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rainbowzhong75
-
2 # 珍視映畫
【孩子負面情緒的表達】
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能夠體驗到討厭、傷心、抱歉、擔憂、害怕等豐富的情緒感受,但是他們對情緒的察覺還處於萌芽階段,當他們遭到負面情緒時,往往採用哭鬧、攻擊、畏縮等最原始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負面情緒。
【孩子負面情緒形成的原因】
自我為中心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這時候,他們的內心自我不可侵犯,一旦受到了侵擾,因為性格不同,表達的負面情緒也會不同。
3【正確引導孩子的負面情緒】
我們應該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因為這是表達孩子內心需求的不滿。如果有了父母的接納,孩子就能正確的面對自己的情趣,而不是壓抑或者排斥它。
-
3 # 明霏如月
我覺得孩子有消極情緒的時候,家長應該先搞清楚孩子是因為什麼事情有了消極情緒,然後在給孩子分析或者引導。我女兒有時候就感覺突然就不開心了,說話做事都懶洋洋誰也不搭理。一般我會給孩子一個緩衝時間,如果孩子一整天過去了,還是這種狀態,我就會找個合適的時間跟女兒聊天,聊天的內容通常都是回憶一些美好的事情,女兒記憶深刻的事情,先讓孩子卸下防備的心,我再跟孩子聊他內心消極情緒的緣由,搞清楚是什麼事情了,再做引導。女兒很受用。一般我們都會在很愉快的氛圍內解決問題。
孩子跟成年人一樣都會遇到無法釋懷的事情,但是通常孩子的事情在大人的眼裡都不是大事,只是孩子遇事少,所以才會覺得消極。大人這個時候就要像朋友一樣去跟孩子聊天,疏導孩子的不良情緒。
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
4 # 兩個寶兒的沁媽咪
首先,我想改一下這個問題的的語病,正確的問法應該是:“怎樣引導孩子克服消極情緒?” 。
大家都知道,消極情緒會給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極惡劣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幫孩子及時地調整這些消極情緒。
可以參考以下的具體方法:
1.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感覺其實很敏銳,父母在聽孩子向自己表達一些想法時一定要全神貫注。多用一些“噢”、“嗯”、“我知道了”之類的用語來認同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把自己心裡的感受表達出來,並藉機鼓勵孩子或努力地幫孩子達成願望。至少讓孩子從心理上感受到父母也是很在乎他的想法和感受的。
2.要用心聆聽孩子的話
孩子的話父母要用心聆聽,如果敷衍孩子,只會讓他覺得失望,對自己的想法也沒有了自信。孩子在和父母交流的過程中,本來就會對自己的一些觀點小心翼翼,如果還被父母漠然視之,就會讓孩子更加找不到自信,從而出現消極的負面情緒。
3.教會孩子做積極的心理暗示
當孩子的情緒處於消極的狀態中時,父母要多讓孩子來做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
比如,多說,“我自己很棒”、“我這次只是身體有點兒不舒服,下次比賽跑步一定可以跑得更快”、“其實我一點兒也不笨,只是沒有全部投入到學習中罷了”等積極的話語,透過這樣一些心理暗示幫孩子漸漸地從自我否定中走出來。
4.教會孩子發洩,排除不良情緒
在生活中碰上不滿的事情之後,父母千萬不要讓他們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憋在心裡,這很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育。當
孩子感到悲傷失望時父母要給孩子以安慰,讓他把自己的不滿和委屈都講出來,學會正確地運用心理疏導方式及時地走出不良情緒的困擾。如果不良情緒長期得不到發洩,就會發生壅塞,只會漸漸地使孩子走向消極。
5.給孩子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積極思想的形成會產生很大影響,父母對人對事的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也會影響到孩子。
孩子的很多處理問題的方法和經驗都是從父母身上習得的,所以如果父母遇到一點兒小麻煩就覺得大難要臨頭了,孩子也會受到影響。
綜上所述,孩子現在正處於成長的過程中,不要讓消極情緒埋沒了孩子本身具有的才華,使孩子樂觀地面對生活,讓他的生活永遠充滿Sunny。
-
5 # 蜜桃姐姐
樓主提到孩子老是容易有消極的情緒,感覺自己什麼都不行,很容易悲傷哭泣,其實這些行為都表明著,孩子似乎在逃避現實,不願意面對某些困難的時候,就用哭泣來逃避,這時就非常需要家長來幫助孩子走出消極的陰影圈了。
不責怪,不勵志在孩子做出某些行為的時候,家長老是責怪,“你這方面有這樣的問題,那方面有那樣的問題”,對孩子的錯處處指責,自然在孩子遇到苦難的時候也習慣性指責自己什麼都不行了。或者是不管遇到什麼情況,家長就處處勵志,“你一定可以的,你絕對沒問題”,沒有正確顧及到孩子的想法,在沒有做的那麼好的時候,孩子也會進行自我審判,覺得自己做的不夠。
允許消極的發洩不過,家長不能對孩子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感到壓力,覺得這是不好的,孩子有高興的權利,也有不高興的自由,這都是他情緒的一部分。表達積極的感情,確實很好,但表達消極的情緒也非常必要,孩子把消極的情緒都發洩出來了,才能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減少評價其實,經常性流露的批評、表揚、評價等等,其實都是一種不信任,會降低孩子的自信,在他做一件事的時候,一想到你會做出評價,就會轉移他的注意力,他會變的莫名的不自信了。作為家長,我們只管關注事情本身好了,不要在乎孩子做的怎麼樣,只要投入去做了,都是一種成就。
-
6 # Sally210803729
首先,與孩子談心,父母有時也要做孩子的朋友,像朋友般關心他,不僅僅是生活學習的關心,他的心理更加要關注,畢竟孩子長大了,思想上有了自主性,有了自己的想法,都很正常。經常與孩子談心,弄清楚孩子的想法很重要,然後找出孩子情緒消極是什麼原因,並幫助孩子慢慢消除。
如果孩子因為學習上有苦惱,家長可以問問孩子的老師有什麼方法解決,和老師配合幫幫孩子的學習,幫助孩子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如果孩子在與同學的交往中出現了問題,家長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不願意與家長說這些事情,家長可以找孩子的老師和同學去了解,請求孩子的老師同學在學校裡多幫助孩子。
同時,家長可以在週末,帶著孩子出去散散心,給孩子做好吃的等等,改善孩子的情緒。
-
7 # 青沐養生
感謝小助手邀請,下面簡要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做父母的,一是要把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當作交流感受、增進親密關係的機會,跟孩子換位思考,用同一視角看問題。二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方法,行為進行交流,心平氣和的平等地溝通。三是穩定情緒,引導孩子能夠信任你,把正確情緒表達出來。四是透過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做出榜樣。
-
8 # 知然
“媽媽,姐姐欺負我。”“我不想穿這件衣服。”“我討厭爸爸。”……第一時間聽到這些來自孩子的抱怨時,你會怎麼做?當孩子撒潑打滾,大哭大鬧時,你要怎麼辦?
孩子被負面情緒困擾,無非是想得到你的疏解,通常我們都讓孩子自己找原因或者解釋為什麼?這根本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孩子的理由都是無厘頭的,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試想下,如果你遭受負面情緒困擾時,你會怎麼辦?你找人傾傾訴時,你想要得到什麼?同情?憐憫?建議?分析?大道理?一句“為什麼”,能改變什麼。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克服消積情緒呢?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的第一章——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積情緒中給出了幾個建議:
1.接納並回應孩子的所有感受
我們不僅要接受孩子開心喜悅的積極情緒,也要接受孩子生氣傷心的消積情緒。但我們通常都不承認和接受孩子的消積情緒。
“媽媽,我好討厭爸爸。”“你怎麼能這樣想,你爸爸多疼你啊。”如果一句話就把孩子的情緒否定掉,“你不能……”,“你不該……”,“你不要……”孩子會怎麼想?下次,孩子還會跟你表達他們的心情嗎?
你不能第一時間就否定孩子的情緒,你不能阻礙孩子的表達慾望,你要承認並接受他們的情緒。“聽起來你很生氣……”或者“我知道你很難過……”,這樣,孩子才有進一步的表達空間。
我們要用盡量短的語言,比如“嗯”,“哦”,“我知道了”來認同孩子的感受,過多的提問和建議只會讓孩子厭煩,更增添了孩子的煩惱。
當我們不能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孩子撒賴時,我們要怎麼辦?“我要很多糖果。”“我要買真的飛機。”這時,作者給出的建議是藉助想象滿足孩子的願望。“我知道你非常想要,我希望我會變魔法,那樣我們就會有很多糖果(飛機)。”
孩子受傷的情感和受傷的膝蓋是一樣的,都要父母及時關心和關注。
2. 多聽少說, 發自內心地理解孩子
當孩子向我們表達強烈的情感時,我們要以怎樣的態度迴應呢?反應平平可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關心,不理解;反應過度了,反而會激起孩子的懊惱和失望。
但如果你心不在焉,表情淡漠,愛理不理,孩子會怎麼想?估計,他們會想反正,說了也沒用。久而久之,孩子還會第一時間找你傾訴嗎?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積情緒的第一個技巧就是全神貫注傾聽地聆聽孩子說話。多聽少說,讓孩子說出心裡話。
如果有人真正在傾聽我的感受,那我相信他也會理解我內心的傷痛。我們必須學習和練習,全神貫注地聆聽孩子,學會用神態和語言一起認同孩子的感受。
我們還要引導孩子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要把情緒發洩出來,比如本書所講的一個案例,一個三歲小男孩情緒失控,大哭大鬧,誰也拿他沒辦法,上完研討班的媽媽回來了,想到用一些肢體活動可以化解這種悲憤的情緒,她把紙和筆拿給三歲兒子,讓他把自己的感受畫下來,看看到底有多生氣。
兒子馬上跳起來,憤怒地在紙上畫圈圈,說我有這麼生氣,媽媽讓他接著又畫了幾張,兒子從竭斯底裡變得安靜專注,他的情緒困擾得以疏解。
理解是溝通心理的橋樑,我們總是希望別人理解自己,但是我們能做到先去理解對方嗎?
人與人的矛盾往往都是因為大家不能彼此體諒和理解,不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看待和考慮問題造成。
3. 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年幼的孩子一生病就會變得驕橫,不肯吃藥打針,任說破嘴皮都無濟於事,軟硬不吃,相信很多父母都經歷過。
我家老大兩歲時得了急性腸炎,發燒加上腹瀉,她怎麼也不肯吃藥,我心急如火軟硬兼施都沒用。沒辦法了只能猛灌,但藥水從女兒口裡像水柱一樣噴了出來後,我再也忍不住了,拿晾衣架打了她,還把她趕到門外。
那是我唯一一次打她,事後自己心裡很後悔、很懊惱,但我能怎麼辦?那時的我以為恐嚇、威脅一定可以讓一個兩歲的孩子就範。但是,我們低估了孩子,我們根本就不理解孩子的內心。
如果那時我能心平氣和地跟寶貝溝通,瞭解她內心的想法,是不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呢?
過後有一次,我家老二生病了,也是不肯吃藥,哭鬧撒潑,我苦口婆心也沒用,想到上一次的教訓,我明白逞強是沒用的。於是,我抱著她,先安撫她的情緒,心平氣和地對她說:寶貝,發燒是不是很難受?我們身體裡有病菌哦,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趕走它。寶貝,糾結了一會,慢悠悠地說:我要吃藥。
4.與孩子共情
共情這一概念最初是由臨床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的。因而最初只是針對醫患關係而言,但現如今已經拓展到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了。共情能力不僅能幫醫生更好地理解患者,而且有助於人與人之間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共情就是人與人交流中表現出的對他人設身處地理解和體驗對方的感受,並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與他人共情要求我們要學會傾聽,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尊重他人。
關於傾聽,我們要全神貫注,不打斷對方講話,不做價值判斷,努力體驗對方的感受,及時給予語言和非語言反饋是會傾聽的標準。
孩子不肯打針吃藥,我們有沒換位思考過,有沒從心裡理解感受孩子的恐懼害怕,我們要怎樣讓孩子克服這種情緒困擾呢?與孩子共情,“寶貝,我知道你很害怕,你越害怕,病菌就越得意。”我們要引導孩子戰勝自己的消積情緒。
孩子也是人,並不是我們的附屬品、出氣筒和受氣包。我們要尊重他人的同時,也要尊重自己的孩子。只有尊重孩子,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
以上就是有關《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中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積情緒的解答。
我們在面對孩子消積情緒時,可以多運用這本書的技巧,多與孩子做角色互換,體驗孩子的感受,試著去接受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
回覆列表
不知道孩子多大了。其實情緒是需要看見和接納的。孩子失落、沮喪的時候,如果爸爸媽媽能夠看到孩子的這種情緒,並給予同理和安慰,並且能和孩子聊聊自己對這些事情的看法,孩子很快就能讓這種情緒過去,而不會一直被情緒圍困。
當孩子和你說的時候,請你“聽見”:“哦,寶貝兒,原來是這樣的,這讓你覺得xxx(某種情緒感受)是嗎?”(一定要和孩子核實ta的情緒,並明確的說出來!)……“那麼你是怎麼想的?”……“你想聽聽我的經驗和想法嗎?”
孩子有些時候只是簡單的想發洩一下,所以請你傾聽。如果孩子需要建議,可以給孩子講一下自己過去的經歷,沒有親身經歷的事,也可以給孩子講個故事!
當情緒被接納並被處理了之後,才是和孩子想辦法、講道理的時候。而我們大人往往會覺得,這算什麼呀?這有什麼可哭的?孩子的情緒不能疏解,堵在心裡,所以他所有的關注點都在情緒本身上,而不是如何去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就會被以往的情緒困擾,又陷入過去的情緒中去。
所以,並不是孩子真的畏難,而是ta沒有被接納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