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華藝術風采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這對我能有什麼因難呢?”

    其意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 2 # 觀止文化藝術

    孔子說:“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 3 # 雪巖書法

     這句話正是孔子對教與學的一種基本態度。 一個追求真理的人,總不會為一時自己學到了什麼而滿足,他總是像大海吸納 河流一樣地不斷地學習,吸取知識。也正因為這樣,他就是一個智者。而對於 他人的教育,他也不會知道疲倦,總是循循善誘,總是耐心施教,也正因為這 樣,他是一個仁人。所以從這兒出發,子貢就認為能做到這樣,就是智慧與仁德都能具備,達到了聖人的境界了。

      這句話雖然只有簡單的十二個字,但要做到也很不容易。因為人們的心情 往往很浮躁,常常是學習到一點知識或技能就很容易滿足,這就是淺嘗輒止, 很難深入學習,也難於堅持學習;而輔導他人學習,往往因為浮躁的心態,也 很難有耐心。這樣,自然就很難做到這十二個字了。

      綜觀孔子的一生,可以說,孔子的這一說法是他自己的真實感受,是他實踐的總結。他正是這三句話的實踐者,他是一個孜孜不倦的讀書人,一個勤勤懇懇的教有家。

  • 4 # 綠水青青

    默默的記住所學知識,怎麼學習都不覺得滿足、厭惡。教導Ta人不覺得疲憊、疲勞、疲倦。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一定要有個正確端正的態度。

  • 5 # 空谷若水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對知識怎樣學習和傳播:在生活中要時時多觀察,把我們看到的事物和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裡;在學習上要持之以恆刻苦努力,要培養自已的學習興趣,還要加強自律,不能有厭煩情緒;對自已所學的知識要與大家分享,如遇到別人求教,要反覆講解細心傳授,使別人真正能明白,以便共同提高,造福社會。

  • 6 # 玲lu

    只是學習的一種態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也希望我們能溫故而知新,要努力學習,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教人要循循善誘

  • 7 # 探索實拍

    其意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 8 # 言者青青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麼?

    這句話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網路圖片)

    站在教師角度:學生們要默默地認真地自覺把學習到的知識記在心裡,而且還要努力地去學習,做到學而不能厭煩,不能疲倦,自己要時常提醒自己,自己把這些事情做到了嗎?都做了哪些呢?

    站在學生的角度:就是“默而識之”是“學”的方法,“學而不厭”是“學”的態度;“誨人不倦”是“學”的目的。

    其實不然。“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真意是:由“默而識之”到“學而不厭”,成就真正的智慧,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得道飛昇,而是為了“誨人不倦”。應該說這才是孔子之道,儒家的真精神。這句最後還有五個字:“何有於我哉”。這五個字說明,孔子不僅僅是謙遜,而是在成就真正的智慧,與“我”無關。這才是“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思想境界,沒有什麼私心雜念。

    透過學習分析這句話,使我們明確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人,學習目的一定要明確。

    要為掌握知識,增強智慧,提高改造社會能力,而不是為自己升官發財與名利雙收,這些效應已經蘊含在為他人謀利益之中了。

    人,學習方式方法很關鍵。

    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想學習好就要靜下心來學,這樣才能越學越感興趣,不會有厭煩學習的感覺,反而會增長學而不厭的高昂情緒。

    人,學習的經驗積累很重要。

    這是學用結合重要環節,對於指導自己與別人十分有利,有種獲得感和成就感,真正體會到“誨人不倦”的真諦。

    總之,“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學習要出以公心,要專心,不要參雜著私心,要學用一致,才能做到:不多言語,只默記在心。勤學不厭,教人不倦。

  • 9 # 西路壩七杯茶

    孔子這一句闡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他說: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意思是:學到的知識默記在心裡,努力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

    這句話,孔子講了三個學習、育人的原則,即:學到知識默默地記住,努力學習決不滿足,教導別人決不厭倦。這三條學習、育人原則,既是孔子教育他人的準則,也是孔子自身行為的寫照,,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愛好學習,無私育人的精神品德。

    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能夠成為中國文化的偉大代表,與他一生勤奮不輟分不開。當時,有葉公向子路打聽其老師的為人,子路不知道如何回答。孔子說,你為何不這樣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的確是他終生學習、孜孜不倦的精神寫照。

    孔子不是天才,他自己也否認自己是天才。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孔子這些話,清楚地表明,他是依靠“多聞”、“多見”、“擇善而從”和堅持不懈而獲得知識的。

    如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作為成語,常用來勉勵和讚揚那些勤於治學、耐心育人、師德師風高尚和敬業的教育者。

  • 10 # 卿卿說書影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篇。

    【譯文】

    “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上,努力學習而從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

    而這句話告訴了我們

    默而識之,一種學習的方法,這句話就是作學問要寧靜,不可心存外務,更不可力求表現,要默默然領會在心,這是最要緊的。

    學而不厭是學習沒有滿足的時候,學習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一旦感到學習的樂趣,必然樂在其中,豈會生厭?

    誨人不倦,堅韌不拔地教誨別人,無論對方多麼榆木疙瘩,總有開竅的一天。

    這段話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講。

    第一個角度:這句話代表學習的三個階段。默識知識——不斷深入學習——教導別人。

    第一個階段就是默默的去學習,自己不懂的,不會的知識就靜下心來好好去學習,不要被外部瑣事所打擾。

    第二個階段深入思考,不拘泥於表面,要深入瞭解其道理。學而不厭,就是不止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也要不斷摸索,繼續前行。

    第三個階段就是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用通俗的言語將知識講解給別人,那麼這個知識你就完全掌握了。

    第二個角度是從“教育者”來講。

    教育者,更是要靜下心來鑽研知識,不能為外界不利因素干擾。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勤於治學、耐心育人,做一名師德師風高尚,敬業的教育者。

  • 11 # 蒲氏千珠

    這句話原文為: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孔子說,“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不知疲倦,而我做到了哪些?”這段話主要體現了孔子的謙虛之心.這番話也有教育弟子的意思,讓他們知道學與教都無止境,不要滿足已有的成績而停步不前.

    在這裡孔子至少告訴我們的三件事。第一,身體力行。第二我們每一個人應當自勉。第三,這些事情看起來似乎簡單,但真正的做到卻很不容易。《論語》中所講的都是一些常情、常理、常識,所以關鍵在於實行和堅持。很多人都說這是孔子自謙的話,但是我們應該從中看出孔子人格的魅力和偉大,以及在學習路上的門徑。

  • 12 # 避暑山莊來客

    如果說角度,這句話就是從作為教師的角度如何提高個人的專業素養來與廣大弟子分享學習的體會和經驗。

    默而識之是方法,學而不厭是態度,誨人不倦是境界。

  • 13 # 逢春186177958

    這句話闡明瞭學習的方法:靜下心來認真閱讀並努力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態度:要有旺盛的求知慾,不厭煩.不滿足。教導別人時應有的態度:不憑一時興趣,要持之以恆。

  • 14 # 魅力大青島

    出處:戰國時期孔子的《論語•述而》出自《論語》,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

    意思是: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這一章緊接前一章的內容,繼續談論治學的方法問題。前面說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則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現在引申為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教師的教學態度。學而不厭,這是精進學問,學有所成的基夲態度。

  • 15 # 蒙山先生

    本句出自《論語·述而》,《論語·述而》出自《論語》,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 16 # 近山易館

    這段話出自《論語.述而》,前一章講的是孔子的治學原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告訴大家中華文化是神性的文化,老祖宗早就將大智慧傳承給我們,我們講述繼承就是了,不要自己創作任意發揮,要相信我們老祖宗喜好上古大智慧。

    在這段的基礎上,講了本段話,其中最後還有一句“何有於我哉?”,這段是繼續講孔子的教育理念,意思是:要默默把老祖宗這些大智慧記下來,不厭其煩的去學習,不知疲倦的教誨他人,對於我來說,做到這些我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 17 # Wendy996

    出自《論語•述而》孔子說:默默的記住所學到的東西,學習不覺得厭煩,不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反應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道德的進一步闡述。是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 18 # 悟學十八子

    做學問要寧靜,心無旁騖,默然領會在心。荀子曰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興之所在,則樂在其中,何厭之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 19 # 骨子內的虎

    這其實是一個人生經歷和人生態度。

    默而識之。人要成長,首先是從學習開始。只有學習,我們才會認知;只有學習,我們才能思考;只有學習,才能獲得一條適合自己的人生路。

    學而不厭。人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成功,就自我膨脹,感覺良好,這其實就是自我消亡的開始。世界在不斷進步,我們面對的環境、問題也不斷變化。昨日的成功,今日依舊?學習+思考,是成功的基礎中的基礎。學習,是提升可供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思考,是辨別事物的真為、自己的行動方向;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手段。所以,停止學習,就沒法掌握變化;思考的固化,過往的成功經驗,則很可能成為自己失敗的主因!

    誨人不倦。並不只是幫人,而是為己。從身邊的人開始,用自己的成功經驗和成果,開始是幫人。但是大家有沒想過“木秀之於林,必被毀之”的道理。只有成林,大樹多了,真正的“大樹”才能增加存活的機率。幫扶,不是簡單的物質捐助,而是如何讓需要幫扶的物件獲得生活技能。只有能力具備了,才能一勞永逸。同樣,被幫扶的人群,也不該讓“別人的幫助,成為理所應當。”所以,學習、思考、承擔責任,又是一個輪迴。

    責任、擔當,不是一個人或一群人的事。對自己生活現狀不滿意,只能透過自己的雙手去改變!!!

  • 20 # 每日讀書A

    原文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提出了學習的三大標準:

    1.默而識之“識”,有兩解,一般解作念zhì,記的意思。我們說博聞強識,這裡識就唸zhì,就是博聞強記。還有我們說標識,這個標識的識,可不是識別的識,也是念zhì,也是記的意思,做一個LOGO,讓你記住。默而識之,學習不是為了嘴上念念,而是要默默記在心裡,在自己心上去體會,真正把它理解了,能運用。只有用上了,才忘不了。另一解,念shí,就是曉得。我傾向於念shí。有學生問過王陽明:老師,我讀書總是記不住,怎麼辦?王陽明說:誰讓你記得?你若記得,便不曉得。你若曉得,不必記得。不管他念zhì還是念shí,沒有標準答案,你能默而識之,心裡曉得就行了。2.學而不厭人要學習,開始時都是奮發圖強的,弄著弄著就厭倦了,懈怠了,如果功夫間斷,則難有所成。所以曾國藩反覆強調“日日不斷之功”,這就是學而不厭。學而不厭很難啊!你看我們很多人,很喜歡讀書,到處找書看,到處問人要書單,但很少有一本書是讀完的,都是翻一翻就放下了。這就是沒做到學而不厭。曾國藩也講了讀書的標準,首先就是一本未讀完,不動下一本。你不是愛讀書嗎,手上這本書沒讀完,不許讀下一本。你可以試試這個辦法,能不能做到學而不厭。3.誨人不倦誨人不倦,這是對老師的要求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誨人不倦,是孔子做老師的標準。要盡心地開導學生,他再笨,你也不放棄,不倦怠,一心一意幫他弄懂。我們要不要誨人不倦呢,我們不是老師,但你在公司裡,不用說做個小領導,就是稍微資深一點,也有帶新同事的責任。你對幫助新同事熟悉公司,和熟悉業務,能不能誨人不倦呢?儒家講學習,最重要兩點,讀書和交友。你不能在家死讀書,一定要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切討論,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就要相互誨人不倦了。最近我去了一趟以色列,一位猶太教拉比,跟我們講以色列教學法,就是學生兩人一組,一起學習,這是傳了三千年的規矩,也很有深意。誨人不倦很難啊!別說對學生,對同事,就是家長對孩子,多說兩句也煩了。所以很多事,你不默而識之,用心去想,你點頭稱是就輕輕放過了。認真去想,認真去做,每一個字都深不可測。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深不可測,問題又來了,“何有於我哉?”什麼意思?第一個答案,朱熹解的:“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也。”朱熹的意思,孔子是說,這三條我都沒做到啊!這是孔子自謙之詞。張居正也做此解。不過劉寶楠《論語正義》考證了,在《孟子》公孫丑篇有一段: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夫?”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知也。教不倦,仁也。仁且知,夫子既聖矣。”子貢問孔子:老師您覺得自己是聖人嗎?孔子說:聖人我做不到,我就能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吧!子貢說:學而不厭,是知,誨人不倦,是仁,老師既知又仁,那當然就是聖人哪!這樣看,意思很清楚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意思就是: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也就能做到這三條吧!除了這三條,何有於我哉?我還有其他什麼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喜歡你馬上可以結婚的女孩,和一個剛剛開始談戀愛的女孩,該怎麼選擇?