵所致。處理方式隋與高句麗的戰爭發生在598年至614年,起先高句麗多次襲擾隋朝邊境,進而又不派遣使者朝賀,於是隋煬帝在完成了國內多項重大基本工程(主要是指運河)、安撫東西突厥之後,開始著手對付高句麗。高句麗多次成功抵禦隋軍攻擊,隋軍損失慘重。最後高句麗嬰陽王因為自身國內國力消耗嚴重,最終請降並將逃到高句麗的隋叛臣斛斯政遣返,隋煬帝撤軍,不久隋朝國內出現隋末民變後滅亡。第一次先期準備隋朝士兵大業六年(612年),黃門侍郎裴矩以高句麗本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勸說隋煬帝脅使高句麗王入朝。高句麗王高元不遵籓禮,隋煬帝決定征討高句麗。 大業七年,隋煬帝下詔征討高句麗,命令幽州總管元弘嗣往東萊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監督勞役甚急,結果造船工匠晝夜在水中,幾乎不敢休息,從腰往下都長出蛆蟲,十分之三四的人因此死去。 隋煬帝下詔集結天下的軍隊,無論南北遠近,都要匯合於涿郡。集結了天下軍隊之後,隋煬帝又另外徵發了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手三萬人,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到高陽,用來裝載衣甲幔幕,還徵發民夫以供軍須。秋,七月,隋煬帝徵發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到涿郡,船隻相次千餘裡,載兵甲及攻取之具,長期來往在路上的有數十萬人,擠滿了道路,晝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隋軍總共一百多萬主戰兵馬,分三路,左右兩路軍再分十二路,每路軍馬各有各自軍事目的,加上大量的輔兵及運糧部隊分走二十四條進兵路線,計劃完成各自任務之後最終會在平壤會師。 另外還有來護兒率領水軍從海上進攻,突襲平壤。各路隋軍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一百一十三萬,而為大軍運輸物資的民夫是隋軍的兩倍,隋直接、間接的參戰人員已經超過了五百萬。遼東之戰隋朝水師大業八年的三月底,隋朝大軍抵達了遼河。隋煬帝命令宇文愷修築浮橋,浮橋修成後,隋軍從西岸進攻。在浮橋延伸到距離對岸還差數米的位置時,高句麗趁機攻擊,隋軍無法登岸,死亡甚眾,隋朝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與虎賁郎將錢士雄、孟叉等皆戰死。打退了隋朝的第一次進攻,隋多名將領奮勇殺敵戰死。於是隋軍斂兵,少府監何稠接橋,諸軍接連前進,大戰於東安,擊敗高句麗軍,死亡上萬人。隋軍乘勝包圍遼東城。最開始隋煬帝在遼水會師的時候,隋煬帝說現在是"弔民伐罪,非為功名",為了防止將領輕兵掩襲孤軍獨鬥去爭取功勞名聲以邀勳賞,所以命令他們分為三道,但凡有攻擊軍事行動,必須要三道之間相互通報,不許輕軍獨進,而且軍事進止都要先奏聞隋煬帝,等回覆命令。 遼東城的高句麗軍數次出擊不利,於是嬰城固守。隋煬帝下命令攻城,又命令諸將,如果高句麗要投降,就應該安撫接納,不要再縱兵進攻。遼東城將要被攻陷的時候,城中的高句麗軍隊就聲稱請降,隋朝諸將奉隋煬帝的旨而不敢繼續進攻,而是先上奏隋煬帝,等回覆命令到達,城裡的高句麗軍已經準備好了防禦,再次開始抵抗。這樣的情況重複了好多次,隋煬帝仍然不醒悟。隋軍仍然沒有攻下遼東城。即使之後煬帝親自到前線指揮,但士氣已經衰落的隋軍在遼東守軍的頑抗下又僵持了一個月也沒能拿下這個城池。高句麗的其他城市也堅守,隋軍沒有攻下。來護兒之敗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領江、淮水軍,船隻守衛相接數百里,進入浿水(大同江),來護兒率領精兵四萬登陸攻打平壤,高句麗詐敗,來護兒中計,縱兵俘掠,隊伍混亂,高句麗伏兵趁機攻擊隋軍,來護兒大敗,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宇文述九軍之敗隋朝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出扶餘道,右翊衛大將軍於仲文出樂浪道,左驍衛大將軍荊元恆出遼東道,右翊衛將軍薛世雄出沃沮道,右屯衛將軍辛世雄出玄菟道,右御衛將軍張瑾出襄平道,右武將軍趙孝才出碣石道,涿郡太守檢校左武衛將軍崔弘升出遂城道,檢校右御衛虎賁郎將衛文升出增地道,會於鴨綠江以西。宇文述等人的軍隊人馬都攜帶百日所用的糧草,還帶著排甲、槍槊以及衣資、戎具、火幕,太沉重以致於難以負荷。下令軍中:"遺棄米粟者斬!"士卒都在幕下掘坑埋了糧草,結果才走了一半路程,糧草已經快要耗盡。高句麗派其大臣乙支文德來詐降,觀察隋軍的虛實。隋朝於仲文想要趁機捉住乙支文德嗎,但是被劉士龍阻止。於仲文放走乙支文德之後,又後悔了,決定追擊乙支文德。當時隋煬帝命令駐軍受於仲文節度。於仲文、宇文述等九支軍隊渡水追乙支文德。乙支文德看到隋軍將士有飢色,所以想讓他們更疲憊,每一接戰就詐敗、撤走。宇文述一天之內七次戰鬥取勝,繼續前進,渡過薩水。乙支文德再次派使者詐降。宇文述看到隋軍士卒疲弊,不能再作戰,而平壤城險固,估計難以迅速攻下,於是趁機撤退。宇文述等人的軍隊返回時,高句麗軍從四面攻擊,宇文述等人且戰且行。到達薩水,隋軍渡河渡到一半時,高句麗攻擊隋軍後軍,隋朝左屯衛將軍辛世雄戰死,諸虜隋軍都潰敗,無法禁止。將士奔逃一日一夜到達鴨綠水,行了四百五十里。王仁恭為殿後,擊退了高句麗的追兵。 諸路隋軍,只有衛文升一軍獨全。宇文述等九支軍隊渡過遼河時,有30萬5千軍人,等到返回遼東城時,只有2700人,物資儲備兵器軍械巨以萬計,也丟失殆盡。隋煬帝第一次攻高句麗之戰遂以失敗而告終。百姓農民開始起義隋煬帝自從開始謀劃征討高句麗,就詔令崤山以東養馬以供軍役。又徵發民夫運糧,儲存於瀘河、懷遠二鎮,車牛到達的都沒能返回,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帝自去歲謀討高麗,詔山東置府,令養馬以供軍役。又發民夫運米,積於瀘河、懷遠二鎮,車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耕地多荒蕪。加之饑饉,谷價踴貴,東北邊特別嚴重甚,鬥米漲價到數百錢。所運米有粗惡的,命令百姓拿買米補償之。又徵發鹿車伕六十餘萬,每二人推米三石,道途險遠,還不夠路上運輸人員吃的,到達時,已經沒有運輸的糧食了,都害怕被治罪而逃跑。加之隋朝官吏貪婪殘忍,趁機掠奪百姓、魚肉百姓,導致百姓困窮,百姓的物資與民力都衰竭了,當順民就會遭遇承受不了的凍餒,很快就會面臨死亡,剽掠反而能活的久一點,於是百姓開始聚集起來反抗。 王薄、豆子頏、竇建德等百姓農民起義蜂起,不可勝數,攻陷城邑。隋煬帝命令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抓獲就斬殺,但是仍然禁止不了農民起義。第二次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御駕親征高句麗。正月,煬帝下詔徵集天下兵集於涿郡,開始召募百姓為驍果,修遼東古城貯備軍糧。 三月,隋煬帝至遼東,四月二十七日,煬帝渡過遼水,二十九日派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與上大將軍楊義臣率軍趨平壤。 隋煬帝命令諸將攻打遼東城,允許諸將"便宜從事"。隋軍架設飛樓、撞車、雲梯於遼東城下,並挖掘地道配合,晝夜不停地連續攻城20餘日卻沒有攻下遼東城,隋朝與高句麗都傷亡甚重。隋煬帝徵高句麗時,命令楊玄感在黎陽督運。楊玄感的父親楊素曾幫助隋煬帝楊廣成為太子並登基為帝,立下大功,楊素恃功驕倨,朝宴之時,有時會失臣禮。隋煬帝心中記著卻不說,楊素也有察覺。等到楊素死了,隋煬帝對近臣說:"如果楊素不死,那麼就要殺了楊素的整個家族。"楊玄感知道這些之後,自認為累世貴顯,朝中的文武官員有很多是父親的故吏,看到朝政日益混亂,而隋煬帝多猜忌,內心不安,於是與諸弟潛謀作亂。 楊玄感起事反隋煬帝,對眾人起誓說"我身為上柱國,家累鉅萬金,至於富貴,無所求也。今不顧滅族者,但為天下解倒懸之急耳!"眾人都很高興。百姓父老爭相送來牛酒,百姓子弟到軍門請求效力的每天有數千人。攻打遼東城很久卻沒有攻下,煬帝命造布囊百餘萬個,裡面盛滿土,想要堆成一條寬30步、高與城齊的魚梁大道,使將士沿此道登城;又造八輪樓車,高出城牆,俯射城內。正當攻城準備就緒,遼東城情況危急的時候,楊玄感造反的訊息傳來,隋煬帝密召諸將,密令撤軍。隋軍留下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營壘、帳幕、案堵不動,皆棄之而去。隋軍眾心洶懼,混亂的失去了部署劃分,諸道分散。高句麗守軍疑其有詐,不敢出擊,第二天才外出,向四面遠方偵查,仍然懷疑隋軍假冒撤軍。兩天後,高句麗出動數千士兵追擊,因為隋軍太多,所以不敢太靠近,經常距離八九十里,快到遼水的時候,知道御營都渡過了,才敢攻打後軍。隋朝後軍仍然有數萬人,高句麗跟隨抄擊,最後的羸弱數千人被高句麗殺掠。楊玄感的叛亂被迅速平定。隋煬帝命令大理卿鄭善果、御史大夫裴蘊、刑部侍郎骨儀、與留守樊子蓋追查楊玄感的黨與。隋煬帝說:"楊玄感一呼而跟從者十萬,更加說明天下的人不應該太多,多了就相聚為盜。不都殺了,就無義懲戒後人。"樊子蓋、裴蘊接到隋煬帝這個旨意,於是嚴刑峻法處理之,殺了三萬多人,都籍沒其家,被冤殺者佔了三分之二,流放了六千餘人。楊玄感圍東都時,曾開倉賑濟百姓。凡是接受過賑濟糧食的百姓,也都被隋煬帝坑殺于都城之南。第三次大業十年(公元614年),隋煬帝,下詔再次徵發天下兵,攻打高句麗。三月,隋煬帝到達涿郡,隋軍士卒在路上逃亡相繼。隋煬帝到臨渝宮,禡祭黃帝,斬殺叛軍者以釁鼓,仍然無法阻止人們逃亡。秋,七月,隋煬帝車駕到達懷遠鎮。這是隋朝國內已經大亂,所徵之兵多數未能按期到達,高句麗也困弊,隋朝來護兒趁機要向平壤進軍,高句麗王高元害怕,於是遣使請降,囚禁並送回斛斯政。隋煬帝非常高興,遣使召來護兒率軍返回。來護兒認為此時正是攻破高句麗的好機會,想繼續進攻,不肯奉詔,但是諸將聽從隋煬帝的命令,都請返回,來護兒才奉詔退軍返回。八月,隋煬帝從懷遠鎮班師返回。邯鄲賊帥楊公卿率領其黨八千人劫掠了隋煬帝車駕後的第八隊,得到了飛黃上廄馬四十二匹。十月,丁卯,隋煬帝到達東都,己丑,到達西京。徵高句麗王高元入朝,高元卻沒有來。隋煬帝下令將帥嚴裝,準備再次征討高句麗,最後沒有成行。產生影響隋煬帝對高句麗發動戰爭,連續三年的征戰使隋數十萬人喪生,"九軍並陷,將帥奔還亡者二千餘騎",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隋煬帝第一次攻高句麗時,就開始爆發隋末農民起義。至隋煬帝第三次徵高句麗時,各地大量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隋對高句麗的連年征戰不僅嚴重削弱了隋國力,導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煬帝喪失民心,隋末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在隋煬帝第三次征討時,高句麗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還俘獲大批隋人不放還,後世中原人到高句麗,"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失敗原因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最終鎩羽而歸,其中原因很多。政策上:煬帝即位之後過度消耗民力,而這次對外戰爭,更是調集了全天下人口的十分之一參戰,使得國力過度消耗,軍心不齊。軍令上:煬帝過多幹涉軍令,使得將士們很被動,貽誤軍機。軍隊上:第一次戰爭煬帝多募府兵,這些府兵多是地方軍改編,並沒有多少作戰經驗,而煬帝的分兵策略讓軍隊的配合難以達到完美,所以雖然有百萬大軍,但實際戰鬥力並不強。將領上:煬帝所分的二十四路左右軍將領互不統屬,更有不少紙上談兵之輩或者企圖借勝利升官發財的投機者。戰術上:戰術上煬帝輕重不分,主力被困在遼東而偏師卻深入敵方腹地,地形不熟,糧草轉運不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而三路大軍其實主角應該是煬帝所率中軍,百萬大軍幾近閒置,空耗軍糧補給,這也是失敗的關鍵因素。戰略上:煬帝這次東征本就是一個大錯棋,耗費舉國之力攻擊一個在當時並不能實際佔領獲取資源的小國,其收入完全抵不住它的消耗,而驕傲的煬帝孤軍深入,並沒有與周邊國家,如東突厥等,聯手,從戰略上可以說完全的失敗。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